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项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538301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705.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项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项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项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项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项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项试题.docx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项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项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项试题.docx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项试题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

1.阅读材料,认识历史人物。

材料一君依于民,民依于国。

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

——唐太宗

材料二致安之本,惟在得人。

——唐太宗

材料三唐太宗晚年生活渐渐趋向奢侈腐化。

他修复了隋炀帝在洛阳修建的豪华宫殿,还痴迷丹药,五十二岁时英年早逝。

(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关于什么问题的看法?

并概括其看法。

(2)结合材料二,归纳唐太宗在“得人”方面的做法。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我们该给予唐太宗怎样的评价?

【答案】

(1)君民关系;皇帝与百姓相互依存。

(2)知人善任;选贤任能;不计亲疏;虚怀纳谏;实行科举制等。

(3)一位杰出的皇帝;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晚年生活奢侈腐化;劳民伤财等。

【解析】

【分析】

【详解】

(1)材料一“君依于民,民依于国。

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大意是说:

君主依靠国家,国家依靠民众,依靠剥削民众来奉养君主,如同割下身上的肉来充腹,腹饱而身死,君主富裕了,国家也就灭亡了。

因此这段话反映了唐太宗关于君民关系的看法,其看法是皇帝与百姓相互依存。

(2)材料二“致安之本,惟在得人”大意是指要使国家安定,最根本的措施在于得到人才。

这句话体现了唐太宗的人才观。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在“得人”方面的做法是知人善任,选贤任能,不计亲疏,如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虚怀纳谏,有敢于直言的魏征;实行科举制选拔人才等。

(3)结合上述材料,依据材料一、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皇帝,他在位期间注意减轻人民负担,发展农业生产,善于用人,勤于政事,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但是依据材料三“唐太宗晚年生活渐渐趋向奢侈腐化……”等可知唐太宗晚年生活奢侈腐化;劳民伤财等。

由此对唐太宗进行比较辨证、客观的评价。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朝《神童诗》云: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宋朝有谚语曰:

“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材料二有宋一代,文士地位的显赫尊崇是历代不曾有过的……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级的优秀子弟都被允许应试入仕。

提倡读书,重用文人,这里既有“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客观需要,更重要的是以此来抑制武将权势。

因此,历宋一朝,高级官员都使用文人,就连专门掌管全国军权及军令的枢密院长官也大都是由文官担任的。

(1)材料一反映了宋朝的一种社会风气,这种风气源于朝廷实行的什么政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宋朝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及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宋代注重文教,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对宋代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

(1)重文轻武的政策。

(2)目的:

既有“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客观需要,更重要的是抑制武将权势。

积极作用:

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3)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唯有读书高……做人莫做军……”可知,这种风气源于朝廷实行的重文轻武的政策。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既有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客观需要,更重要的是以此来抑制武将权势……”可知,目的是,既有“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客观需要,更重要的是抑制武将权势。

积极作用有,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3)根据所学和材料二“有宋一代,文士地位的显赫尊崇是历代不曾有过的……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可知,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对宋代社会产生的影响是,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3.

(l)请写出上图中A、B两点的地名

(2)隋朝大运河是哪个皇帝下令开凿的?

运河的开凿有何意义?

【答案】

(1)A.洛阳;B.涿郡。

(2)隋炀帝。

意义:

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至今仍具有交通运输、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等价值。

(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A.洛阳;B.涿郡。

(2)第一小问: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隋炀帝。

第二小问: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隋朝大运河开凿的意义是:

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至今仍具有交通运输、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等价值。

(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4.材料一臣又闻古语云:

“君,舟也;人,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

——《贞观政要》

材料二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郭沫若

材料三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1)材料一中的“陛下”是指哪一位皇帝?

依据材料指出君民关系应是怎样的?

(2)材料二中,郭沫若称赞的是谁的统治?

举出其“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两项重大举措。

(3)材料三中描写的是唐朝哪位皇帝在位时出现的景象?

【答案】

(1)唐太宗李世民;是舟与水的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强调人民力量是伟大的。

(2)武则天;发展农业生产,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

(3)唐玄宗

【解析】

【详解】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出自《贞观政要》,可知“陛下”是指唐太宗李世民,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唐太宗时期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君,舟也;人,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大意是说:

统治者如船,老百姓如水,水既能让船安稳地航行,也就是百姓可以拥戴皇帝,同时水也能将船推翻吞没,也就是百姓可以推翻皇帝的统治,由此得出君民关系应是舟与水的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强调人民力量是伟大的。

(2)第一小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郭沫若称赞的是武则天的统治,武则天时期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结果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后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第二小问依据所学知识,武则天时期的措施有:

①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②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③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3)依据材料三“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大意是说当年开元盛世时人口众多,农业丰收,仓库粮食储备充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描写的是唐玄宗前期出现的景象。

唐玄宗统治前期,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开创了“开元盛世”,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5.唐朝社会繁荣开放,具有开拓创新的气魄,更有昂扬进取的精神,是当时世界上强盛的国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户数在639年(唐太宗贞观13年)达300万户,705年有615万户,740年(唐玄宗开元28年)为841万户,754年有918万户。

——冻国栋《中国人口史》(第二卷)

(1)材料一中,唐朝在639-754年间的户数数据呈现出怎样的趋势?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现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唐朝对外交往情况

 

去往国家

人物

内容

结果

 

唐天竺

西行取经

游历16年带回许多佛经,著有《大唐西域记》

 

唐日本

鉴真

六次东渡

对日本文化影响很大

 

(2)请将材料二表格中空白处补充完整;并简要概括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

材料三唐朝长安宏侈富醒,街道整齐,树木成行,城里人口上百万,还云集着边疆各族和世界各地的人,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唐朝的繁荣孕育了空前繁盛的大唐文化,唐文化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

唐郡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大都市,是周边国家向往的基地。

——摘编自《XX文库》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文化“空前繁荣“的主要原因。

列举一个唐朝文化“泽被东西”的事例。

【答案】

(1)趋势:

上升(连续增长等);主要原因:

唐朝前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发展(唐初先后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局面,社会经济繁荣发展等)。

(2)①玄奘;特点:

对外开放;双向交流;积极吸收别国先进文化,弘扬唐朝文化。

(3)主要原因:

国家繁荣昌盛(国家统一、国力强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唐朝文化兼容并蓄,吸收了中外文化的优秀传统等(任意一点或意思相近即可)。

事例:

日本派遗唐使学习唐朝先进的文化(制度、天文历法、文字、书法、建筑等),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可知,唐朝在639-754年间的户数数据呈上升(连续增长等)趋势,主要原因是:

唐朝前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发展。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贞观元年,玄奘自长安出发去天竺游学,前后停留19年。

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由天竺回到长安.贞观二十年,玄奘将自己的游历所见所闻写成了《大唐西域记》,是研究7世纪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为古代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是对外开放;鉴真东渡日本弘扬唐朝文化,日本派遣唐使来中国学习,体现唐朝对外交往是双向交流,弘扬唐朝文化;玄奘前往天竺求取佛经,体现唐朝积极吸收别国先进文化。

(3)根据材料三“唐朝的繁荣孕育了空前繁盛的大唐文化,唐文化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文化“空前繁荣“的主要原因有:

国家繁荣昌盛(国家统一、国力强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唐朝文化兼容并蓄,吸收了中外文化的优秀传统等。

唐朝文化“泽被东西”的事例有日本派遗唐使学习唐朝先进的文化(制度、天文历法、文字、书法、建筑等),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等。

6.如图,请你仔细观察《隋朝大运河》图,按英文字母所在位置填写相应地名。

运河两端:

A.      (地名)

B.      (地名)

运河四段:

C.

D.

E.

F.

【答案】运河两端:

A涿郡(地名)B余杭(地名)

运河四段:

C永济渠D通济渠E邗沟F江南河

【解析】

【分析】

【详解】

大运河的最北端是涿郡,最南端是余杭。

自北向南由:

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部分构成。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义,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

材料二见如图。

(1)“鉴真盲目航东海”发生在哪个朝代?

“奈良城”位于哪个国家?

(2)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鉴真在中外交往中的贡献。

(3)材料二中的历史人物是谁?

他对中外交流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4)你认为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哪些精神?

【答案】

(1)唐朝。

日本

(2)鉴真在日本十年,坚持不懈地传播唐朝的文化。

他设计的唐招提寺,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

(3)玄奘。

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还根据亲身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这部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4)不畏艰险、勇于开拓,对事业执着追求的精神。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义,唐风洋溢奈良城。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鉴真是唐朝高僧,为弘扬佛法,唐玄宗时,六次东渡,终达日本,鉴真东渡日本后,不但弘扬了佛法,还把中国的医药、文学、建筑、书法、绘画等技术知识介绍到日本,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鉴真的主要贡献是在日本十年,坚持不懈地传播唐朝的文化;他设计的唐招提寺,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图片是玄奘,贞观年间,为求取佛法,玄奘西行天竺,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学习,历时17年,带回大量佛学经典,并以沿途经历写成《大唐西域记》一书,这部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为中印中友好往来作出了杰出贡献。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不畏艰险、勇于开拓,对事业执着追求的精神。

8.材料:

安史之乱后,黄河流域陷入长期藩镇割据混战中,此时的南方保持了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大量南移。

南方掀起了水利建设的高潮,水稻生产技术逐步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南方农业的发展,加速经济重心南移。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根据材料,分析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答案】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南方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南方水利的兴建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南方农业的发展。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安史之乱后,黄河流域陷入长期藩镇割据混战中,此时的南方保持了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大量南移。

南方掀起了水利建设的高潮,水稻生产技术逐步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南方农业的发展,加速经济重心南移”分析概括可知,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是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南方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南方水利的兴建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南方农业的发展。

9.阅读清朝闭关锁国图:

请回答;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重本抑末”的政策,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清统治者以天朝大国自居,固步自封,由于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外国侵略,害怕沿海人民与外国人交往,危及自己统治。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给出图片中的文字“我朝物产丰盈,无需与他国交流”可知,它反映的是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

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重本抑末”的政策,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清统治者以天朝大国自居,固步自封,由于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外国侵略,害怕沿海人民与外国人交往,危及自己统治。

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使中国与世隔绝,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未能适时地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中人物开创了怎样的社会局面?

为此,他在用人政策、政治制度、赋役制度等方面分别采取了什么主要措施?

(2)材料二中人物的统治史称什么?

有何历史意义?

她为扩大统治基础和发展社会生产主要采取了什么措施?

(3)材料三中人物又开创了怎样的鼎盛局面?

唐朝对外实行怎样的政策?

它的疆域四至如何?

【答案】

(1)贞观之治;用人政策:

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读;政治制度:

完善三省六部制度、合并州县;賦役制度:

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2)贞观遗风;为唐朝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选拔贤才的政策。

(3)“开元盛世”;比较开放;东至安东,西讫安西,南抵南海,北达蒙古高原。

【解析】

【详解】

(1)根据所学和图片1可知:

他是李世民,他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完善三省六部制度、合并州县,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开创了贞观之治。

(2)根据所学和图片2可知:

这个人是武则天,她的统治史称贞观遗风。

她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选拔贤才的政策,为唐朝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3)根据所学和图片3可知:

这个人是李隆基,他开创了“开元盛世”鼎盛局面。

唐朝对外实行比较开放的政策。

它的疆域广大,东至安东,西讫安西,南抵南海,北达蒙古高原。

【点睛】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主要的政治制度之一。

11.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是古国灿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材料一:

汉至宋南北方户数统计表(单位:

万户)

材料二:

材料三:

宋代时期,中外交往主要依靠海路,那时海外贸易兴盛,政府鼓励海外贸易,收入颇丰,以至于宋高宗说:

“司舶之利最厚,若措施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

(1)根据材料一表格提供的数据,概括南北方人口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

这一趋势为南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什么现象?

这一现象从什么时期开始?

到什么时期基本完成?

(3)材料三中提出宋朝政府重视海外贸易,当时著名的大商港有哪些?

为管理海外贸易,政府还在主要港口设置什么机构?

【答案】

(1)南方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不断上升,北方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不断下降。

人口增加为南方带去了先进技术和大量劳动力,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2)经济重心南移;唐朝中后期;南宋。

(3)广州、泉州;市舶司。

【解析】

【分析】

【详解】

(1)通过读图可知,汉至宋我国南北方人口比例发生变化,逐渐由北方人口占大多数到南方人口占大多数,南方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不断上升,北方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不断下降。

结合所学可知,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大量人口南迁,给南方地区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大量的劳动力,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2)通过材料图示可以看出从北向南比重的变化,结合所学可知图示反映的是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现象。

唐朝中后期由于北方战乱等因素,大量中原人南迁,给南方地区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大量的劳动力,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到南宋时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

(3)结合所学可知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市当时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宋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点睛】

表格类的材料,分析数据时要注意对数据进行横向纵向的比较。

要注意“趋势”不等于结果,不能用结论性语言。

12.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唐高宗与武则天之孙,唐睿宗李旦第三子。

先天元年(712年)至天宝十五载(756年)在位,因安史之乱退位为太上皇,是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亦是唐朝极盛时期的皇帝。

李隆基生性英明果断、多才多艺。

唐玄宗在位前期,在政治上很有作为。

他勤于政事,从各方面采取措施,巩固和发展了唐朝政权。

唐玄宗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

但是在位后期逐渐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且宠爱杨贵妃,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结果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

——XX百科

(1)材料中“唐朝的极盛之世”在历史上称为。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评述唐玄宗的历史小论文。

(要求:

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不少于150字)

【答案】

(1)“开元盛世”

(2)示例:

我眼中的唐玄宗

唐玄宗是中国古代史上功过比较都比较突出的人物。

唐玄宗即位后,重用贤能,励精图治,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实现了一系列改革后,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民众生活安定,使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开元末年,他追求享乐,宠爱杨贵妃,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社会矛盾尖锐,边缰形势紧张,用人失查,重用安禄山,导致了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从此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

【解析】

【分析】

【详解】

(1)唐玄宗统治时期,年号“开元”,他实行一系列改革,他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2)材料中反映了唐玄宗李隆基的个人事迹,因此本题小论文的题目可以以唐玄宗为主题。

根据材料提示的内容,唐玄宗经历唐朝时期的极盛时期,同时也经历了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

因此小论文内容可围绕这些内容对唐玄宗的个人事迹进行简单阐述,然后进行简单评价,唐玄宗是中国古代史上功过比较都比较突出的人物。

13.材料论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马戛尔尼使团为了要吸引和打动中国皇帝和官员们,用重金精心挑选和制造了足以显示英国科学水平和工业实力的许多礼品,包括天文地理仪器、机械、枪炮、车辆、船只模型、图册、呢绒毡毯、乐器等,分装六百箱,携来中国。

可惜坐在皇位上的是对科学毫无兴趣的乾隆而不是康熙,他并不重视这些礼物,并且认为:

外国能造的,中国自己也能制造。

他说:

“此次使臣称该国通晓天文者多年推想所成测量天文地图形象之器。

其至大者名‘布腊尼大利翁’一座,效法天地转运,测量日月星辰度数,在西洋为上等器物。

要亦不过张大其词而已,现今内府所制仪器,精巧高大者,尽有此类。

其所称奇异之物,只觉视等平常耳。

”无知和自大,闭塞了他的耳目,对新事物无动于衷,一切视为夸大和平常。

那些光学和数学仪器很快被废弃,从圆明园中搬走;灵巧的车辆和逼真的船只模型没有全部装配完毕;使团特别带来了技术人员,可清朝官吏不感兴趣,并不打听各种机械的用途和使用方法;乾隆皇帝虽然亲自观看了大炮的试放,惊讶其威力,但却认为“这种杀伤力和仁慈的原则不能调和”。

总之,西方先进的仪器物件无助于麻木的清政府激发兴趣,引起警觉,开拓视界。

——戴逸:

《失去了的机会——为朱雍著<不愿打开的中国大门>一书所写序言》

(1)乾隆时期对外采取什么政策?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答案】

(1)闭关锁国

(2)示例

观点:

国家只有以开放的眼光对待世界,虚心学习各国的科技文化,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论述:

清朝最高统治者目光短浅,自以为是,缺乏世界性长远目光,导致了清朝走向闭关锁国,落后于世界。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乾隆皇帝对待英国的态度充满傲慢与无知,没有了解英国发展的意愿,无知和自大,使他对新事物无动于衷。

最高统治者的这种眼光直接导致了清朝后来的闭关锁国,逐渐被西方世界超越。

相反唐朝时期统治者在对外关系上采取开明政策,使得长安城云集中外商人、使者,促进了唐朝的繁荣。

日本派遣唐使到中国虚心学习,回国后进行了大化改新,使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促进了日本的发展。

在西汉时期,汉武帝等皇帝对外致力于开通和维护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所以,国家只有以开放的眼光对待世界,虚心学习各国的科技文化,才能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信息“可惜坐在皇位上的是对科学毫无兴趣的乾隆而不是康熙,他并不重视这些礼物,并且认为:

外国能造的,中国自己也能制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乾隆对外贸易问题上的看法:

中国物质丰富,不需要进行对外贸易,中国进行对外贸易是外国的恩惠。

所以,乾隆时期对外采取闭关锁国政策。

(2)解答本题要结合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和影响,先提出一个观点,结合所学对提出的观点进行论述。

观点:

国家只有以开放的眼光对待世界,虚心学习各国的科技文化,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论述:

清朝最高统治者目光短浅,自以为是,缺乏世界性长远目光,导致了清朝走向闭关锁国,落后于世界。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乾隆皇帝对待英国的态度充满傲慢与无知,没有了解英国发展的意愿,无知和自大,使他对新事物无动于衷。

最高统治者的这种眼光直接导致了清朝后来的闭关锁国,逐渐被西方世界超越。

相反唐朝时期统治者在对外关系上采取开明政策,使得长安城云集中外商人、使者,促进了唐朝的繁荣。

日本派遣唐使到中国虚心学习,回国后进行了大化改新,使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促进了日本的发展。

在西汉时期,汉武帝等皇帝对外致力于开通和维护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业技术培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