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学案.docx
《《荷塘月色》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荷塘月色》学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荷塘月色》学案
《荷塘月色》学案
教案
2011-11-1516:
23
《荷塘月色》学案
【学习目标】
1、理清全文结构,掌握本文刻划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
2、学习本文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3、认识“通感”的修辞手法,体会“通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课时】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验收
1、 给下列字注音
蓊蓊郁郁( ) 袅娜( )踱步( )
霎时( ) 弥望( )斑驳( )
渺茫( ) 点缀( )
2、 了解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 ,字 ,号 。
1928年出版散文集 ,朱自清是 、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是“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二、初步探究
1、 初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荷塘月色”的段落重点朗读。
2、 小组讨论:
作者描写了荷塘的哪些景物?
各有何特点?
3、 认识“通感”。
(讨论课后练习第二题)
4、 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当堂背诵。
三、细节研讨
1、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荷塘的?
找出文中描写心理感受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 为什么会突然说: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参见《同步学案》第四页)
3、 本文的背景
四、知识卡片
比喻:
比喻又叫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但具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说明描绘该事物的修辞格。
比喻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比喻可分为:
明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
暗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是,成了,变成”等甚至不用比喻词。
借喻: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请试着找出本文出现的比喻句并分析。
四、作业
1、背诵4—5自然段2、完成同步学案的相关练习。
【学习目标】
1、 理解散文情与景的关系,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
2、 培养诵读的能力,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品读文本优美的语言。
勾画自己喜欢的词句或语段,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点评。
【重点和难点】
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学法指导】
1、通过听录音或默读,让学生读文入境。
2、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
3、通过提问思考讨论,体会作者的感情。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散文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等。
散文重在抒情,但情有独钟,情有所系。
她就像一壶清茶,在炎热的夏季带给我们清凉的慰藉;在深秋的寒气中送来舒心的温暖。
《文心雕龙》说:
“人禀七情,应物而动。
物色三动,心亦摇焉。
”眼前的物象唤醒记忆中的表象,情感体验也一同苏醒,于是心物感应,情景相生,触景生情,缘情造景。
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郁达夫在论及现代散文时说:
“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
”由此可见要热爱生活,用心体验生活就能写出好文章。
写景是为了抒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
2、作者: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
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
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
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他,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
毛泽东曾热烈赞扬其“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高尚气节。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3、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持一定的距离。
他只是一个民主型的战士,虽不满现实,可又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只能努力使自己暂时忘却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却。
作者这种矛盾的情绪,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幽深的情绪。
但作者还是惟妙惟肖地“言传”了出来。
靠什么言传呢?
靠写景,传朦胧的淡淡的哀愁与喜悦之情,使我们沉浸在一种苍茫、淡雅、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朦胧美之中。
当然,我们也没有必要硬说朱自清对蒋介石不满才写《荷塘月色》的,有人认为,《荷塘月色》的灵魂,不是诗人的“淡淡的喜悦当中夹杂着淡淡的哀愁”,而是诗人的热爱祖国山水的爱国情思和诗人洁身自好、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性。
4、补充:
关于荷花的名句
①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周敦颐《爱莲说》)
②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③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
5、 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完成“冲关”练习: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蓊蓊( ) 踱着( ) 独处( ) 弥望( )
袅娜( ) 似的( )霎时( ) 脉脉( )
参差( ) 倩影( )乍看( ) 敛裾( )
(2) 词义积累
点缀:
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斑驳:
色彩杂乱;参差不一;形容色彩纷杂。
丰姿:
丰度姿态
袅娜:
形容草或枝条细长柔软,也形容体态轻盈柔美。
脉脉:
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达情意的样子
羞涩:
害羞,态度不自然
没精打采:
精:
精神;采:
神色。
形容精神不振,情绪低落,不高兴,不振作。
蓊蓊郁郁:
多形容草木蓬勃茂盛的样子。
(3) 文章中最能显示作者写作意图的词语或句子叫“文眼”。
请找出这篇文章的文眼。
(4)理清各段内容。
第1段
第2段
第3段
第4段
第5段
第6段
第7、8、9段
第10段
(二)课堂学习与研讨
品评鉴赏文章4、5、6自然段。
1、朗读第4自然段,完成以下问题:
(1)作者写月下的荷塘景物顺序是如何安排的?
有何特点?
顺序
特点
(2)填空题:
鉴赏景物特色及语言技巧。
◆荷塘 曲曲折折 用叠词,突出
◆ 田田 用叠词,突出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用 手法,以动写静,写出了 的风姿
◆荷花
袅娜,用 手法,写出了
羞涩,用 手法,写出了
明珠,比喻 ,暗写月光柔和
星星,比喻 ,暗写月光柔和
美人,比喻
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喻体去说明和描述同一个本体的修辞手法叫做
◆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用 和 的修辞手法,将嗅觉形象诉诸听觉形象,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扩大意境,烘托环境优雅、宁静。
像闪电,用比喻手法,突出
◆ 流水 脉脉 用 手法,写出了流水的深情。
2、归纳月下荷塘的总体特点和作者寄寓的感情。
3、朗读课文第5段,完成以下问题。
(1)这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
(2)作者选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月光,有什么好处?
(3)作者为什么又要写月影?
哪个动词用得精妙?
(4)写光与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有什么好处?
(5)荷塘上的月色总体特点是什么?
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朗读鉴赏第6自然段:
(1)提问:
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2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
(2)提问:
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
5、作者想起江南采莲的风俗,其目的是什么?
请简析。
6、本文的情与景是怎样融合在一起的?
【学习后记】
【达标检测】
一、基础与表达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颤动(chàn) 空隙(xì) 纤腰束素(shù)
B.霎时(shà) 煤屑(xiāo) 蓊蓊郁郁(wěng)
C.独处(chǔ) 倩影(qiàn) 妖童媛女(yuàn)
D.幽僻(pì) 踱步(duó) 参差不齐(cēn)
2、“通感”又叫“联觉”,是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的一种修辞手法。
下面对通感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是将嗅觉的气味转化为听觉的声音。
B.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这是将视觉的形象转化为听觉的声音。
C.金竹没回答。
凤月的一句话,戳到了她的痛处。
——这是将听觉的感受转化为视觉的形象。
D.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这是将视觉的形象转化为听觉的声音。
3、下面文段中画横线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2008年,山寨产品大举登堂入室,成为中国一道靓丽的风景。
追本溯源,“山寨”一词发迹于广州方言,来源于一些仿冒手机等电子产品,因为它们功能实用、廉价而且大受低端消费者推崇。
A.登堂入室B.追本溯源C.发迹D.而且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大学生就业已成为政府部门急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各个部门应防止对毕业生的恶意歧视的现象不再发生。
B.社论指出,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就必须抓紧落实金融支持政策,健全融资担保体系,简化贷款程序显得尤其重要。
C.2009年两会期间,代表们提出,只有走最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D.备受舆论关注的“躲猫猫”事件的调查结论何时公布,仍没有得到已介入此案调查的昆明市检察机关的明确答复。
5、依据示例,另外选取描写对象,仿写句子。
示例:
荷花: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荷香: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二、阅读鉴赏
绿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
仙瀑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
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
我们先到梅雨亭。
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
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
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
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
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
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
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
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
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
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
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
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
——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
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
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
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
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
我想张开两臂抱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
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
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
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法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
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指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
我又曾见过杭州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
其余呢,的波太明了,的又太暗了。
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
我怎么比拟得出呢?
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
--那醉人的绿呀!
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
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
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
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
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
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1、开头为什么写到瀑布和梅雨亭?
2、 谈谈在空间角度上梅雨谭的绿的特点。
3、文章通过对梅雨谭的“绿”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美文“悦读”】
与你为邻
广东考生
“妈!
隔壁的开门声,吵死了!
”我皱着眉头,对着答案在自己刚做完的一道题目旁打了一个大大的叉。
我瞥了瞥桌子上的无声走动的闹钟,果然,又是准时的11点半。
我们家住在老城区的一座旧楼里,住了多少年了。
我从来没有像这几天这么敏感周遭的哪怕是游丝般的声响。
要不是学校说高考前放假自习,要不是爸妈一再催促我回家吃好睡好补身子,我不用像现在这般忍受邻里三姑六婆不时的高谈论阔和这晚上11点半准时到访的恼人打扰了。
要知道,晚上可正是我最清醒的时候,可也是我最敏感的时候。
老妈穿着睡衣,轻轻地,又或者说,蹑手蹑脚地走到我的房间。
“孩子,你知道的,隔壁小王早出晚归的,也够辛苦的。
你知道环卫工人得一天扫多少的……”“我不管我不管!
管他是谁,他有啥理由天天准时吵着我?
甚至有时候还附送一宿的婴儿哭声!
我不管!
明天趁着周日,他轮休吧?
你陪我过去和他说清楚!
”说完我便离身而去,一头扎到床上,用被子一层又一层地捂住自己的耳朵。
床咿呀了一下,像是一声痛苦而又无奈的呻吟。
今晚,出奇地,特别的安静。
我失眠了,躺在床上,睁大的眼干盯着墙壁,仿佛要看穿墙壁对面任何一丝的喧扰。
天蒙蒙亮。
拽着老妈,我挺着胸板来到了对门。
这户人家的门,买的是那种破旧的旧式铁栅门,上面早就被锈迹侵得七七八八了,仿佛只需轻轻一碰,便可倾刻粉碎。
伴随着我急促的敲门声,是铁栅门“吱呀吱呀”的呻吟,还有一个小伙,满脸胡渣,和一身似乎和铁门可以称兄道弟的退了色的凌乱的衣服。
“小王啊,我是隔壁的张阿姨,谢谢你啊。
楼道这几天可干净了。
”老妈抢着,把我的话活活的盖了下去。
“哪里,应该的。
这是您家的娃儿吧多大了?
长的可真俊。
”“十八了,”终于让我插上话,“就得高考了……”“呀!
那可得加油啊!
来,叔叔给你点补身子的。
”说完,他便一转身,走进了屋子,留下了一脸茫然的我和老妈。
那是怎么的屋子呀!
房间的满满地挤着一张床,旁边是席地而放的饭锅,电扇,甚至破破烂烂的玩具。
床上坐着小王的妻子,还有她怀里向着我们微笑的婴儿。
我呆住了……
小王走了进来,塞给了我两个红鸡蛋,“娃儿,好好念书。
上大学了给咱邻居也添添光!
”说完轻轻的拍了拍我的头,我用力地点了点头,踮起脚尖向小婴儿做了个鬼脸。
与你为邻谢谢你,待我以真诚和爱。
【点评】记叙了我和邻居(清洁工)之间发生的事情,我缺少修养,经常以自我为中心,邻里关系不太和谐,母亲在处理“与你为邻”,榜样一样理解对方引导女儿“与你为邻”的道理,文章有一个好中心。
文章以“隔壁的开门声”为线索,由“隔壁的开门声,吵死了!
”引出故事,接着写妈妈的劝解,再写我“拽着老妈,我挺着胸板来到了对门”,最后我看到“小王”叔叔一家的情景,“小王”叔叔塞给了我两个红鸡蛋,“我”发出内心的感叹“与你为邻谢谢你,待我以真诚和爱”。
故事线索清晰,情节较曲折,结尾出人意料。
全文9个自然段,共914字。
文章对“老妈穿着睡衣”的神态、邻居的“铁栅门”、邻居的房间
情景等描写很较生动形象。
《荷塘月色》学案的参考答案
“冲关练习”
(1)蓊蓊(wěng) 踱着(duó) 独处(chǔ) 弥望( mí )
袅娜( niǎonuó ) 似的(shìde )霎时(shà ) 脉脉( mòmò )
参差( cēncī ) 倩影(qiàn)乍看( zhà) 敛裾( liǎnjū )
(3)荷塘月色的文眼是在开头,即“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4)第1段 夜赏荷塘的缘由。
第2段 描写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第4段 月色下的荷塘
第5段 荷塘上的月色 第6段 荷塘四周的景物。
第7、8、9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10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课堂学习与研讨
1、
(1)先总写荷塘,再写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
定点观察,由近及远,由上到下,先静态后动态。
(2)鉴赏景物特色及语言技巧
荷塘 曲曲折折 用叠词,突出广度 荷叶 田田 用叠词,突出密度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用比喻,以动写静,写出了高而圆的风姿
荷花 袅娜,拟人,饱满的花朵姿态柔美
羞涩,拟人,含苞欲放的娇美情态 明珠,比喻,晶莹剔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