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高考一模语文作文范文范例.docx
《北京市海淀区高考一模语文作文范文范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海淀区高考一模语文作文范文范例.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市海淀区高考一模语文作文范文范例
评点是为了自鉴(59-60分)
自诺贝尔文学奖垂青第一位中国作家始,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有关话题又一次沸腾。
有作家提议创设中国的诺贝尔文学奖,以期收获中国文学问鼎世界的效果,不免再次贻笑大方,显露出泱泱大国的狭隘与自怜。
“评点”无碍,但评点的目的绝不是功利地位,而是修缮自身,增进理解。
中华文化孕育出的文学果实没有人能够否定其璀璨,但在世界文坛中之所以缺少话语权是因为中国文字体系和外国文字体系差异悬殊,翻译工作进退维谷,美感无法转化成另一种形式传递给世界,自然只能孤芳自赏,闭门大观园而无人涉足。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工业文明和农工文明生活背景迥异,阻碍了双方理解,文学缺乏载体,无法飘洋过海。
得益于近代赛珍珠、海伦·斯诺等一批热爱中华文化的外国学者,中国逐渐认识了世界,世界打破了对中国冰封的既有印象。
而这个逐渐融合的破冰现象岂是一个表面文章的所谓“奖项”的设立所能推动的?
“奖”字本身即带有一种不可调和的偏见和自诩的优越感,一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阴暗。
莫言的得奖绝不仅止于为中国文学在国际文坛上的“话语权”有所贡献,他更多地为当代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提供了思路。
莫言的小说深刻而平实,在与现实土壤紧紧贴附的同时注入荒诞而又符合常理的情节,反映了一片沃土、一个时代的挣脱。
而这一手法正是借鉴于加西亚·马尔克斯和博尔赫斯在拉美大地上试验成功的魔幻现实主义写法。
莫言对世界文学的精谙使他的写作技巧炉火纯青,突破了生活环境的差异性,为世人广为流传。
中华文明若期望走出世界,“评点”仅是第一步,而“评”过后的学才是无止境的。
有关中国的“李太白文学奖”的一大荒谬即在于它所提倡的“用我们的眼光和标准来评鉴世界文学”缺乏逻辑。
世界有关美和爱的标准是共通的。
人类对至美的感动和对真实的热忱无关民族。
柴静说:
“新旧之间没有怨讼,唯有真与伪是大敌。
”莫言告诉我们,向世界汲取养分吸纳不同民族灵气以补充自身,中国文学才不会营养不良,永远以古为傲,井底望天。
俄罗斯民族血性方刚的《日内瓦医生》和洞察国民的《古拉格群岛》不值得品鉴吗?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讽刺而具象征性的《慢》、《无知》难道不值得剖析吗?
美国当代《在路上》的牛仔精神与自由笔法不值得吸收吗?
中国误会世界太久,世界误会中国太久。
房龙说:
“人们自古以来的偏见一旦加上优越感与满足感,会使人类的共同理想泯灭而变为不共戴天的仇敌”是时候放弃所谓“奖项”、“话语权”等等幼稚的想法了,中国本就属于世界,我们缺乏的只是是相互沟通,相互信任,相互借鉴。
只有当文学、艺术等一切美的创造向世界取材,文化才能真正融会贯通,不分高低贵贱。
无所谓“得奖”、“落榜”。
只有相互敬畏,相互依存。
俯瞰世界,从日本民族《泉》汲一捧清流,从美利坚民族《荒原狼》借一分豪气,从英伦三岛《金色笔记》收一枚书签。
我想为文学的美丽热情鼓掌,相信中国文学亦会收获属于它的掌声。
一类上60分:
立意高远,认识深刻,积累厚实,内容饱满,论证充分,语言富有表现力,题目有新意、有深意。
整体上大气磅礴、纵横捭阖、从容自信,作者旁征博引体现出深厚的文学积淀,对中国文学及外国文学有深入的了解,是一篇难得的考场佳作。
只是一个开始(57分)
莫言一朝获奖,让华人世界风生水起,各大书店他的著作销售一空,今又有人设立“李太白文学奖”,这让我不禁思索,一个莫言,怎么就让中国人的民族自信突然增强了?
莫言三十载的坚持令诺奖走进中国,这毋庸置疑,中国文人首次被世界认可,这的确令人欣喜。
然而,莫言获奖后得到众人狂热的追捧让我们陷入一个尴尬的境地,因为这其中有很多人从未读过他的作品,对于群众狂热的追捧和媒体的蜂拥,莫言“很惶恐”。
莫言固然让我们为之骄傲,可我总认为,这不是对莫言作品的崇拜,而是对诺奖的崇拜,使有些盲目的民族自信。
回到开头设立“李太白文学奖”的事,我想问一问那位作家,您认为中国真的准备好去点评世界了么?
想争取世界文学界的话语权,这固然合理,可我们自身的积淀真的足够厚重吗?
看如今的当代作家,有多少是为名为利写字?
白落梅由古典诗词品鉴人沦为庸俗的大众文艺作家,出版一部部空有华丽词藻无现实意义的书,这还不够令人失望,年轻人也不再追求文学,成立文化公司收集数名作家,名列亚洲富豪榜,他自身看似功成名就,而文字却空洞无价值,当我看到如今年轻作家用十个月写出一部小说还引以为傲时,我生发对未来文坛的深深忧虑。
莫言三年成就一部《蛙》,在现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有多少人肯如此忍受寂寞与枯燥,又有多少人还葆有对文学的虔诚之心?
我们固然有铁凝、有冯骥才、有刘心武这样的优秀作家,然而时代总会更替,我们不妨将眼光放得远大些,“李太白文学奖”设立几十年后,先不谈国人是否有点评世界的能力,到那时,还有多少人愿意将自身投入文学?
如今年轻人个性张扬,我们这一代着实令人堪忧,国人有愿意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提供前进的方向固然是好,然而培养点评世界的能力和积淀自身的文化底蕴才是第一要务。
莫言的作品走向世界只是一个开始,愿国人先看清自己,看清中国文学,努力提升自我,沉淀自我,待到时机成熟,“李太白文学奖”自有它里程碑式的意义。
(一类上57分):
紧扣题意,整体思路清晰,总体阐释充分,语言流畅,作者认为设立“李太白文学奖”时机不成熟,表现为浮躁的文化环境、自身积淀不足,进而影响中国文学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因此得出结论:
莫言的作品走向世界只是一个开始,待到时机成熟,“李太白文学奖”自有它里程碑式的意义。
美中不足的是有病句和错字。
拒绝活在他人眼中(53分)
看到材料,我笑了,这个作家的提议与我不谋而合,也许当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我心中已然有了这个天真却令人深思的想法.是的,我们应当拒绝活在他人眼中,而去开创自己的天地.
记得曾经在网上看到过外国权威专家给的世界性大学排行榜,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北大、清华离那些国外的知名大学总有些差距,也就是在那时,一个念头进入了我的内心,为何我们总拿别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
以我之见,至少北大的中文系就在世界的顶尖,那为何我们的北大不能与哈佛等学校齐名呢?
再者,当诺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这个念头更加明晰了。
莫言的作品具有魔幻现实主义的特点,为外国人所接受,且其文章也确实写得好,将中国的生活展现了出来。
那为何我们耳熟能详的金庸老先生不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呢,他的作品无论是文人学者,也不论百姓俗民,没有哪一个不爱,为何却不能获奖呢?
究其根本,就是规则的问题,人家外国人看不懂,不符合他者规则所以难以获奖。
莫言的作品走向了世界,而金庸的作品却无法走向世界。
其根本原因便是我们一直生活在他人眼中,一直以别的标准来规范自己,这样做也许最后的结果是我们走向了世界却迷失了自己,所以我们应该拒绝活在他人眼中。
我们也要点评世界,要去做规则的制定者而不是执行者。
当然这也区别于文化霸权,一个是使他人学习自己的文化从而代替,一个是使他人理解尊重自己的文化,从而使自己的传统不至于消失,并且继承下来。
不得不说,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我们走得很快也很稳当,而现在正是到了让世界懂得我们的时候了,我们拒绝活在他人眼中,我们需要开创自己的天地。
“李太白文学奖”不正是我们拒绝生活在他人眼中的一个开始么?
用我们的眼光和标准评鉴世界文学,从而获得更多的尊重与理解,让充满儒、道、法、佛的金庸作品也能在世界盛名。
不仅仅是文学,在当今这个喧嚣的场领中,在政治、经济和生活各方面,我们都应该拒绝生活在他人眼中,要看到自身看到我国的那些个优良传统,不要因为外界而湮灭了我们自身。
拒绝生活在他人眼中,是我们个体生活成长的重要准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想要立足世界的必要准则,是以中华民族的身份立足世界的重要准则。
(一类下53分)紧扣题意,观点明确,说理比较充分,思维层次清晰,有较好的思维品质。
从材料入手,再联系身边事,以北大中文系就是世界顶尖,质疑别人的标准;再举出金庸先生,也论证了标准的局限性,得出要拒绝活在别人眼中的结论。
至此,文章非常精彩,遗憾的是后半部分有点散点式,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不是很清晰。
意义深远的“奖”(52分)
近日有作者提议,我国应设一世界性文学奖——“李太白文学奖”,以中国人的眼光和标准评鉴世界文学。
起初,我对这个想法很不屑,甚至是嗤之以鼻的。
但转念一想,这“奖”确是意义深远。
首先,毋庸置疑的是,我们对于文学的评判,掌握着巨大的话语权。
中国历史悠久,文学的浪花在各朝各代高潮迭起,与西方几年百年的历史相比,我们的底蕴无疑深厚得多。
此外,我国文学体裁众多,而文学的本身,又蕴含深刻的思想。
所以,作为一个古老有底蕴的民族,我们拥有文学评判的话语权!
外国人的思想或多或少不同于中国人的思想,所以又何必让外国独掌评判大权呢?
其次,这个奖项的设立,可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
现代社会比拼的重点,并非军备,而是文化上的软实力,文化上的影响力。
拿中美两国加以对比,美国的麦当劳、好莱坞、华尔街、哈佛大学,这些东西即使在偏远贫困的国家,也会有人记得。
而对于中国,这些能让人耳熟能详的文化,便是少了很多!
我们缺的并非内涵,只是中华文化的传播不顺!
而这个奖项的设立,无疑会吸引中外人们的注意,在他们努力专研中国文化,力图得到这个“奖”,得到中国人的认可时,中华的文化便悄然传播开来。
由此看来,这个将对于提高国家软实力,增强文化影响性,无疑极佳。
最后,这个“奖”会促进文学的发展。
文学的发展需要鼓励,需要物质和精神的刺激。
正如栽培植物时,你对它说:
“快长吧快长吧”是没有什么实际效果的,而及时的浇水施肥,才能令其枝繁叶茂,快速成长。
这对文学同样适用。
国家鼓励文学,若只是随口一说,那效果必定不好。
而有一个奖项,有这么一个荣誉,那么必定会掀起一场文学热。
当然,其中必然有些动机不纯的为名为利之人,不过这种人必不会被评出来,获奖人仍是那些苦心钻研文学的人。
虽然产生了一些动机不纯的人,但其毕竟是少数,但兴起的文学热,却确确实实会促进文化的发展。
然而,虽然这个奖意义深远,但我们也应将这个奖始终如一的设下去,虎头蛇尾或者半途而废,那么之前积累的便会被付之一炬,而那些所谓的“深远意义”变更是无从谈起了。
所以说办这个奖一定要做到持之以恒!
在我看来,这个讲的益远大于弊。
我们用中国人的眼光去评论世界文学,一方面提高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一方面又促进了文学热的兴起。
这个奖,若是能成功设立的话,诚是意义深远!
(一类下52分):
紧扣题意,观点明确,层次清晰,有自己的认识和思考。
作者采用就事论事的思路,运用“首先……其次……再次……”这些词语构建段落,形成递进式说理,自圆其说,言之成理。
这篇文章的典型意义在于行文的朴素性:
认认真真地读题,踏踏实实地行文,朴朴素素地表达依然可以成就佳作。
当然,在认识的深刻性或语言表现力上能有所突破会更好。
小议中国标准(48-49分)
这位作家提议说要建立中国的诺贝尔文学奖,而且要用中国眼光和标准来评鉴世界文学。
以此来争夺话语权。
这不禁令我大为惊奇。
仅仅设置一个奖项就能将中国文学推向世界?
亦或是将中国式标准施加于世界文学吗?
在我看来,这必然是不可能的。
因为单一的视角并不能对所有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甚至文明文化等多重属性的事物加以准确的评鉴。
中国文化的确源远流长,这被世界认可。
但是,中国文学却不见得被全世界认可。
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评判的标准与世界标准不相一致。
最近火热的莫言文学作品,在中国人眼里,是一种精神上别样的体验。
莫言的作品,一定程度上确实有这样的效果。
但是也并不是本本都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能力。
且看各大书店将莫言的《丰乳肥臀》放在榜首之处,而《蛙》和《生死疲劳》却在不引人注目的角落。
由此,足见国人的评判标准。
不已内容却以标题揽客,这难道不可笑吗?
国人以偏概全的能力,不就是对这中国式标准的一种讽刺吗?
不得不告诫国人,获奖作品比获奖者更为重要。
倘若中国以这样的标准评判世界文学,确有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之嫌。
我们站在文学评判标准的角度看中国,事情还远不及仅仅是文学上这样简单。
中国标准来自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文学标准只是一个代表罢了。
抛开文学,我们追寻中国标准走到社会,就显而易见了。
在中国,只有酒驾引起了重大事故才会被追究刑事责任。
而在英国以及许多国家,凡是酒驾者,不论轻重,都要面临长达数月的牢狱之灾,甚至是终身不得驾驶上路的惩罚。
由此也可见,中国标准的差异性。
有人或许会惊讶于他国的严厉惩罚。
但是,不得不承认,这就是世界标准。
我们若想推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诺贝尔文学奖,就必须使中国式标准有所改观。
否则,这样有些异类的标准怎么会引起他国的认可呢?
倘若有一天,“李太白文学奖”得以面世,我想,那时的中国,绝对是一个具有高素质、高文明,道德体制健全的中国。
那时,用我们的眼光和标准看世界,评鉴世界文学,才能真正为我们争得话语权,让我们中国人的文学作品,走向全世界。
(二类上49分):
符合题意,层次清晰,有认识深度,有独到的思考,特别是第二段关于文化多重属性的理解体现了较高的认识水平。
文章的不足是:
第三段试图论证中国评判标准和世界标准不同,但究竟是商家标准、书店标准还是读者的标准?
事实上,这些标准和文学奖的评判标准还是不同的。
第四段的事例所阐释的标准已经脱离文学标准。
用实力点评世界(46分)
有作家提议设立“李太白文学奖”,以此来评鉴世界文学,获得更多的话语权。
不错,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文学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篇中留下了数不清的佳作。
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学值得赞扬,我们的声音也应被这世界所闻。
然而通过设立奖项来传播中国文学及其思想只是一种引起世界注意的方法,若要真正让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还凭借自身实力,即依靠实力才能最终获得人们的认可与赞同,评点世界文学也亦如此。
实力,及时一种底蕴与积累,使人们在学习和磨练中所获得的。
钱钟书著《管锥编》,其中引用达上万余条。
为了获得那些偏僻的知识,钱钟书不知阅读了多少鲜有人知的晦涩书目,又不知用了多少日夜将其整理编集成书。
这正是钱钟书出版《管锥编》的实力,他用心来和汗水,换来了一本知识可靠,令人敬仰的书。
是这种实力是他获得了人们的认可与赞扬。
实力之于中国文学也亦如此,他于艰苦创作中积累,并最终成为一股坚实的力量。
拥有这样的硬实力,我们才能挺直腰板点评世界。
然而拥有实力也不意味着我们能长久点评世界。
点评世界知识我们向外展示自身实力的方法,我们更应不断是我们的实力积累壮大。
列夫托尔斯泰在其作品获得大量赞美,自身实力强大的情况下,命自己的管家对外宣布他已死亡,并用十年时间专心创作,最终以《复活》向世人展示自己的“复活”。
想必通过那十年时间,列夫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实力更进一步,而坚定了他在文学上的地位。
列夫托尔斯泰知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道理,中国文学也应将此熟记于心。
因为实力能给我们带来话语权,带来了评点世界文学的权力,而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就意味着,我们这些权力的稳固,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地位中的稳固。
我们的评价才更能为人信服。
我们用自己的眼光和标准来评鉴世界文学时,一方面在传达着我们自己的理解,另一方面更在传达着中国文学所拥有的思想和内涵。
换而言之点评世界正是在传播中国文学。
设立奖项只是我们让自己的声音被世界所耳闻的方法,若要使我们的声音为人所接受和赞同,更需依靠我们身后的实力。
二类中46分:
符合题意,一、二段能从材料推出观点,且观点明确,层次清晰,能自圆其说且言之成理。
不足之处在于认识不是特别深刻,论证过程不够充分,有贴标签的嫌疑。
用我们的眼光看世界(42分)
随着世界的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世界正朝着一体化的方向发展,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还是存在,我们应用我们的眼光看世界。
人们常说“文学无国界”,但有些外国小说确实令人不明其说,而我们中国的好文学作品对于外国人也是如此。
因此一些好的作品就此隐没,就此暗淡,设立一个中国的诺贝尔文学奖——“李太白文学奖”,让我们用自己的眼光来评鉴作品,让我们的作品可以走向全世界,让我们用我们的眼光看世界。
莫言成功地问鼎了诺贝尔文学奖,让国人为之骄傲,也让外国友人对中国的文学有所了解,可莫言身后,也有像莫言一样的名家、名人没有被发掘,我们总是等着世界来看我,而我们更不能用我们的眼光看世界。
“非典战士”钟南山,“核武器专家”林俊德,“航母设计师”罗阳,哪一位不是为国家做出伟大贡献的人?
可他们的名声并没有莫言响,甚至有些人早已被遗忘,我们需要的是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不是让世界放眼看我们,不要因为被世界关注了,就像众星捧月一般而忘掉了那些没有被世界关注的,但也同样为祖国做出贡献的英雄们,用我们自己的眼光看世界。
我们需要用自己眼光看世界,但更需要主动地放眼看世界,就像张艺谋在一次采访时说到:
“我不认为好莱坞的大片拍得有多么好,并不像外界媒体所说的那么优秀,也许是中西方的差异,而中国的观众在选择电影时都会选择先看一下外界媒体的影视评价,可到最后他们会发现,评价是和现实相反的,而我认为中国观众需要的是主动评价好莱坞电影,而不是自己去观看别的外国人的评价‘。
中西方差异的存在是必然的,不能用外界的视角来看我们的文化,这种做法是不公平也是不可取的,应该用我们的眼光主动地看世界,而不是总是被动地等待。
用我们的眼光看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更多的文化,让世界认识真正的中国!
二类下42分:
开篇提出观点,在题目的含义范围内,能围绕自己的中心展开议论,对材料把握准确,有一定的认识和分析的能力。
不足之处在于主体段落分析过程的逻辑性有明显问题,阐释道理不够明确,语句表达不够准确。
中外文化,在交流中成长(40分)
诺贝尔文学奖的意义,不仅在于对文学家个人成果的表彰与鼓励,更重要的是,它将全世界优秀文化齐聚一堂,相互借鉴与交融,一次促成各自的发展。
而“李太白文学奖”亦是如此,若能得以设立,它必将推动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新浪潮,使中外文学在彼此的交流中融会贯通,形成新的文学发展。
说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与借鉴,做的最好的就应该属美国了。
诸如电影《功夫熊猫》中,无论是熊猫、老虎、乌龟等人物的设定,或是亭台楼阁、红墙青瓦的场景设计,都充满了浓郁的中国风味,更不用说电影中各式各样的武打动作,俨然就是一部土生土长的国产电影。
然而,在人物的性格、动作、语言方面,影片又充满了美式风格,搞怪的情节、幽默的对白、邪恶强大的敌人、正义而又勇敢的主人公,将美式动作喜剧片的精髓表现得淋漓尽致。
正是这样中美结合的产物,使得这部影片大受欢迎,赢得了中美影迷的一致好评,获得巨大成功。
美国对中国文化进行广泛地借鉴,并将其与自身文化特点相结合,创作出了独具一格的文化产品。
反观现今的中国文化,我们尽管坐拥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但在如今的文化发展中却遭遇瓶颈,缺乏对古今中外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以电影行业为例,当年年初耗费巨资,引进世界名牌演员打造的《金陵十三钗》,虽然的确是一部心血之作,在国内取得极高的票房数据,获得成功,但依然无法获得全世界的认可,在奥斯卡评选中早早落败。
今年的喜剧《泰囧》,以泰国为舞台,并加入中国的喜剧元素,看似是中外的相互融合,但依然掩盖不了内容空洞的缺点。
现阶段的中华文化尚处于探索时期,我们还应不断学习借鉴,学到中外文化中真正的精髓部分,以取得发展。
我们作为中学生,代表着中国的新一代,因此绝不能将中国文化的发展置之度外。
或许我们无法凭自己微薄的力量一举改变中国文化的现状,但我们可以用自己的眼睛去探索与寻找,发现中外文化中值得传承与交融的部分,在我们自己的身边发扬,以带动全社会借鉴外来文化的热潮。
正如李小龙的名言:
流动的水不会变质,所以要一直流动下去。
中国文化正要成为那流动的水,不断交融,不断发展。
二类下40分:
思想站位较高,能评点“设奖”不只是为了争夺“话语权”,而是相互交流促进成长,自身成文能力较强。
。
分析材料不够深入,不够准确,材料被架空之后得出较大的结论,没有切中核心问题,分析过程中“交流”和“交融”的概念模糊。
评鉴与话语权(38分)
近日,中国将开设中国的诺贝尔文学奖,用我们的眼光和标准评鉴世界文学,以争夺我们在世界文学界更多的话语权。
我认为,评鉴并不是争夺话语权的唯一工具。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要将自己不喜欢的强加在别人身上,但是,如果我们将自己认为正确的强加在别人身上,别人就一定会喜欢吗?
我们自己的评鉴都是自己想要说出来的,而决定话语权的是大家,不是你一个人,如果你将自己的评鉴告诉大家,大家并不喜欢这个观点,你便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获得不了话语权。
真正好的评鉴,应该言之有理。
怎样才能做到言之有理呢?
就应该自己先思考,再换位到别人的角度上思考。
邹忌从与徐公比美中自我思考、反省,发现他的妻子、妾、客人称赞他美都是有原因的,而自己却不以为自己比徐公美,由此联想到自己的君王,君王经常受到称赞也是有原因的,所以邹忌又将自己身边的人换位思考到君王身边的人,发现道理是一样的。
随后邹忌评鉴君王,君王也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同邹忌一样,便接纳了邹忌的意见。
这便是通过思考,自我斗争一番后,自己评鉴获得话语权的例子。
而有时,评鉴不一定是最好争夺话语权的工具,换位思考到他人身上的行动也是争夺话语权有利的方式。
卡西利亚斯带领的西班牙队在欧洲杯大比分击败了意大利,当哨声响起的那一刻,所有西班牙队员都在举杯庆祝,而卡西利亚斯到对方场上,与刚刚垂头丧气的意大利队员一一握手、拥抱,最后同意大利主教练交谈了几句,才回到了西班牙队的庆祝当中,这个过程中并没有任何的评鉴,卡西利亚斯的形象却在人们的印象中上升了一大截,他并没有用评鉴争夺话语权,而是换位思考过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获得话语权,同样也受到了人们的认可与尊重。
评鉴与话语权,就像是数学中的必要不充分条件,话语权可以通过评鉴来争取,而用评鉴去争夺话语权的要求却是十分苛刻的,自己必须要在深思熟虑之后,换位思考,找出自我思想中的精华,才是真正言之有理,对别人有帮助的评鉴。
三类上38分:
基本符合题意,认识合理,能提出明确的观点。
但对原材料的分析不够准确,分析幼稚,例子不能证明观点,论证过程有偏离。
卷面差,病句和错别字较多。
论权利(32分)
有作家提议,我国应设立一个世界性文学奖,用我们的眼光评鉴世界文学,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因为我们的作品走向世界,便也要点评世界,这位作家不仅提出文学上的建议,更点醒我们:
人人都可被点评,也都可以去品评,因为我们都有平等的权利。
权利,一直是个受争议的名词。
有人说,权利只掌控在身处高位的人手上;有人说,权利只掌控在文明发达、军事力量雄厚的国家手上……英国亨利三世时期,爵位称号便是权利大小的代表;中国古代,妇女一直位居男人之下,被剥夺人权;中国清末,瘦弱迂腐的中国人一直饱受列强的欺辱……在历史的证明下,世人对权利的界定貌似全部成立。
而我想说,权利其实在每个人手里,每一份都大小相同。
英国的阶级最终被愤怒的民众控毁;女人备受歧视,却有一个皇帝名为武则天;中国弱小却有反抗的权利,最终在动荡中凝结出新的力量,建成新的民主的国家,这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想告诉我们的就是人权不分高低贵贱。
想要独霸权利的一切终将被毁灭,黑奴会解放、黑人会与白人住在同一栋公寓、女人可以不再裹小脚、女孩可以和男孩一起去上学学习知识。
人们在无数次错误的引导中懂得,权利不可剥夺。
剥夺人权的日本天皇、俄国沙皇、德国希特勒只有一样的下场,被万众唾弃,留下千古骂名。
权利,其实是个很美好的名词。
它并不附属在名利面前,它属于每一个人。
我们可以用它品评整个世界,创造更美好的世界。
中国公民,都依法享有选举权、被选举权,我们可以用它选举出能给予我们公正权益的领导人,也可以尝试着自己去做一个公平公正的领导人。
权利就在你我身边,它从不追逐。
当权利在你我手中的时候,切不可盲目使用,否则,权利将会毁灭你我。
我的选举,要公平公正作假票选出一个自私自利的领袖倒霉的是所有的人。
当我们通过努力获得一份更大的权利是,使用它,三思而后行,享受人权的时候也要对其他人的人权负责。
只有持着一颗善良负责的心,权利才会始终美丽耀人。
让我们正确使用手中的权利,平等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