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学习感受《浅谈数感.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53554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学习感受《浅谈数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新课标学习感受《浅谈数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新课标学习感受《浅谈数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新课标学习感受《浅谈数感.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新课标学习感受《浅谈数感.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学习感受《浅谈数感.doc

《新课标学习感受《浅谈数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学习感受《浅谈数感.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标学习感受《浅谈数感.doc

浅谈数感

正月十七应学校安排我们去了盐化中学聆听曹培英教授的讲座,真是受益匪浅。

尤其对于数感,我很有触感。

联系平时的教学经验,我认为数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一、在生活体验中培养数感

   数学来源于生活,发展学生的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学知识比较抽象,许多学生对数都不能很好的在头脑中建立表象,更不能真正的理解数的内涵。

只有学生真正的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的掌握知识,内化知识。

“数感”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培养的,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感知、发现、和探索,使他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更多的接触和经历有关的情境和实例,在现实情境中感受体验,从而更具体更深刻的把握数的概念,建立数感。

在认数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身边的数学素材,努力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帮助学生把握数的概念的实质,真正理解数的意义,培养良好的数感。

比如,在“0”的教学时,教师可启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0”。

学生的积极性马上高涨起来:

“电话上有0”、“车牌上有0”、“三角尺上有0”、“温度表上有0”、“计算机上有0”、“我家门牌上有0”……通过联系这些身边的事物,学生体会到了0除了表示没有以外;“0”还可以在温度表、方向图上表示分界点;在直尺上表示起点;在日历、电话、车牌上与其它数字一起组成号码,使学生联系生活中体会数的意义,在现实生活中逐步获取建立数感。

二、在探索中体验数感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数学实践活动强调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学习数学,是动手学数学、用数学。

数感的培养和发展当然离不开实践活动,学生对简单的实践活动,如操作、观察、猜测、交流等对于他们来说是具有吸引力的。

在教材中,培养学生的数感,设计了好的有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探索问题的答案。

如在“分类”教学时,延伸到让学生整理自己的房间,并说说这样整理的理由;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的时候,让学生建立十进制概念,理解计数单位“十”是培养数感的基础。

在新课伊始,我出示生活当中熟悉的物品,渗透以一当十的数学思想,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果。

当教学“怎样摆放让别人也很快看出是12根”时,呈现多种摆法并各抒己见,学生无法体会到“10根扎一捆”的优越性,但“10根扎一捆”是理解10个一和1个十的支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

因此我没有阐述自己的观点,只是巧妙的设计了三幅画面,1根1根地摆,2根2根地摆,10根10根地摆,三幅图画均出现2秒钟的时间,马上消失。

当学生对“1根1根地摆”、“2根2根地摆”无法数出根数感到无奈时,10根10根地摆却带给学生惊喜和兴奋,学生异口同声的说出12根。

学生通过比较体验,真真实实的感受到10根扎成一捆的优越性。

激发学生“我要这种方法,我喜欢这种方法”的强烈欲望。

然后再次让学生摆小棒再次理解计数单位“十”。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数的意义,也体验经历了数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建立数感。

数感不是通过传授而得到培养的,重要的是让儿童自己去感知、发现、主动探索,这样在习得知识的同时,还能发展多种能力,调动非智力因素。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多种形式的探索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建立良好的数感。

三.在估算中诱发数感

估算是学生数感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因此,教师首先要提高估算教学对于形成良好的数感重要性的认识明确到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良好的数感和量化能力的形成,不是对数量的简单识别,而是要把抽象的数据符号经过比较、分析、综合、归纳,不断通过内化形成的一种认知能力,从而在实际行动上加强估算教学;其次,要多引导学生结合实例,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直觉进行估算,强化对数据的认知,形成较强的量化能力,逐步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

在教学“计量单位”后,可设计一些本身蕴含着估算价值的实例让学生进行练习。

如一根跳绳长约(),运动场长约()我们学校大约有学生()人;一袋苹果4(),一支圆珠笔长15()等。

学生的良好数据感和量化能力还表现在对数据的提取和加工上,同时还表现在“能估计运算结果,并对结果做出合理性解释”上。

如“王大伯养鸡年收入是593元,养鸭年收入是328元。

估计这两项年收入一共多少元”。

不同的学生程度对估算的策略有所不同,有的说:

“500加300等于800,93加28大于100,因此,它们的和比900多一点”;有的说:

“593接近600,328接近350,因此它们的和比950少”;有的说:

“这个数比500+300大,比600+400小”。

这些估算方法都是对的,同时教师应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比较各自估算的结果,说出各自对估算结果的合理性解释,逐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

四、在交流中优化数感

   数感是一种心灵感受,它与孩子个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儿童对心灵世界直接相关的对象特别敏感,总是根据自己的兴趣、习惯对数学对象做出选择和反应。

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良好数感,就要在教学时努力创造良好的条件,让学生和老师以及同桌、同组的同学自由、充分地交流,在交流中相互启发,共同进步。

例如在教学“得数是8和9的加法、8减几9减几”是,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两个人面对面坐,从不同的方向看,很容易就可以列出不同的算式。

学生的数感在讨论和观察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五、在运用中领悟数感

  “数学源于生活,又寓于生活”数感的建立来自于生活,只有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加以应用,才能得到升华。

同时,良好的数感可以帮助学生深化知识,进行综合运用,从而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因此,培养学生的数感还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起联系。

要使学生学会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从一个复杂的情境中提出问题,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并对运算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数感,同时也使已具备的数感得到了强化例如,星期天带全班学生到公园划船游玩,公园大船每条坐6人,租金10元,小船每条坐4人,租金8元,全班50位同学,请学生设计一种租船方案,计算出所用钱数,比较一下哪种租船方案最佳,并说说理由。

结果种种租船方案出台,经过比较认为租7条大船,2条小船最省租金。

让学生在亲身活动经历和运用中感受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数感。

使他们进一步理解了数的意义,把握了数的相对大小、多少的关系,不仅巩固了对书本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同时学生的数感也得到了升华。

数感说到底是一种心智技能,它存于人的头脑之中,是一种高级智力活动。

有良好数感的人,在需要数感发挥作用的时候,它便会自然出现仿佛不需要人有意识地去探索一般。

要达到这样一个境界,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

数感的形成是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用较长时间逐步培养。

作为教师,要努力钻研教材,创造性的运用教材,把培养学生数感作为数学教学的基本目标,落到实处,让数学跟着感觉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