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科研经典之作.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532644 上传时间:2023-03-1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7.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做科研经典之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如何做科研经典之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如何做科研经典之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如何做科研经典之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如何做科研经典之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做科研经典之作.docx

《如何做科研经典之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做科研经典之作.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何做科研经典之作.docx

如何做科研经典之作

现实·理论·证据

──谈如何做研究和写论文

陆铭*

今天这个题目,如果由一个研究比我做得更好的人来讲可能更有好处。

但是现在来讲这样题目的人太少了,所以我愿意来把一些不是很成熟的想法与大家分享,也非常感谢大家来听我的讲座。

我今天讲座的题目是《现实·理论·证据》,这三个词摆放的位置基本上概括了今天晚上所有要讲的东西。

如果你们听完之后明白了我为什么这样摆放三个词的位置,我想你们就听明白我所讲的意思了。

我这样安排今天要说的内容:

首先简单讲一下关于如何做研究;然后具体讲写论文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穿插一些例子。

一、如何做研究

选题(topic)

做研究碰到的第一个问题是选题。

我们首先要区分选题和问题的差异。

经常会有学生来问我怎样做一个研究,我就问他想要研究什么问题?

同学就会列出一些关键词,比如教育、农业等等。

这些关键词严格说来不是你要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只是你研究的话题(topic),距离你研究的具体问题(question)还非常远。

走完了topic到question的距离,你才迈出了研究的第一步,可以真正地开始一项研究了。

选题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你对什么感兴趣。

如果对一个问题不感兴趣,你很难做出出色的研究。

曾有一个硕士生跟我说,“陆老师,您有很多想法,随便给我一个我来做。

”我对他说,我没有办法帮你,在你对这个问题感兴趣之前,你是做不好的。

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会对某些问题感兴趣。

有的时候你会有这样的体验,看到一篇文章时有激动的感觉,有时则不会,这就是兴趣的差别。

一个人的兴趣与他的积累、阅读和个人经历都有关系。

来的路上王永钦老师跟我讲了一句话,我非常赞同:

“大爱才能有大智慧。

”怎么理解这句话?

你在做一项研究的时候,一定要去论证自己的研究是重要的。

怎么去论证研究的问题的重要性?

就是这个问题的研究能改进人类社会、能为人类带来福利。

接着问下去,这样的问题从何而来?

那就要看我们能不能超越个人的喜乐、得失去关注整个社会的前途和命运。

这就是兴趣的来源。

一个好的经济学家应该有强烈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好的研究的起点是好的问题,这是成功的一大半。

从这个意义上讲,做人和做学问是一致的。

如果你不去关注对社会大众重要的问题,你十有八九做不成出色的学问;如果每天都想着争名夺利,就做不成出色的研究,因为你关注的问题对大多数人不重要。

第二,你要对这个问题有所理解,去选取你觉得重要的方面。

数学不能告诉你什么是重要的,什么重要取决于你自己的理解。

确定研究的方向后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关注更小的方面。

比如在涉及三农问题的方方面面里,如果你觉得土地问题是最关键的,你已经往前走了一步。

再接下来,你又认为关注“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后,怎样使他们失去土地而获得社会保障”是重要的研究课题。

如果你从三农问题出发,缩小到土地问题,再缩小到“如何用土地换保障”的时候,你已经从topic过渡到question了。

我举这个例子是特别想说明,中国的很多问题是现有的经济学理论无法告诉你的。

比如,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农村居民失去土地,这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大多数国家都有社会保障体制的背景下发生的。

所以中国不可能像西方的圈地运动一样,圈走农民的土地,把农民往城里赶就不管了。

从国家的现代化和政治文明来讲,都不可能这样做了。

这就牵涉到“土地换社会保障”的问题。

那么土地如何作价?

农民拥有的土地权力是什么权力?

价格制定好后,多少钱是现金支付,多少钱放到社会保障体系里?

现成的经济学理论没有告诉我们。

美国和西欧在历史上走过这个阶段时,这不是一个经济学问题,是社会、政治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一个新的理论去思考中国的现代化和城市化过程。

第三,你关心的问题为什么重要?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理论上的重要和实践上的重要。

最好的研究是两者兼有。

我不能排除有些杰出的文章,是在理论上重要而实践上不重要,或者实践上重要但理论上不重要的研究,特别是经济学里那些在方法论上有开创性工作的研究,往往有学术和理论的价值,而没有直接的社会实践意义。

以上三方面,在你做一个研究或写一篇论文时需要一一加以说明。

我们很多同学把做研究理解为构建一个数学或计量模型,非常不重视“写”。

你把数学的工作完成了,计量工作完成了,我要提醒你,可能你的研究工作只完成了百分之三十,至多百分之三十。

因为你还没有告诉我们为什么重要。

现在的社会科学分工,特别是经济学的分工,是非常非常细的。

所以你拿到一百篇文章你可能对九十九篇的内容根本不了解,那么这剩下的九十九篇你看哪些呢?

我们在平时看文章时先看摘要,它会告诉你他研究了些什么东西,做出了什么贡献,然后再看引言(introduction),比较详细地回答前面的问题。

最后看结论,看这个研究得到什么有创见的内容。

最后才看文章的主体部分,理论和实证的模型。

如果你的摘要和引言写得不好,别人看到五百字的时候,就不看你的文章了。

如果你不重视这些,你的研究可能就产生不了它应该有的社会价值,所以一定要重视,甚至可能需要70%的时间来写引言。

一旦找到了你觉得有趣、有创新、有意义的问题,接下来你需要判断它是否可行?

理论上是否可行,首先要看起点到底对不对。

数学不能告诉你起点对不对。

对于一个问题的研究你既可以采用静态的模型也可以采用动态的模型,你可以采取跨期的模型也可以采取单期的模型,你可以采取有政府的模型也可以采取没有政府的模型,这取决于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一个更常见的问题是实证。

也许你想到很好的一个想法(idea),要考虑有没有数据?

是否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去获得支撑这个研究的数据?

其次要考虑研究需要的变量是否是可度量的,至少在理论上是不是有人提出过度量的方法。

还要考虑数据的样本是否足够大,比如时序数据至少需要30个观察点,但中国的改革开放从1978年开始算也只有28年,用年度的数据只能是不是办法的办法。

这些问题都要事先想过。

我特别要提醒大家注意中国问题的重要性。

为什么要去研究中国经济的问题?

我们作为中国人,我们也许并不太知道什么问题对于美国重要,但是我们很了解中国的情况。

我们生在中国,我们对于中国的了解决定了我们知识的禀赋,从而决定了我们的比较优势。

在国外学习经济的中国研究生主要进行三方面的研究:

1、理论计量,因为其抹去了经济学研究中对历史和人文知识禀赋的要求;2、跟大牌教授研究美国问题;3、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做从中国经验出发的实证和理论问题。

随着中国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越来越多的留学生(也许绝对比例仍然不高)选择做第三个方向,我希望大家能重视这个选择。

要让别人来接受一个基于中国或者亚洲经济的研究,你必须让别人相信你的研究具有足够的重要性和一般性。

这里指的重要性不是指中国问题本身有多重要,而是指中国经济的一般性经验可以提供给其他国家作为参照。

我们研究的中国问题既要产生于中国的经验和历史,又要有一般性意义。

就像刚才提到的“土地换保障”问题,其它国家并没有为中国提供前车之鉴,但是我们可以为一些比中国更落后的国家提供经验。

如果发现了一个用现有的理论无法解释或不能很好解释的现象,那么这个时候你去发展一个理论就是必要的而且是创新和有贡献的。

恰恰是因为如此,现在做理论研究越来越难。

为什么?

因为经济学的发展经过两百年特别是现代化的半个世纪以后,理论已经相当成熟了,现在你要找到一个不能用现有理论解释的现象越来越难,所以现在经济学的研究越来越多注重应用。

什么时候需要理论创新呢?

有一个现象无法用现有的理论解释,那么理论创新的机会就来了,这样的机会越来越少,但在中国还很多。

问题(question)

如何提出问题?

一定要注重去观察现实生活中的variance。

variance这个词对于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证研究都非常重要。

对于实证研究,数据里的variance构成了计量经济学的基础。

因为如果没有variance,数据就没有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办法看清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换句话说,一个变量动了以后,另一个变量跟着动还是不跟着动。

如果一起变动,往哪个方向变化?

这在统计上就是variance所包含的信息。

这在理论上也非常重要,要想看出事物与事物的联系,就要去比较两个观察对象,发现它们之间有差别,比如它们存在制度的差别。

然后你又观察到它们另外还有差别,比如经济增长的绩效不同。

然后你要去思考这两个差别之间是否有关系。

比如,印度是一个民主的社会,但是它这个民主的社会是一个混乱的民主社会。

在经济学家里有人称印度的民主是坏民主。

但是中国不那么民主,中国有一个政治集权的结构。

但是中国的增长率很快,印度的增长率比中国慢。

这在实证上是什么?

当你看到一个制度变成另一个制度的时候,作为经济增长的另一个变量是否跟着变了,这是实证的基础。

从理论上讲,你要解释的就是增长绩效的差异与制度差异是否有关。

所以,理论和实证只是研究现实规律的两种方式而已,本质上都是在找差异。

差异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上。

理论上找差异的方法和实证研究中对空间截面数据、时间序列数据的分析正好对应起来。

理论和实证研究只不过是识别两种variance之间关系的方法而已,本质思想都来源于现实世界。

提高经济学修养,就是要不断从现实世界中找差异,不断地思考这个差异和那个差异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

如果你发现的关系是一个在理论上没有被提出来的关系,这就是你的理论发展创新的机会。

如果你发现的这个关系是在实证上没有用数据来说明的关系,这就是你实证研究的基础。

下面我们谈谈创新。

理论和实证的创新没有什么太大的本质差别。

理论上的创新,第一要解释新的现象,第二要提出新的思想。

在经济学的研究里,你会发现第一种“解释新的现象”很像从实践到问题的思维方式。

先去看现实,当现实出现一个新的现象不能被理论解释时,你就找到了一个问题。

还有一种研究思路是从文献到问题,纯粹从文献角度来看它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我们就去解决,跟实践关系不大。

第一种研究路径是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由它的研究对象所决定的,是经济学研究的主要路径。

对大家而言,你们应该避免自己过早进入第二个路径。

如果你过早走向这条路径,你可能根本搞不清楚自己研究的东西到底重要不重要。

而且在很多情况下,你看到一个作者讲,他在文献的基础上作了修改,然后发展出一种新的理论。

这类文章特别容易让大家以为这些作者的研究都是从文献到文献、从文献到问题的。

并不是这样。

我们应该思考一下,这些作者在研究这个问题之前为什么会选这些问题?

通常来讲,很少有人是从文献开始找到这个研究路径的。

这是学生们非常容易犯的错误,很多同学只是把自己关在家里读书,不去关注现实世界,这是不行的。

接下来谈一谈实证上的创新。

实证上的创新我列举了三个方面。

第一是要发现新现象。

注意,对于实证研究来讲,发现一个新的现象本身就是一个思想的创新。

比如,你在关注现实的过程中,发现两件事情有关,你就应该思考:

这在实证上有没有证据?

如果没有,那么机会就来了。

给大家举个例子,比如我和陈钊、万广华做收入差距和经济增长(inequalityandgrowth)的实证研究。

这个关系为什么在最近十年经济学的研究中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呢?

就是因为在亚洲发展模式和拉美发展模式的比较中,经济学家发现,亚洲和拉美有收入差距的差异。

拉美收入差距比较大,而亚洲的收入差距比较小。

另外的一个差异是,拉美的经济增长慢而亚洲的经济增长快。

经济学家就猜想:

有没有可能不平等加剧会导致经济增长放缓?

文献没有讲过。

在发展经济学里,文献只讨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对于收入差距有什么影响,而没有人去讨论收入差距如何影响经济发展。

大家知道在1993、94年以后的几年里,国际上顶尖的经济学杂志上连着出了几篇文章──现在被认为是这个领域研究的经典文献──就是用一些跨国家的数据,发现收入差距果然对经济增长有影响。

这就是重大发现。

前面我们提到过,理论创新来自于解释新的现象,你会发现这些文章中有些有实证也有理论,有些只有实证。

实证对于理论的发展也有帮助,其重要性在于可以为理论研究开拓新的空间。

我本人认为,如果可以给实证研究的创新划分一个档次的话,第一流的实证研究是去发现新的现象,因为这是重大的思想成就。

比这个稍微低一点的是使用新的方法。

因为那些有重大思想突破的实证研究往往在研究的方法上不尽完善。

比如刚才提到的inequalityandgrowth的研究,早期的研究往往都是使用OLS回归。

OLS回归存在很大的内生性问题,后来有很多经济学家就专门去研究怎么去处理inequalityandgrowth的内生性问题,包括我本人的研究。

第三个是使用新的数据或新的案例。

比如在我们做的inequalityandgrowth的研究里,首先我们提出了跟既有文献不同的问题:

大家都研究inequality和growth有什么关系,我们研究这种关系在长期和短期有什么不同。

这是一个文献里没有被研究过的问题;其次,我们使用了新的方法;最后我们使用的是中国的数据。

文献(literature)

确定了问题之后,你已经对它有了一定的了解。

接下来你要去阅读别人的文献,去了解别人做了什么,这样你才能知道你的边际上的贡献可能是什么。

但是我们很多老师和同学却不够重视这一点,以为做完了研究就行了,但是却不知道自己的贡献在哪里。

要知道自己研究的贡献在哪里你就要去比较,去比较你的工作与别人的不同之处,必须要对文献有足够的了解。

这才是研究的完整过程。

怎么样去找文献?

首先要学会合理地利用网络,学会利用关键词。

关键词的选取取决于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是怎么的,取决于你想做的东西是什么。

关键词太多出来的文献太少,关键词太少则出来的文献太多,所以一定要选取三到五个合适的关键词。

另外,大家要从经典的相关文献或者同一问题的综述论文去找文献。

当你找到文献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你评论什么文献,如何评论实际上取决于你对问题的理解,而这种理解是你的工具本身不能告诉你的。

比如我刚才提到的“土地换保障”,既涉及到中国的土地问题,也涉及到保障问题和发展模式问题。

你这个文章怎么写呢?

你是把它当作是一个土地问题来写,还是当作一个保障问题来写,还是当作一个发展的模式的问题来写呢?

要知道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写法。

你在综述文章的时候,在把自己的工作去跟别人的工作比较的时候,要知道你要跟哪些文章去作比较。

实际上就取决于你对你要研究的问题理解的程度。

比如同样是“土地换保障”的问题,你站在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和土地制度的高度来看问题,就显然比你把这个问题仅仅看作是一个如何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的问题要深刻得多。

你在综述文献的时候,在把你的贡献和别人的文章作比较的时候,就要考虑到这点。

接下来我要讲的是,要看好而相关的论文。

我想借此机会回答同学经常问的另一个问题。

很多同学问我,陆老师,就算我用你讲的三到五个关键词,我也大概能搜出1000篇文献;就算1000篇没有,100篇总是有的。

怎么办?

怎么看得完?

我建议大家把文献根据它的相关程度分成三类。

第一类的文章,在100篇里面至少占五六成。

这类文章相关性不强,你只要看摘要就可以了。

它们大概能够帮你知道你的研究在文献中所处的位置;有些文章里面有一个表格,有一个数据,能够在你的文章里有所引用,或者支持你的论点。

这些文章你可以看得很快。

第二类文章就是跟你的文章相关,但从它的技术路线、它所关注的问题来讲,与你的文章又不是直接相关的。

我们做inequalityandgrowth这项研究的时候,我们是要做一篇实证文章。

那这里面就涉及到一大块的关于inequalityandgrowth的理论文章。

对于我做的研究来讲,我可能对这些理论文章不需要每篇都从第一个字头看到最后一个字。

我要知道的是这些理论是什么样的逻辑,它们怎么做,模型的起点是什么,它们得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结论。

在100篇里面,这些文章大概占了20篇左右。

这类文章一定要看,但是不必要从第一个字看到最后一个字。

第三类文章,大概100篇里面是5到10篇。

这几篇文章就是对你的研究来讲是最最相关的,因为它们几乎研究的是同一个问题。

你的研究跟这些文章相比较,你的贡献是边际上的。

对这几篇文章,你不仅要从第一个字看到最后一个字,而且你要看很多遍。

另外我想提醒各位,如果你去做一个研究,你发现跟你最相关的──我刚才讲的第三类文章,──没有,或者你发现跟自己相关的文章有30篇甚至50篇,这本身就是个非常坏的信号。

相关的文献没有,就说明你很可能研究了一个大家都觉得不重要的问题,所以没有人研究。

除非你是天才,天才有可能一篇参考文献也没有,我的理论体系跟谁都不一样,我不要参考文献。

我想大多数人肯定不是天才,所以这种可能性是极低的。

反过来讲,如果你发现篇篇文章都跟我的研究有关,你很可能研究了一个大家已经研究烂了的问题。

或者是你对自己在什么方面有可能构成贡献仍然不清楚。

那什么时候是最优规模呢?

就是我刚刚讲的,5篇到10篇。

如果你发现,有5篇到10篇是值得你反复读的,读透的,读到这些文章里面用了什么样的模型,用了什么样的数据,相关的变量怎么度量,你都非常清楚的时候,你就找到好的起点了,你可以往下做了。

而且,当你做完这个题目以后,你会发现你就是这个小领域的专家。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看什么样的文章呢?

首先你要看好的杂志。

比如中文的杂志,我列了几本,包括我们复旦的《世界经济文汇》,都是很好的杂志。

英文杂志什么是好的就不用我说了。

这里我特别要提醒大家的是,少看书,多看论文。

经济学和别的社会科学最大的不同,就是经济学是一个不断在发展的学科。

它特别跟政治学和哲学不一样。

政治学和哲学是要读经典的,关于重大的政治理念和哲学思想,很可能最经典的著作,就是两三千年以前的古书。

很多人就一辈子去读古书和经典。

但经济学不是这样。

我们刚刚讲过,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的,而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

每一天都很有可能产生新的现象和新的问题。

那么你读书就意味着什么呢,很可能你关注的是一个老问题。

而且大家知道,经济学家的书就是把自己已经发表的论文结集成书,它跟政治学不一样。

政治学和哲学的学者,很可能一辈子就写一本书。

比如像约翰·罗尔斯(JohnRawls)的《正义论》,这一本书就奠定了他在学术界的地位。

经济学是不行的。

特别是当代,已经很少有人靠一本书在经济学界立足了。

通常是论文发表完以后,结集成书。

但你要知道,国外,特别是在美国的经济学界,一篇论文从写出来到发表,前后经历五年时间是非常正常的。

从论文结集到出版,又有两年时间,也非常正常。

所以当你看到书的时候,你可能看到的是七八年前的研究了,还怎么站在学术前沿?

我们的很多学生,特别是本科生在写论文的时候,参考文献从马克思的《资本论》开始列举,斯密的,马歇尔的,有时还列上我写的《劳动经济学》,这样你就已经发送了非常坏的信号,你不可能做出好的研究。

我自己做《世界经济文汇》的编辑,我们现在收到的很多投稿,一秒钟我就可以判断这是不是值得我往下看的文章。

先看它的参考文献,如果它全列的是马克思、斯密、马歇尔,这文章就不用看了,因为它不可能是一个好的研究,除非他真的是研究思想史的。

所以,我们在做研究的时候就得特别要注意这个问题。

二.如何写论文

刚才我从三个方面讲了如何去做研究。

我接下来要讲的问题是,如何去写论文。

我认为,在中国我们可以做的研究分成了这么几类。

第一类,我认为是中国首先要做的研究,就是要去搞清一个或者几个相关的事实,尤其是具有一般意义的事实。

因为中国的社会处在一个大转型时期。

我们在经济发展阶段,从经济成长的历史、文化、制度、政治的各个方面的背景来讲,可能跟在世界上所看到的、唯一成功的西方式的现代性有非常大的差异。

这就意味着在我们中国,很多事实都不清楚。

讲到事实,我举一个小小的例子,今天下午,我在从北京回来的飞机上看到一张刚出版的《上海证券报》。

《上海证券报》上有一篇很长的文章,讲住房、教育和医疗的价格高,导致了中国居民不敢花钱。

这个说法现在很流行。

现在有很多人说中国这几年消费低迷,需要理论来解释。

有人就解释说,因为大家收入的风险增加了,失业、工作不稳定,收入的波动就变大了。

风险增加后居民消费就会下降。

我刚才提出的是另外一种解释:

因为在我们生活当中非常重要的三项支出价格很高,居民在这三个支出上的消费的增长速度非常快,就挤出了别的消费。

这是颇流行的解释。

文章里提供了三张表,列出了大概从2000年到最近这几年的四个数据,分别是人均消费增长率、人均教育支出增长率、人均医疗支出增长率、人均住房支出增长率。

可是看到这些数据,我并没觉得这个数据告诉我:

人均的消费增长率明显低于其他三个的增长率。

如果人均消费的增长率显著低于其他三个增长率的话,那我可以说,由于这三块增长太快了,人均消费支出没那么快,所以必然使其他部分的消费下降。

可是我在数据上没有明显发现这一点。

所以我觉得很诧异,写这么长的整版的评论文章的这位作者,是怎么得到文章的结论的。

我想问一个问题,关于中国的很多事实到底清楚不清楚?

我很怀疑,我们很多人都在基于一些并不清楚的事实而道听途说。

我虽然举的是一个报纸上的例子,但我讲的“把事实弄清楚”的工作对于中国的经济学家来说仍然是做得非常不够的。

在中国经济里面,有太多太多事实不清楚的地方,所以我一直强调,在中国做经济学研究,第一件事是什么?

就是我们要把真正属于中国经济的事实给搞清楚。

特别是在我们的教科书上、在西方经济学已经成熟的理论里面,所描述的那些事实──每一个事实──都足以拿到中国来重新反思一下,这个事实是不是在中国同样也成立。

我们可以大量地去运用实证和案例的方法。

我特别要强调的是,你把中国的事实搞清楚了,实际上就为经济学理论和知识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我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就是我跟张爽合作的研究社会资本和市场化之间关系的文章。

大家知道,社会资本(socialcapital)这个概念,是由社会学引入到经济学的,它是一种非市场的力量。

那么这种非市场的力量在市场经济里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呢?

它跟市场力量之间是互补的,还是互替的呢?

在美国找不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中国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因为中国处在转型的过程当中。

比如我们生活在沿海地区,内地的市场化程度要比沿海低多了。

从这样大的空间差异里面去看,在具有不同的市场化程度的地方,社会资本是不是在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这是对于中国非常重要的事实。

在搞清楚事实的同时,实际上就可以帮助我们去发现社会资本这个非市场的力量与市场有什么样的关系,这本身在学术上就是一个大家不知道的问题。

我要举的另外一个例子是市场分割。

市场分割这个问题为什么要借助中国来进行研究。

因为在数据质量好的国家,市场不分割;而市场分割的国家,数据质量不好。

那么中国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呢?

中国的市场存在分割,同时中国又有足够大的时间和空间的维度去研究这个问题。

于是我们做的另外一个研究,想要知道市场分割在开放的过程当中发生着什么样的变化。

因为在理论和实证的文献里面,有的经济学家认为,开放有利于市场整合,有的经济学家则持相反观点。

到底什么是真实的?

当你把这个关系给搞清楚的时候,一方面,你研究了中国是怎么回事,同时,你对于这个具有一般意义的问题也有贡献。

第二类我觉得可以做的工作就是你要用一个理论来解释中国的现象,而且是到目前为止既有理论没办法提供解释的现象。

如果既有理论已经提供了解释,这就是接下来我要讲的第三个方面的文章了。

这里我举一个例子。

比如说地区性的市场分割和战略性分工,这是我们做的另一个研究。

大家知道,经济学理论里有所谓比较优势理论和分工理论,那么按照社会最优的这个概念来讲,不同比较优势的地方就应该是具有不同的分工。

既然有不同的分工,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在追求社会最优的情况下,应该生产不同的东西。

对不对?

在解释分工的时候,我们主要借助的理论就是这个比较优势理论,可是在现实生活当中你会发现,中国不同的各个省份之间,包括同一个省的不同市之间的市场是分割的。

为什么?

林毅夫老师认为,这是因为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的资源配置低效率,在改革开放后又体现为企业低效率,于是地方政府就要通过分割市场来保护低效率的企业。

这只解释了由计划经济时代所造成的市场分割,可是我们发现很多重复建设和市场分割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产生的。

到现在为止中国已经出现了三轮的重复建设,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