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高考备课讲义山东淄博40.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532301 上传时间:2023-03-1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74.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高考备课讲义山东淄博4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生物高考备课讲义山东淄博4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生物高考备课讲义山东淄博4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生物高考备课讲义山东淄博4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生物高考备课讲义山东淄博4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高考备课讲义山东淄博40.docx

《生物高考备课讲义山东淄博4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高考备课讲义山东淄博40.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物高考备课讲义山东淄博40.docx

生物高考备课讲义山东淄博40

解读考试说明,分析考试动向,预测命题趋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附属中学肖宏伟

一、高考考什么?

(一)2010—2015年新课标理综生物卷考点及分值统计汇总

说明:

例如2015年必修一考点“遗传与变异”栏目中“5/6/32=18”表示,选择题第5/6题和非选择32题部分,均为考查该考点的题目,该考点总分值为18分。

2015年必修一考点“细胞的结构”栏中“30*”表示,非选择题30题涉及该考点,在第题计算分值时不便分出来,以1*形式标出。

 

(二)2010—2015年新课标理综生物卷命题特点和趋势:

1..新课标高考理综生物试题考点分布特点:

(1)必修部分主要考点集中在:

代谢(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遗传变异、调节(体液、神经、免疫、植物激素)、生态、教材实验等。

(2)每年均考的考点:

遗传变异、生态、体液调节、细胞结构、神经调节几乎年年考。

(3)隔年考的考点: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交替考;酶隔年考;生命历程大致隔年轮流考。

(4)选修一:

微生物培养与应用隔年考,其他呈现轮流考,选修三呈现轮流考。

(5)一直没有出题的知识点生物进化部分;元素与分子部分知识点少有涉及。

(6)选择题考查的知识点集中在细胞的结构和功能、酶、生命历程、体液调节、教材实验等;非选择题考查的知识点集中在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遗传变异、生态、神经调节等;遗传、生态、神经调节、植物激素、免疫选择题和答题均可考查。

2.近年新课标高考理综生物试题考查特点

(1)知识的考查仍突出主干知识的考查。

代谢、遗传变异、调节、生物与环境、实验是考查重点;复习时还应兼顾非主干知识。

(2)能力的考查:

理解能力所占分值最多,实验与探究分值仍会保持很高,综合能分值相对较少,有增加的可能。

选择题以理解能力考查为主,非选择题以实验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理解能力综合考查。

(3)背景材料具有实验化的特点:

例如,2012全国课标卷题目5、6、29、31、32等题,体现此特点。

2013全国课标Ⅰ卷题目4、5、6、29、31等题,2014全国课标Ⅰ卷题目2、4、5、29、31、32等题,2015全国课标卷题目3、29、30、31、39等题,体现此特点。

(4)考查趋势:

考生运用生物学基本知识和一些科学探究的方法技能、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题目成为主流。

例如,2013全国课标Ⅰ卷题目4、5、6、29、31等题,2014全国课标Ⅰ卷题目2、5、6、29、30、32等题,2015全国课标Ⅰ卷题目3、5、6、29、30、31等题,体现此特点。

(5)综合对多个知识点进行考查。

这种试题可以解决学科知识点多与题目数量少之间的矛盾,充分体现学科内知识的综合与提升。

通过上述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建立近几年新课标高考理综生物试题库,分模块进行研究,真正体会考命题趋势,试题变化特点,把握命题角度,提升对模块知识的整合和拓展开发,才能站得高看得远,实现高效备考。

2015年全国课标理综生物Ⅰ卷更突出了注重基础知识、注重基础实验、注重生态环境问题、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考查。

2016年应该会延续这种趋势。

二、高考怎么考?

根据2016年《全国高考理综Ⅱ卷生物考试说明》的要求,2016年生物高考任然重视对考生“科学素养的考查”。

主要考查“知识”、“方法”、“能力”,突出能力考查;强调知识的应用和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时代性和实践性;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下面从能力考查要求角度对《全国高考理综Ⅱ卷生物考试说明》进行解读,能清晰地体会到2016年高考的新理念、命题趋势和命题方向,以及我们应该采取的一些二轮复习策略。

1.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有一下四个方面,要求依次递进提高。

(1)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本层次对知识的理解要求:

知识点的理解要准确、到位、全面,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要梳理清晰,目标是形成知识网络。

知识点的理解要准确、到位、全面包括:

主干知识的内涵和外延理解清晰、准确到位;非主干知识也要全面兼顾,不留盲点;重要的知识点的适当拓展。

例1.下列关于生命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都能在不依赖细胞的条件下发挥作用

B.激素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

C.血液中参与免疫反应的细胞都是淋巴细胞

D.神经细胞上神经冲动的传导都以局部电流的形式进行的

本小题就激素和酶、神经和免疫调节等主干知识点的内含和外延进行综合考查。

答案:

D

一个题目中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有三种情况:

①横向联系:

关于一个知识点几个角度的并列问题形成的知识联系。

可以是某一个知识点几个角度的并列问题所形成的横向知识联系(如例2);也可以两个或多个知识点之间,通过某种“相同”或“相似”的特点所建立的横向联系(如例3)。

例2.(2015全国课标Ⅰ卷2题)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幼嫩叶片中的色氨酸可转变为生长素

B.成熟茎韧皮部中的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

C.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相同

D.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

本题是围绕着生长素的合成原料、非极性运输、敏感度、与乙烯合成的关系,四个相关的横向问题进行考查。

而且本题考查的知识是学生忽略的与生长素有关的非主干知识,所以在复习备考过程中知识点的复习要到位、准确。

答案:

D

例3.下列关于生命活动变化关系的描述,正确的是

A.细胞体积增大,与外界物质交换效率提高

B.细胞液浓度增大,植物细胞吸水能力减弱

C.生长素浓度升高,植物细胞生长速度加快

D.体内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

由上面的知识网络图说明细胞生命活动相关的几个方面并列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二轮复习时要注重重要知识点之间的横向联系的训练,以达到增强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②纵向联系:

关于一个知识点递进关联的几个问题形成的知识联系。

例4.哺乳动物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A.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B.抗利尿激素增加

C.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D.血浆渗透压降低

上面网络图图说明了渗透压平衡调节过程这个知识点的递进关联的几个问题形成的知识联系的考查,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要梳理清晰。

类似的问题连接:

1.人和高等动物的生命活动调节过程:

体温调节、水盐平衡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反馈调节、血糖调节、反射弧完成的反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

2.食物链各营养级及其相互关系3.各种生物工程主要操作流程:

基因工程、细胞过程、胚胎工程。

4.重要实验操作流程:

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等。

请同学们能熟练、准确地写出来。

③纵向和横向联系

例5.有关细胞内囊泡运输的描述,正确的是

A.细胞核内的RNA通过囊泡运输到细胞质

B.蛋白质类激素经囊泡运输分泌到细胞外

C.细胞器之间都能通过囊泡进行物质运输

D.囊泡运输依赖膜的流动性且不消耗能量

上图说明细胞中游离的核糖体和附着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运输,是两个个横向的问题,而分泌蛋白的运输过程、能量供应和生物膜之间的转化机理等几个纵向的知识之间的联系,这样建立了一个微观的知识网络。

为了对细胞中蛋白质的合成与运输的相关知识的理解更为清晰、准确到位,下面是在此基础上拓展的一个比较全面的中观知识网络。

答案B

有些试题蕴含着小的知识网络(微观网)的考查(例5),复习时可以挖掘出较大的知识网络(中观网络,如上图),甚至可以拓展成大的知识网络(宏观知识网络:

见PPT))。

由题建知识网,拓网、补网,使知识有效有序、联系牢固,考试时知识调用准确高效。

 

巩固练习1:

下图为部分蛋白质的合成与转运的示意图(a--i表示相关蛋白质)。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细胞质基质中的核糖体和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所用的翻译模板均来自细胞核

B.核糖体合成的RNA聚合酶和染色体组蛋白可以由核孔进入细胞核内

C.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运输的物质都是分泌蛋白

D.构成线粒体的部分蛋白质的合成受细胞核控制

(答案见PPT)

(2)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

本层次对知识的理解要求:

知识点的表达方式多样,主要包括图文转换、图图转换能力和数学方式等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生物学方面的内容主要指生物学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

下面重点介绍一下图文转换、数学方式表达:

图文转换:

例6.某研究小组测定了多个不同双链DNA分子的碱基组成,根据测定结果绘制了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与其互补链、一条单链与其所在DNA分子中碱基数目比值的关系图,下列正确的是

解析:

在(双链DNA分子中:

A+C)/(T+G)=1,是定值,期中一条链中(A1+C1)/(T1+G1)的比值与互补链中(A2+C2)/(T2+G2)的比值互为倒数;(A+T)/(G+C)=(A2+T2)/G2+C2)=(A1+T1)/(G1+C1)。

本题是把DNA分子中碱基之间的量的关系,这种文字信息转换成图像信息,以考查学生图文转换能力。

本题考查了运用数学方式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多种表达方式的专题训练(见PPT)

数学方式表达:

例.(2012全国课标卷29)将玉米种子置于25℃、黑暗、水分适宜的条件下萌发,每天定时取相同数量的萌发种子,一半直接烘干称重,另一半切取胚乳烘干称重,计算每粒的平均干重,结果如图所示,若只考虑种子萌发所需的营养物质来源于胚乳,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萌发过程中在______小时之间种子的呼吸速率最大,在该时间段内每粒种子呼吸消耗的平均干重为_________mg。

(2)萌发过程中胚乳的部分营养物质转化成幼苗的组成物质,其最大转化速率为_____mg·粒-1·d-1

解析:

本题考查了运用数学计算的方式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萌发种子干重随时间的减少量等于种子呼吸消耗的有机物的量,通过该曲线斜率观察,72-96小时萌发种子有机物减少做多:

204.2-1772.7=26.5(mg);子叶从胚乳中吸收营养物质,一部分转化为幼苗的组成物质,一部分用于呼吸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因此,转化成幼苗的组成物质=胚乳减少的干重量—呼吸作用所消耗的有机物量;72-96小时转化为43.6—26.5=17.1mg,96—120小时为27—5=22mg,最大转化速率为22mg。

其他多种数学表达方式训练题目(见PPT)

(3)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本层次对知识的理解要求:

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多种科学方法,运用所学生物学知识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形成自己的判断和结论,即形成生物学素养。

本层次是前两个层次的能力提升,是理解能力的最高要求。

 

例7.例7.(2015年新课标Ⅱ卷1题)将三组生理状态相同的某植物幼根分别培养在含有相同培养液的密闭培养瓶中,一段时间后,测定根吸收某一矿质元素离子的量。

培养条件及实验结果见下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有氧条件有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

B.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与温度的变化无关

C.氮气环境中该植物幼根细胞吸收该离子不消耗ATP

D.与空气相比,氮气环境有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

由表格信息可知在同样温度条件下,有空气的瓶中离子相对吸收量大,说明有氧条件有利于根对离子的吸收;同样有空气的条件下,不同温度条件下离子的相对吸收量不同,说明温度变化影响根对离子的吸收;同样的温度条件下,氮气环境中根对离子的相对吸收量少,说明根对离子的吸收需要消耗能量(ATP),且氮气环境中不利于根对该离子的吸收。

本题联系所学知识,比较、分析与综合,做出合理的判断。

答案:

A

实验与探究能力

实验探究能力有一下4个方面,要求依次提高。

(1)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实验。

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的运用。

本层次为教材实验考查要求。

教材实验是高考实验考查的基本立足点和素材来源,也是考生获得实验分析能力、实验设计能力以及科学实验思想的基本途径。

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全国高考理综Ⅱ卷注重了对教材实验的考查,所以复习备考要注重教材实验的挖掘。

例8(2014新课标全国Ⅰ卷4题)

下列关于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与白色花瓣相比,采用红色花瓣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

B.用黑藻叶片进行实验时,叶绿体的存在会干扰实验现象的观察

C.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不同部位观察到的质壁分离程度可能不同

D.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液泡中有色素,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

本题是对教材中基本实验内容的考查,侧重实际操作内容的考查,也是以考促进实验教学的落实与强化。

答案:

B

(2)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

本层次为对简单生物学事实的验证能力和对实验现象和结果的解释、分析。

例9.请用所给的实验材料和用具设计实验来验证哺乳动物的蔗糖酶和淀粉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

要求完成实验设计、补充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并回答问题。

实验材料与用具:

适宜浓度的蔗糖酶、唾液淀粉酶、蔗糖、淀粉四种溶液,斐林试剂、试管、37℃恒温水浴锅,沸水浴锅。

(1)若“+”代表加入适量的溶液,“—”代表不加溶液,甲、乙等代表试管标号,请用这些符号完成下表实验设计。

(2)实验步骤:

①按照上表中的设计,取试管、加溶液。

②混匀,37℃恒温水浴一段时间;

③取出试管,分别加入适量的斐林试剂,混匀,沸水浴一段时间;

④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3)结果预测:

含有蔗糖和蔗糖酶溶液的试管(试管甲),以及含有淀粉和淀粉酶溶液的试管(试管乙)中出现砖红色沉淀,其他试管中不出现砖红色沉淀。

(4)结论:

(哺乳动物的蔗糖酶和淀粉酶)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

(5)在上述试验中,如果仅将37℃恒温水浴锅的温度调到20℃。

而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重做上述实验,出现砖红色试管中的颜色会比37℃时的浅,其原因是20℃低于酶的最适温度,酶活性低,水解产生的还原糖少。

本题由教材实验挖掘、拓展设计而成的典型高考题目,体现了教材实验是高考实验的基本立足点和素材来源。

考生要会确认实验变量(蔗糖酶和淀粉酶的催化作用的专一性),明白实验变量操控方法,即对照的设置,从而知道实验思路:

底物相同酶不同,或酶相同底物不同;会确认因变量(还原糖),明白因变量的检测方法(斐林试剂检测,观察砖红色沉淀是否生成,来判断)。

(划线部分是原题目设置的问题及参考答案)

考生要明白实验步骤设计一般分四步骤:

一、取材,分组,编号。

二、实验变量处理,即对照设置。

三、适宜条件下继续处理一段时间。

四、因变量的检测与观察。

本题的步骤①相当于上述步骤一和二,②相当于上述步骤三,③和④相当于步骤四。

考生还应该明白验证性实验的结果和结论是确定的。

例10:

为探究不同条件对叶片中淀粉合成的影响,将某植物在黑暗中放置一段时间,耗尽叶片中的淀粉。

然后取生理状态一致的叶片,平均分成8组,实验处理如下表所示。

一段时间后,检测叶片中有无淀粉,结果如下表。

在黑暗条件下叶片能进行有氧呼吸的组别是。

组2叶片中合成淀粉的原料是,直接能源物质是,后者是通产生的。

与组2相比,组4叶无淀粉的原因是:

(3)如果组7的蒸馏水中只通入N2,预期实验结果是叶片中(有、无)淀粉。

本题考查学生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处理的能力。

答案见PPT。

(3)具有对一些生物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

科学探究能力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订可行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和搜集证据、分析、解释,做出判断,得出结论等方面。

本层次特别注重科学探究实验思想和方法的考查。

例11.(2013年新课标卷Ⅱ卷29题)已知大麦在萌芽过程中可以产生a-淀粉酶,用GA(赤霉素)溶液处理大麦可使其不用发芽就产生a-淀粉酶。

为验证这一结论,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

(注:

实验结果中“+”越多表示颜色越深。

表中液体量的单位均为mL。

)回答下列问:

(1)综合分析试管1和2的实验结果,可以判断反应后试管1溶液中的淀粉量比试管2中的___,这两只试管中淀粉量不同的原___。

(2)综合分析试管2、3和5的实验结果,说明在该试验中GA的作用是____。

(3)综合分析试管2、3和4的实验结果,说明_______。

本题通过变量分析,理出不同对照设置与实验结果的关系,从而找不同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

答案及解析见PPT

假说—演绎科学研究方法的考查。

假说—演绎程序:

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推理、想象,提出解释性假说→演绎推理→设计实验→预期与结果是否相符→得出结论

观察现象,提出问题:

例12.某草原上生活着鹿、兔、狼和狐等生物,雄鹿有角,雌鹿无角,通常情况下这种鹿的雌雄个体分群活除外),有人提出“鹿角效应”假说解释这种同性聚群现象,即一群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

回答下列问题:

为探究“鹿角效应”假说是否成立,某同学用狗(能将抛入流水池中的漂浮物叼回来)、项圈和棍棒做了如下3组实验:

甲组同时向流水池中抛出2个相同的项圈,乙组同时抛出2个相同的棍棒,丙组则同时抛出1个项圈和1个棍棒。

记录每次抛出后狗叼回第一个漂浮物的时间。

若丙组平均时间(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其他两组,则实验结果支持该假说。

本实验中项圈或棍棒相当于草原上的。

本题通过“鹿角效应”模拟实验,考查学生运用假说——演绎法,进行实验探究和实验分析的能力,以及相关变量的控制。

(1)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做种群,因此一片草原上的雌雄鹿算是同一种群。

(2)草、鹿、兔、狼、狐和土壤中的微生物,是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构成群落。

(3)假说内容为:

“一群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反之,一群有两种形态的食草动物更容易被捕食。

对应到模拟实验为:

甲组:

2个相同的项圈(猎物相同)---符合假说,(演绎)猎物不容易被捕食,狗更难叼回;乙组:

2个相同的棍棒(猎物相同)----符合假说,(演绎)猎物不容易被捕食,狗更难叼回;丙组:

1个项圈和1个棍棒(猎物不相同)---不符合假说,(演绎)猎物容易被捕食,狗很快叼回。

从因变量——时间来看,丙组平均时间﹤甲组=乙组实验,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无关变量要控制(相同),故甲、乙、丙三组抛出项圈或棍棒的距离应当“相同”。

项圈或棍棒相当于草原上的雌鹿或雄鹿。

本题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等新课程理念、以及假说——演绎法、模拟实验、变量的控制等科学研究方法的应用,由重知识考查,到重科学思想和方法的考查。

本题的详细解析和答案见PPT。

在科学研究中,有时不能对研究对象直接进行控制或干预性的操作,需要设计和构想出研究对象的替代物,通过对替代物的实验来获取经验性材料,这种方法称为模拟实验法。

(4)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作出恰当的评价和修改。

实验评价:

一般从实验对照设置、实验步骤的设计、仪器的使用、实验试剂的选取和使用、实验材料选择和使用等,是否科学正确。

本层次能力要求最高。

例13.某生物实验小组为“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设计了下图所示的三套实验装置,装置气密性良好,温度等条件适宜。

请据图回答:

(1)装置1和装置2做对照用来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合理吗?

(2)装置3中甲、乙试管组成的实验探究酵母菌能否进行有氧呼吸,丙、丁试管组成的实验要探究酵母菌能否进行无氧呼吸。

这种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合理吗?

解析:

(1)不合理。

原因之一,实验变量操控不当。

因为“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实验”中,有氧气和无氧气是实验变量,装置1和装置2两组之间,应该只有实验变量“有氧气和无氧气”的不同,而装置1和装置2两组之间却是NaOH溶液和清水不同,这两者并不是实验变量。

原因之二,因变量观测对象错误。

因为1装置对实验结果的观测,不是观测因变量二氧化碳变化,却观测实验变量氧气的消耗(红色液滴移动来显示),所以因变量的检测方法不当。

(2)装置3可用来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因为甲乙组和丙丁组,唯一不同的刚好是实验变量“有氧气和无氧气”,符合实验变量操控的原则,而且因变量的检测也正确,都是对因变量二氧化碳进行检测。

实验探究专题复习(见PPT)

3.获取信息的能力

获取信息能力一方面是从试题所提供的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迅速排除干扰信息,准确获取与答题有关的有效信息;另一方面是转换信息能力,根据获取的信息和题目设问要求,正确地甄别,将这些信息转换成答题方案的能力。

获取信息能力主要有一下两个层次:

(1)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会鉴别、选择试题给出的相关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例14.(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4题)

人或动物PrP基因编码一种蛋白(PrPC),该蛋白无致病性。

PrPC的空间结构改变后成为PrPBSC(朊粒),就具有了致病

性。

PrPBSC可以诱导更多PrPC的转变为PrPBSC,实现朊粒的

增,可以引起疯牛病.据此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朊粒侵入机体后可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

B.朊粒的增殖方式与肺炎双球菌的增殖方式相同

C.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可以使其功能发生变化

D.PrPc转变为PrPBc的过程属于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

本题涉及朊病毒的科技前沿的研究成果,题目中给出朊病毒结构和功能的特点,考查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课外相关问题的能力。

(2)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

以及生物科学史上的重要事件。

例15.科学家通过诱导黑鼠体细胞去分化获得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继而利用iPS细胞培育出与黑鼠遗传特性相同的克隆鼠,流程如下:

(1)从黑鼠体内获得体细胞后,对其进行的初次培养称为,培养的细胞在贴壁成长至充链满培养皿底时停止分裂,这种现象称为

(2)图中2—细胞胚胎可用人工方法从灰鼠输卵管内获得,该过程称为,也可从灰鼠体内取出卵子,通过后进行早期胚胎培养获得。

(3)图中重组囊胚通过技术移入白鼠子宫内继续发育,暂不移入的胚胎可使用方法保存。

(4)小鼠胚胎干细胞(ES)可由囊胚的分离培养获得,iPS与ES细胞同样具有发育全能性,有望在对人类iPS细胞进行定向后用于疾病的细胞治疗。

解析:

本题以最新的生物科学研究——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为背景,结合克隆技术和胚胎工程的知识,考查学生综合生物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iPS(inducedpluripotentstemcells)是通过基因转移技术,将某些转录因子导入动物或入的体细胞,使体细胞直接重构成为胚胎干细胞,具有无限自我更新能力、同时也可分化成特定组织的多潜能细胞。

最早在2006年由日本京都大学山中伸弥教授团队,用老鼠成纤维细胞制作而成的。

这一重大研究成果具有深远启迪意义,期望可以解决人类面临的诸如癌症、器官移植等难题,也可能带来风险。

答案:

见PPT

四、综合运用能力

能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有关生物学问题。

本项能力要求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强调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理念,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