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化融合试题4.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531930 上传时间:2023-03-1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两化融合试题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两化融合试题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两化融合试题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两化融合试题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两化融合试题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两化融合试题4.docx

《两化融合试题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两化融合试题4.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两化融合试题4.docx

两化融合试题4

三、填空题(共146题)

1.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的国家标准号为GB/T23020-2013。

2.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4个基本要素包括:

数据、业务流程、组织结构、技术。

3.企业开展两化融合工作应以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为关注焦点。

4.两化融合是一个循序渐进、持续优化的长期过程,动态调整是实现持续优化的必要环节,企业应确保有效识别任何引起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运行变更或数据开发利用状况改变的内外部因素,按照策划的周期或在条件满足时开展评审,必要时进行动态调整。

5.企业通过两化融合创造价值的源泉在于推进数据、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互动创新和持续优化。

6.采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做法全面提升企业的两化融合水平,是从关注局部向统筹全局转变,从强调技术向规范管理转变。

7.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四个管理域为:

管理职责、基础保障、实施过程、评测与改进。

8.过程方法是一种闭环管理方法,需要明确过程的输入和输出,确定过程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关系,明确过程绩效,加强过程考核,监测、分析和持续改进过程,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取过程的增值效应。

9.系统方法指为了获得预期的结果,从系统的整体层面出发,实现分解、综合的有机结合,加强定性与定量分析的交互应用,科学处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以实现全局优化的方法。

10.企业应充分应用传感器、控制与信息系统、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提升监视与测量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适宜时,应从源头自动采集数据。

11.业务流程职责是指业务流程的工作目标、范围和任务,以及在业务流程各环节相关任职者完成这些任务所需承担的相应职责。

12.企业应以业务流程为牵引,梳理和调整部门职责,并将业务流程职责和部门职责落实到岗位职责。

13.两化融合实施过程主要包括:

策划、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技术实现、匹配与规范、运行维护、数据开发利用和动态调整等。

14.两化融合实施过程中技术方案的确认和批准应包括得到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实施主体的确认。

15.数据开发利用时,企业应选择所需的数据,进行跨时间、跨职能、跨层次的累积、清理和重构,建立适用的数据应用模型,进行评审和批准,并在相应的数据应用模型中部署。

16.两化融合评测与改进主要包括:

评估与诊断、监视与测量、内审、考核、管理评审等。

17.企业应策划并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评测与改进体系。

通过评估与诊断、监视与测量、内审、考核、管理评审等过程,对两化融合及其管理体系的绩效、符合性、有效性、以及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进行全面评价和分析,确定两化融合方针和目标的实现程度,寻找可以改进的机会,并持续改进两化融合的绩效及其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不断提升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从而获取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18.管理评审是评价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持续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并识别改进机会和变更需求的活动。

19.企业两化融合是指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环境下,企业围绕其战略目标,将信息化作为企业的内生发展要素,夯实工业化基础,推进数据、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互动创新和持续优化,充分挖掘资源配置潜力,不断打造信息化条件下的新型能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竞争优势,实现创新发展、智能发展和绿色发展的过程。

20.企业开展内审,主要用于评价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符合性和有效性,也可用于识别改进机会。

审核方案的制定应基于企业规模、性质、复杂程度及以往审核的结果。

审核方式可采用集中式或滚动式,但应确保在一个审核周期内,覆盖所有应审核的对象。

21.MRP的中文含义是物料需求计划。

22.CAD的中文含义是计算机辅助设计。

23.CAE的中文含义是计算机辅助工程。

24.CAPP的中文含义是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

25.CAM的中文含义是计算机辅助制造。

26.CAQ的中文含义是计算机辅助质量管理。

27.CAT的中文含义是计算机辅助测试。

38.SCM的中文含义是供应链管理。

29.CRM的中文含义是客户关系管理。

30.OA的中文含义是办公自动化。

31.PDM的中文含义是_产品数据管理。

32.PLM的中文含义是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

33.MES的中文含义是制造执行系统。

34.EIP的中文含义是企业信息门户。

35.CIO的中文含义是信息主管。

36.企业应依据两化融合的方针和目标,以及评估与诊断、监视与测量、审核、考核、管理评审等结果,采取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等,持续改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37.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咨询的目的是以客观的态度,通过管理体系咨询的方式了解企业情况、诊断病情、探索病理,帮助组织改善管理,快速发展。

38.培训在贯标咨询中最根本的根本目的是,让组织的人员准确、全面、深入地理解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包括管理思想、管理原则、管理方法在内的方法论,认识到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本质是信息化条件下企业管理现代化。

39.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咨询师要结合贯标企业的自身特点、行业的先进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为企业量身打造具有个性化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推动企业深层次的管理变革。

40.某造纸公司战略研究人员提供的分析报告显示,我国电子读物市场增长迅速,2007年中国电子图书市场实现销售收入1.6亿元人民币,拥有读者5900万人。

这将对该公司传统的造纸业务构成巨大威胁。

按照五种竞争力量分析模型,这种威胁属于替代品的威胁。

41.横向型组织结构是按企业核心流程划分部门和组织员工,能够减少纵向层级和跨越原有职能边界,提高组织灵活性和对顾客需要的反应能力,但可能会制约知识和技能的纵深发展。

42.根据收集的信息资料是原始资料还是二手资料,将收集信息的方法分为间接调研法和直接调研法。

43.咨询项目监控与咨询质量评价是咨询公司必须开展的内部质量管控活动。

44.全面导入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是组织的一项战略决策,需要充分发挥领导的核心作用,将两化融合工作提升到战略高度,并与企业的发展战略保持一致和协调。

45.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咨询师需要运用自身在工业化、信息化以及企业管理等领域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为企业带来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或新的经营理念、新的管理工具,通过信息化手段来改造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从而实现企业经营的转型升级。

46.对咨询项目的有效管理,是满足客户要求,顺利完成咨询项目的重要方法。

咨询项目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计划管理、人员管理、控制管理、财务管理、风险管理和质量管理。

47.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

48.企业信息化的技术基础是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应用,它们是企业信息化的实现手段,企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企业信息化应用的核心。

49.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内容包含综合集成、信息共享和智能决策三个方面。

50.企业信息化标准规范既是企业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基础,又是保障企业信息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准则。

51.企业信息化管理制度是围绕企业信息化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运行、维护、完善等过程而设计的一整套管理规范,适用于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全过程,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行动纲领和企业信息化应用的行为准则。

52.信息化建设的宗旨是管理好资源。

53.根据信息技术发展阶段和企业应用规模的不同,企业信息化进程大致可以分为单机应用阶段、局域网应用阶段、全企业范围应用阶段、企业价值链应用阶段。

54.在企业信息化与管理创新的内容中,BPR表示企业业务流程重组。

55.企业信息化结构分为4层,分别是产品(服务)层、作业层、管理层和决策层。

56.信息资源管理在组织中处于战略地位,直接领导与主持整个企业的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的企业高层领导人员是CIO。

57.最高管理者应在本企业管理决策层中任命两化融合管理者代表,应赋予其以下方面的职责和权限。

58.高管理者应确保建立两化融合的目标,推动企业围绕数据、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互动创新和持续优化,不断打造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

59.最高管理者应确保围绕两化融合的方针和目标,以业务流程职责为牵引,梳理和调整部门职责,并将业务流程职责和部门职责落实到岗位职责。

60.企业应确保资金投入、人才保障、设备设施、信息资源、信息安全等基础条件和资源的相互协调与匹配,避免短板效应。

61.在推进两化融合过程中。

企业应将信息资源作为战略性基础资源予以管理。

62.企业应依据两化融合总体目标或阶段性目标,识别打造信息化环境下新型能力的需求,主动管理两化融合所有实施过程,以确保稳定获取两化融合的绩效。

63.技术获取是将技术方案付诸实际的过程,一般可包括实施准备、执行、安装部署、调试和测试等过程。

64.企业应围绕日常运行、预防性维护、故障处理、应急响应等方面不断完善运行维护机制和制度,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重要性等级开展分层分级管理。

65.数据开发利用是通过对数据的选取、分析和应用,进而全面实现数据价值的活动。

66.两化融合是一个循序渐进、持续优化的长期过程,企业应关注可能引起数据、技术、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等要素变化的内外部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必要的动态调整实现持续优化和提升。

67.企业应策划、制定审核方案,应考虑拟审核的过程与区域的状况和重要性以及以往审核的结果。

68.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规划CAPP是连接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与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的桥梁,CAD系统的产品信息必须经过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规划系统才能转变成制造信息。

69.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人机合一的有层次的系统工程,包括企业领导和员工理念的信息化;企业决策、组织管理信息化;企业经营手段信息化;设计、加工应用信息化。

70.数控机床成为现代加工车间普遍使用的设备,构建网络化数控车间生产现场的信息数据交换平台尤为重要。

DNC作为一种实现数控车间信息集成和设备集成的管理系统,实现车间制造设备的集中控制管理以及制造设备之间与上层计算机之间的信息交换,彻底改变以前数控设备的单机通讯方式,帮助企业进行设备资源优化配置和重组,大幅提高设备的利用率。

71.MES通过条码技术跟踪车间从物料投产到成品入库的整个生产流程,实时记录并监控生产工序和加工任务完成情况,人员工作效率、劳动生产率情况,设备利用情况,产品合格率、废品率情况,等等。

通过生产数据的集成和分析,及时发现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并进行生产改善。

制造企业生产过程执行管理系统帮助企业实现统一管理、统一运维的智能化制造,并通过进一步完善车间的管理体系,支撑企业精细化管理。

72.在数字化车间的方案设计中,SFC底层数据管理对企业车间信息化平台的支撑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已经具备ERP/MRPⅡ/MES/PDM等上层管理系统的企业来说,迫切需要实时了解车间底层详细的设备状态信息,而MDC是绝佳的选择。

该系统实时监控车间的设备和生产状况,25000多种标准ISO报告和图表直观反映当前或过去某段时间的加工状态,使企业对车间的设备状况和加工信息一目了然。

管理人员不用离开办公桌,就能查看到整个部门或指定设备的状态,便于对车间生产及时做出可靠、准确的决策。

73.企业建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目的是确保信息化规划能符合企业战略,促进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

74.我国《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给出了信息化的定义,认为“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

75.对信息化的理解不能狭隘的理解为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发展,而是一个全面的社会改造和社会进步的过程。

76.两化融合不仅涉及到技术的融合,更是一个管理优化的过程。

77.新型能力的载体是企业整体,是在企业成长历程中积累产生的,并随企业业务发展、环境变化等因素动态改变。

78.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写需遵循适宜性原则和符合性(证实性)原则。

79.为提升效率和效果,在文件的收集、保持和管理以及记录的标识、存储、保护、检索、保留和处置等过程中,应充分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提升其动态性、实时性、准确性和全面性。

80.两化融合涵盖业务和管理的优化与变革,覆盖企业的所有职能和层次,需要最高管理者的战略决策、管理者代表的坚强执行,以及发挥各级领导的主观能动性。

81.最高管理者应以增强与企业战略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为目的,确保可持续竞争优势获取对信息化环境下新型能力的要求得到确定并予以满足。

82.在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变更进行策划时,应考虑过渡期实施方案,使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在变更中和变化后能够持续有效。

83.两化融合的目标应是具体的、可测量的、可实现的且有时间要求的,并与两化融合方针保持一致。

84.企业应确保两化融合资金投入的合理性、适度性、及时性;确保两化融合资金使用过程监管的有效性。

85.信息资源的标准化是两化融合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企业应依据业务发展需要持续推进,如建立企业级统一编码、信息交换与接口规范等。

86.企业应规范管理技术获取过程,并确保技术知识向应用主题有效转移。

87.内部审核结果应形成并提交正式报告,并作为管理评审的输入。

88.企业应以业务流程为导向制定考核指标,并将其分解至相关的部门和岗位;应将两化融合考核指标和考核制度纳入企业绩效考核体系,确保考核的整体有效性。

89.在评估与诊断、监视与测量、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等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对照预期的目标和要求进行评价,当发现管理体系的相关过程未按规定实施,或未达到预期的绩效要求时,即可视为不符合。

90.纠正措施主要针对体系运行的持续符合性、有效性和充分性;预防措施主要针对体系的持续适宜性和运行效率。

91.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内部审核,主要用于评价体系的符合性和有效性,也可用于识别改进机会。

92.信息化为企业带来了开放的机会和创新的潜能,企业应充分利用内外部资源,逐步探索、建立和完善信息化环境下的动态组织和价值网络。

93.企业应识别两化融合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所需要的基础条件和内外部资源,并保证其与企业战略以及两化融合方针保持一致。

94.企业应采取适当措施和利用必要的技术手段,以采集两化融合过程中可靠和有用

的数据,并将其转化为企业所需的信息,进一步提炼为企业的知识资产。

企业应将信息资源作为战略性基础资源予以管理。

95.企业应确保有效识别任何引起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运行变更或数据开发利用状况改变的内外部因素,按照策划的周期或在条件满足时开展评审,必要时进行动态调整。

96.大众化定制系统的出发点是定制。

97.建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时,咨询机构在企业的调研方式包括:

现场查看和询问、一对一访谈、集体访谈、专题研讨、问卷调查、数据库分析、内部资料及行业研究

(至少写三种)

98.企业应适度提高设备设施的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

99.组织结构指人员的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的安排。

100.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涵盖管理职责、基础保障、实施过程、评测与改进四个相互作用的

管理域。

企业应通过明确这四个管理域来建立两化融合管理机制,实现两化融合的过程管理和全局优化。

101.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基础保障部分需明确两化融合的资金投入、人才保障、设备设施、信息资源、信息安全等基础条件和资源保障要求,以确保资源的可获得性、及时性、适度性和协调性,充分发挥资源价值,建立并不断完善适宜、绿色和可持续的发展环境。

102.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输入是拟打造的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输出是通过两化融合所形成的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

103.企业两化融合实施过程规范的关键是要明确两化融合的策划、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技术实现、匹配与规范、运行维护、数据开发利用以及动态调整等过程管理要求,并提供方法以确保打造信息化环境下新型能力的要求在所有相关职能和层次得到充分落实、两化融合实施过程持续受控、外部协作高效可靠、两化融合目标有效实现。

104.管理体系是指用于确保一个组织能够履行实现其特定目标所需的所有任务的过程和程

序的框架。

105.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是企业系统地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两化融合过程管理机制的通

用办法。

106.两化融合水平评估把企业两化融合分为四阶段:

基础设施建设,单项应用,综合集成

和协同创新。

评估结果表明,当前我国多数工业行业处于从单项应用向综合集成发展的阶段。

107.未来十年中国经济领域的目标是:

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

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

108.企业两化融合就是在信息化条件(环境)下,企业实现全面现代化的进程。

109.两化融合管理体系适用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种规模、各种所有制的企业。

企业建

设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价值在于帮助其稳定获取预期的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

110.GB23020-2012名称为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

111.供应链上的资源可总结为5种“流”的形式:

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工作流

和增值流。

112.合格评定是建立信任和传递信任的一种方式。

113.内部审核是对管理体系符合性和有效性的评价。

114.与工业化的定义相对应,信息化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是指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出现的、以信息作为重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源的一种持续的社会改造和进化过程。

115.由于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的结果,人类社会到目前为止大致经历了农业化、工业化和信息化三大历史阶段。

116.我国企业信息化大多分头建设,造成企业不同部门间信息传递不畅,资源无法共享,

信息资源闲置,是我国两化融合发展中的信息孤岛现象。

117.企业信息化建设应该遵循总体规划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基本原则。

11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给出信息化的权威定义,认为“信息化即是一个技术的进

程,又是一个社会的进程。

它要求在产品或服务的生产过程中实现管理流程、组织机构、生产技能以及生产工具的变革”。

119.我国《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给出了信息化的定义,认为“信息化是充分

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

120.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咨询要结合客户自身的特点、行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为客户量身打造具有个性化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推动企业深层次的管理变革。

121.在调研阶段,咨询师与组织的最高管理者进行沟通,了解公司的发展战略,取得其对贯彻标准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122.组织有效性主要包括组织绩效组织绩效、成员态度、成员行为等三方面。

123.流程设计的首要原则是坚持顾客导向。

124.流程有四个基本的构成要素:

活动、活动的承担者、活动的实现方式、活动的承担

者。

125.一个典型的流程改进分为五个阶段:

为改进做准备、了解流程、优化、评测与控制、

持续改进。

126.信息资源是企业的宝贵资产,应确保信息的可用性可用性、完整性和保密性。

127.对于信息化系统的运行维护工作,应实现日常运行维护与预防性维护的规范化和制度

化。

128.企业应采取适当措施和必要手段,不断推进信息资源的标准化,识别并采集、获取、存储相关的数据,并确保其准确性和有效性。

129.企业应策划、提供、维护和升级改造两化融合相关的设备设施,提高设备设施的自动

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

130.在企业信息化资金投入方面,应确保资金投入的合理性、适度性、及时性,

确保两化融合资金使用过程监督的有效性。

131.在确定企业信息化采取的技术方面,应确保基础资源的数字化和标准化,实现技术知

识向应用主体有效转移。

132.企业应有效的开发利用数据,以加速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同步创新和持续优化。

133.间接调研法又称为案头调研法、资料调研法、二手资料调研法。

134.在开展咨询活动时,与贯标组织的领导层沟通是项目成败的关键。

135.在贯标过程中,咨询师最主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和协调能力,获取领

导层的支持,安排各种活动,制造全员参与的氛围。

136.管理体系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领导的核心作用,因此对于咨询师在贯标工作中最大的挑战就是给组织的领导层“洗脑”。

137.管理评审是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亲自主持的活动,其目的是为了确保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138.符合性审核是在管理评审之后,正式第三方认定审核前,模拟三方认定审核的要求、方法和程序,全部由咨询方策划、实施的对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进行的全面的、系统的、正式的审核,其目的是评价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运行的符合性、有效性,确保企业可以顺利通过第三方认定审核。

139.企业实施管理信息化系统时,经常会进行业务流程重组,简称BPR,以追求取得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方面的显著性改善。

140.技术标准和行业标准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企业应将相关标准与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建立自己的标准体系。

为了实现信息共享,做好信息资源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信息编码标准,即数据自身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信息交换标准,即数据交换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141.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与控制系统由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信息安全、安全管理四方面

构成。

142.MRPII是以计划与控制为主线,其目标是实现物料信息和资金信息的集成,确保企业连续均衡地进行生产,实现信息流、物流与资金流的有机集成,提高企业整体水平。

143.最高管理者应确保业务流程职责、部门职责、岗位职责得到合理划分、规定和沟通,并确保协同机制得以确立。

144.企业应确立覆盖企业、业务流程、部门、岗位的两化融合入考核指标和考核制度。

145.内审如果每年进行一次,应规定两次审核的时间间隔不超过12个月。

146产品设计信息化中,除了使用CAD、CAE以外,常用的还有CAPP、PDM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