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群体的行为规范.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531424 上传时间:2023-03-1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群体的行为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教师群体的行为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教师群体的行为规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教师群体的行为规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教师群体的行为规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群体的行为规范.docx

《教师群体的行为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群体的行为规范.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群体的行为规范.docx

教师群体的行为规范

教师群体的行为规范

一、群体的一般理论

1、群体的概念与种类

在社会心理学的有关理论中,群体是指一个介于组织与个人之间的人群结合体。

其基本特征是:

各成员相互依赖,在心理上彼此意识到对方;各成员在行为上互相作用,彼此影响;各成员有“同属一群”的感受。

有人根据群体发展水平的不同,将其划分为三种类型:

松散群体、团体和集体。

松散群体。

是指那种只有时间和空间联系的群体,其特点是有共同的活动目的,但无严密的组织系统,关系松散,缺乏集团意识。

如同一病房的病人或同一车厢的乘客。

团体。

是指有组织的群体,其特点是,有共同的活动目的和内容,有共同的行为规范,成员间有较密切的联系,有集团意识。

如工厂、机关、学校等。

集体。

是群体发展的高级阶段,其特征是,有具有社会价值的共同目标;有严密的组织系统;有较强的内聚力和独立实现目标的自觉性;有一致的舆论和良好的风气。

在教师群体中,一般以后二者居多。

根据其它的标准,还可以对群体做出其它的分类。

例如,根据群体的规模,可以分为大群体(如学校)和小群体(如教研室或年级组);根据群体建立的方式和构成原则,可以分为正式群体(如党、团、工会等)和非正式群体(如校友会)。

由此看来,一般学校都属于团体,只有其中发展水平较高的校、室(处)、组,才能称为集体。

2、群体的功能

不论哪一种群体,都具有以下几种功能:

①凝聚作用。

群体可以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把不同成员凝聚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

②增力作用。

有组织的群体可以表现出巨大的力量与效能,这种力量与效能不是个体力量与效能的简单相加,而是经过组织化而被成倍增强的整体优势效应的反应。

也就是能实现“1+1>2”的组效应。

③约束作用。

群体对其成员的心理与行为具有强大的影响和约束力,作为群体的一个成员,任何个体的行为都不可能是随心所欲的。

④满足作用。

群体条件下可使其成员多方面的需要得到满足,如归属、尊重和发展等需要。

当然,对于不同层次的群体来说,这些功能发挥的程度有明显的区别,而只有在集体中,这些功能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二、群体目标与群体意识

1、群体目标

群体目标是影响群体行为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也是群体动力最重要的来源之一。

群体目标通过对群体的性质、发展水平和活动方向等方面的影响而对个体行为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群体目标对群体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决定群体的性质。

对一个群体来说,其性质究竟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进步的还是落后的,归根结底,取决于该群体的奋斗目标。

如果群体目标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这个群体就是进步的;群体目标的社会意义愈大,这一群体存在的社会价值也就愈大。

第二,影响群体的凝聚力发展水平。

共同目标是使分散个体聚合成为整体的基本条件,而群体目标的社会意义和成员对目标的认同程度,则直接影响着群体的凝聚力和发展水平。

对学校来说,领导者能否提出一个颇具吸引力,能鼓舞人心,振奋精神的奋斗目标,是决定学校发展水平的重要条件。

但仅仅提出目标还不够,还必须使教师对这一目标能全面地了解、理解并接受,得不到教师认同的目标,社会意义再大,也只是一个停留在符号水平上的空口号,对群体的发展起不到应起的作用。

第三,影响群体行为的方向和强度。

个体目标对个体行为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群体目标对群体行为也同样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

正确而明确的群体目标,能使群体成员明确努力的方向,激发起高涨的工作热情和克服困难的顽强毅力。

第四,影响群体行为持续的时间。

目标本身的社会意义和连续性对群体行为持续的时间有直接影响。

一般地说,有重大社会意义的长远目标和连续不断的目标体系,有助于激发稳定而持久的行为动机,而社会意义不甚明显的短近目标,较易导致暂时性动机和短期行为。

正因为群体目标具有上述重要功能,所以在学校工作中,经常要通过制定发展规划、年度计划,落实学期工作安排,推行岗位责任制,建立定期考核制度,明确考评标准,制定适当的奖励方法等项措施,来实行目标管理。

这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有效方法。

2、群体意识

群体意识是以群体为主体的一种意识,是在一定群体中占主流和主导地位的、对群体本身的一种看法,包括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工作态度和对待群体的态度等。

像对群体性质、地位的看法,对自己与群体间关系的认识,对自己在群体中所应扮演的社会角色的认识与期待等,都属于群体意识的范畴。

群体意识是在个体意识的基础上形成的,但群体意识一旦形成,就对个体意识有着深刻的影响,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每一方都可能引起另一方的相应变化。

比如,在学校中假如大多数教师都对学校的发展表示关切,就很容易形成关心集体的风气,形成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反过来,在一个集体荣誉感很强的教师集体中,每一位教师都会受到强烈的感染和影响,从而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一定的关心集体的倾向。

群体意识的形成,通常要受群体成员的素质、群体的工作任务和群体中的组织领导与管理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在学校中,什么样的群体意识占主流,一般要受以下因素的制约:

第一,群体成员在目标与需求同的一致性。

作为个体,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目标与需求,但作为群体,个体的目标和需求都要受群体目标的影响与制约。

如果群体成员的个人目标和需求能在群体目标的指导下,趋近一致,就能使分散而独立的个体意识汇聚成为统一的群体意识。

第二,组织任务和规范的约束。

组织任务越明确越有意义,组织规范严格越有助于群体意识的形成,对于学校或某一处室来说,如果接受的任务十分重要,或者纪律十分严明,则易于形成群体意识。

第三,群体中核心人物的影响。

由于群体中的核心人物通常具有较高的威信和较大的影响力,他们的意识倾向常常能影响、带动一批人,因此,在学校中若能尽快建立一支骨干队伍,就能有效地促进群体意识的形成。

第四,环境压力与影响。

群体周围环境对群体的压力与影响,对群体意识的形成具有很大影响。

比如,在一个历史悠久、很有名的学校中,面对社会的期望和其它学校的挑战,教职工自然会产生一种荣誉感、责任感和压力感,在此基础上,很容易形成发扬传统、保持荣誉的强烈要求和不断创新、积极进取的竞争意识。

由于群体意识对群体行为具有如此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学校中努力培养教师们热爱集体、顾全大局、以校为家、甘心奉献的集体主义观念和主人翁意识,是使他们保持高涨的工作热情和稳定、持久的工作积极性的重要途径。

三、群体规范与群体压力

1、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中群体中自然确立的行为准则,它不同于组织制定的规章制度、法令条文等强制性规范,而只是一种约定俗成、不成文的无形规则,对群体成员具有很大的约束力。

比如,大多数教师都能做到仪表端庄、衣着简朴,很少有人留着小胡子、戴着蛤蟆镜去给学生上课。

这种自觉行为很少是出于学校的强制命令,而主要是出于教师的为人师表的行为规范。

在非正式群体中,规范的作用往往表现得更为突出。

2、群体压力

群体压力是指群体成员在行为上违背了群体规范时,主观上所感受到的一种心理压力。

这种压力十分强大,常常使人在心理上感到难以违抗,其影响有时甚至会超过领导者的权力影响和行政措施造成的压力。

比如,在一个认为接近领导者就是溜须拍马群体中,就很少有人会公开向领导者表示接近。

群体规范与压力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当群体规范与压力的作用方向与组织目标相一致的,它能对组织的实现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当这一方向不致时,则可能起到消极的阻碍作用。

因经,对规范与压力的利用要一分为二。

四、群体舆论和风气

1、群体舆论

舆论是一种公众的意见和评价,是在信息沟通过程中多数人产生的一种心理共鸣。

群体中的舆论通常有自觉的和自发的两种。

自觉舆论是在领导者的组织下,通过有意识的宣传、鼓动而形成的;自发的舆论是在无组织的情况下,由于群体成员的认训比较一致,汇聚而成的。

是否形成了自觉的舆论,通常是判断一个群体是否达到了集体水平的标志之一。

舆论在群体规范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这是因舆论是多数人意愿的反映,代表了多数人的意志,受到舆论支持的行为,可以引起自豪感,增强自信心,从而有利于这一行为的发扬和巩固;受到舆论谴责的行为,会引起愧疚感,削弱自信心,会使人感受到一种强大的心理压力,引起迷惘、焦虑、压抑和紧张等一系列认知与情绪上的不适反应,从而导致行为的克制或改变。

因此,舆论对个体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是群体规范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

2、群体风气

风气是群体中多数成员共同具有的稳定的行为倾向和精神状态。

它是群体成员在共同目标的引导下,经过长期努力,逐渐形成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人际关系及思想倾向等方面内容的总和。

在群体中,风气对成员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具有深刻的感染作用。

风气对人的影响不是直接强制式的,而是通过微妙气氛感染和多方面的暗示来体现的,良好的风气可以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经常性的教育影响,收到潜移默化的功效。

第二,具有强大的激励作用。

风气如能长期坚持并得到巩固,就成为传统,而传统对个体的教育和激励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马卡连柯说过:

“任何东西也不能像传统那样能够巩固集体。

”对一个具有优良传统的集体来说,继承和发所传统本身就能成为推动集体成员奋发努力的重要激励因素之一。

第三,具有保护和抵制作用。

良好的风气一经形成,集体便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一定的“免疫力”,就是说,对各种不良倾向的影响具有一种抵御能力,从而形成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对集体起到维护和巩固的作用。

正因为舆论、风气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马卡柯提出:

“培养传统,保持传统,是教育工作中最重要的任务。

五、教师集体的形成

集体,是群体发展的最高水平,能否把教师队伍建成设成一个团结战斗的集体,是影响教师群体效能的关键因素。

达到集体水平的教师群体,通常都具有以下特征:

①教师对学校各项工作目标有充分的了解并能全面认同;对学校工作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在完成工作任务时能表现出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②有严密、完善的组织系统和通畅的信息沟通渠道,有一个充分发挥作用的领导核心。

③具有较强的凝聚力,成员具有较强的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能自觉维护集体利益。

④有健康的舆论和良好的风气,能保持高涨的士气和振奋的精神,每个成员的积极性都能得到较充分的发挥。

在教师集体的形成过程中,规范、舆论、风气和凝聚力等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

1、集体规范的形成

集体规范的形成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起作用的心理机制主要有模仿、暗示、从众、服从和认同。

第一,模仿。

模仿是对榜样的一种效仿行为,模仿一般都是出于自愿,有时还可能是无意识的。

产生模仿行为的条件是:

①榜样的提供;②榜样对主要具有足够的影响。

榜样对主体是否有影响力,主要取决于它对主体是否具有参照价值。

只有当某人或某事使人感到确有学习效仿的价值时,它才能真正成为榜样。

在学校中,领导者若能成为教师们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就能有力地促进集体规范的形成。

第二,暗示。

暗示是一种通过隐蔽、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人的心理活动施加影响的行为过程。

通常可通过言语、表情、行为和情境等多种途径来进行。

不同的人因主、客观影响因素不同,受暗示的可能和程度也就有很大的不同。

学校管理中如能成功运用有关规律,就能有效地促进学校集体规范的形成。

比如,领导者的以身作则就是一种行为暗示,表扬、批评的运用是一种言语暗示,其效果同领导的威信有直接关系,领导的威信越高,暗示的效果就越好。

第三,从众。

从众是一种由于群体压力的影响,使群体成员放弃个人意见而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社会心理现象。

根据国内外的有关研究,在群体中经常发生从众行为的人数比例大约在40%左右。

从众现象的产生同个体的性格特征、认知水平、自我意识和生活经历等因素有关,少数人有时还会表现出反从众的倾向。

学校领导者若能团结一致,形成一个核心,并在教师中建立一支骨干分子队伍,来影响和带动其他教师,各项工作的开展就能比较顺利。

当然,对从众行为的消极方面也要加以限制。

当学校中出现不正之风或少数人持有正确意见时,领导者要敢于旗帜鲜明地抵制歪风邪气、支持少数派。

第四,服从。

服从是一种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意志行事的社会行为,服从与从众的区别在于,从众是因某种非强制性影响而与多数人保持一致;服从则是由于某种强制性影响(如纪律、权威、制度、命令)而接受他人意愿。

服从可以是对组织,也可以是对个人。

服从包括被迫的、盲目的和自觉的三种。

在学校中必须提倡自觉的服从,防止机械的盲从,尤其要防止“唯命是从”的现象。

这样才能使集体规范的形成建立在高度理智行为的基础上。

第五,认同。

认同是个体对其它对象(包括个人、群体和组织)在认知、情感乃至行为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接纳和同化现象。

认同的基础是认知,核心是情感。

只有当主体意识到与认知对象之是在根本利益、价值体系、奋斗目标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一致性,从而在情感上愿意接受时,才会产生认同现象。

群体成员的许多重要情感和行为,如集体荣誉感、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情感等,都要以此为基础。

在此基础上,个人才会把自己看做是整

体中的一个部分;才能同集体休戚与共、荣辱相依。

一所学校及其领导者只有取得广大教师的认同,才能使组织要求成为全体成员自愿遵循的集体规范,使组织目标转化为每个成员自觉接受的个体目标。

2、集体舆论的形成

形成某种舆论,一般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①有广泛而迅速的信息传播手段。

一种信息,只有当它能在较短时间内和很大范围中广为传播时,才可能形成舆论。

②信息内容要与多数人的需要相吻合。

也就是说,传播的信息内容必须能引起一定范围内多数人的赞同和共鸣,才可能形成舆论。

舆论对群体成员的行为方向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其正确性与一致性是集体形成的标志之一。

在学校中要培养健康舆论,方法和途径很大,但首先应抓住以下三条渠道:

第一,要充分利用正式沟通渠道,宣传正确主张。

领导者可以通过各种正式渠道,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如会议、报告、文件、讲话等,宣传学校制定的各种正确主张,如政策方针、规章制度、行为规范等。

第二,要通过各基层组织中的骨干分子和核心人物,一起开展宣传。

基层组织中的骨干分子和核心人物,一般都在群众中有一定的威信和影响,假如他们能统一认识,统一宣传的口径,便很容易掌握舆论的主动权。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条,是领导班子要统一认识,团结一致。

只要领导班子能做到这一点,就比较容易控制舆论的方向。

当然,所有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宣传内容正确的基础上,学校中只有做到是非分明,赏罚得当,对正确言行敢于鼓励、支持,对错误言行敢于批评、抵制,使正气上升,浊气下降,健康舆论才可能形成。

3、集体风气的形成

集体中良好风气的形成通常依赖于以下几个条件。

第一,树立正确、远大的集体目标。

良好风气的形成要有强大而持久的动力,对广大教师来说,这种动力主要来源于对共产主义和现代化大业等理想目标的追求,学校工作只有以此为根本方向,才能有效地激发起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献身教育事业的理想和追求,由此而获得强大而持久的行为。

第二,领导要起表率作用。

领导者的行为表现对集体风气的形成有着重要而直接的影响。

如果领导者在学校倡导的目标方向上,能够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真正成为广大教师学习和效仿的楷模,就会影响和带动一大批人,从而有助于良好风气的形成。

有人说,校风是校长的一面镜子,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值得学校领导者深思。

第三,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风气的形成也不是一日之功,只有靠平时的严格要求,坚持经常,使良好的行为形成习惯,达到自觉、自动、自然的程度,这样才能成为一种风气。

因此,学校工作中必须把经常性教育同集中性教育结合起来,重点抓经常性教育,同时要正确运用定势和强化,促进良好风气的形成。

4、集体凝聚力的形成

集体凝聚力是指集体对成员以及集体成员之间的心理吸引力。

集体凝聚力的形成是增强集体成员团结的重要条件。

集体凝聚力的形成除了要有远大正确的集体目标以外,还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条件:

第一,学校要关心教师的工作、学习、生活和思想,尽可能满足他们多方面的需要。

这是增强集体凝聚力的首要条件。

只有学校把教师的事当成学校的事去抓、去管、去解决,教师才会把学校的事当做自己的事,去讲、去做、去考虑。

只有学校对教师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教师才会形成强烈的归属感,做到以校为家。

第二,要协调、改善学校中的人际关系,这是形成凝聚力的情感基础。

在学校中,只有形成一个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

使教师能得到充分的理解、信任、关心和友谊,凝聚力才可能形成并得到增强。

第三,学校中应充分发扬民主。

可以通过建立民主监督制度,完善决策咨询机构等途径,发动广大教师参与学校管理活动,以此来增强教师们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第四,加强学校的组织建设。

通过完善学校中的组织机构,健全管理制度,落实岗位责任制等措施,使学校组织系统更加严密,使集体对成员具有较大的约束力,这也有助于凝聚力的形成。

六、教师群体中的道德要求

现代社会中一个人的成长,需要许多人从多方面、多角度、多侧面实施全方位立体交叉式的教育,就学校教育内部而言,任何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和劳动者的培养,都是教师群体劳动的结晶,都是教师群体共同协作的结果。

群体性和协作性是教师劳动的又一基本特征。

学校内部的教师,都经过某一专业学科的学习并接受过教育思想、教育方法的武装,他们是在教育方针的指导下,并在同一教育环境中从事工作,从总体上说,教师与教师之间既并列平等,又需要团结合作的关系。

教师劳动的目的在于为建设事业培养人才,教师与同事们都是为这个共同目标而努力工作,广大教师只有在互尊互学、团结协作的气氛和环境中工作,才能顺心顺利地为社会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所以教师之间的合作是教育目的统一性的要求。

而且是现代社会中,由于科学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使得培养人这一伟大而艰巨的教育工程不是哪一位教师所能独立完成的,要办好一所学校、培养好一个人,都不是哪一位教师单凭个人劳动所能奏效的,而必须由教师集体的共同努力来完成,教师之间的合作是教育发展规律的要求。

另外,教师之间的合作是教师自身素质的完善以及能力的全面提高的要求。

教育劳动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是全面的,这一切并不能够完全通过书本知识和课堂教学而获得,教师为尽快在自身素质方面完善起来并提高其能力,一方面需要不断参加教育实践,在教育实践中丰富和充实、提高自己,另一方面也需要由有经验的教师、年长教师以及优秀教师们通过传、帮、带,指点方法、传授经验。

在教育过程中,教育方案的设计、教育步骤的实施和教育任务的完成,实际上也都是教师集体劳动的结晶,如果教师之间缺少合作,仅靠个人的单枪匹马去闯,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就会相当缓慢,在教育过程中其劳动也很难获得成功。

教师与教师之间具有共同的目的和利益,他们的合作关系对于人才成长、学校建设、教育与科学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但教师之间毕竟在性别、年龄、性格、专业、工作经验、工作成绩以及工作分工等方面存在不同,整个教师关系已可以构成一个相当大的系统,包括各种不同类型的关系:

同一学科的教师之间的关系,不同学科的教师之间的关系,新老教师之间的关系,优秀教师与其他教师之间的关系,以及教师与教辅人员,教师与从事行政、后勤工作的同志之间的关系等等。

人与人之间难免存在矛盾分歧,教师在现实的职业劳动中也同样会产生矛盾。

教育目的是一致的,为这个统一的目的服务的教师劳动的分工也是必然的,只有在分工不同的教师集体共同努力下,才能完成培养人和建设好学校的任务。

但是教师劳动的分工使教师劳动在形成上是以个体方式进行的。

每位教师都对自己提负的特定任务负责,这就造成了一种好像每个教师工作的效果完全取决于他个人的能力水平和努力程度的假象。

在对工作进行评价的时候,往往会过高地评价个人的贡献,忽视或否定其他教师的作用,或者在工作中为避免涉嫌“干预他人”,对其他教师的工作采取不过问、不关心、不主动配合的态度,这样必然会导致教师之间的矛盾。

教师集体一般是由不同年龄、不同个性、不同专业、不同知识结构以及具有不同阅历和工作经验的教师组成的,在教育活动中,他们不可避免地会在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等方面存在认识上的分歧,这也是导致教师相互之间产生隔阂或造成不团结现象的原因之一。

此外,在旧传统和新观念的态度上不同,也会造成教师之间的矛盾。

有的人承袭了旧的社会制度沉积下来的坏习气,认为“同行是冤家”,于是形成一种互相拆台的心理,妨嫉同行、有意无意损害其他教师的名誉、搞资料封锁等等,这种思想和行为对教师队伍建设起了极坏的作用。

另一方面,在现代社会争意识的冲击下,形成竞争就是排挤他人的片面意识,造成为突出自己,搞“知识私有”,争名夺利的现象。

教师与教师之间合作得好与坏,教师间团结与否,都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效和人才培养的成绩。

对于教师间的矛盾,一方面要靠行政手段和方针政策的调整,另一方面大量地主要以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和要求来调节,教师与教师关系中的道德要求十分重要。

概括起来这种要求就是:

教师要关心集体中的道德要求十分重要。

概括起来这种要求就是:

教师要关心集体、依靠集体;教师之间要互相尊重、团结互助、密切配合、正视成绩、虚心学习;扶助新人、共创发展条件。

现代教育是一种群体性很强的职业劳动,它需要教师之间的通力使用,教师作为集体中的一员,应当关心和维护教师集体的利益,因为如果没有这样团结一致的教师集体,那么所谓正常的教育就很难想象。

教师应当依靠都是集体,积极向集体汲取知识的营养,充分利用任何创造的教育时机和条件,进行创造性劳动。

教师集体中的每一位都是在性格兴趣、情感情绪、品德基础、学术观点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征,教师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具体到每个人的具体利益则不完全一致,这些都是造成教师间的意见分歧的原因。

教育活动和谐的教育环境、和睦的人际关系,教师之间于此就该相互尊重、相互协作,团结起来为教育教学工作献计献力献身。

如同一年级的教师间的应互通信息、互通资料,不应为了况争而忽视对同一年龄阶段沉重身心发展状态的正确分析;不同年级的教师之间则要互相照应,低年级教师为高年级教师工作打好基础,做好铺垫,高年级教师要向低年级教师了解情况,

学习经验,以搞好教育上的过渡和衔接,保证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再如,教师之间有分工,所教课程科目有不同,而各门科目的学习对于沉重的全面发展都有一定的作用,但教师往往由于对自己所教科目的偏爱,而强调本学科的重要性,又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有些科目的重视,从而引起“傲慢学科”的出现,造成教师之间为此争地位、争课时而产生矛盾。

在这时,我们要求教师们对开设的各门课要有科学的认识和全局的观念,不要片面强调自己的教学内容的重要性,而应本着为沉重全面发展的原则,关心学生其地门课程的学习。

实际上,学生各科学习是可以相互提携的,偏科的存在必然影响学生知识体系的完善,教师应当有这样的远见和认识。

教师要注意处理好与教辅人员、学校行政、后勤工作人员的关系,尊重他们的劳动,认识到正是由于这些人员配合、支持和保障,教学工作才能顺利完成的,同时要主动与他们共同配合,做做学生其它方面的工作。

许多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尽心尽力尽职,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成果,对于这样的教师、对于这样的成绩,其他教师应给予承认和肯定,不应嫉妒怨恨,而是要以虚心的态度学习先进的工作方法,以求改进自己的教育劳动,提高教育水平。

作为有成绩的教师也不应对自己沾沾自喜,要以无私的奉献精神,本着对学生负责,努力提高教学教育质量原则,向其他教师敞开心扉,主动提供方法和经验,以求使教育工作在更科学更全理的轨道上发展。

总之,教师共同遵循教师与教师之间的道德要求的规范,就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

七、教师群体的优化组合原则

系统论的整体原理告诉我们,任何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都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

各个中门的孤立存在,只是一个单质,只有一种功能,而一旦按照一定的方式合理组合起来,就能产生整体交叉效应,形成1+1>2的增值能量。

在一所学校中,同样水平、同样数量的教师,若结构组合合理,教师各得其所,就会带来积极相关效应,产生其中任何个人都不具备的新功能;而人员结构组合不当,力量就会互相抵消,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药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