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工作的思考10页.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530553 上传时间:2023-03-1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96.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工作的思考10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工作的思考10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工作的思考10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工作的思考10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工作的思考10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工作的思考10页.docx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工作的思考10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工作的思考10页.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工作的思考10页.docx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工作的思考10页

关于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工作的思考

2017年

讲座提纲

1、从高考题说起(理念)

历史怎么学?

历史怎么教?

历史怎么考?

我的理解

高考通过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考查学生:

运用所学知识和已经具有的学习能力,对试题所呈现的材料和问题进行信息提取、理解、甄别、加工、运用,根据问题要求对所学知识进行再组织再认识,考查在此过程中反映出来的既有学习质量、思维品质、表达能力和学习潜能。

为高校选拔合格新生。

二、从问题说起(思路)

试卷上的问题

历史的问题

学习的问题

教学的问题

学校的问题

复习要解决的问题

3、二轮复习的基本策略

总的思路:

注重双基(知识与能力双线并行)、讲求实效、分层分项稳扎稳打、滚动迁移整

体推进。

知识加能力,有机融合依据课标和考纲、坚持新理念导向、考试-讲学

-练习一致集体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

审题训练

资料选择

时间安排

心理关怀

方向与方法

关键是老师先明白,学生该做什么?

为什么要做这些?

怎样做最有效?

为什么?

一、再次明确任务(高考考什么?

怎么考?

)充分利用高考真题,让学生反复琢磨体会。

明白考什么怎么考,清晰解题思路,找做题的感觉。

二、引导学生对基本知识重点概念进行过滤检测,看看过关了没

三、教师精讲示范点拨

四、充分利用好各次各类模考机会

五、帮助学生找感觉,简明利用章节目梳理知识

附:

讲座所用资料

1.概念:

宗法分封中央集权(特点)百家争鸣儒家郡县制汉武帝科举制内阁军机三省六部宋朝小农经济闭关锁国官办经济宋明理学明清思想四大发明民族资本主义太平天国辛亥革命甲午战争近代转型新思想中体西用五四新文化毛泽东思想抗日战争新中国三大制度文革教训改革开放内容过程新中国外交新航路世界市场与全球化工业革命殖民英美法德政体罗马法雅典民主人文主义近代科学苏联模式罗斯福新政及西方资本主义调整两极到多极联合国现代科技发展与现代主义艺术

2.知识重点:

中国古代(农耕/家庭/人文/集权)古代西方(工商/城邦/民主/法制/人文)

侧重比较近代西方(大国崛起)殖民/贸易/宗教

世界市场/工业革命资本化/市场化人文主义(神学/科学/理性)

宪政/代议/分权/差异艺术表现(主体/风格)近代中国在西方资本主义的扩张中:

开放/转型/边缘化民族工业(官办/民办)学西方救亡(民族主义)走向共和(辛亥革命)

社会主义(西方现代化模式的修正)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社会问题(分化/不民主/富裕中的贫困)

社会主义:

理想-理论-实践-变形-现实

俄式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

民众革命/苏维埃(民主)/集权/集体/国办重工业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共)以俄为师中国特色(农村包围城市)革命/政体/发展模式/党国体制仿苏与摆脱苏式影响中国改革开放(1978/1979/1982/1987/1992/1997/2001)

西方资本主义的转型与调整垄断/世界体系一战与二战国家干预/社会保障/国际关系民主化两极格局(世界分裂)多极化与全球化

苏联模式与苏联改革(公有/计划/平均/重工业/国强民贫/集权)

3.问题:

先秦政治的特点

分封制、宗法制(特佂、以及所反映出的政治、社会特点、影响)

百家争鸣的内容、各家特征及如何反映了时代

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影响

先秦到秦汉历史转型的内容

从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看汉唐与宋明的异同

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阶段特征及主要表现

科举制的兴起发展怎样反映了时代变迁

从社会角度看待宗法分封、郡县制、科举制、小说等

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如何反映了历史演变

古代国家的经济垄断与文化专制

农耕文明与古代文化

雅典民主的特点与评价

罗马法律的特点与评价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启蒙思想

世界市场的形成、影响

工业革命

英国、苏联、美国等工业化模式的比较

近代资本主义与现代资本主义的比较

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斯大林模式的建立、改革、影响与评价

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的转型

(17、18世纪)东西方在思想、科技、政治、法律、经济方面的比较

英国、美国、德国等国的体制创新

全球化的表现、发展及影响

多极化、区域化

二战后国际秩序及国际格局的演变

近现代以来中国的开放与外交

教育与科技

科技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体西用

新文化运动评价及对待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的态度与方法

重要制度、政体、思想、艺术流派、重要发展阶段的特征

历史发展的趋向(化)世俗化、平民化、全球化、多极化、民主化、工业化、市场化、社会化

同一时段不同事件之间的联系

4.时间:

BC221汉唐宋明清大致时间18401860s189419011911191519191924-19271927-19361937-194519491956196619782001150014-16C168917871871187517-18C19C中期19C末-20世纪初19141917192919331939-194519551970s1989-1991

5.检测过滤方法:

问题化从表现、特点、原因条件、影响、评价等方面进行归纳

6.关于做题:

如何表达围绕中心/注意层次/史论结合/指向问题/语言简要/避免同质化

主题-主语-问题指向/作答根据材料、所学/作答条件(限定)时间、空间等/作答内容背景、过程、作用等/作答方式(类型):

指出、概括、叙述、阐释、比较、论证、说明、评价等

综合训练:

选好题是关键(什么是好题:

主干、方向正(立意、观点)、设问严谨、选项或材规范权威,材料类型(史实与结论,倾向性));

精选精练精讲,留出时间让学生感悟归纳

由答案选择问题由问题确定教学

主题、主语、层次

读材料,提炼主要信息(层次)、归纳主题(什么事件、能解决什么问题)、设问练习(有思路就有答案);审题练习(主题与相关知识、要求、条件、指向等);仿真综合练习(对-准-快);表达练习(主谓一致、通顺、有逻辑、条理、不重复)。

7.大的线索与趋势

如:

 

8.历史的内在逻辑

生产-思想-科学-技术-产业-社会-政治

理解是一种基本的能力,是历史学习能力养成的关键要素。

9.在历史教学中,训练学生阅读、解读材料是一个具体且有效的培养学习能力的方法。

据萧功秦梳理,清末铁路政策经历了合股官办、商办与国有三个阶段。

合股官办起于甲午之后,清廷主要通过“对外贷款为主、对内募股为辅”的方式兴建铁路,从1896年到1904年间,共建铁路1万3千余里,推动中国近代化步伐。

但这种建路模式存在相当问题,导致中国铁路利权对外严重流失。

于是1904年,“拒外债、废成约、收路自办”成为全国士绅的响亮口号。

是年,张之洞用650万美元巨资从美国赎回粤汉铁路修筑权。

此后,1905年至1908年间,各省商绅陆续赎回沪宁铁路、苏甬杭铁路、广九铁路等承办权。

然而,商办模式也有硬伤。

如萧氏所言,“中国处于长期与外世隔绝、缺乏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的情况下,要通过商办方式独立建造遍及全国各地的数以万里计的铁路决非易事。

”据1909年邮传部查勘各地自办铁路实况的报表,川汉、西潼、洛潼、江西、安徽合计估算资金应为7200万两,实际到位仅1310万两。

铁路估算里程为3420里,实际建成仅89里。

此外,不少地方自办铁路技术标准与其它地方不统一,而且一开始就不打算与其它地方铁路联网,完全自娱自乐自弹自唱,导致规划中的全国路网迟迟不能实现。

在对全国商办铁路进行15次调查之后,清廷铁路国有政策在1909年大致成形。

先行者又是张之洞。

是年6月,张之洞代表中国政府与美、英、德、法四国银行签订借款合同,总计借款550万英镑,利息五厘,以建造湖广境内粤汉与川汉铁路。

这一草约的签定当时并未遭到士绅阶层或基层民众的强烈抵制。

但4个月后,张之洞病逝,声名不佳的盛宣怀接手铁路事宜。

以地方谘议局为中心舞台的士绅们开始喧嚣与躁动,抵制铁路国有运动渐起。

……铁路国有政策出台以后,各省反应迥然不同,不是因为“爱国程度”有深浅,而是因为利益盘算各不同。

支持者有云南、贵州、广西等边远省份,云贵总督李经羲看得清楚,“滇、黔、桂以无力望国有,非若湘、粤、蜀为私利而妒国有”。

反对者主要在湖南、湖北、广东、与四川。

这四省中,湖南反应最早,四川反应最慢,但却是四川人将保路运动酿成大波。

现在看来,清廷铁路国有政策合理,但未必合情。

自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海战、庚子事变之后,中国人普遍民族情绪高涨,对外人深怀警惕乃至深恶痛绝。

而多次沉重赔款的经历,又使得向外人借款是那么触动这个民族的敏感神经。

更重要的是,清廷铁路国有政策不但不合情,还未必合法。

清廷既已预备立宪,却仍皇权统揽一切,在出台铁路国有政策上违背程序正义,终于激起民间社会反弹。

————宋石南《重看四川保路运动》(此处材料出处,可以先隐藏,不让学生看见)

然后设问:

(1)材料可以用来思考哪个历史问题?

(或问材料的主题是什么?

或问你认为材料主要围绕什么问题展开的,理由是什么?

(2)围绕你确定的问题,提炼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3)运用所学知识对所提炼信息进行解读(或对信息的价值做简要说明)。

(4)尝试利用材料主要信息设计一个历史问题(选择题和主观题均可)。

10.重点概念

中央集权制(建立、内容、阶段、基础、评价)精耕细作(农耕、小农、原因、条件、形式、影响,人地矛盾(就业))儒学(基本内容(心性、伦理、政治思想、经济、文化、社会关系、和、思维方式等)发展阶段、与政治经济关系、评价)世界市场(实质、资本主义扩张、经济联系、发展阶段、成因及影响、评价)工业化(现代化)(内容、成因、特点、影响)苏联模式(实质、建立改革及影响、特点、评价)人文主义(内容、发展、影响)近代科技(成就、发展阶段、因果、认识)冷战(背景、内容、发展、影响、评价)西学东渐(近代探索)西方民主(源头、近代类型、俄式、19世纪中期后变化、影响因素)新民主主义革命(背景、内容、阶段、理论、影响)中国现代化(近代、现代探索)抗日战争(因、过程、特点(国共)、影响)

罗斯福新政(传统资本主义、危机、变革、影响)

11.时政热点

雾霾(环境问题农业时代工业时代的污染问题,工业化的问题)反腐(吏治与监察)

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国情、渊源、多样性)城镇化社会结构、问题及方法、区域发展

全球化(开放、融合、问题、文化交流)简政放权(管理方式)

传统文化(因缘、评价、家国情怀、文化自信)海洋与国家发展互联互通(交通、科技)

社会治理(法治)大国关系(体系、战后秩序、区域合作)社会公平(流动性、选官)

12.汇总以后的大问题

(1)现代化(工业化)模式(道路自信)及问题(社会问题与环境问题)影响(城镇化及问题)、交通与生活、科技作用及认识、人口迁移、世界市场发展(关系)

(2)市场化与全球化唐宋变革、趋势、阶段、影响、态度、评价、开放、货币与税收、食物、殖民体系、多样性

(3)社会公平与公正选官及监察考核、法律道德与宗教治理医疗教育司法基层治理社会保障马克思主义

(4)传统文化与家国情怀因缘文化传承与保护

(5)制度创新与自信人文与西方制度近现代中国探索改革

(6)国际格局及海洋世界市场开放抗日战争

(7)唯物史观与史料实证

(8)多民族国家(多元一体)

13.解题训练

(1)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2)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3)福建各地族谱中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

(4)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状况表明

(5)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

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6)“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

这表明我国

(7)公元前5世纪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提到,雅典政府有时让行使警察职能的公共奴隶,用染成红色的绳子驱使公民去参加大会。

若有人因此在衣服上留下红色痕迹,他将被处以罚款。

这反映出在当时的雅典

(8)英国18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千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9)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美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她的演唱知道了美国。

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

(10)材料一表2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

时间

1500~1850年

1850~1945年

1945~2000年

主要移出地

欧洲、非洲

欧洲、亚洲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移入地

美洲

美洲

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迁移数量

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

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万

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

材料二

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32万人。

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其中90%移往东南亚。

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

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

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1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

1.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2.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

3.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B.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4.A.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D.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5.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涨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C.政治主要精力用于增产D.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6.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

7.A.公民大会形同虚设B.民众失去政治热情C.参政是公民的义务D.政府丧失民众信任

8.A.城市环境极其恶化B.化学工业污染严重C.人口膨胀食物短缺D.医疗技术水平下降

9.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D.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1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

(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

(17分)

14.2016年(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

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并不在“五经”之中。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25.图4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图4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

“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27.明初改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

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28.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情况表明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

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30.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

这反映了国民党

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矛盾B.竭力塑造占时政府的形象

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D.力图维护一党专制的局面

31.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17.9%上升到52.8%。

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

32.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一只潜入水下的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

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

罗马法

A.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B.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

C.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D.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

33.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三世去世,安妮女王即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

这说明在当时英国

A.议会无权制约国王B.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

C.内阁制已基本确立D.《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34.表1

成立时间

名称

1955

国际茶叶委员会

1960

石油输出国组织

1962

可可生产者联盟

1970

天然橡胶生产者协会

推动表1所列国际组织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发达国家经济调整增长造成的资源紧缺B.新兴独立国家应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

C.经济全球化开始扩展到生产领域D.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取得显著成就

35.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

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

A.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B.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

C.导致欧洲出现对峙D.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固,清朝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

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

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

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

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

材料二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

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

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据《康有为全集》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

(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

(13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

英国“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

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4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46.[历史——选修2: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

47.[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48.[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电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