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可持续发展.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529161 上传时间:2023-03-1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23.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82可持续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82可持续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82可持续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82可持续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82可持续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82可持续发展.docx

《82可持续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82可持续发展.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82可持续发展.docx

82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

知识能力构建

一、整体知识结构:

人地关系思想发展历史演变阶段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二、重点、难点突破:

(一)、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史:

人类文明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在不同的阶段环境问题的特征、分布、产生的原因和表现均不同。

表10-3:

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阶段

历史时期

认识

人类活动

环境问题

采猎

文明

崇拜自然

以动、植物为取食对象,改造环境能力微弱

生物资源破坏但不严重

农业

文明

改造自然

开发利用土地、水、气候等资源

出现局部地区的环境问题

工业

文明

征服自然

人类掠夺式开发资源

人地矛盾迅速激化,出现地区性公害和全球性灾难

现代

文明

谋求人地

协调

谋求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以达到人地关系协调发展

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二)、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原则

 

 

(1)公平性原则:

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与其它生物种群之间的公平;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公平;公平分配有限的资源。

当前的状况是资源的占有和财富的分配极不公平,无法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给世界以公平的分配和公平的发展权,应当把消除贫困作为可持续发展进程中优先解决的问题;要认识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这一代人不要为自己的发展与需求而损害人类世世代代需求的条件——自然资源与环境,要给世世代代以公平利用资源的权利。

(2)持续性原则:

其核心是指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以保障人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人类要重视生态规律、自然规律,能动地调控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不超越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不能损害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保持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能力。

经济的发展要同环境的承载能力、自然资源的供给能力相协调,不能以损害人类共同的环境、浪费自然资源来换取经济的发展,发展要与自然和谐。

(3)共同性原则: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全人类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要达到全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必须建立起巩固的国际秩序和伙伴关系,坚持世界各国对于保护地球的“共同的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鉴于历史责任和现实情况,各国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政策和实施步骤不会完全相同,但是对于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经济发达国家负有更大的责任。

要建立新的、公平合理的、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全人类的共同努力及采取全球共同的联合行动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这三大原则要结合当前世界环境总是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情况来理解。

2.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发展目标

增长方式

消费

模式

文明标准

时间

尺度

空间

尺度

调控的

手段

传统发展观

以经济增长为指标,GNP增长就意味着发展

粗放式(高投入、低产出、高污染)

提倡高消费

建立的是物质文明,主要考虑经济利益

本代人的利益是最大的需求

从区域利益出发,封闭式、掠夺式、和转嫁方式

依靠市场经济手段

可持续发展观

以社会全面发展为指标,生态、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

集约式(低投入、高产出、低污染)

提倡适度消费

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考虑社会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

强调代际公平

从全球利益出发,是一互补的方式

强调政府的宏观调控

3.可持续发展观与传统发展观的对比

学习方法建模

1、方法建模一:

——根据人地关系思想发展史,破解下列各题:

【例1】读人类社会演进和人地关系两幅示意图,回答问题:

(1)甲图所示三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乙图所示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

(2)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广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有哪些?

(3)影响人地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地关系发展史的认识。

甲图反映人类发展过程中不同社会形态下人口的增长情况,乙图说明了人类与地理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关系应该是从农业社会开始的,这是解答第

(1)题的关键。

(2)题以人们在江南丘陵修筑梯田为例,分析生态环境的反馈作用。

第(3)题则要求对影响人地关系演变的因素进行总结分析,实质上是由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决定的。

【答案】

(1)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

(2)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系统变得脆弱。

(3)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或生产工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人口数量。

2、方法建模二:

——根据可持续发展有关知识,破解下列各题:

【例2】下图显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18世纪60年代开始工业化起飞的国家中,最典型地反映出这种关系的城市是()

A.柏林B.伦敦C.旧金山D.彼得堡

(2)根据这种关系,发展中国家应认识到()

A.环境污染不可避免,只能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策略

B.后工业化阶段环境问题会自然解决

C.保护环境至关重要,必须杜绝兴建大量排污的工业

D.可以采取措施减少或避免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3)这种关系反映了环境质量的提高主要取决于()

A.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B.人的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

C.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战略的不断调整D.发达国家环保政策的不断完善

【解析】18世纪60年代开始工业化起飞的国家应是英国,因为英国经过十八世纪的产业革命,成为世界上最早开始工业化起飞的国家。

图示说明环境质量的提高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当然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可以采取措施减少或避免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答案】

(1)B

(2)D(3)A

【例3】下面各图分别反映了可持续发展的哪项原则?

 

【解析】此题主要理解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内涵:

公平性原则包括同代人之间和代际之间、人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公平,持续性原则是指地球面积、资源是有限的,这决定了地球的承载能力也是有限的。

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

共同性原则表现为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问题往往会转为全球性问题。

这就要求地方的决策和行动,应该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例如,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蔓延等问题,必须进行国际合作。

A为共同性原则、B为公平性原则、C为持续性原则、

D为公平性原则、E为持续性原则

【例4】我国自1995年以来在黄海、东海和南海3大海区施行休渔制度。

(1)施行该制度:

()

①有利于遏制海洋渔业资源衰退势头,增加主要经济鱼类的资源量

②能很好地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③有利于保护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

④是我国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又一重大举措和重要组成部分。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我国海洋渔业生产今后应走的道路是()

A.近海捕捞B.远洋捕捞C.捕养相结合D.海水养殖

(3)我国休渔的最佳季节是_____季,原因是什么?

(4)要保护海洋渔业资源,是否就不能捕鱼?

为什么?

【解析】本题以伏季休渔制度为背景,着重考查学生的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及相应的价值现,以及利用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地理现象的能力。

【答案】:

(1)D

(2)C

(3)夏(伏)季夏季是海洋主要经济鱼类繁育和幼鱼生长的重要时期。

(4)不是。

鱼的捕捞量不要超过鱼的生长量,以保持海洋中各种生物种类和数量的相对稳定。

【例5】下图所示为我国某地区土地资源利用景观图,该地区春分日正午太阳高度是60°,位于东八区,其中A为山区,B为丘陵梯田地区,C为平原地区,D为水库,E为乡镇企业和居民区,F为库区北侧丘陵低山,读图分析回答。

(1)随着人口增长,劳动力也增加,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地表现出来,H处有大面积湖泊沼泽地,G处是喀斯特地貌,既要发展经济,又不降低环境质量,从可持续发展考虑,如何开发利用G、H两处土地资源?

     。

(2)从该地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持续发展考虑,请你为该地区设计远景规划。

        。

(3)对于该地区的开发利用,当地政府有三种方案你认为哪一种方案最科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

第一种方案:

A.营造薪炭林B.栽种苹果 C.种植水稻

D.养鱼、发展旅游业 E.苹果加工厂F.营造防护林

第二种方案:

A.营造防护林B.种花生 C.种植水稻

D.养鱼、发展旅游业 E.办花生加工厂F.种油菜、小麦

第三种方案:

A.营造薪炭林B.栽培柑橘、茶叶 C.种植水稻D.养鱼、发展旅游业 E.办柑橘茶叶加工厂F.营造防护林

【解析】这是一道模拟现实的实际应用分析题。

从题干提供的文字信息分析,该地区春分日正午太阳高度是60°,根据计算正午太阳高度公式可推知,该地纬度是30°,因为我国位于北半球,所以为北纬30°。

北纬30°大致位于长江以南,东8区的范围是从东经112.5°到东经127.5°,东经110°经过巫山、雪峰山,东经112.5°在巫山、雪峰山以东,可判断该地区位于东南丘陵。

东南丘陵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根据低山丘陵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可分析题中的设问。

【答案】

(1)H处湖泊沼泽地可种植莲藕,G处喀斯特地貌可发展旅游业。

(2)这是一道考查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创新题目,要求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联想,只要符合我国东部亚热带丘陵地区的实际,方案科学即可得分。

如利用水库开发小水电,利用喀斯特地貌的溶洞进行疗养、生物培养,利用山区种植野蘑菇,利用丘陵果园、茶园、水库、喀斯特地貌发展旅游业,改良湖泊沼泽地,养鱼种藕与平原配套发展生态农业等等。

(3)第三方案。

命题检测模式

1、检测模式一

生态足迹是人们所消耗的每种消费品的生物生产面积的总和。

有效生态承载力是自然能够对人类提供的生态服务。

分析表一中的数据,做

(1)—(3)题。

表一:

世界上部分国家的人均生态赤字资料(单位:

公顷/人)

国家

生态

足迹

有效生态承载力

生态

赤字

国家

生态

足迹

有效生态承载力

生态

赤字

新加坡

6.9

0.1

-6.8

冰岛

7.4

21.7

14.3

比利时

5.0

1.2

-3.8

新西兰

7.6

20.4

12.8

美国

10.3

6.7

-3.6

秘鲁

1.6

7.7

6.1

英国

5.2

1.7

-3.5

澳大利亚

9.0

14.0

5.0

日本

4.3

0.9

-3.4

巴西

3.1

6.7

3.6

(1).中国的人均生态足迹1.2公顷/人,人均有效生态承载力为0.8公顷/人,则中国的人均生态赤字为(单位:

公顷/人)

A.0.4B.-0.4C.2.0D.-2.0

(2).根据计算,1993年全球的人均生态赤字为-0.7公顷/人,1997年全球的人均生态赤字为-0.8公顷/人。

下列叙述中,与这两个数据说明的问题相吻合的是

A.生物的多样性不断减少B.地球上的交通和通信越来越发达

C.人类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越来越近D.地球的生态环境处在不断改善之中

(3).当生态赤字为负值时,从国家和地区的角度看是使用了别国的资源,从全球的角度看是盗用了下一代的资源。

这句话中体现出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有

A.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B.共同性原则和公平性原则

C.公平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D.经济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

解说:

(1)根据表一:

世界上部分国家的人均生态赤字资料,分析人均生态赤字计算方法为有效生态承载力减去人均生态足迹,不难算出中国的人均生态赤字;

(2)当人均生态赤字呈负值时,说明有效生态承载力小于人均生态足迹,也就是说,生物资源消耗速度超过环境供应资源能力,负得越多,说明生物资源消耗速度超过环境供应资源能力越大,从而导致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生物的多样性不断减少。

(3)根据题干,排除共同性原则。

答案:

1.B2.A3.C

2、检测模式二

像面包和蔬菜一样,二氧化硫的排放指标在中国已开始成为合法交易的商品,迄今为止已有25000吨二氧化硫的排放权在中国四省三市(江苏、山东、河南、山西、上海、天津、柳州)进行了交易。

结合右图回答

(1)—(3)题。

(1).在上述四省三市中,目前处于重酸雨区的是:

A、河南B.山西C、天津D.柳州

(2).所谓“排污权交易机制”是指在政府对污染排放进行总量限定的情况下,允许污染排放量大的企业向污染排放量小的企业购买排放指标。

这种做法可以使:

1当地的环境质量逐渐恶化;

2当地的环境质量保持好转;

3生产工艺环保的企业获得更大收益;

④排污量大的企业获得更大的收益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3).贵阳曾是全国酸雨危害最严重的城市,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

1地势低洼,气流排通不畅;②受地形及大气环流的影响,全年雨日较多;

③红壤广布,酸性较强;④贵阳是一个重工业城市,二氧化硫排放量大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解说:

(1)PH值小于4.5为重酸雨区,从图上重酸雨区的分布,排除河南、山西、天津三地。

(2)通过“排污权交易机制”理解,污染排放量大的企业必须付出排污费,生产工艺环保、污染排放量小的企业可获得环保收益,也促使污染排放量大的企业改进工艺技术水平,减少污染物排放量,(3)、地处云贵高原的贵阳多酸雨的自然原因是气候湿润多雨,冬半年受昆明准静止锋影响,因处冷气团一侧多阴雨冷湿天气,人为原因是贵阳是一个重工业城市,特别是有色金属冶炼,导致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排放量大。

答案:

(1).D

(2).D(3).B

3、检测模式三

材料一: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社会丰富内涵的重要内容之一。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必备前提和条件。

但自然界向人类提供的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人类需求的增长与自然界所能提供的各类资源必须相适应。

我们在追求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出现了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现象,生态环境的破坏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因此,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是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后作出的理性抉择。

经济与环境关系示意图

材料二:

据统计,散布在北京城郊的、面积50万平方米以上的各种新旧垃圾填埋场已达4000余座,它们在北京四周形成“垃圾包围城市”的阵势。

位于北京西北郊的阿苏卫卫生填埋场是北京市第一座、也是最大的垃圾填埋场,占地60公顷,总填埋面积40余公顷,日处理垃圾2000吨,占北京垃圾处理量的1/6。

……

北京市垃圾处理场示意图

 

(1)读材料二并结合左图,分析阿苏卫卫生填埋场的位置是否合理,为什么?

(2)从“经济与环境关系示意图”可看出人类的经济再生产过程与自然再生产过程(自然生态系统)存在着和的交换关系。

(3)读材料二,并结合“经济与环境关系示意图”,分析人类生活、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处理后,环境质量、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三方面将如何变化?

并简述三者间的和谐关系。

(4)中国建设和谐社会,为什么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解说:

(1)卫生填埋场虽然主要用来存放固体废弃物,但也存在较明显的大气污染(气味难闻)与水污染(污染地下水),阿苏卫卫生填埋场位于北京西北郊,北京冬季盛行西北季风,会造成市区严重的大气污染,北京河流多自西北向东南流,会造成严重水质污染,因此该卫生填埋场布局并不合理.

(2)理解人地关系即可解答.(3)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将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有利于改善环境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增加经济产品产出,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从而实现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三者之间的协调良性发展、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4)由于我国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三大难题,要克服这三大难题,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而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是人口问题,因此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关键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答案:

(1)不合理(2分);该垃圾场位于北京的上风、上水的位置(4分)。

(2)物质和能量(2分)(3)①环境质量提高②社会经济产品数量增加、质量提高③人类生活质量和水平提高;“天人合一”,实现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三者之间的协调良性发展。

(4)中国面临着庞大的人口压力,资源短缺令人担忧,深刻的环境危机,所以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关键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4、检测模式四

阅读材料和图5,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94年,俄最早提出修建中俄石油管道项目的设想,通过9年协商与谈判,签订了一系列推动项目进展的政府间与公司间协议。

这条石油管道起点为俄罗斯的安加尔斯克,终点至我国大庆,简称“安大线”。

总长度为2260公里,800公里在中国境内。

2003年初,日本提出日俄石油管道项目:

修建A西伯利亚安加尔斯克到太平洋港口城市纳霍德卡之间的石油管线—“安纳线”。

日本提出愿意承担长达4000公里的输油管道的全部50亿美元成本。

2004年6月30日,俄罗斯表示可能在今秋铺设石油管线—“泰纳线”,这条石油管道方案的起点是东西伯利亚的泰舍特,终点是俄罗斯的远东港口纳霍德卡。

而通往中国的石油管道项目安大线和日本方面早先提出的安纳线,因环境问题均被俄有关部门否决。

(1)俄罗斯政府否定中、日两国提出的方案,最终将石油管线的起点定在泰舍特,并将管线西段整体北移了200公里左右的原因是什么?

(2)今秋可能开工的泰纳线在施工建设中将面临的主要困难是什么?

(3)简要分析俄罗斯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前景。

解说:

(1)俄罗斯政府否定中(安大线)、日(安纳)两国提出的方案,决定铺设“泰纳线”,是因为中日提案线路需要经过贝加尔湖,在石油管道的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可能对贝加尔湖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2)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处高纬度,为冬季风源地,易受极地寒冷气流影响,因此泰纳线在施工建设中将面临的主要困难是严寒与冻土问题,这与世界海拔最高的铁路——青藏线有类似之处。

(3)俄罗斯亚洲部分地广人稀,经济相对落后,但资源极为丰富,占全俄资源储量的80%,因此发展潜力巨大。

答案:

(1)减少石油管道的施工和使用对贝加尔湖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2)冻土、严寒(低温)(3)东部地区工业基础薄弱,经济水平较低,但矿产、森林、水能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

5、检测模式五

研究表明贫困与脆弱生态环境具有较大的相关性,贫困和脆弱生态环境的相关性导致贫困(Poverty)、人口(Population)和环境(Environment)之间:

(1)简要回答我国贫困地区的分布特征。

(2)简述“PPE怪圈”三个方面之间的关系。

(3)以南方石灰岩山地区为例,说明其生态环境脆弱的主要原因及其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

 

解说:

(1)通过读图10中国贫困地区分布图,分析得出我国贫困地区分布广泛(东、中、西部均存在),但相对集中在中西部生态脆弱地区,特别是山区、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聚集地区以及革命老区。

(2)“PPE怪圈”的实质是经济、人口与环境之间形成的一种恶性循环:

①贫困导致人口增长和生态环境趋向脆弱;②人口增加又使贫困加剧,并使生态环境更趋脆弱:

生态环境脆弱既是贫困的产物,又进一步加剧了贫困。

(3)南方石灰岩山地区即为喀斯特地形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润多暴雨,加之石灰岩山区土层浅薄,流水侵蚀作用强烈,一旦由于人类活动造成植被严重破坏,土壤流失,将产生难以恢复的“石漠化”,生态环境即被完全破坏。

措施:

见答案部分。

答案:

(1)①分布面广,又相对集中连片分布(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从腹部到边陲,都存在一些贫困地区);②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带;③多分布在山区、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和革命老区。

(2)①贫困导致人口增长和生态环境趋向脆弱;②人口增加又使贫困加剧,并使生态环境更趋脆弱:

生态环境脆弱既是贫困的产物,又进一步加剧了贫困。

(3)成因:

石灰岩地区土层浅薄,流水侵蚀作用强烈,一旦植被破坏,土壤流失,生态环境即被破坏。

措施:

①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②发展和推广生态农业;③发展绿色食品;④开展生态旅游;⑤调整产业结构,保护生态环境等。

(答对其中三点即可)

6、检测模式六

阅读以下材料,分析相关问题:

据报载:

进出口大省浙江省,2003年5月,农副产品出口与全省外贸出口金额同比增长51.6%相比低了19.68个百分比,其增长速度明显滞后,其中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顺差减少了80%。

究其原因,一是受非典影响,不少外贸订单被取消,二是由于绿色壁垒等非关税壁垒的影响,使浙江农产品出口举步维艰。

(1)根据浙江省所处的地域特点,列举至少三种该省特色农产品。

(2)文中所提“绿色壁垒”是指什么,请谈谈你的认识。

(3)浙江省为了冲破绿色壁垒,采取了以下措施,哪些是不可取的()

A.依靠科技进步,实施清洁生产

B.实施“走出来”战略,在消费国就地生产

C.采取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方式

D.提高农产品产业化程度

解说:

该题考查学生对“绿色壁垒”等新事物的敏感程度和认识能力。

(1)题很简单,浙江省处于我国东部沿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经济比较发达,特色农产品很多,同学们可以列举茶叶、丝绸、柑橘、菊花、水产品、竹制品、蜂蜜等任意三种。

“绿色壁垒”是指利用提高环保标准而采取的客观上对国际贸易产生某种限制式障碍作用的各种措施,这些措施主要表现为国际社会所制定的有关环保法律法规,它属于非关税壁垒的范围,是一种贸易技术壁垒。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绿色壁垒对发展中国家的外贸发展十分不利,对于刚加入WTO的中国来说,影响更为明显,这一点学生应有深刻的认识。

第(3)题选项为冲破贸易壁垒的不合理措施,因为采取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方式,与以现代化农场为单位,大规模、集中的生产方式相比,这样的生产方式给农业、卫生监管部门的有效管理带来不便,例如一些被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依然在相当范围内使用,而许多先进的生产工艺很难得到普及执行。

答案:

(1)茶叶、丝绸、柑橘等

(2)“绿色壁垒”是指利用提高环保标准而采取的客观上对国际贸易产生某种限制式障碍作用的各种措施(3)C

视野拓宽参考

☆环保网站:

☆“绿色北京”:

☆“上海环保之窗”:

http:

//www.sh-

☆“中国环境保护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