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建设富强漯河和谐漯河而努力奋斗.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527969 上传时间:2023-03-1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3.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建设富强漯河和谐漯河而努力奋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建设富强漯河和谐漯河而努力奋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建设富强漯河和谐漯河而努力奋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建设富强漯河和谐漯河而努力奋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建设富强漯河和谐漯河而努力奋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建设富强漯河和谐漯河而努力奋斗.docx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建设富强漯河和谐漯河而努力奋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建设富强漯河和谐漯河而努力奋斗.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建设富强漯河和谐漯河而努力奋斗.docx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建设富强漯河和谐漯河而努力奋斗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为建设富强漯河和谐漯河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漯河市第五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06年12月24日)

靳克文

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漯河市第五次代表大会,是在全市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八次党代会精神,推动漯河新一轮大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重要会议。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漯河市第四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一、过去四年的工作回顾

    市四次党代会以来,是漯河发展历程中不平凡的时期。

我们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带领全市人民解放思想,务实创新,团结进取,攻坚破难,顺利完成“十五”计划和市四次党代会确定的主要任务,各项建设事业都取得显著成就。

一个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充满希望的漯河正在快速崛起!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漯河正在向中原地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城市扎实迈进。

全市经济连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并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

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322.1亿元,比2001年增长61.5%,年均增长12.7%;人均生产总值12768元,比2001年增长57.2%,年均增长12.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6.5亿元,是2001年的2.4倍,年均增长24.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2亿元,比2001年翻一番多,年均增长19.1%。

漯河的综合实力跨入全省先进行列。

——产业特色日益凸显,漯河正在向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中国食品名城”扎实迈进。

培育出全国食品工业百强企业4家、全省食品工业五十强企业6家,其中双汇集团成为世界产量第四、亚洲规模最大的肉类加工企业。

全市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4%。

我市成为全省食品工业基地市、无公害食品基地示范市和全国首家“中国食品名城”。

——城镇化建设日新月异,漯河正在向具有较高品位的生态宜居城市扎实迈进。

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大,功能日臻完善,品位不断提高。

城市建成区面积48.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6万人。

市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饮用水源水质和市区空气质量全省领先。

公路密度是全省平均水平的3倍。

小城镇竞相发展。

我市成为交通运输、通信、气象、体育、医疗卫生等区域性中心,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称号。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漯河正在向全面小康社会扎实迈进。

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23元,比2001年增长41.3%,年均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3319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50元,年均增长7.8%;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年均增长12.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6%;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广大群众的衣食住行发生较大变化,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过去的四年,我们根据新的形势和漯河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确立了“在中原城市群中加快经济隆起,建设开放型区域性中心城市、在中原地区率先实现农村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提前5年实现全面小康”的三大目标,以此总揽改革发展大局,及时作出并实施一系列重要决策,凝聚合力共图发展、共保稳定、共促和谐。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相继实施“重点工业300亿振兴计划”和“500亿上台阶工程”,全市重点骨干企业群体进一步壮大,培育出全国工业百强企业1家、全国纳税500强企业1家、全省百强企业6家,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3.1%;通过创建无公害食品基地市、举办中原食品节等举措,培育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80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10家,带动70%左右的农户从事产业化经营,我市成为全国农业产业化先进集体;通过发展第三产业,促进了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建设;通过放权放活县区,县(区)域经济较快发展;通过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培育出一批规模私营企业,其中有6家进入全省百强非公有制企业行列,非公有制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65%。

全市二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达到80%以上。

——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和技术创新,不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多方筹措近亿元资金妥善解决了市直8家国有破产企业的职工安置问题。

其他各项改革稳妥推进。

政府职能明显转变,体制机制日益完善。

连续实施“项目建设年”和“优化环境年”,新上和引进超亿元的项目88个、总投资199.3亿元,实际利用外资居全省前列,直接出口较快增长,其中鲜冻猪肉出口占全省同类产品出口的90%以上、占全国的四分之一。

现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漯河,有6家世界500强企业和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在我市有投资项目。

技术创新取得新成果,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

我市以改革开放和创新的成效,成为全国、全省多项工作试点市。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

围绕中心城市建设,搞好“双创”工作,狠抓了以市区、县城、重点镇为主的城镇化建设,实施了一批完善城乡服务功能的重点工程,开展了“城市管理年”、“公路建设年”和“生态园林建设年”活动,市、县、镇协调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城镇化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面貌发生可喜变化。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事业繁荣进步。

不断加大投入,建成和开工建设了市体育馆、图书馆、科教文化艺术中心、沙澧河流域气象中心、新闻大厦、市委党校和漯河高中新校区等社会事业基础设施。

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有4所高中成为全省示范性普通高中、高中阶段入学率全省第一,漯河卫校升格为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漯河职院被评为“全国十大特色高职院校”。

成功举办首届许慎文化国际研讨会。

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完善,农村卫生保健网络逐步健全。

计划生育、环境保护和土地管理等基本国策较好落实。

其他各项社会事业长足进步。

——加强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不断提高城乡文明程度。

狠抓理论武装工作,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和创办文明学校的做法受到中宣部肯定,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出了特色,我市成为全国首家“中华文化经典诵读示范城市”。

“双万”、“月评十佳市民”等群众性创建活动广泛开展。

精神文化产品生产取得可喜成果。

“双拥”工作和民兵预备役建设见到新的成效。

基层民主不断扩大。

人大、政协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

统战工作和群团工作得到加强。

依法治市和法治城市建设取得新的进展。

——推进和谐漯河建设,促进社会大局持续稳定。

认真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在就业再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扶助困难群体、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实施突破,取得阶段性成效。

信访稳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民族宗教、防范和处理邪教、安全生产等工作都居全省乃至全国先进行列。

——高标准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加强党的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

试点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全面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创新性做法,受到贺国强同志和上级有关方面的肯定。

驻村工作和贫困党员脱困致富示范行动,受到省委肯定和群众欢迎。

老干部工作全国先进。

干部教育培训扎实有效,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机制逐步完善。

各级党组织和各级领导班子的执政理政能力进一步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有新的提高、作风明显转变。

反腐倡廉工作力度加大,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不断好转。

过去的四年,我们紧紧依靠全市人民,努力争取多方面的支持,还干成了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

一是战胜非典、禽流感等重大疫情,科学处置液氯泄漏事故等突发情况,稳妥解决银鹰典当行、原城市信用社金融风险问题,确保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和全市经济安全;二是战胜历史上少有的严重洪涝灾害,夺取抗洪救灾的全面胜利,被回良玉同志称赞为“创造了一个奇迹”;三是争取到全国首家“中国食品名城”等牌子,提高了漯河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四是成功申报和实施了第二次区划调整,掀开漯河发展新的一页。

四年创新业,四年图发展。

这四年是经济社会既快又好发展的四年,是城乡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四年,是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的四年,是全市各级领导班子团结奋进的四年。

勤劳、智慧的漯河人民以四年的创业拼搏,谱写了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后人的光辉篇章。

四年来取得的成就,是省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是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共创大业的结果,是驻漯部队、武警官兵和驻漯单位鼎力支持的结果。

在此,我代表四届市委,向所有为漯河发展做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回顾过去改革发展的实践,我们深刻地体会到:

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做到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倍加珍视团结,倍加顾全大局,全力维护各级领导班子精诚团结、锐意进取的良好局面,形成共图发展的强大合力;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务实为民,各项决策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为取舍标准,各项建设注重为群众谋取更多福祉,推进工作重在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必须不断增创政治优势,始终坚持以党的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和基层组织建设,狠抓党风廉政建设,着力提高执政理政能力,为漯河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总结过去的工作,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前进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主要是:

产业层次不够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投入总量还不大,重大建设项目不够多;县域经济实力不够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和社会就业压力还比较大;城市建设和综合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发展环境还不够优化;一些影响稳定的因素仍然存在;干部作风需要进一步转变;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治建设存在薄弱环节;对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还需要探索新的路子;等等。

对这些问题,我们有决心、有信心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推动漯河更好更快地向前发展。

二、新的形势和奋斗目标

省八次党代会站在河南发展新的起点上,提出了加快“两大跨越”、推进“两大建设”的历史任务,勾画出中原崛起的宏伟蓝图。

漯河作为中原城市群9市之一,应当也必须在中原崛起中发挥更大作用,实现新一轮大发展。

现在,我市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新阶段,转变增长方式和壮大经济总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两大突出任务。

在这一阶段,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既要注重经济高质量、高效益增长,把国民经济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又必须着力培育更多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加快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

只有这样,漯河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才能提升到更高水平,全市人民的生活质量才能跃上一个大台阶;只有这样,我们才有条件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使漯河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全市上下要切实认识到,漯河大发展势在必行、时不我待。

这是省委的要求,时代的呼唤,是253万漯河人民的殷切期盼,更是全市共产党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漯河面临的宏观形势,迫切需要我们实现大发展。

世界经济正处于新一轮增长期,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央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重大战略全面实施,国内外“两个转移”步伐加快,中原城市群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日益显现,这些都为我们实现大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新机遇。

国家持续实施宏观调控政策,严格限制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这对我市以食品为主的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现实的机遇。

与此同时,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全国各地、省内各市你追我赶、明争暗赛,快进则兴、慢进则汰,形势喜人又逼人。

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再展宏图、再创新业。

漯河具备的诸多优势,对我们实现大发展十分有利。

全市经济保持增速较快、效益较好的态势,城乡居民富裕程度明显提高,发展的物质基础更加坚实;食品加工业的主导地位日益稳固,造纸和盐化工逐步成为新的产业支柱,发展的特色更加突出;改革创新不断突破,对外开放成果丰硕,发展的动力更加强劲;我市已成为中原地区铁路、高速公路“双十字”交通枢纽和多项社会事业区域性中心,发展的支撑保障更加有力;我们成功实施了新的区划调整,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加快推进,发展的空间更加广阔。

尤为可喜的是,广大干部群众思想解放、干事创业,各级领导班子合力同心、奋发有为,全市上下形成了思发展、谋发展、抓发展的浓厚氛围,成为漯河大发展的不竭动力和可靠保证。

今后五年的总体要求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促进社会和谐为目的,按照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解放思想、振奋精神,锐意进取、真抓实干,推动漯河实现新一轮大发展。

总体奋斗目标是:

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着力打造最具竞争力的中国食品名城,打造中原地区富有魅力的生态宜居名城,扎实推进开放型漯河建设、和谐漯河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加快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率先实现全面小康。

根据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在漯河新的创业征程中,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的基础上,确保经济增长高于全国、全省及中原城市群平均水平,确保人均生产总值、人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城乡居民收入、非农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城镇化率等主要指标位居全省前列,确保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提高,确保全市人民的生活显著改善。

经过“十一五”的努力,生产总值达到600亿元,人均2万元以上,“两个名城”成为漯河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城市名片,“三大建设”富有成效,“两个率先”取得重大进展,建成具有较强吸引力、辐射力、带动力的开放型区域性中心城市;再经过五年的不懈奋斗,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人均3.5万元以上,“两个率先”基本实现,建成经济繁荣、生活富裕、文化先进、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新漯河。

到那时,漯河在中原大地上必将展现出更加充满生机、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充满希望的新形象!

实现新漯河的美好蓝图,需要凝聚全市上下的意志为之奋斗。

我们要始终高扬大发展的主旋律,把打造“两个名城”作为重大任务,把推进“三大建设”作为动力支撑和坚强保证,把实现“两个率先”作为重要目标和不懈追求。

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一定要牢记使命,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合力共创各项建设事业的新局面。

三、今后五年的发展任务

漯河大发展任重而道远。

我们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不断创新发展模式,更加注重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更加注重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更加注重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更加注重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切实做到“六个坚定不移”。

(一)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强市之路,着力打造最具竞争力的中国食品名城。

漯河大发展,关键在工业。

要更加突出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核心地位,统筹推进量的扩张与质的提升,着重培育特色优势产业,致力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食品加工业为主导、造纸和盐化工等支柱产业并举、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的新格局。

实施“重点工业超千亿跨越计划”,加快形成工业“航母舰队”。

着力抓大育大,支持重点企业新上项目建设,创新管理模式,实施品牌经营,不断提高重点骨干企业群体的整体实力,使重点工业企业年销售收入“十一五蹦┩黄?

000亿元。

注重放小扶小,加大对中小企业扶持服务力度,促其发展壮大。

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动员和引导广大群众选上不同类型的生产经营项目,着力培育和引进私营企业大户,逐步形成大群体、规模化、高效益。

进一步做大做强食品加工主导产业,加快建设最具竞争力的中国食品名城。

大力支持现有重点食品企业实施规模扩张、技术创新和开拓市场,培育一批跨国跨区域发展的大型食品企业集团。

积极推进双汇集团国际化战略,使之成为国际知名的跨国公司,力争进入世界同行业前三强。

更加重视发挥双汇集团在食品名城建设中的龙头带动作用,不断引进和新上大项目,不断发展食品工业园区,不断建立规模原料生产基地,形成更大更强的食品产业集群。

鼓励新上小而精的食品加工项目,发展一些特色加工群区。

打响“中国食品名城”品牌,吸引境内外知名食品企业来我市投资发展。

争取在漯河建立国家级食品研究机构,加强新产品研制开发,积极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

利用我市作为全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和保证体系建设“双试点市”的有利条件,健全完善区域性食品安全体系。

坚持办好“中原食品节”,创造条件办成“中国食品节”,不断扩大漯河食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份额。

要通过推动食品加工优势产业向强势产业转变,致力把漯河建成产业规模大、企业实力强、市场覆盖广、名牌产品多、综合效益高、最具竞争力的中国食品名城。

精心培育新兴优势产业,加快建设“两个基地”。

抓紧完善我市产业规划,科学确定产业发展重点,优化产业布局。

扶优扶强以银鸽集团为龙头的造纸工业,建设中西部地区重要的造纸基地。

大力发展盐化工业,搞好市区盐化工业园、舞阳盐化工业园的规划建设,推进盐矿资源的有序开发和深度加工,拉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层次,建设全省重要的盐化工基地。

同时,抓好纺织、生化制药等产业的发展,培育新的经济支柱。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提升工业核心竞争力。

把自主创新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鼓励原始创新,突出抓好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探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多种形式的研发机构和技术中心,着力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

深入推进“九漯合作”,搞好与中科大和江南大学的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加大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积极发展生物化工、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

加快高新区开发建设,使之成为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龙头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重要窗口,力争成为国家级高新区。

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完善创新激励机制。

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

依托漯河职院、漯河医专等人才培养基地,着力培养各类专业技能人才。

制定完善引才引智的政策措施,吸引和集聚各类人才特别是国内外高技能人才来我市创业发展。

在工业化进程中,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注重培育规模化布局、集约化经营的集群经济,积极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工业兴则经济兴,工业强则漯河强。

只要全市上下更加重视工业,全力支持工业,加快发展工业,我市的产业必将特色更特、优势更优,漯河的综合实力必将再上一个大台阶!

(二)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努力形成更具发展活力的新局面。

漯河大发展,希望在开放。

要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以更高水平的开放汇聚资源,以更大的改革力度解决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使经济社会发展永葆活力、富有效率,加快建设开放型漯河。

实施招商引资新突破,不断提高经济外向度。

牢牢抓住“两个转移”带来的机遇,完善政策措施,加大招商力度,努力取得招商引资新成果。

充分发挥企业招商主体和各类招商载体的作用,注重瞄准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实施战略性引进,吸引更多的境内外大企业来我市投资发展;注重引导企业通过嫁接改造、合作重组,以存量换增量抓招商;注重利用双汇、银鸽等优势企业、名优品牌和优势产业抓招商;注重发挥盐矿等资源优势,以资源引资金、上项目抓招商;注重通过食品节、中部投资博览会、河南国际投资洽谈会等平台抓招商。

坚持招商引资与招商选资并重,着力引进牵动力强的大项目、科技含量高的新项目、促进财税增收的好项目,着力引进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和境内外智力。

用足用活上级政策,更好地发挥我市驻外机构的作用,争取更多的项目和资金。

对引进和新上的项目,要加强跟踪落实。

积极承接“万商西进”工程,搞好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圈等重点区域的合作。

认真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后过渡期带来的新变化,建立对外贸易应对机制,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出口企业,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外经贸洽谈和经济技术合作。

完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营造竞相开放的浓厚氛围。

教育引导各级干部牢固树立“以开放促发展”的思想,做到用开放的理念谋划发展、用开放的思维创新思路、用开放的办法破解难题。

强化各级各部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责任,促其倾注主要精力抓开放。

加强招商机构建设,运用市场化手段建立专业化招商队伍。

改进招商引资方式方法,创新招商载体和形式,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成功率。

完善招商引资实绩考评体系,突出投资效益、财税增收等目标的考核,实行全过程监控管理。

优化发展环境,再造开放新优势。

实行标本兼治,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不减弱,对环境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时开展集中整治行动,严厉查处损害环境的人和事;完善优化环境的长效机制,认真落实优化环境领导责任制、部门责任制、项目建设环境属地管理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定期开展民主评议,强化社会监督,使漯河的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深化各项改革,创造适应扩大开放的体制机制。

搞好企业改革,用现代管理方式改造企业,激发企业发展活力。

加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力度,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发展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

积极推进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公用事业改革和其他各项改革。

在改革过程中,要不断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坚定推进比较成熟的改革举措,妥善处理改革引起的利益关系调整,确保改革顺利推进。

漯河的发展历程昭示我们:

借外力求发展是全面振兴的必由之路,大开放大发展、小开放小发展、不开放难发展。

全市上下一定要以更强的机遇意识、更大的胆略和气魄扩大开放,使漯河成为开放开发、投资兴业的一方热土!

(三)坚定不移地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科学规划、分类指导,试点先行、示范带动,更加扎实有效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加快建立工农协调发展的机制,用先进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深入实施“双汇产业化工程”,发挥双汇、南街等企业的带动作用,实行政策扶持、市场化运作等办法,采取“龙头+基地+农户”等形式,建立企业与农户之间互利共赢的联结机制,带动种养业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

完善和落实扶持规模养殖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扎实推进“百区千场万户计划”,把畜牧业培育成为农民稳定增收的强产业。

抓好农业科技园区和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建设,促进农业科技进步。

积极发展高效农业、标准化农业、绿色农业、观光农业、订单农业和创汇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

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发展壮大劳务经济,完善信息服务网络,在发达地区建立劳务输出基地,提高外出务工的组织化、规范化程度。

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就业致富。

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

全面落实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支农惠农政策。

搞好扶贫开发,减少农村贫困人口。

把培养造就新型农民作为基础性工作来抓,健全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农民的致富本领、创业技能和文明素质。

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

全面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

发挥政府引导、农民主体作用,多渠道筹集资金,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

深入开展“抓试点、促致富、办实事”活动,每年办好一批涉及群众生产生活的实事。

高标准实施公路建设“村村通”工程、沼气示范工程、饮水安全工程等支农惠农工程,尽快实现村村通油路、通有线电视、通宽带网。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

进一步放权县区、让利县区,全面落实省、市支持县(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增强县区统筹发展的能力。

各县区要按照主业突出、优势互补、各展所长的要求,着力通过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招商引资、放活非公有制经济等举措,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