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的申辩 读后感精编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527288 上传时间:2023-03-1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2.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格拉底的申辩 读后感精编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苏格拉底的申辩 读后感精编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苏格拉底的申辩 读后感精编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苏格拉底的申辩 读后感精编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苏格拉底的申辩 读后感精编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格拉底的申辩 读后感精编版.docx

《苏格拉底的申辩 读后感精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格拉底的申辩 读后感精编版.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格拉底的申辩 读后感精编版.docx

苏格拉底的申辩读后感精编版

《苏格拉底的申辩》读后感

近日选修课《西方哲学史专题》的课后读书任务要求我们读《苏格拉底的申辩》,闲暇之余我也就浅略的读了一遍,读完之后让我对苏格拉底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不禁有了一番感慨,不吐不快。

我本对古希腊的文化、哲学、政治,甚至对苏格拉底本人谈不上有很深的了解,在此发表感言,纯属管中窥豹,如有不当之处还请读者理解。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著名的古希腊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更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他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即后来人们所常说的,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

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他把哲学定义为“爱智慧”,他的一个重要观点是:

无知之知。

 

公元前399年,由于一个叫阿内图斯的人控告苏格拉底不信城邦诸神,引进新神,并且败坏青年,最终导致他被判处死刑。

而在被送上法庭,面临审判团的宣判时,苏格拉底仍然坚持自己的哲学,运用自己的逻辑及辩术和原告进行了最后的申辩,表明了他对于真知的坚持。

苏格拉底在法庭上的辩词,是其哲学思想的体现,在他的学生柏拉图整理出来的《苏格拉底的申辩》中,更是展现得淋漓尽致。

 

《苏格拉底的申辩》,既是文学著作,也是古希腊哲学的精髓,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仅其言谈,就留给后人无尽的哲思,拜读此作后,我感触最深的有两点:

一、无知之知,最坦诚的谦虚;二、对真理的执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申辩》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苏格拉底在正式的申辩之前

的一点声明。

在第一部分里,苏格拉底在申辩之前强调了他在将要进行的申辩之中所运用的言辞是不同于那些控告或者诬陷于他的人的言辞的,他所说的将都是真话。

我们知道苏格拉底不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他在当时的雅典城邦不知道将多少人辩驳的哑口无言,正如他在后面申辩中所说的,他寻求当时雅典所有自认为聪明的人与他们辩论,最终却都只能证明他们的无知和自以为是。

这样的苏格拉底会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吗?

他之所以这样强调他的说话方式是为了表明他对哲学的热爱和真理的追求之执着。

哲学带给了他哲学的尊严与坚持,他坚持说真话,因为他想要让雅典的人们信服他的申辩。

由于他的真话触及了听者们的自尊,所以得到了陪审团多数人的报复,最终被判死刑,但是他却仍然坚持了自己姿态,正如原文所说“任何一个有一点价值的人不应该总是计较生死, 他做一件事的时候应该考虑的是他自己做得对还是错, 是作为一个正直的人还是邪恶的人。

”这正是哲学的苏格拉底面对政治的申辩时始终不予放弃的立场,也是他对真理的追求与坚持的表现。

 

第二部分是苏格拉底为自己展开的申辩的正文。

首先针对那些最初的虚假控告和那些最初的控告者做申辩;其次,针对后面的控告和后面的控告者申辩;最后,苏格拉底对他为哲学而死的理由进行了说明。

在这一部分苏格拉底提到了神谕,苏格拉底对于神谕也很困惑,他也一直在寻思神谕的真意。

因此,他尝试通过寻找一个有智慧的人,拜访他,审视他,与他对话,然后证明“这个人比我更智慧”,并以此来回应神谕。

于是他去拜访政治家、诗人、匠人等等众多人们,但是无一例外的,他全都失败了,那些据说具有智慧的人们无不是自以为是的无知者。

最后,苏格拉底得出结论:

“无数的人他们自以为知道一些,其实知道的很少,甚至什么也不知道”。

他说这些是为了向人们表明自己的哲学使命,对无知之知的证明和追求以及帮助人们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与知。

德尔斐神庙进门处铭刻着一句话——“认识你自己”,这句话或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

认识自己的人就是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也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的人。

苏格拉底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因此而敢于承认自己的无知,他的“无知”因此是一种“无知之知”。

知道自己无知的人不少,但是像苏格拉底这样不仅知道自己的无知,也知道自己的有知,更将这种无知之知作为一种智慧的态度,以此认识自己,认识社会,由此而知道什么才不是真正的智慧的人却是凤毛麟角。

正因如此,苏格拉底才是伟大的,值得尊重的。

 

对于被判死刑苏格拉底认为这是神的旨意,他说“我更要听神的话,而不是你们的。

只要我还有一口气,能够做,我就根本不能停止爱知。

”苏格拉底最终选择了爱知,而不是放弃智慧的追求。

他还指责法官:

“现在我将走向自己的路途,承受你们判给我的死刑, 而他们也会被真理判决,承受他们犯下的罪恶和不义。

我必须接受他们对我的惩罚, 也让他们接受他们的惩罚吧。

我认为这一切好像是命中注定的,而且安排得很不错!

”并且他还得出一个结论:

“没有什么坏事会危及一个正直的人, 不管是生前还是死后, 他和他所有的一切都不会被神所抛弃。

”他就是这样坚持着对真理的执着,正如孔子所说: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最后,请允许我引用申辩中最后的一句话:

“分别的时刻来到了, 我们会各走各的路,我去死, 而你们继续活着, 哪一条路更好, 只有神才知道。

”这就是苏格拉底,一个哲学的生活了一生,并为哲学献出了生命的苏格拉底。

 

《申辩篇》记述的是苏格拉底在法庭上对自己所受的控告进行的申辩,由柏拉图撰写。

苏格拉底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并称古希腊三大哲人,由申辩篇中的内容可知柏拉图曾受教于苏格拉底。

但由于苏格拉底从未在柏拉图的作品以外被记载,因此也有一部分研究者认为苏格拉底是柏拉图为阐释自己的哲学思想而虚构的人物。

文中苏格拉底的申辩共分为三部分,一是在众人投票判定其是否有罪前为自己辩护,主要展现的是其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终身的追求,当然也有苏格拉底被控诉的缘由;二是在众人投票判定其有罪但尚未定罪时为自己辩护,主要体现的是苏格拉底的行事方式及他认为自己理应获得的待遇;三是获死刑后最后的申辩,主要体现的是苏格拉底对待死亡与众不同的态度。

  但不论是哪一部分,苏格拉底的言语都正如其自述的“直截了当,脱口而出,充满着正义的自信”,映射着他的刚正与耿直。

  第一段的申辩将这种耿直发挥得淋漓尽致,在众人投票前,苏格拉底毫不顾忌地公布了他对着社会各色人等考察的结果:

他们都被错误掩盖了确定的智慧,甚至还宣称“有极大声望的人几乎都是有缺陷的,而那些被认为低劣的人在实际的理智方面倒比他们要好得多”。

苏格拉底想必并非不知道这样的言语会使得更多的人站在他的对立面,但他的耿直使得他不屑于单单为自己能活下去而更改论调。

  而当如苏格拉底所讲,不去在意他的讲话方式,那么便会发现毫无疑问他所说的一切都充满了智慧。

苏格拉底认为自己的智慧胜于那些政治家、诗人、工匠,他的理由是自己明白自己的智慧实际上毫无价值。

一句看似荒谬的话里蕴藏的却是大智慧。

只有明白自己的智慧实际上毫无价值,才不至于被智慧蒙蔽。

因为对某一领域颇有研究便自以为这种智慧也能帮助自己领会其他的一切,这样的愚昧事实上直至今日都普遍存在。

往往越是学识渊博的人便越是重视已获得的知识以致被智慧所蒙蔽,这也就更显出苏格拉底的智慧。

这种对智慧的特殊定义也成为了苏格拉底维持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考察”的标准。

  这样不懂得变通的耿直与这样不拘于常态的智慧却同时出现在了一人身上,这是一种悲哀么?

是这种矛盾使得苏格拉底最终面临死刑的命运么?

并非如此,耿直与智慧并不矛盾,相反,它们缺一不可。

  苏格拉底的耿直源于智慧。

  毫无顾忌的言语似乎欠缺考虑,显的鲁莽,但从文中不难发现苏格拉底很清楚自己的言行会有怎样的后果。

“如果一个人一旦有了他的立场,无论他认为这种立场是最好的,还是由于职责所在,那么我相信他必须面对危险,宁死勿辱”,他说。

他早已权衡利弊,只是在他眼中,生死不如善恶重要,“逃避死亡并不难,真正难的是逃避罪恶”。

而他眼中的善,便是做一只牤子,在雅典这匹良马身畔不停飞舞、叮咬,去唤醒、劝导、指责每一个人。

为了这样的善,他不惧死亡,于是有了这样的耿直。

  苏格拉底的智慧亦离不开耿直。

  苏格拉底以其咄咄逼人的反语法闻名,在柏拉图的诸多著作中都有表现。

所谓“反语法”,也就是不从正面回答他人的问题,而通过讽刺般的提问以帮助他人的理念成型或是使他人承认自己的无知。

若是没有那种不在乎可能的后果而仅以善恶为标准的耿直,他绝不会使用这种使他得罪众人的方法。

在本文中,当苏格拉底对美勒托的控诉进行申辩时,也采用了这一方法。

苏格拉底承认自己是无知的,他称自己是智慧的助产婆,通过提问使不完善的理论暴露出缺陷,再得到真正的智慧。

可以说耿直催生了苏格拉底无与伦比的智慧。

  苏格拉底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耿直而又智慧,正因此,才成为了人类历史上一个不可越过的伟人。

他的智慧,我并不能全盘理解,但至少,我期望能像他一样对使命执着,哪怕为此面对危险,宁死勿辱。

 

《苏格拉底的申辩》读书笔记 

在《苏格拉底的申辩》第一部分中我们可以看到苏格拉底分别对两批诬陷者做出了申辩和控诉。

 

对于第一批诬告:

“有一个苏格拉底,是智慧的人,对天上地下的事无不钻研,不信神灵,能把有理的说成没理的。

”苏的看法是我本身并没有没有智慧,我的智慧是“以不知为不知,而不以不知为知”。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早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就已开始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智慧。

而在苏看来“人的价值不大,甚至毫无价值”,而女巫关于“没有比苏格拉底更智慧的了”的断言其实是说“凡人呐,你们中间那个像苏格拉底这样的人,是最智慧的,他承认自己在智慧方面实际上豪无价值”。

中国自古有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以及“自知者明”,多少带了一点以谦逊为美德的传统价值观的判断。

但在我的阅读过程中,我觉得苏对自己的这种定位并不是一种单纯的谦虚,甚至我们可以说他是反之以此为傲的,他想表达的是一种消极的哲学观——即人对世界的认知是渺小的,是无价值的。

在当时思想自由的雅典,苏的存在无疑挑战者大多人对人生意义的看法。

或许他的盘问,他的查访,对那些政界人物、诗人、手艺人及许许多多其他雅典公民来说觉不是逼迫发现自己的无知时受到的羞辱那么简单,仔细想想,那其实会引起一种内在的恐慌,即自身对生活生命本身的质疑。

这才是最可怕的,我们生活于世上,可却不知为什么而活,因为一切人类能够达到的目标都毫无意义。

或许在各种文化并存的今天,我们可以毫不在意对这种观念报以理解的一笑,但我无从想象当时人们在信仰自由而不确定接受到这个“事实”时的痛苦。

从这点上看,对苏的审判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了。

另外,说苏不信神(虽然这一指控在之后有被再次提及)就显得十分荒谬了,不管他的神是自然还是具体的某种存在,他对个人的否定实际已表现出对神的绝对肯定与崇拜。

而且他自己也一直称自己一直在做的事是在侍奉神道。

或许他真正教人的不是不信神而是不自信(不相信人的价值)。

 

现在我们来看第二批控告:

“苏格拉底作恶多端,因为他毒害青年,不信本帮的灵机,另奉新的灵机。

”苏格拉底对此主要做了两方面的辩护。

一方面对于毒害青年,他斥责“自命为好人和爱国人士”的梅雷多(主要原告)实际上根本不管心教育,而只是“对自己不关心的是冒充热心,假装关怀。

苏问他谁教青年学好,梅开始说法律,但当苏要求他指出确切的人时,他在苏的步步诘问下,承认有审判官、元老们、议员们(显然他不能在这种情况下说不而得罪这些人),据此苏做出总结“你的意思是所有雅典人除了我都能教青年学好?

”,梅此时不得不被迫而恼怒地承认这一点了。

于是,苏便容易地找出漏洞:

对马来说,只有少数人,即驭手对它是有益的,对其他一切动物也是如此。

这样一来梅对青年人实际上漠不关心的真面目也就随之被揭穿了。

不仅如此,苏还做了进一步的辩护,即人们都知道和坏人在一起会对自己不利,那么如果他是有意教坏青年而又生活在他们当中就是自己损害自己,而这是不和常理的,所以自己要么并未教坏青年要么并非有意。

对于梅对他不信神灵的说法,他也以相同的方法揭示出其自相矛盾之处(这里不再赘述)。

最后他说自己之所以被指控完全是因为“众人的偏见和忌妒”。

苏格拉底的智慧和口才都是惊人的,从他的申辩中我们就能看出。

我觉得值得一提的主要有两点:

一是他用于和人辩论的方法;二是他在明知自己的作为会招致“众人的偏见和忌妒”仍坚持这样做的原因。

首先,我们容易从《苏格拉底的申辩》及《理想国》的对话中找出规律,苏与人谈话时总是避免正面给出自己的观点,而是通过对他人话语中的细节不断发出疑问以使其自己发现自己观念中错误和自相矛盾的面,但是苏在此时仍不会轻易乘机抛出自己的见解而是选择继续追问怎样才是更好的情况,从而让对方自己发觉真理。

苏始终相信绝对的真理是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的,“我的母亲是个助产婆,我要追随她的脚步,我是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 。

我们可以看到苏教给别人的的确不是知识,而是比知识更重要的一种批判性思维的方法,通过考虑各方面可能存在的情况批驳自己看法中存在纰漏的地方从而得到更全面的见解(尽管对某些细枝末节问题上的刨根问底的确使之看起来已近乎诡辩)。

而在越来越缺乏批判性思维的现今中国教育中,我不得不为这从西方文明发源之初就展现出的可贵精神表示惊叹。

现在再说第二点,苏说:

“有人说‘苏格拉底啊,你不断地追求,招来杀身之祸,不觉得惭愧吗?

’而我的回答是‘一个人的职位在哪里,不管这是自己选定的,还上级指派的,他都应该坚守在那里,面对着危险,不考虑死亡,也放弃其他顾虑,决不让荣誉受到损害。

’”苏认为他的岗位是神赐的,即终身研究哲学考察自己也考察别人。

这让我联想到历史上无数为自身信仰献身的人,同样的无惧于非难和死亡,像被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的布鲁诺一样坚信“后世的人会明白我,知道我和我的价值”。

那么尽管我们可以没有争议地得出结论苏的死对希腊是一个惨痛的损失,但对他自己而言可能并不见得是个悲剧,一生为追求真理而活,最后也能为捍卫信仰而死,这其实是怎样幸福的一件事!

我感动于这个伟大思想家的每一种坚持:

不从政,为了使“尽力防止做任何不公正、不虔诚的事”的自己保全生命以帮助人们寻找潜藏在内心的真理于智慧;不哀求,为了自己、“你们”以及整个城邦的荣誉,“如果我凭劝说和哀求迫使你们背弃了誓言,我就会教自己不信神灵”。

我震撼于他对在场所有人的诘问:

“高贵的公民啊,你是雅典的公民,这里是最伟大的城邦,最以智慧和力量闻名,如果你只关心获取钱财,只斤斤计较于名声和尊荣,既不关心,也不想到智慧、真理和自己的灵魂,你不感动惭愧吗?

”西方自古对思想的捍卫和重视由此即可见一斑。

 

许多人在读过《苏格拉底的申辩》的第二部分后可能都会惋惜地觉得苏本不会死,然而正是他在此的第二次申辩将自己推入绝路。

但我怀着疑惑有重读了这一部分后觉得之所以智慧如他却如此不理智行事除了苏本身的个性的固执、真率之外其实还有另外的价值所在。

当由于票数的接近而提议苏自己选择用别的方式代替死亡时,他说自己一直是在为城邦做出贡献,应该在国宾馆用餐,如果一定要处罚,他建议罚一两银子,或是由柏拉图等担保罚三十两。

这是一种嘲讽,一种捍卫,他不愿为生命而舍弃自己相信对的东西,如果希腊不能容忍他的思想,如果他被允许活下来却不能帮人看清自己的无知从而去追求真理,或许在他看来,生命也失去了意义吧。

我们不会忽视死亡,尤其不会忽视那些为捍卫真理而死的勇者,我想苏自己是知道这一点的,我们不能排除他正是想利用此完成最后一次悲壮的对思想的传播。

显然,他做到了。

 

第三部分是苏最后的话,没有愤怒,没有畏惧,甚至没有惊异于自己的宿命。

“我并不认为我在危险中应当去做那不配自由人做的事,现在也不懊悔自己作了那样一个申辩,倒是宁愿作了那申辩而死不愿了出另一种申辩而生”。

他请求雅典的人们审查、斥责儿子的不端,就像他自己对他们做的一样。

——最后的话和他的一生一样磊落无悔!

 

但是除此之外,我们也能看到他最后对这个尘世的悲悯,正如他最后的话“我去死,你们去活。

这两条路哪一条比较好,谁也不清楚,只有神灵知道”,死亡因其本身的未知性并不见得多么可怕,而扼杀真理的世界、不尊重智慧的人间才是真正让人无法寻觅到幸福的。

 

苏的智慧、坚持、勇敢成就了其光辉的一生。

尽管他自己并未立著作传,尽管我们已无从考证柏拉图的文字中有多少是其原创的见解,他对西方文明的起源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最后,我想说苏的死反映出绝对民主的、绝对自由的弊端,到底是全部的人民都应该有表决的权利还是我们的社会应该由那些称得上精英的人统治更为合理是至今仍争论不清的话题。

同时,苏的死一方面是对思想的扼杀,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时人们已对思想有了相当的重视,甚至已重视到可以因为一个人的思想而对其判处死刑。

这是我最后的两点看法吧,觉得很多问题还没想特别清楚,姑且把这篇极不成熟的文章作为我的第一次读书笔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