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吴夹缝中的蜀国战略.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520598 上传时间:2023-03-0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3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魏吴夹缝中的蜀国战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魏吴夹缝中的蜀国战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魏吴夹缝中的蜀国战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魏吴夹缝中的蜀国战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魏吴夹缝中的蜀国战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魏吴夹缝中的蜀国战略.docx

《魏吴夹缝中的蜀国战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魏吴夹缝中的蜀国战略.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魏吴夹缝中的蜀国战略.docx

魏吴夹缝中的蜀国战略

魏吴夹缝中的蜀国战略

刘备时代:

荆襄战役失败后,刘备集团失去荆州三郡,从根本上说,蜀国已经退出了争天下的行列。

刘备伐吴,其实是在做最后一次挣扎。

刘备伐吴前曾经作了一次和魏建交的尝试,也是三国史上唯一的一次蜀向魏伸出橄榄枝。

什么意思呢?

也就是说,在失去荆州三郡之后,蜀无论争天下还是守成,第一大敌已经不是魏了,而是吴。

这里可以提一下地利方面的事:

曹操建立的魏帝国对汉中是最晚动手的,占领汉中后,大军无须费事调动的情况下,对进攻益州根本不作考虑,在曹操眼里,得一益州无关紧要。

倒是把刘备集团的主力逼出去了,增加了荆州方面的的压力问题更大些,如果刘备失去了益州,那时候他手里荆州四郡还没丢,又能在荆州方向孙刘共抗曹操了。

所以,争天下的焦点,只有荆州,当然益州利守不利攻的地理情况也是重要因素,但绝对不是第一因素。

如果益州对争天下举足轻重,曹操那时候那么有利的情况下,当然是要拿下来的。

当刘备失去荆州后,在汉中方向,基本情况是他攻不出去,魏也攻不进来。

攻不出去可以用诸葛亮五出祁山五败为证据,魏攻不进来呢,没有证据。

非要提出证据的话,只能用诸葛亮死后,凭姜维折腾了那么些年才灭亡来说话了。

当时还没有诸葛亮五出祁山,刘备无愧为战略家,对攻不出去看得真准,只不过对攻不进来估计得保守了点,因为和魏建交失败(使者被曹丕杀了),形势使他不得不安全第一,不然他伐吴的兵力,该可以不止五万。

荆州方向呢?

刘备想争天下,就一定得占据到一块立足点,这就是所谓的进可攻退可守之地,军事要点。

如果占不到荆州的一部分,即使只想守,那也是守不住的,从荆州方向攻益州,只需要数万兵,刘备自己就刚成功过。

所以,最后结果只能是魏灭吴再从荆州方向出兵灭蜀,或吴灭蜀。

至于是吴先灭魏再灭蜀还是先灭蜀再灭魏或被魏灭,那已经不是需要蜀首脑考虑的事了。

总之对荆州方向蜀是守不住的,想求苟安一隅两面防守只能死得更快。

若魏吴联手从汉中荆州两面灭蜀的话地利原因吴得利将比较大。

因此,魏是不愿意和吴两家瓜分蜀的;如果情况反之,当时最强大的是吴,魏是老二,蜀早被吴灭了。

所以刘备要以五万兵力伐吴,在刘备的设想中,五万兵也差不多够了,他的目标显然不是要灭吴,而是要吴迫于当时魏很强大这一形势,还他荆州数郡。

如果进军顺利,直接攻占了几郡最好,可以和吴换荆州地盘,即使攻城不利,只要保持敌对态势,一定时间后----因为在刘备伐吴的同时,魏必在荆州方向不停集结兵力,魏集结兵力到一定程度,吴抗不住压力之下必向蜀退让,还刘备荆州,三郡、两郡,似乎也可以接受,一切决定于魏方动作速度和力度,和刘备手里当时还剩下多少筹码,比如攻占了一郡,和一郡未下四万兵损耗得只剩两万了,谈判合同的内容肯定是会有所不同的。

可惜这场战争的结果是刘备直接败,当然史书上就无法出现这一纸合同了。

即使刘备伐吴得利,他也不会傻得去攻打东吴重要城市,和吴军主力硬碰。

以五万兵灭吴,可能吗?

岂不知打仗不怕败,只怕胜吗?

古今中外,哪一场极惨烈的大败仗,不是在连战连胜步步进攻最后导致战线过长才出现的?

也正因为他的目的不是灭吴,所以他根本没有急于攻击,而安于相持状态。

因为刘备伐吴只用了五万兵,魏根本不会考虑在汉中方向对蜀动手,刘备的主力显然放在汉中防御上。

所以刘备不用担心汉中,而且败了,也不用担心吴乘胜追击大举伐蜀。

因为魏不考虑从汉中方向对蜀动手,汉中方向蜀军又处于纯防御态势,则魏军的主力必在荆州方向待机而动。

如果刘备大胜或两败俱伤,吴有比较大的损失,魏会趁机伐吴,一举灭吴都有可能,准备的兵力绝对是很强大的。

刘备只有五万兵,根本不可能跟魏争什么战果,倒是吴急忙还荆州给刘备求和,吴蜀再次联手抗魏的可能性比较大。

而刘备败了,魏是不会让吴趁机灭蜀的,准备的兵力也足以保证,吴不敢大举伐蜀。

刘备就是在胜得利,平亦可得利,败无忧的形势判断下,以争天下为目标,做最后一博。

冒险吗?

五万兵,可以说冒险,但这仅是一场局部战争,吴不可能以倾国之力来对付刘备这次攻击,而且败亦无忧,也可以说一点都不冒险。

唯一值得我们赞叹的是,在与魏建交的尝试失败后,刘备还是作出了这一博。

刘备的志向显然是争天下,确是英雄。

而对形势的判断,如同眼见。

无愧大战略家!

可惜作为战术家,刘备太差劲了,竟然速败在陆逊这后生小子手里。

战略总概:

争天下

诸葛亮时代:

刘备死后,到了诸葛亮时代。

当时对荆州方向,蜀是没有能力防守住的,如果以三分之二的兵力守荆州方向,三分之一兵力守汉中,其结果只能是两面都守不住。

那么诸葛亮怎么还能终其一生,不但保住了蜀国,更有余力五出祁山呢?

其实问题很简单,诸葛亮伐魏,是建立在对荆州方向不设防的基础上的。

只有这样,他才有可能,抽出兵力来伐魏。

我们可以算一算,荆州军团全军覆没,刘备伐吴四万兵几乎也是全军覆没,蜀国到诸葛亮手里大概还能剩下多少兵?

南方叛乱不断,少数民族对蜀政府敌视反抗,各方向卫戍部队派出去后,诸葛亮还有兵力够伐魏吗?

或者问得不客气点,诸葛亮手里还会有兵吗?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已经退出争天下,只求守成,那么为什么还要伐魏?

对荆州方向不设防,其实是对吴传达了这么一个信息:

如果吴攻蜀,则蜀可能立即联合魏甚至降魏。

所以诸葛亮大概只会在巴郡,雒城这样的防御要点上,派上薄弱的守军,其意义仅是不让吴能速灭蜀,比如只花了三五个月就攻下成都,给自己从汉中回兵和魏接受和谈或投降后出兵攻吴足够的时间。

这样的态势下,吴还敢攻蜀吗?

对荆州方向防守薄弱,吴就越不会随便攻蜀。

而对诸葛亮自己,这样布局,就等于直接说,吴什么时候被灭,蜀也就什么时候被灭,所以,必伐魏。

伐魏可以有以下几个意义:

一,牵制魏兵,使其不能全力攻吴,吴保则蜀存;二,鼓舞士气;三,拓疆。

诸葛亮伐魏,所面对的,是魏的第二主力部队,而魏第一主力,永远是放在荆州方面的。

祁山打得再热闹,魏也基本不会从荆州方面第一主力集团调兵过来。

魏是有能力两面用兵的,这可以用魏后来是先灭蜀然后晋才灭吴来做论据。

只是汉中的地形利守不利攻,如果诸葛亮不伐魏,只求死守,诸葛亮用来伐魏的部队,就该放在荆州方向对吴的防线上。

其实际上产生的效果就是吴蜀对耗,相当于三方互不结盟状态,则魏的第二主力集团大部能开赴荆州战场,恐怕荆州局势早变了,吴灭则蜀亡。

所以诸葛亮每次伐魏,几乎都通知吴,要求吴配合出兵,或是趁吴魏在荆州打得正热闹的时候伐魏。

不过吴从来都没有真正配合过,要么砌词推搪,要么虚张声势。

明明和魏打得正热闹,诸葛亮一出兵,荆州方向两家停火了(大家可以翻翻史书算算)。

为什么呢?

在魏来说,如果祁山诸葛亮大败,主力被消灭或大损,魏完全有资格两面用兵,荆州采取守势,先灭蜀。

而吴呢?

则是要在魏灭蜀前抢先灭蜀,荆州同样守势。

吴比魏有两大优势,路线上有刘备成功的先例,防守上蜀荆州防线比汉中方向薄弱,比当年刘备攻益州的时候还薄弱得多。

如果诸葛亮祁山大胜,比如采用魏延“子午谷奇兵”计划并成功,魏荆州兵团要开去救火。

那么吴呢?

吴竟然有两个选择,可以攻魏,也可以攻蜀,一切取决于吴决策层形势判断后的攻击意向。

如果吴最后的决定是攻蜀,他甚至可以不必攻克成都,而是抢占对防守诸葛亮回军有意义的关口。

这时候诸葛亮要回军去对付吴是有困难的,因为魏未必同意停战。

当诸葛亮把魏逼得不得不动用荆州主力军团,其显示的战局影响力过大,就是所谓的心腹大患了。

魏也许会决意拖住诸葛亮主力,力求消灭,或尾随追击,最后诸葛亮主力在前有吴后有魏进退无路的情况下,吴魏两面夹击下被消灭。

形势发展到一定程度,比如吴已经攻下益州,或扼住对汉中方向的防御要点,地利已经属于吴。

魏急攻荆州方向吴也不怕,就算荆州被夺走几郡,攻下了益州,所得比所失大,只要益州荆州扬州能连成一线,战局主动稳操手中。

因此,诸葛亮伐魏想占领一块地盘,几乎就等于想做成功一笔无本万利的生意,五战五败一点不奇怪,不能说诸葛亮军事水平极差,更不能据此怀疑他政治水平管理国家的能力,指责他徒耗国力等等。

诸葛亮伐魏就等于一场高明的玩火,对火候的控制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其主力既不能有损,也不能被拖住,更绝对不能冒进。

他的目的,只能是击溃消灭魏的军事力量,并不停打击消灭魏能从其他方面调动来援的部队,而且必须是低代价,自己损失极低,一旦魏不得不动用荆州第一主力集团来对付诸葛亮,荆州吴魏军事力量平衡被打破,即吴参战点。

如果吴决定的用兵对象是魏,吴蜀联手灭魏的契机产生。

要使吴选择魏作为开战方,首先诸葛亮自己的实力绝对不能有大的损失,另外不可以把战火烧得过旺,如果荆州魏第一主力全部开去对诸葛亮开战,那诸葛亮就真的是引火烧身了。

所以,诸葛亮伐魏稍受挫马上退军,从来不打主力对决的仗,占了三郡只迁其人口入蜀,根本不守。

如果派部队守,那就成消耗战了,诸葛亮没这本钱。

请注意,诸葛亮伐魏是不动用汉中方面守卫部队的,所以每次失利,退回来就没事了,魏的追击根本不能动摇他构筑完善,早有准备的汉中防线。

所以,魏延的子午谷军事计划被否决,就是当然的事了。

如果从子午谷出奇兵,诸葛亮的主力就必须急速攻出斜谷与之配合,那就是主力决战了。

子午谷的奇兵再成功,就算攻克潼关,甚至攻下长安又有什么意义?

馒头虽大,问题是你吞得下吗?

魏荆州方面第一主力集团调过来对蜀作战,同时吴以倾国之力从荆州方向攻蜀请问谁去阻挡?

即使吴的选择是对魏开战,吴蜀联手顺利灭魏,可这灭魏后的战果,诸葛亮还有余力跟吴争吗?

那不就徒为人做嫁衣,帮吴灭魏,接下去自己马上就会被吴灭了。

战略总概:

保江山、争取天下

蒋琬费祎时代:

诸葛亮布的这个局,对自己的接班人蒋琬该是有所交代的,更大的可能是,蒋琬看破了这个局,对诸葛亮提出荆州方向防御力不堪一击问题并与之探讨,因此被诸葛亮选择为接班人。

蒋琬接班后全面推翻了诸葛亮的布局,放弃从汉中伐魏,把诸葛亮伐魏的军队全部调到荆州方向,营建荆州防线。

这样做的好处,是安全性大增,消除了诸葛亮时期一直存在的,吴突然袭击灭蜀的危险;坏处是放弃了拓疆,同时不再挑起吸引住魏一部分兵力的担子,必使吴压力大增,在吴灭则蜀亡原则下,将使蜀帝国生命大大缩短。

诸葛亮的策略,是努力维持了一线争天下的希望,也就是吴蜀联手灭魏的可能性,但是也同时埋着被吴速灭的危险;而且,正因为对荆州方向防守欠着一手棋,即使出现了吴蜀联手灭魏,蜀所得也可想而知。

这是蜀作为最弱一方其先天条件决定的,无法弥补,与诸葛亮才能无关。

而蒋琬的政策,则真正的不再有争天下的意向。

蒋琬要改变诸葛亮当初的布局,同样不能让部下让国民知道,说我们是很弱的,说我们对吴从荆州方向来攻是守不住的,说我们其实根本没有资格伐魏,更不能公开诸葛亮当年布的这局之冒险。

如果这时候泄漏,同样将人心惶惶,诸葛亮刚死,也许蜀局势一下子混乱崩溃都可能。

所以,蒋琬推翻诸葛亮布局的时候,宣布的理由是:

以诸葛丞相如此高超的才智,都没能做到从汉中方向伐魏成功,我们更不可能成功了,所以要改变策略,从上庸方向伐魏。

喊的还是进攻口号,光复汉室,可是终其一生,都没有从上庸对魏动用过一兵一卒。

其实是在对民心士气毫无影响之下,不动声色的把诸葛亮伐魏的兵全数调过来,布防荆州方向的大举动。

了不起!

所以,诸葛亮这个接班人,选得还是没错的。

以蒋琬布下的这个局我们可以知道,不管魏灭吴还是吴灭魏,他们怎么打,打得多热闹,基本就没蜀什么事了。

蒋琬的局,就是最平常的我前面说过的两面防守局,可以说这局没有什么创意,但是这局有个唯一的好处,两面防守,结合当时魏吴情况和蜀地利,就保证了蜀必然是后被灭的国家。

只有当吴和魏分出结果了,一方被灭,蜀才会随之灭亡。

可是最后结果怎么会蜀先灭亡呢?

很奇怪是吧?

下面我们就不得不提一提姜维了。

战略总概:

守江山

姜维时代:

蒋琬费祎都和诸葛亮同代人,接班没几年又都交班了,轮到后生小子上台表演了。

姜维首先把荆州方向守军全调光去攻魏,为什么?

武侯一手提拔的人居然不知道武侯的心思吗?

其实历史上根本就没诸葛亮选择姜维做接班人这事,连这意向都没有,所以,也不可能把这局对他有所交代。

实际上,他也没有诸葛亮那样镇住吴,使吴不敢轻易对蜀动手的分量。

为什么?

因为蒋琬布下的荆州防线没被他乱动,所以吴也没动手。

姜维伐魏,打的是消耗战,兵力消耗得打不下去了就逃回来,然后调汉中防御部队和更深处的益州防御部队作补充,再去打。

所以,打到后来,汉中防线最重要的两个点,汉城和乐城,每城都只剩五千守军了。

有这样子的消耗战法,有这样的调兵方式,包括诸葛亮在内的上几辈军事大家布下的铜墙铁壁般的汉中防线被他拆的千疮百孔,整个益州防御体系也被他拆得千疮百孔,所以魏从这千疮百孔中随意挑一个孔进来偷袭灭了蜀国,那是一点不奇怪了。

战略总概:

耗江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