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利通视频会议系统技术方案书.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517432 上传时间:2023-03-02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1.2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宝利通视频会议系统技术方案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宝利通视频会议系统技术方案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宝利通视频会议系统技术方案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宝利通视频会议系统技术方案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宝利通视频会议系统技术方案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宝利通视频会议系统技术方案书.docx

《宝利通视频会议系统技术方案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宝利通视频会议系统技术方案书.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宝利通视频会议系统技术方案书.docx

宝利通视频会议系统技术方案书

 

视频会议系统

技术方案书

 

第1章项目需求分析1

1.1项目背景1

1.2建设要求1

1.3建设达到目的1

1.4承载网络分析2

第2章视频会议行业背景5

2.1概述5

2.2H.264成为主流编码标准6

2.2.1H.261视频编码6

2.2.2H.263视频编码7

2.2.3H.264视频编码7

2.3宽带音频成为共同的追求7

2.3.1G.711基本音频7

2.3.2G.7117

2.3.3G.722、G.722.18

2.3.4G.722.1AnnexC8

2.3.5G.7198

2.4高清图像成为划时代的标准8

2.4.1图像分辨率提升10

2.4.216:

9,可视范围增加11

2.4.3逐行扫描,图像无闪烁11

2.5高清视频会议的优点12

第3章系统设计原则与规范13

3.1设计原则13

3.2规范、标准和设计依据15

3.2.1ITU-T标准15

3.2.2IETF标准16

3.2.3国内标准17

3.3设备选型原则17

第4章系统组网方案描述20

4.1网络现状分析20

4.2组网需求20

4.3工程需求分析21

4.3.1IP网络的建设21

4.3.2高清的显示设备21

4.3.3高清会议组建的要求23

4.4视频会议系统品牌选型24

4.5高清视频会议系统描述26

4.5.1组网设计图26

4.5.2中心会场28

4.5.3分会场28

第5章会议系统功能设计29

5.1终端点对点视频会议29

5.2多点视频会议29

5.3多分屏视频会议30

5.4双流数据协作会议30

5.5多点会议的召开方式31

5.6多点会议的控制方式32

5.6.1语音激励控制方式32

5.6.2导演控制方式32

5.6.3轮巡方式33

5.6.4演讲者控制方式33

5.6.5主席控制会议模式33

5.7高清软件桌面应用(选配)34

5.8AES加密会议34

5.9会议的存储和直播(选配)35

5.10双显仿真的应用36

5.11打造最好的声音和图像会议效果36

5.12灵活、方便的使用和管理方式37

5.13系统管理的安全性38

第6章采购产品技术资料39

6.1MCU(POLYCOMRMX512C)39

6.2高清终端(主会场POLYCOMHDX8000)43

6.3高清终端(分会场HDX6000)50

6.4录制点播服务器(POLYCOMRSS4000)55

第7章会场设置要求60

7.16.1会议电视系统会议室60

7.26.2会议室的总体要求60

7.2.16.2.1会议室的类型、大小与环境60

7.2.26.2.2会议室的布局与照度61

7.2.36.2.3会议室声学要求63

7.2.46.2.4会议室供电系统63

第1章项目需求分析

1.1项目背景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水平不断提高,传统的通讯方式已不能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电话交流模式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企业的发展,信息的及时传递是第一位的。

同时,在满足传统会议通信的基本要求之外,更希望能够提供更多功能的会议形式,如:

工作计划的讨论、电子白版的使用、业务培训的开展、PIT、EXCEl等资料的交流等。

以达到节约时间、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打破地域界限进行有效、直观交流和沟通的目的。

同时信息的快速传递,为领导的指挥决策提供了可靠的工具。

技术方案书描述了视频会议系统的需求分析,组网模式及产品性能,力求为集团公司的生产经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2建设要求

1.3建设达到目的

视频会议系统将依托“专用网”及现有会议室进行改造和扩容,项目实施完毕后将实现视频会议系统的全覆盖,系统全面达到高清图像质量,可以实现集团的可视会议、培训等功能;可以实现集团多个业务单位同时使用该电视会议系统,为提高效率提供基础平台。

系统建成以后,可以实现视频会议系统提供的业务,包括调度会议、协商会议、讨论、培训等等。

该系统会议模式丰富,功能强大,运行管理简单方便,并且提供强大的扩展能力。

具体来说应达到以下几项要求:

可靠稳定的系统

由于视频会议对业务实时性要求非常高,为了保证系统的稳定,我们首先在设备选型上要选择业内最成熟、最稳定的产品,核心设备(MCU)必须是电信级产品,从方案设计要进行高稳定性的设计并且整个系统需要提供很强的管理手段与事故监测手段(所有系统硬件开机自动检测、历史事件记录、硬件发生故障时,重新自动地完成硬件资源分配、告警提示…)

性能优秀的系统

本项目视频会议对图像、语音的清晰流畅性要求非常高。

这就需要我们在设备选型上要选择业内技术最先进的产品,支持最先进的编解码算法,支持Qos,并且在方案设计要考虑到的整个系统的Qos、拥塞控制、流量控制等问题,从而保证整个本视频会议系统在召开会议时,图像、语音清晰流畅。

管理可用的系统

我们在本视频会议系统的方案设计中,提供一套全面实用的视频会议系统管理解决方案,以实现会场点管理、会议管理、会议控制、会议诊断、会议监测和日志管理等系统管理功能,通过这些管理手段保证视频会议系统运行稳定。

灵活扩展的系统

为了视频会议系统符合当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趋势,我们在本次视频会议系统的方案设计中,必须考虑到视频会议系统的扩展需求。

这就需要我们所提供的产品必须是符合ITU、ISO、IEC、GB标准的,而且适应各种网络环境,我们提供的方案可以方便灵活地进行系统扩展。

安全保密的系统

作为集团会商使用的视频会议,从方案设计到产品选型充分考虑到整个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整个视频系统分为系统配置管理、业务管理、终端密码授权等多级安全体系。

以上几点,就要求我们提出的视频会议系统设计是高稳定性、高质量的、易操作的;提供的设备和系统是先进成熟稳定的;提供的技术支持和服务是优秀一流的。

这也是本次集团视频会议系统建设的意义。

1.4承载网络分析

视频会议系统采用IP网络连接,既可实现多种应用网络共享,也可以使系统具有更好的灵活性和可管理性。

因为现阶段基于IP网络的视频会议系统已经具备非常出色的高清效果。

专网覆盖各所属机构的网络,在进行视频会议的同时,成为集团进行业务流通、管理等各项工作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发挥出了巨大的支持作用和促进作用。

视频会议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应用,特别是高清视频会议系统对作为其基础的承载网络环境有着较高的要求。

网络的带宽需求

视频会议对网络的带宽需求为:

视频带宽+IP包头开销

常用的计算方法为:

视频带宽×1.4为网络带宽的最大需求

如能满足视频带宽×1.6则能更好的从网络上保证视频效果;

端到端的时延

视频会议的通用时延建议为小于200ms

时延抖动

由于音频/视频的传输为实时的交互,因此网络的时延抖动更为至关重要,我们的建议范围为通用时延小于50ms。

丟包率

网络上的丟包率不应该高于1%,在超过1%以后要求系统必须自身具备丢包恢复机制,保障视音频的正常。

总带宽

中心总部(连接其他9个分部会场)的网络带宽要为其他9个分部会场的网络带宽之和。

视频会议是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的网络应用。

这就要求作为其基础的承载网络有较高的带宽和对网络中的业务流量有较高的控制能力。

视频会议在最初制定整体框架协议时就定义了视频会议是为了解决在窄带宽的条件下实现远程的视音频交互。

视频会议系统本身对带宽的要求为64K~2M,但是由于为了满足流畅的视音频效果,要实现720P的高清图像,必须要求1M以上的呼叫带宽,发送双流的时候建议2M以上带宽,本系统建立在专用网上,用于视频会议的带宽不应低于4M线路,完全可以满足高清会议系统的建设要求。

第2章视频会议行业背景

2.1概述

从电话到电视,从LAN到INTERNET,从微波到数字化通信,人们的生产生活时刻与影像和声音的传递息息相关,传统的信息交流方式正在因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而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广播电视与通讯两大产业在这样的背景下延伸和发展,而它们之间却因大量的技术瓶颈难以把各自的特长加以融合。

九十年代由于通信、计算机、微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视频压缩编码技术与传输技术日臻完善和成熟,这不仅使视频编码通信设备的功能和使用性能大为提高,网络资源的可重复利用性通过各种协议的兼容发展也大为增加,实现视频通讯传输终因成本的逐步降低而成为可能。

从本世纪初开始,由于基于IP的包交换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LAN、WAN、Intranet以及Internet的普及。

大量的视频会议的建设转移到IP网络上来,实现了三网合一,网络链路共享极大地发挥了网络地效能。

同时在IP网络上构建视频会议系统的技术日臻成熟,成为主流的应用。

而最近随着IT技术的发展以及会议电视需求的日益提高,特别是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为图象显示带来的革命性的变革,高清视频会议电视已经成为众望所归,技术发展的方向。

成为新一带会议电视系统的一个标志性的指标。

可以看到视频会议系统发展的趋势:

网络通讯协议正在由H.320到H.323并向SIP协议过渡;

宽带音频协议G.719、G.722.1AnnexC已取代低品质音频通讯协议如G.711、G.728、G.722等。

H.264高效的视频编码协议已经成为视频编码的绝对首选,取代H.263、H.261编码。

图像格式正在由传统的CIF、4CIF格式向1280×720P、1920×1080(P/i)高清视频过渡。

对视频会议系统要求也在由某些高指标向整个系统综合的高性能应用演化。

2.2H.264成为主流编码标准

开发多媒体应用系统时,遇到的最大障碍是对多媒体信息巨大数据量所进行的采集、存储、处理和传输,其中数据量最大的是数字化视频数据。

例如,一幅640×480中分辩率的彩色图像(24比特/像素)的数据量约为0.92MB,如果以每秒30帧的速度播放,则视频信号的数码率高达27.6Mbps;如果存放在650MB的光盘中,在不考虑音频信号的情况下,则每张光盘只能播放24秒钟。

对模拟视频信号数字化后也必须进行压缩才能比较现实地实现存储、编辑和控制等项功能。

例如,一个具有4.3MHZ带宽的模拟视频信号直接数字化后,其码率高达200Mbps。

如此大的数据量,对现在计算机的处理能力、数据交换能力和存储能力来讲都是过分的考验,也不经济;所以要想利用计算机来处理图像,必须采用高效率的视频压缩编码技术H.261、H.263、H.264等方式。

H.261视频编码

H.261视频编解码标准是基本视频模式。

H.261在8×8像素块上使用离散余弦变换(DCT)编码视频帧。

初始帧(帧内模式)基于输入的视频图像进行编码和传输。

在典型的视频场景中,后继帧与前面的帧除了场景中物体小的运动外非常相似。

运用前一帧的运动补偿能进行有效的编码(帧间模式)。

H.261传输的是像素组在前一帧基础上的位置的移置(运动向量),以及原始图像与预测图像的误差的离散余弦变换编码,而不是重传编码的像素本身。

H.261支持两种视频图像格式,CIF和QCIF。

只有QCIF才是H.323基本要求的一部分,CIF是可选的。

CIF有352×288个亮度像素。

对于色度信号为176×144个像素,这是因为人眼对于彩色没有对于亮度那样敏感。

QCIF亮度解析只有CIF的1/4的解析率,每幅图像扫描144行,每行有176个像素点。

它与CIF色度解析的格式一样。

H.263视频编码

H.263视频编解码标准是在H.261编码标准的基础上的改进,结合了IP网络的特点,提供了更高的视频编码效率,特别是在较低的视频速率下比H.261有较好的视频效果。

H.264视频编码

H.264视频编解码标准是ITU-T和ISO合作的产物,H.264标准结合了H系列和MPEG系列的优点,充分考虑了IP网络的特点,在多模式运动估计、整数变换、统一VLC符号编码、分层编码语法等方面有其独到之处。

H.264编码标准的基础上的改进,结合了IP网络的特点,提供了更高的视频编码效率,特别是在较低的视频速率下有较好的视频效果,编码效率比H.263提高一倍。

2.3宽带音频成为共同的追求

G.711基本音频

基本音频模式是G.711log-PCM(对数脉码调制)编码解码器,它是一种简单的8kHz采样频率对数脉码调制模式,长期以来它都是数字电话网络主要的编码方法。

为3.4K低品质音频标准。

G.711

G.711定义为8位编码,速率为64kbps,但在H.323采样截短为6或7比特位,因为速率相应变为48kbps或56kbps。

G.711提供了出色的长话音质窄带(3KHz音频带宽)语音、不太明显的编解码延迟(低于1ms)以及非常低的实现复杂性。

G.723、G.729以及G.728等为后续发展的音频编码标准,压缩效率有了很大的改善,音质仍旧是低品质的3.5KHz的音频。

这种声音类似于我们生活中的模拟电话的声音效果。

G.722、G.722.1

G.722、G.722.1为音质更好、占用带宽更低的音频编码协议。

对音质有一定的改善,为7KHz的音频编码。

这种声音类似于我们生活中的调频FM收音机的声音效果。

G.722.1AnnexC

G.722.1AnnexC是音频通讯新一代的编码标准,为宽带音频编码标准,音频的采样频宽可以达到14KHz,而通讯的带宽只有24K或48K,可以提供CD级的高保真音质。

是和H.264并列的视频通讯的高标准。

这种声音类似于我们生活中的CD的音频效果。

G.719

G.719是音频通讯最新一代的编码标准,为宽带音频编码标准,音频的采样频宽可以达到22KHz,而通讯的带宽只有32K或64K,可以提供CD级的高保真音质,为用户带来剧场级别的体验。

这种声音类似于我们在音乐会现场听到的效果,这种音频算法已成为高清会议系统的主流编码标准。

常用音频编码对比

2.4高清图像成为划时代的标准

视频会议系统从发展之初便大量借用了电视技术的设备和技术方式,而今无论在设备和技术上都和数字电视技术紧密联系,息息相关。

大量数字显示技术和标准正在被应用到视频会议的发展中来。

传统的视频会议采用CIF(分辨率352×288)格式,受点阵数量的限制,在数字及线条等精细显示方面不尽如人意,远远不能满足现在高标准的要求。

虽然4CIF的图像在分辨率上有所提高,但是没有本质的变化。

是一个过渡的技术补救方式。

而高清的图像(最低标准1280×720P)至少可以提供9CIF的解像度,可以满足各种高标准会议电视要求。

而1920×1080P这个标准已经是国际(包括国内)上新一带视频显示的主流标准,目前所有的等离子和液晶显示设备都首选支持这一标准。

世界通信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引发整个电视广播产业的变革,数字电视是这一变革中的关键环节。

伴随着电视广播的全面数字化,传统的电视媒体将在技术、功能上逐步与信息、通信领域的其它手段相互融合,从而形成全新的、数字电视技术。

这一新兴技术已经引起广泛的关注,并将影响到相关的各个行业。

数字电视被视为新世纪的战略技术。

数字电视技术为媒体的传输和显示订立了大量的标准,也为视频会议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数字电视按图像清晰度分类,数字电视包括数字高清晰度电视(HDTV)、数字标准清晰度电视(SDTV)和数字普通清晰度电视(LDTV)三种。

HDTV的图像水平清晰度800左右线,图象质量可达到或接近35mm宽银幕电影的水平;SDTV的图像水平清晰度500C线左右(4CIF相当),主要是对应现有电视的分辨率量级,其图象质量为演播室水平;LDTV的图像水平清晰度为200-300线(CIF相当),主要是对应现有VCD的分辨率量级。

国际电视会议组织ATSC(AdvancedTelevisionSystemCommittee,先进电视制式委员会)定义了高清图像的两个标准:

高清数字信号的解码和重现最后的画面清晰程度取决于视频信号的清晰度与电视机的最高分辨率。

大家在查看数字电视相关的信息时,都会碰到1080i和720P这样的数字,i代表隔行扫描,P代表逐行扫描,这两者孰优孰劣,大家应该很清楚。

隔行就像百叶窗,是不完整的图像,逐行才是一次显示一幅完整的画面。

而1080、720则代表垂直方向所能达到的分辨率,尽管1080i可以提供更高的象素(207万),比720p的92万高出不少,但是画面稳定度则720P更具有优势。

1080i和720p同是国际认可的数字高清晰度电视标准。

而欧洲以及中国等一些原PAL制国家则采用了1080i/50赫兹模式,场频同PAL模拟电视相同。

至于720p,则由于电脑和网络厂商更深的渗透到了电视行业而成为了一个可选的标准,目前是视频会议系统公认的入门高清标准,而1080P则是更高的一个台阶。

现在的视频会议系统多半都是4:

3的,也就是长边与短边的比例。

16:

9在目前的电影和DVD影片中十分常见,它是最为适合人眼的观看比例的。

所以新一代的视频会议系统将是16:

9的显示比例标准。

如今,视频会议高清时代已经来临,面对我们的不再是CIF、4CIF“模糊”视频感受,真正的720P、720P50帧、1080P高清时代已经向我们走来。

下面对于高清和标清的区别做一对比:

1080P、720P与CIF格式间的对比及主要区别:

图像分辨率提升

如果以CIF为单位1,720P画面的清晰度是9倍的CIF,而1080P将达到12倍CIF的画面质量。

如上图所示。

下图可以看出几种不同的清晰的的实际效果:

标清CIF过渡到高清视频会议以后,画面清晰度质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720P相当于由VCD变为高清DVD;

1080P相当于VCD变为蓝光DVD;

16:

9,可视范围增加

标清视频以CIF4:

3显示比例为标准,而高清视频以720P、1080P16:

9为显示比例标准。

如上图所示:

左侧的图CIF以4:

3比例显示,而高清用16:

9方式显示,整体屏幕可加输增加20%的显示空间。

更符合人眼的可视图像比例要求,更舒适。

逐行扫描,图像无闪烁

图像由隔行扫描变为逐行扫描,就相当于电视的50HZ变为100HZ。

减小图像显示时闪烁,可以达到会议过程中眼部无疲劳感。

2.5高清视频会议的优点

高清视频会议系统的优点在如下几个方面尤为突出:

高解像度

明显提高会议图像画质,减少视觉疲劳;

保持注意力,更加关注会议内容;

更好的运动效果处理

保证图像的原有效果;

对于大型会议室、阶梯教室以及大运动应用更坚适应;

色彩更锐利更逼真

特别适合对色彩要求更高的应用场所如:

实时远程实况教学、医疗诊断、X光片分析和纺织品挑选等应用;

满足更多种双流内容的传输要求

高解像度图片同步传输(如工程蓝图)等;

全面的视频融合

从会议室到个人桌面,从办公室到家庭,从工作到娱乐,高清无处不再。

第3章系统设计原则与规范

3.1设计原则

根据本项目的要求和我们的理解,并结合我方在视频行业的多年经验,提出以下设计原则:

高稳定性和可用性

视频会议系统是领导工程,稳定压倒一切;

视频会议因视频具有实时直观的特点,必须稳定可用;

由于会商协作、指挥调度系统等关键应用必须做到长期可靠应用;

先进性

系统设计行业一流,且切实可行并容易实现;

支持最新的国际标准和国内外有关的规范要求;

符合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和视频会议技术的最新发展潮流,并且是应用成熟的系统;

有符合潮流的独创技术;

实用性

系统操作应用灵活方便,易于掌握;

针对实际应用的特点,具有多种管理方式;

系统的各种功能贴近应用,便于实际常规应用;

系统设计符合工程的实际需要;

集成性

高度集成,便于安装使用,便于工程连接;

在高度集成前提下,具有多种功能,便于相关设备接入;

各设备的功能,在系统集成后能充分发挥,能一体化协作;

可扩展性

考虑今后的发展,留有充分的扩充余地;

便于融入随新技术的发展带来的新功能;

既能支持H.323会议电视标准,又支持SIP的视频会议标准;

灵活性

MCU同时支持H323、SIP协议的网络;

能够适应多功能、外向型的要求,讲究便利性和舒适性,达到提高工作效率、节省人力物力和能源的目的;

提供符合国际标准的软件、硬件、通讯、网络、操作系统和数据管理系统等方面的接口和工具,使系统具有良好的灵活性、兼容性;

系统参数配置少,调整少,自动化程度高,使用方便,操作简单;

安全性

结构、系统设计本身具有本质安全;

系统各环节具备权限及访问控制机制;

支持各种加密系统;

可靠性

具备在规定条件和时间内完成用户所要求的功能的能力,能长期稳定的工作;

结构简单,支持冗余备份,可靠性高;

对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要求较低;

系统启动快,系统掉电后再来电或网络传输中断后再恢复正常,系统恢复工作迅速;

系统具备各种级别的诊断及故障提示功能,便于诊断、维护;

经济性

综合考虑系统的性能和价格,性能价格比在同类系统和条件下达到最优。

经济性考虑了以下内容;

系统本身的价格(包括系统、技术服务和培训);

系统运行后经济效应预算的可能收益;

对系统实施现场的特殊要求所需的费用;

对系统集成所需的有关软件和硬件等的开发费用;

系统的易扩容;

总而言之,本次建设的视频会议系统的总体设计原则是:

该系统设计应该是采用一个技术先进、成熟可靠、可管可用、性能优秀,灵活扩展、标准开放的视频网络,并且能够综合考虑到该网的中长期发展计划,在网络结构、网络应用、网络管理、系统性能等各个方面适应未来视频会议和多媒体应用的发展,方便的扩容,用户可灵活的再增加会议点,并最大程度地保护用户的投资,将该网建成一个面对面交流协作的典范。

3.2规范、标准和设计依据

ITU-T标准

本文件中的技术要求是根据以下ITU-T、ISO相关建议及信息产业部有关规定来制定的。

投标方必须对提供的系统和设备说明满足下列标准的情况,如果在协议中使用了私有的扩展应给予说明,对使用其它的规范和标准也应说明。

ITU-T协议

ITU-TH.225:

基于分组网络的多媒体通信系统呼叫信令与媒体流传输协议

ITU-TH.230:

视听系统的帧同步控制和指示信号C&I

ITU-TH.231:

用于2Mbit/s以下数字信道的视听系统多点控制单元

ITU-TH.235:

用于定义媒体流的加密规程,采用AES

ITU-TH.239:

用于数据应用双流协议的技术标准

ITU-TH.242:

关于建立使用2Mbit/s以下数字信道的视听终端间的通信系统

ITU-TH.243:

利用2Mbit/s信道在2~3个以上的视听终端建立通信的方法

ITU-TH.245:

多媒体通信控制协议

ITU-TH.246:

支持H系列协议的多媒体终端之间的交互

ITU-TH.261:

关于PX64Kbit/s视听业务的视频编解码器

ITU-TH.263:

关于低码率通信的视频编解码

ITU-TH.264:

关于低码率通信的视频编解码

ITU-TH.281:

在视频会议中应用H.224的远端摄像机控制(FECC)规程

ITU-TH.282:

远端设备控制逻辑通道传输

ITU-TH.283:

多媒体应用的远端设备控制协议

ITU-T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