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鸟卷 答案详解与备考指津.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516721 上传时间:2023-03-02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82.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山鸟卷 答案详解与备考指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中山鸟卷 答案详解与备考指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中山鸟卷 答案详解与备考指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中山鸟卷 答案详解与备考指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中山鸟卷 答案详解与备考指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山鸟卷 答案详解与备考指津.docx

《中山鸟卷 答案详解与备考指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山鸟卷 答案详解与备考指津.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山鸟卷 答案详解与备考指津.docx

中山鸟卷答案详解与备考指津

 

2017·中山鸟卷

答案讲解·备考指津

 

研制团队:

中山市教研室张华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中山纪念中学李金华

中山市实验中学刘卫平

中山市桂山中学曹永明

中山市第二中学李生宝

中山市龙山中学梁天钧

中山市龙山中学彭桂锋

 

目录

一、现代本阅读2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2

【内容表述:

原题1】2

【答案讲解】2

【备考指津】3

【内容理解:

原题2】3

【答案讲解】3

【备考指津】4

【内容分析:

原题3】4

【答案讲解】4

【备考指津】4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5

【内容分析:

原题4】5

【答案讲解】5

【备考指津】5

【人物品质:

原题5】6

【答案讲解】6

【备考指津】6

【文句内涵:

原题6】6

【答案讲解】7

【备考指津】7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7

【思想艺术鉴赏:

原题7】7

【答案讲解】8

【备考指津】8

【分析情节:

原题8】9

【答案讲解】9

【备考指津】9

【探究主题:

原题9】10

【答案讲解】10

【备考指津】10

二、古代诗文阅读11

(一)文言文阅读11

【断句:

原题10】11

【答案讲解】11

【备考指津】11

【文化常识:

原题11】12

【答案讲解】12

【备考指津】13

【内容分析:

原题12】13

【答案讲解】13

【备考指津】14

【翻译:

原题13】14

【答案讲解】15

【备考指津】15

(二)古代诗歌阅读15

【诗歌理解:

原题14】15

【答案讲解】16

【备考指津】17

【思想情感:

原题15】17

【答案讲解】17

【备考指津】18

(三)名篇名句默写18

【默写:

原题16】18

【答案讲解】19

【备考指津】19

三、语言文字运用19

【成语:

原题17】19

【答案讲解】20

【备考指津】20

【语病:

原题18】20

【答案讲解】21

【备考指津】21

【连贯:

原题19】21

【答案讲解】22

【备考指津】22

【语句补写:

原题20】22

【答案讲解】23

【备考指津】23

【图文转换:

原题21】24

【答案讲解】24

【备考指津】25

四、写作25

【作文:

原题22】25

【审题立意】25

备考指津28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内容表述:

原题1】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个制度如果能维持长久,那么就会产生一定的贡献,持续了1000多年的书院教

育,其贡献也一定不会小。

B.私人创办家族学校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社会、政治等影响外,还跟教育

自身的衰落不振有一定的关系。

C.在传统中国,公私分别并不清楚,私人教学,至少起始于孔子,但用书院来称呼

私人创办的学校却是唐代以前少有的事。

D.书院作为中国文化一个十分重要的机构,在发扬宋明理学或儒学的种种风尚及学

派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答案】C

【答案讲解】

A.原文第一段的相关表述为“从唐末到20世纪初年,书院教育持续了1000多年。

一个制度能维持这么久,那么它的贡献也就可想而知了”,原文中“可想而知”的说法,表示其贡献很大,故正确。

B.原文第二段的相关表述为“唐末社会崩溃,世家大族早已陵夷,中央政令不行,原有的庙学教育也跟着衰落不振,于是便有了私人创办家族学校之举”,“社会崩溃、大族陵夷、政令不行”可以概括为社会、政治影响,因此是正确的。

C.原文第一段的相关表述为“但是用书院来称呼私人创办的学校则起自唐代。

”可知,不是“唐代以前少有的事”,而是“唐代以前没有的事”,所以C是不正确的。

D.原文第四段的相关表述为“但是在发扬儒家的“为己之学”或宋明理想的思想方面,书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讲学的风气以及制度化当然要归功于书院,宋明理学或儒学的种种风尚及学派往往依附书院而发扬光大”,内容吻合,是正确的。

【备考指津】

1.第1题的答题区间一般在文本的前半部分,考生主要锁定文本的这个区间即可。

2.找到答题的原文相关表述后,不要做简单的信息比对,而是仔细理解其内涵,在于选项在文意上作出比较。

3.根据一般规律,往往你很容易判断为正确的选项,特别需要加以辨析,因为很可能落入命题者设置的理解陷阱。

【内容理解:

原题2】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书院也是中国古代一些思想家荟萃的场所,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宋明以来儒家学术的发达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B.西方中古学术的发展历程,不同于中国的形式,而是从大学到“学院”,到了启蒙时代,很多新思想则来自于沙龙。

C.辅助官学教育的书院,创造新思潮,影响政治及社会,这种角色有时不被政府所接纳,因而也会招来官方打压。

D.学术与地方文化结合的现象早在宋代以前就出现,从宋代开始,学术地理得以继续保持,这有力促进了各种文化之间的整合。

【参考答案】D

【答案讲解】

A.原文第三段的相关表述为“可见学术的发达往往和思想家荟萃的场所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从这个角度言之,书院是宋明以来儒学发达的制度上的保姆”,选项中“保障”与原文中的“保姆”相符。

所以A正确。

B.原文第三段的相关表述为“西洋中古学术的发展往往依附于大学,迨文艺复兴,则“学院”兴起,日渐取代大学。

而到了启蒙时代,沙龙更成了新思想的温床”,可见,选项中是正确的。

C.原文第五段相关表述为“政府对于书院所扮演的角色当然是很清楚的,因此有数次毁灭书院的纪录。

也因此作为辅助官学教育的书院得以发展出其特立独行的性格,使它继续不断更新,创造新思潮,影响政治及社会”,根据文意,推理可知“角色”导致“数次毁灭”(打压);“数次毁灭”导致“特立独行的性格”,“使它继续”,既然是“继续”,可知其角色原来就是“不断更新,创造新思潮,影响政治及社会”,并非“数次毁灭”的直接结果,代入语境中,则导致“数次毁灭”(打压),合理,选项表述与原文意思一致,是正确的。

D.原文第五段的相关表述为“中国有学术地理,可说是自宋代而开始。

”可见,“学术地理得以继续保持”的表述有误。

【备考指津】

第2题的答题区间一般在文本的后半部分,考生主要锁定文本的这个区间即可。

【内容分析:

原题3】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书院机构和书院制度,不是自古就有的,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但私人教学的现象则远比书院机构出现得早。

B.中国古代的私人教育,缺乏现代人公私分明的特点,在体制、规模和功用上,往往具有明显的官学色彩。

C.作为官学教育的辅助,书院慢慢发展出特立独行的性格,能代表传统中国读书人的独立思想,能赓续中国的人文传统。

D.在舍弃中国幅员扩张的过程时,书院教育依然追求政治上的齐一性,并选择文化上的包容性,成为中国文化命脉的主要机构。

【参考答案】D

【答案讲解】

A.综合第一、二段“用书院来称呼私人创办的学校则起自唐代”“其实私人教学,至少源始于孔子”等信息,据此可分析,A正确。

B.原文相关表述在第三段“从传统教育的立场来说,私人兴学不外是在官学崩溃的时候,模仿其体制和规模,继续其功用,并没有取代官学的意思或目的。

这样的私人教育当然缺乏现代人“公”“私”分明的特点”,选项理解和分析是正确的。

C.原文相关表述在第四段,根据“发展出其特立独行的性格”“代表的正是传统中国读书人的独立理想。

唯其独立而有尊严,唯其尊严而能赓续中国的人文传统”等信息,可知是正确的。

D.原文相关表述在第七段,原文表述“书院教育舍弃在中国幅员扩张的过程时,追求政治上的齐一性,而选择文化上的包容性”,可见书院教育并不追求政治上的齐一性。

【备考指津】

1.第3题的答题区间一般分布在全文,需要综合全文信息来答题。

2.本题题干是“理解和分析”,更加注重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读懂”程度,因此,答题过程中,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内涵分析。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内容分析:

原题4】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杨敬年出生在一个动荡的年代,国家变动,家庭破碎,选择就读免学费学校,反映他求学生涯的多舛,也严重地影响他日后事业的高度。

B.天津即将解放之时,杨敬年内心涌出喜悦之情,表明他深恶动荡的时代,对工作无限渴望和热爱。

这种情感因素也激励他要“有所作为”。

C.“文革”期间,杨敬年与很多人一样,也遭受迫害,而此时自己妻子瘫痪,儿子离世。

面对家国的动荡,他没有过抵抗,只是默默工作。

D.杨敬年的学生们在他百岁之年送给他一块匾额:

“生命从百岁开始”,可见,在学生心目中,杨敬年的学术成就主要集中在百岁之后。

【参考答案】B

【答案讲解】

A项“严重影响他日后事业的高度”不准确,原文没有根据,属无中生有。

C项对应原文是“面对那些动荡,他没有过惊天动地的抵抗”,而不是没有抵抗,与原文不相符合。

D项理解有误,杨敬年的学术成就主要集中在后半生,而不是说一百岁之后。

【备考指津】

该题型与去年不一样,摆脱了3分、2分、1分的选择困境。

做好此类题,考生必须具有三种品质:

①必须要有回归原文细致比对的做题习惯,并做适当的圈画标记,除此之外,还要结合前后文来理解,做到推理有理有据,不随意地扩大和泛化理解,推理要符合语境和语意,考虑分析的原因是否全面。

②在选项之间再三斟酌,选出恰当的一项,对比选项也是选对的法宝。

由于没有多选,选择的风险就更大。

③识记常见的选项错误点,并有针对性的训练。

从考点来看,这些选项错误点大体上有8种:

无中生有、偷换概念、张冠李戴、以偏概全、强加因果、不合文意、或然当必然、夸大其辞。

从应试角度来看,需要有针对性地训练,提升学生对这些错误点的敏感度。

【人物品质:

原题5】

5.请概括杨敬年的品质特征,并结合文章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①淡泊名利,热爱工作。

对自己的译著,没署名,很少报酬,他都“无所谓,只要能够工作”。

(2分)

②刻苦勤奋。

翻译《国富论》时每天连续工作时间长。

(2分)

③坚定执着。

面对动荡的时代和破碎的家庭,他坚守自己对事业的热爱。

(2分)

④热爱祖国。

放弃去美国工作的机会,应约回到南开。

(2分)

答对其中任何两点,即可得满分。

【答案讲解】

品质特征属于人物形象的一种,每点答案都有两部分组成,一是表示品质的词语,二是结合文本分析其具体表现。

文中概括出来的那些品质词语都是正面的,且是常见的,因此,考题难度不大。

四点答案只需要答对两点,就可以得满分,这进一步降低难度。

得分应该不低。

【备考指津】

概括传主的人物性格,是实用类阅读题的常考题,考生务必要牢牢掌握此类题的答案技巧。

①积累并识记常用的表示性格的词语,这些词语最好全为四字词,不仅要储存正面的词语,也要记录负面的词语,以备不时之需。

②阅读文本时,要善于抓住传记叙写的事件和文中的细节描写,圈画出能反映人物性格的区域。

③分析人物形象应抓住故事情节、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等,通过人物的言行、心理等具体描写,进行多层面的分析。

【文句内涵:

原题6】

6.文本多处提到“以义制命”,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其内涵的理解与认识。

(5分)

【参考答案】①杨敬年虽年事高,但仍决定要再工作20年,把在动荡中浪费的时光追赶回来。

②做尽了所能做到的一切跟学术相关的事(一生追求学术)

③即便遇上动荡岁月,(遭遇挫折)他都能做点什么,就做点什么。

(意思对即可。

答对1点得2分,答对2点得3分,答对3点得5分。

【答案讲解】

答案中第三点是对“以义制命”这一核心概念的理解,题干中也要求对该概念理解,文中可以直接找到答案。

答案中前两点是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只需要做适当的概括和提炼,就可以做对。

【备考指津】

可以说,探究题是高考阅读题的必考题,只是探究的类型不一。

与其他题目相比,此类题难度系数稍大。

对于此类题,有下面三条备考建议。

①认真审题,领会命题意图,揣摩题干设置的内容,明确答题方向。

②注意答题要学会定量分析,即明确答题的角度,千万不可稀里糊涂做答。

③探究题不是全开放的,归根结底,是收敛的。

也就是说,答题最终回归文本。

因此,做答此题要有强烈的文本意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思想艺术鉴赏:

原题7】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小说开头采用比喻的形式,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樟树的繁茂,也为下文卖树为米唐凑学费的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B.小说反复提到米唐在樟树生长的地方唱歌,是为了突出强调米唐对樟树的依恋,也衬托了米唐内心的喜悦。

C.小说善于在细节处刻画人物,男友“漫不经心地看了一看”“紧紧地盯着那棵树”这些细节可以反映出他只是顺从米唐,并非理解她。

D.小说在写樟树由农村到城市,再由城市到农村的变迁历程的同时,着意写出了时代的变迁,从而深化了小说落叶归根的故乡情结主题。

E.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述,写了陪伴树、卖掉树、看望树、买回树等内容,情节脉络清晰,于平淡之中充满了温暖的诗意。

【参考答案】B、D(答对任意一项2分,两项全对4分)

【答案讲解】

这道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能力。

对于文学作品来说,分析与鉴赏能力是考生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也是文学类文本阅读考试的重点之一。

因此,本试题的设计,除了对小说内容进行理解概括外,主要从所选文本的思想艺术特色方面提出问题,重点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鉴赏能力。

能力层级为C级与D级。

2017·中山鸟卷在这道题的命制上高度仿真2016·全国卷Ⅰ,设置了2个内容上的理解和分析选项,3个艺术特色上的分析与鉴赏选项,难度适中。

A项从文章的开头处设题。

文章开头简练,点出了“那棵树”—樟树,并且用一个比喻句,将樟树比喻成“一大团无法握住的云”,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樟树的繁茂,这一比喻的设定,为下文第三段写米唐娘卖树为米唐凑学费埋下伏笔。

正是因为樟树的繁茂才有被卖的价值,所以A项的理解是正确的。

B项考查的是对小说文本细致而深切的理解。

小说写米唐在樟树生长的地方唱歌有两处,第一次是卖树之前,出现在文中第二段,表现的是米唐的喜悦,而第二次是卖树之后,出现在文中第九段,表现的应该是米唐对树的想念,含有淡淡的忧伤在里面。

B选项笼统地将米唐两次在樟树生长的地方唱歌表现出来的都是喜悦之情,是不正确的。

C项考查学生通过把握语境来推断人物心理活动的能力。

C项的设题点是文中的一处细节,出现在文中的第二十一段和二十二段。

男友“漫不经心地看了一眼”,“紧紧地盯着那棵树。

那树上的一只鸟让他盯飞了”,说明男友只是不想让米唐失望,顺着她的意思机械地看,并不真正理解此刻米唐的内心情感,所以C项的分析是对的。

D项考查学生对全文的抽象理解判断能力,是对全文的整体宏观的概括和总结。

小说围绕“那棵树”来展开情节,由开始的为凑学费卖树,到后来的买树回家,结合文中所给的背景,确实是由农村到城市,再由城市回到农村,但作者并没有着意去表现时代的变迁,相反是很简略的一笔带过;此外由于小说指向的模糊性,文章的主题也应该是多种的,就此将小说的主题理解为“落叶归根的故乡情结”是不准确的。

E项考查学生对文本情节的整体性理解能力,是对全文的一个整体的分析和理解。

透过小说,我们知道文章是第三人称来叙述的,写了陪伴树、卖掉树、看望树、买回树等内容,情节的脉络非常清晰,也没有什么波澜,看似平淡,实则读起来却给人以温暖,充满了诗意。

【备考指津】

1.因2017年高考改革,因此作答这道题时,首先应该认真审题,明确是选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是选两项还是选一项。

2.选项的设置一般包括文本内容和推论,在锁定相关文本内容后,根据上下文推敲相关推论的正确性。

3.选项的设定一般分为整体分析和局部分析;局部分析的选项设定基本按照文章的先后顺序来安排的;整体分析的选项不会太多,一般为2个,其中一个必是正确的,因此要仔细辨别。

 

【分析情节:

原题8】

8.文本多次写到米唐的“哭”,每次“哭”的心情都不一样,请就画线部分任选两处做简要分析。

(4分)

【参考答案】

①处表现了米唐的伤心与无可奈何;

②处既表现了米唐对樟树的想念,也表现了米唐为母亲看不到那棵樟树的难过;

③处表现了米唐有(男友)陪伴的幸福;

④处表现出了米唐的(对男友的不理解)委屈与渴望(大树回家)。

(每处2分,任意两处4分)

【答案讲解】

这道题重点考查考生透过情节把握人物内心情感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D级。

划线①处米唐的“哭”,是在那棵樟树被砍倒时,米唐目睹自己依恋的那棵树因为要为自己凑学费而砍倒卖掉,内心一方面是极度伤心的,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她的无可奈何;

划线②处米唐的“哭”,是在米唐在被砍樟树的地方唱歌,听到娘说再也见不到那棵樟树时,这里面的哭泣就既包含了米唐对那棵樟树的想念,也包含了米唐为母亲看不到那棵樟树而难过;

划线③处米唐的“哭”,是在男朋友陪米唐看树时,这个时候的米唐不再是自己一个人,而是有人陪伴,有人分享,因此她的“晶亮的泪水”是幸福的泪水;

划线④处米唐的“哭”,是在男朋友抱怨能不能换个地方恋爱时,表现的应该是米唐对于男朋友对自己的不理解的委屈,而米唐浸着泪水说,想让那棵樟树回家,说明她的泪水里还有希望那棵樟树回家的渴望。

【备考指津】

1.2017年高考改革,将选考文改为必考,增加了阅读量和题量,因此这道题原则上不会太难,所以考生要树立信心,认真审题,沉着应对;

2.回到语境中去,根据划线部分的上下文仔细揣摩情节后面的人物情感。

【探究主题:

原题9】

9.小说中的“那棵树”意蕴丰富,你认为有哪些内涵?

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6分)

【参考答案】

示例1:

①童年时的一个陪伴对象。

具体就是指那棵实实在在的樟树。

(2分)

②我认为是某种情感的依恋。

(2分)

③米唐门前的“那棵树”,它陪伴了米唐,见证了米唐的成长,让米唐流泪,也让米唐欢喜,一直牵动着米唐的情感(1分),对于米唐来说,这棵树已经成为她不可割舍的一部分,寄托着米唐的某种情感。

(1分)

示例2:

①童年时的一个陪伴对象。

具体就是指那棵实实在在的樟树。

(2分)

②我认为是一种乡土情结。

(2分)

③米唐门前的“那棵树”由农村到城市,再由城市回归到农村,表现的是一种归属感(1分);“那棵树”象征着米唐一直在坚守的乡土情结。

(1分)

(意蕴每点2分,分析2分)

【答案讲解】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最后一道主观题一般为探究题,以探究情节结构和主题为主,2015·全国卷Ⅰ为情节结构的探究,2016·全国卷Ⅰ为主题的探究,本题的设置根据文本的特点,为主题的探究,能力层级为F级。

“就要那棵树”意蕴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具有探究的价值,它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并不代表可以天马行空。

作者在行文中给了我们限制,这棵樟树陪伴了米唐,见证了米唐的成长,既让米唐流泪,也让米唐欢喜,它牵动着米唐的内心情感,因此我们可以说这棵樟树是米唐的陪伴对象,米唐所生活的环境没有人能够理解她,也就没有人能够真正陪伴她,而这棵樟树默默地站在那里,聆听着米唐的内心世界,因此米唐对它产生了依赖,是米唐情感的依恋;而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小说围绕那棵樟树来展开,那棵树由农村到城市,再由城市回到原来的农村,虽然作者没有着意去写时代背景,却也留下了时代的痕迹,由农村到城市,再由城市回归到农村,表现的是一种归属感,米唐如此迷恋那棵树,除了可以理解为陪伴对象外,我们还可以理解为这是米唐一直在坚守的乡土情结。

【备考指津】

1.分析“意蕴”应当从表层和深层两个方面来着手,表层方面就要结合情节来把握,深层则要联系文章的主题;

2.一般的小说探究题可以从小说的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思考,如果是主题探究,则需要我们深刻理解文本;

3.全国卷重视考查学生文本细读的能力,答案的套语比较少,因此在答案的组织上不能仅仅使用套语,而应该结合文本体现出文本的特殊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断句:

原题10】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

/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

B.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

/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

C.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

/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

D.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

/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

【参考答案】C

【答案讲解】

本题提供四种不同的断句方式,要求考生选择断句正确的一项。

命题时的具体方法是,先预设要求考生断句的整段文字中有2处断句错误,所用“/”总数一样,有2个选项各安排1处错误,1个选项安排2处错误,另1个选项无错误。

常在文意的理解和句子成分的搭配上设置错误点。

本题在A、D两项各有1处错误,A项的“非一”属于上句,相应地在“非一”后断开,整体应为“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意思是“所见士兵劳苦百姓困乏的情状不止一次”;D项的“凿井”属于下句,相应地在“凿井”之前断开,相应的整体为“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意思为“罗兀是遥远的孤城,凿井不见水”。

B项则兼有这两处错误。

C项没有错误,是正确选项。

而需要断句的文段意思是:

“罗兀是遥远的孤城,凿井不见水,将凭借什么防御?

臣在路上,所见士兵劳苦百姓困乏的情状不止一次,请求罢去这种徒劳的工役,废弃无用的城,严厉戒饬边关将领作守备之计。

【备考指津】

1.比较各断句的A、B、C、D选项,标出各选项中断句“/”的2处不同点。

2.仔细比较“/”的2处不同点,利用积累的断句知识有针对性地分析2处不同点“/”的前句与后句,以确定正确项。

特别注意:

①选项中前后文的句意分层②选项中句子成分间的搭配。

3.对比思考,逐步排除或确认答案。

4.联系上下文,最后确定答案。

【文化常识:

原题11】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户部”指隋唐到清末尚书省下辖的官署,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正长官为户

部侍郎。

B.“路”是中国古代宋、元时的行政区域名称。

在宋代时的“路”,相当于现代的“省”。

C.“蛮”是先秦非华夏民族的泛称之一﹐后泛指对我们古代南部民族的称呼,字面上

有贬义。

D.“仁宗”为庙号。

庙号源于商朝,古代帝王死后,据其生平事迹,在太庙立室奉祀

时起的名号。

【参考答案】A

【答案讲解】

本题是从阅读材料中选取4个具有古代传统文化内涵的词语,对相关内容进行解释,反映其中的文化意义,要求考生选择出不正确的一项,给出的大多是常见的传统文化现象。

A.选项对户部的存现时间、所属官署、掌管范畴和正长官的称谓作了介绍。

三省六部制度在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

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而户部是六部之一,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其职能大致相当于现代的民政部和财政部。

户部在隋初称度支部,开皇三年改为民部,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改为户部,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清政府宣布“仿行宪政”,进行官制改革,将户部改为度支部,并将财政部并入,户部遂废。

隋唐时户部一般设有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二人,正四品下,所以户部正长官应为户部尚书。

所以A错误。

B.选项对“路”这一行政区域名称作了时间和古今比对的阐释。

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对“路”的解释是“宋、元时行政区域。

宋代的‘路’相当于现在的‘省’,元代的‘路’相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中医中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