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阶提升同步导学案七年级第1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516244 上传时间:2023-03-0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549.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阶提升同步导学案七年级第1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三阶提升同步导学案七年级第1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三阶提升同步导学案七年级第1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三阶提升同步导学案七年级第1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三阶提升同步导学案七年级第1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阶提升同步导学案七年级第1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docx

《三阶提升同步导学案七年级第1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阶提升同步导学案七年级第1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阶提升同步导学案七年级第1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docx

三阶提升同步导学案七年级第1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重难点

1.了解诗人的相关信息及写作背景;了解古代诗歌中律诗、乐府诗的一般文学常识。

2.反复吟诵、联想、品味,领略诗歌的图画美和意境美;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写法。

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1.反复吟诵、联想、品味,领略诗歌的图画美和意境美;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写法。

2.反复吟诵、联想、品味,领略诗歌的图画美和意境美;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写法。

要点填空

知识要点

1.曹操,字,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诗歌《步出夏门行》《》《》等,军事著作《孙子略解》等。

李白,字,号,代诗人。

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诗人,被尊称为“”,著有《李太白集》。

他的《》《》《》《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

马致远,字,号,大都(今北京市)人,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有“”之称。

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

后人把他和、、并提,称为“元曲四大家”。

2.文体知识

乐府诗是指。

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其性质与《诗经》中的“”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

元曲简介:

元曲与、标志着文学史上的三座艺术高峰。

曲在代兴起,它开拓了一条的新的文学途径,在格律、字句和情调上有较大自由。

它包括和,散曲从结构上又分为和。

最为著名的一篇便是《天净沙·秋思》。

“”是曲牌名;“”是题目,意为秋天的思绪。

(答案详见“知识要点”)

1.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的诗歌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很深,但富有创造性。

往往以旧调旧题来表现新的内容,有的反映当时社会的动乱,有的抒写个人宏大的抱负,气势雄伟,格调慷慨悲壮。

代表作有:

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短歌行》等,军事著作《孙子略解》等。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

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尊称为“诗仙”,著有《李太白集》。

他的《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

马致远(1250?

一1321?

),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有“曲状元”之称。

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

后人把他和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提,称为“元曲四大家”。

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2.文体知识

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词,其性质与《诗经》中的“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

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元曲简介:

元曲与唐诗、宋词标志着文学史上的三座艺术高峰。

曲在元代兴起,它开拓了一条大众化、通俗化的新的文学途径,在格律、字句和情调上有较大自由。

它包括杂剧和散曲,散曲从结构上又分为小令和套数。

小令通常是独立的单只曲牌,按曲调创作,每一个曲调都有自己的名称,各个曲调的字数和句式都不相同,常用于写景、抒情。

在曲牌“天净沙”中,最为著名的一篇便是《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意为秋天的思绪。

《观沧海》选自《曹操集》,写于建安十二年(207)征乌桓途中。

建安十一年(206),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并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207)毅然北上伐乌桓,并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原的宏愿。

在途中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正值秋风萧瑟之际,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他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在听到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的消息时,写的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

闻,听说。

王昌龄,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

他是作者的朋友。

左迁,降职。

龙标,唐代县名,在今湖南洪江西。

此寄,这首诗篇。

《次北固山下》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

乡之情。

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积极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

全诗用笔自然,写景鲜明,情感真切,情景交融,风格壮美,极富韵致,历来广为传诵。

《天净沙•秋思》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这支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

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1.为加点字注音

澹澹()沧海()

竦峙()萧瑟()

2.解释词语

水何澹澹:

以观沧海:

山岛竦峙:

萧瑟:

幸甚至哉:

若出其中:

西风

断肠

斑斑

《观沧海》

这首诗借景抒情。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一首七绝。

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次北固山下》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但时近春节,头顶大雁,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了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羇旅之愁。

《观沧海》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

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

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5.诗歌首句以“杨花”“子规”两样景物起笔,从全诗看,有何用意?

6.请赏析“闻道龙标过五溪”这一句。

《次北固山下》

7.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8.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9.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10.“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

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分析。

《天净沙▪秋思》

11.《天净沙秋思》描绘了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12.哪句可以作为点睛之笔,道出了游子的情怀?

13.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归纳主题。

14.“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观沧海》

15.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6.现在,让我们带有感情地再来朗读一下这首诗,体会一下作者为何“寄愁心与明月”?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次北固山下》

17.名句赏析: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天净沙▪秋思》

18.探究:

这首散曲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图景?

表达什么样的感情?

请按文章的层次作简要分析。

19.学生默读,根据课文展开想像,写一般描述性文字,内容不要增删,顺序可调整,字数在150字左右。

(时间:

40分钟分值:

45分)

一、基础知识(15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碣石(jié)咏志(yǒng)子规啼(dì)

B.竦峙(sǒng)枯藤(kū)断肠人(cáng)

C.萧瑟(sè)天涯(yá)夜郎西(láng)

D.澹澹(dàn)残夜(cán)潮平(zhāo)

2.下列对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1分)

A.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B.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C.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D.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3.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错的一项是()(2分)

A.歌以咏志(用)风正一帆悬(挂)

B.乡书何处达(送到)老树昏鸦(傍晚)

C.星汉灿烂(星星)海日生残夜(升起来)

D.次北固山下(停宿)古道西风(秋风)

4.对《观沧海》全诗简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者借景抒情,诗里洋溢着饱满的激情。

B.全诗呈总分结构,分写的层次为:

岛上的树木和百草,海上的秋风和洪波,天上的日月和星汉。

C.诗人勾勒了大海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D.诗的开头和结尾遥相呼应,表达了诗人观沧海之后的深切感受。

5.下列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诗人听到好朋友王昌龄被贬谪(左迁)到荒远的龙标的消息,遥对着朋友所在的方向,写下了这首诗。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知人心,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D.全诗就事写景,借景抒情,特别是运用奇特的想象直抒胸臆,十分恰切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从而使这首诗成为友情诗中的名篇。

6.对《天净沙·秋思》这首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这是一首元曲,“天净沙”是曲牌名,与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B.“夕阳西下”点名了时间,与首句的“昏”相呼应。

C.“小桥流水人家”呈现出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并不能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

D.这首曲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画面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7.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观沧海》是曹操写的一首乐府诗。

作者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观海望天,气势恢宏,表达了自己吞吐日月、包蕴万物的宽广胸怀和统一中原的伟大抱负。

B.《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开头便选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的气氛。

C.《次北固山下》这首诗虽然通篇写景,但是怀乡之情却贯串始终。

D.“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中的六种景物都是秋天所特有的,美丽的秋景衬托着“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的描写,更加突出了秋天风和日丽的景色和作者急欲归家的欢快的心情。

8.综合性学习(3分)

《朗读者》是中央电视台于2017年初推出的一档经典诵读节目,它以朗读的方式表达情感,在观众心里掀起了阵阵涟漪。

《朗读者》期待更多人的参与,让大众特别是青年人,能够与朗读结缘,与经典为伍。

(1)在“母亲节”这一天,你想通过《朗读者》为母亲朗读孟郊的《游子吟》,请给节目组主编写一封邮件,请他同意你的请求。

(2分)

(2)如何让《朗读者》办得更好,更贴近生活,贴近观众,请你提两条建议。

(1分)

二、课内精读(24分)

(一)阅读《观沧海》,回答后面的问题。

(6分)

观沧海

作者:

曹操(汉)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9.全诗紧紧围绕一个___字来写,文中又从虚实两个角度写了不同的景物,突出了意境美。

实写的句子有哪些?

虚写的句子有哪些?

(3分)

10.请从诗中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3分)

(二)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回答后面的问题。

(6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1.诗人是通过哪些景物来表达离别伤感的愁绪的?

(3分)

12.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诗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

(3分)

(三)阅读《次北固山下》,回答后面的问题。

(6分)

次北固山下

作者:

王湾(唐)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3.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3分)

1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3分)

(四)阅读《天净沙·秋思》,回答后面的问题。

(6分)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5.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古道西风瘦马”所展现的画面。

(3分)

16.这首元曲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

三、课外精练(6分)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7.说说下列词语指代的内容。

(2分)

龙城飞将:

___________胡马:

________________

18.怎么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诗?

(2分)

19.说说三、四句诗运用了怎样的手法?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分)

【参考答案】

第一阶段

1.澹澹(dàn)沧海(cāng)

竦峙(sǒngzhì)萧瑟(sè)

2.水何澹澹:

何,多么。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水是多么缥缈浩荡啊。

以观沧海:

以,表目的连词。

;来观看渺茫的沧海。

山岛竦峙:

竦,高。

峙,挺立。

高高地挺立。

萧瑟:

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幸甚至哉:

幸,庆幸。

至,极点。

庆幸得很,好极了。

若出其中:

若,像。

其,它,指沧海。

西风:

从西边吹来的风;常指秋风。

课文指秋风。

断肠:

肝肠断裂,形容极度悲痛或哀愁。

斑斑:

形容斑点很多。

课文中指青草分布的状态。

第二阶段

1.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所感。

2.第一层(开头两句):

交代观海的地点,“观”字统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

描写海水和山岛。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动静结合,描写大海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描写静景,表现了岛上的勃勃生机;“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动景,表现了大海的磅礴气势。

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

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诗人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像。

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

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何等气魄。

3.“日月之行”四句,最能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

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一筹。

“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4.本诗作者描写了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抱负。

5.诗人选取这两个景物,一是取其季节的意义,表明事情发生的时令——暮春;二是取其形象意义,即二者都是有形之物,给读者以画面感;三是取其象征意义,杨花漂泊不定,行游无踪,暗喻征人前途命运未卜,子规常鸣“不如归去”,借用来关怀跋山涉水、远走他乡的友人王昌龄,希望他早日归来。

6.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

“闻道”,表示惊惜。

“过五溪”,可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五溪,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的总称,均在今湖南省西部。

)以悲景衬托离情,表现出作者对好友旅途艰辛、贬所荒远的深切同情。

7.初春。

青山、绿水、潮平、风正、江春

8.思念故乡。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9.“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似乎江面与岸齐平,船上人视野也因之开阔。

“悬”是端直高挂的样子,风“正”表明顺风,同时又是和风,因此帆便端直高挂了。

10.A.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B.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

1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这些都是凄清、悲凉、感伤之景。

点拨:

“小桥流水人家”是以乐景反衬哀景,“小桥流水人家”虽好却不是自己的家乡,有家归不得,更加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12.断肠人在天涯。

提示:

断肠人,指长期漂泊在外的游子。

13.通过凄清、悲凉、感伤的秋景描写,表现羁旅游子的孤苦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14.前两句是写景,末二句为抒情。

“断肠人在天涯”是这首小令的主轴,贯穿着整首曲的情思:

昏鸦还知道投树栖息,小桥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骑着瘦马的游子却只能在西风古道上奔波。

“夕阳”如血,可以想见它照在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同古道瘦马上会各有各的色彩,但倍添迟暮苍凉之气氛是相同的。

“天涯”二字的指出,与夕阳配合,正应了“日暮途穷”的成语,加重了悲凄衰残的色彩,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沉重的脚步与无限的愁闷。

1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16.通过诗人丰富的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成为了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拟人),她将诗人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了辽远的夜郎之西。

有道是“明月千里寄相思”,作者所寄的——是对好友身遭贬谪的同情,是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是陪伴友人一路前行的一片深情,是告慰友人并不孤单的一种情怀……所有这些,真切地传达出作者得知友人遭贬后的心灵震撼以及由此而引发出来的强烈的主观感情。

17.“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也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

“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跟“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显得开朗一些。

18.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情调虽然低沉些,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全篇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前三句)作者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巧妙组合,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游子漂泊行旅图。

第二层次(四、五句)“夕阳西下”进一步点明时间。

“断肠人在天涯”是点晴之笔,点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怀。

前四句写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均系为此作铺垫。

19.例文: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

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的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第三阶段

一、1.C

【解析】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

A项,“啼”应读“tí”;B项,“肠”应读“cháng”;D项,“潮”应读“cháo”。

2.C

【解析】考查对诗句朗读节奏划分。

C项有误,正确停顿:

C.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3.C

【解析】“星汉灿烂”的“星汉”的意思是“银河”。

4.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得出答案。

诗的结尾“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

所以D项说法有误。

5.B

【解析】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

B项有误,“杨花”,含飘零之感,“子规”,有离别之恨,都能触发宦游异乡人们的凄凉。

6.C

【解析】考查对曲的赏析。

C项有误,“小桥流水人家”呈现出清雅、安适的景象,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出作者的羁旅之苦、思乡之情,也是“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

7.D

【解析】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和对作者情感的把握。

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

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D项有误,“突出了秋天风和日丽的景色”“欢快的心情”的表述错误,这首曲抒发了天涯漂泊游子的惆怅凄苦及思乡之情。

8.

(1)示例:

我是一名七年级学生,在母亲节来临之际,我想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

《朗读者》是一个很好的表达情感的电视公众平台,我想借助平台朗读《游子吟》,让母亲能听到我的声音,能在节日那天收到这份特殊的礼物,希望您能满足我的愿望,谢谢。

(2)示例:

多朗读老百姓喜爱的经典作品;节目进行时多与观众互动。

【解析】

(1)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此题实际就是如何让节目组同意你的的请求。

首先要介绍自己,然后把你的请求,想借这个平台,让你为母亲朗读孟郊的《游子吟》,表达对母亲的爱,理由写清楚,语言要诚恳、委婉,句子简洁明了,最后写上感谢的语句即可。

(2)针对某种情况提出建议,所提建议一定要有可行性,不能是空洞的口号,要有针对性。

可从如何让节目更贴近百姓方面作答。

二、

(一)9.观实写的句子: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虚写的句子: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10.示例:

我喜欢的句子: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喜欢的原因:

这句诗采用了互文见义的手法,表面写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实际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他的博大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它的博大胸怀值得我们学习。

【解析】

9.考查对诗歌的理解。

这首诗是曹操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前六句写的是实景,而后四句则是曹操的想象,最后两句跟本诗原文没有直接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