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计算印刷品用纸成本的方法.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516224 上传时间:2023-03-0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7.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快速计算印刷品用纸成本的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快速计算印刷品用纸成本的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快速计算印刷品用纸成本的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快速计算印刷品用纸成本的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快速计算印刷品用纸成本的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快速计算印刷品用纸成本的方法.docx

《快速计算印刷品用纸成本的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快速计算印刷品用纸成本的方法.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快速计算印刷品用纸成本的方法.docx

快速计算印刷品用纸成本的方法

快速計算印刷品用紙成本的方法

資料來源:

《印刷經理人》作者:

尤安華

現在社會上時興“貨比三家”,客戶通常讓幾家印刷廠商同時報價。

同樣的印刷質量,同樣的交貨日期,在同等條件下誰的印刷報價低就找誰印刷,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因此能否準確報價就成為能否取得訂單的關鍵所在。

在印刷品的成本當中,紙張是當之無愧的大項,在企業的生產成本當中,紙張成本的比例是最大的,幾乎要占到銷售總額的50%左右。

那麼我們如何才能快速計算印刷品的紙張成本呢?

 

    第一步,計算單張紙的成本 

    在此,我們用公式表示為:

單張紙成本=紙張係數×紙張克重/100×紙張噸價/10000 

    其中,紙張係數為各規格紙張的一個固定係數,如大度紙(889mm×1194mm)的紙張固定係數約為1.06;正度紙(787mm×1092mm)的紙張固定係數約為0.86;其他特殊規格的紙張,如850mm×1168mm的紙張固定係數約為1;880mm×1230mm的紙張固定係數約為1.08;960mm×1200mm的紙張固定係數約為1.15。

這些紙張係數記不清也沒有關係,它實際上就是紙張的長(m)×寬(m)計算結果的近似值。

 

    例如:

大度80克的雙膠紙,紙張價格為7000元/噸,其單張紙的成本約為0.594元=1.06×80/100×7000/10000。

 

    第二步,計算紙張總數量 

    紙張總數量=印刷總量/印刷開數×頁數/2+損耗補紙數。

其中,損耗補紙數一般是根據(印刷總量/印刷開數×頁數/2)計算結果乘以一個固定比例而得到,這個比例各個企業不近相同,大致約為5%~10%左右。

以下的例子中假定損耗補紙數比例均為10%。

 

    例如:

印40000張大16開的單張紙說明書,則紙張總數量=40000/16×(1+10%)=2500×(1+10%)=2750張。

 

    又如:

印5000本大16開的說明書,內頁24頁,則內頁紙張總數量=(5000/16×24/2)×(1+10%)=3750×(1+10%)=4125張。

 

    第三步,計算紙張總成本 

    紙張總成本=紙張總數量×單張紙成本 

    1.簡單的印刷品直接計算就可以得出紙張總的成本。

 

    例如:

印20000份大16開的廣告宣傳單頁,用157克銅版紙(157克銅版紙的價格為7800元/噸),計算紙張總成本。

 

    紙張總成本=1375×1.298=1784.75元。

 

    2.複雜的印刷品首先要拆解分為幾部分,然後算出各項紙張成本再累計就得出總成本。

 

    例如:

印20000本的大16開廣告宣傳畫冊,封麵用200克銅版紙,內頁用157克銅版紙(200克銅版紙的價格為8000元/噸,157克銅版紙的價格為7800元/噸),內頁12頁,計算紙張總成本。

 

    ①先計算出封麵部分:

 

    封麵紙張總成本=2750×1.696=4664元。

    ②再計算出內頁部分:

 

    內頁紙張總成本=8250×1.298=10708.50元。

 

    ③最後計算紙張總成本:

 

    紙張總成本=封麵紙張總成本+內頁紙張總成本=4664+10708.50=15372.50元。

 

CIP3和CIP4有什麼不一樣

資料來源:

台灣《印刷人》第187期作者:

子凡

貫穿印刷流程的標準規範

    CIP是什麼,既不是硬體、也不是軟體,而是一個製定印刷生產與管理標準及規製化的團體,CIP代表Computer Integration for printing的組織,包括世界上著名印前設備、印刷機、印後加工、印刷圖文軟體公司到數位列印的全錄公司,他們有見於電腦化時代,印刷機製造廠、印前設備,尤其CEPS高階電腦組頁係統,印前排版、編輯係統,到後加工控製係統,往往大家各自開發自己電腦控製的硬體、軟體,也自己去定義工作規範、流程,使用自己認為合適的電腦程式和語言,如果這樣無限發展下去,不隻印前設計編輯檔案,和製版底片及印版輸出,將來隻有相同廠牌可以相容,和其他廠牌就如雞同鴨講,再深一層從印前製版和印刷到後加工,都使用不同電腦語言、程式及控製邏輯,以及工作內容和設備定義時,更是老死不能相互往來。

就算同是印前設備,但不同廠牌輪出機,都要聽命於不同語言,就如十多年前分成麥金塔及PC電腦,兩者程式不能相互通用,所以印刷頁麵檔連轉換的機率都沒有,這個情況到印刷機房更為可怕,如果有6部機器,分成四個廠牌,而印版供應來源,除自家製版之外,另外還有三家製版廠在供應時,如果以傳統印版掃描機掃版的話,可能要用到兩台、三台掃版機,掃描印紋分布資訊檔,再轉成各色墨鍵分布印墨的程度指令,因為海德堡有自己印版掃描機、羅蘭也有自己的,日本的用Demia掃版機,雖各廠牌格式都有,但不太正確(掃版準確性隻有65%準度)且投資龐大,為不同廠牌印刷機,自然要做這種合適於各自印刷機能接收的格式語言印紋檔,才能發揮作用。

假如不用掃描印版的話,那麼在沒有一致性的檔案格式去規範時,不同CTF底片輸出機和不同CTP印版輸出機,RIP完了之後的印紋分布檔,要輸出合宜資訊格式供不同廠牌印刷機使用時,這將十分的困擾。

所以事先安排好某牌日本機器印,結果工作忙必須轉到德國機器,如照以前磁帶、磁卡的記憶格式,是無法做溝通的。

所以Adobe、柯達、愛克發、富士軟片、海德堡、羅蘭、小森、三菱等十多家廠,去籌組CIP 3(Computer Integration for Prepress Printing Press Postpress)的組織,也就是要貫穿印前、印刷作業和印後加工三者,研發出大家都能使用的指令、規範或規格的工作單,因此不隻要能跨平台、跨軟體,更要大家能把流程中的材料及操作種類、定義及秩序等等規範下來,假如一部印刷機在紙張變化時,必須做飛達尺寸、飛達頭、輪紙台、雙張檢測、邊規、前檔、印壓、傳紙的空氣套件、上光單元、收紙台尺寸、真空刹車、上方風扇及噴粉等等,或許還有更多要更改部份,如吹風嘴、吸氣嘴風量或輪紙台的壓輪位置、真空皮帶、真空邊規的吸風量變化等等,光是一個機械式尺寸變化就可能有上百個地方,必須做遙控式數位調整。

一部八色機有接近250個墨鍵、8個墨槽輥總體供墨量的大小變化,這些參數在今天不隻是在印刷前耍做預設定,甚至於在校版、校色時也要做變化調節,到正式印刷時,更可能用連線式或離線式的濃度掃描量測,把現印的數據和OK Sheets付印樣張的數據做類比,然後做差異值的墨鍵開度變化調節,甚至於總體墨量的多少變化也要調節因應,像這樣的設備,如果沒有CIP統一的規範接口,控製起來就會因廠牌不同,而做出不同資訊程式和格式變化因應,有了CIP組織,不同廠牌設備在同一的定義及規製下,其差異性不大,同時使用PDF檔在ClP 3的格式上,自然容易溝通。

而CIP 3組織的出現受到很多硬體設備製造商、軟體開發公司甚至像Adobe這樣語言程式製定的公司所重視,這不隻是在統一共同的指令、程式及秩序,加上程式規格語言之外,更重要是印刷工程中前麵已做過的事和已知道的資訊,不要到下一個工程又要全部重新輸入。

如客戶名稱、電話、住址、連絡人、工作名稱、規格、色彩、製版、印前服務、用紙種類、尺寸、厚薄、裝訂加工、數量、特殊需求及編排秩序等等,如在後端重輸入有時會出錯,也要花時間去處理,而CIP 3雖宜稱可規範到後端加工,但多年來裁切比較多人使用,而折紙機、騎訂及膠裝機,則以Horizon公司比較積極配合。

    CIP 3最核心的價值是在由拚組大版的付印頁麵檔,轉成2400、2540dpi供輸出機要輸出用的點陣檔。

這種被稱為電子底片,若用在各種印刷機的墨鍵分布區,由咬口到版尾做逐區分割,再累計各區含有印紋分布百分比,將各色版各個供墨區的印紋分布資訊,提供給有經驗或沒經驗的印刷機操作者,做墨鍵開度預設定參考,這是最重要的精確參考數據,而若有不同曲線,就要選取合宜的紙張、油墨、印刷條件之曲線做參數轉換,才直接去做各色版、各墨鍵開度的快速、精確操作。

這個由印前產生的資訊,給印刷機的操作者,才不用看著印版自己去做各個墨鍵區的調節因應CIP3/CIP4的印版上印紋分布資訊(一般以原生輸出檔轉72dpi左右粗檔使用)  ,不隻是CIP 3資訊中極為核心價值,同樣在CIP4的新體係上,也占有重要應用價值。

CIP4讓管理分析趨於完善

    事實上1993年開始研發的跨印前、印刷製程及印後加工三個流程的CIP3,隻有從前方往下遊的流程,傳輸已知的資訊檔加以應用。

但不久海德堡、曼羅蘭、愛克發及Adobe四家公司,另外在研究一套更完善的印刷管理追蹤係統,甚至於可以去收集很多生產資訊,供下次再版或類似工作使用,而且可以用JMF檔,把很多工作資料、設定資訊自動登錄於MIS資管係統上,以後再加以分析比對,如成本、利潤率、工作效率及設備、人員效率,以做更進一步深一層的管理,並提供印刷廠及客戶在印件追蹤上,給予很大方便性。

這些資訊的收集,可以追蹤再利用,以及分析的“處理”Processing,形成了CIP3隻重視工務資訊流之外,CIP4又增加許多更完整資訊收集、追蹤、分析,甚至要在指令上做特別指令,如墨色的印刷Lab值要求、印刷中不同版別的數量指令等等,CIP4發起成員是重疊在CIP3架構內,所以公元2000年正式成立,由Prepress、Printing—Press、Postpress等3P,再加上Data Processing資料處理的第四個P,成為CIP 4的新組織,而CIP4組織基本上提供規範、諮商,本身也不是軟體、硬體生產者,而CIP 4把工作令、工作單,改成JDF檔方式,把工件客戶、名稱規格、需求及特殊要求、注意事項,甚至於Lab色彩值濃度要求及種種後加工參數也寫進來,如果印紋分布檔完成後,也可以一並儲存人JDF(Job Definition Format)工作辨識檔,把CIP 3的一堆資料,更加以做規格化的定義及使用之外,很多檔案在一起也更容易辨識使用,JDF檔改用XML可擴充性語言,比CIP3用的PDF語言,更能夠裝下許許多多的新工作指示及規定,而且XML檔也是同樣跨平台容易使用的語言之一。

    CIP4的JMF(JOb Managment Format)工作管理資訊檔,提供工作的生產參數,並有自動向MIS資管係統通訊、連係及登錄的機製,所以操作者的工作追蹤就不用分神去做鍵盤及屏幕資料的輸入因應而影響作業,JMF檔則是由各設備操控盤上,自己主動的向資管MIS係統登錄,所以工作進行到什麼地方、預計什麼時候完成,不論工務部門、廠內及主管,甚至於被容許的客戶,都可以進入電腦係統查閱生產中的工件進度,以及預計完成時間。

而且再版工件可全部使用以前生產時所調節或設定參數,以很近似的條件去做生產,這一點CIP 3隻要靠印刷機上控製台所測錄磁帶、磁卡做記錄,其他就很少可能再重複使用以前生產資訊。

有些非再版印件在CIP4的情況下,可以找到相同生產參數來應用,如80P雪麵紙以888~640mm印刷書籍的資訊檔,就可以提供下一期雜志生產使用,隻要換掉印紋分布檔就可以,甚至於同一規格的印件,也一樣可用它做印機尺寸、厚薄、風量和全機數十個生產參數做快速準確調節,隻須換下內容的印紋檔案就可以,至於後麵折紙、裝訂、裁切參數也同樣俱有利用價值,因而節省很龐大生產時間。

但前提不隻是尺寸變化、印壓的變化調節,而必須有數據化伺服調控裝置才有可能做數控式集中記憶及集中數位調節。

另外風量和其他如墨輥時規、擺動調節,也都要做數控式的調節設施,道理一如墨槽鍵若用螺絲手工調節者,就沒有可能做遠距按鈕調節墨控,更無法引用記憶卡或CIP 3/CIP 4的數控式調節,所以要有全麵數控的前提,設備操控的伺服動力數位控製是不可少的。

    MIS資管係統上,已登錄生產流程及生產參數,除了生產再利用之外,今後有更大的用途,可以做為成本分析,將一個工件在估價所做的成本和生產時實際產生的成本做類比,做為分析改善的依據,取價太高、太低或是生產不能符合原先所訂立標準,甚至於材料不合用而要頻頻停機做清洗擦拭,或是飛達不順隻能開低速生產等等變因,那麼今後對這類材料的使用要列入不受歡迎,或加價才能接受生產。

在生產上機器設備因欠缺保養老舊生產不順,也可以從MIS的印刷速度、生產停機程度得到資料,以便做改善。

人員的類比,那一位的操作優勢可以做學習轉移,除了個案分析外,整季、整年度的生產回顧和檢視更是重點。

有了MIS的資訊,如何適才、適所找到合宜的人、做合宜有效率的工作方式,也是另外一個可利用的資料。

MIS的管理資訊之外ERP係統做為骨幹,從前麵的估價係統,工作印件確立,到工作流程管理、生產時效的評估及生產機器排列,原物料訂貨供應,生產規範的傳達到工件完成後的品質評量、成本評估及會計帳確立,加上財務係統、管理係統的架構,在今天資訊化時代,越來越多的生產資訊和管理資訊及會計、財務資訊結合在一起,是一件非常有價值的事。

隻是有係統是隻把路造好,沒有車輛利用做流通,再好的路也沒有價值。

而MIS之後的ERP資管係統又是各廠家不同,所以在建立上就會曠時費日,不像CIP 3/CIP 4係統,在定義及生產邏輯上已有共識,比較沒有不同廠牌及操作使用上的不同差距存在。

CTP大比拚:

CTcPVS熱敏、紫激光

資料來源:

《廣東印刷》2008年第1期作者:

潘振明

CTP技術包括計算機→紙、計算機→版、計算機→印刷機三種形式,即直接打樣機、直接製版機、數字印刷機(包括在機直接製版印刷機)等。

其中,直接製版機淘汰了軟片顯影、定影等衝洗處理工藝和人工拚版工藝,直接將計算機數碼圖文信息“複製”到印版上,實現了計算機排版與高速製版的完美結合,使桌麵出版係統(DTP)的快捷和高速度涵蓋到整個印前係統,為製版工藝帶來了第二次技術革命,為建立現代印刷從原稿設計→製版→印刷→印後加工的全麵數字化工作流程奠定基礎,並將通過JDF數字工作流程輻射整個印刷過程,迎來真正的快速高保真印刷時代。

  從目前來看,直接製版機分為兩大類,一類需要專門的版材,如熱敏、紫激光CTP技術,其昂貴的板材,使許多非常希望采用CTP技術的用戶望而卻步;一類則可應用於傳統的PS版,如CTcP技術,這種技術的問世和商業化應用,進一步擴展了CTP的應用平台。

  熱敏、紫激光CTP與CTcP各有優劣,我們立足於企業市場定位的實際需要及技改能力,從時間、質量、成本等方麵綜合考量,當可比較理智地圈定最適合自己的選項。

  一、推動印刷數字化發展的CTP技術

  1980年,CTP(Computer To Plate)技術出現;1995年,第一台CTP設備問世;1996年,中國引進第一台CTP設備。

  1.現代CTP技術的特點 

  ——製版設備規格多元化,從四開到全張乃至超大幅麵,都可直接完成;  

  ——數字化工作流程操作簡便化和人性化,可提供更多選項的高度自動化功能; 

  ——配備最先進的自動化工作流程軟件,RIP速度更快、功能更強,輸出更快捷; 

  ——通過CIP4,直接生成整版墨道數據傳輸給印刷機,縮短追色時間,減少過版紙,提高印刷機的生產效率; 

  ——使用特殊加網技術,能在調頻網、調幅網、混合網之間選擇輸出,細節再現好,保證印刷色彩的穩定性,實現高保真印刷。

  

  2.CTP類型

  

(1)主流CTP技術:

主要有光敏CTP、熱敏CTP、CTcP技術。

  附表1:

CTP三大主流技術PK台

  

(2)其他CTP技術:

包括在機直接製版印刷(如DI係列數字印刷機)、噴墨CTP係統。

其中,噴墨CTP係統采用物理成像技術,直接在膠片、紙張、PS版上打印所需文圖。

可不用膠片,使用普通PS版(經曬版、顯影後上機印刷)或未塗布感光層的PS版(打印層固化後直接上機印刷,不使用化學藥品),是最便宜的直接製版係統。

缺點是成像精度低,隻能用於某些質量要求不高的書刊、彩報、期刊及絲網印刷等。

  二、CTP 競技場上的“黑馬”:

CTcP

  1.出道

  早在1995年,德國的貝斯印公司(Basys Print)就已推出第一個使用CTcP技術的係統,但隻是試驗性產品,未投入規模生產;Drupa2000,使用傳統PS版的紫外光平台式直接製版機正式麵世,引起較大反響,但並未躋身CTP主流技術行列;Drupa2004,在當年最熱門JDF數字工作流程推進中,與熱敏CTP幾乎同時出道的基於傳統PS印版的CTcP技術在埋沒了近10年後才大放異彩,就像“灰姑娘”找到了自己的“水晶鞋”,一下子變成了“公主”,引起了印刷業界的廣泛關注。

艾司科公司(Esko-Graphics)、Alfa Quest和Purup Eskofot也紛紛推出了自己的CTcP產品。

這種技術除了在直接製版質量和效率方麵極具競爭力外,更兼有成本低的優勢,且可以更好地完成由模擬到數字無衝突過渡與較完美的對接,開辟了CTP應用更為廣泛的新領域。

  2.技術特性

  CTcP是Computer To Conventional Plate的英文縮寫,指在傳統PS版材上進行計算機直接製版,是CTP工藝的一種實現形式,但印前工藝和上機印刷不需作任何改動,沿用傳統紫外光曬版的基本成像原理,光源也基本沒有改變,唯一要求是係統中配置UV-Setter,大部分膠印版材均能利用UV-Setter曝光成像。

隻是以用數字微鏡替代軟片,以步進式無縫拚接區域曝光方式替代整個幅麵的一次成像。

它既擁有CTP的高質、高效,又保留了傳統版材上機印刷時操作簡便、性能穩定的使用特性。

CTcP技術以貝斯印最具代表性,該公司CTcP的核心技術是數字微鏡器件(DMD)。

  3.獨特優勢

  ——大幅度降低印前生產成本。

一是簡化工藝流程,減少了傳統工藝中出膠片、人工拚版、曬版等工藝過程,可節省耗材及相關費用。

二是適用於任何傳統的PS版材,使用常規顯影機和處理用的化學藥品(已有免化學處理版材推出),可在明室條件下方便操作。

三是不需改動現有的硬件配置,可利用1bit/tiff格式的數據,並可利用RIP數據,無需采用特殊的網絡界麵,可與現有的網絡環境聯網,實現低成本運行,係統的運行、維護綜合成本可比采用專用版材的CTP降低40%左右。

  ——提高印刷質量和效率。

采用方形網點成像,以較低的分辨力實現高品質印刷,並可以明顯縮短RIP 時間、減少處理數據量、節約電腦係統的內存、曝光速度更快等。

方形網點邊緣清晰、銳利,忠實原稿。

在相同分辨率的情況下,可達到更高的複製質量。

點陣式一一對應的PS版數字成像,可消除製版時網點擴大及出現髒點的現象,與熱敏、光敏CTP技術同出一轍。

  ——減少印刷調試時間和材料損耗。

無需印版定位,就不會因定位不準而需重新製版,避免上機印刷時花費大量時間校版,能最大限度縮短短版印刷換版和上機調試時間,減少調試時水、紙張、油墨等耗材使用量。

  ——充分發揮傳統PS版潛在性能。

傳統製版中,由於膠片曬版時網點擴大和網點損失不可避免,所以PS版的曝光範圍僅為2%-97%,印刷可控製範圍僅在5%-85%左右。

數字直接成像技術後,由於消除了網點擴大和損失,PS版可以優異再現1%—100%的網點,印刷可控範圍也擴大到了1%-99%。

  ——生產更具靈活性。

平台式的曝光結構對補版有著其它曝光結構無法比擬的優勢,對於缺少的頁麵可以空過,先對現有的頁麵進行曝光,空缺文件到達後補曝即可,不必像其他CTP被動等待所有頁麵到齊才能曝光。

並可對2塊較小的印版同時曝光。

另外,定位銷可以很靈活地根據不同的定位係統進行更換,並且可以根據客戶的需要采用伸縮銷釘或三銷定位係統。

  ——印版選用靈活。

針對不同的活件,既可以使用陰圖版也可以使用陽圖版,選擇主動權完全由客戶掌控。

一般文字性內容為主的印品(印版覆蓋率小於50%),用陰圖型常規PS版(N 型);如果印版上圖像區域麵積很大(如商業印刷品,印版覆蓋率大於50%),或某些特種油墨腐蝕性強(如UV 油墨),可使用陽圖型PS 版(P型,耐化學腐蝕性強,耐印力高),這樣更省時間,效率更高。

  ——與傳統PS版印刷工藝快速、穩定、流暢的融入。

PS版上機印刷和圖像複製能力經過市場長期檢驗,得到公認,技術工藝已臻於完美,並已經在印刷界得到最廣泛的應用。

引入CTcP可以繼續使用原有的衝版機和顯影藥液;並能在印刷時減少停機換版時間。

原有的水墨平衡、印刷壓力等印刷參數卻無需進行重新測試。

既保證了印刷的穩定性,又保證了經濟性和高效益。

  4.CTcP的設備選型

  CTcP三大設備供應商Basys Print、Esko-Graphics、Purup Eskofot分別采用數碼微鏡(DMD)、網點拷貝掃描儀(EskoScan)、光線開關陣列(LSA),以不同的成像技術在傳統PS版上實現數字直接製版。

其中Basys Print的UV-Setter係列以技術領先、規格齊全、應用領域廣泛而一直處於領軍地位。

  附表2:

CTcP三大供應商PK台

  三、 CTP直接製版技術的發展趨勢

  ——CTP直接製版技術已進入熱敏、紫激光CTP與CTcP“三國”時代。

1995年第一台CTP直接製版機問世以來,熱敏CTP技術一直以技術含量高、製版質量高、技術創新多領跑CTP。

近年來,紫激光CTP內鼓式以製作簡易化、曝光高速化、成像單元小型化、技術成熟化成為CTP新秀;CTcP則以使用傳統PS版,綜合成本低,並與印刷廠原有印前設備相銜接而異軍突起。

  ——客戶需要成為單一CTP設備走向全數字化工作流程的原動力。

係統化的全麵解決方案,能夠實現在生產的任一環節中進行打印、打樣,允許最後一分鍾的修改等高要求,有利於消除人為因素影響,便於信息的數字化傳遞,便於快速發現並解決問題,保證整個係統的高效與安全。

  ——印前設備資源獲得共享。

一次RIP,多次輸出,生產效率和技術水平得以提高,並輕鬆實現多種係統間文件格式的兼容與混合運行。

 

  ——可更換光源技術的CTP設備。

在CTP光源與版材多樣化形勢下,可更換光源技術將保證客戶投資CTP設備不受光源變化影響。

 

  ——滿足日益嚴格的印刷生產要求。

將進一步適應輸出高速化、規格多樣化、處理自動化的要求,同時,耐印力將大大提高,並能滿足高精細彩印網點等多方麵的印刷要求。

 

  ——CTP工作流程將針對不同的細分市場進一步專業化。

如針對書刊印刷將重點凸現強大的書版排版功能、準確安全處理雙字節中文功能,高品質的印刷效果,印版高耐印力,適應UV印刷等;針對報業印刷將適應出版的時效性要求,突出製版機的超高生產效率和係統運行的超穩定性,準確安全處理雙字節中文功能,與前端采編係統暢通的數據交換功能等;針對包裝印刷將重點承諾印版的高穩定性和易保存性,強大的UV印刷適應能力,滿足超大幅麵外包裝製版要求等;針對商業印刷及印版輸出中心將滿足其大幅麵、高品質和高效率要求,保證數據處理流程的開放性、兼容性和高速度,滿足快速獲得高品質印刷效果要求等。

  ——CTP與數碼打樣的匹配越來越重要。

如遠程打樣、屏幕軟打樣、數碼打樣等,使客戶得以及時預覽數字印刷效果。

  結束語

  熱敏、紫激光CTP的應用需要改變從顯影到印刷的所有條件,需要企業花費更多的成本和精力進行技改和生產流程的全麵革新,需要對員工進行許多培訓,並需要一個較長的適應期。

同時,未來的CTP究竟是熱敏,或是紫激光,還遠未定型,且不同係統之間無法兼容或升級;我們也無法預知未來的發展方向是什麼。

如果一旦出現更為成熟、定型的技術,都將導致現有熱敏或紫激光CTP係統癱瘓和無法運作,而使之成為一堆廢物。

對於一般印刷企業來說,熱敏或紫激光CTP那樣一種從製版設備到版材全麵更新的投入和所帶來的效益之間的差距實在懸殊太大。

的確,熱敏製版的分辨率可高達400線/英寸,但為配合這一線數,在專用版材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紙張、油墨、橡皮布、印刷設備等配套上的要求也更高,市場上對線數有這樣高要求的活件卻沒那麼多,尤其是麵對日益微利化的印刷市場,昂貴的熱敏CTP技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