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完整系统碳氮磷元素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516172 上传时间:2023-03-0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1.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完整系统碳氮磷元素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生态完整系统碳氮磷元素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生态完整系统碳氮磷元素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生态完整系统碳氮磷元素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生态完整系统碳氮磷元素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态完整系统碳氮磷元素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docx

《生态完整系统碳氮磷元素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完整系统碳氮磷元素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态完整系统碳氮磷元素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docx

生态完整系统碳氮磷元素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生态系统碳氮磷元素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王绍强,于贵瑞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千烟洲农业生态试验站,北京100101)

摘要:

生态系统元素平衡是当前全球变化生态学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研究热点和焦点。

在系统介绍生态化学计量学与碳氮磷元素循环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重点从土壤CBNBP化学计量比的分布特征、指示作用、对碳固定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CBNBP比的影响等方面探讨了CBNBP比在养分限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森林演替与退化等领域中的应用等问题,并展望了生态系统碳氮磷平衡的元素化学计量学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通过对生态化学计量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可以深入认识植物-凋落物-土壤相互作用的养分调控因素,对于揭示碳氮磷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平衡制约关系,为减缓温室效应提供新思路和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

关键词:

生态化学计量学;土壤CBNBP比;物质循环;能量平衡

生态系统碳氮磷等元素的循环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之一,而且碳与氮、硫、磷等元素的循环过程是相互耦合的[1~3],所以,养分循环的改变将强烈地影响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4,5]。

同时,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稳定性不仅会受到相关生物体对元素需求的强烈影响,也会受到周围环境化学元素平衡状况的影响,在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生态系统碳储量是由质量守恒原理和其它关键养分元素(如氮、磷等)的供应量控制的[4,6],因而,研究碳、氮、磷的平衡关系对于认识生态系统碳汇潜力和生态系统如何响应未来气候变暖具有重要意义[7~9]。

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

生态化学计量学(ecologicalstoichiometry)结合了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等基本原理,包括了生态学和化学计量学的基本原理,考虑了热力学第一定律、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原理和分子生物学中心法则的理论,是研究生物系统能量平衡和多重化学元素(主要是碳、氮、磷)平衡的科学,以及元素平衡对生态交互作用影响的一种理论,这一研究领域使得生物学科不同层次(分子、细胞、有机体、种群、生态系统和全球尺度)的研究理论能够有机地统一起来[10~12]。

曾德慧等[12]对生态化学计量学的概念、研究历史、基本理论、应用和发展做了详细的阐述。

目前,生态化学计量学核心是认识到生物体元素组成存在相当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与重要的生态功能有着根本性的联系,所以,可应用质量平衡限制理论认识生物体和环境之间能量和物质的流动[13,14]。

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

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最早主要是针对水生生态系统开展的,海洋生态学家和地球化学家应用了化学计量学原理指导养分限制和养分循环的研究已有50多年的历史了[15],如由于氮磷比率变化而导致的藻类爆发、食物链中养分的平衡关系等[12]。

生态化学计量学是近年来新兴的一个生态学研究领域,是生态学与生物化学、土壤化学研究领域的新方向,也是研究土壤)植物相互作用与碳、氮、磷循环的新思路[12,14]。

目前,生态化学计量学已经广泛应用于种群动态、生物体营养动态、微生物营养、寄主-病原关系、生物共生关系、消费者驱动的养分循环、限制性元素的判断、养分利用效率、生态系统比较分析和森林演替与衰退及全球碳氮磷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资源竞争理论等研究中,并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12]。

由于土壤系统中食物链正日益被当作养分循环的重要调节者,所以,生态化学计量学在土壤养分循环与限制作用研究中的应用受到了更多的关注[12~15]。

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

1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的科学意义

1.1养分比例与化学计量学

植被根、茎和叶中的养分含量取决于土壤养分供应和植被养分需求间的动态平衡,因此植物的养分比率常常会趋向一固定的比值,这种模式最先在海洋中被观察到,后来发现在陆地生态系统也是如此[5,10]。

这种向固定养分比趋同的结果表明:

对生物生长限制最强的养分元素决定了所有养分元素的循环速度,这些循环速度既可受植被养分需求量的约束,也可受来自土壤养分供应的约束,因此,养分比例(元素化学计量学)可以定义生态系统中大部分养分元素的循环模式[5]。

彈贸摄尔霁毙攬砖卤庑。

生态化学计量学认为元素的相对丰度能控制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速率,将生态实体的各个层次在元素水平上统一起来,使得不同尺度、不同生物群系和不同研究领域的生物学研究联系起来了,可用于研究生态相互作用及其过程中化学物质的平衡,从而能阐明海洋和陆地植被对碳的吸收及释放机制[10]。

所以,生态化学计量学能用来更好地揭示生态系统各组分(植物、凋落物和土壤)养分比例的调控机制,认识养分比例在生态系统的过程和功能中的作用,而且,阐明生态系统碳氮磷平衡的元素化学计量比格局,对于揭示元素相互作用与制约变化规律,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謀荞抟箧飆鐸怼类蒋薔。

1.2氮磷元素与化学计量学

氮磷作为植物生长的必需矿质营养元素和生态系统常见的限制性元素,在植物体内存在功能上的联系,二者之间具有重要的相互作用,但全球尺度土壤氮磷限制或植物氮磷状况仍然缺乏深入的探讨[16]。

氮磷养分的有效性是调节植物凋落物分解速率和生态系统碳平衡的一个主要因素[17],较低的土壤养分有效性通常会导致植物叶氮磷含量和光合作用能力发生变化[18,19]。

所以,当土壤养分有效性降低时,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会受到限制[20],土壤有机质分解作用和森林地表碳积累作用也会降低[21]。

长期生态观测与实验表明,在原生演替期间植物生长的养分限制作用从早期氮有效性的限制转变为后期磷有效性的限制[22],温带森林厦礴恳蹒骈時盡继價骚。

地区一般是受氮素限制的,热带地区主要是受磷素限制的[23,24]。

Wardle等[24]还发现,在大多数长期观测研究中,随着土壤底物年龄的增加,新鲜凋落物和腐殖质的NBP比将增加,因而从热带到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将会发生相似的森林退化现象,导致了土壤磷有效性的降低。

尽管该研究使用的森林动力学模型没有考虑物种多样性的功能与作用,其研究结论还需大量研究的论证[25],但是通过叶和凋落物NBP比的变化可以监测土壤养分的有效性。

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这两种元素的循环在速度和规模上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导致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出现,因此NBP化学计量学在养分循环和生态系统功能上的研究就显得极为茕桢广鳓鯡选块网羈泪。

重要[11]。

1.3生态化学计量学与碳循环

凋落物和土壤碳库的增长也受到微生物为维持它们自身碳/养分平衡需要的制约,土壤微生物和植物需求之间可以通过动态交换达到并维持一个平衡的元素比[6],这表明碳积累速率和存储能力是与限制植物生长的氮和磷的供应相联系的[23],但目前对土壤和凋落物中碳/养分比值差异与生态系统功能之间关系的认识还不十分清楚。

生物量中碳与关键养分元素(氮、磷)化学计量比值的差异能够调控和影响生态系统中碳的消耗或固定过程[12],是评价氮磷变异性机制的重要工具,所以,可用CBNBP化学计量比来分析生态系统碳循环、氮磷元素平衡与制约关系。

鹅娅尽損鹌惨歷茏鴛賴。

目前,全球变化与氮磷元素在碳循环中的控制作用研究方面还存在两个关键科学问题:

(1)陆地上有多少新的初级生产力源于土壤有机物的分解和化肥的施用?

(2)海洋中有多少新的初级生产力是由陆地输送到海洋和由深海传输到海洋表层的养分而产生的?

通过生态系统CBNBP比关系的确立,生态化学计量学可为回答陆地和海洋的碳及氮磷养分循环问题提供一个契机[26]。

由于CBNBP比在预测和控制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上的重要性,如果从生态化学计量学理论出发(动态平衡理论和生长速率理论),开展元素化学计量比平衡和非平衡的生态系统比较研究,就能抓住碳循环与元素平衡的趋势与格局。

因此,通过对籟丛妈羥为贍偾蛏练淨。

生态系统植物、凋落物和土壤中碳氮磷元素组成比的分析,探讨生态系统元素平衡的CBNBP比临界值,预测养分循环速率(通量),并着重从生态化学计量学的理论认识植物-凋落物-土壤相互作用的养分调控因素,进而掌握碳循环调控机制,对于揭示碳氮磷元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及平衡制约关系,促进生态化学计量学理论的发展,为减缓温室效应提供新思路和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科学意义。

預頌圣鉉儐歲龈讶骅籴。

2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

土壤碳氮磷比(CBNBPratio)是有机质或其它成分中的碳素与氮素、磷素总质量的比值,是土壤有机质组成和质量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土壤CBNBP比主要受区域水热条件和成土作用特征的控制,由于气候、地貌、植被、母岩、年代、土壤动物等土壤形成因子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壤碳氮磷总量变化很大,使得土壤CBNBP比的空间变异性较大,如我国湿润温带土壤中的CBN比稳定在10B1到12B1左右,热带、亚热带地区的红、黄壤则可高达20B1,而一般耕作土壤表层有机质的CBN比在8B1到15B1,平均在10B1到12B1之间,处于植物残体和微生物CBN比之间[27]。

不同研究发现美国爱荷华州、巴西、苏格兰、新西兰和印度土壤有机质的CBNBPBS比分别为110B10B1.4B1.3、194B10B1.2B1.6、113B10B1.3B1.3、147B10B2.5B1.4、140B10.2B2.1B2.1、144B10B1.9B118,平均来说,土壤腐殖质的CBNBPBS比大致为140B10B1.3B1.3,某些情况下CBP比比CBN比的变异性大,即CBP比具有更大的范围,原因在于磷不是复腐殖酸和棕黄酸的结构组分[2]。

研究还表明,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CBN比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例如,土壤CBN比从森林的13上升到退化草地的17,生态系统高密度部分有机质比轻组部分有着更低的CBN比[28]。

这是因为植物通过消耗和释放不同于环境(土壤和大气)要素比值的元素,从而对土壤CBNBP比值产生影响[10]。

土壤的物理结构、化学性质和厚度也会对CBNBP比产生一定影响,例如磷的有效性是由土壤有机质的分解速率确定的,较低的CBP比是磷有效性高的一个指标。

渗釤呛俨匀谔鱉调硯錦。

2.1土壤碳氮比值特征

一般来讲,土壤有机质CBN比与其分解速度成反比关系,这是因为土壤微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既需要碳素做能量,也需要氮素来构成自己的身体。

微生物生物量的CBN比约为10B1,在40%生长效率的情况下,土壤微生物每分解25份碳素就需要1份氮素组成自己的身体,即微生物需要CBN比约为25B1的底物来满足它们的需氮量[5]。

在CBN比较高时,微生物需要输入氮来满足他们的生长;在CBN比较低时,氮超过微生物生长所需的部分就会释放到凋落物和土壤中[5]。

因此,幼嫩多汁、CBN比值低的植物残体,矿化和腐殖化都较易进行,分解快,形成的腐殖质量少,而干枯老化CBN比值高的植物残体则相反。

所以,有机物CBN比值越高,分解速度也就越慢,这是因为微生物得不到足够的氮素来构成其躯体,从而影响其繁殖速度。

铙誅卧泻噦圣骋贶頂廡。

土壤有机层的CBN比较低表明有机质具有较快的矿化作用,所以使得土壤有机层的有效氮含量也较高。

从有机层到矿物层,随着土壤厚度的增加,CBN比一般会降低,这从更大程度上反映出土壤深层剖面腐殖质的年代和分层化[29]。

同时,由于碳氮储量确定中的误差导致CBN比具有相当大的变异性,所以,Batjes[29]在分析全球土壤CBN比之前,将CBN比小于2和大于70的数据考虑为异常值并在分析中剔除,通过计算发现全球土壤CBN比范围从漠境土壤(Yermosols)的9.9增加到有机土土壤(Histosols)的29.8。

另外根据土壤碳氮储量计算,全球土壤CBN比平均值为13.33[30],中国土壤CBN比平均值在10B1~12B1之间[27]。

擁締凤袜备訊顎轮烂蔷。

目前部分土壤氮储量估算和生态系统碳模型研究中常将土壤CBN比视为一个常数,并根据土壤和生物量中碳含量以及CBN比值,近似估计大部分土壤和生物量的氮储量[4]。

例如,科学家们通过假设矿物土壤CBN比为10、有机土壤CBN比为30(Histosols),利用土壤碳数据,估算全球陆地土壤氮储量约为240Pg[2]。

除此之外,Schipper等[3]通过假定土壤CBN比最小值为9、10和11来估计新西兰土壤氮的最大存储能力。

由于土壤CBN比存在相当大的变异性,利用碳储量与固定的CBN比来计算氮储量会产生较大的不确定性。

因此,应构建不同植被和土壤类型的CBN比数据库,加强不同生态系统类型植物和土壤CBN比的空间变异性研究,才能深入探讨土壤CBN比特征的空间格局和调控因素,更加准确地估算土壤碳氮储量和模拟土壤碳氮循环过程。

贓熱俣阃歲匱阊邺镓騷。

2.2土壤碳氮磷比的指示作用

由于土壤CBNBP比是反映土壤内部碳氮磷循环的主要指标,综合了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异性,容易测量,而且有助于确定生态过程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因而成为确定土壤碳氮磷平衡特征的一个重要参数,而且凋落物和土壤CBNBP比值也可成为碳氮磷矿化作用和固持作用的指标[31,32]。

坛摶乡囂忏蒌鍥铃氈淚。

国外在应用生态化学计量学原理研究植物、凋落物和土壤CBNBP比与食物链、营养结构、养分限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森林演替与退化等领域,已积累起大量研究资料和成果[5,6,10,24,33]。

其中,NBP比可用作氮饱和的诊断指标,并被用于确定养分限制的阈值[34,35]。

例如,当湿地植物叶NBP比<14时存在氮限制,叶NBP比>16时存在磷限制[35]。

一些研究还发现,土壤CBN比与冠层生物化学成分、凋落物CBN比、土壤净氮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31,32,36]。

土壤有机层CBN比大于30或小于30分别是硝酸盐淋溶风险低或高的阈值[32]。

AitkenheadandMcDowell[37]也发现土壤CBN比可用于预测森林土壤溶解有机碳(DOC)浓度和解释生态系统中DOC通量99.2%的变异性,因而,CBN比成为森林和森林溪流有机质分解作用的预测指标[10]。

蜡變黲癟報伥铉锚鈰赘。

有关研究指出,植物、凋落物和土壤碳氮磷比值可以作为养分限制、碳氮磷饱和的诊断和有效预测指标[34,35],其中叶NBP比是植物生长养分限制的敏感性指数,可作为判断氮沉降对生态系统健康影响的有效工具[35]。

湿地植物凋落物的分解也经常受到土壤氮或磷的有效性的限制,所以,养分限制类型能通过凋落物化学特性(氮含量、磷含量和NBP比)来预测[17,38]。

由于养分限制类型不仅可以由NBP比而且也可由氮、磷含量本身来确定,使得土壤CBNBP比在生态系统功能和过程上的指示作用受到一定的约束。

当土壤CBP、CBN、NB買鲷鴯譖昙膚遙闫撷凄。

P比达到什么比值时,哪种元素是限制性的?

土壤碳氮磷比指示作用的有效范围有多大?

这都是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进一步研究的基本问题。

綾镝鯛駕櫬鹕踪韦辚糴。

2.3土壤碳氮磷比对碳固定的影响

生态系统碳储存能力的变化可从3个方面来解释:

外源性养分的总供应量;不同系统组分之间碳、氮和其他元素的分布格局;组分自身化学计量学比率的变化[6]。

因此,生态系统碳储存量会在如下情况时增加:

(1)生态系统养分库增加;

(2)生态系统组分的C:

养分比增加;(3)养分从低C:

养分比组分到高C:

养分比组分的再分配[23,39~42]。

驅踬髏彦浃绥譎饴憂锦。

生态系统碳循环和碳固定效率取决于关键养分元素输入量和需求之间的平衡,以及养分的有效性[6]。

由于植被和土壤的CB养分比差异很大,所以碳固定依赖于植被和土壤之间碳和养分的分配、以及输入的碳对微生物组成的影响[43]。

土壤微生物通过调整对养分有效性的矿化酶的生产力,以便获取与它们生长需要的相似比例的碳、氮和磷,假若氮和磷的供应不充分将会导致氮或磷矿化酶生产力的增加[44~46],从而影响到土壤有机质的分解速率。

地上和地下生态系统凋落物质量(通常表示为CBN比)对微生物调节过程(例如分解猫虿驢绘燈鮒诛髅貺庑。

作用和矿化作用)有较大的影响[47]。

因此,土壤微生物量CBP比值可作为衡量微生物矿化土壤有机物质释放磷或从环境中吸收固持磷素潜力的一种指标[48]。

有研究表明,微生物量的CBP比一般在7~30之间变化,CBP比值小说明微生物在矿化土壤有机质中释放磷的潜力较大,土壤微生物量磷对土壤有效磷库有补充作用;CBP比值高则说明土壤微生物对土壤有效磷有同化趋势,易出现微生物与作物竞争性吸收土壤有效磷的现象,具有较强的固磷潜力[48]。

但是,不同碳库储量按照比例增加的相似性并不是因为生态系统模仿生物的碳、氮或磷的分配,而是因为组成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的生物本身,它们单个细胞和个体上必须服从化学计量锹籁饗迳琐筆襖鸥娅薔。

学规则[6],这又极大地限制了生态系统水平的碳储量和通量潜力,使得生态系统不可能无限制地净吸收固定大气碳。

構氽頑黉碩饨荠龈话骛。

大气CO2浓度的上升可能导致陆地植被具有更高的碳固定速率和更高的CBN比,而陆地凋落物的CBN比的变化反过来能改变矿化作用速率和碳吸收的可行性[49~51]。

这意味着生态系统组分化学计量学的变化可能会进一步影响土壤食物链的其他部分[6],而土壤有机质分解作用是土壤生态功能的一个关键过程,受到碳、氮、磷的限制[6,52],并且碳氮磷在土壤-植物-凋落物-土壤中的再分配过程,可以揭示生态系统碳的吸收固定[23]。

所以,探讨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对土壤养分通量、碳固定和净平衡的调控因素是必要的[7,8]。

輒峄陽檉簖疖網儂號泶。

人类活动对全球碳氮磷循环的干扰正在改变这些元素的相对有效性,从而对气候和生态系统具有潜在地全球性影响[53,54]。

因此,生态化学计量学的应用也应有助于认识化石燃料燃烧释放碳的命运,以及它们与人为活动对限制性养分有效性影响的相互作用。

既然生态化学计量学的提出可以阐明海洋和陆地植被对碳的吸收及释放机制,这种释放与吸收机制一旦研究清楚,将有利于人类了解甚至是控制全球碳循环[12]。

由于主要元素的化学计量学(主要是CBNBP)被建议为生态驱动力[24],所以,利用CBNBP比这样易获取的生态参数预测生态系统碳氮磷的平衡趋势,有助于估算生态系统碳汇潜力,并能节省大规模精细尺度采样、分析费用和人力。

尧侧閆繭絳闕绚勵蜆贅。

2.4生态系统组分之间碳氮磷比的关系

生态系统内部碳氮磷循环是在植物、凋落物和土壤之间相互转换的,生物群系叶CBNBP比值的稳定性能影响到土壤养分关系,反过来对植物的养分有效性也会产生反馈[47],然而,现在的植物、凋落物和土壤元素组成的相互影响研究大多是分析叶CBN比与地上生物量的关系、凋落物NBP比变异性与叶NBP比纬向空间分布特征的关系、冠层CBN比与土壤CBN比的相关性等[17,25],没有充分考虑CBNBP比在这3个库之间的差异和相互作用。

目前,有部分研究计算了全球或区域尺度的植物叶、凋落物和土壤中的碳氮磷元素比值。

例如,McGroddy等[47]基于大量自然成熟林叶和凋落物(温带阔叶林、温带针叶林和热带森林)碳氮磷文献数据发现,对于整个全球森林生态系统来说,叶片CBNBP比为1212B28B1,凋落物CBNBP比为3007B45B1,统计特征相似于海洋环境中众所周知的Redfield比率。

然而,这些研究尚未将植物CBNBP比的格局与土壤CBNBP比的状况联系起来。

尽管植物组织中的氮磷含量可反映土壤有效氮磷现状[38],而且科学家们已经对不同森林植物-土壤-养分强烈的耦合作用进行了阐述[55],但是总体而言,将植物-凋落物-土壤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加以研究,探讨碳氮磷元素化学计量比在整个系统中的变化格局及其相互作用的报道仍然不多,表明该领域需要进一步地探索,才能真正揭示碳氮磷平衡的内在机制。

识饒鎂錕缢灩筧嚌俨淒。

目前,生态化学计量学主要关注植物氮、磷元素的比率关系,因为陆地植物器官中的NBP比相对恒定是植物在地球上生存的重要适应机制[57],所以,可利用植物NBP比为切入点研究植物(自养型生物)生态化学计量学与环境变化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相互关系[12]。

由于植物叶片的NBP比临界值可以作为判断环境对植物生长的养分供应状况的指标[56],因此应用NBP化学计量学的原理和方法,有望代替传统的野外养分添加实验,来研究不同草地受养分限制的状况[57]。

一般而言,植物生长的养分限制是与叶限制性元素的低浓度相关的[58],而且凋落物和叶CBNBP比之间的差异反映了叶衰落期间养分的再吸收效率,这是在养分供应有限的环境中进化出来的一种保持养分的机制性解释。

Mcgroddy等[47]也发现所有生物群系凋落物平均的CBN和CBP比率比相对应的叶的要高,尽管生物群系的叶CBN比存在较大差异,但是全球凋落物CBN比接近一个常数,指出了植物的养分再吸收过程对氮磷关系有着广泛的影响,表明养分的再吸收是一个全球性的重要机制,特别是对磷,进一步研究应分析土壤CBNBP比的变化对养分再吸收效率的制约作用。

凍鈹鋨劳臘锴痫婦胫籴。

新鲜叶、凋落物、土壤(根际内外)CBNBP比的差异大小,代表了微生物、生产者为维持生态平衡面临更大的养分竞争,其中参与矿化作用的土壤有机质组分的CBN比不能反映根际土壤的CBN比,但可以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然而目前尚未明确变化的驱动因素[59],全球CBNBP比规律如何转换成土壤-根系-微生物系统内的养分关系需要深入分析[47]。

DaufresneandLoreau[60]研究结果表明,初级生产者和分解者的碳B养分比在生态系统持续性/稳定性上发挥着一个关键性的作用,所以,生物群系和全球尺度叶CBNBP比率广泛的恒恥諤銪灭萦欢煬鞏鹜錦。

定/稳定性会影响到土壤母体内的养分关系,反过来能对针对植物的养分有效性产生反馈作用[47]。

尽管不同生物群系内外之间植物-土壤-养分的耦合关系已有研究分析[55],但是这些比值并不能单一地表示生态系统的状况,必须结合其他属性,例如叶面积指数、冠层化学特性、凋落物氮磷含量、土壤物理化学特性。

植物、凋落物和土壤之间CBNBP比的差异意味着总生长效率在元素中的变化,这些差异成为解释生态系统结构的一个分析工具。

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的研究将有助于认识土壤-植物-微生物相互作用的养分调控因素,有助于辨别土壤养分动态平衡的阈值,以及认识植物吸收过程和体内养分之间的交互作用。

鯊腎鑰诎褳鉀沩懼統庫。

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生态化学计量学与生物进化、生物体行为和大尺度生态系统过程有着紧密地联系[61]。

第一,进化行为明显地影响了比生物体组成更为基础的生物体元素比率,使得生态化学计量学理论与进化学理论联系起来了。

第二,元素比率具有很强的环境分异特征(适应个体差异的),随着构成其基础的地质学、大气组成和许多因素而变化。

第三,生物体通过不同于周边环境的一定比率来/消费0和释放元素,从而对周边环境的化学计量学发挥调控作用,表明环境和生物体化学计量学之间存在复杂的反馈关系,假若该关系失谐的话,可能会触发种群和进化上的响应。

通过结合养分循环和光照,Stenter和Elser[10]也阐述了化学计量学理论是对生态热力学的补充。

生态化学计量学还能以环境中相互作用的生物体的物质平衡来认识生态动力学,以元素组成来揭示生物化学和生态学之间联系,从而分析和预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动力学[10,14]。

因此,探讨生态系统各个组分(植物、凋落物和土壤)之间碳氮磷比与环境要素的关系是认识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的重要方面。

硕癘鄴颃诌攆檸攜驤蔹。

3人类活动对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

生物量中碳与养分比值的差异能够调控生态系统中有机物质的变化,影响生物圈中碳的消耗或固定过程,但环境决定了植物体内的化学组成,而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环境条件,包括施肥和污染等,比如欧洲的氮污染(氮的相对过剩)与原始植被退化就是一个典型例子[12],这些改变会导致养分循环发生变化,而养分循环改变将强烈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