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注.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515515 上传时间:2023-03-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15.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说文解字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说文解字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说文解字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说文解字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说文解字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说文解字注.docx

《说文解字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说文解字注.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说文解字注.docx

说文解字注

yǎn,yàn

形体演变:

异体字:

许慎《说文》:

(上古,2007,p639)

匿也。

从匸妟聲。

於蹇切

段注:

(上古,1981,p635)

匽:

匿也。

匽之言隱也。

周禮宮人。

爲之井匽。

鄭司農云。

匽、路廁(cì)也。

後鄭云。

匽豬謂𩅸下之池畜水而流之者。

按二說皆謂隱蔽之地也。

从匸xi。

妟聲。

於蹇切。

十四部。

1.“周禮宮人。

爲之井匽。

《周禮·宮人》為其井匽,除其不①蠲(juān),去其惡臭。

井,漏井,所以受水②潦(lǎo)。

蠲猶絜也。

③詩云:

“吉蠲為饎。

”鄭司農云:

匽,路④廁(cì)也。

玄謂匽⑤豬,謂霤下之池,受畜水而流之者。

(十三經注疏,清嘉慶刊本/阮元校刻,中華,2009,p1454)

(1)蠲(juān):

馬蠲也。

馬蠲也。

从虫、目,益聲。

纽,象形。

《明堂月令》曰:

“腐艸爲蠲”。

古玄切。

許慎《說文》(上古,2007,p668)

蠲:

馬蠲也。

馬蠲亦名馬蚿。

亦名馬蚈。

亦名馬蠸。

見呂覽仲夏紀、淮南時則訓高注。

而爾雅釋蟲蛝(xián)、馬䗃。

郭注。

馬蠲蚐。

俗呼馬𧏿(zhu)。

方言曰。

馬蚿大者謂之馬蚰。

蚰𧏿同字也。

莊子謂之蚿。

多足蟲也。

今巫山夔州人謂之艸鞵絆。

亦曰百足蟲。

茅茨陳朽則多生之。

故淮南、呂覽皆曰腐艸化爲蚈。

高注曰。

蚈讀如蹊徑之蹊是也。

其注淮南云。

一曰熒火。

乃備異說。

鄭注戴記腐艸爲熒曰。

熒、飛蟲、熒火也。

葢非古文古說。

从虫。

𦉶象形。

不云从蜀者。

物非蜀類。

又書無蜀部也。

益聲。

益聲在十六部。

故蠲之古音如圭。

韓詩。

吉圭爲饎。

毛詩作吉蠲。

蠲乃圭之叚借字也。

唐詩。

水搖文蠲動。

亦尙讀如桂。

音轉乃讀古懸切。

朙堂月令曰。

腐艸爲蠲。

許所據者古文古說。

段玉裁《說文解字註》(上古,1981,p665)

(2)潦(lǎo):

雨水大皃。

从水尞聲。

盧皓切。

許慎《說文》(版本頁碼)

潦:

雨水也。

各本作雨水大皃。

今依詩采蘋正義、文選陸機贈顧彥先詩注、衆經音義卷一訂。

曲禮釋文亦曰。

雨水謂之潦。

雨水、謂雨下之水也。

左傳曰。

水潦將降。

召南。

于彼行潦。

傳曰。

行潦、流潦也。

按傳以流釋行。

服注左傳乃云道路之水。

趙注孟子乃云道旁流潦。

以道釋行、似非。

潦水流而聚焉。

故曰行潦。

不必在道旁也。

段玉裁《說文解字註》(上古,1981,p557)

(3)《诗.小雅.天保》:

吉蠲為饎(xī),是用孝享。

吉,善蠲絜也;饎,酒食也;享,獻也。

箋云:

謂將祭祀也。

蠲,古玄反,舊音堅。

饎,尺志反。

享,許丈反。

(十三經注疏,清嘉慶刊本/阮元校刻,中華,2009,p880)

(4)廁cì:

清也。

从广則聲。

初吏切。

許慎《說文》(版本頁碼)

廁:

淸也。

淸圊(qīng)古今字。

釋名曰。

廁言人雜廁在上非一也。

或曰溷(hùn)【混、渾】言溷濁也。

或曰圊言至穢之處。

宜常修治使潔淸也。

按凡云雜廁者、猶云溷雜。

急就篇、說文敘皆曰分別部居不雜廁是也。

古多假廁爲側。

如史記張釋之傳北臨廁、漢書汲黯傳上踞廁視之是也。

从广。

則聲。

初吏切。

一部。

段玉裁《說文解字註》(上古,1981,p444)

(5)①豬:

豕而三毛叢居者。

从豕者聲。

陟魚切。

許慎《说文解字》

②豬:

豕而三毛叢凥者。

凥舊作居。

今正。

三毛叢凥、謂一孔生三毛也。

說見蘇頌本艸圖經犀下(没找到)?

今之豕皆然。

从豕。

者聲。

陟魚切。

五部。

段玉裁《說文解字註》(上古,1981,p454)

③豬:

水停聚的地方,後作“瀦”(漢語大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湖北辭書出版社,1989,p3616)

字形演变:

异体字:

医:

盛弓弩矢器也。

从匸从矢。

《國語》曰:

“兵不解医。

”於計切。

许慎《说文》(上古,2007,p640)

医:

①臧弓弩矢器也。

臧各本作盛。

今依廣韵。

此器可隱藏兵器也。

从匸、矢。

會意。

②矢亦聲。

小徐有此三字。

於計切。

十五部。

春秋國語曰。

兵不解医。

③齊語文。

今國語作翳。

叚借字。

韋(韋昭)曰。

翳所以蔽兵也。

按古翳隱、翳薈字皆當於医義引申。

④不當借華葢(gài)字也。

翳行而医廢矣。

段注(上古,1981,p635)

(1)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P375)

(2)

徐鍇《說文系傳》(中華書局,1987,P249)

(3)

《国语正义》巴蜀书社,1985,(P596)

翳: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P375)

翳:

華蓋也。

从羽殹聲。

於計切。

華葢也。

許慎《說文》

形體演變:

異體字:

匹:

四丈也。

从八、匸。

八揲一匹,八亦聲。

普吉切。

許慎《說文》(上古,2007,p640)

匹:

四丈也。

按四丈之上當有布帛二字。

①襍記曰。

納幣一束。

束五兩。

兩五尋。

鄭曰。

納幣謂昏禮納徴也。

十箇爲束。

貴成數。

兩兩合其卷。

是謂五兩。

八尺曰尋。

五兩、五尋、謂每兩五尋則每卷二丈也。

合之則四十尺。

今謂之匹。

猶匹偶之云與。

②周禮。

凡嫁子、娶妻。

入幣䊷帛無過五兩。

鄭曰。

五兩、十端也。

每端二丈。

按二丈爲一端。

二端爲兩。

每兩爲一匹。

長四丈。

五兩則五匹爲一束也。

凡古言束帛者、皆此制。

③凡言匹敵、匹耦者、皆於二端成兩取意。

凡言匹夫、匹婦者、於一兩成匹取意。

兩而成匹。

判合之理也。

雖其半亦得云匹也。

馬稱匹者、亦以一④牝(pìn)一牡離之而云匹。

猶人言匹夫也。

按字之本義有難定者。

如襍記注今謂之匹、猶匹偶之云與。

是以匹偶爲本義。

而帛二兩爲引申之義也。

與許說迥異。

四丈爲匹之云。

三代時經傳不見。

其字从八。

八者、別也。

夫婦有別。

故謂之匹。

从匚。

亦取別嫌明微意與。

鄭意或當如是。

从匸八。

謂八之數隱其中。

會意。

⑤八揲(shé)一匹。

說从八之意。

揲者、閱持也。

閱持者、更迭持之而具數也。

筮者揲之以四。

此揲之以八。

八尺者五而得四丈。

故其字从八。

所以揲之以八者、度人之兩臂爲尋。

今人於布帛猶展兩臂度之也。

八亦聲。

古音八讀如必。

普吉切。

十二部。

段注(上古,1981,p635)

(1)納幣一束。

束五兩。

兩五尋。

鄭曰。

納幣謂昏禮納徴也。

十箇爲束。

貴成數。

兩兩合其卷。

是謂五兩。

八尺曰尋。

五兩、五尋則每卷二丈也。

合之則四十尺。

今謂之匹。

猶匹偶之云與。

(十三經注疏,清嘉慶刊本/阮元校刻,中華,2009,P3403)

(2)凡嫁子、娶妻。

入幣純帛無過五兩。

(十三經注疏,清嘉慶刊本/阮元校刻,中華,2009,P1580)

①䊷:

【玉篇】同緇。

【禮·檀弓】爵弁絰䊷衣。

【釋文】䊷,本又作緇。

 又與純同。

【詩·召南·傳】昏禮䊷帛不過五兩。

【釋文】䊷,依字糸旁才,後人遂以才爲屯,因作純,非。

(同文書局原版,P915)

(3)匹敵、匹耦:

都有相當的義項

(4)牝:

畜母也。

从牛匕聲。

《易》曰:

“畜牝牛,吉。

”毗忍切。

許慎《說文》

牡:

畜父也。

从牛土聲。

莫厚切。

許慎《說文》

(5)揲(shé):

按定数更迭数物,分成等分。

古代多用于数蓍草占卦,以卜吉凶。

揲之以四,以象四时。

——《易·系辞》

fānɡ

形體演變:

異體字:

匚:

受物之器。

象形。

凡匚之屬皆从匚。

讀若方。

𠥓籒文匚。

府良切。

許慎《說文》。

(上古,2007,p640)

匚:

受物之器。

此其器葢正方。

文如此作者、横視之耳。

直者其底。

横者其四圍。

右其口也。

①廣韵曰。

或曰受一斗曰匚。

按囗(wéi,guó)部云。

囿、規也。

今人皆作圜、作圓。

方、本無正字。

故自古叚方爲之。

依字、匚有榘形。

固可叚作方也。

象形。

凡匚之屬皆从匚。

讀若方。

府良切。

十部。

段注(上古,1981,p635)

(1)

周祖謨《廣韻校本》中華書局,1960。

 

匠:

木工也。

从匚从斤。

斤,所以作器也。

疾亮切。

許慎《說文》

匠:

木工也。

工者、巧飭(chì)也。

百工皆稱工、稱匠。

獨舉木工者、其字从斤也。

以木工之偁引申爲凡工之偁也。

从匚斤。

會意。

疾亮切。

十部。

斤、逗。

所㠯作器也。

說从斤之意。

匚者、榘也。

(1)飭:

徐鍇《說文系傳》(中華書局,1987,P266)

 

qiè

形体演变:

异体字:

匧:

藏也。

从匚夾聲。

苦叶切。

篋,匧或从竹。

许慎·徐鉉《说文》:

(上古,2007,p640)

匧:

①椷(hán)臧也。

小徐本如是。

大徐無椷字。

木部椷下曰。

匧也。

是二篆爲轉注。

臧字似②衍(衍文)。

玉篇作緘也。

乃椷之誤。

③若文選應璩百一詩、任昉哭范僕射詩李注皆引說文篋、笥也。

此則所據本不同。

自當以小徐本爲善耳。

④戰國策。

乃夜發書。

陳篋數十。

从匚。

夾聲。

苦叶切。

八部。

匧或从竹。

⑤按廣韵曰匧、藏也。

篋、箱篋也。

分一字爲二。

而刪去椷字之所䌛(yɑo)也。

段注:

(上古,1981,p636)

(1)椷(hán):

箧也,從木咸聲,臣鍇曰木篋也,函屬,于咸反。

徐鍇《說文系傳》(中華書局1987,P115)

椷:

钌也。

从木咸聲。

古咸切。

许慎《说文》

椷:

篋也。

匚部曰。

匧、笥也。

竹部曰。

笥、飯及衣之器也。

方言。

椷、杯也。

與許異。

漢天文志。

閒可椷劒。

蘇林曰。

椷、音圅。

容也。

此假椷爲含也。

從木。

咸聲。

古咸切。

七部。

段玉裁《說文解字註》

(2)匧:

口頰切,緘也,或作篋。

顧野王《玉篇》(中國書店,1983,p310)

椷:

一本作緘。

《禮記·喪大記》“大夫士以咸”鄭玄注“咸作為椷”陸德明釋文。

(《故訓彙纂》,商務印書館2003,P1127)所以“椷和緘”在唐及唐以前是可以通用的。

并不是段玉裁所說的“玉篇作緘也。

乃椷之誤。

臧:

古咸、胡缄二切,木名,又杯也,匧也。

顧野王《玉篇》(中國書店,1983,p236)

(3)应璩[qú]《百一》“文章不經國,筐篋無尺書”

《文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P1015。

任昉《哭范僕射》“已矣平生事,詠歌盈篋笥”

《文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P1100。

(4)“乃夜發書,陳篋數十”“篋”鮑本“篋,藏也”劉向《戰國策》(上古,1998,P85)

(5)匧:

khep[kʰep˧]‖[kʰeːb]苦協切,入怗谿‖夾聲盍2部

匧藏也。

《宋本廣韻》第541頁第035個字。

篋:

篋、箱篋《新校互注宋本廣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P541)

kuāng

形體演變:

異體字:

匡:

飲器,筥也。

从匚(fāng)㞷(kuang)聲。

筐匩(kuāng)或从竹。

去王切。

許慎《說文》(上古,2007,p640)

匡:

飯器。

句。

①小徐有也字。

筥(jǔ)也。

謂卽筥也。

竹部曰。

筥、䈰(shɑo)也。

䈰一曰飯器。

容五升。

䈰有三義。

而筥匡取此一義耳。

匡不專於盛飯。

故詩采卷耳以頃匡、求桑以懿匡。

匡之引申叚借爲匡正。

小雅。

王于出征。

以匡王國。

傳曰。

匡、正也。

葢正其不正爲匡。

凡小不平曰匡剌。

革其匡剌亦曰匡也。

詩有頃匡。

謂匡之半淺半深不平者。

故謂之頃。

所謂匡剌也。

匡剌見攷工記注。

从匚。

㞷聲。

去王切。

十部。

匩或从竹。

今人亦分匡筐爲二義。

段玉裁《說文解字註》(上古,1981,p636)

(1)

徐锴《说文系传》(中華書局1987,P249)

形體演變:

異體字:

匜:

似羹魁,柄中有道,可以注水。

从匚也聲。

許慎《说文解字》(上古,2007,p640)

匜:

佀羹魁。

斗部曰。

魁、羹枓也。

枓、勺也。

匜之狀似羹勺。

亦所以挹取也。

柄中有道。

可㠯注水酒。

道者、路也。

其器有勺。

可以盛水盛酒。

其柄空中。

可使勺中水酒自柄中流出。

注於盥槃及飲器也。

左傳。

奉匜沃盥。

杜曰。

匜、沃盥器也。

此注水之匜也。

內則。

敦牟卮匜。

非餕莫敢用。

鄭曰。

卮匜、酒漿器。

此注酒之匜也。

今大徐本無酒字。

小徐有之。

韵會刪酒。

而以盥器二字冠於似羹魁之上。

妄甚。

若左傳釋文引說文無酒字、因經注但言盥耳。

从匚。

此器葢亦正方。

也聲。

此形聲中有會意。

从也者、取其流也。

移尒切。

按篇、韵平聲。

古音十六十七部皆可讀。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古,1981,p636)

suǎn

形體演變:

異體字:

匴:

渌米籔也。

从匚算聲。

穌管切。

許慎《說文》(上古,2007,p640)

匴:

淥米籔也。

淥者、浚也。

浚者、抒也。

抒者、挹也。

籔者、䉛也。

䉛者、漉米籔也。

然則匴與、䉛二字一物也。

謂淅米訖、則移於此器內浚乾之而待炊。

所謂滰淅也。

士冠禮。

爵弁、皮弁、緇布冠各一匴。

注。

匴、竹器名。

今之冠箱也。

古文匴爲篹。

按淥米之籔𣃔非可盛冠。

此必異物同名。

或別有正字。

俟考。

从匚。

算聲。

穌管切。

十四部。

段玉裁《說文解字註》(上古,1981,p63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