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18.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1515513 上传时间:2023-03-02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6.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1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1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1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18.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18.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18.docx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1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18.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18.docx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18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卷第十八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沙門玄奘奉詔譯

                       韓清淨科記

本地分中思所成地第十一之三

卯六、勝類2 辰一、舉頌言2 巳一、問

 誰獎勝類生 及開出離道 於何住何學 不懼後世死

巳二、答

 戒慧自熏修 具定念正直 斷諸愁熾然 正念心解脫

 能獎勝類生 及開出離道 住此於此學 不懼後世死

辰二、長行釋2 巳一、別釋頌2 午一、釋次一頌半2 未一、標列勝類

今此頌中,言勝類者,即是四種勝上姓類。

一、婆羅門,二、剎帝利,三、吠舍,四、戍達羅。

  四種勝上姓類等者:

此四姓類於欲界中,望餘惡趣,由勝生故,名之為勝。

彼有勢力能了法義,修正行故。

未二、釋能獎等3 申一、略標2 酉一、釋名

以法、以正、以制、以導,教勝類生,故名為獎。

  以法以正以制以導者:

開示道理,是名以法。

授以歸依,是名以正。

制立學處,是名以制。

教導出離及與遠離,是名以導。

酉二、顯意2 戌一、是真獎者

此中顯示唯佛世尊能以法、以正、以制、以導,教勝類生。

由此因緣,世尊自顯唯我獨為真獎導者,故為彼天作如是說,具戒、具慧以自熏修。

  唯我獨為真獎導者者:

攝異門分說:

驅擯造作不應作故,名能獎者。

慶慰造作應作事故,名勝獎者。

於前二事能開示故,名至獎者。

隨所生起一切疑惑皆能遣故,名能導者。

惡作憂悔皆能遣故,名勝導者。

一切煩惱及隨煩惱皆能遣故,名至導者。

(陵本八十三卷一頁6276)由此差別,應知具戒,名真獎者;具慧,名真導者。

戌二、是真說者

又唯世尊能為四種勝上類生,宣說出離一切眾苦聖八支道。

此中世尊亦自顯示是真說者。

  亦自顯示是真說者者:

此釋頌說能開出離道。

攝異門分說有能說、傳說、隨說三種差別。

此顯能說名真說者,唯佛世尊獨得此名。

申二、別釋9 酉一、具戒

云何具戒?

謂佛世尊昔菩薩時,棄上妙欲,捨離居家,受持身語所有律儀。

酉二、具慧

云何具慧?

謂即於彼受持身語律儀住者,起如是相,內正思惟,深心籌量,審諦觀察:

今此世間多遭艱苦,所謂若生、若老,如經廣說。

  謂即於彼受持身語律儀住者等者:

此律儀住,當知說彼靜慮律儀。

決擇分說:

若即於此所受律儀能無闕犯以為依止,修無悔等乃至具足入初靜慮,由奢摩他能損伏力,損伏一切犯戒種子,是名靜慮律儀。

如初靜慮,如是第二、第三、第四靜慮,當知亦爾。

(陵本五十三卷五頁4221)以此為依,於一所緣繫念寂靜,是故說言內正思惟。

即於所緣正極思擇、周遍尋思、周遍伺察,是故說言深心籌量,審諦觀察。

酉三、自熏修

云何自熏修?

謂於往昔無量餘生,經三大劫阿僧企耶,於六波羅蜜多修習、善修習;由彼因緣,今無師自然心趣出離,又於眾緣所生諸行,以微妙智能隨悟入。

  又於眾緣所生諸行等者:

於緣生行,了知無常、苦、空、無我,名微妙智。

由此隨順悟入諸行甚深道理,名隨悟入。

酉四、具定

云何具定?

謂能乃至離無所有處欲,證得非想非非想處。

酉五、具念

云何具念?

謂依如是所得勝定,為斷見斷諸煩惱故,修四念住。

即以如是所修念住為其導首,乃至修習三十七種菩提分法。

酉六、正直

云何正直?

謂彼生起逆流正直聖八支道,能斷見斷所有煩惱,於逆流道得預隨流。

  於逆流道得預隨流者:

逆生死流,是名逆流。

能昇能入,能正行履,漸次趣向至極究竟,是名為道。

即由此道永斷三結,立預流果,是名得預隨流,預入有學聖流類故。

酉七、永斷一切愁憂熾然

云何永斷一切愁憂熾然?

謂從諦現觀俱得成不還者。

又能永斷五下分結,瞋恚似順愁憂,貪欲似順熾然,於如是等皆已永斷。

  瞋恚似順愁憂等者:

下分結中彼瞋恚結,此名愁憂,相相似故,隨順生故;又貪欲結,此名熾然,相相似故,隨順增故。

由已永斷瞋貪二結,故說永斷一切愁憂熾然。

酉八、正念

云何正念?

謂為永斷上分諸結,復更修習四種念住,乃至修習三十七種菩提分法。

酉九、心解脫

云何心解脫?

謂已永斷上分結故,於二種障心善解脫,謂煩惱障及所知障。

其心如是善解脫故,得成如來應正等覺,廣說如經。

申三、總結

由此故能獎勝類生,開出離道。

午二、釋後半頌

諸有四種勝類,隨一於此聖教愛樂正行,為欲證得聖八支道,於三學中勤修學者,彼定能證聖八支道及涅槃果。

由證彼故,不懼當來生老病死。

巳二、略辨義3 午一、標

復次,今當略辯上所說義。

午二、釋3 未一、能獎勝類

謂略顯示唯佛世尊,能令四類速得清淨。

彼若於此能正修行,不唐捐故。

未二、能開勝道

又復示現如來聖教,善說正法及毗奈耶。

未三、唯佛無上

又復示現佛是天人無上大師。

午三、結

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今當略辯上所說義等者:

謂若修行能不唐捐,由此顯示第二頌義。

善說正法及毗奈耶,由此顯示第三頌義。

佛是天人無上大師,由此重顯第二頌中前二句義,以唯大師名真獎導者,及是真說者故。

卯七、譽等2 辰一、舉頌言2 巳一、問

 云何擅名譽 云何具珍財 云何獲美稱 云何攝親友

巳二、答

 持戒擅名譽 布施具珍財 諦實獲美稱 惠捨攝親友

辰二、長行釋2 巳一、別釋頌4 午一、後頌第一句2 未一、徵

云何持戒能擅名譽?

未二、釋

謂如有一,或男或女,具足尸羅及賢善法,乃至命終斷除殺罪、遠離殺生,如經廣說。

  具足尸羅至如經廣說者:

謂生高族淨信出家,或生富族淨信出家,顏容姝妙,喜見端嚴,具足多聞,語具圓滿,或隨獲得少智、少見、少安樂住。

由是因緣,不自高舉,不陵懱他;能知唯有法隨法行,是其諦實。

既了知已,精進修行法隨法行。

是名成就賢善士法。

如聲聞地說。

(陵本二十五卷二十二頁2157)此賢善法,義應準知。

遠離殺生乃至遠離邪見諸惡業道,是名如經廣說應知。

乃至十方所有沙門、婆羅門等,常所稱歎。

由是因緣,為諸國王、群臣、長者,乃至城邑聚落人民,恭敬供養。

午二、第二句2 未一、徵

云何布施能具珍財?

未二、釋

謂如有一,昔餘生中作及增長施福業事;由此因緣,今生巨富大財寶家,乃至眾多府庫盈積。

午三、第三句2 未一、徵

云何諦實能獲美稱?

未二、釋

謂如有一,不以假偽斗稱函等,諂誑陵懱妄言等事,而致財寶;但以如法作業技能,依法不暴,而致財寶。

彼既如是,眾咸唱言:

賢哉儒士!

乃能如法作業技能引致財寶。

午四、第四句2 未一、徵

云何惠捨能攝親友?

未二、釋

謂如有一,現前多有種種家產,遠離慳垢,不吝資具,以正安樂而自歡娛,乃至友朋、親戚、耆長。

彼諸人等便相佐助,引致財寶,守護滋息。

  引致財寶守護滋息者:

此中引致,謂招集。

守護,謂防護。

滋息,謂息利。

由是財寶積集廣大故。

巳二、略辨義3 午一、標

復次,今當略辯上所說義。

午二、釋2 未一、總顯

謂略顯示恭敬、利養二種因緣。

未二、別配

持戒擅名譽者,顯恭敬因緣;所餘諸句,顯利養因緣。

謂因力故,士用力故,助伴力故。

午三、結

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卯八、泉池2 辰一、舉頌言2 巳一、問

 齊何泉止息 於何徑不通 世間諸苦樂 何處無餘滅

巳二、答

 若於是處所 眼耳及與鼻 舌身意名色 永滅盡無餘

 齊此泉止息 於斯徑不通 世間諸苦樂 是處無餘滅

辰二、長行釋2 巳一、別釋頌2 午一、釋名字3 未一、泉2 申一、徵

云何為泉?

申二、釋2 酉一、出體

謂六觸處。

酉二、顯義2 戌一、舉喻

何以故?

譬如泉池能生諸水,水所繫屬,堪任觸用;又能存養男女大小,下及禽獸,乃至一切未盡枯竭。

  水所繫屬堪任觸用等者:

水所攝故,名所繫屬。

身根所取,堪任受用,是名觸用。

或飲食已,壽命得存,是名存養。

戌二、合法

六內觸處亦復如是。

一切愚夫六境界觸之所觸用;又能存養,乃至是中諸貪愛水未盡枯竭。

  六內觸處亦復如是等者:

六內觸處,譬如泉池。

能生貪愛,譬能生水。

一切愚夫六境界觸,譬如水所繫屬。

云何名為六境界觸?

謂色乃至法為緣,所生諸有漏觸。

一切愚夫貪愛為緣,即於此觸喜樂受用,名所觸用。

由喜樂故,便能長養諸根大種,名能存養。

未二、徑2 申一、徵

云何為徑?

申二、釋3 酉一、標

徑有二種。

酉二、列

一、煩惱徑,二者、業徑。

酉三、釋

此中徑者,意明因義。

未三、苦樂2 申一、徵

云何苦樂?

申二、釋2 酉一、於現法

謂或於現法六種觸處為緣所生,或安受,受所攝;或不安受,受所攝。

酉二、於後法

或於後法煩惱攝持妙行、惡行為緣所生,或安受,受所攝;或不安受,受所攝。

  或安受受所攝等者:

適悅身心,是名安受;彼俱有法,名受所攝。

與此相違,名不安受及受所攝。

此有二別,謂由現在緣,或由先業因,如文可知。

午二、釋滅處2 未一、徵

於何處所,如是六處及名色等無餘滅盡?

未二、釋2 申一、總顯

謂無餘依涅槃界中。

申二、料簡2 酉一、簡一切3 戌一、異生

若諸異生,泉徑苦樂一切無闕,亦未有捨。

  若諸異生至亦未有捨者:

謂諸異生煩惱具縛,是名無闕。

諸纏現行,名未有捨。

戌二、有學

若諸有學,闕而未捨。

  若諸有學闕而未捨者:

謂彼六種有學聖者,從預流果乃至第六阿羅漢向,由不具縛,故名為闕。

修所斷縛猶復現行,是名未捨。

戌三、有餘依

若諸無學,徑及當來所有苦樂亦闕亦捨,不復現行;泉及現法所有苦樂亦闕亦捨,有餘依故,猶復現行。

  若諸無學至猶復現行者:

此說有餘依位無學阿羅漢果煩惱及業。

苦因永盡,永不現行,是名亦闕亦捨。

又於煩惱所攝當來苦果亦不更生,是名不復現行。

內六觸處及彼為緣所生苦樂,於現法中,由心解脫及慧解脫,貪愛無明皆永斷滅,說名亦闕亦捨。

然六觸處及與苦樂未任運滅,是故說言猶復現行。

酉二、結無餘

是故無餘涅槃界中,說彼一切無餘盡滅。

巳二、略辨義3 午一、標

復次,今當略辯上所說義。

午二、釋

謂略顯示於現法中因及苦樂,於後法中因及苦樂,於無餘依涅槃界中皆悉永滅。

午三、結

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卯九、暴流2 辰一、初二頌2 巳一、舉頌言2 午一、問

 誰能越暴流 誰能超大海 誰能捨眾苦 誰能得清淨

午二、答

 正信越暴流 無逸超大海 精進捨眾苦 智慧得清淨

巳二、長行釋2 午一、別釋頌4 未一、釋次頌第一句3 申一、徵

今此頌中,云何正信能越暴流?

申二、釋2 酉一、顯獲正信

謂如有一,為欲了知諸欲過患,聽佛所說、若弟子說所有正法。

聞是法已,獲得正信,便生欲樂,為斷事欲及煩惱欲,遂能棄捨居家事欲,正信出家,往趣非家。

酉二、能越暴流

既出家已,為欲斷除煩惱諸欲,遠離而住。

彼由熾然勤精進故,乃至修習正思惟故,斷煩惱諸欲,得離欲定地。

申三、結

如是正信為依為導,便能越度諸欲暴流。

  為斷事欲及煩惱欲等者:

七攝受事,名為事欲。

為斷此故,正捨家法,趣於非家。

欲貪分別,名煩惱欲。

為斷此故,居遠離處,修習對治。

由二種欲皆遠離故,名能越度諸欲暴流。

未二、第二句3 申一、徵

云何無逸能超大海?

申二、釋2 酉一、顯不放逸

謂於彼定終不愛味,乃至亦無堅著安住;唯除為證諸漏盡智,專注其心。

酉二、能超大海

由此定心清淨、鮮白、正直、調柔,於四聖諦能入現觀,乃至證得諸漏永盡。

申三、結

如是由不放逸為依、為導,能斷色無色繫二有暴流,及斷一切無明與見二種暴流,是故名為超渡大海。

  謂於彼定終不愛味等者:

謂若定心猶為愛、慢、見、疑、無明等諸隨煩惱之所染汙,未名圓滿清淨鮮白。

如修所成地說。

(陵本二十卷十三頁1754)今由無逸,思惟彼彼煩惱過患,故不愛味,乃至亦無堅著安住。

由此定心,離下地染,故名清淨;離自地染,故名鮮白;安住上捨,故名正直;隨意自在,故名調柔。

未三、第三句3 申一、徵

云何精進能捨眾苦?

申二、釋2 酉一、顯住精勤

謂如有一,有學見跡,作是思惟:

我應當證三界離欲,諸結永盡。

便臻遠離,於彼勇猛精勤而住,不多安止貪欲纏心。

酉二、能捨眾苦2 戌一、舉貪欲蓋

又能如實了知現在諸欲貪纏所有出離,於貪欲蓋淨修其心,遂能斷滅諸欲貪纏,及貪欲纏為緣所生心諸憂苦。

戌二、例餘諸蓋

如貪欲蓋,乃至疑蓋,當知亦爾。

申三、結

如是精進為依、為導,能捨眾苦。

  又能如實了知現在諸欲貪纏所有出離等者:

決擇分說:

心清淨行苾芻,由三種相遍知其心。

一、雜染愛樂相,二、雜染過患相,三、雜染還滅方便善巧相。

(陵本五十一卷十二頁4105)由此三相,能如實知雜染出離。

今說貪等五蓋所有出離,能如實知,當知亦爾。

未四、第四句3 申一、徵

云何智慧能得清淨?

申二、釋

謂彼除滅能染汙心,乃至能障究竟涅槃五種蓋已,即依未至安住未至。

如先所得苦集滅道諸無漏智,於諸苦中思惟真苦,乃至於道思惟真道,便得無餘三界離欲,諸漏永盡。

申三、結

如是由先所得智慧為依、為導,能證清淨。

  即依未至安住未至者:

此中未至,謂未至定,即初靜慮近分。

唯此近分能盡漏故。

顯揚論說:

又初近分有二種,謂世間、出世間。

餘近分唯世間。

由已得初根本無漏靜慮故,非於上地諸近分定無漏現前。

(顯揚論十九卷十四頁31,576b)由此道理,說依未至安住未至。

午二、略辨義3 未一、標

復次,今當略辯上所說義。

未二、釋

謂薄伽梵於此頌中,略顯異生先已離欲,後於聖諦現觀清淨;及顯有學於諸聖諦現觀為先,離欲清淨。

未三、結

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今當略辯上所說義等者:

此中略有二種顯示。

由初顯示,釋第二頌初二句。

第二顯示,釋頌後二句應知。

辰二、後三頌2 巳一、舉頌言2 午一、問

 誰超越暴流 晝夜無惛昧 於無攀無住 甚深無減劣

午二、答

 圓滿眾尸羅 具慧善安定 內思惟繫念 能度極難度

 諸欲想離染 亦超色界結 彼無攀無住 甚深無減劣

巳二、長行釋2 午一、別釋頌2 未一、釋初頌2 申一、暴流

今此頌中,云何暴流?

所謂四流。

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

申二、無攀無住2 酉一、舉一切3 戌一、標

云何無攀無住?

所謂諸愛永盡、離欲、寂滅、涅槃及滅盡定。

  所謂諸愛永盡離欲寂滅涅槃者:

攝異門分說:

言愛盡者,謂不希求未來事故。

言離欲者,謂無現在受用喜樂故。

所言滅者,謂餘煩惱斷故。

言涅槃者,謂無餘依故。

(陵本八十三卷二十二頁6348)攝事分中復有餘釋。

(陵本八十五卷十頁6447)今應準知。

戌二、徵

所以者何?

戌三、釋2 亥一、涅槃

所言攀者,諸煩惱纏;所言住者,煩惱隨眠。

於彼處所二種俱無,是故說言無攀無住。

此謂涅槃無攀無住。

亥二、滅定

又想名攀,受名為住。

若於是處二種俱無,即說彼處無攀無住。

如是顯示滅受想定無攀無住。

酉二、簡今義

今此義中,意取滅定。

未二、釋後二頌9 申一、圓滿眾尸羅

云何圓滿眾尸羅?

謂善安住身語律儀,修治淨命。

申二、具慧

云何具慧?

謂於苦聖諦如實了知,乃至於道聖諦亦復如是。

申三、善安定

云何善安定?

謂遠離諸欲,乃至具足安住第四靜慮,或第一有三摩鉢底。

申四、內思惟

云何內思惟?

謂於二十二處數數觀察。

言我今者,容飾改常,去俗形好,廣說如經。

  謂於二十二處數數觀察等者:

修所成地說:

於四處所,以二十二相應審觀察。

(陵本二十卷十三頁1755)繁不具引,即此二十二處應知。

申五、繫念

云何繫念?

謂於二十二處數觀察時,依沙門想恆作恆轉,而現在前;由此因緣,為斷餘結,修四念住。

  依沙門想恆作恆轉而現在前等者:

修所成地說:

彼於如是四處,以二十二相正觀察時,便生如是如理作意:

謂我為求如是事故,誓受下劣形相威儀及資身具,誓受禁戒,誓受精勤常修善法;而我今者於四種苦為脫何等?

若我如是自策自勵,誓受三處,猶為四苦常所隨逐,未得解脫;我今不應為苦隨逐,未於勝定獲得自在,中路止息,或復退屈。

如是精勤如理作意,乃得名為出家之想,及沙門想。

乃至廣說。

又愛、慢、見、無明、疑惑種種定中諸隨煩惱不復現行,善守念住。

(陵本二十卷十五頁1761)此中依沙門想及斷餘結,修四念住,隨義應知。

申六、能度極難度

云何能度極難度?

謂一切結無餘斷故,能度最極難度有頂。

彼非一切愚夫異生可能度故。

申七、離諸欲染

云何於諸欲想而得離染?

謂於下分諸結已斷已知。

申八、超色界結

云何超於色界諸結?

謂於色繫上分諸結已斷已知。

申九、於無攀住無有減劣

云何於無攀無住甚深中無有減劣?

謂於無色界或已離欲、或未離欲,已得非想非非想處,堪能有力入滅盡定。

學與無學俱容有此,故不定言超無色結。

午二、略辨義3 未一、標

復次,今當略辯上所說義。

未二、釋

謂薄伽梵於此頌中,略顯能得最究竟道,及顯能證第一住道。

未三、結

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今當略辯上所說義等者:

此中略顯能得最究竟道,釋第二頌;及顯能證第一住道,釋第三頌應知。

卯十、貪恚2 辰一、舉頌2 巳一、問

 貪恚何因緣 由何故欣慼 毛豎意尋思 如孩依乳母 

巳二、答

 潤所生自生 如諾瞿陀樹 別縛於諸欲 猶摩迦處林

 是貪恚因緣 由斯故欣慼 毛豎意尋思 如孩依乳母

 知彼彼因緣 生已尋除滅 超昔未超海 暴流無後有

辰二、長行釋3 巳一、別釋頌3 午一、出體性3 未一、貪恚2 申一、徵

今此頌中,云何貪恚?

申二、釋

謂如有一,處在居家,於可意境、可意有情共相會遇,而生貪著;於不可意境及有情共相會遇,而生瞋恚。

未二、欣慼2 申一、徵

云何欣慼?

申二、釋2 酉一、慼

謂如有一,於佛所證法毗奈耶,率爾得生須臾正信,不善觀察前後得失,忽然自勵,便棄家法,往趣非家。

既出家已,與凡道俗共相雜住;

  不善觀察前後得失者:

謂若觀察:

在家煩擾,若居塵宇,出家閑曠,猶處虛空。

名善觀察前後得失。

與此相違,當知不善。

遂於去來貨財親友追念思慕,憂慼纏心。

  遂於去來貨財親友追念思慕者:

此中追念,謂於過去事。

思慕,謂於未來事。

或於貨財處起,或於親友處起,由此為緣,發生憂慼。

下說過去、未來事欲,此可準知。

酉二、欣

或復有一,非由正信,亦非自勵,往趣非家。

然或為王之所驅迫,乃至或為不活邪畏之所恐怖,捨離居家。

既出家已,於其正信諸婆羅門、居士等邊,時時多獲利養恭敬,深生愛味。

竊作念言:

吾此一方善哉奇要,無勞稼穡,不事商賈,少致艱辛,足堪活命。

彼緣如是利養恭敬,便自欣悅安然而住。

未三、毛豎及意尋思2 申一、徵

云何毛豎及意尋思?

申二、釋2 酉一、毛豎

謂如有一,非由自勵,不為活命,捨離居家;然由正信,捐棄家法,往趣非家。

既出家已,不與道俗共相雜住,便臻遠離,寂靜閑居。

彼閑居時,或於塵霧,或昏夜分,見大雲氣,聞震雷音;或逢雹雨師子虎豹;或遭凶猾竊劫抄虜;或遇非人來相嬈逼;便生驚怖,身毛為豎。

酉二、意尋思

或至晝分,於彼去來奇妙親友,發依耽嗜所有尋思。

謂欲尋思,如經廣說,乃至家世相應尋思。

  於彼去來奇妙親友等者:

此中去來,是往來義。

住閑居時,或見沙門婆羅門像、人非人像欻爾而來,不如正理勸捨白品、勸取黑品,當知此即是為魔事。

如聲聞地說。

(陵本二十九卷二十三頁2479)今此去來奇妙親友,準彼應釋。

午二、顯因緣2 未一、潤生自生2 申一、徵

如是已說貪恚等事。

云何潤生及與自生,猶如世間諾瞿陀樹?

申二、釋2 酉一、潤生

潤名愛水。

由此為緣,能生諸取。

彼貪恚等,一切皆用此為共緣。

酉二、自生

自者,即是貪恚為先,尋思為後,各各差別種子界性。

未二、別縛諸欲2 申一、徵

云何貪恚乃至尋思別縛諸欲,猶如世間摩魯迦條纏繞林樹?

申二、釋2 酉一、總標

謂略說有六種別欲。

  謂略說有六種別欲者:

此中六種,如下自釋。

謂事欲分三,煩惱欲為一,妄分別貪分二,隨其所應,能與貪恚乃至尋思為其因緣,是故說有六種別欲。

酉二、列釋3 戌一、事欲2 亥一、居家欲

或有身手力所引致現在事欲,謂居家者所有諸欲。

於此境界,用此為緣,發生貪恚。

亥二、出家欲2 天一、生欣

或有從他所得種種現在事欲,謂為活命而出家者所有諸欲。

於此境界,用此為緣,發生欣悅。

天二、生慼

或有過去、未來事欲,謂忽自勵而出家者所有諸欲。

於此境界,用此為緣,發生憂慼。

戌二、煩惱欲

或有所餘諸煩惱欲,略有二種。

謂於欲界自體及資身命。

戌三、妄分別貪2 亥一、生驚怖

或有未斷妄分別貪,謂由正信而出家者,寂靜閑居,於永夜分所遭眾事。

於此境界,用此為緣,便生驚怖,身毛為豎。

亥二、生尋思

或有未斷妄分別貪,所謂即此補特伽羅至晝日分,於外色聲香味觸境,用此為緣,發生意地所有尋思。

  所謂即此補特伽羅等者:

此謂前說正信出家寂靜閑居補特伽羅,於閑居時,至晝日分,緣外可愛色聲香味觸境,心樂趣入,由此發生意地所有尋思,當知此即是為魔事。

午三、明除斷2 未一、釋後頌初二句

又有沙門、若婆羅門,如實了知如前所說貪與恚等及彼因緣,又能了知眾緣生法無常性已,隨其所生不起貪著,即便棄捨、變吐、斷滅。

未二、釋後二句

離色無色二界貪故,度有暴流;離欲貪故,度欲暴流。

如是暴流昔所未度,今既度已,終無有退。

  即便棄捨變吐斷滅者:

此中棄捨,謂於諸纏。

變吐,謂於隨眠。

斷滅,謂無餘滅應知。

巳二、略辨義3 午一、標

復次,今當略辯上所說義。

午二、釋2 未一、辨位別

謂薄伽梵於此頌中,略顯三位。

一、在家位,二、出家位,三、遠離位。

未二、明縛斷

又略顯示共與不共因緣所生若愛、若恚,於諸欲中二種別縛,及斷方便,并斷勝利。

午三、結

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又略顯示共與不共因緣所生若愛若恚等者:

頌言潤所生,名共因緣。

頌言自生,名不共因緣。

六種別欲,是名諸欲。

後頌初二句,名斷方便;後二句,名斷勝利。

巳三、明品攝

又於此中,若貪、若欣、若依耽嗜所有尋思,當知愛品;若恚、若慼及與驚怖,當知恚品。

卯十一、應作2 辰一、舉頌言2 巳一、天說

 應作婆羅門 謂斷無縱逸 求棄捨諸欲 不希望此有

巳二、佛告

 若更有所作 非真婆羅門 當知婆羅門 於所作已辦

 諸身分劬勞 未極底未度 已得度住陸 無勤到彼岸

 天汝今當知 此喻真梵志 謂永盡諸漏 得常委靜慮

 彼永斷一切 愁憂及熾然 恆住於正念 亦常心解脫

辰二、長行釋2 巳一、釋天說2 午一、標說意

今此頌中,顯示彼天依於世俗諸婆羅門,為世尊說。

午二、隨釋頌4 未一、初頌第一句

謂有種姓諸婆羅門,自號我為真實梵志。

未二、第二句

計梵世間為最究竟,希求梵世,安住於色,常勤精進,心無懈倦。

未三、第三句

恆樂遠離,寂靜閑居,減省睡眠,修習靜定,為斷事欲及煩惱欲。

未四、第四句

由彼種姓諸婆羅門,計梵世間以為究竟,希望梵世,不求欲有。

巳二、釋佛告3 午一、標意

又顯如來依第一義諸婆羅門,而報彼天。

午二、釋頌3 未一、釋第二頌2 申一、初半頌

若婆羅門作所作已,數復應作,更有勝上所應作事,當知此非真婆羅門。

申二、後半頌

若婆羅門證婆羅門所應作事,超登一切薩迦耶岸,安住陸地,當知此是真婆羅門。

由此顯示學與無學皆婆羅門。

未二、釋第三頌2 申一、有學(釋初半頌)2 酉一、標列

學有二種。

謂於欲界或未離欲,或已離欲。

酉二、隨釋2 戌一、未離欲者2 亥一、釋頌未極底未度2 天一、標

未離欲者,未得源底,未到彼岸,於二種法猶未具足。

天二、列

一、未得內心勝奢摩他;二、雖已得,增上慧法毗鉢舍那未善清淨。

亥二、釋頌諸身分劬勞2 天一、顯方便2 地一、如足精進

由闕內心奢摩他故,乘如所得聖道浮囊,為證內心奢摩他故,運動如足勇猛精進。

地二、如手精進

又復為令增上慧法毗鉢舍那善清淨故,運動如手勇猛精進。

天二、顯當果

彼於如是勤精進時,離欲界欲,如得源底;證阿羅漢,如到彼岸。

戌二、已離欲者

已離欲者,證得內心勝奢摩他,亦得善淨毗鉢舍那。

唯為進斷上分諸結,發勤精進,非諸身分。

  非諸身分者:

謂已離欲,如得源底。

非如先時運動如足如手勇猛精進,由是說言非諸身分。

申二、無學(釋後半頌)

若已越度,成阿羅漢,所作已辦,離勤功用,名住陸地,已到彼岸。

未三、釋後二頌6 申一、釋真梵志

此則顯示諸婆羅門,依第一義略有三種。

二是有學,一是無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