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论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515014 上传时间:2023-03-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经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诗经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诗经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诗经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诗经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经论文.docx

《诗经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经论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经论文.docx

诗经论文

《诗经》中的植物意象及其文化意蕴

 

摘要:

《诗经》作为一部经典著作,对我国历史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及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其中大部分篇章利用一些植物意象来传达先古人们一定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意识。

这种文学创作手法的运用,值得我们进行文化探究。

关键词:

植物意象;观念;文化;意识

"TheBookofSongs"intheimageanditsculturalconnotationofplants

Student:

taoxiaoping

Teacher:

kongxianhong

TheChineseAndMediaDepartmentOfHuainanNormalUniversity

Abstract:

TheBookofSongs"asaclassic,historyandcultureofourgenerationanddevelopmentanditswide-rangingandfar-reachingimpact,especiallychaptermostofwhichplantstouseimagerytoconveythefirstancientpeopletoacertaindegreeofculturalandideologicalconnotations.Thismeanstheuseofliterature,itisworthexploringourculture.

Keywords:

PlantImage ;Concepts; Culture Awareness

前言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我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诗经》中有大量的植物意象,其中“言草者105处,言木者75处,涉及到了140多种植物,对这些植物的形态、颜色、特征、生长期、生长地和用途等做了大量直观的记载和描述,使读者获得了丰富的植物学知识。

故孔子曰:

“《诗》多识于草木鸟兽虫鱼”,[1] 三国时的陆机还特撰写《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一书。

且《诗》中的诸多植物不仅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为人类生存或生活服务,还隐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

1.一、多子多孙的宗法观念和亲族意识

2.

远古时期,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与物质生活条件所限,人口的发展呈现出一种不平衡的状态,然而,当时的经济生活需要集体协作,部族之间频繁的战争又需要大量的士兵,这种人口增长的低速度与对人口的实际需求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在这种反比率的驱动下,社会对人口增长的渴望极其强烈。

在当时的条件下,于是不得不寄希望于人口的高出生率,把人口的出生寄托在天意神授上面,并由此产生生殖崇拜,尤其是对生殖力的崇拜。

“在原始宗教的土壤中,植物被赋予了特定的观念内涵:

它既可以满足劳动人民食的欲望,又作为女性和女性器官的象征物,与生殖崇拜密切相关。

” [2]  那么,《诗经》中大量如桑树、花椒、莲、桃、瓜和葫芦等多子植物,正隐秘地透露出这一远古信息,表达了远古先民的盼子祈育观念。

《诗经》里桑树出没的篇章很多,对于先秦农业时代的人类生活来说,桑已经是普通的一种植物。

首先,桑树以其树干之高拔,树叶之峻茂繁密成为一种具有特殊含义的符号,一种孕育生命的文化符号,同时被赋予浓重的神性色彩。

把桑树作为生殖兴象的宗教动因是因为古人认为桑树所具有的强盛生命力与女性的生殖力相一致。

其次,《鄘风·桑中》“期我乎桑中”《小雅·隰桑》“隰桑有阿”中都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

男子女子幽期密约桑中和女子在桑林中思念男子。

先古时代的桑林是历史上有名的生殖崇拜祭坛,“扶桑,台桑,桑中,空桑,穷桑与之同义。

” [3]  因此,桑树从来就不被当做一般的树木,而是礼为社树国树神树乃至生命之树。

在周商时,已经是宗庙祭祀时的神木。

“桑梓”作为家园的像徽,是中国文化独有的特色。

《诗经》中的“花椒”,又称山椒。

多子味香。

古人利用花椒这一特性来表达他们的心理意识。

如《唐风·椒聊》“椒聊之实,蕃衍盈升。

彼其之子,硕大无朋。

椒聊且,远条且。

椒聊之实,蕃衍盈掬。

彼其之子,硕大且笃。

椒聊且,远条且。

”诗中写椒树所凭借的果实,繁茂孽生盈满升。

它们繁衍的后代,果实很大无可比。

椒树所凭借的果实,繁茂孽生一满捧。

它们繁衍的后代,果实很大且实厚。

这首诗直接写到了花椒与人口繁衍的关系,一把把的饱满多子的花椒,正象征了人丁兴旺,寓意子孙像花椒树上结满的果实那样众多。

“古代劳动

[3]  引自《诗经鉴赏集》第6页(注释[1])

人民的审美观念是与劳动观念联系在一起的,青年男子选择的爱人是体格强壮的劳动姑娘”,[4]   她们具有丰腴旺盛的生命力和多实的花椒相类似,表现了上古先民对繁衍子孙的热切向往与吉祥祝福。

又如《陈风·东门之枌》“东门之枌,宛丘之栩。

子仲之子,婆娑其下。

穀旦于差,南方之原。

不绩其麻,市也婆娑。

穀旦于逝,越以鬷迈。

视尔如荍,贻我握椒。

”这首诗反映的是“陈国男女聚会歌舞相伴巫风盛行的特殊风俗。

用交感巫术的方式,把自己和花椒相联系,希望自己子孙人口像花椒一样繁多”。

 [5]   花椒香而多子,人们认为它有超常的生殖神力,自然可以避污驱邪。

汉朝人用椒房称皇后的住所,不言而喻自是趋于多子吉祥之意。

《邶风·简兮》、《郑风·山有扶苏》等诗都以莲起兴。

先古劳动人民对莲的意识和古代文人逸士的审美意识并不一样,而是一种生殖崇拜。

莲是多子植物,可象征子孙的繁衍。

直到现在,在庆祝新婚时,为了表达对新人早生贵子的祝愿,还要送上“枣,花生,桂圆,莲子”。

这些都是从先古传承下来的多子多孙的文化意识。

《周南·桃夭》中“有蕡其实”是写果实累累之貌,又如妇女怀孕之貌。

“其叶蓁蓁”是写叶子茂盛之貌,又似人丁兴旺之貌。

“那压低枝头的桃实和浓重的绿荫,不是可以使人联想到新娘体魄的健美吗?

” [6] 有花树才有果,有果叶树才茂盛。

有女才有家,有家才有子,有子家族才会旺。

这是因果变化,所以诗中说“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在新婚时祝愿新娘新郎早生贵子,家族旺盛,同样是先古多子多孙意识的现实反映。

《大雅·緜》“緜緜瓜瓞,民之初生” 女人怀孕时肚子似瓜形,且瓜内多籽,与腹中有子相类;还有就是瓜是蔓生植物,蔓上瓜结得很密实,一个挨一个,象征了子孙繁殖旺盛和亲族繁盛聚集。

匏和瓜的寓意是一样的,“匏,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葫芦。

” [7]  古代葫芦最早称为匏和壶。

《卫风》云:

“齿如匏犀”;《幽风》云“七月食瓜,八月断壶”。

据闻一多先生考证,中国的人祖伏羲氏,就是以葫芦为族称的民族。

伏羲氏又名匏羲氏或庖羲氏。

这也就是说,古人借助于瓜和匏的外形和生长特征相似来表达他们企盼子孙满堂的胜景。

1.二、男尊女卑的社会文化

中国华夏民族至周代,宗法社会形成,男子从属于家族,女子从属于男子。

形成了中国几千年来男尊女卑的根深蒂固的意识。

最初就在《诗经》中初见端倪,如《周南·葛覃》、《王风·葛藟》、《周南·樛木》等诗中都有一定的反映。

古代先民借一些植物的特性来表现这种意识。

如《王风·葛藟》“緜緜葛藟,在河之浒”《周南·樛木》“南有樛木,葛藟累之”这两首诗里,都提到“葛藟”这样一种植物,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

“葛有野生,有家种。

其蔓延长,取治可作稀绤。

其根外紫内白,长者七八尺。

其叶有三尖,如枫叶而长,面青背淡。

其花成穗,累累相缀,红紫色。

其荚如小黄豆荚,亦有毛。

其子绿色,扁扁如盐梅子核,生嚼腥气,八九月采之。

”“王念孙《广雅疏证》‘藟似葛,故古人以葛藟并称。

’陆机《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藟:

一名巨苽,连蔓而生。

’”所谓“葛藟”,说的更准确一点,应该是属于藤本植物的“藟”,普通老百姓叫它“野葡萄”。

“葛藟”有缠绕、攀附的特点,这正如古时妇女的形象。

在古时妇女没有任何地位可言,只能依附自己的丈夫,丈夫死后就只能依附自己的儿子,故有“妻凭夫贵”“母凭子贵”之说。

在中国的传统中,对女子的要求从来是严苛的。

所谓“妇德、妇言、妇功、妇容”,便是古代的男子世界所强加给女子必须习练的“妇教”。

它规定女子必须“贞顺”、“婉媚”和勤于丝麻织作之劳,老老实

实作男子的附庸和婢妾,若非如此,便不配为人之妇。

《周南·葛覃》所表现的,便正是一位“待归”女子勤于“妇功”的情景。

她的勤勉和劳苦,固然已被“归宁父母”的自豪和喜悦所消解。

但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是否还能从这份自豪和喜悦中,体味到一些连女主人公自己也未意识到的,那种曲从妇教、取悦父母夫婿的无奈和悲哀呢?

自古以来,女为阴柔,男为刚烈。

又如新婚祝愿诗《周南·樛木》,诗中说“南有樛木,葛藟累之”,试着想一下,“樛木”指的是什么呢?

其伟岸高大与自古男人的形象不约而合,当然就作为男人的象征了,而“葛藟”呢?

前面分析了,“葛藟”柔弱的特征与古时女子相仿。

诗中用“葛藟”攀附缠绕“樛木”来比喻女子出嫁后,就必须依附于自己的丈夫,成为附庸品,而没有任何地位可言。

只有这样,才会“福履绥之”“福履将之”“福履成之”。

《诗经》中古人除了用“葛藟”的柔弱依附来形容女人,还有另一种植物“蒲草”。

《王风·扬之水》“扬之水,不流束薪。

”“扬之水,不流束楚。

”“扬之水,不流束蒲。

”诗中束薪、束楚、束蒲,指的是捆扎起来的柴禾,“蒲在史料里有两种解释,一为蒲草,植物学上称为菖蒲,又名剑水草,俗名蒲草;一种解释为蒲柳,多种在河边住宅周围,又名水杨。

” [8]对于蒲草我们并不陌生,在长篇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中,“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

”我们喜欢其中磐石不移,蒲苇韧如丝的情意。

在这样传诵千古的诗篇里,把柔韧依附它物的蒲草由自然物转化成人的情感的承载物,是真挚爱恋的悲情象征,更是千古女性柔弱坚韧形象的象征。

1.三、周代礼乐文化

《诗经》中的作品,最初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教化的重要工具。

广泛流行于诸侯各国,运用于祭祀、朝聘、宴饮等各种场合,在当时的政治、外交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周代之礼乐文化是在夏、商文明的基础上发展和成熟起来的,是长久孕育其间的生命力的勃发。

在先古时代,统治阶级及劳动人民对待礼乐文化有着他们自己独特的一套法则,《大雅》、《颂》中居多。

上古祭祀活动盛行,许多民族都产生了赞颂神灵、祖先,以及祈福禳灾的祭祀歌,我国古代也特别重视祭祀。

“《诗经》中的一些植物经常被用在祭祀中,祭祀祖先、神灵以求他们的保护、赐福,因此这些植物就被赋予了一种神圣的使命,起到连接人和神的中介作用。

” [9]《召南·采蘋》、《召南·采蘩》二诗表现的则是女子采摘蘩和蘋作为祭品进行祭祀的内容。

在远古的农业时代里,水边,也许正是祭祀的佳处,水边才是一切生命繁盛的开始。

而萍,正是水边繁盛水草里,被吟唱的祭祀者看到眼里的那种幸运的植物。

蘋(既大萍)是利用无性繁殖来繁衍下一代,母株会从水面下之走茎生出无性芽,而长成新个体。

这也很符合祭祀的用意,是祈盼子孙宗族繁盛意识的体现。

《诗经》中有《伐檀》一首,估计在二千年的长江流域一代仍有檀木生长。

又如《郑风·將仲子》中出现的“檀”,“檀”:

常绿乔木,产在热带及亚热带,木质坚硬,有香气,带红色,可制贵重家具或工艺品及香料,又可入药。

檀木后来成为中国名贵家具的主材。

所以檀木是稀有的,在漫长生长的几百年里,要经受风雨的镂空和虫害的侵扰,到制成精美绝伦的器物,在质地坚韧的自然属性里,又藏了经历过百年千年的时间智慧,和色泽沉稳内敛的华贵气度。

《伐檀》中写劳动人民伐倒檀树为统治阶级制作车辆。

檀树是一种贵重的木料,只有统治阶级才能享用檀树制成的各种器具,所以檀树又是统治者身份的象征。

而且檀树具有一些自身的独特秉性,在人所存在的历史上,被拉入不同文化和宗教的体系中,在一些寺庙里,焚烧一种特质的檀香,在烟雾朦胧中表达对神佛的虔诚,这些潜藏品质正迎合了弱小生命祈求异灵福祉卫护和人心自强的心理趋向。

这让一种原本只是自然里的普通植物,变成了身披神秘外衣的,没有口,却又总是似乎可以说话的神秘物件。

《诗经》中的《溱洧》里有一个男女相会的日子,是古代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上巳节。

在农历的三月三,人们随主神官,祭祀管理婚姻和生育的神灵---高禖(管理人间生育的女神,禖即媒,亦即母字,这种媒神或母神在最早时期,都是各个部落的先妣,即该部族在母系氏族社会期间的第一位女祖),同时焚香草,庇除灾邪,乞求苦难的日子里能够天降吉祥。

这与当时的礼乐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种节日里,因为人们对婚姻生育之神的膜拜,也为青年男女们心性沟通,互诉衷肠提供了自由的场所。

诗中写道:

“溱与洧,方涣涣兮。

士与女,方秉蕑兮。

”蕑,即是我们今天植物学上菊科里的兰草。

当我们的先祖祭祀神灵,想要把自己心里的祝愿让异界知道的时候,往往要借助天地里的某种器物,某种气味。

道具之一,就是焚烧兰草,在兰草的飘渺如幕幔的熏香中藏着我们想象里寄托的希望。

在古代,兰草的身上,除了藏有自然清淡久远的幽香之外,还暗藏着祝福的未知能力。

佩兰而行的人,是受上天庇护的人,这是兰草身上的神性。

然而兰草对后世有着深刻的影响力,则更多的得益于孔子的自叹和屈原的兰心。

据《猗兰操》记载:

“孔子自卫反鲁,隐谷之中,见香兰独茂,喟然叹曰,夫兰当为王者香草,今之独茂与众草为伍”。

兰者,孔子用来自比;香者,兰草之香乃王者之香。

王者之香,清幽、淡远,这几乎成为后世文者所追求的自性。

我们更熟悉的屈原的《离骚》中写到“纫秋兰以为佩”,则让兰草不仅仅只是远观自叹的自然草木,它还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格调和追求。

可以说这与古人借助兰草发扬礼乐文化不无关系。

1.四、怨刺统治阶级

《诗经》中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具有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

平民百姓大量用诗来表达自己被压迫和剥削的情感,来揭露统治阶级的寄生本质,然而更多的则是通过一些植物意象来深中时弊,触及统治阶级内部实况的。

如《鄘风·墙有茨》反映的就是卫国人民对统治者荒淫无耻的揭露。

“茨”,又名蒺藜,“蒺藜为一年或两年生草本,茎被长硬毛,平卧地面,夏日叶腋生黄色五瓣小花,叶为羽状复叶而对生,果实为小干果,每果有长短二钟之刺,甚尖锐,广布与我国各地。

” [10] 茨是蒺藜在古老先民的文字里出现过的地方。

它表现了贵族灵魂的丑恶,统治者对民暴虐无度,什么礼义廉耻,乃至人伦都在所不顾。

这些愤懑的歌调和指斥文字让治世者听到了民有怨声。

如《卫风·芄兰》中的芄兰,其又名“萝藦”,俗名“婆婆针线包”,蔓生,实如羊角。

多年生草质藤本。

具乳汁,叶腋生有总状花序,内有多数种子。

《卫风·芄兰》在历史上流传,随人心和政事的不同,演绎出了很多种图象。

第一个画面里,少女埋怨少年对情事的懵懂,说,你虽然穿的象个大人,可你懂得我心吗?

你看起来象个可以弯弓骑射的人,可是你怎么不懂得疼爱我呢?

可能是古时候年轻夫妻之间,在内室里小媳妇耍小脾气时说的私房话。

而我则偏重于有阶级意识的第二种,先人曾认为它是政治讽刺歌曲,汉《毛诗序》说:

“刺惠公也,骄而无礼,大夫刺之。

”郑玄笺:

“惠公以幼帝即位,自谓有才能而骄慢于大臣,但习威仪,不知为政以礼。

”元刘玉汝《诗缵绪》说:

“愚意卫人之赋此,毋亦叹卫国小学之教不讲欤?

”明丰坊《诗说》说:

“刺霍叔也,以童僭成人之服,比其不度德量力,而助武庚作乱。

”明季本《诗说解颐》说:

“世俗父兄不能教童子习幼仪,而躐等(超越级别)以骛高远也,故诗人作诗以刺之。

”大多数人认为这首诗是人民对统治者骄横幼稚装腔作势不称其服的讽刺,则具有一些现实主义的讽刺意味。

又如《魏风·伐檀》中,前面分析了“檀”的意象及文化内涵,那么这首《伐檀》中劳动人民借助于“伐檀”来说明什么呢?

首先,“檀”在先古不是一般的植物,而是披有神性的外衣。

它象征了统治阶级。

而这首诗表达了先民对统治者的不满,祈盼推翻他们统治。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獾兮?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

”劳动人民质问他们“不稼”“不猎”,为啥吃穿不缺?

人民终岁为他们劳动,自己却没衣没食,不知怎样度过寒冬。

织布机上,还搜刮一空。

他们还重用暴虐贪鄙的人掌权,使人民从西往东,居无定所,受苦不尽。

作为等级社会最底层的平民百姓,则最直接的质问统治者的剥削本质,揭露当权社会的寄生制度。

他们是整个社会制度中最悲惨的受害者,所以他们的诗是在绝境中的呼喊,在血泪中的绝望。

同样《大雅·桑柔》中“菀彼桑柔,其下侯旬,捋采其刘,瘼此下民。

不殄心忧,仓兄填兮。

倬彼昊天,宁不我矜?

”是描述桑叶茂盛却不能帮劳动人民遮阴,使民心生乱。

前面分析了桑树在先古具有一定的特定意义,是宗庙祭祀时的神木,也是统治阶级的代表。

诗中先人借对桑树的不满,来表达对高层统治者行暴政祸国殃民的不满。

这些都是古人借诗直接表达了对统治阶级的痛恨。

从《小雅·采薇》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来看,诗中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把征夫的“被征”和“还乡”的复杂心境描绘得淋漓尽致。

这是从征夫的角度来写这个社会的黑暗,以王朝与蛮族的战争为背景,表现了戍卒们久戍难归,忧心如焚的内心世界,表现周人对战争的厌恶反感。

它不仅揭示了社会加在人民身上的沉重负担,具有感人的批判力量,而且也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望与追求。

五、男女情爱文化

可以说《诗经》中的爱情诗内容是非常的广泛,其中大部分都是利用植物所蕴含的意象,来表现恋爱生活的优喜得失,离合变化。

其中爱情诗又被人们分为五类:

一、相知相识类;二、追求真爱类;三、两情相悦类;四、别后相思类;五、控诉斗争类。

第一类,相识相知。

周代时期,统治阶级为了增加人口,增强国力,鼓励男女自由恋爱及时结婚,于是组织了大规模的春游祭祀活动,在这些活动中,男女青年便可以理直气壮地表达爱意、寻觅爱人

《郑风·有女同车》中所谓的美女是什么样子呢?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

将翱将翔,佩玉琼琚。

彼美孟姜,洵美且都”“舜华”即芙蓉花,又名木槿。

用它来形容女子体态轻盈优美,迎风翱翔,晶莹佩玉随风叮当,举手投足之间无不透露出优雅贤淑的品味。

“舜”不仅代表木槿,同样又相通于“瞬”,用来表示木槿朝开暮谢的特性,瞬间之荣,来去匆匆。

这又如女人的美貌,在短暂的时光里,祈盼悦己者和期盼永存的幸福。

《卫风·木瓜》中“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写了女子把香美的瓜果投给集会上的意中人,男子则解下自己身上的佩玉送她,是回报吗?

不,是感情相知相合,是情深意长。

由此“木瓜”就成为古时男女的定情之物的代表。

诗里的女子可爱质朴,她直接面对自己喜爱的男子,主动赠予“木瓜”求爱,并很快得到男子愿结百年之好的回复。

表达了远古时候青年男女自由相会,集体相会、自由恋爱的美好。

第二类,追求真爱。

男女在游、舞乐中相识后,妙龄少女个个怀春,青春男子何不多情。

他们有了爱情的萌芽后,便为了真爱而努力,极力争取所恋的人以博得芳心。

《诗经》中利用植物分别写了两类,一是对爱情的追寻。

在《周南·关雎》中“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其中提到的“荇菜”“按照现代植物学分类,属于龙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又称莕菜(《唐本草》),或莕(《尔雅》),屏风(《楚辞》),金莲子(《本草纲目》)” [11] 荇菜在江南水乡到处可见,分布在水沟池塘等浅水处,是一种根生水中、叶浮水面的植物。

诗中写一个男子思慕一位在河边采摘荇菜的美丽姑娘,并设法去追求她:

用琴瑟作乐来表达爱她之意,用钟鼓奏乐来使她快乐,表现了男主角率真大胆的情感。

“荇菜”在水中随水波的流动而左右摇摆,这正如诗中男子的矛盾辗转的心情,感情单纯而又真挚,悠悠的欣喜,淡淡的哀伤,展现了男女之情的率真与灵动。

难怪孔子说:

“《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 [12] 

一是对爱情的渴望。

在《召南·摽有梅》中“摽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

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

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诗中以梅的成熟而落的过程暗示男子应当及时追求女子,而

[12]引自《论语》第59页(注释[2])

且逐层加深诗意,把好的炽热的情感心理表露无遗。

《诗经》里的梅在汉语里的发音为去声,轻声吟读,有温软含骨,刚柔相济的意味,古妻字为敏,同梅一样从每字旁,梅通媒。

所以梅又被看作合媒之果,女子用梅自比,思嫁之意呼之欲出。

诗中浸透了寂寞女子岁月韶光里的深情期盼,寂寞不是地域阻隔而成,而是横贯在人心头上的道德架构,于是,在时间的长河里,出现了无数吟咏关于爱的寂寞,以表达生命个体在一个个独立空间里渴望相拥的情感。

第三类两情相悦。

经过艰苦努力的追求后,他们找到了自己的恋人,他们的恋情开始了,在不断的约会中,他们的感情不断的交往,越酿越浓,越浓越甜,达到高潮。

这些反映两情相悦的诗,体现了当时男女那种真挚、质朴、健康、自然的感情。

在《召南·野有死麋》中猎人用白茅包起射杀的麋鹿,以表达自己对自然馈赠的虔诚;怀春的女子,有男子来追求,两情相悦,是生命里永远最动人的画面。

“白茅”在古代是洁白和柔顺的象征,闭上眼睛,可以想象一个洁白、柔顺的女子就在眼前;嫩茅,又称“荑”,自古美人玉手,称为“柔荑”,应该是形容它又白又嫩吧!

在《郑风·山有扶苏》里看到的是一个情窦初开的浓情女子戏谑情人的欣喜欢悦的情态。

然而长在两千多年前洼地池沼里的荷花,是如何通过时间的传承,让我感觉到古时的美。

其实,荷花和莲花指的都是一种植物,是叶子贴在水面上的睡莲和叶出于水面的荷花。

古时有芙蓉貌、金莲足、水莲步的的女子,可见古时用莲来比女子则是司空见惯了,说一个女子有芙蓉之貌,不仅是说她的外貌美,更多的则是说她身具中国女性的传统之美---幽香、内敛、执情、冰清玉洁。

同时“莲”又相通“恋”,又可以用来表达男女之间的恋情的。

  

第四类,别后相思。

长相聚终归一别,相见时卿卿我我,情深意切,相别后,对情人的思恋是越来越深,真是挥也挥不去。

诗经中利用植物形象地来表达了对恋人的相思之情。

在《卫风·伯兮》中“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

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

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

言树之背。

愿言思伯,使我心。

”诗中的“飞蓬”,学名狼尾蒿,此草生命力极强,遍布整个大江南北,随处得生,随处得长。

女为悦己者容,所爱的人不在身边时,发如篷草,也没有心思去整理。

“飞蓬”很形象的描述了女子的相思之苦。

在《周南·卷耳》中“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诗中的“卷耳”,野菜名,又名苍耳,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

诗中借“采卷耳妇女的种种想象来表达对丈夫的深切思念,想象的越丰富,表达的感情越深切,越是有感人的力量” [13]  ,诗中的思念是恒久的光,它是从女子的心里透露出来,落到眼前的苍耳上。

自然和人,在这个时刻,同时产生了双重的意义,爱恋和寄托。

“同时诗中女子相信采摘行为及所采植物本身说具有的药效,会将自己的思念之情和祈求丈夫平安健康的愿望传递给丈夫。

” [14] 

第五类,控诉斗争。

相知相悦,日久情深,相见时切切私语,加深了彼此的感情,别后的遥遥之期,别后的两地相思,使他们想自由结合,过上美好的生活。

然而现实总是那么不完美,在男尊女卑的古时社会里,女子的地位随时可能发生变化,不管自己是否有错,只要丈夫一有不满意的地方,就难逃被休的命运。

《诗经》中同样用了一系列的植物意象来反映这个问题。

《卫风·氓》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最好的一首弃妇诗。

它可能是春秋初期卫国的一首民歌。

诗歌通过一个被弃妇女的哭诉,生动地叙述了这个妇女从恋爱、结婚直到被弃的人生过程,抒发了她的悲愤与怨恨,客观上揭露了当时的阶级压迫。

“靡室劳矣”、“靡有朝矣”,诗中女子忍辱负重却依然未能摆脱被弃的不幸命运,面对残酷的现实,她只能掬一把辛酸的眼泪。

诗中借“桑叶”来表达女子的一生。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形容女子年青时祈盼真正爱情和幸福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化宗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