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漫游.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514232 上传时间:2023-03-0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3.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体漫游.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人体漫游.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人体漫游.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人体漫游.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人体漫游.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体漫游.docx

《人体漫游.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漫游.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体漫游.docx

人体漫游

我看到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桌子上摆着各类食物,难道人类通过吃这些来获取能量吗?

它们看起来和人体完全不同,又是怎样被人体吸收的呢?

我决定随着食物进入人体,亲自搞清这个秘密的过程。

口腔探险

我携带着具有隐形和透视功能的摄像机,变形为米粒大小,附着在食物上,和食物一起进入消化道,开始了一段奇妙尔探险的旅程。

右侧的图是一幅人体消化系统的构造图,也是我整个旅程的路线图。

口腔是旅程的起点,这是一个奇妙的地方,掀开被人们称为嘴唇的两扇柔软粉嫩的门帘,映入眼帘的是两排如珠贝般亮晶晶的牙齿,一般有32颗。

它们像训练有素的士兵,整齐地分布于口腔的上下颌,忠诚地守卫着牙龈,一丝不苟地担负着切碎和咀嚼食物的职责。

我们再看口腔中的另外一个大家伙,它位于口腔的上下颌之间,粉嘟嘟的,柔软而滑腻,这就是人类的舌头。

看上去,它只能笨笨地扭动自己胖嘟嘟的身躯,其实它非常灵活;在塞满了食物的、拥挤的口腔中,它不不但能不停地搅拌食物,帮助食物和唾液的充分混合,还能灵活地躲开牙齿的六亲不认、一成不变的咬合活动。

这种上下颌的咬合与舌头将食物翻转的运动配合的非常密切,只有在非常偶然的情况下,才可能发生牙齿咬到舌头的“事故”。

在这个“复杂的环境中”,想把口腔考察清楚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记得好几次我都险些被牙齿切成两段,刚能喘一口气的时候,又被迎面甩过来的舌头卷得翻天覆地。

口腔里有三对左右对称的唾液腺,从中源源不断地涌出唾液。

唾液中含有的酶可对淀粉进行初步消化。

所以在嚼米饭时,人们会感到一丝的甜味。

可惜这种感觉对我们wisdom星球的主人是再也体会不到了。

食物的传送带与搅拌机

言归正传,口腔中的食物由吞咽活动送到食管,这可是个相当复杂的活动,由一系列急速的反射动作而实现,别以为一伸脖子就能完成。

人的咽部像一个十字路口,向上分别通往口腔和鼻腔,向下连接食道和气管。

咽喉是一个交通枢纽,而“会厌软骨”则是个训练有素的”交警”,吞咽时,交警会及时封闭通往鼻腔和气管的通道,呼吸暂时停止,喉头前移,食道上口张开,食物随后顺利地进入食道。

食道是一个长约25厘米的单行道,只允许食物顺着从口腔到胃的方向行进,当食物即将到达食道末端的时候,胃的入口就像一道暗藏玄机的大门突然打开,一旦确保食物通过,又会马上关闭,这就是人体消化道中避免食物反流的第一个机关——贲门。

食物就像闯入古代密室的探险者,只能前进,没有退路,要想返回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然而,当眼前浮现出一个奇妙美丽的宫殿时,每一个探险者都不会后悔刚才的踏入。

当我通过贲门的瞬间,顿时觉得豁然开朗,和在食道中的憋闷拥挤形成强大的反差。

胃像一个红色温暖的古老宫殿,纵横交错的胃襞肌就像宫殿屋顶上错落有致的房梁椽子,交织在一起,还不乏威严和力量。

食物进来之前,胃像一个泄了气的气球一样干瘪,但当它被撑满之后,就变成一个神奇威武的大口袋。

这个由肌肉构成的“人体食物处理器”负责把食物磨碎成细小的颗粒,它的分泌液——胃液再对它展开第二轮攻势,再经过收缩搅拌,挤压混合,直到食物变成一种称为“食靡”的稠浆。

接着靠胃的蠕动将食靡排出胃进入小肠。

胃内层有3000多个腺体,每天能分泌近3。

5千克胃液。

胃液的主要成分是盐酸,可以激活胃蛋白酶,帮助消化肉类食物的蛋白质,如果没有胃液,人们就不能再享受鸡鸭鱼肉、鸡蛋牛奶这些可口美味了。

大家别忘了,我也是血肉之躯啊,但多亏我进入人体前先有远见地穿上了防护衣,否则我也要和食物一起被胃液侵蚀、溶解,并送进小肠被吸收掉了。

牛肚和猪肚是人类的美食,可为什么人胃能消化牛肚和猪肚而不消化掉自己呢?

这个问题困扰着我们大家!

幸好,实地观察和样本检测帮了我大忙。

原来,胃襞采取了双层保护措施来避免自己吃自己的惨剧发生。

首先,胃能分泌一种黏稠的、胶洞状的粘液物质,覆盖在胃的内表面,防止胃酸和胃蛋白酶的腐蚀,把胃腔中酸性的胃液与胃的上皮细胞表面隔开;此外,胃内表面粘膜的上皮细胞,是一层紧密排列的特殊结构,从而形成了一道生理屏障,这种屏障可以阻止胃酸侵入,成为胃体的一个保护层;最后,胃襞上的粘膜上皮细胞在不断地分裂更新,随着旧细胞不断脱落,新细胞源源不断地生成。

这就是保护胃襞不被消化的完美防线,只要粘膜和粘液防线健全,就能抵御胃自身的分解。

胃就象一个敏感的少女,人类的喜怒哀乐都会直接导致它情绪的变化,当人们情绪低落、精神萎靡时,常常茶饭不思;而情绪高涨、心情愉快时,往往食欲大增。

事实上,胃肠功能的改变是人体情绪变化的“晴雨表”。

过去人们认为,暴饮饱食和不规律的饮食是导致胃病的根源,但是,澳大利亚学者马歇尔和沃伦却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他们认为胃病的病因不应完全归咎于进食刺激性食物、胃酸分泌旺盛、局部血管病变等,而是一种称为幽门杆菌的病菌在作祟。

幽门杆菌可致溃疡病和胃炎,胃病患者胃粘膜的幽门杆菌检出率高达59-77%。

这个发现革命性地改变了世人对胃病的认识,“胃病不传染”的观念也随之改变。

同时,这个发现也使两人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消化功臣

回顾这段消化道之旅,我此次胃部考察收获还是颇为丰富的。

我发现,一般情况下,食物要在胃内停留3-4小时才能通过幽门,进入下一站——小肠。

单论长相的话,小肠肯定要被叫做丑八怪了。

在人的腹部,弯弯曲曲、皱皱巴巴地盘旋着一条8米左右的管道,人类统称为肠子。

小肠长约5-7米,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是当之无愧的消化功臣。

它克不想外表那么难看,用显微镜仔细观察的话,你会发现活脱脱的一个美丽的红色大草原。

原来,小肠粘膜上有许多环形皱襞,上面生长着数不清的指状小肠绒毛,一阵气流吹过,绒毛随着小肠蠕动,温柔而有节奏地摆动着。

我脑海里不由的蹦出了: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现牛羊——不过这里的牛羊却是从胃部涌来的食靡。

仔细观察小肠绒毛,我又有了新发现-原来它不是光滑的,每根小肠绒毛表面居然有一层微小的突起。

人类科学家称它们为微绒毛。

说了让你大吃一惊,——每一个小肠绒毛上竟然有1000-3000根微绒毛。

可别小看这些不起眼的小个子,它们的作用可不一般。

正因为它们的存在,小肠吸收的表面积,比平时增加了600倍。

如果没有它们的存在,小肠要达到3000米才能保证食物的充分吸收。

我们看一下小肠绒毛结构图,可看到,小肠绒毛襞很薄,而且其中含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这又是人体消化吸收设计的一大奇迹。

除了大部分甘油和脂肪酸进入毛细淋巴管,经淋巴循环,最终进入血液外,其余的各种营养成分都由毛细血管照单全收,直接进入血液。

无名英雄

食物的进入,似乎是胰腺分泌胰液和肝脏分泌胆汁的信号,随着小肠有节律的运动,大量的胰液和胆汁进入人体的消化系统,帮助小肠把食物分解得更充分。

含有各种消化酶的胰液作用非常强大,它除了可以将胃液中的酸中和掉外,还能分解几乎所有的营养素:

淀粉变成糖;脂肪变成脂肪酸和甘油;蛋白质、多肽变成氨基酸;DNA被分解成核苷酸。

不论你送到嘴里的是馒头咸菜,还是山珍海味,在胰腺眼里其实就是即将被加工的原料。

但遗憾的是,生活中很少有人意识到胰腺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没有胰腺的协助,人吃再多有营养的食物也会白白流失,营养的缺乏、能量的不足会使人尝尽苦头,哪怕眨眨眼这样的基本生理活动也会使人筋疲力尽。

如雷贯耳的胰岛素就是胰腺的一大贡献。

葡萄糖提供能量,是人体各种活动的基础,但人体对它的要求是十分精确的,多一些少一些都可能对生命构成威胁。

而正是胰岛素控制着血糖含量的多少,使它保持正常水平。

说到胰岛素,就不得不说被胰岛素直到的肝脏了。

人体的整个右上腹都被肝脏占据着。

成人肝脏重约1200-1500克,是人体最大的实质性脏器。

肝脏对血液里的葡萄糖浓度直接负责。

如果人吃的糖全部进入血液可不得了了,那10多岁的小孩子就要和上年纪的糖尿病患者一样痛苦了,可是正常的人吃再多的糖也不会出什么差错,这就要归功于健康的肝脏了。

当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升高时,肝脏就会启动“储藏柜功能”,很灵敏地检测并控制血糖浓度,并且还会把多余的糖转化成能储存的糖原储藏起来。

当人们饿肚子的时候,就是肝脏大显身手的时候了,它把储存的糖原变回葡萄糖,维持人类的活动。

肝脏不仅是个储存柜,还是个复杂的化学加工厂。

它生产的胆汁的作用和胰腺分泌的胰液平分秋色。

各种营养物质在进入血液之前先由胆汁把关,待转化成绝对安全的成分,再进入循环系统中。

其实,解毒才是肝脏最优名远扬的功能。

一些对人体有害的物质经过肝脏的短时加工,立即就会象驯服的野马温顺地收敛起它的嚣张气焰。

胆囊位于肝脏下面的一个黄绿色的小口袋,容积约为30-60毫升。

由肝脏产生的胆汁就储存在这个小口袋里,当消化需要时,再由胆囊排出。

另外,胆囊还负责浓缩胆汁。

黄色碱性肝胆汁中的大部分水和电解质,由胆囊粘膜吸收而返回血液,留下的是胆汁中的有效成分。

最重要的是,在进食3-5小时后,食物经十二指肠,刺激十二指肠粘膜,产生一种缩胆囊素,可以使胆囊收缩,将胆囊内胆汁立即排入指肠,以助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最后一站

小肠中的食靡经过消化吸收后通过回盲瓣大肠。

回盲瓣的主要作用是防止粪便从结肠返流入小肠。

盲肠的尽头有一个至今功能不明的家伙——阑尾,这兄弟俩长期以来相濡以沫,和谐相处。

记得当我随着稀水糊样的食物进入大肠的时候,险些吓晕过去。

这和小肠里的“红色草原相差甚远,大肠里寄居着各种各样的细菌,粗略统计多达400种。

口腔里的细菌动物园虽说也寄居着几百种,但就细菌的数量来说,与大肠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然而,这些靠人体已经消化过的食物为生的细菌,其实对人体没有伤害性,是正常菌群。

这些细菌生产的酶,可以分解植物纤维素和食物残渣,还可以分解糖、脂肪和蛋白质,最终把食物残渣转化为粪便,从肛门排出。

但在这里,我想告诉你们一个意外发现,可能许多人自己还不知道,人体的排泄物中含量最多的是细菌,而非残留的食物。

人们往往把美丽的光环扣在小肠的头上,殊不知,大肠还担负着一个性命攸关的任务,这就是回收水分。

如果没有大肠内的滤水细胞,人体会迅速地脱水。

食靡中的水分在大肠壁内回收,再经毛细管道把回收的水分送至循环系统内。

这个过程可需要些耐心,一般要经过十几个小时。

肠子和胃一样,它的运动也受情绪的影响,当人发怒或者紧张时,强烈的情绪波动会使节律性的运动失调,或者使食物加速通过肠道,导致水分吸收不充分引起腹泻,或者使肠道蠕动停止。

也就是说,当人生气的时候,肠子也会生气而停止工作。

如果它罢工几天,食物不能分解吸收,堆积在肠子不上不下,就会引起便秘。

所以,当人处于紧张激动状态时,最好少吃东西,等自己和肠子心情好了,再正常进食。

特别指出,食物中的纤维素在胃肠内不被消化吸收,它只能作为食物废料被输送到大肠,所以,进食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对于产生便意、正常排便是十分有利的。

血液

血管中的小辣妹

纵横交错的血管中流动着火红热情、成分复杂的血液,里面除了有火红饼状的红细胞、吃到异物后变的形态各异的白细胞,还有非细胞的小块头血小板以及各种可溶性的糖、盐类、酶、胆固醇等成分,它们都被血管中的传送带——血浆承载着。

说到红细胞,它可是血液中人口最多的公民,也是公众眼里光彩夺目的大美人。

它体内含有血红蛋白,所以全身散发着热情、奔放的红色,这使血液也充满激情,火红的颜色和它那“湍湍激流’相互配合呼应,欢快地跳跃着。

说它是大美人,因为它可是血液成分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大姐大,担负着运输氧气的重要使命。

其实,红细胞的身材用当今的眼光评判可不算窈窕,它是扁圆性的,象一个飞碟,但它和飞碟不同的是周边厚、中心薄。

如果把这个形状和正方体、长方体、立体多边形和圆形做一个比较,你会惊讶地发现它的奇妙之处,它的表面积和体积之比要比其它现状要大,这个良苦用心是为了尽可能增多和气体的亲密接触,再加上这种现状的中心到细胞表面的距离较短。

气体进出细胞更加方便直接,这让红细胞更快地接纳、送出氧气分子,吃的越饱,工作效率自然提高得越多。

大多数红细胞都是具有强大携带氧气能力的,然而偏偏却存在一些对氧气承受能力不强的红细胞——镰刀型红细胞,因为含有不健康的血红蛋白,当它们缺氧时,就会变成“苗条的长镰刀型。

这可不单单是追求苗条的小问题,长镰刀型的红细胞最喜欢“扎堆儿”。

堆积在一起就会阻塞血液流通,从而引起各种不适症状,严重的引起溶血,引起人的贫血而导致死亡。

虽然大部分时间里,红细胞成群结对,一起漂洋过海,但在人体复杂的地势中,它们免不了经常遇到比它们的腰围还要窄的多的小路——毛细血管,不过这可难不倒号称江湖大姐大的红细胞,它有一套独家绝活——缩骨功。

要挤过这些小路的时候,它会发生卷曲,极富弹性地缩小成能通过的粗细,在通过时又会恢复原状。

除了这个绝活,还有个独一无二的特点,更加巩固了红细胞在人体中的特殊地位——它是人体中唯一没有细胞核的细胞。

由于没有细胞核,红细胞不能自身代谢,随着一次次卸载工作的完成,它的生命也在慢慢逝去,因此红细胞的生命一般只有120天。

仅在人类一眨眼的大约一秒钟的功夫,就有近120万个红细胞走到了生命尽头。

但不要担心,还会有一批同等数量的红细胞“新生儿”在骨髓诞生。

杀手世家

白细胞可以说是“一红细胞之下,万其它细胞之上的重要人物,与其说它像一个维持血液“安全秩序”的警察,在整个血管网络的免疫大战中抵御外来物的入侵,不如说它是一个经验丰富。

判断准确的猎人,专司捕杀“入侵”的细菌和病毒。

和平时期的白细胞长得都差不多,它和红细胞相比紫色相差甚远,其貌不扬,没有颜色,胖胖的呈圆球形。

但它却不像红细胞一种身材终其一生,一旦它“俘获了敌人,并把战俘包裹在自己体内时,他就会表现出不同的现状。

因此这样来说,它的戎马生涯的确比搬运工红细胞更加灿烂辉煌。

白细胞的人口密度大约是4000-10000个、立方毫米,这个数量水平很关键,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白细胞人口过剩,有时候突然猛增到10万以上,这会引起令人类束手无策的白血病;另一方面,白细胞数量如果显著减少,以致降低到2000个以下,这时人体抵抗外来物质的能力就会非常薄弱,因此很可能出现高热、乏力、感染、抵抗力下降,严重时危及生命。

根据细胞质内有没有特殊的颗粒,白细胞可分为两大家族——粒细胞和无粒细胞。

粒细胞根据其染色换上的不同颜色的“制服”,又可分为三个小分队:

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而无粒细胞还包括单核和淋巴细胞。

下面我向大家简单讲述猎人们对人体入侵者捕杀的过程。

淋巴细胞是白细胞中一个大的捕猎部落,数量是白细胞总数的1/4,在免疫反应中是不可或缺的人物。

其实,在这个部落的内部还有两种分工不同的细胞,分别是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

T族猎人主要出现在细胞免疫的涉猎场上,而B淋巴细胞主要参与体液免疫反应的捕猎。

单核细胞,按个头排,它可是血液细胞中的老大了,它的数量虽然只占5%左右,但它可是个能干的多面手。

它对肿瘤细胞有独特的识别和杀伤能力,还负责清除受伤、衰老的细胞及其碎片。

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变成巨噬细胞,在免疫反应中起重要角色。

单凭“巨噬细胞这个名字,就足以让一切体内的入侵者闻风丧胆了。

嗜中性粒细胞可是白细胞中最大的一个捕猎部落,拥有白细胞总数60%以上的子民,它可直接对付入侵者,尤其是急性化脓性细菌的克星。

它经常穿越血管,前往炎症战场的第一线,把入侵者包围吞噬。

因此,体内有炎症时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就会增多。

嗜碱性粒细胞可以算是数量最少的白细胞成员了,只有不到1%,但他同样会在抗原-抗体反应中崭露头角。

还有一种白细胞不能不提——嗜酸性粒细胞,它可以对抗组织胺、减轻过敏反应的症状及其对人体的危害。

组织胺是个令人苦恼的家伙,它是许多过敏反应的根源,如湿疹,哮喘等都是它引起的,他还会导致血管的通透性增加,放行一些物质到血管外,使血浆渗透到组织中而导致水肿,但人体细胞却也不能缺少它。

嗜酸性粒细胞就是这些患者的贴心小护士,它尽自己所能的缓解组织胺带来的痛苦。

失血事件中的补丁

大名“凝血细胞”的血小板是血液中不可或缺的角色,长得象扣在一起的两个高盘子,它的个头比其它血细胞小的多,寿命也较短,只有7-10天,但它的数量非常多,正常人每升血液中有100-300×109个血小板。

千万不要小看这个小不点,它的本领可高了,人体哪个地方的皮肤破了,就会有血液渗出,而这些渗出的血液,很快又会凝成一团,堵住划破的地方,这就是血小板对伤口做抢救的结果。

血小板是专门处理失血事件的飞虎队,不论刀伤、擦伤还是枪伤,人体任何一个地方发生“失血事件”,成千上万的“队员”都会在第一时间出现在现场,奋勇扑救。

其实,这些飞虎队一旦从血管里流出来,就立即“粉身碎骨”,用它们的生命换来伤口的愈合。

它们放出的血小板因子核血浆凝血致活酶原,在钙离子的帮助下,经过一系列的相互作用最终转变成凝血酶。

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也变成网状固体的纤维蛋白,它可是人体中的“水泥”,很快地凝固成一根根又细又长的纤维,这些纤维再相互交错、重叠。

终于堵住了决口,使血液不再外流。

所以,如果没有血小板,哪怕牙龈出血这样的小伤口也可能会令人丧命。

心血管

人体的永动机

人体需要的氧气和营养,通过血液才能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同时,各个组织和器官在新陈代谢中产生的废物和二氧化碳,也由血液收集和运送到有关器官,然后排出体外,人的任何部位被刺破了,都会流出鲜红的血液。

可见血管是纵横交错、密密麻麻地布满了人的全身。

我对一个3口之家的爸爸的身体进行了测量,说起来连我自己都不敢相信,爸爸身上的血管,大大小小竟有1000亿条,如果把它们连接起来,可绕地球2周半。

全身的血液24小时循环里程约为26。

4万公里,比中国长江和黄河的长度之和还要长20倍。

叶就是说,一个红细胞通过一天的路程是国际马拉松赛道全长的6000倍!

然而血液的流动可不是自发进行的,那么,是什么拥有如此强大的力量,可以推动全身的血液旋风般迅速地、用不停息地游遍全身呢?

这就是人体内的永动机——心脏。

说心脏是永动机一点也不夸张,心脏是一个强壮的、不知疲倦的、努力工作的强力泵。

如果按一个人心脏平均跳79次并且寿命是70岁计算的话,那么一生人的心脏腰跳26亿次!

心脏一旦停止跳动,一般如果超过8分钟还不能恢复跳动,那就意味着,生命终止了。

然而,也曾发现有人心跳停止40分又起死回生的奇迹。

据我的追踪,发现人体血液循环规律的是一个叫哈维的英国医学家,他说:

“太阳是世界的心脏,心脏是人体的太阳。

可见,心脏多么重要。

心脏送出来的血液,经过大动脉、中动脉、小动脉,流到全身的毛细血管,然后又经过小静脉、中静脉和大静脉,再返回心脏。

按这个顺序,血液的旅行速度是非常快的,在体内循环一周只需要20秒钟左右。

心脏是人体的核心。

人们常说的心跳、心悸、心痛、心碎,其实,心脏只会一种运动——收缩舒张。

心脏由4个小房间构成,并以上下两个小房间一组形成独立作业的管道,在自动的,有节律的压缩舒张中,一个管道负责把血液推至肺吸取氧气,另一个则负责把血液推至全身各处供给氧气。

心脏左半部分的管道负责把血液输送全身,下层叫左心室。

左心室的肌肉是心脏中力量最大的,除了妇女分泌娩时收缩的子宫肌肉,左心室就是全身肌肉中的头号大力士,它的收缩足以把血液压至全身各个部位,历经15万公里。

一个重量仅为300克的心脏,它的作用却是惊人的,一个人的心脏每次泵血70毫升,每分约跳75次,则每分约泵5升血。

如此推算,一个人的心脏一生泵血所作的功,约相当于将3万公斤重的物体向上举到了喜马拉雅山顶所作的功。

为了保证这个永动机完成繁重的工作,需要足够的氧气、葡萄糖等能量物质来保证它的健康。

而这些氧气和营养物质主要通过左右两侧冠脉来获得。

因此,如果冠脉血管变得敏感脆弱,萎缩变细,就容易倍阻塞,医学术语叫冠脉粥样硬化。

这个病会直接导致心脏的营养不良,血液供应减少,心脏自然体力不支,从而产生胸闷、心慌、气短、心动过速等,严重的引起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发生心跳停止而猝死。

心脏病是当今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

和左心室相通的大动脉是全身最大的一条动脉,血液从这里离开心脏,先进入双臂和脑部,接着再补给身体的中部和下半身。

大动脉是辅佐心脏的助理,缓冲从心脏冲出的巨浪,维持血压的稳定。

它的管壁含有强壮有力的肌肉,心脏收缩时它舒张,心脏舒张时它收缩,忠心耿耿地配合着心脏的工作。

大动脉再分成动脉、微血管。

静脉和动脉就像一对孪生兄弟,两者和平共处,它们以反方向输送血液,两者工作量相等,它们时时刻刻输送着等量的血液。

不过,静脉和动脉长的可不一样,静脉血管壁薄,没有动脉那么强健的体魄,为了对抗地心引力,它倒是显的较粗。

准备返回心脏的静脉血这个时候已经是强弩之末,因为远离心脏后走了太长的路,血压已经降低到无力返回心脏了。

但血流并没有停止?

这可要归功于肌肉的协助了。

当肌肉工作时它会推动血液的流动,再加上静脉中独有的静脉瓣能有效地防止血液倒流,所以人体血压一直处于稳定状态。

心脏不分昼夜、用不停息地重复着收缩和舒张的运动来推动血液流动,这种由心脏收缩和舒张所产生的压力,通过血液作用到血管壁上,就形成血压。

心脏收缩时,血液流速最大,冲击动脉使动脉血管壁受到的压力也最大,叫收缩压,也就是高压。

心脏放松休息时,动脉也相对轻松地处于一种松弛状态,动脉内血液压力下降,这就是舒张压,即低压。

血压有一定的波动范围,如血压过高过低都会使心脏得不到充分的休息,日积月累“积劳成疾”,人也因为体内发动机的老化,而造成严重的后果。

呼吸

神奇的门神

鼻子是呼吸系统的入口,这个入口很简单,没有门,甚至连个门帘也没有,我很轻松地随着一股气流飞乐进去。

如此容易的进入,让我对这个通道的安全性产生乐极大的怀疑:

这个昼夜不停地向外界敞开大门的通道毫无遮掩,各种入侵者——病毒、细菌岂不是想进就进,欲出则出,毫无顾忌?

但似乎人们并没有陷入“入侵者”的纠缠,相反,自如顺畅的呼吸带给他们的是自如顺畅的生活。

仔细分析一番,才知道鼻子的设计是非常巧妙的。

首先,鼻子的外形凸出,像一座小山坐落在面部的中央,它还并排“内置”了两个隧道——鼻孔,这都非常有利于空气顺畅方便地进出呼吸道。

然而,天天凸于面部,“抛头露面”也的确给鼻子带来不少麻烦,面部外伤最多的要数鼻子了,动不动就骨折出血,带病上岗,可怜地唱着“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空气经过鼻腔时,鼻腔会自动给空气加温,一点也不比人们居室里的散热器差。

鼻腔里自然生长着一簇簇茂盛的灌木——鼻毛,鼻毛可有效地阻拦空气中的沙粒、粉尘、烟雾等颗粒和细菌,鼻腔粘膜分泌的粘液可加湿空气。

柔软温和的肺喜欢的是温暖湿润的空气,最好湿度为70-85%,温度为35度。

千年古树,吐纳百川

咽喉在人出生的时候就早已发育成熟,全副武装地准备接受第一次任务——负责人类新生儿吸入第一口空气,这个任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咽喉的第一个任务成功,不仅人类顺利通过人生的第一关——出生关,而且喉咙也紧接着迎来它的第二个任务——吸入第一口母乳。

这两个任务虽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动作,但却由喉咙统一指挥调度,否则会使新生儿丧命。

咽部在上,是一个12厘米左右的漏斗状管子,上宽下窄,它的上面分别通往口腔和鼻腔,往下就是喉部了,它在颈部向外突出,男性尤明显;再往下是两根管子——通向胃的食管和通向肺的气管。

这是一个暗藏玄机的十字路口,在这个十字路口有两个交警——悬雍垂和会厌软骨,它们专门负责识别“车流”属于“口腔——食道线路,还是”鼻腔-气管线路。

一号交警——悬雍垂发现车辆是来自口腔的食物,它将会上提关闭向上通往鼻腔的路口,以防食物挤进鼻腔;而吸气呼气的时候它会自然打开,保证鼻腔——气管线路的顺畅。

二号交警是会厌软骨,吞咽食物的时候喉咙会上提,这是一个提醒二号交警的信号:

要开通口腔-食道线路了。

于是二号交警关闭气管,指挥食物顺利进入食道。

然而在平时,这个交警长期指挥的是鼻腔-气管线路,它适时地打开气管的入口,维持正常的呼吸过程。

经过喉咙进入气管的空气,已经基本达到了肺要求的湿度和温度“指标”。

,从气管进入不断分支的支气管,随着支气管的逐级分支,管径逐渐变细,管壁逐渐变薄,经多次反复分支成无数细支气管,最终在尾端形成一个膨大的气囊,在这个气囊的四周又有许多突出的小囊泡,这就是肺部进行气体交换的最基本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