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年高考浙江卷语文复习系列教案文言实词和虚词一.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514132 上传时间:2023-03-0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0.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XX年高考浙江卷语文复习系列教案文言实词和虚词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XX年高考浙江卷语文复习系列教案文言实词和虚词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XX年高考浙江卷语文复习系列教案文言实词和虚词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XX年高考浙江卷语文复习系列教案文言实词和虚词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XX年高考浙江卷语文复习系列教案文言实词和虚词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XX年高考浙江卷语文复习系列教案文言实词和虚词一.docx

《XX年高考浙江卷语文复习系列教案文言实词和虚词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年高考浙江卷语文复习系列教案文言实词和虚词一.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XX年高考浙江卷语文复习系列教案文言实词和虚词一.docx

XX年高考浙江卷语文复习系列教案文言实词和虚词一

XX年高考浙江卷语文复习系列教案文言实词和虚词

(一)

  XX年高考浙江卷语文复习系列教案

  文言实词和虚词

  【教学目标】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重点】掌握高考常考查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各种意义和用法。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8个,要求能既够辨别词性,又能够理解其意义。

  【教学难点】常见文言实词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偏义复词兼词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教学课时】

  本专题共5课时。

其中讲读课2节,练习课2节,讲评课2节。

  二、教学过程

  第1课时

  【考点透析】

  应掌握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

  爱

  安

  被

  倍

  本

  鄙

  兵

  病

  察

  朝

  曾

  乘

  诚

  除

  辞

  从

  殆

  当

  道

  得

  度

  非

  复

  负

  盖

  故

  顾

  固

  归

  国

  过

  何

  恨

  胡

  患

  或

  疾

  及

  即

  既

  假

  间

  见

  解

  就

  举

  绝

  堪

  克

  类

  怜

  弥

  莫

  乃

  内

  期

  奇

  迁

  请

  穷

  去

  劝

  却

  如

  若

  善

  少

  涉

  胜

  识

  使

  是

  适

  书

  孰

  属

  数

  率

  说

  私

  素

  汤

  涕

  徒

  亡

  王

  望

  恶

  微

  悉

  相

  谢

  信

  兴

  行

  幸

  修

  徐

  许

  阳

  要

  宜

  遗

  贻

  易

  阴

  右

  再

  造

  知

  致

  质

  治

  诸

  贼

  族

  卒

  走

  左

  坐

  

  古今异义

  古今词义变化有词义扩大、缩小、转移和感情色彩变化。

如:

  变化情况

  示例

  词义

  扩大

  范围

  扩大

  色皮

  病江

  兵

  义项

  增多

  劝

  假

  词义

  缩小

  范围

  缩小

  臭金

  丈人

  义项

  减少

  让

  怜

  词义

  转移

  涕偷走

  狱

  感情色彩

  变化

  讽爪牙恨下流锻炼

  

  古今异义,指单音节词古今词义不同,又指双音节词的古今词义不同,尤其是后者,容易造成用今义解释古义,它也是高考常考的热点。

以《逍遥游》为例:

  词语

  古义

  例句

  今义

  志

  记载

  志怪者也。

  志向、志气

  之

  到……去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常作代词、助词

  果然

  吃饱的样子

  腹犹果然。

  不出所料

  虽然

  即使如此

  虽然,犹有未树也。

  连词

  恶

  何,疑问代词

  彼且恶乎待哉。

  恶劣、凶恶

  无名

  忘记功名

  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不为人知

  如1999年高考第11题D项“天灾,绝食者千余家”句中,“绝食”作“断绝粮食”讲,与今天的“绝食”意义完全不同。

了解古今词义变化的规律,是为了防止以“今义”释“古义”。

  一词多义:

一个词有多种含义,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而且属于不同词类。

学习一词多义知识,可以从词的本义推断引申义。

如“引”:

  

  意义

  例句

  本义

  拉开弓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丁壮者,引弦而战。

  引

  申

  义

  拉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拉长

  岸木影下布,水鸟时引吭。

引吭高歌

  抽、拔出

  引佩刀刺马杀之。

  伸着

  狼奄至,引首顾曰。

  拿

  引绳而束缚之。

  带领

  燕引兵东围即墨。

  承担

  公卿各引咎自责。

  举荐、提拔

  奖引后进,如恐不及。

  延请

  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援引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出师表》引经据典

  引导

  引火烧身、引人入胜

  掉转

  引车避匿。

  

  古字通假

  通假的具体情况:

  

  解说

  举例

  注意点

  通

  假

  字

  有本字而不用,借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这个借用的字叫通假字。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由于古今语音的变异,有的通假字现在的读音已与本字读音相差甚远。

如: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

  古

  今

  字

  一个汉字原有几个意义,后为区别,另造一个新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中学教学中,把古今字也视为通假字。

教材中注为“莫”同“暮”。

  异

  体

  字

  音同义同,形不同。

  俛首系颈,委命下吏。

  教材亦按通假字方式注释。

  

  识别通假字的方法:

  

  字义

  分析

  通假字与被通假字在字义上一般没有关系。

如果用A来解释,A字的字意与句子的意思有矛盾,而换成本字B来解释,句子通顺,那么我们就可以考虑“A”通“B”。

  ①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

②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①句中“责”根据前文有“偿”,理解为“责任”是不通的,而理解为“债”可通,故可以断定其通“债”。

②句中“景”理解为“景物”“情景”“景色”均说不通,故可以考虑这是一个通假字。

“景”通“影”,作状语。

  字音分析

  A与B原则上都是同音字或音近字。

  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例中的“知”与“智”、“颁”与“斑”,都是同音字或音近字。

字形分析

  有的通假字与本字有共同的声符,或是本字的声符,或是通假字的声符

  ①将军身被坚执锐。

《陈涉世家》)②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

  ①“被”与“披”,共同的声符是“皮”。

②“具”通“俱”,通假字“具”是本字“俱”的声符。

③“材”通“才”,本字“才”是通假字“材”的声符。

  

  词类活用

  古诗文中,实词的某个词属于哪一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

但是,也是某些词在进入句子以后,它的词性可以改变,它的用法可以改变,这就是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主要有:

①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②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③名词、动词作状语;④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用方法;⑤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等。

本书在后文“专题9”有专题论述,在此不一一赘述。

  偏义复词

  在文言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而用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则起陪衬作用,这就是文言中的偏义复词现象。

也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为“偏义复指”。

  语义相对的偏义复词。

  ①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藏否,不宜异同。

  ②昼夜勤作息。

  ③去来江口守空船。

  语义相近的偏义复词。

  ①勤心事公姥,夜夜不能寐。

  ②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又如XX年上海高考题中,要求将“盖目眶尽肿,不可开合也”一句译成现代汉语。

难度并不高,但有相当多的考生对偏义复词不甚了解,结果把“开合”这个偏义复词当作两个词处理,闹出了“张不开,闭不上”的笑话。

  兼词

  

  诸

  用于句中,“之于”的合音,其中“之”为代词,“于”是介词。

  ①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②穆公访诸蹇叔。

  用于句尾,“之乎”的合音。

“之”为代词,“乎”是句末表疑问的语气词。

  ①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②闻强氏授甲攻子,子闻诸?

  盍

  “何不”的合音,其中“何”是疑问代词,“不”为否定副词。

  盍各言尔志?

  焉

  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在其中”“从这里”“在这件事上”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②青麻头伏焉。

  相当于“于何”,译作“在哪里”“从哪里”

  ①且焉置土石?

②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旃

  “之焉”的合音,其中“之”是代词,“焉”是语气词。

  ①舍旃舍旃,苟亦无然。

  ②无其殃之也,其将聚而歼旃。

  叵

  “不可”的合音,可直接译为“不可”

  ①居心叵测

  ②马岱曰:

“曹操心怀叵测……”

  ②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三十里耳。

  第二课时掌握解释文言文实词的方法

  字形分析,看形推义。

  即根据字形判断词的意义。

文言文中,即使是生僻的词语,也可以根据造字法中的象形、会意和形声,均可推断词的基本意义。

如: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乡。

  “羁”字看其字形,为马被辔头罩住,可理解为束缚之意。

类似从“罒”的字均有“网罗、束缚”的意思。

有“罗、罟、罩、罹”等。

2、语境分析,因文定义

  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我们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与“一”、“三”相对使用,可见它不是指“又一次”,而是“第二次”。

勣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

夺:

强迫

  题干解作“强迫”显然也是望文生义,由上文不难推断应为“强行改变”

  构词分析,联想迁移

  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考课内”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

因此考生拿到考题时要运用联想,联想到已学过的课文、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和成语。

  联系成对的反义词、同义词。

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这种特殊的互文对举现象在古汉语中非常普遍。

反义词并用如“进退”、“高下”、“富贫”、“穷达”。

同义词并用如“宫室”、“辅相”、“臣虏”、“货赂”。

  属托行,货赂至,并曾赋敛。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例中由“货”推知“赂”指财物。

“无”与“鲜”相对,故可理解为“无”、“少”。

  联系成语。

即从成语和习惯用语中考察古词古义。

由于不少成语中保留了古文言句法及一词多义现象,因此解题时联想自己熟悉的成语典故,也是解答文言实词题的方法之一。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危乎高哉!

  亡去不义。

  例中,“爽”义为“差错”,成语有“屡试不爽”,词语有“爽约”。

“危”为“正”义,成语有“正襟危坐”。

“亡”有“逃跑”义,“北”有“失败”义,成语有“追亡逐北”“亡命天涯”,词语有“逃亡”“败北”等。

韩轨遂投城遁走

  句中“投”是否作“投奔”解呢?

据上文“敌见,惊退。

逐至东门,左右稍集,合战破之”,再联想到成语“投笔从戎”,可知此处“投”应为“扔掉,舍弃”。

  联想课文。

遇到需要解释的词语,联想初高中的课文中的有关词语,帮助我们判断。

如:

  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

优待。

  《鸿门宴》中有:

“不如因而善遇之”,“遇”为“对待”之义,根据上下文语境,不难发现此处“遇”应该解作“对待”,而不是“优待”。

  推断句法,理其结构

  古汉语有其特殊的句法结构,任何一个实词与其前后的词构成特定的语法关系,因此考生也可从句法结构入手分析。

  ①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②愿陛下矜悯愚诚。

  ③其一犬坐于前。

  “愚”:

例①中作主语,我;例②中作定语,我的。

例①是否可看成作状语呢?

不行。

因为它前面不能再补出主语。

由此可知,“愚”符合名词特点,词性应为表谦敬的名词。

例③,按现代汉语的理解,可以为“其中的一条狗坐在前面”,但联系前后文,何来“一条狗”。

其实,这里句子的主语是“其一”,即“其中的一只狼”,谓语的中心词是“坐”,“犬”是用来修饰谓语的,而非主语。

正确的译文是“其中的一只狼象狗一样坐在屠夫的前面”。

  又如“为之”这一结构中的“为”,是介词,还是动词?

①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而为之泣。

  ②姜氏何厌之有?

不如早为之所。

  例①“为之”后是动词“泣”,“为”为介词。

例②“为之”后是名词“所”,“为”为动词。

因此,其区分格式应为:

“为之”+动词→为:

介词;“为之”+名词→为:

动词。

5、常规不通,通假代入

  通假是古汉语中特有的现象。

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往往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如XX年高考江苏卷:

  .请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民,吾民也。

发吾粟振之,胡不可?

  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

  这两题每句的翻译要注意,实词“振”通“赈”,应译为“救济”;“罢”是通假字,通“疲”,应译为“疲乏、疲惫”。

根据前后文,“振”后带有宾语,译为“振作”说不通,就要考虑通假。

“民罢于征发”,如果按常规理解,“罢”有“停止、完结、罢官”的意思。

老百姓不可能停止“征发”,那是当官的权力。

因此要考虑通假。

《过秦论》有:

“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

”《论积贮疏》有:

“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熟悉传统,掌握常识

  文言实词的推断还要求考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近几年试卷中时有涉及,高考已考过“乞骸骨”、“下车”、“春秋”、“结发”等。

  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

  “用事”,题目解为“凭感情做事”,也是不明文化常识之故。

古文中“用事”专指“掌权”,教材中学过的《触龙说赵太后》中有“太后新用事”。

  要注意掌握我国古代有关的天文、地理、历法、官职及其变化和年龄、时间的特定称谓。

  以官职的任免为例:

①表被任以官职的:

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

②表任命的:

授、拜、除、封。

③表提升的:

擢、拔、陟、升、迁。

④表调动的:

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⑤表降职的:

左迁、迁谪、谪、逐、贬、诎。

⑥表罢免的:

夺、黜、罢、免、去、废、蠲。

⑦表恢复的:

复、还。

⑧表辞官的:

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

⑨跟俸禄有关的:

俸、禄、秩、饷。

⑩表主管的:

知、典、主。

  第三课时

  写出下列古今异义词语的古义。

  往往旦日,卒中往往语2.会计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3.何苦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4.垄断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5.自信宁信度,无自信6.结束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7.老子遥见老子杖藜而来8.牺牲牺牲玉帛,弗敢加也9.可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10.烈士烈士暮年,壮心不已11.无论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12.绝境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3.卑鄙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14.开张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15.感激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16.深入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17.有意将军岂有意乎18.有时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19.鞠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鞠躬不敢息20.中间中间力拉崩倒之声21.稍稍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22.无赖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纵士卒无赖23.于是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24.大风可以已大风25.中心中心藏之,何日忘之26.以为庞然大物也,以为神27.作文属予作文以记之28.其实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29.非常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30.河北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31.河南臣战河南32.学者古之学者必有师33.从而吾从而师之34.不必师不必贤于弟子35.所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6.风流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37.风流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38.山东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39.自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40.处分处分适兄意,哪得自专由41.逢迎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42.交通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43.生人生人作死别,恨恨哪可论44.可怜东家有贤女,可怜体无比可怜身上衣正单1.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斥鷃笑之曰

  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

  而征一国者

  辩乎荣辱之境

  旬有五日而后反

  而御六气之辩

  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生非异也

  约从离衡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0.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或师焉,或不焉

  2.属托行,货赂至,并曾赋敛

  3.仓库少内

  再拜便辟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距关,毋内诸侯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

  张良出,要项伯

  0.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3.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折人手足,椎釜鬲瓮盎盈道上

  日群行丐取于市,不嗛

  太尉判状,辞甚巽

  又以刃刺酒翁、坏酿器,酒流沟中

  及太尉自泾州以司农徵

  历亭鄣堡戍

  0.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1.庄公寤生

  2.姜氏欲之,焉辟害

  3.姜氏何厌之有

  4.无庸,将自及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遂寘姜氏于城颍

  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

  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0.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1.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2.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3.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4.则仆偿前辱之责

  参考答案

  爱,同“薆”,隐藏。

见,同“现”,出现

  说,通“悦”;女,同“汝”

  归,通“馈”,赠送

  匪,同“非”,不是。

女,通“汝”

  无,通“毋”,不要

  于,同“吁”

  说,同“脱”,摆脱,解脱

  锡,通“赐”,赐给

  辟,同“僻”,偏僻

  0.维,同“唯”,只,仅

  1.正,同“证”,作证

  取,通“娶”

  3.纫,通“韧”

  画,同“划”

  虾,同“蛤”

  尊,同“樽”,酒杯。

一尊,一杯酒

  摽,通“剽”。

抢劫,窃取

  缦,通“慢”,舒缓

  属,通“嘱”,劝人饮酒

  0.缪通“缭”,萦绕

  1.阖,同“合”,关闭

  2.彀,通“够”,能够

  3.旁,通“傍”,傍晚

  念,通“廿”,二十

  北冥,通“溟”,指幽深的大海

  垂,通“陲”,边际

  决,通“赽”,迅速的样子

  知,通“智”,智慧

  鷃,通“鴳”,也称鴳雀、尺鴳、篱鴳

  0.辩,通“辨”,区别,分别

  知,同“智”,才智

  而,通“能”,能力,能耐

  3.辩:

通“辨”,分辨

  有,通“又”;反,同“返”,回

  辩,通“变”,变化

  无,通“毋”,不要

  颁白,同“斑白”,头发花白,指上年纪的老人

  涂,同“途”,道路

  有,通“又”;暴,通“曝”,晒;輮,通“煣”,用火烤使……弯曲

  0.知,同“智”,智慧

  1.君生,通“性”,资质、禀赋

  2.从,通“纵”;衡,通“横”

  3.振,通“震”

  4.何,通“呵”)

  景,通“影”

  受,通“授”,传授

  不,通“否”

  曾,通“增”,增加)

  内,通“纳”,储存

  0.辟,通“避”

  1.振,通“震”,威吓

  2.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使进入

  3.具,通“俱”;倍,通“背”,背弃

  4.豪,通“毫”,细毛

  5.要,同“邀”,邀请

  蚤,通“早”

  不,同“否”

  有,通“又”

  闵,同“悯”,忧伤,多指疾病死丧

  0.椎,通“槌”,动词,打破

  1.嗛,通“慊”

  2.巽,通“逊”,委婉

  3.翁,通“工”

  4.徵,通“征”,征召

  5.鄣,同“障”,边塞险要处的防御工事

  6.参,通“三”

  寤,通“牾”,逆、倒着

  辟,同“避”

  厌,同“餍”,满足

  0.庸,同“用”帅:

同“率”

  1.寘,同“置”,安置、放逐

  2.阙,通“掘”,挖

  3.锡,通“赐”

  4.无,同“毋”,不要

  5.摩,通“磨”

  6.底,通“抵”

  7.见,通“现”,表现

  失,通“佚”

  责,通“债”,指下狱受腐刑

  三、请根据题目要求,回答问题。

  下列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爱:

喜爱、爱好

  B.既来之,则安之安:

使……安定

  c.将军身被坚执锐被:

穿着

  D.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

加倍

  下列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本:

树木的根

  B.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

鄙陋、鄙俗

  c.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

士兵

  D.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致:

使得

  下列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君子病无能也,不病人之不知已病:

疾病

  B.前太守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荣举臣秀才察:

选拔

  c.序八州而朝同列朝:

使……朝拜

  D.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曾:

通“增”,增加

  下列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乘:

动词,登上

  B.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诚:

实在、确实

  c.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除:

除掉、免去

  D.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辞:

托词、借口

  下列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

使……跟从

  B.殆有神护者殆:

懈怠

  c.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当:

执掌

  D.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道:

学说、主张

  下列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往往有得得:

心得、收获

  B.秋月春风等闲度度:

  c.是已非人非:

  D.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复:

恢复

  下列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不久当归还,誓天不相负负:

违背、背弃

  B.君安与项伯有故故:

名词,老朋友、老交情

  c.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顾:

回头

  D.今已亭亭如盖矣盖:

  下列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独夫之心,日益骄固固:

顽固、固执

  B.后五年,吾妻来归归:

回家

  c.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国:

国都

  D.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过:

责备

  下列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

假的

  B.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间:

从小路、走小路

  c.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见:

见到

  D.庖丁为文惠君解牛解:

分割

  0.下列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就:

担当

  B.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举:

攻下、占领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绝:

断绝

  D.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何:

多么

  1.下列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先帝在时,……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恨:

遗憾

  B.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胡:

什么

  c.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或:

有时候

  D.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即:

  下列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既克,公问其故既:

已经

  B.其后秦欲伐齐,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中医中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