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宗种性义抄 1卷 日本 亲圆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1513582 上传时间:2023-03-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0.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严宗种性义抄 1卷 日本 亲圆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华严宗种性义抄 1卷 日本 亲圆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华严宗种性义抄 1卷 日本 亲圆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华严宗种性义抄 1卷 日本 亲圆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华严宗种性义抄 1卷 日本 亲圆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华严宗种性义抄 1卷 日本 亲圆撰.docx

《华严宗种性义抄 1卷 日本 亲圆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严宗种性义抄 1卷 日本 亲圆撰.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华严宗种性义抄 1卷 日本 亲圆撰.docx

华严宗种性义抄1卷日本亲圆撰

No.2328

華嚴宗種性義抄 

     

     

     

問。

約種性有幾種耶。

答云。

此五教意各別也。

問。

爾何別耶。

答。

小乘教立六種性。

始教建立二種性及五種性。

終教立一真如性。

頓教立唯理性。

圓教立一因一果如如性。

問。

終頓圓三教同建立一真如性。

所以無差別。

而何云三教別耶。

答。

終教建立無明熏動真如成三細六粗五意六染煩惱造作萬差諸法理性。

頓教意立從本以來一切眾生是理性佛不論成佛不成佛唯理性。

圓教立一因一果主伴具足理事圓融因果無二性。

所以通一切有情非情(云云)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是其理性。

故別。

問。

爾其六種性乃至因果無二性等者何等耶。

答。

小乘教六種性者。

一退法種性。

二思法種性。

三護法種性。

四住法種性。

五堪達法種性。

六不動法種性(此教意但云修得佛性。

不云性得佛性)始教二種性者。

一本性住種性。

二習所成種性也。

五種性者。

一聲聞種性。

二獨覺種性。

三菩薩種性。

四不定種性。

五無性有情種性也。

終教真如本覺性種性者。

本覺真如受根本無明熏成三細六粗五意六染煩惱。

成造作遷流諸法一味平等性也。

頓教唯一理性者是遍一切有情非情。

不論成佛不成佛理性也。

圓教因果無二性者是遍一切情非情依正無二三世九世鎔融無礙性也。

問。

爾依何等經論文建立此等種性耶。

答。

小乘六種性依俱舍論等建立之。

故論二十一頌言。

阿羅漢有六。

謂退至不動。

前五信解生。

總名時解脫。

後不時解脫從前見至生(云云)又釋論云。

言退法者謂遇少緣便退所得。

非思法等。

言思法者。

謂懼退失恒思自害。

言護法者。

謂於所得喜自防護。

安住法者。

離勝退緣。

雖不自防亦能不退。

離勝加行亦不增進。

堪達法者。

彼性堪能好修練根速達不動。

不動法者彼必無退(云云)又頌言。

學異生具六。

練根非見道(云云)又釋論云。

有學異生種性亦六。

六種應果彼為先故然見道位必無練根。

此位無容起加行。

故唯於信解異生位中能修練根(云云)

始教二種性者。

善戒經云。

本性者陰界六入次第相續。

無始無終法性自爾(云云)慧日論釋云言自爾者即法爾也(云云是說本性住種性文也)瑜伽三十五菩薩地種性品(云云)何種性。

略有二種。

一本性住種性。

二習所成種性。

本性住種性者。

謂諸菩薩六處殊勝有如是相。

從無始世展轉傳來法爾所得。

是名本性住種性。

習所成種性者。

謂先串習善根所得是習所成種性。

此中義意二種皆取。

又此種性亦名種子。

亦名為界。

亦名為性等(云云此總說二種性文也)大般若經五百九十三云。

若有情類於聲聞乘性決定者。

聞此法已。

速能證得自無漏地。

若有情類於獨覺乘性決定者。

聞此法已。

速依自乘而得出離。

若有情類於無上乘性決定者。

聞此法已。

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若有情類雖未已入正性離生。

而於三乘性不定者聞此法已。

皆發無上正等覺心(云云此說四種性決定文也。

除第五無性耳)深密經第二云。

一向趣寂聲聞種性補特伽羅雖蒙諸佛施設種種勇猛加行方便化導。

終不能令當坐道場。

證得阿耨菩提。

何以故。

由彼本來唯有下劣種性故(云云)善戒經第八卷云。

聲聞有十二種行。

有聲聞性是名初行。

若得世第一法名第二行。

得苦法忍名第三行。

得四信心戒得清淨名第四行。

若如戒住法法得增長名第五行。

若觀四諦名第六第七第八行。

修集無相三昧名第九行。

具足成就三昧故名第十行。

獲得解脫名十一行。

阿羅漢果名第十二行(云云)指事云。

既得世第一法是名第二行。

故知前三善根屬種性住(云云)又云。

若依此論其三善根不屬種性。

唯三方便屬種性住(云云此論者是俱舍論也。

此說聲聞種性文也)瑜伽獨覺地云。

云何獨覺種性。

謂由三相應正了知。

一者本性獨覺。

先未證得彼菩提時有薄塵種性。

由此因緣於憒丙處心不愛樂。

於寂靜處深心愛樂。

二者不樂利生好寂住故三者有中根性。

是慢行類。

由此因緣深心希願。

無師無敵而證菩提(云云此說獨覺種性文也)瑜伽種性地云。

謂諸菩薩自乘種性最初發心及以一切菩提分法是名為持等(云云此說菩薩種性文也。

又以本性習性為菩薩種性可勘之)無性攝論云。

為引攝一類及任持所餘由不定種性諸佛說一乘法。

無我解脫等故性不同得二意樂化究竟說一乘(云云此說有不定種性文也)涅槃經第十一現病品云。

迦葉世有三人。

其病難治。

一謗大乘。

二五逆罪。

三一闡提。

如是三病世中極重。

悉非聲聞緣覺之所能治。

善男子。

譬如有病必死難治。

若有瞻病隨意醫藥。

若無瞻病隨意醫藥。

如是三病定不可治。

當知是人必死不疑(云云)又顯揚論第二十卷問云。

云何種性差別五種道理。

答謂。

一切界差別可得故(是云有三乘五性有情界差別也)無根有情不應理故(此云無根有情如外地非有情故也)同類譬喻不應理故(此云剎帝利等乃至地獄等界趣別故也)異類譬喻不應理故(此云如方地金銀等者本有差別故也)唯現在世非般涅槃法不應理故(此云無根者永不般涅槃故也)又瑜伽種性地云。

住無種性補特伽羅無種性故。

雖有發心及行加行為所依止。

定不堪任圓滿無上正等菩提。

由此道理雖未發心未修菩薩所行加行等(云云此等文說無性)於無性有二種。

一時邊。

二畢竟。

時邊有四種。

故莊嚴論曰。

一向行惡行。

普斷諸白法。

無有解脫分善。

少亦無因(云云此等文說第五無性也)依此等道理立五種性也。

終教立真如性種性。

智度論云。

法名涅槃。

不戲論法性名本分種。

如黃石金性白石銀性。

一切眾生有涅槃性(乃至)利根者即知是諸法皆是法性。

譬如神通人能變瓦石皆便為金。

鈍根者方便分別求之乃得法性。

譬如火冶鼓石。

然乃後得(乃至)譬如一切色法皆有空。

分諸法中皆有涅槃性。

是名法性(云云)涅槃經第二十七云。

善男子。

譬如有人家有乳酪。

有人問言。

汝有蘇耶。

答言。

我有酪。

實非蘇。

以巧方便定當得。

故言有蘇。

眾生亦爾。

悉皆有心。

凡有心者定當得成阿耨菩提。

以是義故我常宣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云云)密嚴經云。

佛說如來藏以為阿賴耶。

惡慧不能知藏即賴耶識如來清淨藏世間阿賴耶。

如金作指環。

展轉無差別(云云)又梁攝論第三云。

由本識功能漸減聞熏等次第漸增。

捨凡夫依作聖人依。

聖人依者。

聞熏習與解性和合以此為依。

一切聖道皆依此生(云云)又云。

是聞熏習從清淨法界流出。

故不入本識性攝等(云云)起信論云。

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

非一非異。

名為阿梨耶識。

此識有二種義。

能攝一切法云何為二。

一者覺義。

二不覺義(云云)又云。

自體相熏習者。

從無始世來具足無漏法。

備有不思議業。

作境界之性。

依此二義恒常熏習。

以有力故能令眾生厭生死苦樂求涅槃自信己身有真如法發心修行(云云)又云。

又諸佛法有因有緣。

因緣成熟乃得成辨(云云)寶性論第五卷偈云。

法身及如來。

聖諦與涅槃。

功德不相離。

如光不離日。

略明法身等義一而名異。

依無漏界中四種義差別(云云)又同論說無漏界中四種義云。

頌曰。

佛法不相離。

及彼真如性法體不虛妄。

本來自性清淨(云云)又云。

佛法不相離者依此義。

故聖者勝鬘經言。

世尊。

不空如來藏過於恒沙不離不脫。

不思議佛法故。

及彼真如性者依此義故。

六根取經言。

世尊。

六根如是從無始來。

畢竟究竟諸法體故。

法體不虛妄者。

依此義故。

經中說言。

乃至又復依此四義次第有四種名。

何等為四。

一者法身。

二者如來。

三者第一義諦。

四者涅槃(云云)地持論第一云。

是菩薩種性粗相我已略說。

諸餘實義唯佛世尊能決定知(云云)又章云。

故就真如明性種性。

是故佛性論云。

自性清淨心名為道諦。

又涅槃經云。

佛性者名第一義空。

第一義空名為智慧。

此等并就本覺性智說為性種(云云)以此等文云真性也。

頓教立絕言真如理性。

章引諸法無行經上卷文云。

是故諸法無行經云。

云何是事名為種性。

文殊師利一切眾生皆是一相。

畢竟不生。

離諸名字一異不可得。

故是名種性(云云)

圓教建立因果無二種性。

六十華嚴經第九十住品云。

菩薩種性甚深廣大。

與法界虛空等。

一切菩薩皆從三世諸佛種性中生(云云)又八十經第十六同品云。

菩薩住處廣大與界虛空等(云云)依此等文立圓教種性也。

故章主略引此等經論文建立五教種性。

此外經論文非一。

具可勘見了。

問。

爾種性與種子同歟異歟。

答。

同也。

故瑜伽論種性地云。

又此種性亦名種子。

亦名為界。

亦名為性等(云云)問。

爾若同者已五教中卷種子章中。

以剎那滅俱有恒隨轉應知決定待眾緣唯能引自果云六義釋了。

何重此別釋耶。

答。

種子章中雖以六義釋了。

彼但出諸法種子具六義道理。

此種性義中明三乘五性輩具此種子成佛不成佛所以也。

故同體義別。

問。

爾若同者何云種性不具剎那滅等六義耶。

答。

上種子章明具此等義道理了。

今此但為顯三乘五性具成佛不成佛種性所以而重不出之也。

問。

爾三乘教種性與一乘門種性有何差別耶。

答。

三乘門種性狹少。

一乘門種性甚深廣大。

故探玄記第五卷以釋名出體諸門分別三門釋種性中云。

幽玄無極故曰甚深。

廣大者是苞含義。

普遍義無邊義等(云云)問。

爾終頓圓三教俱建立真如種性故不可有寬狹。

而何云三乘門種性狹少。

一乘門種性甚深廣大耶。

答。

寔同雖立真如種性隨機有寬狹。

譬如江河淵池等水其性一有廣狹。

建立一真如性隨教隨機有差別。

故無妨。

就小乘教何云退法等阿羅漢耶。

答。

章家雖出退思護住堪達不動六種性未說應果行相。

故不可答申也。

問。

既章文若依小乘種性有六等。

云出六種性何云不及應果。

而不答退法阿羅漢等行相耶。

答。

凡章出六種性名此為顯其種性差別義。

然而正不論其應果行相。

所以不可答申。

但雖然答言者云。

此俱舍論云。

言退法者。

謂遇少緣便退所得。

非思法者等(乃至)不動法者彼必無退。

意退法種性遇小緣退(乃至)不動種性遇退緣永不退云也。

問。

爾其退法種性可成思法種性等耶。

答。

有可成不成。

若修練根者成思法(乃至)不動性。

若不練根者不成思法(乃至)不動性也。

意若約決定退法種性不修練根。

故不成思法(乃至)不動。

若約不定退法種性修練根。

故轉成思法(乃至)不動。

故俱舍論云。

有是前種性。

有後練根得(云云)釋論云。

退法種性必是前有。

思法等五亦有後得。

謂有前來是思法性。

有前退法性後練根成思法(乃至)不動。

隨應當說(云云)問。

爾已退法等鈍根種性。

若練根者次第轉成不動性者。

退法等種性有佛種性。

何云前五種性無佛種性。

但云第六不動種性有佛種性。

耶。

答。

退法等五種性無佛種性。

但云第六不動性有佛性。

此約當體云爾耳。

若修練根轉成上乘種性者也。

何名住法阿羅漢耶。

答。

不進上位不退下位云住法阿羅漢。

故俱舍論云。

安住法者。

離勝退緣雖不自防亦能不退。

離勝加行亦不增進(云云)問。

既尋六種性前五此劣。

所以有進上位退下位義。

而何云無進退義耶。

答。

且安住於種性間約當體云不進退。

雖然終可有進上位義。

問。

爾論文已非退非進。

何云終可進上位耶。

答。

此離勝加行離勝退緣故住性程云爾也。

實可有進上位義者也。

章云。

不動性中有三品(云云)其三品者何。

答。

一佛種性。

二獨覺種性。

三聲聞種性故章云。

上者佛種性中者獨覺性。

下者聲聞性。

如舍利弗等(云云)問。

爾章文已出六種性。

而何約第六不動性分別三種。

約前五種性不分別三種耶。

答。

前五種性根性劣。

所以約彼不分別三種。

今此第六不動性利根不轉下劣性。

故約此分別三種也。

問。

不動性根性利更不轉餘性者也。

故約不動性專不可分別佛種性獨覺性。

而何於此分別三種耶。

答。

寔雖可然。

今此不動性者而不轉餘退法等性故名不動也。

所以於此別三種乍不動種性而成佛種性獨覺性聲聞性云也。

問。

爾凡聲聞六種性之中第六不動性更不轉餘性者也。

而轉成佛種性獨覺性者永闕不動義。

爾何可云之耶。

答。

今此不動性不成餘性者不成下劣性云也。

但佛與獨覺本來是不動性人。

故於不動性有佛種性等三種性有何妨哉。

問。

爾已見俱舍論文。

轉聲聞種性。

二成佛三餘。

鱗角佛無轉。

一坐成覺故(云云)意聲聞性忍位以前轉成佛乘。

但忍位已上無轉成餘乘義云也。

故知不動性中本無三種之性。

而修練根次第轉成獨覺佛乘。

而何云不動性中本有三種性耶。

答。

今此文意明前退法等性練根至不動性時具三種性轉成餘乘。

但章文不動性中有三品等者正顯本不動性有三種性也。

故俱舍論頌言。

七聲聞二佛差別由九根(云云)又論云。

居無學位聖者有九。

謂七聲聞及二覺者。

退法等五不動分二。

後先別故名七聲聞。

獨覺大覺名二覺者等(云云)問。

爾約不動性本有三乘性文煩申未聞其義。

文意出言。

答此文意今無學聖者成九種差別。

所謂隨信行。

隨法行。

信解。

見至。

身證。

慧解脫。

俱解脫(慧解脫俱解脫從不動性中而分出聲聞也)七種於不動性分出二種。

所謂獨覺佛乘。

加前聲聞乘不動性總有三種云也。

故知不動性本有三種。

所以章主以此文為誠證建立此等道理。

縱無教證以義論之理可然。

況此等文證既為龜鏡。

豈疑香象筆跡哉。

問。

爾就所出申頌文七聲聞二佛差別由九根云。

論文居無學位聖者有九(乃至)獨覺大覺名二覺者云。

所謂七聲聞等者隨信行(乃至)身證不還等也。

且身證不還是有學聖者。

何云無學聖耶。

答。

抑所立申是華嚴種性義。

所問即法相三論賢聖義所論也。

所以難答申。

但身證不還是根利故證八解脫故。

云無學聖者無失。

就少乘教以何人證不動種性聲聞耶。

答。

以舍利弗目連等聲聞為不動種性聲聞證。

故章云如舍利弗等(云云)問。

爾舍利弗等聲聞是大乘終教迴小入大者也。

何為證愚法少乘教六種性中不動性愚法聲聞出大乘聲聞耶。

答。

寔舍利弗目連等聲聞至大乘終教時保執蕩於中道。

記別得於當成。

然舍利弗昔沙然梵志為師學大有經韋陀傳。

纔入佛道之日聞馬勝比丘說三諦證預流果。

聞佛與長爪論義時證無學果。

然而偏觀苦集滅道生死涅槃果因專修自調自度行。

或如迦葉永不成之悲音動於三千界。

小乘教時唯信偏真理尤具愚法名者。

故望小乘教如舍利弗等利根聲聞。

不動性中下品性云也。

問。

爾凡愚法聲聞是本來根性劣。

迷偏空理永無趣向大乘心者。

而舍利弗等本來根性殊勝而具趣向大乘思故不可云愚法少乘教不動性下品。

而何為證愚法聲聞出大乘聲聞耶。

答。

此人一所信教不同。

所以小乘教時根性劣故偏信生空理。

未解法空理。

而至大乘始教漸調根性。

後至終教時三周章段受成佛記。

始入圓教初門得菩薩稱者也。

故名愚法小乘不動性無失。

故智儼師孔目章第一卷云。

約乘分別愚法聲聞對凡夫外道妄執自性即是其真。

法執未除即是其妄。

大乘初教對彼愚法聲聞分別即是其真。

未盡法空即是云妄。

如熟教門對彼初教即是其真。

自非究竟即雖明是妄(云云)問。

爾若約一聲聞三教意各別。

而分別愚法不愚法者少乘教意聲聞不許證大菩提。

而聲聞許迴小入大者小乘許迴心義故有愚法不愚法無差別失。

又始教望終教愚法。

終教望頓教等愚等者。

始終二教俱有愚法故有始終二教無差別失。

何可答耶。

答。

不爾。

其所以者。

小乘愚法望小乘自宗畢竟不得大菩提。

但至終教已上捨愚法狹劣心悉迴趣大菩提故無愚法不愚法無差別失。

又小乘望始終等教次第成愚法。

但終教等望始教等非愚法。

所以無始終二教無差別失。

退法等六種性俱有退義耶。

答。

六種性俱有退義。

故俱舍論頌曰。

應知退有三。

已未得受用。

佛唯有最後。

利中後。

鈍三(云云)意退有三種。

所謂已得退。

未得退。

受用退。

此中佛唯有受用退。

不動性人具未得退受用退二種。

前五種性有三種云也。

問。

爾何云已得退等耶。

答。

已得退者謂退已得殊勝功德。

未得退謂未能得殊勝功德退。

受用退諸已得殊勝功德不現在前退。

故論云。

一已得退。

謂退已得殊勝功德。

二未得退。

謂未能得殊勝功德。

三受用退。

謂諸已得殊勝功德不現在前(乃至)約受用退說不動法退現法樂。

無相違過。

無退論者作如是說(云云)問。

爾此退無學果為當退前三果等耶。

答。

退前三果等。

本有定義。

今此退無學果云也。

故論云。

毘婆沙師定作是說。

阿羅漢果亦有退義(云云)問。

爾論上文云。

經部師說。

從阿羅漢亦無退義。

彼說應理(乃至)而不說退阿羅漢果。

但說退失現法樂住等(云云)意從無學位無退義云也。

而何云阿羅漢果退耶。

答。

經部師毘婆師意名異。

經部意以永不退義引契經云不退。

毘婆沙師意約暫退之退也。

雖然命終無退義。

故論曰。

無從果退中間命終。

退已須臾必還得故(乃至)於暫退時亦必不造。

譬如壯士雖蹶不仆(云云)

章云。

雖於此中說佛一人有佛種性。

然非是彼大菩提性(云云)意何。

答。

此文意小乘教唯有佛一人菩提性。

餘聲聞緣覺等一切眾生不具此性。

而此佛性非實大菩提性云也。

問。

爾何故小乘意佛一人具菩提性。

此所具菩提性而非實大菩提性耶。

答。

云此佛性論第一卷破毘曇薩婆多等諸部執云。

分別部一切凡聖有情皆從空生。

故以空為佛性。

又毘曇薩婆多等諸部一切眾生本無性得佛性。

但有修得佛性。

所以如一闡提定無佛性。

如賢善人修而得佛性。

不修時不得佛性。

故有無不定。

又約三乘人聲聞從苦忍以上得佛性。

獨覺世第一法已上得佛性。

菩薩十迴向以上得佛性(云云)以知佛一有佛性。

而此佛性非大菩提性也。

問。

爾小乘意不修不得佛性。

修得佛性。

不可然。

其所以者若本無性得佛性者設修行更不可得佛性。

小乘意不許無因感果道理哉。

若猶許無因感果道理(云云)同外道所計。

若同外道計者小乘是佛所說。

故佛說亦同外道說。

又雖設許佛一人有佛性。

何不大菩提性耶。

又就所出佛性論意。

聲聞苦忍以上得佛性獨覺世第一法以上得佛性者何。

章云。

說佛一人有佛性等(云云)耶。

答。

小乘迷佛方便不了義說執一切眾生無性得佛性。

然不執無因感果。

以修行為因故。

所以無失。

又云。

聲聞苦忍已上得佛性等。

是非性得佛性。

於修得佛性云爾也。

次云。

小乘佛性非大菩提性。

小乘教佛有色形軀別壽期長短。

故非如法報身佛功德無際限。

所以受生於淨飯王宮。

唱覺於菩提樹院。

四八相全容具八十年壽命。

一化薪盡滅示於林間者也。

故章云。

以於佛功德不說盡未來際起大用等故。

是故當知於此教中除佛一人。

餘一切眾生皆不說有大菩提性(云云)問。

爾聲聞苦忍以上得佛性等者何。

俱舍論文云。

聲聞種性暖頂已上容可轉成無上正覺。

彼若得忍無成佛理等(云云)故聲聞忍位以上不轉成佛獨覺。

世第一法以上不轉成餘乘云定。

而何云聲聞苦忍以上得佛性等耶。

答佛性論意為破小乘執以大乘義。

聲聞苦忍以上得佛性等云也。

不述正小乘意故無失。

問。

爾為破小乘計出小乘所言可破之。

何佛性論師出小乘所不言破之耶。

答。

真可爾。

然而此為破人云如此也(此義極難能。

可尋定耳)

 問。

次文云。

然非是彼大菩提性。

下文云。

皆不說有大菩提性。

若異為當如何。

答。

異。

何者上是終教以上佛性。

下小乘菩提性。

故異。

問爾上云然非是彼大菩提性。

下云皆不說有大菩提性。

俱云大菩提性。

所以可同。

何云異耶。

答。

上云然非是彼大菩提性次下文說佛功德無斷盡道理下皆不說有大菩提性下文餘義如少論說(云云)故上顯大乘佛性常住。

下明少乘佛性無常不遍一切眾生。

故異。

問。

爾小乘不云大菩提性而何加大言耶。

答。

望始教等時非大菩提。

今望小乘云大菩提。

無失哉。

問。

小乘意於何位始得佛性耶。

答。

於順解脫分位始得佛性。

故章云。

若依俱舍論得順解脫分善根位方說有性。

故彼論云。

順解脫分者。

謂定能感涅槃果善。

此善生已令彼有情名為身中有涅槃法(云云。

十八卷文也)問。

爾何云順解脫分善根位等耶。

答。

順解脫分善根者是聞諸行無常有漏皆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道理墮淚。

或施一食持一戒名順解脫分善。

故俱舍十八卷云。

若有聞說生死有過諸法無我涅槃有德身毛為豎悲泣墮淚。

當知彼已殖順解脫分善(云云)又二十三云有施一食持一戒等深樂解脫。

願力所持便名種殖順解脫分(云云)於七方便位修此善耳。

問。

爾章引善戒經說十二行文云。

若得世第一法是名第二行。

故知前三善根屬種性住(云云)就此俱舍論以順解脫分名種性住。

善戒經以順決擇分名種性住。

爾此相違如何可會釋耶。

答。

此更不相違。

其所以者。

俱舍論云順解脫分位得佛性明得佛性明始得佛性。

善戒經前三善根屬種性住者顯證得終。

故不相違乎(已上小乘教了)。

章云。

由是道理諸佛利樂有情功德無有斷盡(云云)心何。

答。

此文意始教意就有為無常生滅賴耶中建立法爾無漏種性。

故不遍一切有情。

所以立一分無性有情由教化此無性故諸佛利有情功德無斷盡云也。

問。

爾有何故為利益無性有情。

諸佛利他行無斷盡耶。

答。

無性有情本無三乘種性。

故莊嚴論一向行惡行普斷諸白法無有解脫分善。

少亦無因(云云)又瑜伽三十五云。

住無種性補特伽羅無種性。

故雖有發心及行加行為所依止定不堪任圓滿無上正等菩提(云云)又地持論云。

非種性人無種性。

故雖復發心勤修精進必不究竟阿耨菩提(云云)又菩薩善戒經云。

若無菩薩性者雖復發心勤修精進終不能得無上菩提(云云)所以為化度此諸佛利生行無斷盡也。

問。

爾無性有情本無三乘性者也。

故諸佛雖利益此更不可證三乘菩薩。

故諸佛大悲無益。

設化有性有情眾生界無盡故諸佛大悲不可斷盡。

而何云如此耶。

答。

實不成佛。

蒙諸佛化故受人天勝妙樂。

所以諸佛慈悲尤有益耳。

章云。

如瑜伽論云種性略有二種(云云)其二種者何耶。

答。

一本性住種性。

二習所成種性。

故章云。

一本性住種。

二習所成(云云)問。

爾何云本性住性習所成種性。

答云。

此章云本性住者。

謂諸菩薩六處殊勝有如是相。

從無始世展轉傳來法爾所得。

習所成者謂前串習善根所得(云云)又唯識論第九云。

一本性住種性。

謂無始來依附本識法爾所得。

無漏法因。

二習所成種性。

謂聞法界等流法已。

聞所成等熏習所成(云云)意本性住種性者。

從無始來依附第八識法爾無漏種子。

習所成種性者。

此上聞法界等流法門起聞思修三慧成種姓也。

問。

爾所出瑜伽論文與唯識論文相違。

瑜伽文謂諸菩薩六處殊勝有如是相等云第六意識云殊勝。

此中攝本性住種性(云云)唯識論第八識攝本性住種性(云云)唯識以瑜伽為本。

何違本論如此云耶。

答。

此不相違。

其所以者。

第六意識云殊勝攝依附第八識本性住種性云也(云云)此中本性即內六處中意處為殊勝。

即攝賴耶識中本覺解性為性種性。

故梁攝論云。

聞熏習與阿賴耶識中解性和合。

一切聖人以此為因(云云)意第六意識漸細名第八識。

故本識所持本性住種性攝意識。

此本性習種性和合成一種性云也。

問。

爾本性與習性和合成一性種性。

不可爾本性住種性無漏習所成種性通有漏無漏。

故唯識論云。

聞熏習中有漏性者是修所斷。

感勝異熟為出世法勝無上緣。

無漏性者非所斷攝。

與出世法正為因緣(云云)既有漏無漏異何和合成性種性耶。

又本性住種性名性種性。

何云從此外別成種性耶。

答。

習所成種性通有漏無漏者是分別修所斷非所斷時云爾也。

但今本性住種性上起三慧二性和合成一性種性云也。

又本性名性種性彼明本有法爾無漏種子。

今此言種性者本有新熏和合至初發心住顯得種性也。

所以彼此所望在別也。

故章云。

然瑜伽既云。

具種性者方能發心。

即知具性習二法成一種性。

是故此二緣起不二。

隨闕不成。

亦不可說性為先習為後。

但可位至堪任以去方可約本說有性種(乃至)和合為一因故得知也(云云)問。

爾本性習性和合成一種性無先後者。

本性住種性從無始來依附本識法爾無漏種子。

皆所成種性此上起三慧所得新熏種子。

而何云和合成一種性無先後耶。

答。

是非云本性與習性從無始同時有。

唯非本有種子獨成菩薩種性。

本有與新熏和合成菩薩一種性。

云也。

故章云。

是故此二緣起不二隨闕不成。

亦不可說性為先習為後(云云)問。

爾此本性住種性依附本識。

何不本識體耶。

答。

雖依附本識而非第八識體。

第八識攝有漏種子不攝無漏種子故也。

問。

既依附第八識何不所攝耶。

答。

依附本識不所攝。

譬如幢上居鳥鳥持幢幢亦非鳥。

是亦爾。

雖本識所持非所攝也。

章主破始教所立法爾無漏種子為當如何耶。

答。

云此有破不破義。

問。

爾何有破不破兩義耶。

答。

不破種性體。

是真如故破所立義。

離真如別立無漏種子故。

問。

爾離真如別立無漏法爾種子道理可爾。

其所以者已所所經論說此義。

故善戒經云。

本性者。

陰界六入次第相續無始無終。

法性自爾(云云)慧日論釋曰。

言自爾者即法爾也(云云)又瑜伽三十五菩薩地種性品云謂諸菩薩六處殊勝有如是相。

從無始世展轉傳來法爾所得(云云)以知離真如外別有法爾無漏種子。

而何章主破是義耶。

答。

破此義尤可爾。

所以然者。

凡森羅諸法何物離真如別有哉。

故大品經云。

猶離法性外無別有諸法。

是故如是說煩惱即菩薩(云云)又云。

設更有法證涅槃者。

我亦說為如幻如化(云云)故離真如別有法爾無漏種子。

是非正義。

問。

爾凡瑜伽等論心立法爾種子真如之所緣緣種子。

仍真如理雖遍一切情非情而無定性無性成佛性。

唯菩薩種性有法爾無漏成佛種子云也。

故立法爾種子尤有道理。

所以真如非法爾種子。

而別有此真如之外所緣緣法爾種子。

而何可破之耶。

答。

彼論但真如之所緣緣種子(云云)此云真如即所緣緣種子也。

而非云真如之所緣緣種子。

所以真如云法爾種子也。

故地論第一世親釋云。

大勝高廣一體異名。

法相故。

一切法法爾故(云云)即探玄記第九釋此文云。

謂一切法是法也。

是界也。

界是真性。

故云法爾(云云)以知法爾無漏種子此真如種性異名也。

問。

爾雖文誦真如名法爾種子。

而論文正無真如一切法名法爾種子文。

何任意云如此耶。

答。

論次上文云。

此真如一切佛根本故(云云)意法爾無漏種子是真如云也。

種性地菩薩有何功能耶。

答。

無。

起上煩惱造無間業斷善根故。

瑜伽論四十七云。

由性仁賢逼遣方便令於善轉。

非由思擇。

有所制約有所方護。

任持一切佛法種子性不能起上煩惱纏。

造無間業或斷善根(云云)問。

爾種性地位人無造無間業斷善根墮地獄者。

何罵詈不輕大士。

四眾墮無間地獄千劫間受大苦惱。

又大通智勝如來時。

結緣法華輩。

中間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