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际中国与西方的直接交通.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513314 上传时间:2023-03-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1.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清之际中国与西方的直接交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明清之际中国与西方的直接交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明清之际中国与西方的直接交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明清之际中国与西方的直接交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明清之际中国与西方的直接交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明清之际中国与西方的直接交通.docx

《明清之际中国与西方的直接交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清之际中国与西方的直接交通.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明清之际中国与西方的直接交通.docx

明清之际中国与西方的直接交通

第十章 明清之際中國與西方的直接交通

緒 論

一、地理大發現後,歐人紛紛東來,中國被捲入世界市場之中

1.16.C前,無論是陸上絲綢或海上陶瓷之路,乃至鄭和七度奉使海外下西洋,中國從未曾與歐洲國家直

接交通

2.16.C的葡萄牙(佛朗機)、西班牙等國已逐漸發展重商主義,並且建立了海外的殖民帝國

3.明武宗正德11(1516)年,葡萄牙人遣使來華,才開啟了中西直接交通之門

二、中西直接交通的影響

1.刺激明清之際商業的發展

A.雖然明清政府採取閉關政策,但高額的利潤,仍驅使海商冒險從事走私貿易

B.將江南的農工生產與世界市場相連,並從而引發區域分工的形成、江南市鎮的勃興、白銀廣泛的

流通、商人集團的活躍等一連串社會經濟的變革

C.中南美洲的玉米、甘薯的引進,改善了糧食的供給,有助於舒緩中國人口壓力

2.西學與西教的傳入,促進中西文化交流

A.原因:

宗教革命的爆發,天主教的耶穌會士為彌補在歐洲喪失的教徒,於是積極向東方開拓新教區

B.方法:

利用當時中國重視經世致用之學的思潮,以西方較進步的天文、數理、火炮、地理等學問,

作為傳教媒介,積極爭取士大夫,並且寬容中國信徒祀天、祭孔、拜祖等禮儀

C.結果:

a.西學難以在中國生根發展,雍正禁教後,中西文化交流為之中斷

b.中國文化傳回歐洲,主要在園林建築及瓷器製造技術方面

第一節 海上交通與商業昌盛

一、中西海上的直接交通

1.歐人東來的原因

A.15.C後期,葡、西等新興王朝,熱切尋求直航中國、印度的新航線

B.文藝復興後,歐人觀念已改變,不再視《馬可波羅遊記》為荒誕之談,同時地圓說也漸為一般人所

接受

C.政府獎勵和協助:

葡、西兩國在新航路和新大陸的發現上,首先獲得成功

2.貿易往來國

A.葡萄牙

a.1498年,達伽馬經南非好望角到達印度,先後據有印度果亞、麻六甲等地

b.1516年,葡使到中國強要通商不遂,此後開始經營澳門,後並成為在中國及東亞進行殖民貿易的

根據地

B.西班牙

a.1519年麥哲倫西航至菲律賓,1565年征服呂宋島後,成為重要貿易地

b.曾短暫占據台灣北部淡水一帶,不久即為荷蘭人所逐

C.荷蘭

a.1602年成立東印度公司,以印尼為據點向東南亞擴張勢力,並積極謀通中國

b.明熹宗時曾奪占澎湖及臺灣南部,至1662年(清世祖時)方為鄭成功所逐

D.英國:

以印度為據點,於1600年成立東印度公司,明思宗時獲准與中國通商

3.影響:

明朝海外政策的轉變

A.明初:

懷柔主義

a.政策:

對外朝貢貿易與對內海禁(防海賊與倭寇)

b.措施:

(1)於浙、閩、粵三地設有「市舶司」,負責管理外邦的朝貢與貿易事宜

(2)准許貢舶附載貨品來華貿易,且不向外商徵稅,以示優惠

(3)中國的物品藉朝貢方式大量輸出國外;外國物品借朝貢方式輸入中國

c.高峰:

鄭和七次奉使海外,詔諭南洋諸國,因此來華貢舶絡繹於途,並奠定華僑移民南洋的經濟

基礎

d.結果:

(1)吸引各國來華從事朝貢貿易,並有延緩資本主義萌芽之效

(2)此種「厚往薄來」的朝貢貿易愈繁榮,中國的逆差也就愈大,故15.C中葉後,明廷開

始縮減朝貢團優惠的範圍

B.明末:

營利目的

a.原因:

(1)歐人東來後,中國在南洋的政經地位,漸為歐人所排擠

(2)歐人挾其強力的組織與雄厚的資金來華通商,迫使明朝不得不改變

b.措施:

(1)對商舶貨物的進口,嚴格執行「抽分」(入口稅)

(2)貢舶附載的貨品,也抽取一定成數入官

c.結果:

市舶商稅漸形重要,廣東官員的月俸,多以「番貨」支應

d.再度實施海禁與解除

(1)實施之因:

明世宗嘉靖年間倭寇猖獗,罷廢市舶司

(2)結果:

番貨頓減,影響國計民生,故在官民屢疏請恢復通市,明廷只得取消海禁,再度恢復通商

二、國際貿易的昌盛

1.葡萄牙:

據澳門地利之便,與中國貿易關係最深

A.中國出超,獲利可觀

a.輸出以絲、銀、瓷器為大宗,自葡輸入僅有少量的槍砲、玻璃等工藝品

b.通常以銀錢交易,故萬曆年間由澳門輸入極為可觀的銀貨

B.澳門的貿易完全由葡萄牙操縱,歐洲各國均需果亞總督與澳門當局的同意,才得前往澳門貿易

2.西班牙:

以呂宋為中心

A.福建商人早在西班牙占領菲律賓之前,即已大量前往呂宋經商;至是以呂宋為中心,展開中、西的

貿易

B.華人對西班牙貨品興趣不大,西班牙只能以銀錢交易中國貨品,故傳入了大量的墨西哥白銀

3.結果

A.貨幣經濟改變:

明初本以紙幣為主,後改採銀銅雙本位制

B.賦稅制度的簡化:

將過去以錢幣繳納的兩稅法,改為以銀錢繳納的一條鞭法

C.出現許多大的商幫:

增強商業資本的聚集及發展;國內商業以山西商人最有名,沿海貿易則以福建

商人最出色

D.對明代資本主義的萌芽,有積極促成的作用

三、清初的海禁與明鄭的開海政策

1.清初海禁原因:

抵制明鄭

A.明亡後,明遺臣仍持續在江南及東南沿海進行「反清復明」運動

B.鄭成功多次起兵抗清,又驅荷復臺做為反清基地

2.海禁政策:

世祖順治

A.海禁令:

嚴禁民間商船從事海外活動

B.遷界令:

a.強迫江、浙、閩、粵沿海三十里內,毀城遷地,堅壁清野以防明鄭

b.片板不許下水,粒貨不許越疆:

以禁絕中外貿易,經濟封銷臺灣

3.結果:

反有利於明鄭

A.破壞東西通海以來世界新的經貿秩序,反促使歐洲商人紛與明鄭建立貿易關係

B.明鄭的經濟雖深受打擊,但也因此刺激而強化對臺灣的各項政經建設

C.使中國沿海地區民生受到極大的破壞

四、從海禁到開海-清初的開放通商

1.原因:

清初的海禁遷界令,使澳門葡人的航海貿易被禁止,後因葡兩度遣使請求通商,清廷始暫准各

國在澳門貿易

2.開放通商:

康熙22年,施琅攻臺,將臺灣納入中國的版圖;翌年,解除海禁

3.措施

A.設立江、浙、閩、粵等四海關管理對外貿易、徵收關稅,其中以粵海關最為重要

a.廣州自漢代、六朝以下,即是重要的外貿據點

b.清廷設海關之後,洋貨及中國各地茶、絲、瓷器等聚集此地,使關稅收入大增

B.廣東十三行商人的出現及行商制度的創建

a.用意:

清廷為期對外開海貿易的順利發展,同時維持「嚴華夷之大防」

b.作法:

康熙25年,特准由廣東官府組織並指定一些商人,專門從事廣東對外的進出口貿易,實現

以官制商、以商制夷的方法

第二節 西教與西學的傳播

一、明代後期耶穌會士的東來

1.背景:

隨歐洲殖民勢力東來

2.基督教三度來華

A.唐代的景教

a.為5.C君士坦丁大主教聶斯托留所創,因主張耶穌由道身和肉身合成,被放逐到波斯,遂傳入中亞

,再輾轉傳到中國

b.唐德宗時,教徒大會於長安,立有「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記錄盛況

c.唐武宗會昌滅法後,一度中絕

B.元代的十字教

a.由花剌子模傳入中國,稱教徒為「也里可溫」,意即「有福緣的人」

b.教徒多為色目人,少有漢人,元亡後退出中國,其教遂絕

C.明末的天主教耶穌會:

隨著葡萄牙殖民勢力而東來

3.著名的傳教士

A.沙勿略:

耶穌會的創辦人之一,首先來華

B.利瑪竇(義大利人):

奠定傳教基礎

a.傳教地:

初在廣東、南京、蘇州等地傳教,後到北京,獲明神宗賞識,允許留住北京,並賜屋且

准設堂傳教

c.傳教成功之因(避免阻力的方法)

(1)採「排佛趨儒」的策略,學習中國文化,以儒家經學闡釋基督教教義,並權宜修改教規,允

許中國教徒敬天、祭祖、拜孔

(2)介紹西方先進的科學知識,做為結交官紳士大夫及促進傳教事業發展的門徑

c.成效

(1)此種傳教模式,其後踵繼來華的耶穌會士如熊三拔、艾儒略、湯若望、鄧玉函等,都遵行

不替,終於奠定了初步的基礎

(2)至明亡之前,全國大部分省分都已有教堂,教徒人數也增加到近4萬人

4.西教西學的輸入及反動

A.熱烈歡迎(全盤西化):

徐光啟、李之藻

a.主張:

以務實的精神學習西方科技,希望有助於達成中國的富國強兵

b.貢獻

(1)推薦傳教士參與編訂《崇禎曆書》、鑄造西洋炮抵禦滿人、以幾何學原理解決河工及興修水利等

(2)明思宗因此崇信天主教,並准許湯若望等三位耶穌會士自由出入宮廷

(3)翻譯各種西方科技著作,如《幾何原本》的前半部、《同文算指》、《泰西水法》、《遠西

奇器圖說》等,以補傳統科學理論研究之不足

(4)使明末在汲取西方科技知識方面有許多突出的表現,可以說是中國近代科學的先驅人物

c.缺點:

過度崇拜西學,往往不辨內容,照單全收,缺乏分析批判精神

B.排斥否定:

沈榷、黃貞

a.主張

(1)基於傳統倫理綱常觀念,認為西教有損名教正典,有違夷夏大防

(2)對於基督教義中的平等意識深惡痛絕,斥西學為末流小技,不值一顧

b.結果:

神宗萬曆44年發生南京教案,直至沈榷失勢後,反教運動始漸告平息

二、清代前期西教與西學的發展

1.清初皇帝對傳教士優禮有加

A.世祖:

任湯若望為欽天監(天文臺)監正,編定《時憲曆》

B.聖祖

a.親自主持編纂《數理精蘊》,彙集明末清初傳入中國的各種數學知識

b.延聘耶穌會士每日輪番進講

c.用南懷仁主持欽天監,並寫《神武圖說》鑄造大炮以平定三藩之亂

d.指派杜德美進行全國實際測繪的地圖,完成了《皇輿全覽圖》

e.西畫家郎世寧供職於宮廷,並建造圓明園中巴洛克風格之歐式宮殿建築

C.結果:

促進中西文化的交流

2.士人的反應

A.理性接受:

深入分析比較中西學術文化的內容特質,進而提出對學術研究與文化交流的基本主張

a.梅文鼎:

被譽為清初曆算第一名家,強調「法有可採何論東西,理所當明何分新舊」,表現了實

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b.王錫闡:

為民間傑出天文學家,主張「考證古法之誤而存其是,擇取西說之長而去其短」,表現

出不盲從、不守舊的理性態度

B.守舊排斥:

如楊光先

三、中外文化衝突與西教西學的禁斷

1.原因

A.大一統帝國建立後,繼承明代的文化專制與思想箝制政策,失去了進取的精神

B.認為傳統的社會禮俗與儒家學說遭受西教或西學挑戰,而以「衛道」自任

2.衝突事件與結果

A.南京教案

a.事因:

17.C初利瑪竇去世,繼任者反對其寬容政策,引起士大夫的反感

b.結果:

明神宗頒佈禁教命令,更大肆搜捕教徒、傳教士,前後長達7年之久

B.康熙曆獄:

欽天監教案(康熙3年)

a.事因:

楊光先等以「寧可使中夏無好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的態度,指責湯若望等陰謀

造反、邪說惑眾、曆法荒謬

b.結果:

各省教士受拘捕圈禁,直至聖祖親政後始告平息

C.禮儀之爭

a.事因:

聖祖晚年,羅馬教廷反對利瑪竇所開創的傳教方式,發佈禁約,不准中國教徒敬天、祭祖

與拜孔

b.結果:

康熙59年,聖祖諭令:

「以後不必西洋人到中國行教,禁止可也,免得多事。

」西教西學

從此在中國陷入困境

D.禁教(雍正元年)

a.原因:

教士牽涉政爭,故下令禁止耶穌會士的傳教活動,除少數供職北京外,其餘均全部驅逐

b.結果:

西教從此禁絕,與西教並行發展的西學,亦告中斷

四、檢討:

西學未能在中國生根茁壯之因?

1.傳輸者

A.耶穌會傳輸西學有嚴重的侷限性:

採取上層路線,致使傳播的對象十分陝隘

B.目的是傳教:

當認為目的已達時,就經常會中途停止,如利瑪竇只口譯《幾何原本》前六卷

C.不能違反天主教教義:

在天文學方面,絕口不提哥白尼、伽立略等人的地動說

2.接受者

A.徐光啟、李之藻等先驅認為西學多發前賢所未言,希望能夠截長去短,會通以求超越;後繼者因華

夏優越感作祟,發展出「西學源於中國」說,轉而沈迷於古籍中去考證西學的源流

B.中國人傾向於吸收立即有效的技能,但這些技能常是短暫而局部的

3.結果:

自傳教士被禁止到中國傳教以後,西學也因來源中斷,致使中西科技文明的差距愈來愈大,對

後來中國的現代化發展,影響甚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