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功养生身形各部的要求.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512819 上传时间:2023-03-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功养生身形各部的要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内功养生身形各部的要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内功养生身形各部的要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内功养生身形各部的要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内功养生身形各部的要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内功养生身形各部的要求.docx

《内功养生身形各部的要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功养生身形各部的要求.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内功养生身形各部的要求.docx

内功养生身形各部的要求

内功养生身形各部的要求

Ⅰ、头部

一、姿势要求

中正、虚凌,即古说之“头顶悬”,“头如悬磬”、“悬命于天”。

所谓中正,确切地说,是指头昆仑(两耳连线中点后一厘米处),头需要保持中位,不前俯后仰,不左右倾斜。

要使头能符合上述要求,就需要将头昆仑虚凌向上,有似于用一根绳子系住昆仑部位,把人悬于空中。

二、具体作法

过去练功主张用竖顶的办法来保证头的中正,此练法于技击是可行的,但于养生则稍有僵硬之嫌。

内功的作法是:

(一)把头放正以后使下颏回收,收向喉头部,同时喉头亦回收内含(旧称“锁住喜鹊关”),意念喉头向后直收到玉枕骨,再转向上找百会,从百会处向上提(同时注意展眉落腮),这样颈项自然后凸,顶呈虚凌之状。

(二)平时练习头部姿势的方法:

将一小玻璃球放于头昆仑之凹陷处,转身走路,保持玻璃球不落即头部之正确姿势。

如此反复领会即能使头脑始终处于中正虚凌之势。

三、要领

调形时要轻松、虚凌向上,不可用力。

注意喉头回收,上提,要面带微笑,自然呈现展眉落腮。

四、作用

头为至高清虚之地,脑在其中,《黄帝内经·灵枢·海论篇》中说:

“脑为髓之海,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晕,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又“脑为元神之府”。

故头正,顶虚悬,不仅是周身中正之关键,而且诱导气机上升以养脑营神,使神主宰全身活动之机能增强,而呈现精神抖擞,若头倾失悬则精神易萎靡,身体难以达到平衡的要求。

当出现前俯、后仰、左右倾斜时,应于头顶求之。

如果头向后仰,容易招致颈项部发紧发木,这是督脉气升不起来的结果,下颏上翘可引起血压高、头晕,这是任脉气下降受阻之故。

解决办法都应从头部的中正、虚凌求之。

Ⅱ、眼睛

一、要求

目似垂帘,含光默默。

实即眼睑下垂,仅留一线光线或完全闭合,眼球在内保持平视位置,目光回收。

尔后将此内收之目光集中到练功部位。

二、具体作法

两眼光平视前方直到天地交合处,中间不要受具体景物的影响,把意念放出去,然后用意念带着目光慢慢地向回收,同时眼睑轻轻地匀速闭合。

眼睛的闭合动作要从外眦开始,初练者可用食指按着外眼角(外眦),尔后使上眼皮缓慢下落与下眼睑相合。

相合有两种情况:

一为留一线光,即两眼睑闭合后不完全闭死,通过此一线光,可使身体内之气与大自然之气沟通、连结,以广收天地大自然之气,有利于集中精神和调动气机;二为完全闭合,不留光线,有利于精神的宁静。

应用哪种方法更好,可以通过个人体会选用。

三、要领

闭合眼睑时要缓慢地、匀速地闭合。

闭合后眼球不要转动,这是闭合眼睛、收摄心神的重要手段。

要达到眼睑匀速闭合,必须把注意力放在外眦部位,使之带动上睑下落,下睑上合,这样自可呈笑意。

切勿着力于上睑使之下落,这样易于压抑生机。

四、作用

古练功家认为“目为心之先锋”,“其机在目”,且“五脏六腑之精皆上注于目”。

故闭目垂帘的作用是:

(一)宁神内守、集中精神的重要手段(关键在于慢慢地匀速地闭合眼睑)。

中医认为“目为肝之窍”,魂由之出入,故闭目又是安魂寄魄的重要方法。

练功(尤其入静后)受惊,很容易出现心悸不安、烦躁、出汗……这就是中医所说的“惊则气乱”。

这时,不要中止练功,也不要睁眼,目珠慢慢向左看(头不要扭动),至极点后恢复正视前方,连续三次。

尔后向右看,至极点后恢复正视前方,连续四次,这样即可恢复宁静状态。

(二)目光有役使气行之功能。

“目为心之先锋”,主要指练功之目光所到之处,气亦随之而至。

《性命圭旨》中说:

“夫行气用眼者何也?

昔施肩吾曰:

气是添年药,心为使气神,能知使气者,便是得道人。

昔人谓:

目之所至,心亦至焉,心之所至,气亦至焉。

这是因为,目是阴跷脉、阳跷脉二脉交会之所,是卫气内外出入必由之路。

故练功家均重视目之调摄:

习武者要求怒目扬眉,目的使卫气散于外而强筋壮骨以迎敌;养生者要求含光默默,使卫气和敛于中,充养五脏以长寿。

即使是养生家各门派中,对目要求也不同。

初练功者切勿执此非彼,以其皆有师承也。

(三)闭目垂帘的过程,也是收摄凝练神光的过程。

用意念把目光从大自然收敛回来,在眼里意念和目光相合,闭眼或垂帘后均可感到尚有一线光芒在眼里,这就是神光。

经过锻炼后神光可以有治疗疾病、清除杂念等作用。

在练功中有守上丹田者,可将神光寄于上;有守下丹田者,可将神光寄于下。

寄上者古称“面南观北斗”,是收视返听之良法;寄下者古称“神光下照元海”,是益气添精之妙术。

此即《庄子》所说的“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目视(包括闭目观看)之意守,守上则眼珠上翻视顶门;守下则眼珠下转视元海。

因为都是以形动而运用目光,故实为意与形合,意随形动,故守上守下气机变化与效果均不相同。

神光意守是“光随神动”,神气相随,所动之气连及先天(混元气),故如何守法对身体均无害。

(四)治疗眼疾之妙法。

当目视前方天地交接处后,目光不再回收而是瞠目凝神,全神贯注地平视远方,而且不要眨眼,圆睁两、三分钟后,会有眼泪等分泌物流出,不要管它。

如此坚持习练可治疗近视、远视、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病等多种眼病。

身体内在疾病亦可得到治疗。

(五)不匀速缓慢地闭合两眼时,练功易杂念纷芸。

遇此则缓慢匀速睁眼,平视远方,尔后再依法闭合之。

杂念未排净,再反复行之,一般三次即可心安神宁。

Ⅲ、口腔

一、要求

上下唇轻闭;上下门齿似接非接,两侧臼齿似咬物状;舌尖轻抵上腭(初练可抵在上门齿根与齿龈交界处)。

二、具体作法

上下唇放松,承浆穴(在下唇下的凹陷中)微微回收,人中穴(上唇上的沟——鼻唇沟的上三分之一处)微有绷意,两唇闭合,无透气处。

上下门齿对合轻轻接触,勿用力,两边臼齿若嚼物状,而后舌尖轻轻抵在上门齿内侧之牙根处的内龈交穴。

随舌之卷曲能力之提高,可逐渐抵至软腭交界处。

若仍能轻松自如的抵住该处,则进一步把舌平伸,舌尖抵上下门齿交合处,舌面上拱,使舌体贴于上腭。

三、要领

唇齿闭合勿用力,舌的上腭勿勉强。

四、作用

唇齿相合,舌抵上腭主要是为了接通任督二脉的运行,使任督二脉之气脉环流。

唇齿相合、舌抵内龈交,此接通之气属皮表膜络的范畴;舌抵上腭(软硬腭交界处)则是接通经脉。

初练功舌抵内龈交,待督脉气充足后,难以下降会出现眉间跳动感,影响入静,此时把舌尖后移,其气自下,眉间跳动自除。

督脉真气充足时,可化成气液,从软硬腭交界处涌下,通常多是当中一穴开,有时可三穴(两旁0.3厘米处)同时开,涌下之气液清香甘如蜜,但不粘滞,此属任督通,气凝为液之征验。

一般练功者不呈现此象,而是口腔唾液增多,状如清水。

遇此,切勿张口吐出,而要轻轻回收喉头,头微后仰,待清液满口时,将液推向咽喉,有如气呛之感,而后轻轻送下,似入肺中而实未入肺(仅有少许津液入肺),以意送至肚脐之深部。

舌抵门齿后之硬腭,易显昏沉之象,练功需注意之(失眠者可试用此法催眠)。

另外,也有舌抵下腭的,这也有它的意义,因为舌下有两个金津玉液穴,它是通肾的。

舌抵下腭,用舌头往下一压,搅一搅唾液就出得多些。

津液不足的人,肾阴比较亏损的人可舌抵下腭,让舌头在底下转一转,有了津液咽下去,再舌抵上腭。

还有的门派讲吸顶呼放,其目的安定心神,同时可降心火。

并借助舌的运动引动气机升降。

其中无别的奥妙,不要被某些夸张说法所迷惑。

Ⅳ、颈项

一、要求

颈部勿前塌,要松直。

二、具体作法

百会上领,颈部喉头回收,配合顶头悬的动作,自然合乎要求。

但有的人,赋弱而颈椎前曲太甚,遇此,需有意识使项后突,引气上升。

三、作用

使清阳之气上升于脑,若前塌过甚,易出现项与头后部麻木,玉枕关不易开通

Ⅴ、胸、背

一、要求

总体讲就是含胸拔背、开胸落膀。

详细点说,对背的要求是拔背,使背与脊柱上拔伸直,克服脊柱的过度弯曲;对胸部要求放松内含,使胸部解除紧张与压力。

二、具体作法

(一)拔背:

百会上领,以大椎(颈后高骨)带动颈椎、胸椎上拔,尾闾与腰骶椎下沉,把脊柱尽量提直。

在此上拔过程中,只拔背不能拱肩,否则就有上拔过度招致气血上壅而出现耳根、头后发胀、上冲、头痛等不适。

解决办法是与落膀相配合;拔背时先把肩上耸,尔后肩头向后划一圆弧下沉,两膀相随而动并同时外开放松,则可达到拔背落膀的要求。

(二)含胸:

关键是含胸和开胸相结合。

含胸是指胸前部胸骨柄(颈前正中凹陷下有穴名叫天突穴之骨)与两乳头之间的三角地带稍微内含。

作法:

先挺起胸,胸部放松,先大吸一口气,而后呼气,胸脯放松下落,即属合度。

含胸过度可能带来胸部憋闷,两肋闷疼,心口疼,喘不过气等现象。

为使含胸合度,就要含胸与开胸相结合,这就有效地避免了因含胸不当造成的弊病。

开胸方法,吸气后使胸向两侧外开,用两个腋窝、两个肩头向外上方一拉,把胸廓拉向两侧,然后自然放松即可。

三、要领

拔背与落膀结合;含胸与开胸结合。

四、作用

心肺并居胸中,心主神明又主一身血脉之运行,肺主一身之气,又有“朝百脉”之功能。

含胸与开胸结合,可使胸腔开扩,心肺安于胸中,则气血流通畅快。

而且胸背放松,利于任督二脉通达。

又大椎穴旧称“上天梯”,谓其气难上行,拔背可助其行。

且胸部是六阴经交会之所。

胸背放松,可使连于五脏(实际上还有心包——应称六脏)的六条阴经保持交接的通畅,从而保证五脏机能之正常。

另外,拔背落膀(尤其是两膀外开),可松动背部膏肓穴(在第四胸椎下旁开1.5寸)。

此穴一开,夹脊关之气不仅可以破关而过,而且可以内通于心肺与腹内之肓膜。

若拔背不及,影响脊部气机上升,可出现背部凉冷、麻木、颈椎骨质增生等病。

含胸不够(挺胸),易使气沿肾经、任脉上升,使气血上充于头面,高血压是招致的病症之一。

试看平素仰头挺胸之人,多患高血压病。

Ⅵ、肩部

一、要求

主要的就是松肩、空腋(或称虚腋)。

二、具体作法

把肩关节、肩锁关节(锁骨外端与肩胛骨喙突连接处——肩外前后两骨相连处)放松而自然下垂。

不端肩,不缩肩,不沉肩,而是臂自然下垂,上臂稍稍内转,同时把腋窝部虚撑,使腋窝空虚,似乎夹着一个“气饼子”——臂与腋下距2-3厘米,使腋下的极泉穴(属心经在腋前缘)打开。

然后,肩部微微向外提耸,再放松即可(与开胸互相配合)。

三、要领

做好松肩空腋的关键是肩部的肩髃穴(肩头的凹陷处)、肩[此字为上穴下卬]穴(肩髃后的凹陷处)放松,轻轻向外、上提,臂自然下垂。

四、作用

松肩使气血畅行于臂,空腋可免除极泉穴(属心经)的阻滞,为气达肘腕、神门穴创造了条件。

另外,由于松肩与空腋结合,还避免了一味沉肩的“溜肩膀”,保证了身形的健美。

Ⅶ、肘部

一、要求

总体要求就是肘坠(垂)而悬,

二、具体作法

对肘部要求坠而悬,是为了使肘部关节和肘关节周围都放松,不阻碍气血的通畅。

办法是使肘尖有下垂之意,关窍在天井穴(肘后大骨正中)和小海穴(肘后麻筋处),但下垂之意不能过重,否则肩肘会感重滞;在垂肘同时还要悬肘,关窍在曲池穴(肘部横纹头)与肘窌穴,使二穴部位有虚悬之意。

这样肘关节上下都有意念了,肘关节内气血流通的通道加大,气机不沉不浮,浑浑厚厚。

气血也容易通畅。

古人说:

“肘中窍”,就是指这些关窍都要开张。

为此,必须保持上肢的一定弯曲度,不要伸的太直。

三、要领

肘关节勿用力,不要伸直,要有向四外圆撑之意。

四、作用

上肢好比一张弓,腕与肩关节是弓梢,肘是弓背,统管上肢气血之畅通,肘能松而不僵,则上肢轻灵,运用自如。

Ⅷ、腕

一、要求

坐腕。

二、具体作法

手腕放松,意注神门穴(在腕横纹的小指端的高骨下之凹陷处),微有下沉之意,使腕成下坐之势,同时腕的背侧要有上提之意。

三、作用

坐腕意注神门,使神气易流行,配合肩肘,上臂气机浑然一体,练静功则觉上臂轻松舒适,练动功则可飘然自得。

Ⅸ、掌、指

一、要求

掌要含,指要舒。

二、具体作法

含掌是将掌心内含,好似持一气球,倘一张手,则气球掉下。

如此用意,则含掌自然适度。

舒指是五指自然舒开,四个指头间留有一定间隙,指缝间要有圆撑之意。

大指与小指用意念在掌外方(约距一手掌的距离)会合。

五个手指指端都要有往回抽缩之势。

三、作用

含掌、舒指,尤其是大小指内扣,用意念将两指在掌前相接,可使掌周围之气内聚、内收为我所用。

更重要的是:

上肢有六条经脉:

手三阴经、手三阳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作好松肩、空腋、垂肘、悬肘、坐腕,则六经和畅,气机流通,气感可直达手指。

又手在人生中(包括练功)的地位十分重要。

《阴符经》中说:

“宇宙在乎手。

”说得是练功人,可以通过手把握宇宙万事万物的变化。

这是因为在人类发展史上,手与脑的发展互相促进,形成了重要联系。

现代科学也证明意识活动对手的生物电影响最显著。

因此在练功中,锻炼的手的机能是非常重要的,作好肩、肘、腕的姿势,为实现手的妙用,奠定了基础。

Ⅹ、腹部

一、要求

小腹回收,不可外腆。

二、具体作法

收腹不是使腹肌紧张,应该从髂前上棘(胯骨前面的小突起)处向背部阳关穴(骶骨上)回缩,腰部直撑。

两侧胁肋向上、向后轻提,腹部放松,姿势作正确后,开始时往往觉得腰部有酸感。

三、要领

腹部切勿用力回缩。

四、作用

(一)收腹可帮助丹田元气内敛,加强内压,促进向周身运行。

练功均重“实其腹”,欲“实其腹”,固然要通过全身锻炼使精气充足于腹,然而收腹也是其中重要一环。

练功不收腹,则有大腹便便之可能。

(二)有助于气机升腾运转。

古诀有云“腹胁空松气腾然”。

这里所述是其内容之一部分。

ⅩⅠ、腰

腰部是练功的关键部位,故详述之。

一、要求

腰部要放松,松腰、腰椎及其韧带,腰两侧肌肉等都放松,逐步改变腰部的自然弯曲状态。

达到站立时腰部伸直乃至后突;坐时腰部伸直乃至前塌。

伸直时不要硬挺,而是上下牵拉,好似各脊椎骨轻轻重叠在一起,古谓“形如九曲球”,就指放松的脊椎而言。

二、具体作法

一般练功者,可先将腰自然伸直,而后微耸两肩,使后背圆直,再将两肩轻轻下放即可,同时头脑中应有腰部放松的意念引导。

但此种方法收效甚微,故需专门锻炼。

现介绍最简易的方法供选用。

(一)站庄松腰法

全身松静站立,两脚踩气分开,呈后八字;两膝微屈下蹲,膝不过足尖;髋后收,使大腿根之鼠蹊部成空虚之三角;腰部命门穴向后突,尾闾下垂呈似坐非坐状;尾闾尖指向两脚跟连线之等边三角形之中点,同是调裆提会阴。

全身身形按前述要求,松膝微内扣,踝放松,足平铺,手抱球或合十,置腹前、胸前均可。

要采用腹式呼吸,吸气时意念收向命门,吸满气,微微向下一坐,同时腰放松,可反复进行3—5个呼吸。

每次站半小时。

此法不仅能松腰胯,亦为松尾闾之捷法。

(二)转胯松腰法

周身中正站立,两脚平行分开,略宽于肩,两手叉腰,适度下蹲,躯干与大腿成钝角,膝不过足尖。

髋关节放松,以尾闾骨为动点带动髋部划圆(正转、反转)。

以此活动腰部之关节、肌肉、韧带等。

习练久久,腰胯不仅能平转划圆,而且要能立转划圆即转“立圈”,甚至能转平、立相合之“混旋圈”。

(三)面壁蹲墙松腰法

面壁而立,全身放松,周身中正,两脚并拢,脚尖顶墙根,两肩前扣,含胸收腹,鼻尖贴墙,腰后突下蹲,头不可倾斜,如此反复。

初练者脚尖顶墙下蹲有困难,可以稍离寸许,两脚分开平行站立下蹲。

每次下蹲30为一组,每日蹲一组以上。

待熟练后,鼻尖可离墙下蹲;再进一步可将腿蹲平后耗时间。

此法不仅可以松腰,而且可以治疗练气功出偏造成的多种不适,为古不传之秘法。

四、作用

腰为肾之外府,肾中藏有元阴、元阳化生元气,注于气海以滋养全身。

又腰为支撑人体的重要支柱。

故练功家特别重视之。

松腰可使腰部灵活,不仅要能转平圈,而且要能转“立圈”与“混旋圈”。

这一方面可增强肾的功能,使人元气充足,此即古人谓“命意源头在腰隙”之意。

另一方面,腰部放松,可使气血流通,从而保证主宰一身活动的职能,古人说“力发于足,主宰于腰,形于四肢”,又说“力由脊发”,腰部不能放松,是达到此境界的。

腰部如不能放松,弊病甚多:

(一)腰部前塌(尤其体弱丹田气不足者前塌更甚),一方面影响丹田蓄气,另一方面阻滞背部河车运转与气机上升,轻则背部酸痛,背部呆滞、头晕、眉间闷胀、腹满、腹胀等,重则气机走窜,甚至发展到不能自控(这是气不能纳入河车大路,而别出少阳、太阳之故。

若能予以调整腰部身形,与引气归经,则气自顺矣)。

(二)影响命门火对水液的蒸腾,男人可现遗精,白浊,甚至癃淋;女人则白带增多,月经不调,小便频数等。

(三)练动功者(尤其往复转身频繁者),易使阴阳升降失衡,浮阳上腾于面,多呈满面红光而欠涵蓄,甚至中风半身不遂。

欲解上述诸弊端,均需着意于松腰的练习

Ⅻ、胯部

一、要求

松胯。

松胯有两层含义,其一是髋关节放松;其二是骶髂关节放松(旧称泛臀)。

松胯的专门练法有松前、后胯之分。

松前胯:

松静站立,两脚分开,略宽于肩,脚尖外撇成一字;手可叉腰,胸前合十或左右平举;曲膝、曲髋下蹲,大腿、手、两膝尽量向外后开张。

松后胯:

第一个动作是松静站立,两脚分开,脚尖内扣成一字,上身微前倾,两腿向后绷直,泛臀塌腰,两臂前伸环抱,掌与额平,含胸向两侧外展,颏内含,头上顶;第二个动作是两膝微曲下蹲,臀部外翻,收小腹,两手同时向上前方划弧分开,掌心向上如托物,头后仰观天。

四、作用

髋关节放松则下肢运用自如。

另外骶髂关节在常人是一不能活动的假关节,唯妇女怀孕晚期,此关节方能松张。

练功者通过泛臀锻炼及丹田气充足时,可冲开这一关节。

此关节冲开后,丹田域界也可扩充,元气之蓄积也可加大,为全身关节的通关奠定基础。

ⅩⅢ、尾闾

一、要求

第一步:

下垂;第二步:

前扣;第三步:

尾闾转动。

二、具体作法

继松胯、臀部下蹲后,意念中尾闾部似连着一根棍子,柱于地上,如此久久行之,尾闾则可下垂。

初练垂尾闾要注意提肛相合,否则一味下垂易招致脱肛、疝气等气下陷的疾病。

专门松尾闾之方法,则有“垂、泛、扣、转”四步功诀,现分述如下:

第一步,垂尾闾。

见站庄松腰法。

注意初练功者,由于下蹲的程度小,尾闾与指地点的连线为一向后的斜线,随下蹲程度的加大,其线渐趋垂直,待成垂直直线后即可转入第二步。

第二步,泛臀。

接上式,上身不动,髋关节部之两股骨头向外后撑,膝微内扣内收,大腿根内侧放松向后收,臀向后面凸出(勿上翘),以此抻开腰骶关节,松开臀后面的骶髂关节,从而使臀向后、外泛(翻)张,使骶髂关节松动。

第三步,扣尾闾。

随着泛臀与下蹲程度的增加,尾闾逐渐移到指地点的后面,尾闾从下垂状变成前扣,指地点则可从等边三角形中点逐渐前移至两足连线中点,同时身体继续下蹲至大腿呈水平状。

第四步,转尾闾(尾闾划圈)。

接上式,两足尖稍向外撇,尾闾做前后划弧摆动,做左右划弧摆动,最后尾闾做转圈动作。

此法与前述转胯松腰法之转腰涮胯动作似同实异。

转胯松腰虽也要求以尾闾骨为动点带动骨盆转动,但主要是力催形动。

此是丹田气动,转动仅在尾闾。

古人把尾闾转动喻为钟锤、钟摆。

一是表明其重视程度;二是为了保密。

须知这是腰胯全松以后之事:

尾闾灵动自如,气机圆活无滞,已达周身一家、意气合一的境界。

与开始即以意念为用而调动一些膜络混元气不可混语也。

上述松尾闾的四步练法,由于各家功法对尾闾的要求不同,因而有所侧重。

一般练太极、形意等内家拳,要求垂尾闾;练少林拳要求泛臀,即松后胯;练八卦掌则要求缩臀靠胯。

为什么要求不同?

因尾闾在不同的形式下有不同的作用。

尾闾下垂,使气机容易收归丹田,向外发力时,从丹田叫力较易,对初学者也容易做到。

太极拳讲太极推手,尾闾下垂就不易被推动,因此要求尾闾下垂。

在尾闾下垂后丹田气充足了,就要冲开后胯,使骶髂关节能够活动,做法就是泛臀。

骨盆后的骶髂关节是假关节,一般不会动。

练气功就要把此处练活,使骨盆、骶髂关节能活动,如果把耻骨连合处练松开,把臀泛开,活动范围就更大,丹田气就会更加充足,如果发力打人,力气会更大。

因此,少林拳练功强调泛臀。

八卦掌讲究轻灵,只泛臀不行,尾闾要向前扣。

尾闾向前扣,不仅封住海底以炼精化气,而且能把气调起来,使动作轻灵。

因此八卦掌练功要求尾闾前扣,即缩臀靠胯。

太极拳、少林拳、八卦掌等不同功法看起来对尾闾的要求不同,实际上也是练习松尾闾不同阶段的要求,从垂尾闾、泛臀、扣尾闾到转尾闾,直到尾闾能划圈了,灵动自如,气机就达到圆活无滞,能随自己指挥,也就达到周身一家、意气合一的境界了。

但在练功时,须从垂尾闾练起,循序渐进,欲速则不达。

如果把某一阶段的要求局限化,当作整体或当作唯一正确的姿势,则属以偏概全。

另外有所谓“尾闾如钟锤”,“尾闾如钟摆”的说法。

实际就是第四步的尾闾会动、会摆、会转。

会转以后就能调动周身的气机,尾闾往那儿动,气就往那儿冲,象一口大钟,它不会自动响,怎样才能响呢?

一拉钟锤,撞到钟上就响了。

尾闾就象钟锤,尾闾往那边一靠,气马上就往那儿去。

使丹田发气,用尾闾扣激,把气发到周身各个地方。

但这仍是初级的调气发功,功夫高时则“周身处处是丹田”,不需要再从丹田去调。

三、作用

尾骨上与骶骨相接,前扣之骶骨与后翘之尾骨相接处有微隙可活动,有穴名腰俞(即腰部气血转输之处),尾闾处非常重要。

动功与内家拳都注重松腰胯,但罕有谈及松尾闾者,然而尾闾之活动,关系到周身阳气的发生和发动。

尾闾能运动周身之阳气(张紫阳八脉经称阳维脉即在此处),尾闾不松则气难以灵动。

龟、鹿长寿,其尾闾均能灵活转动。

尾闾松动后则气机易于流通,故古有“尾闾中正神贯顶,气透三关入泥丸”之说。

需知这只是尾闾松动后的初级效用罢了。

ⅩⅥ、裆部

一、要求

吊裆、调裆、圆裆、阴囊不要接触到大腿内侧皮肤。

二、具体作法

古称“束腰下气把裆撑”,即把裆撑圆。

包括三个动作。

(一)吊裆:

使会阴部上提。

完成这一动作有三部分内容:

①肛门(亦称后阴、谷道):

肛门外括约肌轻轻收缩,使肛门微微上提,如忍大便状;②前阴(尿道部):

前阴部肌肉轻轻收缩,如忍小便,呈似尿非尿状;③会阴部(旧称海底):

会阴部肌肉微微收缩,连及两大腿根内侧。

(二)调裆:

把裆调圆。

此动作与松胯、泛臀、垂尾闾相结合,以会阴收缩为中心,形成四周圆活而开阔的裆。

(三)扣膝:

膝内扣是做好圆裆的又一条件(作法见膝部)。

三、作用

会阴部是任脉、督脉、冲脉的起始点,裆调好,可使会阴不受压迫(注意:

其他部位只有放松,才可使气机畅通,而会阴部只有保持一定的紧张度,才能保证其不受压迫),从而保持任督气机的流通,会阴穴旧称阴跷库、地户穴、虚危穴等。

吊裆不仅防止前后二阴漏气,积蓄阴精,若能结合呼吸锻炼,又是练精化气的关键,能否打通周天,冲开阴跷库是决定因素。

因此古人要求:

“天门常开,地户常闭”,即指此而言。

另外,会阴上缩又是帮助开胸的关窍。

ⅩⅤ、膝部

一、要求

松膝、内扣。

二、具体作法

膝部的放松,关系到全身经脉气血能否与足部相通。

一般要求站是膝髌自然弯曲,微微下蹲并轻轻内扣,结合膝向前微屈,放松下沉。

髌骨要有微微上提之意念,否则会有垂滞之嫌。

扣膝与泛臀结合,可使下肢内劲从外向内呈螺旋状下降至足,增加下盘的稳定度。

但真正使膝部放松,须有专门练法:

两脚交拢,两手叉腰,松静站立。

裹臀靠胯(两臀内缩,两胯向前并向中间靠紧),含胸收腹,膝部放松慢慢跪向足面,躯干后倾与大腿成一直线,百会上领,下颏回收,持续时间由短到长,久久自然能松。

三、作用

扣膝、股骨头外翻乃至与泛臀结合,下肢的内劲则从外向内呈螺旋型下降至足。

另外,扣膝又是圆裆的辅助动作,提髌则是保持下肢轻灵的要素。

诸气功、武术的书中经常讲松腰、松胯,但很少有讲到松膝者,然而膝不松,气难以贯通于足,足在武功中的作用则难以发挥。

本式膝向前跪,移重心于膝部,加大了气血流通的阻力,可使气壅集于膝部。

好比河中筑水坝,将水位升高,从而加强其冲力。

提膝时,膝部阻力变小,壅集之气好似河水决口,直冲而下。

踝部乃至足趾感觉有一股暖流自上而下冲来。

反复练习,下肢三节自可连成一体。

ⅩⅥ、足

一、要求

两足平铺地面,全身重量均匀地放在两脚,勿偏于一处。

二、具体作法

一般练功人都以为两足平铺地面无甚难处,殊不知要正直达到“平铺”绝非易事,非一日可臻。

做法首先调整周身使之中正,而后大趾轻轻用意收缩,引气下行,周身重量从百会沿两耳、两肩、体侧、大腿外侧而降至足心。

配合提膝,重力平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