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故内酒坊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吏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上柱国方案.docx
《宋故内酒坊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吏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上柱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故内酒坊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吏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上柱国方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宋故内酒坊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吏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上柱国方案
宋故内酒坊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吏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上柱国
1大宋故內酒坊使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吏部尚書兼御史大夫上柱國權知揚州軍府事張府君墓誌銘且序
2粵若!
將稱臧、馬,唯彰撫劍之名。
守曰龔、黃,但播化民之惠。
未有位居列校,職處內庭,負文武□
3兼才,得政理之要道;入則侍禁闈而親旒冕,弼
九五之尊;出則代
4牧守而鎮藩宣,布六條之政,寬猛必聞於相濟,疲瘵由是以皆蘇,親民而有若蒱盧,聽訟而自同
5蔽第,即府君其人也。
七遷茂族,四姓名家。
于漢則良為
6萬乘之師,受編書於濟北。
居晉則華處三公之任,識劍氣於酆城。
壹門多貴盛無雙,奕業乃英雄
7間出。
府君本澶州衛南人也。
大王父諱禮,不仕,玉唯披褐,匪登和氏之
8場;珠自媚川,不照魏王之乘。
烈考諱裕,秋霜厲志,旅力過人,奮身初自於戎行,
9立事遂登於勇爵,沒贈左清道率府率;夫人阮氏,贈陳留縣太君;繼夫人王
10氏,贈太原縣太君,皆母以子貴,即府君之慶及於高堂也。
府君即
11率府率之長子也,諱秉,字執義。
五行鍾秀,九畹齊芳。
睹英威則鶚于秋天,顧節操則筠生獬谷。
12侍衛親軍使史公之綰兵柄也,公初投班筆,始事轅門。
處趙勝之囊中,未知毛遂;于
13項梁之戲下,豈識淮陰。
周高祖之即位也,知公夙懷義勇,未遂奮飛,俾
14入侍於春宮,冀漸登於貴仕。
世宗之纂大寶也,起家為東頭供奉官,班居近侍,地處
15深嚴,忠貞但厲於赤心,慎密肯言於溫樹。
屬且寇未殄,世宗親征,公負矢石
16之勤勞,有軍旅之勳效,遂轉充虎捷指揮使。
屯戍非壹,果毅有餘,因擢授內弓箭庫副使,未逾旬
17浹,授弓箭庫使,尋遷為軍器庫使。
洎梁王禪位,皇宋龍飛,汶水、澶泉,繼充巡檢;襄陽、峴
18首,次委監臨。
積功效以尤多,致酬賞而不壹。
其間壹授閑廄使,次授尚食使,又轉遷內酒坊使。
屬
19王師西討,蜀郡初平,命公領馬步兵士,自乾渠至利州七百餘里,往來安撫,晝夜警巡,封
20圻悉遂於□寧,士庶略無於搔動,兼降下二十餘寨。
其所管部內則層巒疊翠、閣棧排空,往往有
21大石當路,負怪狀奇形之異,抱窮巖峭壁之巔,飛黃嚼勒以難前,大章足而中輟。
公於是
22燃大炬以爇之,建瓴水以潑之。
然坼裂,盡如霆霹之聲,俄爾盪平,非勞畚鍤之用。
因改漫天嶺
23為朝天嶺,蓋易險阻而為通路也。
尋授權知利州軍州事,大軍之後,餘寇始平,下車既賜於慰安,
24闔境旋聞於悅服。
枯英未秀,則偃之以君子之風;惠政已敷,乃著之於輿人之誦。
政成,再遷權知
25揚州軍府事,隋朝舊國,江左雄藩,苟非當代名人,孰委皇家利柄?
公蒞事之日,匪
26懈為懷,於是起榷貨務千餘間,以備商賈之貿;修橋道十餘所,以通舟車之便;鑿陳公塘,開懷子
27河,以益漕運之利。
蓋公家之務,知無不為。
致四民仰冬日之和,萬戶有春臺之樂。
越二年,群情方
28洽,巨瘵俄鐘,因乞告以尋醫,遂有詔而歸闕。
以開寶五年四月六日終於汴之私第,享年六
29十。
嗚呼!
寒暑相推,闇運盈虛之數;賢愚共盡,誰逃朽沒之期?
越明年春,建辰之月,葬於浚儀縣新
30里鄉之古原;夫人瑯琊縣君王氏,先府君七年而亡,合祔於此,禮也。
有子二人,長
31曰昭允,文林郎試秘書省校書郎;次曰昭易,攝鄆州別駕。
並謝家玉樹、王氏瑤林,既承積慶之門,
32終有大來之望。
而後長男遷授右班殿直,次男以我皇纂位,攀附鱗翼,累授軍器庫副使。
無
33何,于皇朝太平興國三祀秋七月二十六日,次男軍器庫副使不幸短命,三十云亡。
俄降
34天恩,署官錫葬,因是改卜于洛之邙山,從吉地也。
是宜紀諸盛美,誌彼貞,冀陵谷之難遷,且功
35名而不朽。
銘曰:
五嶽四瀆,三才二儀,聚彼精粹,實產英奇。
作皇王之羽翼,俾家國以俱肥。
入則侍從禁闈,出則安輯黎庶。
兩郡
36咸由於惠愛,四民共歌於春暮。
生有德化,歿存政聲。
雖復蔓草縈骨,深谷為陵,彼令聞兮不朽,實千載以知名。
37鄉貢進士宋玄度撰昭允正書
張秉墓誌注釋
1、內酒坊使:
酒坊使,階官名。
屬東班諸司使副階列。
唐有酒坊使。
宋沿置,且置副使。
先後為武臣、技術官階官。
正使正七品、副使從七品。
(《宋代官制辭典》,頁589)
2、銀青光祿大夫:
文散官名。
北宋前期為文散官二十九階之第五階。
從三品。
係執政所帶階。
(《宋代官制辭典》,頁560)
3、檢校吏部尚書:
檢校官名。
北宋前期檢校官十九階之第九階。
元豐三年九月十九日罷。
(《宋代官制辭典》,頁607)
4、御史大夫:
宋前期為兼官,元豐新制為職事官。
宋前期為檢校官所帶憲銜,如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左右僕射兼御史大夫、上柱國。
宋前期沿五代舊制,為正三品。
(《宋代官制辭典》,頁378)
5、上柱國:
勳級名。
北宋勳級之第十二轉,最高壹等。
正二品。
(《宋代官制辭典》,頁605)
6、揚州:
北宋屬淮南西路。
7、粵若:
發語辭。
或作曰若、越若。
8、臧、馬:
指臧宮與馬武。
二人皆是東漢光武帝的中興名將。
據《後漢書》卷18〈臧宮列傳〉:
臧宮,字君翁。
隨東漢光武帝征戰,善戰,與吳漢並滅公孫述。
其論曰:
「臧宮、馬武之徒,撫鳴劍而抵掌,志馳於伊吾之北矣。
」(鼎文,頁692-697)馬武事蹟見《後漢書》卷22〈馬武列傳〉。
馬武字子張,亦是光武中興名將。
後曾將兵擊武陵蠻夷。
明帝時,又率兵破涼州羌胡。
(頁784-789)
9、龔、黃:
指龔遂與黃霸。
龔遂字少卿,黃霸字次公,二人皆是西漢著名的循吏,以牧養德化治民。
(《漢書》,卷89,〈循吏列傳〉,鼎文,頁3623-3644)
10、六條之政:
西魏時蘇綽建議宇文泰,為澄清吏治,凡出任地方官均應熟諳並實踐「六條詔書」。
「六條詔書」內容為:
壹、先治心,二、敦教化,三、盡地利,四、擢賢良,五、恤獄訟,六、均賦役。
(《周書》,卷23,〈蘇綽列傳〉,鼎文,頁382-392)
11、蒱盧:
典出張茂先(即張華)的〈勵志詩〉:
「養由矯矢,獸號於林。
蒱盧縈繳,神感飛禽。
註:
蒱盧,舊說云,即蒱且也。
已見〈西京賦〉。
《汲冢書》曰:
蒱且子見雙鳧過之,其不被弋者亦下,故言感也。
末技之妙,動物應心。
研精耽道,安有幽深?
」(《文選》,卷第19續,〈詩甲〉,〈勸勵〉,古籍出版社,頁921-924)
12、良:
張良。
張良為戰國時韓國貴族之後,秦滅韓後,張良誓為韓報仇。
他嘗下邳的圯上遇壹老父,獲贈壹編書。
老父且言:
「讀此則為王者師矣。
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穀城山下黃石即我矣。
」(《史記》,卷55,〈留侯世家〉,鼎文,頁2033-2035)
13、華:
張華。
張華字茂先,曾佐晉武帝滅吳。
張華學業優博,對晉朝文物制度、儀禮憲章的建立頗有貢獻。
晉惠帝即位後,以張華為太子少傅。
(《晉書》,卷36,〈張華列傳〉,鼎文,頁1206-1208)
14、澶州衛南:
澶州,唐、五代之地名;北宋時改為開德府,屬河北東路。
衛南縣位於開德府之西南,今河南滑縣東。
。
15、玉唯披褐匪登和氏之場:
典出和氏之璧。
據《韓非子》卷4〈和氏第十三〉所敘述的故事,楚人和氏自楚山中得到璞玉,相繼獻給楚厲王、武王,皆被視為欺君,而遭受刖足之刑。
最後文王即位,和氏抱玉泣血,文王命玉人理其璞而得到寶玉,乃命名為和氏之璧。
16、張裕:
據〈張秉墓誌銘〉,張秉的父親張裕:
「奮身初自於戎行,立事遂登於勇爵」,可知張裕是武臣。
而《新五代史》卷54〈司空頲列傳〉中提及:
「均虞侯張裕多過失,頲屢以法繩之。
頲有姪于梁,遣家奴召之,裕擒其家奴,以謂通書於梁。
莊宗族殺之。
」(鼎文,頁624)此事亦見於《舊五代史》,卷71。
後唐的均虞侯張裕,有可能是張秉之父張裕。
又于張秉之孫張正中的〈張正中墓表〉中敘述張正中的「曾祖諱乾裕,任率府率。
」〈張秉墓誌銘〉與〈張正中墓表〉二者對張秉之父的名字記錄有差異,壹作“張裕”,壹作“張乾裕”,不知何者為是?
17、旅力:
應是膂力。
18、勇爵:
據《十三經注釋》,《春秋左傳正義》卷34,「襄公傳二十壹年」:
「莊公為勇爵設爵位以命勇士」。
又據《宋大詔令集》,卷102,〈軍職八〉,〈姚麟建節制〉:
「積有戰多,顯登勇爵。
」(鼎文,民61,頁376)同書,卷103,〈武臣壹〉,〈除拜〉,〈李漢瓊劉遇加恩制〉:
「策戰功之不壹,登勇爵以居高。
」(頁382)可推測,勇爵不是指某壹爵位,而是指因軍功而受封有爵賞。
19、左清道率府:
據《宋史》,卷162,〈職官二〉,「東宮官」:
「至道元年,東宮置左清道率府率、副率兼左春坊謁者,主贊引。
三年,真宗即位而省。
天禧二年,又以左清道率郭承慶、左右監門副率夏元亨兼左右春坊謁者,仁宗即位副省。
中興後不置,惟以監門率府副率為環衛官。
」(鼎文,頁3826)
20、侍衛親軍使:
可能是侍衛親軍馬軍司均指揮使的簡稱。
侍衛親軍馬軍均指揮使,軍職名。
三衙長官之壹。
五代後唐明宗長興二年始見置侍衛馬軍均指揮使。
兩宋沿置。
其職掌為侍衛親軍馬軍司長官,總本司政令。
品位為正五品。
(《宋代官制辭典》,頁407)
21、張秉:
卒於宋太祖開寶五年(972),享年六十,可推知生年為後梁鳳曆元年(913)。
《宋史》,卷301,有張秉的傳記,但此張秉原為南唐官員,與本墓誌銘墓主不同人。
22、史公:
應是指史懿。
史懿,本名史匡懿,因避宋太祖諱改,字繼美,代郡人。
其父為史建瑭,其弟為史匡翰,《唐書》有傳。
(見《舊五代史》,卷55;《新五代史》,卷25)晉末,契丹入中原,唯史懿堅壁拒之,支持漢祖。
漢有天下後,拜史懿為檢校太尉、同平章事,及賜功臣名號。
(《舊五代史》,卷124,〈史懿列傳〉,鼎文,頁1631)
23、初投班筆始事轅門:
意指棄文從武。
投班筆,典出東漢班超投筆從戎事跡,參見《後漢書》,卷47,〈班梁列傳〉。
轅門,指軍陣。
「《集解》張晏曰:
軍行以車為陣,轅相向為門,故曰轅門。
」(《史記》,卷7,〈項羽本紀〉,頁307)
24、毛遂:
典出戰國時期毛遂自薦故事。
毛遂居趙平原君趙勝之門下三年,未有特別事跡。
後平原君為救邯鄲之圍,求合縱於楚,毛遂自薦為隨從,乃立大功。
(《史記》,卷76,〈平原君虞卿列傳〉,鼎文書局,頁2366-2368)
25、淮陰:
漢淮陰侯韓信。
韓信初為布衣,貧無行。
及項梁渡淮,信杖劍從之,居戲下,無所知名。
(《史記》,卷92,〈淮陰侯列傳〉,頁2609-2610)
26、春宮:
謂太子之宮。
27、東頭供奉官:
武階名。
屬三班小使臣階列。
唐高宗永徽以後,皇帝聽政從太極宮移至東北頭新建的大明宮,另置從官稱“東頭供奉官”,此為設官之始。
北宋沿置,原為禁中供奉皇帝之職,後遂為武臣遷轉之階,其職事視臨時差使而定。
東頭供奉官敘遷,轉內殿崇班,位于西頭供奉官之上。
北宋前期八品。
(《宋代官制辭典》,頁590-591)
28、溫樹:
典出西漢孔光不言溫樹。
《漢書》,卷81,〈孔光列傳〉:
「孔光字子夏,孔子十四世孫也。
……。
凡典樞機十餘年,守法度,修故事。
上有所問,據經法以心所安而對,不希旨茍合;如或不從,不敢強諫爭,以是久而安。
……。
沐日休歸,兄弟妻子燕語,終不及朝省政事。
或問光:
溫室省中樹何木也?
光嘿不應,更答以它語,其不泄如是。
」(頁3352-3354)
29、且寇:
指北漢。
後漢亡後,劉崇自立於且州,是為北漢。
後周、宋均稱北漢為且寇。
30、虎捷指揮使:
《資治通鑑》,卷290,〈後周紀壹〉,〈太組神聖恭肅文孝皇帝〉:
「廣順元年冬十月癸巳……薛史本紀:
廣順元年,改侍衛馬步軍額,馬軍舊稱護聖,改為龍捷;步軍舊稱奉國,改為虎捷。
」(頁16)據此,後周時的虎捷指揮使,即侍衛步軍指揮使。
31、內弓箭庫使、副使:
階官名。
屬東班諸司使副階列。
唐玄宗朝已有內弓箭庫使、副使之名。
五代後梁置弓箭庫使,去“內”字。
宋置弓箭庫使、副使。
先後為武臣、伎術官階官。
正使七品、副使從七品。
(《宋代官制辭典》,頁588)
32、軍器庫使:
階官名。
屬東班諸司使、副使階列。
軍器庫使始置於唐開元三年十二月之前。
宋置軍器庫使、副使。
為武官、伎術官階官。
正使正七品、副使從七品。
(《宋代官制辭典》,頁588)
33、梁王:
據《舊五代史》,卷120,〈恭帝紀〉:
恭帝,諱宗訓,世宗子也。
廣順三年,歲于癸丑,生於澶州之府第。
顯德六年六月癸未,制授特進左衛上將軍,封梁王,食邑三千戶,實封五百戶。
(頁1591)
34、汶水:
河名。
北宋時由京東西路兗州西流向鄆州,入梁山灤。
35、巡檢:
軍職名。
五代後梁已置。
宋初沿置。
南宋不廢。
職掌有二:
壹、宋初,有領兵征討、守邊禦寇之職。
二、掌巡警捕稻,禁緝走私國家專賣商品,煙火消防及訓練甲兵等。
品位:
閤門祇候(從八品)之上大使臣至諸司使、將軍或內侍,帶“使”名,供奉官(從義郎,從八品)以下不帶“使”名,稱巡檢。
路分或置巡檢使,逐州置巡檢使壹員至三五員不定。
其餘府、軍、監、縣、鎮、寨、驛,皆酌情而定。
(《宋代官制辭典》,頁452)
36、襄陽:
北宋時屬京西南路襄州。
襄陽縣,治所今湖北襄樊市。
37、峴首:
峴首山,即峴山。
于今湖北襄樊市南漢江西岸。
38、閑廄使:
據《通典》,卷26,〈職官八〉,唐武則天時,別置閑廄使管理御馬。
(中華書局,1988,頁743-744)且遲至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續資治通鑑》中仍有閑廄使的記載:
「太平興國三年正月……11戊申,以閑廄使、閤門祇候陳從信為左將軍,充樞密院承旨」(頁425)。
此後即不再見有關閑廄使的記載,可能是廢置了。
39、尚食使:
屬東班諸司使副階列。
唐置尚食使。
五代後梁有尚食使、副使。
宋沿置。
為伎術官等階官。
正使正七品、副使從七品。
(《宋代官制辭典》,葉588)
40、利州:
北宋時屬利州路。
利州路,北宋咸平四年分西川路北部置,治所于興元府(今陜西漢中市),轄境相當今四川梓潼、閬中、巴中、通江等縣以北,甘肅文縣以東和陜西漢中盆地西部地區。
41、飛黃:
馬名。
42、瓴:
磚瓦名。
戴侗《六書故》:
「瓴,牝瓦仰蓋者也,仰受覆瓦之流,所謂瓦溝也。
」
43、榷貨務:
監當局名。
北宋時,江南交通要衝會府,設榷貨務,獨擅茶葉的專賣權,……。
江南地區設榷貨務六:
江陵府、真州、海州、漢陽軍、無為軍,蘄州之蘄口。
(《宋代官制辭典》,頁188)
44、春臺之樂:
語出《老子》,〈二十章〉: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
45、建辰之月:
暮春三月。
46、浚儀縣:
治所今河南開封市。
北宋大中祥符三年改名祥符縣。
47、張昭允:
張秉之長男。
《宋史》,卷279,〈張昭允列傳〉:
「張昭允者,字仲孚,衛州人。
以父秉蔭,試大理評事。
潘美妻以女,奏換右班殿直,……。
真宗即位,以昭允章懷皇后姐婿,頗被親信。
咸平二年,命為鎮、定、高陽關行營馬步均鈐轄。
時傅潛為均部署,畏懦城守,潛按兵不動。
潛既得罪,昭允亦削奪官爵,長流通州。
景德二年,起為楚州團練副使,改右神武將軍。
大中祥符元年,卒。
……。
子正中、居中。
」(頁9474-9475)而《宋大詔令集》,卷94,〈削奪傅潛張昭允官爵〉咸平三年正月乙酉則記載張昭允流放道州。
(頁364)
48、文林郎:
文散官名。
隋置散官,取北齊文林館徵文學之士以充之義。
唐貞觀中列入文散官。
宋因之,為北宋前期文散官二十九階之第二十八階。
從九品上。
(《宋代官制辭典》,頁562)
49、秘書省校書郎:
宋初寄祿官名,元豐改制後為職事官名。
宋前期無職事,為文臣遷轉官階。
元豐正名易為承務郎。
宋初沿唐制,唐官品為正九品。
(《宋代官制辭典》,頁241)
50、張昭易:
張秉之次男,卒於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享年三十,可推知其生年為後漢隱帝乾祐二年(949)。
51、鄆州:
北宋時屬京東西路。
治所今山東東平縣西北。
52、別駕:
別駕為秦漢郡守佐官,宋人或用以雅稱通判。
通判為差遣官名。
北宋太祖乾德元年始置。
太祖初置時,既非知州副貳,又非屬官,寓有“監郡”之意。
元豐新制後,明令通判為副貳。
其品位,上州通判正七品,中、下州通判從七品。
(《宋代官制辭典》,頁535)
53、謝家玉樹:
典出東晉謝安與謝玄的問答。
《晉書》,卷79,〈謝安列傳〉:
「玄字幼度。
少穎悟,與從兄朗俱為叔父安所器重。
安嘗戒約子姪,因曰:
子弟亦何豫人事,而正欲使其佳?
諸人莫有言者。
玄答曰:
譬如芝蘭玉樹,欲使其生於庭階耳。
安悅。
」(鼎文,頁2080)
54、王氏瑤林:
典出王戎對王衍人品的評價。
《晉書》,卷43,〈王戎列傳〉:
「戎有人倫鑑識,嘗目山濤如璞玉渾金,人皆欽其寶,莫知名其器;王衍神姿高傲,如瑤林瓊樹,自是風塵表物。
」(頁1235)
55、大來之望:
語出自《周易》,〈泰卦〉:
「泰:
小往大來,吉,亨。
〈彖〉曰:
『小往大來,吉,亨。
』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內陽而外陰,內健而外順,內君子而外小人。
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
」(《十三經》(標點本),燕山出版社,1991,頁15)
56、右班殿直:
武階名。
屬三班小使臣階列。
位次于左班殿直,于三班奉職之上。
政和二年九月二十五日,其階名易為保義郎。
(《宋代官制辭典》,頁591)
57、錫葬:
皇帝賜葬。
58、五嶽四瀆:
五嶽,東嶽泰山、南嶽衡山、西嶽華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
四瀆,江、河、淮、濟。
古之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嶽四瀆。
59、三才二儀:
據《影印阮刻十三經注疏》,《孝經注疏》卷第三第十壹頁:
「三才章第七﹝疏﹞正義曰天地謂之二儀,兼人謂之三才。
」(台北:
文化圖書公司)
60、張正中:
張昭允有二子,張正中與張居中。
《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彙編》第三十九冊中有〈張正中墓表〉(頁4)。
端方撰《匋齋藏石記》中誤作〈王正中墓表〉(卷39,頁13-15),實際上是張正中的墓表,其內容與〈張正中墓表〉相同。
詳見附錄。
據墓表,張正中字元規,故贈司封員外郎。
又《續資治通鑑長編》,卷112,〈仁宗明道二年正月盡是年七月〉:
「13甲午,降夔州路轉運使、國子博士張正中為殿中丞,知太平州。
初以國子博士蕭律代正中,而劾奏正中于部苛察不公,故降之。
」(頁2604)此記載與〈張正中墓表〉所載相符,唯墓表未言張正中是因被劾而降調。
《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彙編》第三十七冊中的〈張秉墓誌〉(頁54)較清晰。
16855-1則首行及末二行均漫沒不清。
張秉以武將起家,而墓誌銘標榜他允文允武。
張秉長子張昭允,原先是以文官(文林郎)入仕,因娶潘美女,才換武階(右班殿直)。
而據張昭允傳記的記載,其昇遷也多因武功。
次子張昭易,初攝鄆州通判,後授軍器庫副使,亦是武階。
如此见來,宋初武將似仍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
張秉本人《宋史》無傳,事跡亦未見於壹般史料中。
其子張昭允因娶潘美之女,與宋真宗成為連襟,《宋史》卷279中有傳。
宋真宗對張昭允頗提拔迴護,此迴護可能已引起時人不滿。
《宋史》,卷303,〈陳貫列傳〉記載:
「貫喜言兵,咸平中,大將楊瓊、王榮喪師而歸。
貫上書曰:
『前日不斬傅潛、張昭允,使瓊輩畏死不畏法,……』真宗嘉納之」(頁10047)從陳貫的上書批評傅潛、張昭允,或許可觀察到當時的某些不滿輿論,而面對這樣的批評,真宗也只能「嘉納之」。
參考〈張正中墓表〉,則可見宋真宗對張昭允之子張正中也頗提拔。
張正中始仕為亳州城父縣的主簿,秩滿後,因為宋真宗車駕幸亳上,有供羨給的功勞,因此而昇官知城父縣。
這可能是別有用意的安排。
對照〈張秉墓誌〉與《宋史‧張昭允傳》,有兩處相異:
壹、《宋史》言,張昭允,衛州人。
〈張秉墓誌〉言,張秉,澶州衛南人。
二、《宋史》言,張昭允,以父秉蔭,試大理評事。
〈張秉墓誌〉言,昭允,文林郎試秘書省校書郎。
因〈張秉墓誌〉乃張昭允自己所書寫,墓誌所言可能較為真實。
張裕(贈左清道率府率)─妻阮氏(陳留縣太君)、王氏(太原縣太君)
│
張秉(內酒坊使贈右千牛衛將軍)─妻王氏(瑯琊縣君)
│
(二男)張昭允(閤門使贈左千牛衛上將軍)、張昭易(軍器庫副使)
│
(二男)張正中(贈司封員外郎)─先娶胡氏(昭德縣太君),繼室陸氏(福昌縣太君)│;張居中(未見記載)
│
(六男三女)張宗瑗(國子博士知南康軍)、張宗瑾(同學究出身)、張宗瓘(舉進士)、張宗琳(舉進士)、張宗瑀(夭)、張宗(夭)、長女適鄭修(屯田員外郎)、次女適高訪(江淮均大提舉運鹽司度支郎中)、三女適李鳳(利州路轉運判官比部員外郎)。
孫十人,孫女九人。
附錄
〈張正中墓表〉
〈宋故贈司封員外郎張公墓表〉(篆書額)
1宋故朝奉郎尚書虞部員外郎上騎均尉賜緋魚袋贈司封員外郎張公墓表
2外孫大理寺詳斷官通直郎□□□士鄭方平篆額
3河南府鄉貢進士王鄴書
4公諱正中,字元規。
其先澶州衛南人,後徙家河□□,為河南人。
曾祖諱乾裕,任率府率。
5祖諱秉,任內酒坊使,贈右千牛衛將軍。
父諱昭允,任閤門使,贈左千牛衛上將軍。
公即
6閤使之長子也,聰敏過人,奮志力學,善屬文,長□詩書,為鄉里所稱□。
蔭補校書郎,公志
7篤孝養,不忍遠去庭闈,日夕以承顏為樂,凡二□年。
二親壽終,□□□哀毀過禮。
服除,
8公曰:
「祿仕者,養於親也。
親既不逮,雖仕奚為?
」欲營雲水逍遙之趣,以自高絜。
識者惜公之
9才,以為有經濟之業,勉公以「居家孝,於國忠,移孝為忠」之說激,公。
不得已,遂起而仕。
始
10調亳州城父主簿。
秩滿,以真廟車駕幸亳上,供羨給,朝廷優其勞□,轉奉禮郎,就知
11城父。
改衛尉丞,知康州及壽、許二郡倅。
改大理丞,河陽侍中張公耆以公端直,才幹可任,
12辟授通倅。
未幾,召為開封府推官。
改太子中舍殿中丞,賜五品服,出為夔州路轉運使。
還闕,
13授知太平州,徙泰州、通州。
改國子博士、虞部員外郎,知興元府,□親之請,遂徙峽州,告老,分
14司南京。
朝廷優其宿德,以其子宗瑗守南京倅,便於侍□也。
慶曆四年五月十七日,以疾
15終於南京官舍,享年七十二。
從宗瑗贈典,加司封員外郎。
五年七月二十五日,葬於洛陽縣
16金谷鄉尹村管,從昭德太縣君合祔焉,禮也。
公先娶胡氏□,昭德太君也。
繼室以陸氏,封
17福昌縣太君。
柔慈淑惠自于天性,事夫以和順,治家以清肅,撫育諸幼過于己出。
後公十
18九年,正月二日,亡於楊州私第,享年七十五。
男六人:
長宗瑗,國子博士,知南康軍;次宗瑾,同
19學究出身,皆亡。
次宗瓘、宗琳,皆舉進士。
次宗瑀、宗,並夭。
女三人:
長適屯田員外郎鄭修;次
20適江淮均大提舉運鹽司度支郎中高訪;次適利州路轉運判官比部員外郎李鳳。
孫十人:
21倚、令卿、偁、傳、絳、杲卿,皆舉進士;縝,太廟齋郎;餘並幼。
孫女九人:
長適江淮均大制置發運使
22太常少卿楊佐;次適比部員外郎知忠州王景華;餘皆待年。
曾孫男二人,尚幼。
治平元年甲
23辰歲六月二十七日,子鳳,孫佐,同宗瓘、宗琳舉葬福昌太君陸氏合祔于公。
其
24公之事,誌記存焉,資不備錄。
承舅氏之命,□紀其實,以誌陵谷而已。
外孫李記。
25外孫李倜書諱。
河南張士景刊。
26子利州路轉運判官朝奉郎尚書比部員外郎上騎均尉賜緋魚袋李鳳立石。
(報告人:
孟淑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