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高三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1512748 上传时间:2023-03-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97.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华大学高三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清华大学高三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清华大学高三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清华大学高三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清华大学高三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清华大学高三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语文试题.docx

《清华大学高三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华大学高三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语文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清华大学高三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语文试题.docx

清华大学高三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语文试题

清华大学2017年11月高三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炎黄文化是根祖文化。

一方面,从文明起源上讲,炎黄是人文始祖,炎黄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龙头文化;另一方面,从中华民族起源上讲,今日以汉族为主体包括56个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乃是历史上以炎黄族为核心,经华夏族和汉族不同阶段的民族融合而形成的,炎黄族是早期华夏民族之核心,是中华民族之根。

这也是炎黄作为“人文始祖”在中华民族形成进程意义上的解释。

因此,炎黄文化成为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纽带和精神维系。

20世纪2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对于古史传说曾有“信古”“疑古”“释古”三种态度和做法。

具体说到炎帝、黄帝,信古者当然是把他们作为真实人物来对待;而疑古者则把他们作为神来对待。

殊不知,远古时代的人名、族名、图腾名、宗神名是可以同一的。

以黄帝为例,黄帝号称轩辕氏,又号称有熊氏。

据研究,轩辕氏可以追溯到商代和周代青铜器铭文中的“天鼋”(“天”字下面画有“鼋”,即青蛙)族徽铭文,还可以追溯到距今7000年至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彩陶中画有青蛙的彩陶纹样;有熊氏可以追溯到商代和周代青铜器铭文中“天兽”(“天”字下面画有“兽”)族徽铭文。

这样,我们就会发现作为古史传说人名的轩辕氏、有熊氏是与天鼋和熊、羆、貔、貅、豹、虎等图腾一致的。

此外,在商周青铜器铭文中,还有以“天”为族徽铭文,其渊源也是来自以“天”为图腾。

由于人名、族名、图腾名、宗神名可以同一的缘故,所以黄帝、炎帝等名号是一个沿袭性的名号。

也就是说,作为一个个人只能生存几十年或百余年,但是作为族团却可以存在几百年或几千年,它的名号是沿袭性的。

炎帝、黄帝等名号既是人名、族名、图腾名、宗神名的同一,也是民族融合的结果。

黄帝号称轩辕氏,又号称有熊氏,已经说明他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一个氏族。

《国语·晋语》说:

“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

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

”我们知道,上古每一姓就是一个血缘姓族,黄帝族有十二姓,则说明黄帝族至少是由十二个姓族融合而成的一个庞大的部族集团,它们的共同点是都尊崇“天”,天为其宗神乃至成为至上神,所以我认为以黄帝为宗神即以天为宗神的部族集团的出现是民族融合的结果。

炎帝的情形也是这样。

炎帝为姜姓,又号称“烈山氏”“历山氏”“连山氏”“魁隗氏”等。

炎帝族崇拜火,崇拜羊,崇拜蛇龙,也崇拜山岳。

如《左传》昭公十七年郯子说:

“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

”再如炎帝族后裔共工氏,《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说:

“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

《山海经·大荒北经》也说:

“共工之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

”反映出炎帝后裔共工氏崇拜龙、以蛇龙(即无爪之龙)为图腾的情形。

《左传》中还有姜姓炎帝族(姜炎)崇拜山岳、以山岳为图腾的记载,如《左传》庄公二十二年曰:

“姜,大岳之后也。

山岳则配天。

”所有这些都说明炎帝族的崇拜和图腾也是多元的。

而从炎帝族的分布上看,既有活动在北方的炎帝族,也有活动在南方的炎帝族。

所以,我主张炎帝族也是民族融合的结果。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今天无论是对炎帝和黄帝的祭拜,抑或是对于历代有关炎黄文化文献的梳理,还是对炎黄文化的义理与价值的阐释,以及面向海内外的传播,都应该站在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人文始祖”的立场上,站在炎黄文化是中华文明史的龙头文化的立场上。

(摘编自王震中《炎黄作为人文始祖的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从中华民族起源的角度看,炎黄族自古以来就是华夏民族的核心,炎黄文化就是根祖文化。

B.远古时代的人名、族名、图腾名、神名是可以同一的,“信古”“疑古”“释古”者对此观点不尽相同。

C.黄帝、炎帝作为族团,其名号可以存在几百年或几千年,而一个人的生存年限却远远低于这两个族团。

D.上古时期,以“天”为宗神的黄帝族是一个至少由十二个姓族融合而成的一个庞大的部族集团。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从文明起源和中华民族起源两方面解释了“人文始祖”炎黄在中华民族形成进程中的意义。

B.文章用商周时期的青铜铭文和彩陶纹样,证明远古时代的人名、族名、图腾名和神名可以同一的观点。

C.炎帝名号多样、炎帝族崇拜和图腾多元、族群分布地域广,说明炎帝族和黄帝族一样是民族融合的结果。

D.对于炎黄作为人文始祖的意义,文章先探究起源,然后从沿袭性和民族融合两方面论证名号的由来,最后作者表明对待炎黄文化应有的立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既然在商周青铜器铭文中,有来自图腾“天”的族徽铭文,那么远古时期族名和图腾名可以同一。

B.炎帝、黄帝的名号具有沿袭性,其原因在于人名、族名、图腾名、宗神名可以同一。

C.古史记载中的黄帝和炎帝分别具有多个名号,说明黄帝和炎帝都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一个氏族。

D.我们只有正确认识炎黄作为人文始祖的意义,才能拥有对待炎黄文化的正确态度。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北国的速写

 艾芜

“先生,请等等哪,看一看这些孩子!

    午后,在黄河之侧的一个大城市里面,顺着铺雪的墙边,拖着酱满泥浆的声音在这样地叫我,回头去看却原是一个不满十二三岁的穷孩子,他一面望着我现出恳求的眼色,一面伸手指着路侧的一条小巷。

我很奇怪他为什么谈话的声音,和表情的风度,却和大人差不多呢?

正在打量他那粗笨庄重的小面孔时,一个衰老的中年人推着独轮车便在巷口现了出来,车上放了两个大大的竹筐,筐沿边上浮着三个小孩子的头,睁着亮亮的饥饿的眼睛,活像巢里的乳燕在等候母燕衔食归来那么似的。

    “看看孩子哪!

    衰老的中年人也对我乞怜地叫着,同时赶快把车子推到我的面前,他取脱车绊,伸起腰杆,刚要再说什么时,忽然咳嗽起来,又连忙微微地弯下腰去。

刚才叫我等一等的那个大孩子呢,就做出十分懂事的样子撩起自己烂了边缘的短衣,替竹筐里的一个小头,擦抹去正要流到嘴边的两股鼻涕。

    我这时才看清楚了,他们原是一家漂泊者,竹筐里三个孩子之外,还装有破棉被土锅和破碗碟一类的东西。

    我自己曾在陌生的都市里流浪过,懂得一个铜板对于饥饿的人会有着怎样的效用,因此,即使有人从旁叱为浅薄的人道主义者,也暂时管不得那么多了。

    “先生,俺不是要钱,俺是要请你看一看孩子。

    那汉子拒绝了我递给他的一个二十文的铜板,咳嗽了两声。

举起肮脏的袖头,拭一拭溅在嘴边的唾液后,便这么说着。

一面伸出两根手指,去把筐里的一个小孩的下巴,抬了起来,意思便是让我仔细地观看。

    我想既不要钱,还要什么呢?

那末,也许是小孩中途病了,求我这个陌生人暂时想点办法吧。

    孩子的脏脸冻红了,嘴唇皮却变成乌的,看见父亲的指头伸到下巴边上,就茫然地张开了求食的嘴巴。

    “唔,……他是饿了哪!

    我见小孩并没有什么病,便这样地说着,一面推测大概他们是要多点钱吧。

    “可不是?

先生!

” 

    中年人这样回答着,同时调转头,前前后后很迅速地瞟了一眼,才又抚摸着另一个女孩子的头,称赞似的说到:

“先生,你不晓得,她挺好,挺乖!

……刚九岁哩……再三两年就……”

    说着咳嗽起来,随即抬起头又朝前朝后望了一眼,仿佛怕人来碰见似的。

    小女孩的脸倒还圆滚滚的,小眼睛,厚的单眼皮,并不显得怎样丑。

    “要不是大水一下子冲去俺家的庄稼,压根儿俺就不会这样……这样……”

    我看他脸上现出怪难为情的神色还夹着几分惨伤,似乎要说什么又说不出口的光景。

 他正伸起颈项,竭力咳嗽两下,打扫打扫他的喉管,吐出他要说的话时,忽然站在旁边的孩子,大声地叫道:

    “爸爸,来了!

来了!

    中年人就立刻去握着他的车把,惊慌地说到:

    “先生,他们问,请你说,俺……俺是要钱的哪!

    我看路的那一端,雪铺的地上,现出四个黑制服的巡警,背着枪,袖着手,正慢慢地走来。

太阳光晴朗朗的。

一白无际的屋顶,罩在深蓝无云的天空下面,静悄悄的只有远处传来隐约的市声。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中年人推着载有竹筐的独轮车出场的情景,营造出一种沉重的环境氛围,给全文奠定了压抑的基调。

B.作者多次加入对中年人“咳嗽”的描写,既加深了读者对这个主要人物的印象,也使故事情节更丰富。

C.中年人拒绝“我”施舍的铜板,使情节发生了变化,制造出小说的悬念,使故事有了起伏波澜,引人入胜。

D.小说运用第一人称手法,使故事创设的情境更加真实可信,读者身临其境,增添了阅读的思考体验。

5.小说对“十二三岁的穷孩子”着墨不多,是否可以去掉?

请说出你的理由。

(5分)

6.有人评价小说对“卖买”最终没有结果的情节设计“如截奔马”“如撞钟,清音有余”,请结合作品对此进行分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APP加持的共享单车,在互联网+新技术的引领下,开启了产业竞发的另一片蓝海。

有数据显示,到去年底,我国共享单车企业已超过20家,车辆达数百万辆,用户总数接近1900万人。

眼下,来自中国的“小黄车”甚至已经漂洋过海,出现在了美国硅谷等街头。

顶层设计叫好、市场也很叫座,但就是这样的共享单车,却面对居高不下的被盗率、损毁率。

对于共享单车运营方来说,是该想想技术性的办法:

既让单车更强大、更结实,也让单车时刻处于轨迹监控之下。

此外,更多的还是制度呵护与管理的缺位。

我们既希望地方部门为创新的共享单车营造良好运营环境,按照标准规范设置自行车停放区,更希望运营方与地方执法部门能严肃偷盗损毁共享单车行为的惩戒与责罚。

(摘编自2017年2月人民网邓海建《骑稳共享单车,何止要点共享精神》)

 材料二:

各类道德风险折射出共享单车的天然局限,围绕共享单车引发的种种道德风险,除了恶意的损毁和其他破坏行为之外,很大一部分问题原因在于市场上存在“未被满足的需求”。

大学生中对各类违规行为的道德评判,始终存在不同声音,比如对于“私藏单车、私加车锁”问题,25%的学生认为原因是“单车数量太少”,担心自己一时无法找到可以共享的单车;50%的学生认为原因是“方便自己使用”,担心临停后单车被骑走耽误了后续的紧急行程。

引发道德风险更深一层的原因在于共享单车天然的局限性,难以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

比如,“一位年轻妈妈为了方便带小宝宝,在共享单车上加装儿童座椅。

这种行为道德,还是不道德?

”问卷调查发现,虽然有63.6%的大学生认为这种行为不道德,但也有高达29.1%的人认为道德;而且,年级越高,认为其道德的比例就越高,在大三以上组别,认同这位妈妈的学生占到了32.5%。

共享经济的本意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闲置资源。

只有比照网约汽车市场上那种平台模式,吸引私人单车加入共享平台,发展“网约单车”,才能大大降低公司的经营成本,真正盘活社会存量资源。

与此同时,在“网络预约单车”的公共平台上,全民私家单车大范围投入共享,每个人的选择范围大大增加,个性化需求得到更大程度的满足。

(摘编自马昕钰《共享单车能骑多远?

----基于五城十校的研究报告》2017年6月) 

材料三:

共享单车的“行车道”在不断拓宽,而治理的“围栏”也在逐渐明晰。

为规范共享单车发展,北京市东城区将划定近600个规范停放区域,并计划试点“电子围栏”,不按规矩停车者可能就无法使用,类似举措也在不少城市推开。

有人认为治理或许也带来悖论:

正是自由停放,让共享单车取代了市政公共租车,正是即时定位让共享单车区别于传统自行车;如果框死区域,是不是会重返公共自行车1.0时代?

一项专项调查显示,北京市城乡居民中用过共享单车的已近八成,满意度达97.4%。

获得感主要来自随停随走。

进一步说,治理的围栏不应仅是物理上的,更需涵盖信息安全、法律纠纷以及金融风险。

前些天,浙大毕业生1分钟内连破4款共享单车APP,让人看到单车钱包的大门虚掩;而随着部分共享单车的折损,安全问题已经出现,使用者有多大的注意义务、平台有怎样的责任还需法律界定;而一些共享单车出现的“押金难退”,更提示了潜在的消费风险:

1辆单车押1份钱是租赁,1辆车押了10个人的钱就成了融资,共享单车自身的高杠杆,也提醒监管者必须预见到经营不善带来的金融风险。

(摘编自何鼎鼎2017年5月人民日报《共享时代不能缺少共同治理》)

 7.下列对共享单车发展现状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共享单车正在迅速崛起,用户激增。

它在互联网的支持之下,将传统的自行车产业开创出了全新的运营模式。

 

B.针对共享单车的乱停乱放问题,我国已在一些城市推行“电子围栏”,不按规矩停车者就可能无法使用。

C.图1图2显示,找车是否容易是影响共享单车使用的主要因素。

虽然超四成的人对押金太高不满,但多数人并不认为按时计费太贵。

D.共享单车这样的新事物在蓬勃发展的同时,总会有技术和管理上的漏洞,需要社会各方面智慧地面对并解决问题。

观察往往带有宗教神学的色彩。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材料一认为,各类道德风险需要需要运营方与地方执法部门加大惩戒和责罚力度,而材料二则认为原因完全在于共享单车天然的局限性问题。

 B.根据图1图2,如果针对性地解决高居选项第一位的问题,各家品牌增加投放数量,又势必造成车辆堆积、无序停放。

C.在中高年级大学生中,超过半数人认为“加装儿童座椅”是道德的,反映出个人需求与社会规则之间的矛盾。

D.材料二认为,满足共享单车个性化的需求的途径是发展“网约单车”,吸引私人单车加入共享平台。

E.材料三认为,共享单车的乱停乱放问题需要制度化的管理,但框死区域、电子围栏,共享单车将不能随停随走,势必又将减损用户的满意度。

9.共享单车面临怎样的风险,将如何改善?

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王潮,字信臣,光州固始人。

五代祖晔为固始令,民爱其仁,留之,因家焉。

世以赀显。

僖宗入蜀,盗兴江、淮,寿春亡命王绪、刘行全合群盗据寿州。

未几众万余自称将军复取光州劫豪桀置军中潮自县史署军正主禀庾士推其信绪提 二州籍附秦宗权。

它日,赋不如期,宗权切责,绪惧,与行全拔众南走,略 浔阳、赣水,取汀州,自称刺史,入漳州,皆不能有也。

初以粮少,故兼道 驰,约军中曰:

“以老孺从者斩。

”潮与弟审邽、审知奉母以行,绪切责潮 曰:

“吾闻军行有法,无不法之军。

”对曰:

“人皆有母,不闻有无母之人。

绪怒,欲斩其母,三子同辞曰:

“事母犹事将军也,杀其母焉用其子?

”绪 赦之。

会母死,不敢哭,夜殡.道左。

时望.气.者言军中当有暴兴者,绪潜视魁梧雄才,皆以事诛之,众惧。

次南安,潮语行全曰:

“子美须.眉.,才绝众,吾不知子死所。

”而行全怪寤, 亦不自安,与左右数十人伏丛翳,狙缚绪以徇。

众呼万岁,推行全为将军,辞曰:

“我不及潮,请以为主。

”潮苦让不克,乃除地剚剑祝曰:

“拜而剑 三动者,我以为主。

”至审知,剑跃于地,众以为神,皆拜之。

审知让潮, 为 副。

绪叹曰:

“我不能杀是子,非天乎!

”潮令于军曰:

“天子蒙难,

  今当出交、广,入巴、蜀,以干王室。

”于是悉师将行,会泉州刺史廖彦若 贪暴,闻潮治军有法,故州人奉牛酒迎潮。

乃围城,岁余克之,杀彦若,遂 有其地。

初,黄巢将窃有福州,王师不能下,建人陈岩率众拔之。

又逐观察使郑 镒,自领州,诏即授刺史。

久之,岩卒,其婿范晖拥兵自称留后。

岩旧将多 归潮,言晖可取,潮乃遣从弟彦复将兵,审知监之,攻福州。

审知乘白马履 行阵,望者披靡,号“白马将军”。

晖守弥年不下,潮令曰:

“兵尽益兵, 将尽益将,兵将尽,则吾至矣。

”于是彦复急攻,晖亡入海,追斩之。

建、 汀二州皆举籍听命,潮乃尽有五州地。

昭宗假潮福建等州团练使,俄迁观察使。

乃作四门义.学.,还流亡,定赋

使用,遣吏劝农,人皆安之。

乾宁中,宠福州为威武军,即拜潮节度使、检 校尚书左仆射。

卒,赠司空。

《新唐书·王潮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未几/众万余自称/将军复取光州/劫豪桀/置军中/潮自县史署/军正主禀庾/士推其信/

B.未几/众万余自称将军/复取光州/劫豪桀/置军中/潮自县史署/军正主禀庾/士推其信/

C.未几/众万余/自称将军/复取光州/劫豪桀置军中/潮自县史署军正/主禀庾/士推其信/

D.未几/众万余自称/将军复取光州/劫豪桀/置军中/潮自县史署军正/主禀庾/士推其信/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殡,死在棺,将迁葬柩,宾遇之。

”本文“夜殡道左”指的是把灵柩停放在路旁。

B.望气是中国古代人民根据云气的色彩、形状和变化来附会人事,预言吉凶的一种占卜法。

由于受科学认识水平和生产力低下的限制,人们对风云的观察往往带有宗教神学的色彩。

C.须眉,指胡须和眉毛。

古时男子以胡须眉毛稠秀为美,故以“须眉”代指男子。

现有成语“巾帼不让须眉”,指的是女子不比男子差。

D.清·王韬《征设乡义学序》:

“义学者,即以补官学之所不及。

”它指的是旧时各地用公款或私资举办的学校,招生对象多为贫寒子弟,收费较官学低很多。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王潮勇于争辩。

王潮与弟弟王审邽、王审知侍奉母亲一同行军,违背了王绪的命令,并被严厉责备。

在王潮和两个弟弟的争辩下,王潮最终得到了王绪的宽恕。

B.王潮治军纪律严明。

时逢泉州刺史廖彦若贪婪残暴,州人得知王潮到来,献上牛酒奉迎。

王潮于是围城,一年多后攻克,杀死了廖彦若。

C.王潮颇受将领信赖。

陈岩去世后,其旧将大多投归王潮,并告知范晖可以攻取,王潮便派跟从自己的弟弟王彦复统兵,王审知督军,进攻福州。

 D.王潮为官励精图治。

担任福建等州团练使时建立了四门义学,招还逃亡百姓,规定赋税,派官员鼓励农耕,百姓人人安居乐业。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而行全怪寤,亦不自安,与左右数十人伏丛翳,狙缚绪以徇。

(2)黄巢将窃有福州,王师不能下,建人陈岩率众拔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咏柳

王十朋

东君于此最钟情,妆点村村入画屏。

向我无言眉自展,与人非故眼犹青。

萦萦别恨丝千尺,断送春光絮一亭。

叶底黄鹂音更好,隔溪烟雨醉时听。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诗的前两句用拟人的手法,满怀喜悦地写出春神降临人间,柳树发出新芽,村村如画的初春旖旎风光。

B.“向我”句作者写自我的主观感受,含情舒眉,没有刻意的修辞点缀,却已有了动人的韵致,令人心神摇荡。

C.“青眼”化用阮籍青白眼的典故。

虽然并非故交,但多情的杨柳仍以青眼相待,传神地写出柳树温柔的心性。

D.古人往往在分手之际,折柳赠送行人,借如垂丝般的长长柳条,以示永不相忘,也传递绵延不绝的离愁别绪。

E.暮春时节坐在柳荫下,如果有人喝醉,隔着溪流,在烟雨迷蒙中就能听到黄鹂略带伤感的叫声,那是最美的鸣叫。

15.与贺知章的《咏柳》相比,本诗对柳树的描写有何独特之处?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本题共1小题,5题)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从视觉角度描写,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诗是:

                              ,                             。

(2)《逍遥游》中作者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并列举了三类人的句子是: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①暑假期间,各种标有“一周写出好字”“三十小时抵上三年”“七天成诗人”广告语的速成班粉.墨.登.场.。

②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各类剧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高雅艺术更广泛地飞入寻常百姓家。

③大学改革,别人说好说坏,都可以斩钉截铁,我却深知兹事体大,休想快刀斩乱麻,毕.其.功.于.一.役.。

④在最初筹办中国国际芭蕾演出季时,我们除邀约困难重重外,还有资金捉.

襟.见.肘.、筹集难度大等问题

⑤乾隆多彩釉大瓶“瓷母”集宋元明清各种工艺于一器,奇美精绝,鬼.斧.神.工.,为世界瓷器史上的一座丰碑。

⑥当你把手中的石头丢进大海,等到涟漪荡向岸边,是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果你追求掷.地.有.声.,那只能是面积很小的水塘。

A.②③④    B.①⑤⑥      C.②④⑥     D.①③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历代贤哲都有过丰富的人生经历,有的冷静深邃,有的热情激荡,虽经历史的荡涤,但沉淀下来的都成为了人类文化的精华,值得再三咀嚼。

B.曾经被人预言要被新兴的通信方式取代的传统书信,在当今社会的发展势头依然强劲,与电子通信方式并行不悖,继续发挥着特殊作用。

C.一年一度的“不眠之夜艺术节”在加拿大多伦多市举办。

这场活动有丰富多彩的个人体验项目,举办场地遍布城市各处,多年来一直深受当地居民喜爱。

D.在人员密集、空间狭窄的博物馆展厅,手机自拍杆极易触碰到其他观众和展柜,安全隐患不可小觑,因此,博物院“限杆”措施实属必要。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   )

A.上一次我们因为大意没有获得冠军,这一次一定要竭尽全力争取卫冕,绝不再留遗憾。

B.他这个人说话就是那样,大大咧咧的,得罪了不少人,这次还请您见谅,别和他一般见识。

C.相处了这么多年,怎么一到谈婚论嫁就都势若水火,都说伉俪情深,在你们身上可看不出来。

D.我们的新家即将落成,乔迁之日,希望大家抽时间拜访寒舍,届时恭候大驾,不胜感激。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人类的历史按照文化适应进行区分,   ①    :

狩猎采集、农业生产(或称食物生产),以及工商业生产。

而食物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②       。

狩猎采集阶段人类以自然生长的动植物为主,大自然就是仓库;农业生产阶段    ③  ,进而生产食物、储藏食物;工商业阶段以化石能源(如煤、石油)与资源(如化肥)为基础,通过市场来保障食物安全。

21.根据下面一段外交对话,回答问题。

(5分) 

 有记者问:

“据报道,美国密苏里州大陪审团24日作出决定,不起诉枪杀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物植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