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推拿专业毕业技能考核DOC.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1512373 上传时间:2023-03-02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78.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灸推拿专业毕业技能考核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针灸推拿专业毕业技能考核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针灸推拿专业毕业技能考核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针灸推拿专业毕业技能考核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针灸推拿专业毕业技能考核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针灸推拿专业毕业技能考核DOC.docx

《针灸推拿专业毕业技能考核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灸推拿专业毕业技能考核DOC.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针灸推拿专业毕业技能考核DOC.docx

针灸推拿专业毕业技能考核DOC

2012年针灸推拿专业10级毕业技能考核

(1)、经络腧穴

1.十四经脉的体表循行走向路线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其支者:

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

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髌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

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下入中趾外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间,出其端。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趾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腨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

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

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

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行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

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

其支者,别颊上,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

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

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

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

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

以下贯腨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

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骨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腨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

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

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下膈,历络三焦。

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

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遍属三焦。

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

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

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

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之间,循大趾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

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

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督脉:

(1)主干:

起于胞中,下于会阴,经长强,行于后背正中,上至风府,如属于脑,上巅,循额,至鼻柱,经素髎、水沟,会手足阳明,至兑端,入龈交。

(2)分支:

从小腹直上(同任脉),穿过肚脐中央,向上通过心脏,入于喉咙,上至下颌部部环绕唇口,向上联络两目之下的中央(承泣)。

任脉:

起于胞中,下出会阴,上循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

2.十二经脉表里属络关系,十二经脉循行走向交接规律,经络作用

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关系:

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

阴经为里,属于表,阳经为表,属于腑。

十二经脉形成了六对表里属络关系:

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

循行走向与交接: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经络作用:

1.联系内外,网络全身;2.运行气血,协调阴阳;3.抗御病邪,反映证候;4.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3.腧穴的分类、归属经脉、位置、操作方法,主治特点

尺泽:

手太阴肺经。

合穴。

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①主治:

(1)咳嗽,气喘,咳血,潮热,胸部胀满,咽喉肿痛。

(2)吐泻。

(3)肘臂挛痛。

②操作:

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

列缺:

手太阴肺经。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任脉。

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①主治:

(1)偏正头痛,项强。

(2)咳嗽,气喘,咽喉肿痛。

(3)口眼斜,齿痛。

②操作:

向上斜刺0.3~0.5寸。

少商:

手太阴肺经。

井穴。

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①主治:

(1)咽喉肿痛,失音,发热,咳嗽,鼻衄。

(2)昏迷,癫狂。

(3)指腕挛急。

②操作: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商阳:

手阳明大肠经。

井穴。

在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①主治:

(1)咽喉肿痛,颐颔肿,齿痛,耳聋。

(2)热病,昏厥。

(3)食指麻木。

②操作: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可灸。

合谷:

手阳明大肠经。

原穴。

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①主治:

(1)头痛,目赤肿痛,齿痛,咽喉肿痛,鼻衄,耳聋,痄腮,牙关紧闭,口咽斜。

(2)热病,无汗,多汗。

(3)腹痛,便秘,经闭,滞产,(4)指、臂痛,上肢不遂。

②操作:

直刺0.5~1.0寸;可灸。

孕妇慎用。

手三里:

手阳明大肠经。

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的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

①主治:

(1)齿痛,颊肿。

(2)腹痛,腹泻。

(3)急性腰扭伤。

(4)手臂麻痛,肘挛不伸,上肢不遂。

②操作:

直刺0.8~1.2寸;可灸。

曲池:

手阳明大肠经。

合穴。

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在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①主治:

(1)热病,咽喉肿痛,齿痛,目赤痛,头痛,眩晕,癫狂。

(2)手臂肿痛,上肢不遂,瘰疬。

(4)腹痛,吐泻。

②操作:

直刺1.0~1.5寸;可灸。

肩隅:

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阳蹻交会穴。

在肩部,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①主治:

(1)肩臂疼痛,上肢不遂,瘰疬,瘿气。

(2)瘾疹。

②操作:

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可灸。

迎香:

手阳明大肠经。

手、足阳明交会穴。

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

①主治:

鼻塞,不闻香臭,鼽衄,口,面痒。

②操作:

斜刺或平刺0.3~0.5寸;慎灸。

四白:

足阳明胃经。

在面部,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①主治:

(1)目赤痛痒,目翳,眼睑动。

(2)口咽斜。

(3)头痛,眩晕。

②操作:

直刺0.3~0.5寸;不宜灸。

地仓:

足阳明胃经。

手、足阳明、任脉、阳蹻之交。

在面部,口角外侧,上直瞳孔。

①主治:

口角斜,流涎,齿痛,颊肿。

②操作:

斜刺或平刺0.5~0.8寸。

下关:

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少阳交会穴。

在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

①主治:

(1)耳鸣,耳聋,聤耳。

(2)齿痛,口,面痛,牙关开合不利。

②操作:

直刺或斜刺0.5~1.0寸。

头维:

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少阳、阳维交会穴。

在头侧部,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

①主治:

(1)头痛,目眩。

(2)眼痛,迎风流泪,眼睑动。

②操作:

向后平刺0.5~0.8寸;不宜灸。

天枢:

足阳明胃经。

大肠募穴。

在腹中部,脐中旁开2寸。

①主治:

(1)绕脐腹痛,腹胀,肠鸣,便秘,泄泻,痢疾,肠痈。

(2)癥瘕,痛经,月经不调。

②操作:

直刺1.0~1.5寸。

犊鼻:

足阳明胃经。

屈膝,在膝部,髌骨与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①主治:

膝肿痛、屈伸不利。

②操作:

稍向髌韧带内方斜刺。

足三里:

足阳明胃经。

合穴。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①主治:

(1)胃痛,呕吐,腹胀,肠鸣,泄泻,便秘,痢疾,乳痈。

(2)虚劳羸瘦,咳嗽气喘,心悸气短,头晕。

(3)失眠,癫狂。

膝痛,下肢痿痹,脚气,水肿。

②操作:

1.0~2.0寸。

丰隆:

足阳明胃经。

络穴。

在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

①主治:

(1)痰多,咳嗽,哮喘,胸痛。

(2)头痛,眩晕,癫狂,痫症。

(3)下肢痿痹。

②操作1.0~1.5寸。

内庭:

足阳明胃经。

荥穴。

在足背,第二、第三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①主治:

(1)齿痛,咽喉肿痛,口渴,鼻衄,热病。

(2)腹痛,腹胀,泄泻,痢疾,便秘。

(3)足背肿痛。

②操作:

直刺或向上斜刺0.3~0.5寸。

三阴交:

足太阴脾经。

足太阴、少阴、厥阴经交会穴。

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①主治:

(1)痛经,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阴挺,闭经,不孕,滞产,产后血晕,恶露不尽,遗精,阳痿,阴茎痛,疝气,遗尿,小便不利,水肿。

(2)肠鸣腹胀,泄泻,便秘。

(3)失眠,眩晕,湿疹。

(4)下肢痿痹,脚气。

②操作:

直刺1.0~1.5寸;孕妇禁针。

阴陵泉:

足太阴脾经。

合穴。

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①主治:

(1)腹胀,泄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或失禁。

(2)阴茎痛,妇人阴痛。

(3)膝痛。

②操作:

直刺1.0~2.0寸。

血海:

足太阴脾经。

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简易取穴法:

屈膝,医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髌骨上缘,二至五指向上伸直,拇指约呈45º斜置,拇指尖下是穴,对侧取法防此。

)①主治:

(1)月经不调,痛经,崩漏,闭经。

(2)湿疹,瘾疹,丹毒。

(3)股内侧痛。

②操作:

直刺1.0~1.5寸。

通里:

手少阴心经。

络穴。

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腕横纹上1寸。

①主治:

(1)心悸,怔忡。

暴喑,舌强不语。

(2)腕臂疼痛。

②操作:

直刺0.3~0.5寸。

神门:

手少阴心经。

输穴,原穴。

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①主治:

(1)失眠,健忘,痴呆,癫狂。

(2)心痛,心烦,惊悸,怔忡。

(3)胸胁痛。

②操作:

直刺0.3~0.5寸

后溪:

手太阳小肠经。

输穴,八脉交会穴(通于督脉)。

在手掌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五掌指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①主治:

(1)头项强痛、急性腰扭伤、手指及肘臂挛急等痛症。

(2)目赤、耳聋、落枕。

(3)癫狂痫、精神分裂症。

(4)盗汗、疟疾。

②操作:

直刺0.5~0.8寸。

听宫:

手太阳小肠经。

手足少阳、手太阳交会穴。

在面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①主治:

(1)耳聋、耳鸣、聤耳等耳疾。

(2)齿痛,声音嘶哑,癫痫。

②操作:

微张口,直刺0.5~1.0寸。

风门:

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阴、督脉交会穴。

在背部,当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①主治:

(1)伤风,咳嗽。

(2)头痛,项强,胸背痛。

②操作:

斜刺0.5~0.8寸。

肺俞:

足太阳膀胱经。

背俞穴。

在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①主治:

咳嗽,气喘,咳血,鼻塞。

(2)骨蒸潮热,盗汗。

②操作:

斜刺0.5~0.8寸。

胃俞:

足太阳膀胱经。

背俞穴。

在背部,当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①主治:

(1)胃痛,呕吐,腹胀,肠鸣。

(2)胸胁痛。

②操作:

直刺0.5~1.0寸。

肾俞:

足太阳膀胱经。

背俞穴。

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①主治:

(1)腰痛,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带下,遗尿,小便不利,水肿。

(2)耳鸣,耳聋。

(3)咳喘少气。

②操作:

直刺0.5~1.0寸。

委中:

足太阳膀胱经。

合穴,膀胱下合穴。

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中间。

①主治:

(1)腰痛,下肢萎痹。

(2)腹痛,吐泻,小便不利,遗尿。

(3)丹毒,瘾疹,皮肤瘙痒。

②操作:

直刺0.5~1.0寸;或用三棱针点刺腘静脉出血。

秩边:

足太阳膀胱经。

在臀部,平第四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①主治:

(1)腰腿痛,下肢萎痹。

(2)痔疾,便秘,小便不利。

②操作:

直刺1.5~3.0寸。

承山:

足太阳膀胱经。

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

①主治:

(1)痔疾,便秘。

(2)腰腿拘急疼痛,脚气。

②操作:

直刺1.0~1.5寸。

昆仑:

足太阳膀胱经。

经穴。

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处。

①主治:

(1)头痛,项强,目眩,鼻衄。

(2)腰骶痛,足跟肿痛。

(3)难产,惊痫。

②操作:

直刺0.5~1.0寸。

至阴:

足太阳膀胱经。

井穴。

在足小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①主治:

(1)胎位不正,难产。

(2)头痛,目痛,鼻衄,鼻塞。

②操作:

浅刺0.1~0.5寸或点刺出血;胎位不正用灸法。

涌泉:

足少阴肾经。

井穴。

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二、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①主治:

(1)头顶痛,眩晕,昏厥,中暑,癫狂,小儿惊风。

(2)咽喉肿痛,舌干,失音。

②操作:

直刺0.5~1.0寸。

太溪:

足少阴肾经。

原穴,输穴。

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①主治:

(1)月经不调,遗精,阳痿,小便频数,消渴,泄泻。

(2)头痛,目眩,耳聋,耳鸣,咽喉肿痛,齿痛,失眠。

(3)内踝肿痛,足跟痛,腰痛。

②操作:

直刺0.5~1.0寸。

内关:

手厥阴心包经。

络穴,八脉交会穴。

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①主治:

(1)心痛,心悸,胸闷,胸痛。

(2)胃痛,呕吐,呃逆。

(3)上肢不遂,肘臂挛痛。

(4)癫痫,偏头痛,眩晕,失眠。

②操作:

直刺0.5~1.0寸。

外关:

手少阳三焦经。

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维脉)。

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①主治:

(1)上肢痿痹,肘臂屈伸不利,肩背痛,腕关节疼痛,手指疼痛,手颤。

(2)热病,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

(3)颈项强痛,落枕,胸胁痛。

②操作:

直刺0.5~1.0寸。

支沟:

手少阳三焦经。

经穴。

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①主治:

(1)肩背酸痛,落枕,胁肋痛。

(2)暴喑,耳鸣,耳聋。

(3)便秘,热病。

②操作:

直刺0.5~1.0寸。

翳风:

手少阳三焦经。

在耳垂后方,当乳突与下颌角之间凹陷处。

①主治:

(1)耳鸣,耳聋,聤耳。

(2)齿痛,颊肿,口,牙关紧闭。

(3)瘰疬,呃逆。

②操作:

直刺0.8~1.0寸。

角孙:

手少阳三焦经。

在头部,折耳廓向前,当耳尖直上入发际处。

①主治:

(1)偏头痛,耳鸣。

(2)目翳,齿痛,痄腮,项强。

②操作:

平刺0.3~0.5寸,小儿腮腺炎宜用灯火灸。

听会:

足少阳胆经。

在面部,当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突的后缘,张口有凹陷。

①主治:

(1)耳聋、耳鸣、聤耳。

(2)齿痛,面痛,口,腮肿。

②操作:

张口直刺0.5~1.0寸。

风池:

足少阳胆经。

足少阳、阳维脉交会穴。

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①主治:

(1)头痛,眩晕,颈项强痛。

(2)目赤肿痛,鼻塞,鼻衄,耳鸣,咽喉肿痛。

(3)失眠,癫痫,中风热病,感冒。

②操作:

向鼻尖方向斜刺0.8~1.2寸,或平刺透风府;深部为延髓,必须严格掌握针刺角度与深度。

环跳:

足少阳胆经。

足少阳、太阳经交会穴。

在臀外侧部,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中1/3交点处。

①主治:

(1)腰腿痛,下肢痿痹,半身不遂。

(2)遍身风疹。

②操作:

直刺2.0~3.0寸。

阳陵泉:

足少阳胆经。

合穴,筋会穴。

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①主治:

(1)胁肋痛,肩痛,黄疸,口苦,呕吐。

(2)下肢痿痹,膝髌肿痛,脚气,半身不遂。

(3)小儿惊风。

②操作:

直刺1.0~1.5寸。

悬钟:

足少阳胆经。

八会穴(髓会)。

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

①主治:

(1)下肢痿痹,脚气。

(2)胸胁胀痛,颈项强痛,偏头痛。

(3)痔疾。

②操作:

直刺0.5~0.8寸。

太冲:

足厥阴肝经。

输穴,原穴。

在足背侧,当第一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①主治:

(1)下肢痿痹,足跗肿痛。

(2)头痛,眩晕,耳鸣,目赤肿痛,口歪,咽痛。

(3)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带下,癃闭,遗尿。

(4)胁痛,腹胀,呕逆,黄疸。

(5)中风,癫狂痫,小儿惊风。

②操作:

直刺0.5~0.8寸。

腰阳关:

督脉。

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处。

①主治:

(1)泄泻,痢疾,便血,便秘,痔疮,脱肛。

(2)月经不调,闭经。

(3)腰脊强痛,下肢痿痹。

(3)癫痫。

②操作:

向上斜刺0.5~1.0寸。

命门:

督脉。

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①主治:

(1)腰脊强痛,下肢痿痹。

(2)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经闭,不孕。

(3)遗精,阳痿,精冷不育,小便频数。

(4)小腹冷痛,泄泻。

②操作:

直刺0.5~1.0寸;多用灸法。

大椎:

督脉。

督脉、手足三阳经交会穴。

在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①主治:

(1)项强,脊痛。

(2)感冒,咳嗽,气喘,风疹,痤疮。

(3)骨蒸盗汗,疟疾,热病。

(4)癫狂痫,小儿惊风。

②操作:

向上斜刺0.5~1.0寸。

百会:

督脉。

督脉、足太阳经交会穴。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

①主治:

(1)头痛,眩晕。

(2)失眠,健忘,痴呆。

(3)脱肛,阴挺,久泻。

(4)中风;癫狂痫。

②操作:

平刺0.5~0.8寸;升阳举陷多用灸法。

神庭:

督脉。

督脉、足太阳、足阳明经交会穴。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循。

①主治:

(1)头痛,目眩,目赤,目翳,鼻渊,鼻衄。

(2)失眠,惊悸,癫狂痫。

②操作:

平刺0.5~0.8寸。

水沟:

督脉。

督脉、手、足阳明经交会穴。

在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

①主治:

(1)昏迷,晕厥,中风,急慢惊风,癫狂痫。

(2)鼻塞,鼻衄,面肿,口歪,齿痛,牙关紧闭。

(3)消渴,水肿,黄疸。

闪挫腰痛,脊背强痛。

②操作:

向上斜刺0.3~0.5寸,强刺激;或指甲掐按。

中极:

任脉。

膀胱募穴,任脉、足三阴经交会穴。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4寸。

①主治:

(1)遗尿,小便不利,癃闭。

(2)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崩漏,阴挺,阴痒,不孕,产后恶露不止,带下。

②操作:

直刺1.0~1.5寸,排空小便后进针;孕妇禁针。

关元:

任脉。

小肠募穴,任脉、足三阴经交会穴。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①主治:

(1)少腹疼痛,腹泻,脱肛,疝气。

(2)遗精,阳痿,早泄;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带下,阴挺,不孕;小便频数,遗尿,癃闭。

(3)中风脱证,虚劳冷惫。

②操作:

直刺1.0~1.5寸,排空小便后进针;孕妇慎用。

气海:

任脉。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①主治:

(1)腹胀,腹痛,疝气;泄泻,便秘;小便不利,遗尿;水肿。

(2)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阴挺。

(3)中风脱证,虚劳羸瘦;保健要穴。

②操作:

直刺1.0~1.5寸;孕妇慎用。

神阙:

任脉。

在腹中部,脐中央。

①主治:

(1)腹痛,泄泻,便秘,痢疾,脱肛。

(2)水肿,小便不利。

(3)阳气暴脱,形寒神惫。

②操作:

禁刺;多用艾炷隔盐灸法或中药外敷。

中脘:

任脉。

胃募穴,腑会,任脉、手太阳、足阳明经交会穴。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①主治:

(1)胃痛,呕吐,吞酸,呃逆,腹胀,纳呆,疳疾,黄疸。

(2)咳喘痰多。

(3)失眠,癫狂病。

②操作:

直刺1.0~1.5寸。

太阳:

奇穴。

正坐或侧伏坐位。

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①主治:

(1)偏正头痛,齿痛,面痛。

(2)目疾。

②操作:

直刺或斜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印堂:

奇穴。

在额部,当两眉头之中间。

①主治:

(1)头痛,眉棱骨痛,目痛,眩晕。

(2)鼻病。

(3)小儿惊风,失眠。

②操作:

向下或向上平刺;或向左右斜刺0.5~1.0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

十宣:

奇穴。

仰掌,十指微屈。

在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左右共10个穴位。

①主治:

(1)急救:

高热、昏迷、晕厥、中暑、癫痫、惊厥等。

(2)咽喉肿痛、急性吐泻、手指麻木。

②操作:

直刺0.1~0.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二)、针法灸法

1.毫针针刺

(1)针前准备:

思想准备、选择体位(卧位:

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坐位:

仰靠坐位、俯伏坐位、侧伏坐位)、选择针具、腧穴的揣定、消毒(针具器械的消毒、医者手指消毒、施术部位的消毒、治疗室内消毒)

(2)毫针进针方法:

单手进针发;

双手进针发:

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舒张进针法,器具进针法

(3)毫针针刺角度方向深度:

角度:

直刺、斜刺、平刺

(4)行针与得气:

行针:

进针后为寻求针刺感应而施行的针刺手法。

得气表现:

医者手下:

沉紧滞涩;患者局部:

酸、麻、重、胀、窜动、扩散、痒、痛、凉、热等特殊感觉。

影响得气因素:

患者,医者,环境因素。

促使得气方法:

纠偏法,候气法,催气法。

(5)基本与常用辅助行针手法:

基本手法:

提插法、捻转法;

辅助手法:

循法、弹法、刮法、插法、飞法、震颤法

(6)常用针刺补泻手法:

徐急补泻、提插补泻、捻转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开阖补泻、平补平泻。

(7)针刺异常情况与注意事项:

异常情况:

晕针(立即停止针刺,并迅速出针,头低脚高)、滞针、弯针、断针、针刺异常感(血肿:

干棉球压迫止血,先冷敷后热敷)、针刺后遗感、针穴疼痛)、刺伤脏器组织(立即起针,半卧位休息)。

2.灸法

艾条灸:

悬起灸保持在2~3cm,施灸10~20min,以皮肤潮红为度。

艾炷灸:

直接放置于皮肤表面施灸的方法。

温针灸:

适用于既要留针,又要施灸的疾患。

约2~3cm。

器具灸

3.拔罐

火罐吸拔:

闪火法(快速伸到罐底,任何体位)、贴棉法(侧位)、投火法(侧位)、架火法(平位)

闪罐运用:

用闪火法将玻璃罐吸附于应拔部位,立即起下,再拔再起,如此反复多次,直至皮肤潮红为度。

适用于局部皮肤麻木或功能减退的虚证性疾病。

走罐运用:

选用口径大,罐口平滑的罐子,先涂润滑油,将罐拔上后,用手握住罐底,稍倾斜,即后半边着力,前半边略提起,慢慢向前推动,这样在皮肤表面上下或左右或循经,来回推拉移动数次,至皮肤潮红为度。

多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的部位。

血罐运用:

于施术穴位或患处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或皮肤针、粗毫针点(叩)刺皮肤出血,然后拔留罐,至拔出适量恶血为度,起罐后用消毒棉球擦净血迹。

此法适用热证、痛症、瘀血证及某些皮肤病等。

适用本法需注意,不可在大血管上行刺血拔罐,以免出血过多。

4.耳针

耳穴的分布规律:

头部朝下,臀部朝上,与头面相应的穴位分布在耳垂或耳垂邻近;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分布在耳舟;与躯干和下肢相应的穴位分布在耳轮和对耳轮上、下脚;与内脏相应的穴位多集中在耳甲艇和耳甲腔;消化道在耳轮脚周围环形排列。

皮内针:

压籽:

5.三棱针

点刺:

先在针刺部位上下用左手推按,使血液积聚于腧穴处,常规消毒后,左手拇、食指捏紧应刺部位并暴露穴位,右手持针对准腧穴快速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