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山西省运城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配套K12山西省运城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配套K12山西省运城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配套K12山西省运城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山西省运城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说明:
1.本试题满分150分,需用时150分钟。
2.答案完成于答题卡和答卷页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修辞学思想的全球意义
中国古代有没有修辞学思想?
20世纪70年代,西方学者不止一次地断言:
“东方或中东没有修辞学。
”
那么,中国或东方古代是否有修辞和修辞学?
西方学者所持的“东方或中国乃至非洲无修辞学”论,是基于怎样的逻辑呢?
在此问题上,难道上帝真的漠视了他的东方子民了吗?
显然不是,中国从古至今都一直存在修辞和修辞学,这是毫无疑问的。
只要人类使用语言,使用符号,就存在修辞和修辞学,因为修辞是人们能动地使用语言以提高传播效果的行为。
“东方或中国乃至非洲无修辞学”论,是基于古希腊、古罗马的修辞或修辞学观念作出的判断,其中折射着文明的偏见。
西方的古典修辞,就是以城邦社会为语境的演说、劝服和论辩。
其经典糢式是由“诉讼”“议政”“典礼”三种演说和“覓材取材”“布局谋篇”“文体风格”“记忆”“表达技巧”等五个步骤,以及“人格”“情感”“逻辑”等说服要素构成的范畴体系.我们称之为“三说”“五艺”《三素如果以此模式框定其他文化和文明中的修辞或修辞学形态,无论是亚洲、非洲、美洲,都是不合适的。
“西方之外无修辞学”的观点是狭隘的,它反映的是某些西方学者的自大与傲慢。
什么是“修辞”“修辞学”,众说纷纭。
我们认为,“修辞”“修辞学”不仅是一个历史概念,也是一个民族、国家和文化乃至文明概念,即在不同的时代、民族、国家乃至文化和文明中存在不同的修辞形态,“修辞学”也具有不同的含义。
但是,这不等于说,众多的“修辞”“修辞学”观不存在任何交集。
相反,尽管存在上述方面的差弄,“修辞”“修辞学”依然是一个相对明晰的概念.简单地说,“修辞是人类的一种以语言为主要媒介的符号交际行为,是人们依据具体的语境,有意识,有目的地建构话语和理解话语以及其他文本,以取得理想的交际效果的一种社会行为显然,运用语言等媒介符号进行思想、观念、情感交流,以实现信息共享.行为协调的传播行为,是人类修辞的共性。
修辞学就是研究修辞规律,即揭示如何高效地实现人类语言等信息交流规律的学问。
从现存的文献看,说服、论辩现象,或者说“长短术”“纵横术”,是我国先秦时期典型的修辞形态,特别是在战国时期,以门客、游说之士为最。
但是,除此之外,当时还有许多其他的修辞形态.《春秋左传》«战国策》等古籍中有许多关于策士论辩的记载,属于论辨修辞。
而《诗经》《论语》等,則是文学和教育话语,也是当时的修辞形态。
而当时关于修辞的思想和学说,则遍布先秦请子的著作。
随着国际修辞学研究全球化趋势的深入,人们发现,中国和东方有修辞、修辞学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从古至今,中国不但有修辞实践和修辞学思想,而且修辞形态多样,思想十分丰富。
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
“中国也具有像古希腊一样悠久的修辞学传统,也有论辨、说服、演说传统。
在世界共融环境下,了解中国修辞学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这将有助于增进东西方的学术交流,有助于促进大同世界的建构。
(选自2013年第5期《北京大学学报》,有删改。
)
1.下列关于“东方或中东没有修辞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一些怀有偏见的学者套用西方的古典修辞学传统,来分析中国和东方修辞学,得出了中国和东方没有修辞学的结论。
B.依据古希腊、古罗马的修辞或修辞学观念来判断,没有演说、劝服和论辩活动的东方或中东没有修辞学。
C.用西方古典修辞“三说”“五艺”“三素”的经典模式来框定其他文化和文明中的修辞或修辞学形态是不合适的。
D.这种观点源自某些自大、傲慢的西方学者对东方的歧视,这些学者认为除东方之外的地域才有修辞学传统。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修辞学”不是一个历史概念,而是一个民族、国家和文化乃至文明概念,它在东方和西方各有不同的含义。
B.“修辞学"是明晰的概念,在不同的时代、民族、国家乃至文化和文明中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修辞形态。
C.从现存的文献吞,我国先泰时期已经有了自己的修辞形态,它们就是门容、游说之士在说服、论辩中采用的“长短术”“纵横术”。
D.《春秋左传》《战国策》中关于策士论辩的记载,《诗经》《论语》中的文学和教育话语,都是当时的修辞形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修辞是人们能动地使用语言以提髙传播效果的行为,所以只要人类使用语言,使用符号,就存在修辞和修辞学。
B.修辞是人类的一种以语亩为主耍媒介的符号交际行为,是揭示如何高效地实现人类语言等信息交流规律的学问。
C.作为一种具有丼性的人类语言传播行为,修辞具有普遍性,但是中国古代的修辞形态与古希腊、古罗马的修辞形态在某些方面存在差距。
D.部分西方学者提山的“东方或中东没有修辞学”的观点现己有所改变。
中国和东方有修辞、修辞学是不争的事实。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4题。
听风,看云,喝茶
三石
“人生最为淡雅的事,莫过于三五知己一起听风,看云,喝茶。
”亚东是在陪我喝酒后说的这句话,当时他正端坐在办公桌前那把宽大的椅子上,手握一杯清茶,茶香绦绕。
我知道这句话不是亚东的原创,依稀记得出自洪如辉的散文《茶的画境》。
我不好点破,但亚东显然没有侵犯洪如輝知识产权的意思,随即便对我说:
“这是洪如辉书中所写,可如今对我而言,却成了难以实现的心愿。
”
我没有接腔,只是赶紧往亚东的杯里续上热气腾腾的水。
当然,我还是抽空去找了洪如辉,让他将请亚东喝酒改成喝茶。
我跟亚东是大学同学,当年关系好得能穿一条裤子。
而洪如辉却是我多年的文友,虽然入仕多年,文章依然锦绣,只是仕途多不顺,一个文化局副局长当了十来年。
此次局长位置空缺,洪如辉虽是文化人,却也免不了俗,脱不掉凡心。
恰巧亚东空降到县里任职,如此三角关系,我自然责无旁贷。
喝茶的地点不用挑选,是离城三五里地的采芝斋,洪如辉姐姐家的茶庄。
我对亚东说:
“山野之外,满山茶树的翠绿环抱之下,一间草棚,一张茶几,几张酸枝木的椅子,有风,有云,还有茶,只是不知道我和如辉兄算不算得上知己?
”
亚东虽然没有正面回应我的话,但此刻他的心境肯定是极为轻松的,清瘐的脸上不时露出些许微笑来,四下打量着说:
“到底是老同学,一句平常话,便如此记在心上,让我如何不诚惶诚恐。
”
三人围坐,洪如辉便秀起了他的茶艺,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手法纯熟而老道,博得亚东啧啧称赞。
都说品茶如品人生,这句话洪如辉自然是写过的,只不过是不是他的原创还得另当别论。
三个可以说是事业多少有成的男人坐在一起。
除了听风看云喝茶外,还有聊天。
聊天过程中少不了感慨人生,除了人生,还有文学,甚至还有女人,就是没有提起洪如辉想担任文化局局长的事。
如此情景,以文化人自诩的我及洪如辉,自是觉得难以启齿。
不过,我多少清楚,有些事情也不见得要说得那么明白,以亚东在官场厮混多年的经历,不应该参不透此次茶香之外的余音。
几壶清茶过后,已是晚饭时间。
几样农家小菜,一只茶汤清炖土鸡,没有酒,亚东却吃得斯文扫地。
分手的时候,亚东依旧不舍,还开玩笑说早晚还得来这采芝斋,听风,看云,喝茶而此时,洪如辉如做线般悄悄将两盒茶叶挣在了手上,在我用眼神示意下战战兢兢地放入亚东车内,局促地说:
“两盒新茶,您带回去尝尝鲜。
”
看得出亚东不想收,甚至将手伸向了茶叶,但也许是顾及我的面子,他还是将手缩了回来,然后跟洪如辉握手告别。
其实我没有跟亚东明说洪如辉的事,但在这之后不久,我便接到洪如辉便的电话,告诉我他已经被提拔担任了文化局局长,并让我过去一趟,一并去谢谢亚东的帮忙。
原本准备约亚东再去采芝斋喝茶的,可亚东却让我们上他办公室。
我跟洪如辉便赶了过去。
洪如辉自然对亚东的关照表示感谢,亚东微笑着接接手说:
“不用谢我,我了解过,早就该给你挑重担了。
只是一一”说到这儿,亚东停顿了下来,眼晴盯着洪如辉说:
“我记得你在一篇文幸里曾经说过:
茶,注入无华的水,人的一生就可以在一杯茶里修行。
有这句吗?
”
洪如辉点点头.
亚东默默将边上的柜子打开,拐出两盒茶叶来,轻轻接在桌面上,接着说:
“茶,是好茶,但如果没有干净的水,你说,这样的茶,能够让人修行一生吗?
”
洪如辉的脸霎时便红透了。
而我,同样尴尬得不知道说些什么,只是掩饰性地端起面前的清茶,一连喝了几口茶,算不上是好茶,却清香留齿……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6年11期,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亚东喝酒后引用的一句话开篇,既呼应了标题“听风看云喝茶”,又引起下文,引出另外一位重要的人物洪如辉的出场。
B.“我”与洪如辉的密谋,意在贿赂亚东,托情关照,茶斋里二人碍于文人的脸面,羞于启齿,而亚东对此举心知肚明。
C.小说中“我”是线索人物,通过“我”使得文友洪如辉争取到文化局长一职,“我”目睹同学亚东清廉之风,从而凸显小说主题。
D.故事最后亚东的一句反问,耐人寻味,“干净的水”即是为人的原则,为官者要有清醒的头脑、清白的作风和抵制诱惑的能力。
5.请结合小说简耍赏析洪如辉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5分)
6.小说结尾“茶,算不上是好茶,却淌香留齿”有几层意思?
对表现主题有何作用?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一代国学大师吴宓
李卫
①“虚名未是吾生志,硕学方为席上珍。
”吴宓在清华外文系任主任期间,首倡“博雅教育“知识唯其广博,学问才能精深;抱负唯其远大,志趣才能高雅;学术思想非精深博大,教育不能培养出高洁博雅之通儒在艰难困苦的动荡条件下为我国培养出诸如钱钟书、季羡林、曹禺这样一大批高精尖的各类专门人材。
②吴宓创办了清华国学院,冯友兰先生谈及吴宓时说:
“雨僧(吴宓)一生,一大贡献是负责筹备建立清华国学研究院,并难得地把王、梁、陈、赵四个人都请到清华任、导师,他本可以自任院长的,但只承认是‘执行秘书’,这种情况是很少有的,很难得的!
”很快,在学界声名显枯的王国维,梁启超与在国外的赵元任、陈寅格相继被聘为教授。
这就是当年令天下学界为之震动,被后世广为流传并影响深远的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教授”或“四大导师"。
当时的吴宓年仅32岁。
③仁与义是吴宓性格的两大特点.吴宓早年就读北京清华留学预备学校,有一个擅写诗的好朋友吴芳吉。
两人曾共著《两昊生诗集》。
吴芳吉早年去世,吴宓主动承担起了照顾吴芳吉遗属的责任,几十年如一日。
④他生活简朴、乐于助人,对学生经济上的求助,他有求必应。
他自云:
“宓就是乐于助人,并无其他目的,亦不望人报答在西南师院的岁月,发工资那天他最忙,忙于填写济助亲友、学生的汇单,自己却所剩无几。
⑤吴宓崇尚学术,热爱教学,治学严谨.1956年,他将自己珍藏多年的1000余册稀有的外文田书全部捎赠给西南师范学院图书馆。
在他临终的前一年,那时的他已是双目失明,卧病在床,而当他听说本地许多中学因为缺乏外语教师而无法开设外语课时,他还疑惑地说道:
“他们为何不来找我?
我还可以讲课。
”
⑥“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文化乃一国立国之本,万民养性之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家园和民族脊梁。
如果一个民族丧失自己的传统文化,那它将面临灭顶之灾。
吴宓一生视传统文化石生命,以生命维护着中华传统文化的血脉,表现出他高度的文化责任感和使命感。
⑦吴宓最赏识的弟子钱钟书这样评价他这位恩师:
“吴宓先生很勇敢,却勇敢得不合时宜。
他向所谓‘新文化运动’宣战,多么具有堂吉诃德跃马橫剑冲向风车的味道呀!
”他的主张使自己处于新运动的风口浪尖。
但吴宓不惧不让,仍坚持“儒道思想为国之本”,因此也被鲁迅戏称为“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
③现在回过头来看,吴宓在强大的新文化运动潮流面前,不人云亦云,明哲保身,而是以冷静、理性的学术精神、独立不倚的思想和先觉前瞻的洞察力,指出“五四”运动的偏颇之处,实属难能可贵。
这正如吴宓先生写的:
“热肠濒洒伤时泪,妙手难施救国方。
”
⑨吴宓的学问空前绝后,逃不脱曲高和寡的尼运,一生的寂寞常人难以想象.在“文革”中,吴宓受到批判,但他依然不改耿直性格。
对当时的批林批孔运动,他宣称“宁可杀头,也不批孔”,被戴上“现行反革命”的帽子。
⑩吴宓抱妹吴须曼老人曾回忆到:
重庆兄妹重逢,相见泣不成声。
见他连最低的生活水平都达不到,衣服只有两三套,被得单薄,唯一的财产就是布满书架和箱、桌的中外书得。
一件蓝布面的棉袄,上面多处缝补,可见年月之久。
回西安时吴宓怀中抱着一个红色小木箱,里面装满了他的日记。
由于十年“文革”期间对吴宓的批斗、殴打、凌辱和恐吓,从身心上对吴宓造成了难以治愈的伤痛,“胫折目瞽”。
回到泾阳半年多后,其左目视力也极弱,但仍坚持记日记,直至生命最后。
⑪翁维嫌在《哭吴宓教授》中写道:
“少壮峰嵘老倔强,辞幸典雅语枝错。
中西博学真才子,今古娴通自大方正是吴宓一生的写照。
(节选自《陕西日报》,有刪改)
相关链接:
吴宓(1894-1978),陕西省泾阳县人.字雨僧、玉衡,笔名余生.中国现代著名西洋文学家、国学大师、诗人。
国立东南大学(1949年更名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1926-1928),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教授,1941年当选教育部部聘教授。
1950年起任西南师范学院(现西南大学)历史系(后到中文系)教授。
清华大学国学院创办人之一,学贯中西,融通古今,被称为“中国比较文学之父”。
与陈寅格、场用彤并称“哈佛三杰”。
著作有《吴宓诗集》《文学与人生》《吴宓日记》等。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吴宓先生耿直勇敢.身体力行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的尊严,几十年如一日地照顾好友的遗属。
B.吴宓先生崇尚学术,1956年,他将自己珍藏多年的1000余册稀有的外文图书全部捐赠给西南师范学院图书馆。
C.吴宓先生不忍于民族文化价值的被忽略,以生命维护着中华传统文化的血脉,表现出他高度的文化责任感和使命感。
他所坚持的宗旨在今天看来是极具前瞻性的。
D.吴宓先生在新文化运动的大潮中,不人云亦云,明哲保身,绝不随波逐流,体现了他做人、做学问的原则,难能可贵。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吴宓在淸华中文系任主任期间,首倡“博雅教育”,认为没有精深博大的学术思想,就不能培养出高洁博雅之通懦。
B.第⑤段末吴宓疑惑地说“他们为何不来找我?
我还可以讲课”一句,充分地表达了吴宓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之情。
C.吴宓32岁时,相继把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四人请到清华国学院担任教授,令天下学界为之展动。
D.吴宓不是趋炎附势的人物,他的学问空前绝后,但仍然逃不脱曲高和寡的厄运,一生的寂寞常人难以想象。
E.“文革”期间对吴宓的批斗、殴打、凌辱和恐吓,从身心上对吴宓造成了难以治愈的伤痛,但他仍坚持学术研究。
F.吴宓作为一代国学大师,除了参与创办淸华国学院外,他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司马中,字季和,河内溫人也。
祖慧远,梁都水使者。
父玄通,梁尚书左民郎。
申早有风概,十四便善弈棋,尝随父候吏部尚书到溉,时梁州刺史阴子春、领军朱异在焉。
子春素知申于坐所呼与为对申每有妙思异观而奇之因引申游处梁邵陵王为丹阳尹以土为主簿属太清之难,父母俱没,因此自誓,菜食终身。
梁元帝承制,起为开远将军,迁镇西外兵记室参军。
及侯景寇郢州,申随都督王僧辨据巴陵,每进筹策,皆见行用。
僧辩叹曰:
“此生要鞭汗马,或非所长,若使抚众守城,必有奇绩。
”僧辨之讨陆纳也,申在军中,于时贼众奄至,左右披靡,申躬蔽僧辩,蒙楯而前,会装之横救至,贼乃退。
僧辨穎申而笑曰:
“仁者必有勇,岂虚言哉!
”除散辑侍郎。
绍泰初,迁仪同侯安都从事中郎。
高祖受禅,除安东临川王该议参军。
天嘉三年,迁征北请议麥军,兼建尉监。
五年,除镇东谘议参军,兼起部郎.出为戎昭将军、江乘令,甚有治绩.入为尚书金部郎。
迁左民郎,以公事免。
太建初,起为贞威将军、征南鄱阳王谘议参军。
九年,除林陵令,在职以清能见纪,有白雀篥于县庭.秩满,顷之,预东宫其客,寻兼东宫通事舍人。
迁员外散骑常侍,舍人如故。
及叔陵之肆逆也,事既不捷,出据东府,申驰召右卫萧摩诃帅兵先至,追斩之。
因入城中,收其府库,后主深备之。
以功除太子左卫率,封文招县伯,邑四百户,兼中书通事舍人。
寻迁右卫将军,加通直散骑常诗。
以疾还第,就加散骑常侍,右卫、舍人如故。
至德四年卒,后主嗟悼久之,及葬,下亨,卒幸曰:
“,差乎!
天不与善,歼我良臣。
”其见幸如此。
申历事三帝,内掌机密,至于仓卒之间,军国大事,指麾断决,无有滞留。
子货胡,官至太子舍人。
(节选自《陈书》列传第二十三,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春素知/中即于坐所呼与为对/申每有妙思异/观而奇之/因引中游处/梁邵陵王为丹阳尹/以申为主簿/
B.子春素知申/即于坐所呼/与为对/申毎有妙思/异观而奇之因/引申游处/梁邵陵王为丹阳/尹以申为主簿/
C.子春聚知/申即于坐所呼/与为对/申每有妙思异/观而奇之/因引中游处/梁邵陵王为丹阳/尹以申为主簿/
D.子春素知申/即于坐所呼与为对/中每有妙思/异观而奇之/因引申游处/梁邵陵王为丹阳尹/以申为主簿/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棋与“琴、书、画”并称中国四大传统艺术形式,弈棋能影响人们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审美趣味和思维方式。
B.受禅,亦作“受®'原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
后来中国的王朝更替,也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
C.县伯,爵位名。
春秋时爵位有王、侯、伯、子、男,晋代侯、伯、子、男皆封以县:
元有县子、县男。
D.在周代,君臣上下都可以用“诏”字。
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号称皇帝,从此诏书便成为皇帝布告臣民的专用文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中聪慧孝顺,他十四岁时便毪于下棋,聪明过人。
太清之难中,他的父母仙逝,他发誓终身食用蔬菜,表现了惊人的孝敬意志。
B.司马申仁义勇敢。
当贼兵突然来袭时,他没有因为左右的侍从溃逃而惊慌,身先士卒,以身遮蔽、护卫王僧辩。
C.司马中治理有方。
任戎昭将军、江乘令时,他治理很有功绩。
太建初年,他在职时清明能干,因此得到荣升。
D.司马申深受信赖*他曾经历过三个皇帝,手握实权,有所用为,他去世后,后主十分悲恸,为此下诏表达哀悼之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10分〉
(1)及侯景寇郢州,中随都督王僧辩据巴陵,每进筹策,皆见行用。
(2)及叔陵之肆逆也,事既不捷。
出据东府,申驰召右卫萧摩诃帅兵先至,追斩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哀郢①(其一)
陆游
远接商周祚最长,北盟齐晋势争弦。
幸华歌舞终萧瑟,云梦成烟旧莽苍。
萆合故宫惟雁起,盗穿芄冢有狐藏。
离骚未尽灵均®恨,志士千秋泪满裳。
注:
①公元1166年,陆游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波用兵”的罪名而被罢黜回乡。
在家乡穷居四年后于公元1170年出任夔州通判。
初夏,他从家乡出发,九月过荆州(今湖北江陵,为战国时楚故都郢),写下此诗。
②灵均:
屈原的字。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是说楚国远承商周两代的王业,国运由来久长,在发展鼎盛时期,曾和齐晋结盟,对抗强秦。
B.颔联说当年章华台上的歌舞,早已寂寥无声,但是云梦泽风烟迷蒙,苍茫阔大,气象依旧。
C.颈联想象当年郢都宫殿野草滋蔓,雁群时时飞起;被盗掘的荒坟野冢,成了狐兔藏身之所。
D.此诗前三联写景.有对过去的景物描写,也有现实中景物描写,字里行间饱含着炽烈的情怀。
E.末联“离骚未尽灵均恨,志士千秋泪满裳”是诗人对楚之衰亡所作的结论,也是全诗主旨之所在。
15.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两种手法来抒发情怀的?
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
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鹏的形象在后世诗文中经常出现,如成语“鹏程万里”,“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上李雍》),这些均源自庄子{逍遥游》中“,,”等内容。
(2)古人常化用前人诗文为己用,如张先《剪牡丹•舟中闻双琵琶》“玉盘大小乱珠迸。
酒上妆面,花艳眉相并”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船儿随波逐流,江面上时而惊涛拍浪,时而豁然开朗。
当淸凉的水花,出其不意地扑面而来,淸凉舒爽的感觉,令人呼之欲出。
②不滥施刑罚,不以言获罪,即使一人犯法.也不搞朋坐族诛。
这才是法制社会应有的基本准则和精神气度。
③各种品牌的汽车展销商津津乐道自己的节能汽车、新能源汽车,向人们展示、讲解这些因环保要求和技术创新而出现的新款汽车。
④一些音乐类选秀节目的评委水平委实有限,不能从专业角度点评选手的优缺点,话语虽多却吞屮等平,不知所云。
⑤嫉妒心强的人看到身边的人取得了成就,不仅不赞一词,反而会恶语相加乃至造谣中伤,使对方激情消减,名誉受损,甚至产生更坏的结果。
A.①⑤B.①③C.②④D.④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无论西方或东方,历史证明,一个大国的崛起过程,必然是国民意识的复苏过程,更是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空前增强的时代。
B.立法指引制度,是指法规的起草、审核和审议单位,须就法规草案条文内容的立法依据,事实、理由等进行详细的书而诠释,并提供其他省、市和国际的相关立法经验等资料.
C.老人在80岁的时候,还淸楚地记得哥哥参加学生运动时对自己的中肯评价:
一个温情主义者.
D.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科技创新耍“以民为本”,这就需要我们的科技工作者改变“公益类科技就是低端技术”的偏见,从制度上着手大力打造“民生科技”。
19.下面是四种应用文体的部分摘录,根据应用文体的语言特点,表达最得体的一项是()(3分)
A.校学生会决定4月10日下午在学校体育馆举办首届体育节活动。
欢迎各位同学踊跃报名,积极参加。
(校学生会通知)
B.大家好,欢迎各位来到宣城游览敬亭山,我是导游,大家可以尊称我“小李”,我将竭诚为大家服务。
(解说词)
C.各位来宾、各位校友,大家好.今天是我校80周年校庆,学校的图书馆、校史馆、办公楼全部开放。
(广播稿)
D.高二
(1)班一同学于3月17日上午拾得钱包一个,内有人民币48元、饭票、手机充值卡等,望失主前往学校政教处找李主任认领。
(招领启事)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分)
阅读是一种让他人思想介入自己思想的行为,①,我们的思想只能
是一种个人化的沉思默想。
②,不同的阅读方式也左右着不同时代的人的思维方式。
在书籍和印刷术普及之前的年代,“锄带经、牧编简”都是带有贵族色彩的行为:
③,是阅读普及的前提:
随着照相技术、电影技术、
网络文化等的符及,历史进入了“观宥猎奇时代”“微阅读时代”。
21.观察这幅《好与快》漫画,请写出画面内容,并说明漫画寓意,要求语意简明。
句子通顺。
画面内容不超过60字,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