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监赏的导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506233 上传时间:2023-03-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8.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术监赏的导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美术监赏的导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美术监赏的导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美术监赏的导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美术监赏的导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美术监赏的导览.docx

《美术监赏的导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术监赏的导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美术监赏的导览.docx

美术监赏的导览

美術鑑賞的導覽

               劉坤富

國立台灣美術館展示組組長

 

一、前言

鑑賞一件美術品,大要的從

(一)形式和

(二)內容導入。

關於內容,二十世紀之前,我們可以追尋到故事性、歷史、宗教、神話與象徵意義的畫面。

到了二十世紀,畫面趨於中性(如印象派的風景畫),尋至發展成〝內容即形式,形式即內容〞(如抽象主義)。

畫面的〝事件〞就泯滅了。

因此,鑑賞作品,就自然的純粹面對〝形式〞。

我們欣賞形式之美,一般將其分為反覆美、漸層美、平衡美、對稱美、對比美、比例美、調和美、變化美、統調美、單純美等。

我們若將這十種形式美加以考察,其實不外乎在講的是具體之美和無形之美。

具體之美可以訴諸視覺上的掌握,甚至有數據可尋,如反覆、漸層、對稱、比例等。

至於無形之美,則訴諸心靈感應,如平衡、調和、統調、變化、單純等。

然而一般而言,無形之美其實都伴隨在具體之美的形式裡,在談到具體之美時,無形之美就會同時呈現。

還有,在形式美之外,營造形式美的心理也很重要,我們在鑑賞作品的同時,也會思考畫面〝共同命運原則〞、〝類化原則〞、〝恆常性原則〞、〝重力與張力原則〞,這些,在創作上何其重要。

謹引用LoneBell等三人所著(雨云譯)〝藝術鑑賞入門〞的部分內容,並參酌王秀雄所著〝美術心理學〞作為本講題之大要,盼大家有所收穫。

 

二、鑑賞與導覽

(一)、秩序

1.健全而有目標的心理狀態就是秩序,秩序是指一些要素的前後關係和安排,藝術家以某種手法組織其要素,就會成就作品。

(1)秩序體系

(a)嚴密:

經管制、慎重設計。

如沃爾霍的「100cans」。

(b)鬆散:

也經設計,但容許變動,不易計算的。

如Pollock的「秋之韻」。

(2)秩序決定:

秩序是由動作場面來決定,動作場面有

(a)尺寸

(b)形狀

(c)比例

2.每種尺寸、形狀、比例都會影響藝術品的構成(複製品可大可小,無法或甚而誤導觀者去經驗作品的真實空間)。

3.所謂動作場面,就是畫(布)形狀,自從帕洛克突破畫布框架以後,極限藝術就沒有框架來限制了。

(二)、平衡

1.平衡是指穩定性和一貫性,是重要的視覺心理反應,它具有1.維持平衡2.重獲平衡的慾求,藝術家創作時,會善於利用平衡與暫時的失衡(人類傾向“穩立地面”的自然需求,暫時脫離平衡,令人興奮,長久令人不安,故要重建平衡)、卡拉瓦喬“聖保羅皈依圖”、葛雷柯“基督復活”、夏爾丹“男孩與陀螺”,都是“重建平衡”的作品。

2.每一幅畫裡,都有使其不平衡變得平衡的有形或無形力量存在,一個標記,色彩、形狀等,都構成平衡體系。

有了平衡慾求,才產生視覺上的張力問題,張力是為平衡而為藝術家所應用,如:

羅丹的達納依德(Danaid)。

平衡是不可見的內在組織,是一個無形的重心的掌握。

平衡體系:

對稱性平衡與不對稱性平衡(見視覺心理學)

(a)縱的結構中心

 

 

(b)橫的結構中心

 

 

 

 

(c)縱橫的結構中心

 

 

 

 

(d)斜的結構中心

 

 

 

 

 

(e)縱橫與斜的結構中心:

如達文西“最後的晚餐”

 

 

 

 

 

 

無形的結構舉圖形如下:

葉子的葉脈

 

 

 

燈泡的燈絲

 

 

 

網球場的網

 

 

 

 

3.不對稱平衡(心理平衡),會使眼睛的注意力由一邊流轉到另一邊,造成視覺緊張。

 

 

 

 

對稱性平衡不對稱性平衡

(形式平衡、視覺平衡)(心理平衡)

 

4.不對稱平衡、不是數和量的平衡,反而是“量感”和“質感”的平衡,量感、質感受到色彩、明暗、位置的左右,也就是密度和重力的影響。

(關於重力,參考視覺心理學)

如:

(1)明亮的顏色較重。

(2)孤立的形式較重(群集的形式較輕)

(3)縱軸形式較重(水平與對角軸形式較輕)

(4)舊經驗的重力觀念,左右判斷。

作品如:

Mondrian的“老匯爵士樂”、Picasso的“Guernica”、Raphael的“聖餐禮的辯論”。

(三)、線條

1.線條是點的延伸串連,它始於一點且止於一點,線條關涉到能量的消耗,張力的肆放,方向的遷移、位置的轉換。

線條有直線與曲線。

Mondrian的作品多直線(早期也有曲線)。

VanGogh的“星夜”多曲線。

Picasso立體派時期,分析立體派作品直線與曲線互用。

2.線條的直線,會顯示方向,也凸顯感覺,如:

(1)水平線感覺平靜、休止。

(2)垂直線感覺靜態張力、重力、抵抗力、支撐力。

(3)對角現感覺動態張力、活力、不平衡。

3.線條作為主題與背景的隔離,其型式有連續線和斷續線兩種,各有其用意和效果,連續線有包容、界定效果。

斷續線有自由效果。

4.線條的性質,可分為輪廓線,邊緣線和剪影(側影)線。

(1)輪廓線為顯示一個形式的三次元實體(立體感),有時是連續線,有時是斷續線。

表現一個消退,一個繼起的部位。

(2)邊緣線是一個形狀的界限,或界定明暗,色彩遇合之處。

區別容易混淆的近似色。

(3)剪影線、側影線,能形成面,進而形成體積的感覺。

史帖拉(Stella)的“辛澤利變奏曲Ⅳ”,是連續線的形式,造形準確明晰。

康丁斯基(Kandinsky)的“即興第35號”,是斷續線的形式,造形飄浮自由。

蒙特里安(Mondrian)的“紐約街景”是連續線的形式,造形嚴謹,拘束。

5.線條有“可見”與”不可見”者,眼睛在一件作品內移動時,所遵行的興趣路線,自然的會形成不可見的線,也就是軸線(骨架),或稱為“內在結構”。

如:

人體骨骼

(略)

 

摩天樓鋼筋

(略)

達文西“最後的晚餐”是不可見的線條的群體。

(見美術心理學共同命運原則)。

德拉克窪“自由女神領導人民”也是不可見的線條的群體。

(四)、明暗(調子)

1.有光才有明暗,明暗可以製造立體感和空間,明暗的程度由調子來呈現,藝術品的明暗運作,就是調子的範疇。

調子有對比性的調子(構成忽暗忽亮)。

有漸層性的調子(構成漸明、漸暗)。

Picasso的“Guernica”是調子對比性的例子。

Botticelli的“維納斯的誕生”是調子漸層的例子。

2.創造立體感的用意是:

(1)表明形式具有內在軸線(骨架、無形不見的線條)。

(2)傳達質感(肌理)與量感。

(3)暗示一種觸感的堅實樣態。

3.怎樣利用調子表現立體感

(1)強烈的對比調子,使造形看起來像“背對背”,朝反方向進行,因而形成立體之面。

(2)漸層性的調子,使造形看起來微向前彎,微向內曲,而影射一凹入形狀,構成立體之感。

達文西的“蒙娜麗莎的微笑”,應用明暗調子幾乎無差異的柔光,臉孔感染一份魅力。

(3)對比調子與漸層調子同時使用

安格爾(Ingres)的“蒙娃泰吉夫人”,先用明暗對比,再在明調中施暗,暗調子中施亮。

4.把造型處理的扁平無深度,也是造形的一種,(但沒有立體感),許多畫派如野獸派,立體派,硬邊抽象等都是扁平化無空間感者,這是剪影法(側影法)和邊緣線加平面調子的表現法。

其表現法在其他畫派中,亦有:

(1)Velasquez的“宮庭侍女”,站在遠方門口背光的人物,即成二度空間的剪影外形。

(2)Gauguin“市場”,把全部形像及其投影皆平面化。

(3)Poussin的“阿卡迪亞的牧人”(shepherdsofArcadia)把半跪的牧人的影子平面化於碑石上。

(4)Manet的“奧林匹亞”,明暗調子強烈對比,明亮處幾無調子,黑暗處也幾無調子,使主題和背景呈平面化。

(5)Picasso“三舞者”,輪廓線與外形均無調子變化,有的扮演實體的角色,有的扮演影子。

5.光線是造就明暗調子的主要條件,光線照射方向,藝術家喜歡應用側射光,另有逆射光和直射光(正面光).。

(1)側射光:

製造立體感的形式----寫實主義以前畫家。

(2)逆射光:

使立體造形平面化(成剪影)---Manet。

(3)直射光:

使立體造形潰散---Monet、Renoir。

(參見藝術史的原則---"平面與後退",“線性與繪畫性”)

(五)、色彩

1.色彩與光是密不可分的,換言之,色彩與調子是主宰造形的要素,調子主控明度,色彩主控色相與彩度兼及明度,印象派以前,藝術家著意於明度的表現;印象派(含)以後,藝術家著意於彩度的經營,兼及色相。

2.色彩是藝術家的創作技法中,最難捉摸的表現要素,色彩是藝術裡關聯性最強的媒介,因此也就最具挑戰性。

3.人類在觀賞繪畫時,皆期待藝術家使用的色彩,能與真實世界的實際色彩相符合,但其實這是作不到的,因為人類對於色彩的反應,多係根據心理經驗與生理感應而來,不能以精確的科學方式來用色彩,印象、記憶、聯想、訓練、傳統觀念、創意等皆影響色彩的使用。

4.色彩的要素有色相、彩度、明度。

(1)色相:

對比與調和

Seurat的“大嘉特島的週日午後”,有對比色相,也有調和色相。

(2)明度(色調、調子):

對比與調和

黃色是一切色相中,本質上最明亮,最能肆放光彩的色彩,紫色適得其反。

黃色若以黑白表現之,則近乎白。

紅色若以黑白表現之,則近乎黑,因此而得知,黃色明度本質上高,紅色明度本質上低。

Poussin的“阿卡迪亞的牧人”(theshepherdsofArcadia)主要色相為紅、黃、藍,畫面上最明亮的調子,落在帶黃色的白雲那鬆軟的輪廓上,本作品有效的運作明度和色相,達到立體效果。

(3)彩度(純度、飽和度、新鮮度):

對比與調和色相,要保持最高的彩度,是直接從色彩管子裡擠出來,不經調混的過程者(同一色相,不同彩度)。

 

低明度明度高明度

 

沈濁深紅

 

鮮紅

 

沈濁淡紅

(暗)(明)

低彩度高彩度低彩度

 

Millet的“拾穗”,是低彩度的色相的表現法。

Modrian的“爵士樂”是高彩度(新鮮、艷麗)的色相的表現法。

 

 

5.透過明暗(調子、色調)的運作,可製造三度空間。

換言之,立體感係靠明度的應用而來,而非靠色相和彩度的機能。

故而黑白素描最容易表現立體感。

色相表現調子才能呈現立體感功能。

野獸派難於表現立體感,印象派充分表現立體感。

Derain的“海港”,平面化色相,沒有立體感。

Monet的“海邊樹”,色相表現調子,具立体感。

6.飽和的彩度,具有相同的明度(如紅與綠達到飽和彩度時,有相同的明度)。

明度是製造立體感和空間的要素,既然明度相同,就構成平面化,但平面化有顫動效果,顫動是好畫的條件,故畫面的明亮感很重要(也及於彩度高,飽和度高之意),野獸派喜以高彩度色相表現,故皆平面化,多顫動效果。

7.互補色關係,就是彼此完成效果之意,互補色是一種同時性對比,眼睛看到任何色彩,會同時需求其補色,二種色相鄰界時,都有將對方移向其補色的傾向,故二者都會喪失部分原本的特質,染上新的效果。

互補的色相各具特點,如黃、紫互補,是明暗對比;紅、綠互補,是暖寒對比;藍、橙互補,也是暖寒對比。

 

Picasso的“鏡前少女”(見藝術鑑賞入門P14)

Seurat的“大嘉特島的週日午後”(見藝術鑑賞入門P113)

(六)、空間

1.空間的種類有:

(1)平面的﹍Mondrian的“紐約”

(2)淺近的﹍Manet的“奧林匹亞”

(3)深遠的﹍吉奧喬尼的“音樂會”、達文西的“磐石上聖母”

(4)向觀者延伸的﹍Rembrandt的“夜警圖”

2.空間處理的方法,有以下的各種:

(1)線條:

藝術家使用線條來表現深度,如水平線(平)、對角線(深)、清楚的線條(近)、模糊的線條(遠)。

 

 

 

 

 

 

水平線對角線

Matisse的“紅色畫室”是對角線的表現法。

Botticelli的“維納斯的誕生”是水平線的空間處理。

Renoir的“煎餅磨坊”是清楚與模糊的線條,與對角線的深度法。

(2)重疊與尺寸:

兩造形重疊,必分前後,有了前後,就形成空間。

尺寸大,形體大,感覺近。

尺寸小、形體小、感覺遠。

有遠近就有空間。

(3)色彩與明暗:

明暗產生清晰與模糊之別,色彩高彩度顯的近,顯的突出。

低彩度顯的退縮,於是空間就表現出來。

梵谷的“星夜”,明亮的色彩顯得近。

Monet的“盧昂教堂”溫暖的色彩顯得近。

(4)透視法:

與線條有關。

(七)、比例、形狀與圖地

1.在比例之前,先做形狀概說。

藝術家應用形狀來表達已被廣為認同的現實世界,也用形狀來影射不為人知的內心世界。

Courbet的“藝術家的畫室”是寫實的形狀。

Durer的“騎士˙死亡與惡魔”(theknightDeathandtheDevil)是象徵的寫實形狀。

Daly的“內戰的預感”是影射的內心世界。

Kandinsky的“即興”是抒情的內心世界。

2.形狀有兩種:

一種為幾何性的,一種為有機性的

(1)幾何性的形狀:

是概念性的,抽象性的,這種性質的造形,往往會減除細節。

進入嚴密,秩序,節制的內涵。

(2)有機性的形狀:

有機性的形狀是自然形態,形態是分化而非一致,鬆散而非嚴密,偶發而非預定。

Picasso的“坐著的女人”是幾何形狀。

L′eger的“三女人”也是幾何形狀。

Mondrian的“爵士樂”是幾何形狀。

Courbet的“塞納河畔的少女”是有機形狀。

Kandinsky的“構成”是有機形狀。

Matisse的“生命的喜稅”是有機形狀。

3.圖與地的關係,就是立體與背景的關係,在空間中具有明確、強烈,堅實的形式者,即為主體。

主體之外即成背景,主體和背景在畫面中是互相作用的,有時圖與地是可以互換地位的(參見美術心理學〝圖與地〞章節)。

4.比例是藝術形式中,重要的一環,美的魅力藏在數字的關係上,數字和數量成為作品的主要動力。

人的身軀是一切度量標準中最基本的樣式,比例是比較而來,比例包含度量---度指程度大小,量指數量。

5.藝術家都有常模偏好,支配畫面大小(動作場面的大小),像極限藝術(MinimalArt)的極大化,就是在突破現有平衡以衝擊情緒反應,把比例顛覆。

超現實主義也破壞比例,突破平衡。

6.比例是區別藝術家作品的要素,藝術家對於人體比例的認定與偏好各不相同,當然,這種不同也受到時代和地理環境的影響。

7.每位藝術家,都各有其比例體系,依特徵有:

(1)理想化形式---古典主義、形式主義。

(參見溫克曼古典主義)

(2)自然形式----寫實主義、自然主義。

(3)階層形式----超現實主義。

(4)扭曲形式----抽象表現主義、原始藝術、民俗藝術。

希臘時代“勝利女神尼克”為古典形式。

Millet的“牧羊女”為寫實形式。

Magrette的“山鷹”為階層形式。

DeKooning的“女人”為扭曲形式。

Chagall的“我與我的村子”為階層形式與扭曲形式。

(八)、肌理(質感)

1.肌理就是質感,也就是物品的觸感,是觸覺上的感受性“是”什麼。

肌理是觸感上的外貌,即在想像上觸覺的感受“會像”什麼。

觸感一方面可以實際觸撫,一方面可以視覺替代。

因此,肌理可分為:

(1)實際的肌理(觸覺的)。

(2)隱藏的肌理(視覺聯想)。

2.實際肌理即是媒材肌理或稱物質肌理。

3.隱藏性肌理,是藝術上的高層視覺效應,其中包含了模仿性肌理與形式化肌理,但所謂模仿性肌理係模仿實際肌理。

逼真和假象效應是隱藏性肌理的極致,靠著眼精的錯覺和對實體的幻像,把肌理(質感)完全表現出來,在繪畫領域中,凡造形寫實者,都係掌握隱藏性肌理的要素。

(1)模仿的隱藏性肌理:

在寫實、古典、新古典、新寫實的作品中,模仿的模仿的隱藏性肌理,常被運用。

VanEyck的“阿諾菲尼與他的新娘”(theMarriageofJeanArnolfiniandhiswife)是屬於模仿的隱藏性肌理。

(2)形式化隱藏性肌理:

在幾何性的繪畫裡,表現更圖案化的肌理,如:

冷抽象繪畫,還有其他在表現簡約的圖樣的其他平面繪畫上。

Lichtenstein的“「哇」”(Whaam!

)“碰”

4.肌理有其一致性(調和、統調)和多樣性(變化、對比)

(九)、動態

1.動態即節奏,節奏是與人的心跳、脈搏相關的一種規律性的共振。

動態表現了“共同命運”的內涵。

(參看美術心理學“共同命運原則”章)

2.節奏有一致性的節奏、順序性的節奏和對比的節奏。

(1)一致性的節奏:

所謂一致性,即質量不變的再現,就是線條的顫動性、反覆性;色彩的調和性及造形的類似性,感覺均衡、穩定。

 

 

 

(2)順序性的節奏:

所謂順序性,即一系列的階梯、層次、漸變的過程,就是漸層性的,感覺漸強、漸弱、漸大、漸小、漸厚、漸薄。

 

 

 

(3)對比性的節奏:

線條的反方向,調子明、暗,尖銳對比,色相互補,都是對比性的節奏,感覺突兀,強烈明確。

 

 

 

3.在作品裡其節奏可繁衍多樣,如:

一致性節奏

(1)造形節奏漸層性(順序性)節奏

對比性節奏

—致性

(2)線條節奏漸層性

對比性

一致性

(3)色彩節奏漸層性

對比性

一致性

(4)調子節奏漸層性

對比性

4.實際動態即作品中的動作,一幅畫不是一個定時、定點的瞬間動作的擷取,而是動作的濃縮,一幅畫涵涉一個動態的順序過程。

(參見美術心理學“恒常性”章節)眼睛迅速吸收整體,再以印象選定時刻,片斷的動作為之,構成凝定的當下動作(參見“共用命運”章節)。

5.藝術品是一種連續性的過程,需要長時間,順序的與反覆的觀看,觀看中,會碰到兩種不同的形式:

(1)具象的影象所隱藏的動態:

寫實和自然主義作品。

達文西“最後的晚餐”

 

(略)

 

Rembrandt的“夜警圖”

 

(略)

 

(2)非具象的影象所隱藏的動態:

此種動態要透過形式給直覺帶來的生理反應而定。

而直覺需要藉“感情移入”的作用,才能追索到個人與作品之間的關係。

畫中任一動態,皆來自藝術家神經系統內的動作。

此類的動態都是抽象性的,完全經觀者內心的感應。

非具象的動態可藉斷續線條模糊的邊緣,紊亂的線條呈顯出來。

Pollock的“秋之韻”。

Turner的“暴風雲中的汽船”

(十)、象徵

1.藝術品經由主觀與客觀的呈現,可以追索到其中的象徵性意義,聯想的內容,畫中的事物,都可能代表超越其視覺作用的某意義。

作品裡的符號,凸顯其特徵,用以洞察創作者的思想與情感。

象徵可謂是視覺思想的一個要素,影象(事物)有了象徵,就超越其實存狀態的層次。

Picasso的“格爾尼卡”(Guernica)。

Durer的“騎士˙死亡與惡魔”。

2.象徵的公有:

象徵是間接領悟“畫面可能結果”的共同記號,它應包涵多數人共有的瞭解,其象徵必須訴諸共同的符號的詮釋,其符號需具普遍性。

3.象徵的私有:

象微也屬於個人化的,具私祕性的,其符號均需經過解釋,故符號對不能掌握其意義的人而言,是一項祕密。

VanEyck的“阿諾菲尼與其新婚新娘”有其公共象徵,也有其私有象徵。

Manet“奧林匹亞”有其公共象微,也有其私有象徵。

Gericault的“梅柳絲之筏”(theRaftoftheMedusa)有其公共象徵,也有其私有象徵。

Picasso的"三樂師",具有私有象徵,需經過解釋。

Magrette的"煙斗",具有和有象徵,需經過解釋。

 

三、結論

1.統合看作品之內涵。

2.形式的精神性:

統調與對比。

3.形式的視覺性:

比例、反覆、漸層、對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实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