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2《子衿》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506114 上传时间:2023-03-02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71.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22《子衿》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专题22《子衿》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专题22《子衿》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专题22《子衿》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专题22《子衿》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22《子衿》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docx

《专题22《子衿》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22《子衿》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22《子衿》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docx

专题22《子衿》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

2020年中考语文第二轮复习

专题22《子衿》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

【知识储备】

一、导入

同学们,“四书五经”之一的《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今天我们学习其中的一首《子衿》。

我们都经历过离别,体会过离别后的思念,让我们在《子衿》这首诗歌中感受一下这份思念吧!

二、目标

1、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背诵《子衿》。

2、品读诗词,体验思念这种情感。

3、尝试将自己的思念之情化为诗歌,学会用诗歌释放情感的方法。

三、原文

子衿

《诗经·郑风》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四、注释

《子衿》:

选自《诗经·郑风》。

子衿:

你的衣领。

子:

你。

衿:

衣领。

郑:

今河南新郑一带。

子:

男子的美称。

这里是指第二人称你。

衿:

衣领。

悠悠:

思绪不断的样子,这里形容忧伤的样子。

往:

前往。

宁:

岂,难道。

嗣:

接续,继续。

佩:

指佩玉的带子。

挑达:

即挑达,独自徘徊的样子。

城阙:

城门两边的楼台。

五、诗意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此断音信?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我来回踱着步子呵,在这高高城楼上啊。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一天不见你的面呵,好像已有三月长啊!

六、赏析

她痴迷地思念心中的恋人,那青绿的衣领、佩玉的绶带让她沉醉。

约会不遇,失落惆怅,不可遏止。

爱之既深,责之必切。

对于他的失约,她也许想到种种原因,但无论如何难以谅解。

两句“纵我不往”,以假设的语气、让步的姿态,做出了强烈的反问。

然而,她到底还是无可奈何,只好一个人徘徊城头,抒发她那“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感慨。

这是一首古老的恋歌,跌宕起伏,缠绵悱恻,婉转动人,穿越了两千多年的岁月,读来仍能产生共鸣。

七、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305篇诗歌。

在先秦古籍中,被称为《诗》、或《诗三百》。

后来被尊为儒家的“五经”之一。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

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诗经》的“六义”

1)三大基本内容:

“风”:

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

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

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2)三大表现手法:

“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陈述铺叙)

“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八、问题探究

(1)“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是女主人公的内心独白。

请从修辞的角度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赏析。

参考:

这里运用夸张修辞手法,写出了女主人公与恋人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从而表达了女主人公对恋人的思念之切。

(2)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最后一句有什么含义?

参考: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

可望穿秋水,不见人影。

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

最后一句的含义是:

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3)这是一首古老的恋歌,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参考:

①诗歌前两节运用了心理描写,以假设的语气对男子失约的原因进行猜测,以强烈的反问表达了女子思念心上人却不能见到的惆怅失落心理,爱之深、责之切,跃然纸上。

②最后一节“挑兮达兮”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女子城门徘徊、张望的行为,表达了她对心上人急切的盼望、思念之情。

九、诗歌主旨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因恋人未赴约而失落、惆怅的情感,极其深刻地表达了相思之情。

十、板书设计

【基础过关】

《》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305篇诗歌。

在先秦古籍中,被称为《诗》、或《诗三百》。

后来被尊为儒家的“五经”之一。

【答案】诗经

【解析】考查基本的文学常识。

同学们平时要注意积累。

2.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子:

(2)衿:

(3)悠悠:

(4)往:

(5)宁:

(6)嗣:

(7)佩:

(8)挑达:

(9)城阙:

【答案】

(1)你。

(2)衣领。

(3)思绪不断的样子,这里形容忧伤的样子。

(4)前往。

(5)岂,难道。

(6)接续,继续。

(7)指佩玉的带子。

(8)即挑达,独自徘徊的样子。

(9)城门两边的楼台。

【解析】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实词的理解。

平时学习时注意背记课下注释。

【实战过关】

一、默写

记忆型默写:

1、,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

2、青青子佩,。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3、,。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答案】

1、青青子衿子宁不嗣音

2、悠悠我思

3、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解析】

考查古诗词默写能力。

背记并能默写古诗词。

注意“衿”“嗣”“挑”“阙”等字词的正确书写。

理解型默写:

1、《子衿》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世界与客观事件的反差,将主人公强烈的思念之情表达出来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经·子衿》中,“__________,__________”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女子对心上人的深情和思念。

3、《子衿》中哪一句直接抒发女主人公思念之情的句子是:

,。

4、两好朋友很久不见了,今天有幸遇见,可以引用(子衿《诗经·邶风》)里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

来表达对对方的思念之情。

5、“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常用来形容情人之间思慕殷切或良师益友之间的思念之情。

《诗经子衿》中和这句话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

6、《子衿》中恋人的衣领给她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抒发了相思萦怀之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外号“书虫”的他,倘一日不读书,便觉食之无味,寝之难安,就会大发“,”的感慨。

(《诗经·子衿》)

8、诗歌是一种很好的表情达意的方式,如要表达恋人之间相思之苦的,我们可以引用《诗经·子衿》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

”要表达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深厚情谊的,可以引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人都喜欢用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如:

在《短歌行》中,曹操活用过《子衿》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

”来表明自己求才若渴。

【答案】

1、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2、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3、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4、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5、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6、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7、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8、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9、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解析】考查古诗词默写能力。

同学们平时除了要背记默写古诗词,还要能理解古诗词的内容。

注意“衿”“悠”等字词的正确书写。

 

二、课内诗歌鉴赏

(一)(2019·山东初三)这是一首古老的恋歌,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子衿

《诗经·郑风》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答案】①诗歌前两节运用了心理描写,以假设的语气对男子失约的原因进行猜测,以强烈的反问表达了女子思念心上人却不能见到的惆怅失落心理,爱之深、责之切,跃然纸上。

②最后一节“挑兮达兮”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女子城门徘徊、张望的行为,表达了她对心上人急切的盼望、思念之情。

【解析】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人物描写方法。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

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赏析。

“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

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

这里是心理描写;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

“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

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是心理描写;“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是动作描写。

体现了渴望与意中人来往相见的感情,表达了深沉的思念。

(二)(2019·江苏初二期中)古诗阅读

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①,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选自《诗经·郑风》)

[注释]①挑(tāo)兮达(tà)兮:

独自徘徊的样子。

15.诗歌前两章采用_______的形式,造成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

【答案】重章叠句(重章复沓)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辨析。

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

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青青子佩,悠悠我思”和“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纵我不往,子宁不来”可知,诗歌前两章运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

16.“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是女主人公的内心独白。

请从修辞的角度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赏析。

【答案】这里运用夸张修辞手法,写出了女主人公与恋人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从而表达了女主人公对恋人的思念之切。

【解析】本题考查了对诗歌语句的赏析能力。

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

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意思是:

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有三月那样长!

由此可知,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女主人公对恋人的思念与牵挂。

(三)(2019·全国初二单元测试)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①?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②,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诗经·郑风》)

[注]①嗣音:

传音讯。

②挑兮达兮:

形容独自来回走动的样子。

17.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手法?

从结构上看,诗歌的前两章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案】全诗采用倒叙手法。

从结构上看,诗歌的前两章具有重章叠句的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写作手法和句式特点的分析能力。

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

诗歌的前两章具有重章叠句的特点,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18.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最后一句有什么含义?

【答案】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

可她望穿秋水,不见人影。

浓浓的爱意不由得转化为惆怅与幽怨。

最后一句的含义是:

女子因恋人久候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与恋人没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情感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核心内容,尤其是要结合诗歌的要点进行分析。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三秋”,指三个季度。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用这种夸张之词形容他对友人的殷切思念,实是情至之语。

(四)(2018·五莲县于里镇初级中学初二期中)阅读《子衿》,完成小题。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19.下列对本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全诗采用倒叙手法。

从结构上看,诗歌的前两章具有重章复沓的特点。

B.《子衿》是《诗经·郑风》的一篇。

全诗三章,每章四句。

为先秦时代郑地汉族民歌。

C.全诗五十字不到,但女子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宛然如在眼前。

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动作描写。

D.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手法运用的分析和思想感情的把握,我们解答时要结合整首诗,逐句进行分析。

D项理解不正确,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

20.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最后一句有什么含义?

【答案】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

可望穿秋水,不见人影。

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

最后一句的含义是:

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故园”在诗句中指你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园,即故乡。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

最后一句的含义是:

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三、课外诗歌鉴赏

(一)(2018·湖南长沙市实验中学初二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木瓜

《诗经·国风·卫风》

投我以木瓜①,报之以琼琚②。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④,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⑤,报之以琼玖。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注释)①木爪:

落叶灌木,果似小爪。

古代有以瓜果之类为男女定情的信物的风俗。

②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你将木瓜投给我,我将回报你珍贵的佩玉。

投,投掷,此作赠送,给予。

报,报答。

琼琚,佩玉名,古代的饰物。

后边“琼玖”“琼瑶”同此。

③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并非只是为了回报,而是表示永远相爱。

匪:

同“非”。

好,爱。

④木桃:

桃子。

⑤木李:

李子。

2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该诗选自《诗经》,又称《诗三百》。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汇集了从东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0篇。

B.后世多认为《木瓜》是通过赠答表达深厚情意的诗作。

你赠送给我“木瓜”,我回赠给你“琼琚”。

回报的东西价值总比受赠的东西昂贵得多,以此来表达对双方之间情意的珍视,和表露对对方的爱慕之情。

C.本诗语句具有极高的重叠复沓程度。

不要说每章的后两句一模一样,就是前两句也仅一字之差。

这种重章叠句的形式是诗经的一大特点,通过一唱三叹的咏唱,使全诗的感情一步一步加深。

D.《木瓜》没有用《诗经》中最典型的四字句“投我木瓜(桃,李),报以琼琚(瑶、玖);匪以为报,永以为好”,而是有意无意地错杂开,造成了一种跌宕有致的韵味,在歌唱时易于取得声情并茂的效果。

体现了《诗经》的文学性与音乐性共存的特点。

E.关于此诗主旨文学史上意见极其不同意,大致出现了“美齐桓公说”“男女相互赠答说”“朋友相互赠答说”“臣下报上说”“讽卫人以报齐说”“讽刺送礼行贿说”“表达礼尚往来思想说”等七种说法,但是关于此诗所运用比兴和托物言志的手法是统一认同的。

【答案】AE

【解析】A.“《诗经》汇集了从东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0篇”错误。

《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

E.“但是关于此诗所运用比兴和托物言志的手法是统一认同的”错误。

本诗没有运用比兴和托物言志的手法。

22.《木瓜》一诗的内容和劳动的场景结合很紧密,这可以由投予“我”的东西为证,同时这个“投”字用得也非常精当,你能否从诗歌鉴赏的角度分析一下这个“投”字使用的妙处?

【答案】“投”既是扔,又像是送,像无意扔去,写出了女子赠物时的羞涩的心情,显得含蓄生动。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炼字题。

首先需要理解该字的意思,之后分析其表达的效果。

表达效果主要从该字表情达意的角度进行分析。

“投”既是扔,又像是送。

该动词含蓄、生动地表现了女子赠物时的羞涩。

【点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境、炼手法、炼情感、炼结构等角度进行分析。

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境。

炼手法主要是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

答题时先答出字的意思,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

(二)(2019·江苏初二期中)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桃夭

《诗经周南》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天,其叶蓁蓁③。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

①归:

女子出嫁。

②蕡(fén):

果实很多的样子。

③蓁蓁(zhēn):

树叶茂盛的样子.

23.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什么形式?

这种结构形式在内容情感的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答案】重章叠句。

反复咏唱,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渲染气氛,使感情得到尽情的抒发,热烈真挚的表达了对新娘的赞赏和祝福。

【解析】考查对诗歌写作手法及作用的理解。

重章叠句。

“桃之夭夭……”乐曲演奏一遍为一章,《诗经》中的诗是合乐歌唱的,所以每一篇都分若干章,犹如今天歌词的分段,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

这一章法叫做重章叠句。

“桃之夭夭”,以丰富缤纷的象征意蕴开篇,扑面而来的娇艳桃花,使诗歌产生一种强烈的色彩感。

通过铺陈渲染,热烈真挚的表达了对新娘的赞赏和祝福。

24.《诗经》中常用“比”的手法,结合诗句,赏析本诗中“比”的手法。

【答案】以桃设比,形象鲜明,意趣盎然。

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家族兴旺。

【解析】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娇媚。

这里所写的是鲜嫩的桃花,纷纷绽蕊,而经过打扮的新嫁娘此刻既兴奋又羞涩,两颊飞红,真有人面桃花,两相辉映的韵味。

诗中既写景又写人,情景交融,烘托了一股欢乐热烈的气氛。

这种场面,即使在今天还能在农村的婚礼上看到。

第二章则是表示对婚后的祝愿。

桃花开后,自然结果。

诗人说它的果子结得又肥又大,此乃象征着新娘早生贵子,养个白白胖胖的娃娃。

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兴旺发达。

以桃树枝头的累累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成荫,来象征新嫁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真是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颂辞。

全诗三章,每章都先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兼作比喻,极有层次:

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

人们常说的“桃花运”,当源出于此诗。

(三)(2019·贵州初二期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黍离

诗经·王风

彼黍①离离②,彼稷③之苗。

行迈④靡靡⑤,中心⑥摇摇⑦。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⑧苍天!

此何人哉?

披黍离离,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

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口。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⑨。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

此何人哉?

[注释]①黍(shǔ):

谷物名。

②禹离:

成排成行的样子。

③稷(jì);谷物名。

④行迈:

行走。

⑤靡(mǐ)靡:

行步迟缓的样子。

⑥中心:

心中。

⑦摇摇:

心神不定的样子。

⑧悠悠:

遥远的样子。

⑨噎(yē);堵塞。

此处以食物卡在食管比喻忧深气逆难以呼吸。

25.根据全诗内容,填入诗中口最恰当的一项是()

A.花B.朵C.果D.实

【答案】D

【解析】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

“实”指黍和稷结的粒儿。

“彼稷之实”是指那谷物结出粒儿来。

结合前两章对应的诗句“彼稷之苗”“彼稷之穗”可知,填入的词语应该是“实”,故选D。

26.从形式来看,原文《诗经·蒹葭》相似;从思想感情来看,原文与杜甫的《春望》相似。

对此,请分别简述。

【答案】①本文与《诗经·蒹葭》都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如果没写“重章叠句”,但写到“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有几个字不同”给2分);②本文与《春望》都表达了国破家亡之痛。

【解析】

(1)考查对诗文写作手法的理解。

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十句。

三章间结构相同,取同一物象不同时间的表现形式完成时间流逝、情景转换、心绪压抑三个方面的发展,运用的是“重章叠句”的手法。

(2)《黍离》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手法,在迂回往复之间表现出主人公不胜忧郁之状,抒发的亡国之痛。

杜甫的《春望》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情感,表达了国破家亡之痛。

据此分析概括作答。

(四)(2019·全国初二单元测试)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桃 夭

《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

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归:

出嫁。

(fén):

草木果实累累的样子。

③蓁(zhēn)蓁:

叶子茂盛的样子。

27.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____________的形式。

【答案】重章叠句

【解析】此题考查了诗歌的章法结构。

乐曲演奏一遍为一章,《诗经》中的诗是合乐歌唱的,所以每一篇都分若干章,犹如今天歌词的分段,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这一章法叫做重章叠句。

这首诗共有三章,结构大体相似,只有个别字词的区别。

所以采用的是“重章叠句”的章法结构。

28.请从比兴手法的角度赏析全诗。

【答案】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人婚后夫妻和睦、家族兴旺。

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

【解析】考查对诗歌写作手法的理解。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

这首诗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人婚后夫妻和睦、家族兴旺。

作答时可找出文中“比”的句子,即运用比喻手法的地方;“兴”的句子,即诗歌中开头借助何物引起所要歌咏新娘的。

(五)(2018·全国初二课时练习)拓展阅读

静女

《诗经·邶风》

静女其姝①,俟我于城隅②。

爱③而不见,搔首踟蹰④。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⑤。

彤管有炜⑥,说怿⑦女美。

自牧归荑⑧,洵⑨美且异⑩。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注释】 ①姝:

美丽。

②城隅:

城角。

③爱:

同“薆”,隐藏。

④踟蹰:

犹豫徘徊。

⑤彤管:

红色的管子,或红色箫笛一类的管乐器。

⑥炜:

鲜明有光的样子。

⑦说怿(yuèyì):

喜爱。

⑧牧:

郊外田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