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505428 上传时间:2023-03-02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73.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docx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docx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元王國瑞撰一百二十穴玉龍歌一百二十穴玉龍歌扁鵲授我玉龍歌,玉龍一試痊沈疴。

玉龍之歌世罕得,研精心手無差訛。

吾今歌此玉龍訣,玉龍一百二十穴。

行針殊絶妙無比,但恐時人自差別。

補瀉分明指下施,金針一刺顯良醫。

傴者立伸患者起,從此名馳湖海知。

曲池補,人中瀉;風池補,絶骨瀉。

中風中風中風不語最難醫,頂門髮際亦堪施,百會穴中明補瀉,即時甦醒免灾危。

頂門即顖會穴,上星後一寸。

禁不可刺,灸七壯,針瀉之。

百會頂中央旋毛中,取眉間印堂至髮際折中是穴。

針一分許。

中風,先補後瀉,多補少瀉。

灸七壯,無補。

髮際:

此指耳前“髮際”穴,出太平聖恵方巻一百。

後世書有改作“曲鬢”者,有誤作正中髮際“神庭”穴者。

針瀉之:

既云“禁不可刺”,則此處不應言“鍼瀉之”。

口眼喎斜口眼喎斜中風口眼致喎斜,須療地倉連頰車,喎左瀉右依師語,喎右瀉左莫教差。

地倉在口傍直縫帶路下。

針一分。

頰車在耳後墜下三分,沿皮向下透地倉一寸半,灸二七壯。

頭風頭風頭風嘔吐眼昏花,穴在神庭刺不差,子女驚風皆可治,印堂刺入艾來加。

神庭在鼻直上入髮際五分。

針三寸,先補後瀉,瀉多補少。

印堂在兩眉間宛宛中。

針一分,沿皮先透左攅竹,補瀉後轉歸元穴,退右攅竹,依上補瀉,可灸七壯。

小児驚風,灸七壯,大哭者為効,不哭者難治。

隨症急慢補瀉,急者慢補,慢者急瀉,通神之穴也。

針三寸:

文津閣抄本作“斜三寸”。

鍼方六集巻六作“刺入三分”,義長。

偏正頭風偏正頭風頭風偏正最難醫,絲竹金針亦可施,更要沿皮透率谷,一針兩穴世間稀。

絲竹在眉後入髮際陷中,沿皮向後透。

率谷在耳尖上一寸。

針三分,灸七壯。

開口刺,痛則瀉,眩暈則補。

谷:

原作“合”,据文津閣抄本改。

頭風痰飲(宜瀉風池穴)頭風痰飲(宜瀉風池穴)偏正頭風有兩般,風池穴内瀉因痰,若還此病非痰飲,合谷之中仔細看。

風池在耳後顳顬骨筋下,入髮際。

横針一寸半,入風府,先補後瀉,可灸七壯、二七壯。

合谷一名虎口,在手大指次指岐骨縫中,脉應手。

直刺入一寸半,看虚實補瀉。

頭項強痛頭項強痛項強兼頭四顧難,牙疼併作不能寬。

先向承漿明補瀉,後針風府即時安。

承漿在唇下宛宛中。

直針三分,可灸七壯,瀉之。

風府在項後,入髮際一寸兩筋間。

言語則起,不言語則陷下處是穴。

針三分,不可深,深則令人啞噤。

牙疼(附嘔吐)牙疼(附嘔吐)牙疼陣陣痛相煎,針灸還須覓二間,翻嘔不禁兼吐食,中魁奇穴試看看。

二間在手大指次指骨縫中。

針一分,沿皮向後三分。

灸七壯,看虚實補瀉。

中魁在中指第二節尖。

灸二七壯,瀉之。

禁針。

乳鵞乳鵞乳鵞之症更希奇,急用金針病可醫,若使遲延難整治,少商出血始相宜。

少商在大指甲邊内側端,去爪甲如薤葉。

針入一分,沿皮向後三分,瀉之,三稜針出血。

應合谷。

鼻淵鼻淵鼻流清涕名鼻淵,先瀉後補疾可痊,若更頭風并眼痛,上星一穴刺無偏。

上星在髮際一寸半。

取穴以手掌後横文按鼻尖,中指頭盡處是穴。

直針三分,灸七壯。

鼻淵則補,不聞香臭則瀉。

應太淵穴。

(見後痰嗽歌)不聞香臭不聞香臭不聞香臭從何治,須向迎香穴内攻,先補後瀉分明記,金針未出氣先通。

迎香在鼻孔傍五分縫中。

直針一分,沿皮向後上三分,瀉多補少,禁灸。

眉目間痛眉目間痛眉目疼痛不能當,攅竹沿皮刺不妨,若是目疼亦同治,刺入頭維疾自康。

攅竹在眉尖陷中。

針二分,沿皮向魚腰,瀉多補少,禁灸。

頭維在額角髮際,沿皮向下透至懸顱(是穴在額角)。

疼痛瀉,眩暈補。

灸二七壯,愈。

懸顱:

原誤作“懸鐘”,据醫學綱目巻十五、鍼方六集巻六改。

心痛心痛九般心痛及脾疼,上脘穴中宜用針,脾敗還將中脘瀉,兩針成敗免灾侵。

上脘:

在臍上五寸。

直刺三寸半,看虚實補瀉。

中脘:

在臍上四寸,法用草從鳩尾下至臍折中是穴。

直刺二寸五分,灸五十壯止,補多瀉少。

原缺“少”字欠,補。

三焦三焦三焦邪氣擁上焦,舌乾口苦不和調,針刺關衝出毒血,口生津液氣倶消。

關衝在手小指次指内側端,去爪甲角如韭葉大。

針一分,沿皮向後三分,瀉。

禁灸。

小指次指者,無名指也。

去爪甲角:

原無,据鍼方六集巻六補,與“六十六穴治證”篇合。

上焦熱(附心虚膽寒)上焦熱(附心虚膽寒)少衝穴在手少陰,其穴功多必可針,心虚膽寒還瀉補,上焦熱湧手中尋。

少衝在手小指内側端,去爪甲如韭葉大。

直刺一分,沿皮向後三分,看虚實補瀉,禁灸。

通里在腕後起骨上一寸。

直針一分,宜瀉不宜補,愈補愈發,禁灸。

手中:

単行本玉龍歌同。

鍼方六集巻六作“通里”,與原注合。

癡呆癡呆癡呆一症少精神,不識尊卑最苦人,神門獨治癡呆病,轉手骨開得穴真。

神門在手掌後高骨陷中。

針入三分,灸七壯。

應後谿穴。

原缺“轉”字,補。

目赤目赤眼睛紅腫痛難熬,怕日羞明心自焦,但刺睛明魚尾穴,太陽出血病全消。

睛明在目内眥涙孔中。

針入一分半,略針向鼻,瀉。

禁灸。

魚尾即瞳子窌。

在目上眉外尖。

針一分,沿皮向内透魚腰,瀉。

禁灸。

太陽:

在額紫脉上,可出血。

目病隱澁目病隱澁忽然眼痛血貫睛,隱澁羞明最可憎,若是太陽除毒血,不須針刺自和平。

太陽在額紫脉上。

出血,三稜針刺之。

應睛明穴。

目熱目熱心血炎上兩眼紅,好將蘆葉搐鼻中,若還血出真為美,目内清涼顯妙功。

内迎香在鼻孔内。

用蘆葉或箸葉作卷搐之,血出為好。

應合谷穴。

目爛目爛風眩爛眼可憐人,涙出汪汪實苦辛,大小骨空真妙穴,灸之七壯病除根。

大骨空在手大拇指第二節尖上。

灸七壯。

小骨空在手小指第二節尖上。

灸七壯,禁針。

目昏目昏肝家血少目昏花,肝腧之中補更佳,三里瀉來肝血益,雙瞳朗朗淨無瑕。

肝腧在背九椎兩旁各一寸半。

灸七壯,針入二分。

三里在膝下三寸,貼骨外廉。

針三分,瀉之。

耳聾(附紅腫生瘡)耳聾(附紅腫生瘡)耳聾氣閉不聞音,痛痒蝉吟總莫禁,紅腫生瘡須用瀉,只從聽會用金針。

聽會在耳珠前陷中,口開方可下針,横下針刺半寸,灸二七壯。

應合谷、足三里。

聾癧(二症)聾癧(二症)若人患耳即成聾,下手先須覓翳風,項上倘然生癧子,金針瀉動號良工。

翳風在耳後陷中,開口得穴。

針入半寸,瀉之,灸七壯。

瘖瘂瘖瘂瘂門一穴兩筋間,專治失音言語難,此穴莫深惟是淺,刺深翻使病難安。

瘂門在項後入髮際五分。

直針三分,莫深,深則令人瘂。

瀉之不補,灸七壯。

痰嗽喘急痰嗽喘急咳嗽喘急及寒痰,須從列缺用針看,太淵亦瀉肺家疾,此穴仍宜灸更安。

列缺在大指直上叉手,中指盡處是穴。

針入三分,横針向臂,瀉之。

太淵在掌後陷中。

三分,瀉之。

中指:

應据“六十六穴治證”篇作“食指”。

咳嗽腰痛(附黄疸)咳嗽腰痛(附黄疸)忽然咳嗽腰膂痛,身柱由來穴更真,至陽亦醫黄疸病,先瀉後補妙通神。

身柱在背第三椎骨節。

針三分,灸七壯,瀉之。

至陽在背第七椎骨節尖。

針三分,灸七壯,看虚實補瀉。

傷風傷風傷風不解咳頻頻,久不醫之勞病終,咳嗽須針肺腧穴,痰多必用刺豐隆。

肺腧在第三椎下,兩傍各一寸五分宛中。

灸三壯。

豐隆在足腕解溪上八寸。

直針二分半,看虚實補瀉,灸二七壯。

二分:

鍼經圖,鍼方六集巻六作“二寸”,義長。

咳嗽鼻流清涕咳嗽鼻流清涕腠理不密咳嗽頻,鼻流清涕氣昏沈,噴嚏須針風門穴,咳嗽還當艾火深。

風門在第二椎下,兩旁各一寸半陷中。

喘喘哮喘一症最難當,夜間無睡氣惶惶,天突尋之真妙穴,膻中一灸便安康。

天突在結喉陷中。

針可斜下半寸,灸七壯,瀉之。

膻中在兩乳中間。

可瀉,灸七壯,禁針。

氣喘氣喘氣喘吁吁不得眠,何當日夜苦相煎,若取璇璣真箇妙,更針氣海保安然。

璇璣在天突下一寸。

直針入三分,瀉之,灸七壯。

氣海在臍下一寸五分宛宛中。

刺入三分,灸七壯,看病補瀉。

哮喘痰嗽哮喘痰嗽哮喘咳嗽痰飲多,才下金針疾便和,腧府乳根一般刺,氣喘風痰漸漸磨。

腧府在巨骨下,璇璣傍二寸陷中。

針三分,灸三壯,看虚實補瀉。

乳根在乳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

針一分。

灸五壯至七壯,看病補瀉。

口氣口氣口氣由來最可憎,只因用意苦勞神,大陵穴共人中瀉,心臟清涼口氣清。

大陵在掌後横文中。

針三分,瀉之。

人中在鼻下三分陷中。

針三分,直針向上。

氣滿氣滿小腹脹滿氣攻心,内庭二穴刺須真,兩足有水臨泣瀉,無水之時不用針。

内庭在足兩指岐骨間。

直刺三分,可瀉補,灸二七壯。

臨泣在俠谿上三指、四指間。

針三分。

禁灸。

可以出一身之水,瀉。

用香油抹孔穴,則針孔不開。

不開:

鍼方六集巻六作“不閉”,義長。

氣(附心悶手生瘡)氣(附心悶手生瘡)勞宮穴在掌中心,滿手生瘡不可禁,心悶之疾大陵瀉,氣攻胸腹一般針。

勞宮在掌心,屈無名指盡處是穴。

針三分,灸七壯。

太陵:

見前。

肩腫痛肩腫痛肩端紅腫痛難當,寒濕相搏氣血狂,肩髃穴中針一遍,頓然神効保安康。

肩髃在肩端,上舉手陷中。

針二寸半,若手臂紅腫疼痛,瀉之;寒濕麻木,補之。

肘攣筋痛(二首)肘攣筋痛(二首)兩肘拘攣筋骨痛,舉動艱難疾可憎,若是曲池針瀉動,更醫尺澤便堪行。

曲池在肘後外輔。

尺澤在肘中大筋外陷中。

用手如弓,方可下針。

先補後瀉,針半寸,禁灸。

筋急不和難舉動,穴法從來尺澤真,若遇頭面諸般疾,一針合谷妙通神。

尺澤、合谷並見前。

肘後外輔:

此後有脱文。

臂痛臂痛兩胛疼痛氣攻胸,肩井二穴最有功,此穴由來真氣聚,瀉多補少應針中。

肩井在肩端上,缺盆盡處。

直針寸半,停針。

此穴五藏真氣聚,不宜補,不宜灸。

停針,氣虚人多暈亂,急瀉之三里。

應支溝穴。

肩背痛肩背痛肩臂風連背亦疼,用針胛縫妙通靈,五樞本治腰疼病,入穴分明疾頓輕。

五樞在臂部肩端骨下直縫尖。

針入二寸半,灸二七壯,看虚實補瀉。

五樞:

此後文字實為“胛縫”穴注文。

醫學綱目巻二十七曰:

“胛縫,在背臑骨下,直腋縫尖及臂,取二寸半”。

鍼經圖作“甲縫二穴,在肩背甲縫尖盡處是穴。

直鍼入三寸,灸二七壯。

治肩背臂膊疼,瀉;手無力,補。

”鍼方六集巻六注有“五樞”穴部位及刺灸法内容,當据補。

虚虚虚羸有穴是膏肓,此法從來要度量,禁穴不針宜灼艾,灸之千壯亦無妨。

膏肓在背骨四椎下微約,五椎上微少,四肋三間是穴,各三寸,用竹杖兩手撐開,陷中是穴。

微約:

應作“微多”。

虚弱夜起虚弱夜起老人虚弱小便多,夜起頻頻更若何,針助命門真妙穴,艾加腎腧疾能和。

命門在背骨十四椎下,與臍平。

灸二七壯。

禁針,針則愈甚。

宜補不宜瀉。

腎腧在命門兩傍各一寸半。

灸法依前,針法依前。

針法依前:

前無鍼法,也未曾注有“腎腧”穴。

元明時期,玉龍歌有多種傳本,文字及篇次均不盡同,可能原本此歌前已出現“腎腧”穴注(鍼方六集所載“腎虚腰痛”歌即在此歌之前),故此處不重注。

醫學綱目巻十四曰:

“腎腧,一分,沿皮向外六分,補六呼,瀉一吸”,可參。

膽寒心驚鬼交白濁膽寒心驚鬼交白濁膽寒先是怕心驚,白濁遺精苦莫禁,夜夢鬼交心腧瀉,白環腧穴一般針。

心腧在背五椎兩傍一寸半,沿皮向外一寸半,灸七壯,不可多。

先補後瀉,亦不宜多補。

白環腧在二十一椎兩傍一寸半。

直針一寸半,灸五十壯。

夜夢鬼交,婦人白濁,宜補多。

勞證勞證傳尸勞病最難醫,湧泉穴内歿憂疑,痰多須向豐隆瀉,喘氣丹田亦可施。

湧泉在脚底心,轉足三縫中。

又以二指至足跟盡處折中是穴。

直針三分,傷寒勞瘵有血可療,無則危,先補後瀉。

丹田在臍下三寸。

針八分,補多瀉少,可灸百壯。

豐隆:

見前。

轉足:

應据鍼經圖作“屈足”。

療:

原作“燎”,据文津閣本改。

盜汗盜汗滿身發熱病為虚,盜汗淋漓却損軀,穴在百勞椎骨上,金針下著疾根除。

百勞在背第一椎骨尖上。

針三分,灸二七壯,瀉之。

應肺腧穴。

腎虚腰痛腎虚腰痛腎虚腰痛最難當,起坐艱難歩失常,腎腧穴中針一下,多加艾火灸無妨。

腎腧見前。

腰脊強痛腰脊強痛脊膂強痛瀉人中,挫閃腰疼亦可針,委中也是腰疼穴,任君取用兩相通。

人中即水溝穴。

在鼻下三分,銜水突起處是穴。

針三分,向上些,少瀉無補法,灸七壯。

委中在膝後膕文動脉中。

針一寸,見血即愈。

手腕疼手腕疼腕中無力或麻MojikyoM104貘,舉指痠疼握物難,若針腕骨真奇妙,此穴尤宜仔細看。

腕骨在手腕起骨前陷中,翻手得穴。

針入三分,灸二七壯,瀉之;手麻木則補,可灸三七壯。

原作“畨番俗字”,“翻”字正。

臂腕痛臂腕痛手臂相連手腕疼,液門穴内下針明,更有一穴名中渚,瀉多勿補疾如輕。

液門在手小指次指本節後。

針入一分,沿皮向後透入陽池,瀉之。

中渚在小指次指岐骨間本節後。

針入一分,沿皮向後透腕骨,瀉之。

名:

原作“明”,据単行本玉龍歌,鍼方六集巻六改。

虚煩虚煩連日虚煩面赤粧,心中驚恐亦難當,通里心原真妙穴,神針一刺便安康。

通里在腕後側起骨後一寸。

直針半寸,瀉之,禁灸。

腹中氣塊腹中氣塊腹中氣塊最為難,須把金針刺内關,八法陰維為妙穴,肚中諸疾可平安。

内關在手掌後横文二寸兩筋間。

直刺透外關,先補後瀉。

名陰維穴,禁灸。

應照海穴。

腹痛腹痛腹中疼痛最難當,宜刺大陵并外關。

若是腹疼兼閉結,支溝奇穴保平安。

外關在腕後骨上二寸。

直針透内關,先補後瀉,灸七壯。

大陵:

見前。

支溝在腕後三寸,對間使。

針三分透間使,灸七壯。

間使:

見後“瘧疾”下。

吹乳吹乳婦人吹乳痛難熬,吐得風痰疾可調,少澤穴中明補瀉,金針下了腫全消。

少澤在手小指端外側,去爪甲如韭葉大。

刺一分,沿皮向後三分,乳疽疾疼痛,補,以吐為効。

刺:

原作“則”,据文津閣本改。

白帶白帶婦人白帶亦難治,須用金針取次施,下元虚憊補中極,灼艾尤加仔細推。

中極在臍下四寸。

直針二寸半,灸五十壯。

婦人無子,宜刺灸,則有子,先瀉後補;血氣攻心,先補後瀉。

脾疾翻胃脾疾翻胃脾家之疾有多般,翻胃多因吐食飡。

黄疸亦須腕骨灸,金針中脘必痊安。

腕骨在手腕側起骨前陷中。

針二分,看虚實補瀉,灸三七壯。

中脘在臍上四寸。

針二寸五分,灸五十壯,補多瀉少。

腿風腿風環跳為能治腿風,居窌二穴亦相同,更有委中出毒血,任君行歩顯奇功。

環跳在髀樞研骨下一指。

側臥,伸下足,屈上足方可。

針三寸半,補少瀉少,可灸。

委中:

見前。

居窌在環跳上一寸,取法如前。

膝腿無力膝腿無力膝疼無力腿如癱,穴法由來風市間,更兼陰市奇穴妙,縱歩能行任往還。

風市在膝外廉上七寸,垂手中指盡處是穴。

針入半寸,多補少瀉,灸七壯。

陰市在膝上正七寸,垂手中指點穴。

針入半寸,先補後瀉,灸二七壯。

陰市:

此穴部位與“風市”穴相混。

應据鍼方六集巻六作“陰市,在膝上三寸,伏兎下宛宛中”。

腿痛腿痛髖骨能醫兩腿疼,膝頭紅腫一般同,膝關膝眼皆須刺,針灸堪稱劫病功。

髖骨在膝蓋上一寸,梁丘穴兩傍各五分。

直針半寸,灸二七壯,隨病補瀉。

膝關在膝蓋骨下犢鼻穴傍。

横針透膝眼,灸二七壯,隨病補瀉。

膝眼在膝下是穴。

針三分,禁灸。

五分:

原誤作“五寸”,据醫學綱目巻十二改。

按:

“髖骨”部位,諸家文献記載不一。

最早衛生宝鑑注曰“髖骨,膀胱經,在硯骨上”,各種玉龍歌多記作“梁丘穴傍”;竇太師秘傳定於“膝上三寸”,從穴名本義看,似以衛生宝鑑注近是。

膝風膝風紅腫名為鶴膝風,陽陵二穴便宜攻,陰陵亦是通神穴,針到方知有俊功。

陽陵泉在膝外輔骨下一指陷中。

横針透陰陵泉,針入二寸,看病補瀉。

陰陵泉在膝内輔骨下空陷中。

横針透陽陵泉。

又法取曲膝之横文尖頭是穴。

針二寸五分。

脚氣脚氣寒濕脚氣痛難熬,先針三里及陰交,更兼一穴為奇妙,絶骨才針腫便消。

三里穴見前。

三陰交在内踝上三寸,取中骨陷中。

又云在内踝上八寸。

脚氣,三寸,瀉;婦人鬼胎,八寸,針三分。

絶骨在足外踝上三寸。

横針二寸半,灸二七壯。

三陰交:

古代文献対此穴的穴位有二種:

一作“内踝上八寸”,一作“内踝上三寸”,宋以後文献均採用後者,此處兼取二説,且不同的病採用不同的定位法。

二寸:

原作“二分”,据鍼經圖、醫學綱目巻二十八、鍼方六集巻六改。

脚腫脚腫脚跟紅腫草鞋風,宜向崑崙穴上攻,再取太溪共申脉,此針三穴病相同。

崑崙在足外踝後陷中。

横針透呂細穴,灸二七壯,瀉多補少。

太溪在内踝後跟骨上動脉陷中。

申脉在足外踝骨節下赤白肉際横文。

刺半寸,瀉多補少。

禁灸。

脚背痛脚背痛丘墟亦治脚跗疼,更刺行間疾便輕,再取解谿商丘穴,中間補瀉要分明。

丘墟在足外踝前三分。

麻木補之。

如脚背紅腫,出血甚妙。

行間在足大指次指虎口兩岐骨間。

針半寸,灸二七壯。

疼痛瀉之,痒麻補之。

解谿在足腕上大筋外宛宛中。

針半寸,灸七壯。

如頭重頭風,先補後瀉。

此即草鞋帶穴也。

商丘在足内踝下微前三寸。

斜針三分,後透崑崙。

三寸:

應据鍼方六集巻六作“三分”。

脚疾脚疾脚歩難移疾轉加,太衝一穴保無他,中封三里皆奇妙,兩穴針而並不差。

太衝在行間上二寸。

直針半寸,禁灸。

三里見前。

中封在足腕上筋内宛宛中。

針半寸,灸二七壯。

筋:

原作“觔”,筋俗字“筋”正。

以下同様。

瘧疾瘧疾瘧疾脾寒最可憐,有寒有熱兩相煎,須將間使金針瀉,瀉熱補寒方可痊。

間使在掌後横文直上三寸兩筋。

直透支溝,灸二七壯,熱多則瀉,寒多則補,針入半寸。

兩筋:

此後脱“間”字。

時疫瘧疾時疫瘧疾時疫瘧疾最難禁,穴法由來用得明,後谿一穴如尋得,艾火多加疾便輕。

後谿在手小指本節後,握拳横文尖。

針半寸,灸七壯。

同間使補瀉法。

瘰癧瘰癧瘰癧由來癮疹同,療之還要擇醫工,肘尖有穴名天井,一用金針便有功。

天井在肘尖骨上陷中。

取法用手叉腰,方可下針,内少海穴,外小海穴。

三分,瀉之。

痔瘻痔瘻九般痔疾最傷人,穴在承山妙入神,縱饒大痛呻吟者,一刺長強絶病根。

承山在僕參上八寸,腿肚下分肉間。

長強在二十一椎下,尾閭大骨當中是穴。

針一寸,大痛方是穴。

灸二七壯,瀉之。

又治胡孫勞。

分肉:

原作“分内”,正。

大便閉塞大便閉塞大便閉塞不能通,照海分明在足中,更把支溝來瀉動,方知醫士有神功。

照海足内踝下白肉際。

針四分,瀉之。

支溝見前。

身痛身痛渾身疼痛疾非常,不定穴中宜細詳,有筋有骨須淺刺,灼艾臨時要度量。

不定穴又名天應穴。

但疼痛便針,針則臥針,出血無妨,可少灸。

驚癇驚癇五癇之證不尋常,鳩尾之中仔細詳,若非明師真老手,臨時猶恐致深傷。

鳩尾在胸前鳩尾骨下五分。

針二寸半,不宜多灸,灸多令人健忘,各一七壯。

非老師高手不可下針,至囑至囑。

非:

原作“匪”,今改作通行字。

針二寸半:

鳩尾穴甲乙経、千金要方、千金翼、外台、医心方不可灸刺。

銅人腧穴鍼灸図経鍼入三分,二寸半誤。

各一七壯:

各灸誤。

下:

文津閣本作“用”。

水腫水腫病稱水腫實難調,腹脹膨脝不可消,先灸水分通水道,後針三里及陰交。

水分在臍上五分。

灸五十壯。

單腹脹宜瀉;氣滿腹疼,先補後瀉。

三里見前。

三陰交見前。

與絶骨相對,灸一七壯,治法同水分。

疝氣(三首)疝氣(三首)由來七疝病多端,偏墜相兼不等閑,不問豎痃并木腎,大敦一瀉即時安。

大敦在足大指端,去爪甲如韭葉大,及三毛之中。

針三分,沿皮向後三分,有瀉有補。

此穴亦足治寒濕脚氣。

閉:

原作“間”。

改。

毛之:

原倒,据“六十六穴治證”篇乙正。

豎痃疝氣發來頻,氣上攻心大損人,先向閣門施瀉法,大敦復刺可通神。

閣門在玉莖毛際兩傍各三寸。

針一寸半,瀉之,灸五十壯。

閣門:

醫學綱目巻十四、鍼灸大全均作“闌門”,義長。

衝心腎疝最難為,須用神針病自治,若得關元并帶脉,功成處處顯良醫。

關元在臍下三寸。

針二寸,灸隨年壯。

即丹田也,補,不瀉。

帶脉:

此穴,原注文末出注,而醫學綱目巻十六、鍼方六集巻六均有注文。

痔漏痔漏痔漏之疾亦可針,裏急後重最難禁,或痒或痛或下血,二白穴從掌後尋。

二白在掌後横文上四寸,兩穴對並,一穴在筋中間,一穴在大筋外。

有一法:

用草從項後轉至結喉骨尖骨盡,折了;將草折於兩,中對大指虎口縫,雙圈轉兩頭點掌後臂上,草盡處是穴。

灸二七壯,瀉之,禁灸。

禁灸:

上文已言“灸二七壯”,復言“禁灸”,有誤。

醫學綱目巻二十七無此二字。

鍼方六集巻六作“禁刺”。

洩瀉洩瀉脾洩為灾若有餘,天樞妙穴刺無虞,若兼五藏脾虚證,艾火多燒疾自除。

天樞在臍兩傍各二寸。

針一寸,灸五十壯,宜補。

應脾腧穴。

傷寒傷寒傷寒無汗瀉復溜,汗出多時合谷收,六脉若兼沈細證,下針才補病痊瘳。

復溜在足内踝上二寸。

針一分,沿皮向骨下一寸半,灸二七壯,神効。

合谷在手虎口陷中。

寒補,熱瀉。

傷寒過經傷寒過經過經未解病沈沈,須向期門穴上針,忽然氣喘攻胸脇,三里瀉之須用心。

期門在乳下四寸第三筋端。

針一分,沿皮向外一寸五分。

先補後瀉,灸二七壯。

第三筋端:

應据鍼經圖、鍼方六集巻六作“第二肋端”。

脚細筋疼脚細筋疼脚細拳攣痛怎行,金針有法治懸鐘,風寒麻痺連筋痛,一刺能令病絶蹤。

懸鐘在足外踝三寸。

針三分。

應環跳穴。

以下七首歌賦均不見於単行本玉龍歌及醫學綱目、玉龍賦、鍼灸大成,鍼方六集諸書。

其中“牙疼”、“小腸疝氣”歌與前文歌題相重,其余歌中所注腧穴也與前文有不合處,其説“中都原穴”、“水泉乃腎之原”,與下篇“注解標幽賦”中王氏注文相吻合,故此七首歌可能系王氏父子所謂増補。

懸鐘:

上文“脚氣”歌中作“絶骨”,刺法不同。

牙痛牙痛風牙蟲蛀夜無眠,呂細尋之痛可蠲,先用瀉針然後補,方知法是至人傳。

呂細在足内踝骨肉下陷中。

針三分,大瀉盡,方補,痛定出針,灸二七壯。

呂細:

見竇氏通玄指要賦,主治牙齒痛。

羅天益衛生宝鑑巻二十注作“呂細,膀胱經。

一名太溪”。

太溪,非膀胱經穴,疑有誤。

此穴即位於足跟部的“女室”(又作“女須”)穴,主治牙病(見宋周密癸辛雜識續集。

心腹滿痛(附半身麻痺手足不仁)心腹滿痛(附半身麻痺手足不仁)中都原穴是肝陰,專治身麻痺在心,手足不仁心腹滿,小腸疼痛便須針。

中都在足内踝上七寸。

針一寸半,沿皮向上一寸,灸七壯。

頭胸痛嘔吐眩暈頭胸痛嘔吐眩暈金門申脉治頭胸,重痛虚寒候不同,嘔吐更兼眩暈苦,停針呼吸在其中。

金門在足外踝附骨下陷中。

針三分,直透申脉,瀉實補虚,灸二七壯。

申脉在足外踝骨下赤白肉際横文。

刺入半寸,瀉多補少,禁灸。

眩暈:

原作“痃”,据正文改。

小腸疝氣連腹痛小腸疝氣連腹痛水泉穴乃腎之原,臍腹連陰痛可蠲,更刺大敦方是法,下針速瀉即安然。

水泉在足内踝附骨横量一寸,直下一寸。

針五分,瀉之,灸七壯。

脾胃虚弱脾胃虚弱嚥酸口苦脾虚弱,飲食停寒夜不消,更把公孫脾腧刺,自然脾胃得和調。

公孫在足内側本節後一寸陷中,蜷兩脚底相對。

針一寸三分。

脾腧在背脊十一椎兩傍一寸半。

針三分,灸三壯。

臂細筋寒骨痛臂細筋寒骨痛臂細無力轉動難,筋寒骨痛夜無眠,曲澤一針依補瀉,更將通里保平安。

曲澤在肘横文筋裏,與尺澤穴對。

筋外尺澤穴,筋内曲澤穴,陷中。

針三分,痛瀉,禁灸。

穴法歌(穴法相應三十七穴穴法歌(穴法相應三十七穴)穴法淺深隨指中,砭焫尤加顯妙功。

勸君要治諸般病,何不專心記玉龍。

聖人授此玉龍歌,瀉補分明切莫差。

祖師定穴通神妙,説與良醫慎重加。

穴法相應三十七穴:

這部分内容,醫學綱目、鍼方六集均録於相應鍼方中,并較此篇多“大敦應三陰交”句。

承漿應風府,風池應合谷,迎香應上星,翳風應合谷,聽會應合谷,瘂門應人中,攅竹應太陽,太陽應合谷、晴明,内迎香應合谷,人中應委中,腎腧應委中,髖骨應風市,足三里應膏肓,肩井應足三里,陽陵泉應支溝,崑崙應命門,崑崙應行間,申脉應合谷,太衝應崑崙,髖骨應曲池,肩井應支溝,尺澤應曲池,肩髃應髖骨,間使應百勞,關衝應支溝,中渚應人中少衝應上星,後谿應百勞,神門應後谿,通里應心腧,百勞應肺腧,膏肓應足三里,風門應列缺,照海應崑崙,鳩尾應神門,中極應白環腧,天樞應脾腧。

太陽:

原作“太陰”,据前文“目病隱澁”歌注文改。

髖骨:

醫學綱目、鍼方六集均作“腕骨”。

註解標幽賦註解標幽賦拯救之法,妙用者鍼。

察歳時於天道,定形氣於予心。

春夏痩而刺淺,秋冬肥而刺深。

不窮經絡陰陽,多逢刺禁;既論藏府虚實,須向經尋。

註解標幽賦:

王國瑞父親王開曽著有重注標幽賦一篇,蓋即此篇。

第一韻專論針刺之當,謹慎不可造次。

須辨經絡陰陽、臟腑虚實,而行補瀉也。

原夫起自中焦,水初下漏。

太陰為始,至厥陰而方終。

穴出雲門,抵期門而最後。

第二韻專明十二經脉常行之度,一日一周,自寅手太陽之脉,穴出雲門也;至丑足厥陰之脉,穴出期門也,為終。

周而復始,循環與滴漏天度無差,號曰斗,合人統也。

正經十二,別絡走三百餘支;十二經絡、督任兩經,貫串三百六十餘穴。

以同日度,并諸絡、十二經、奇經八脉、皇絡、孫絡、横絡、絲絡,未取盡名,然不過一晝夜,脉行一萬三千五百息,血行八百一十丈,一周而已矣。

正側偃伏,氣血有六百餘候。

背為陽,行于陰兪;腹為陰,行于陽兪。

總三百六十餘穴,左右協肋,合穴六百餘候。

手足三陽,手走頭而頭走足;手足三陰,足走腹而胸走手。

手三陽,從手走至頭;足三陽,從頭走至足;足三陰,從足走至腹;手三陰,從胸走至手,難經所載明矣。

要識迎隨,須明逆順。

順經絡而刺,是謂補;逆經絡而刺,是謂瀉。

手法在人,依經用度。

況乎陰陽氣血多少為最。

厥陰、太陽,少氣多血;太陰、少陰,少血多氣;而又氣多血少者,少陽之分;氣盛血多者,陽明之位。

先詳多少之宜,次察應至之氣。

氣血多少,已注經絡,不必重論。

輕滑慢而未來,沈澁緊而已至。

指彈其穴,穴下氣輕、滑、慢,氣未至也,勿刺。

待氣至方可刺也。

穴下氣來,沈澁而急,即可刺也。

既至也,量寒熱而留疾;未至者,據虚實而候氣。

氣至也,可留則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