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伤仲永.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1504653 上传时间:2023-03-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79.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学伤仲永.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国文学伤仲永.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国文学伤仲永.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国文学伤仲永.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国文学伤仲永.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文学伤仲永.docx

《中国文学伤仲永.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学伤仲永.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文学伤仲永.docx

中国文学伤仲永

人文思潮與名著導讀

 

 

班級:

四國企一甲

姓名:

陳柔君

學號:

1097133158

指導老師:

柯品文老師

目錄

第一章作者、時代1

第二章大意2

第三章課文、注釋、翻譯2

第四章分析、寫作技巧5

Ø文體分析..............................................5

Ø虛字分析..............................................7

Ø意動分析..............................................7

第五章讀後心得8

第六章補充9

Ø中國神童..............................................9

Ø王安石變法...........................................11

第七章引註資料13

 

第1章作者、時代

王安石,字介甫,晚號半山,宋撫州臨川(今江西臨川)人。

生於真宗天禧五年(1021),卒於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六十六。

安石聰明穎悟,學識淵博,仁宗慶曆二年(1042),擢進士第。

嘉祐三年(1058),即「概然有矯世變俗之志」,上「萬言書」,剖析時弊,條陳復國強兵之策。

神宗熙寧二年(1069),任參知政事,上謂曰︰「人以卿但知經術,不曉世務。

」安石對曰︰「經術正所以經世務爾。

」上問︰「施設何先?

」安石曰︰「變風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

」上以為然。

於是設「制置三司條例司」,議行新法。

而農田、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市易、保馬、方田諸役相繼並興。

由是賦斂愈重,而天下騷然矣。

七年春,天下久旱,饑民流離,帝憂形於色。

監安上門鄭俠,繪流民,圖以獻,曰︰「旱由安石所致。

」帝疑之,遂罷為觀文殿大學士。

此後在變法與反變法的政爭中一再霸相、起用。

九年,以體力就衰,讒謗交集,辭去相位,退居金陵(今南京),不問政事。

元豐元年(1078),封舒國公。

三年,改封荊國公,世稱王荊公。

卒諡「文」,故又稱王文公。

安石為北宋著名政治改革家、傑出經學家,也是具有多方面才能的文學家。

主張為文須「有補於世」,其文簡潔精煉,結構嚴謹,風格峭拔,氣勢遒健,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詩,早年輕修辭,重議論;中年傾心杜甫,講求技巧;晚年轉為清空淡雅,有《臨川先生文集》傳世。

世稱:

1.王文公 2.王荊公 

3.半山老人 4.拗相公

第2章大意

本文選自《臨川先生文集》,屬傳狀類古文。

「傷」,有惋惜、慨嘆之意。

文章的主旨是要告誡人們應重視教育和學習,並進一步說明天賦條件不足恃,後天努力不可缺的道理。

全文雖僅二百三十五字,但是敘述有條不紊,議論深入淺出,不論內容思想或章法技巧,至今仍值得借鏡。

  本文語言簡鍊,樸質無華。

文末用反問句作結,雖未明言「傷」字,卻留給讀者無限思考的空間,堪稱言有盡而意無窮。

第3章課文、注釋、翻譯

傷仲永選自《臨川先生文集》,是王安石二十三歲時的作品。

一、記敘。

記方仲永的神童事蹟,以及父親「不使學」的緣由。

金谿

(1)民方仲永,世隸耕

(2)。

仲永生五年,未嘗識(3)書具(4),忽啼求(5)之。

父異焉(6),借旁近(7)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8)。

其詩以養父母、收族(9)為意(10),傳一鄉秀才(11)觀之。

自是(12)指物作詩立就(13),其文理(14)皆有可觀者。

邑人(15)奇之,稍稍賓客其父(16),或以錢幣乞(17)之。

父利其然(18)也,日扳(19)仲永環謁(20)于邑人,不使學(21)。

Ø注釋

(1)金谿:

今江西金溪。

(2)世隸耕:

世代屬於莊稼種田人家,指仲永生於農家。

隸耕,指務農人

家。

隸,屬。

耕,本義為翻土撥種,指做名詞用,指耕田人家。

(3)識:

認識、知道,此處指接觸。

(4)書具:

書籍、文具;一說指書寫的工具,筆、墨、紙、硯等。

(5)啼求:

啼哭著索求。

(6)異焉:

對此事感到驚異、奇怪。

,焉,此,指「啼求書具」一事。

(7)旁近:

附近,此指鄰居。

(8)自為其名:

自己給詩定題目;一說題上自己得名字。

(9)收族:

團結族人。

收,聚集,猶言團結。

(10)意:

內容、主旨。

(11)秀才:

此處泛只有學問的人。

(12)自是:

從此。

(13)立就:

立刻完成。

就,成。

(14)文理:

文采道理。

(15)邑人:

同縣的人。

邑,縣。

(16)稍稍賓客其父:

漸漸請仲永的父親去作客。

稍稍,漸漸。

賓客,名詞

作動詞用,即已賓客之禮對待其父。

(17)乞:

求,給予。

(18)利其然:

視這樣的事為有利可圖。

其,指仲永作詩可以得到財物。

然,

如此、這樣。

(19)扳:

牽引、帶領,此處含有強迫意味,意近「強拉者」。

(20)環謁:

四處拜訪。

謁,拜見。

(21)不使學:

不讓仲永學習。

Ø翻譯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種田爲業。

仲永長到五歲時,不曾見過書寫工具,忽然哭著要這些東西。

父親對此感到驚異,從鄰近人家借來給他,他當即寫了四句詩,並且自己題上自己的名字。

這首詩以贍養父母、團結同宗族的人作爲內容,傳送給全鄉的秀才觀賞。

從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寫詩,他能立刻完成,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

同縣的人對他感到驚奇,漸漸地請他的父親去作客,有人用錢財和禮物求仲永寫詩。

他的父親認爲那樣有利可圖,每天牽著方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二、記敘。

敘仲永漸淪為眾人的歷程,凸顯「不使學」的後果。

予聞之也久。

明道中(22),從先人(23)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

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24)。

又七年,還自揚州(25),復到舅家,問焉。

曰:

「泯然眾人(26)矣。

Ø注釋

(22)明道中:

明道年間。

明道,宋仁宗年號(1032~1033)。

(23)先人:

本指死去的祖先,此指安石父王益。

安石寫作此文時,其父已

死,故稱先人。

(24)不能稱前時之聞:

仲永所做的詩和先前的好名聲不相稱。

稱,符合。

 聞,名聲。

(25)揚州:

今江蘇揚州。

(26)泯然眾人:

才智消失,成為普通人。

泯然,消失淨盡的樣子。

Ø翻譯

我聽說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間,跟隨先父回到家鄉,在舅舅家見到方仲永,他已經十二三歲了。

叫他寫詩,已經不能與從前聽說的相稱了。

再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又到舅舅家,問起方仲永的情況,舅舅說:

「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樣了。

三、議論。

以仲永為例,論述「先天稟賦」和「後天學習」的重要性。

  王子(27)曰:

「仲永之通悟(28),受之天(29)也。

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30)遠矣;卒之(31)為眾人,則其受於人(32)者不至(33)也。

彼其(34)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

今夫不受之天,固(35)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邪(36)?

Ø注釋

(27)王子:

王安石自稱。

(28)通悟:

通達穎悟,指仲永小時即通曉事理,善於作詩。

(29)受之天:

即「受之於天」,先天得到的,即天生的稟賦。

(30)材人:

有才能的人。

(31)卒之:

最後、終於。

之,助詞,無義。

(32)受於人:

接受人為的教育。

「受於人」與「受之天」相對,一指後天

  學習,一指先天稟賦。

(33)不至:

不夠、不足。

(34)彼其:

同義複詞,比、其皆為指示代名詞,指仲永。

(35)固:

本來。

(36)得為眾人而已邪:

能成為普通人嗎?

意指比一般人還不如。

得,能。

  邪,通「耶」,句末表疑問或反詰的語氣詞。

Ø翻譯

先生說:

「仲永的通曉、領悟能力是天賦的。

他的天資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他最終成爲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爲他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

像他那樣天生聰明,如此有才智,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尚且要成爲平凡的人;那麽,現在那些不是天生聰明,本來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後天的教育,想成爲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夠吧?

第4章分析、寫作技巧

Ø文體分析:

先敘後議

一、記敘(以寫人敘事為主要表現):

記人敘事為主要內容的文體,通過敘述事件的發生、發展、過程和結果及人物的經歷、發展、變化情況對事件或人物做全面介紹。

敘述文是要將「人的經驗」傳遞給讀者的。

二、議論(以闡明事理,發表議論為主):

議論散文通過事例來議論,事例只是議論的憑借,而遠不同於一般議論文中的論據,因為議論散文不是靠縝密的論據來說理的,而是靠有力的事例來議論、抒情。

因此,議論散文中的事例無須詳細敘述,只需能夠讓讀者明白就可以了。

三、先敍後議的好處:

敍事較具體而說理則抽象,先敍事後說理是由淺入深,較容易讓人明白,而且把道理放在最後可予人較深刻的感受。

四、先敘後議結構分析:

記敍

伏筆

金谿民方仲永,世隸耕

後果

誇飾

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

側寫

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

正寫

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伏筆

暗示

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

後果

否定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

抑筆1

惋惜

予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不能稱前時之聞

抑筆2

哀嘆

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

「泯然眾人矣」

議論

具體事實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

關鍵點

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

前提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

結論

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邪

Ø虛字分析

一、其

例句

釋義

其詩以養父母

他的,指方仲永的

父利其然

這樣

其文理皆可觀者

代方仲永寫的詩

其受之天

如此其賢也

他的

彼其受之天

二、之

例句

釋義

忽啼求之

代「書具」

借旁近與之

代「仲永」

傳一鄉秀才觀之

代「仲永寫的詩」

以錢幣求之

代「仲永寫的詩」

余聞之也久

方仲永很有才這件事

不能稱前時之聞

介詞,的

受之天

語助詞,無義。

Ø意動分析

動詞和賓語之間不是支配關係,而是「認為/以....做為」的關係,這種動詞與賓語間的關係叫做意動關係,表示意動關係的動詞叫「意動詞」,用法就叫「意動用法」。

詞性

釋義

邑人奇之

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對……(感到)奇怪

賓客其父

名詞的意動用法

以賓客之禮對待

父異焉

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對……(感到)詫異,

利其然

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對……(感到)有利可圖

第5章讀後心得

方仲永本來是一個神童,但是卻因缺乏後天的學習,最後變成一個平凡的人,王安石以此文對仲永的遭遇表示哀傷惋惜,並藉此事強調後天教育與勤勉學習的重要性,批評時人不肯接受教育的流弊。

傷仲永就是透過具體事例,深切說明天賦條件不足仗恃,後天努力不可或缺的道理,天賦不能代表一切,學習與教育才是極為重要的。

有些人一出生就比他人多一份天賦,可是即使是天賦異秉的人,或許在起跑點會遠遠贏別人一大截,但經過一段時間後,如果沒有努力充實自己,那麼在後面追逐的人還是有可能超越過那些天賦異秉的人,而天賦異秉的人一樣會淪為凡人,和眾人沒有差別,而其中最主要的關鍵還是在於努力充實自己,傷仲永此文的安排用意就是在於讓我們自己發現,努力真的很重要,它能讓自己更加進步,文學墨水越來越多,畢竟時代一直在前進,學習的東西反增不減,如果學習路程停了下來,那麼很多的知識就會與你擦身而過。

中國有句俗語: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就明確指出了,小時後或許才思敏捷、聰明喜人,但長大之後未必能有所成就。

如果小時候就天資聰穎,那是你的幸運,但千萬不要因此就自信滿滿不去學習,還是要施予完善的教育,增長自己的智慧,或許你比別人多幾分聰穎,但努力卻只有一分,不學習,這不僅浪費你以身俱來的天資,也不會讓你走向成功之路。

我們應善用自己的潛能,創造更美好的自己,走向自己人生的舞台。

像現在我們常聽到「活到老,學到老」這句話,這句話說明了學習是不能停止的,現在很多的空中大學,吸引了很多中老年人去學習這個時代的新知識,像是現在資訊很發達,但還是很多人不會使用電腦,學校就有開設寒暑假的電腦教學,教導這些不會使用電腦的人,人只要肯努力學習,不管年齡是老是幼,學到的東西就會是屬於你自己的。

人們常說:

「成功的人,往往不是最聰明的,而是最勤奮的。

」像我們現在有照麼好的學習條件,老師和家長對我們的學習又是那麼重視,因此,我們沒有任何理由不勤奮學習,所以我們要抓緊時間,學習更多知識,千萬不要"老大徒傷悲"啊!

像是愛迪生也說過:

「天才是一分的天份,加上九十九分的努力。

」歷史上成功的人大多都是靠著後天的努力,沒有人因為自己有天分就放縱自己,而不去學習。

現在學習環境那麼好,資訊那麼發達,我們可以從歷史、新聞等很多的地方去知道教育是很重要的,我們擁有那麼多可以借鏡的例子,而還不去學習起不是很笨嗎?

不論我們的先天條件如何,後天的琢磨,都是不可或缺的,畢竟"成功的三個條件是勤勉、努力和嘗試"。

第6章補充

Ø中國神童:

「神童」在歷史上從不缺席,「幼穎悟」是他們共同的特色,但是在成長   之後卻有不同的際遇:

1、有所成就者

白居易

中唐下邽人。

在與元九書中自謂:

「僕始生六七月時,乳母抱弄於書屏下。

有指『無』字、『之』字示僕者,僕雖口未能言,心已默識。

後有問此二字者,雖百十其試,而指之不差。

」弱冠,名未振,至京師,謁顧況,顧況自重,少稱與人,初見謔之曰:

「長安百物皆貴,居大不易!

」及覽詩卷,至「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乃嘆曰:

「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難。

老夫前言戲之耳。

」白居易雖天才早慧,後來與元稹提倡「新樂府」,詩文俱是中唐大家。

但是這些成就我們不能忽略他勤學的一面:

「十五六,始知有進士,苦節讀書。

二十已來,晝課賦,夜課書,間又課詩,不遑寢息矣:

以至於口舌成瘡,手肘成胝。

王粲

1.東漢末年人。

粲強記默識,善算術行文;一次與友人共行,讀道邊石碑,觀一遍而背誦之,不失一字。

又曾觀人下圍棋,其局亂,王粲複為重置,不誤一道。

幼時往見左中郎將蔡邕,蔡邕才學顯著,貴重朝廷,常賓客盈坐,聞粲在門,倒屣迎之。

粲年幼短小,一座盡驚。

邕曰:

「此王孫也,有異才,吾不如也。

吾家書籍文章,盡當與之。

2.後與孔融、陳琳、徐幹、阮瑀、應瑒、劉楨並稱「建安七子」,與曹植並稱「曹王」,文心雕龍譽之為「七子之冠冕」。

二、中途夭折者

甘羅

秦國下蔡人。

從小就聰明機智,能言善辯,深受家人的喜愛。

十二歲時就作為呂不韋的門客,呂不韋企圖攻趙,以擴大燕獻給他的河間封地。

他自請出使趙國,說服趙王割五城與秦,並將趙所攻取的部分燕地分給秦,因功任為上卿。

他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神童,又是中國歷史上最年輕的丞相。

後來因一次陪同秦王政與王后下棋時,得罪王后,被秦王政處斬,死時年僅十二歲。

王勃

1.初唐人。

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合稱「初唐四傑」。

2.出身望族,是隋末大儒王通的孫子,王績的姪孫。

王勃小時候很聰慧,從小就能寫詩作賦,世人目為神童。

舊唐書載:

「六歲解屬文,構思無滯,詞情英邁,與兄才藻相類,父友杜易簡常稱之曰:

『此王氏三珠樹也。

』楊炯 王勃集序上也說:

「九歲讀顏氏漢書,撰指瑕十卷。

十歲包綜六經,成乎期月,懸然天得,自符音訓。

時師百年之學,旬日兼之,昔人千載之機,立談可見。

」王勃還不到二十歲就中了進士,被授予朝散郎之職。

但是恃才傲物,經常得罪人。

後任虢州參軍,不久就因事罷官。

父親也因此降官去做交趾縣令。

王勃去交趾看父親時,渡海溺水而死,只活了二十幾歲。

Ø王安石變法

一、變法內容

王安石建立一個指導變法的新機構-制置三司條例司(後條例司廢,變法事宜由戶部司農寺主持),並與呂惠卿、曾布等人一道草擬新法,各路設提舉常平官,督促州縣推行新法。

從熙寧二年到熙寧九年(1076年)的8年內,圍繞富國強兵這一目標,陸續實行了均輸、青苗、農田水利、募役、市易、免行、方田均稅、將兵、保甲、保馬等新法。

這些新法按照內容和作用大致可以分為幾個方面。

1.供應國家需要和限制商人的政策,主要是均輸法,市易法和免行法。

2.調整封建國家、地主和農民關係的政策,以及發展農業生產的措施,有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稅法和農田水利法。

3.鞏固封建統治秩序和整頓加強軍隊的措施,有將兵法,保甲法、保馬法以及建立軍器監等。

 二、失敗原因:

1.豪強反對,舊派阻撓:

王安石的變法尤其是經濟改革之措施,一定程度上損害了豪強縉紳的利益,故遭到大豪紳、商人及高利貸者之激烈反對。

因此,朝廷中代表大官僚、縉紳的守舊派(包括元老重臣、后族、宦官等),自始至終一直竭力阻撓變法的進行,攻擊新政『盡奪商賈之利』,以致『農商喪業,謗議沸騰』。

2.推行過急,用人不當:

王安石急於求成,在短短數年內,次第頒佈紛繁的法例,一事未已,一事又興,很難收到實際的成效。

另用人但求擁護新法,而不問其品格,故倖進小人如曾布、魏繼宗等均為所用,日後在變法派中起了分裂、破壞的作用。

3.吏治敗壞,基層不力:

自宋初以來,各級官員冗濫無能,基層吏胥貪墨枉法,故欲富國強兵非先澄清吏治不可。

而王安石變法注重於理財,忽略了行政之改革。

以百孔千蒼之各級行政而欲其負責推行重大之變法,自不可能。

4.輕啟邊釁,消耗國力:

在內政亟待改革的形勢下,王安石又屢啟邊竹釁,對西夏等用兵,結果作戰失利,使遼乘機略地,既損國威,又耗國力。

加以久旱成災,饑民流離失所,守舊派遂以天怒人怨為藉口,大肆攻擊新政,使支持變法的宋神宗亦大為動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笔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