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卷三十六.docx
《水经注卷三十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经注卷三十六.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水经注卷三十六
水经注卷三十六
县故青衣羌国也。
《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年,瑕阳人自秦道岷山、青衣水来归。
汉武帝天汉四年,罢沈黎郡,分两部都尉,一治青衣,主汉民。
公孙述之有蜀也,青衣不服,世祖嘉之,建武十九年以为郡。
安帝延光元年,置蜀郡属国都尉,青衣王子心慕汉制,上求内附。
顺帝阳嘉二年,改曰汉嘉。
嘉得此良臣也。
县有蒙山,青衣水所发,东径其县,与沫水会于越巂郡之灵关道。
青衣水又东,邛水注之,水出汉嘉严道邛来山,东至蜀郡临邛县,东入青衣水。
至犍为南安县,入于江。
青衣水径平乡,谓之平乡江。
《益州记》曰:
平乡江东径峨眉山,在南安县界,去成都南千里。
然秋日清澄,望见两山相峙,如蛾眉焉。
青衣水又东流注于大江。
桓水出蜀郡岷山,西南行羌中,入于南海。
《尚书。
禹贡》:
岷、.既艺,沱、潜既道,蔡、蒙旅平,和夷底绩。
郑玄曰:
和上,夷所居之地也,和读曰桓。
《地理志》曰:
桓水出蜀郡蜀山西南行羌中者也。
《尚书》又曰:
西倾因桓是来。
马融、王肃云:
西治倾山,惟因桓水是来,言无他道也。
余按《经》据《书》岷山、西倾,俱有桓水。
桓水出西倾山,更无别流,所导者惟斯水耳。
浮于潜、汉而达江、沔。
故《晋地道记》曰:
梁州南至桓水,西抵黑水,东限扞关。
今汉中、巴郡、汶山、蜀郡、汉嘉、江阳、朱提、涪陵、阴平、广汉、新都、梓潼、犍为、武都、上庸、魏兴、新城,皆古梁州之地。
自桓水以南为夷,《书》所谓和夷底绩也。
然所可当者,惟斯水与江耳。
桓水盖二水之别名,为两川之通称矣。
郑玄注《尚书》,言织皮谓西戎之国也。
西倾,雍州之山也,雍、戎二野之间,人有事于京师者,道当由此州而来。
桓是陇坂名,其道盘桓旋曲而上,故名曰桓,是今其下民谓是坂曲为盘也,斯乃玄之别致,恐乖《尚书》因桓之义,非浮潜入渭之文。
余考校诸书,以具闻见。
今略缉综川流沿注之绪,虽今古异容,本其流俗,粗陈所由。
然自西倾至葭萌,人于西汉,即郑玄之所谓潜水者也。
自西汉溯流而届于晋寿界。
沮漾枝津南,历冈穴,迤逦而接汉,沿此入漾,《书》所谓浮潜而逾沔矣。
历汉川至南郑县,属于褒水。
溯褒暨于衙岭之南溪水,枝灌于斜川届于武功,而北达于渭水。
此乃水陆之相关,川流之所经,复不乖《禹贡》入渭之宗,实符《尚书》乱河之义也。
若水出蜀郡旄牛徼外,东南至故关为若水也。
《山海经》曰:
南海之内,黑水之间,有木名曰若木,若水出焉。
又云:
灰野之山有树焉,青叶赤华,厥名若木。
生昆仑山西,附西极也。
《淮南子》曰:
若木在建木西,木有十华,其光照下地。
故屈原《离骚。
天问》曰:
羲和未阳,若华何光?
是也。
然若木之生,非一所也。
黑水之间,厥木所植,水出其下,故水受其称焉。
若水沿流,间关蜀土,黄帝长子昌意,德劣不足绍承大位,降居斯水,为诸侯焉。
娶蜀山氏女,生颛顼于若水之野。
有圣德,二十登帝位,承少皞金官之政,以水德宝历矣。
若水东南流,鲜水注之,一名州江。
大度水出徼外,至旄牛道,南流入于若水。
又径越巂大莋县入绳。
绳水出徼外。
《山海经》曰:
巴遂之山,绳水出焉,东南流分为二水:
其一水,枝流东出,径广柔县,东流注于江。
其一水,南径旄牛道,至大莋与若水合,自下亦通谓之为绳水矣。
作,夷也,汶山曰夷,南中曰昆弥,蜀曰邛,汉嘉、越巂曰莋,皆夷种也。
南过越巂邛都县西,直南至会无县,淹水东南流注之。
邛都县,汉武帝开邛巂置之。
县陷为池,今因名为邛池,南人谓之邛河。
河中有蚌巂山,应劭曰:
有巂水言越此水以章休盛也。
后复后叛,元鼎六年,汉兵自越巂水伐之,以为越巂郡,治邛都县。
王莽遣任贵为领戎大尹,守之,更名为集巂也。
县故邛都国也。
越巂水即绳、若矣,似随水地而更名矣。
又有温水,冬夏常热,其源可燖鸡豚。
下汤沐洗,能治宿疾。
昔李骧败李流于温水是也。
若水又径会无县,县有骏马河,水出县东高山。
山有天马径,厥迹存焉。
马日行千里,民家马牧之山下,或产骏驹,言是天马子。
河中有贝子胎铜,以羊祠之,则可取也。
又有孙水焉。
水出台高县,即台登县也。
孙水一名白沙江,南流径邛都县,司马相如定西南夷,桥孙水,即是水也。
又南至会无,入若水。
若水又南径云南郡之遂久县,青岭水入焉。
水出青蛉县西,东径其县下,县以氏焉,有石猪圻,长谷中有石猪,子母数千头。
长老传言,夷昔牧此,一朝化为石,迄今夷人不敢往牧。
贪水出焉。
青蛉水又东,注于绳水。
绳水又径三绛县西,又径姑复县北,对三蜂县,淹水注之。
三绛一曰小会无,故《经》曰:
淹至会无注若水。
若水又与母血水合。
水出益州郡弄栋县东农山母血谷,北流径三绛县南,北入绳。
绳水又东,涂水注之。
水出建宁郡之牧靡南山。
县、山并即草以立名。
山在县东北乌句山南五百里,山生牧靡,可以解毒。
百卉方盛,鸟多误食,乌喙口中毒,必急飞往牧靡山,啄牧靡以解毒也。
涂水导源腊谷,西北流至越巂入绳,绳水又径越巂郡之马湖县,谓之马湖江。
又左合卑水,水出卑水县,而东流注马湖江也。
又东北至犍为朱提县西,为泸江水。
朱提山名也。
应劭曰:
在县西南,县以氏焉。
犍为属国也,在郡南千八百许里。
建安二十年,立朱提郡,郡治县故城。
郡西南二百里,得所绾堂琅县,西北行上高山,羊肠绳屈八十余里,或攀木而升,或绳索相牵而上,缘涉者若将阶天。
故袁休明《巴蜀志》云:
高山嵯峨,岩石磊落,倾侧蒙回,下临峭壑,行者扳缘,牵援绳索。
三蜀之人,及南中诸郡,以为至险。
有泸津,东去县八十里,水广六七百步,深十数丈,多瘴气,鲜有行者。
晋明帝太宁二年,李骧等侵越巂,攻台登县,宁州刺史王逊遣将军姚岳击之,战于堂琅,骧军大败,岳追之,至泸水,赴水死者千余人。
逊以岳等不穷追,怒甚,发上冲冠,帢裂而卒。
按永昌郡有兰仓水,出西南博南县,汉明帝永平二年置。
博南,山名也,县以氏之。
其水东北流径博南山,汉武帝时,通博南山道,渡兰仓津,土地绝远,行者昔之。
歌曰:
汉德广,开不宾,渡博南,越仓津,渡兰仓,为作人!
山高四十里。
兰仓水出金沙,越人收以为黄金。
又有珠光穴,穴出光珠,又有琥珀、珊瑚、黄、白、青珠也。
兰仓水又东北径不韦县,与类水合,水出巂唐县,汉武帝置。
类水西南流。
曲折又北流,东至不韦县,注兰仓水。
又东与禁水合。
水自永昌县而北径其郡西,水左右甚饶犀象,山有钩蛇,长七八丈,尾末有岐,蛇在山涧水中,以尾钩岸上人牛食之。
此水傍瘴气特恶。
气中有物,不见其形,其作有声,中木则折,中人则害,名曰鬼弹。
惟十一月、十二月差可渡,正月至十月,径之无不害人。
故郡有罪人,徙之禁旁,不过十日皆死也。
禁水又北注泸津水,又东径不韦县北而东北流,两岸皆高山,数百丈,泸峰最为杰秀,孤高三千余丈。
是山于晋太康中崩,震动郡邑。
水之左右,马步之径裁通,而时有瘴气,三月、四月,径之必死,非此时犹令人闷吐。
五月以后,行者差得无害。
故诸葛亮表言:
五月渡泸,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故也。
《益州记》曰:
泸水源出曲罗巂下三百里,曰泸水。
两峰有杀气,暑月旧不行,故武侯以夏渡为艰。
泸水又下合诸水而总其目焉,故有庐江之名矣。
自朱提至道有水步道,水道有黑水、羊官水,至险难。
三津之阻,行者苦之,故俗为之语曰:
栖溪赤水,盘蛇七曲,盘羊乌栊,气与天通。
看都濩泚,住柱呼伊,庲降贾子,左担六里。
又有牛叩头、马搏颊坂,其艰险如此也。
又东北至道县,入于江。
若水至道,又谓之马湖江,绳水、泸水、孙水、淹水、大渡水随决入而纳通称。
是以诸书录记群水,或言入若,又言注绳,亦咸言至道入江,正是异水沿注,通为一律,更无别川可以当之。
水有孝子石,昔县人有隗叔通者,性至孝,为母给江膂水,天为出平石,至江膂中。
今犹谓之孝子石,可谓至诚发中而休应自天矣。
沫水出广柔微外,县有石纽乡,禹所生也。
今夷人共营之,地方百里,不敢居牧。
有罪逃野,捕之者不逼,能藏三年,不为人得,则共原之,言大禹之神所祐之也。
东南过旄牛县北,又东至越巂灵道县,出蒙山南,灵道县一名灵关道,汉制:
夷狄曰道。
县有铜山,又有利慈渚。
晋太始九年,黄龙二见于利慈池。
县令董玄之率吏民观之,以白刺史王濬,濬表上之晋朝,改护龙县也。
沫水出岷山西,东流过汉嘉郡,南流冲一高山,山上合下开,水径其间,山即蒙山也。
东北与青衣水合,《华阳国志》曰:
二水于汉嘉青衣县东,合为一川,自下亦谓之为青衣水。
沫水又东,径开刊县,故平乡也,晋初置。
沫水又东径临邛南,而东出于江原县也。
东入于江。
昔沫水自蒙山至南安西溷崖,水脉漂疾,破害舟船,历代为患。
蜀郡太守李冰发卒,凿平溷崖。
河神赑怒,冰乃操刀入水与神斗,遂平溷崖,通正水路,开处即冰所穿也。
延江水出健为南广县,东至牂柯鄨县,又东屈北流,鄨县故健为郡治也,县有犍山,晋建兴元年,置平夷郡。
县有鄨水,出鄨邑西不狼山,东与温水合。
温水一曰暖水,出犍为符县,而南入鄨水,鄨水亦出符县,南与温水会,阚駰谓之阚水,俱南入鄨水。
鄨水于其县而东注延江水。
延江水又与汉水合,水出犍为、汉阳道山闟谷,王莽之新通也。
东至鄨邑入延江水也。
至巴郡涪陵县注更始水。
更始水,即延江枝分之始也。
延江水北入涪陵水,涪陵水出县东,故巴郡之南鄙,王莽更名巴亭,魏武分邑立为涪陵郡。
张堪为县,会公孙述击堪,同心义士选习水者,筏渡堪于小别江,即此水也。
其水北至枳县入江,更始水东入巴东之南浦县,其水注引渎口石门,空岫阴深,邃涧暗密,倾崖上合,恒有落势,行旅避瘴,时有经之,无不危心于其下。
又谓之西乡水,亦谓之西乡溪,溪水间关二百许里,方得出山。
又通波注远,复二百余里,东南入迁陵县也。
又东南至武陵西阳县,入于西水。
《武陵先贤传》曰:
潘京世长为郡主簿,太守赵伟甚器之,问京:
贵郡何以名武陵?
京答曰:
鄙郡本名义陵,在辰阳县界,与夷相接,数为所破。
光武时移抬东山之上,遂尔易号。
《传》曰:
止戈为武。
《诗》云高平曰陵,于是名焉。
西水北岸有黚阳县,许慎曰:
温水南入黚。
盖鄨水以下津流沿注之通称也。
故县受名焉。
西乡溪口在迁陵县故城上五十里,左合酉水,西水又东际其故城北,又东径西阳故县南而东出也。
两县相去,水道可四百许里,于酉阳合也。
西水东南至沅陵县,入于沅。
存水出犍为县,王莽之孱也。
益州大姓雍闿反,结垒于山,系马柳柱,柱生成林,今夷人名曰雍无粱林,梁,夷言马也。
存水自县东南流,径牧靡县北,又东径且兰县北而东南出也。
东南至郁林定周县,为周水。
存水又东,径牂柯郡之毋敛县北,而东南与毋敛水合,水首受牂柯水,东径毋敛县为毋敛水,又东注于存水。
存水又东径郁林定周县,为周水,盖水变名也。
又东北至潭中县,注于潭。
温水出牂柯夜郎县,县故夜郎侯国也,唐蒙开以为县,王莽名曰同亭矣。
温水自县西北流,径谈藁,与迷水合。
水西出益州郡之铜濑县谈虏山,东径谈藁县,右注温水。
温水又西径昆泽县南,又径味县,县故滇国都也。
诸葛亮讨平南中,刘禅建兴三年,分益州郡,置建宁郡于此。
水侧皆是高山,山水之间,悉是木耳夷居,语言不同,嗜欲亦异,虽曰山居,土差平和而无瘴毒。
温水又西南径滇池城,池在县西,周三百许里,上源深广,下流浅狭,似如倒流,故曰滇池也。
长老传言:
池中有神马,家马交之,则生骏驹,日行五百里。
晋太元十四年,宁州刺史费统言:
晋宁郡滇池县两神马,一白一黑,盘戏河水之上。
有滇州,元封二年立益州郡,治滇池城。
刘禅建宁郡也。
温水又西会大泽,与叶榆仆水合。
温水又东南,径牂柯之毋单县。
建兴中,刘禅割属建宁郡。
桥水注之。
水上承俞元之南池。
县治龙池洲,周四十七里。
一名河水,与邪龙分浦,后立河阳郡,治河阳县,县在河源洲上,又有云平县,并在洲中。
桥水东流至毋单县,注于温。
温水又东南,径兴古郡之毋棳县东。
王莽更名有棳也。
与南桥水合。
水出县之桥山,东流,梁水注之。
梁水上承河水于俞元县而东南径兴古之胜休县,王莽更名胜棳县。
梁水又东径毋棳县,左注桥水。
桥水又东,注于温。
温水又东南,径律高县南,刘禅建兴三年,分牂柯置兴古郡,治温县。
《晋书地道记》治此。
温水又东南,径梁水郡南,温水上合梁水,故自下通得梁水之称,是以刘禅分兴古之盢南,置郡于染本县也。
温水东南,径镡封县北,又径来惟县东,而仆水右出焉。
又东至郁林广郁县,为郁水。
秦桂林郡也。
汉武帝元鼎六年,更名郁林郡。
王莽以为郁平郡矣。
应劭《地理风俗记》曰:
《周礼》郁人掌器,凡祭醊宾客之事,和郁鬯以实樽彝。
郁,芳草也,百草之华,煮以合酿黑黍,以降神者也。
或说,今郁金香是也。
一曰郁人所贡,因氏郡矣。
温水又东径增食县,有文象水注之,其水导源牂柯句町县。
应劭曰:
故句町国也。
王莽以为从化。
文象水、蒙水与卢惟水、来细水、伐水,并自县东,历广郁至增食县,注于郁水也。
又东至领方县,东与斤南水合。
县有朱涯水,出临尘县,东北流,泿水注之。
水源上承牂柯水,东径增食县而下注朱涯水。
朱涯水又东北径临尘县,王莽之监尘也。
县有斤南水、侵离水,并径临尘,东入领方县,流注郁水。
东北入于郁。
郁水即夜郎豚水也。
汉武帝时,有竹王兴于豚水,有一女子,浣于水滨,有三节大竹,流入女子足间,推之不去。
闻有声,持归破之,得一男儿。
遂雄夷濮,氏竹为姓。
所捐破竹,于野成林,今竹王祠竹林是也。
王尝从人止大石上,命作羹。
从者白无水。
王以剑击石出水,今竹王水是也。
后唐蒙开牂柯,斩竹王首,夷獠咸怨,以竹王非血气所生,求为立祠。
帝封三子为侯,及死,配父庙,今竹王三郎祠,其神也。
豚水东北流,径谈藁县,东径牂柯郡且兰县,谓之牂柯水。
水广数里,县临江上,故且兰侯国也。
一名头兰,牂柯郡治也。
楚将庄蹻溯沅伐夜郎,椓牂柯系船,因名且兰为牂柯矣。
汉武帝元鼎六年开。
王莽更名同亭。
有柱浦关。
牂柯亦江中两山名也。
左思《吴都赋》云吐浪牂柯者也。
元鼎五年,武帝伐南越,发夜郎精兵,下牂柯江,同会番禺是也。
牂柯水又东南径毋敛县西,毋敛水出焉。
又东,驩水出焉。
又径郁林广郁县为郁水。
又东北径领方县北,又东径布山县北,郁林郡治也。
吴陆绩曰:
从今以去六十年,车同轨,书同文。
至大康元年,晋果平吴。
又径中留县南,与温水合,又东入阿林县,潭水性之。
水出武陵郡镡成县玉山,东流径郁林郡潭中县,周水自西南来注之。
潭水又东南流,与刚水合。
水西出样柯毋敛县,王莽之有敛也,东至潭中入潭。
潭水又径中留县东,阿林县西,右入郁水。
《地理志》曰:
桥水东至中留入潭。
又云:
领方县又有桥水。
余诊其川流,更无殊津,正是桥、温乱流,故兼通称。
作者咸言至中留入潭,潭水又得郁之兼称,而字当为温,非桥水也,盖书字误矣。
郁水右则留水注之,水南出布山县下,径中留入郁,郁水东径阿林县,又东径猛陵县,泿水注之。
又东径苍梧广信县,漓水注之。
郁水又东,封水注之。
水出临贺郡冯乘县西,谢沭县东界牛屯山。
亦谓之临水,东南流径萌渚峤西,又东南左合娇水。
庾仲初云:
水出萌渚峤南流入于临。
临水又径临贺县东,又南至郡,左会贺水,水出东北兴安县西北罗山,东南流径兴安县西。
盛弘之《荆州记》云:
兴安县水边有平石,上有石履,言越王渡溪,脱履于此。
贺水又西南流,至临贺郡东,右注临水。
郡对二水之交会,故郡、县取名焉。
临水又西南流,径郡南,又西南径封阳县东,为封溪水。
故《地理志》曰:
县有封水。
又西南流入广信县,南流注于郁水,谓之封溪水口者也。
郁水又东径高要县,牢水注之。
水南出交州合浦郡,治合浦县,汉武帝元鼎六年平越所置也。
王莽更名曰桓合。
县曰桓亭,孙权黄武七年,改曰珠官郡。
郡不产谷,多采珠宝,前政烦苛,珠徙交趾。
会稽孟伯周为守,有惠化。
去珠复还。
郡统临允县,王莽之大允也。
牢水自县北流径高要县,入于郁水。
郁水南径广州南海郡西,泿水出焉。
又南,右纳西随三水,又南径四会浦水,上承日南郡卢容县西古郎究浦,内漕口,马援所漕。
水东南曲屈通郎湖,湖水承金山郎究,究水北流,左会卢容、寿泠二水。
卢容水出西南区粟城南高山,山南长岭连接天障岭西。
卢容水凑隐山绕西卫北,而东径区粟城北,又东,右与寿泠水合,水出寿泠县界。
魏正始九年,林邑进侵至寿泠县,以为疆界,即此县也。
寿冷县以水凑,故水得其名。
东径区粟故城南。
考古《志》并无区粟之名。
应劭《地理风俗记》曰:
日南故秦象郡,汉武帝元鼎六年开日南郡,治西卷县。
《林邑记》曰:
城去林邑步道四百余里。
《交州外域记》曰:
从日南郡南去,到林邑国,四百余里。
准径相符,然则城故西卷县也。
《地理志》曰:
水入海,有竹可为杖。
王莽更之曰日南亭。
《林邑记》曰:
其城治二水之间,三方际山,南北瞰水。
东西涧浦,流凑城下。
城西折十角,周围六里,一百七十步,东西度六百五十步,砖城二丈,上起砖墙一丈,开方隙孔。
砖上倚板,板上五重层阁,阁上架屋,屋上架楼,楼高者七八丈,下者五六丈。
城开十三门,凡宫殿南向,屋宇二千一百余间。
市居周绕,阻峭地险。
故林邑兵器战具,悉在区粟。
多城垒,自林邑王范胡达始。
秦余徙民,染同夷化,日南旧风,变易俱尽,巢栖树宿,负郭接山,榛棘蒲薄,腾林拂云,幽烟冥缅,非生人所安。
区粟建八尺表,日影度南八寸,自此影以南,在日之南,故以名郡。
望北辰星,落在天际,日在北,故开北户以向日,此其大较也。
范泰《古今善言》曰:
日南张重,举计入洛。
正旦大会,明帝问:
日南郡北向视日邪?
重曰:
今郡有云中、金城者,不必皆有其实。
日亦俱出于东耳。
至于风气暄暖,日影仰当,官民居止随情,面向东西南北,回背无定。
人性凶悍,果于战斗,便山习水,不闲平地。
古人云:
五岭者,天地以隔内外,况绵途于海表,顾九岭而弥邈,非复行路之径阻,信幽荒之冥域者矣。
寿泠水自城南,东与卢容水合,东注郎究,究水所积,下潭为湖,谓之郎湖浦口。
有秦时象郡,墟域犹存。
自湖南望,外通寿泠,从郎湖入四会浦。
元嘉二十年,以林邑顽凶,历代难化,恃远负众,慢威背德。
北宝既臻,南金阙贡,乃命偏将,与龙骧将军、交州刺史檀和之,陈兵日南,修文服远。
二十三年,扬旌从四会浦口,入郎湖。
军次区粟,进逼围城,以飞梯云桥,悬楼登垒。
钲鼓大作,虎士电怒,风烈火扬,城摧众陷,斩区粟王范扶龙首,十五以上,坑截无赦,楼阁雨血,填尸成观。
自四会南入,得卢容浦口。
晋太康三年,省日南郡属国都尉,以其所统卢容县,置日南郡,及象林县之故治。
《晋书地道记》曰:
郡去卢容浦口二百里,故秦象郡,象林县治也。
永和五年,征西桓温遣督护滕畯、率交、广兵伐范文于旧日南之卢容县,为文所败,即是处也。
退次九真,更治兵,文被创死,子佛代立。
七年,畯与交州刺史杨平,复进军寿泠浦,入顿郎湖,讨佛于日南故治。
佛蚁聚连垒五十余里,畯、平破之。
佛逃窜川薮,遣大帅面缚请罪军门。
遣武士陈延劳佛,与盟而还。
康泰《扶南记》曰:
从林邑至日南卢容浦口,可二百余里。
从口南发,往扶南诸国,常从此口出也。
故《林邑记》曰:
尽纮沧之徼远,极流服之先外,地滨沧海,众国津径。
郁水南通寿泠,即一浦也。
浦上承交趾郡南都官塞浦。
《林邑记》曰:
浦通铜鼓、外越、安定、黄冈心口,盖藉度铜鼓,即骆越也。
有铜鼓,因得其名。
马援取其鼓以铸铜马。
至凿口,马援所凿,内通九真、浦阳。
《晋书地道记》九德郡有浦阳县。
《交州记》曰:
凿南塘者,九真路之所经也,去州五百里。
建武十九年,马援所开。
《林邑记》曰:
外越纪粟。
望都纪粟出浦阳,渡便州至典由,渡故县至咸驩。
咸驩属九真。
咸驩已南,獐麂满冈,鸣咆命畴,警啸聒野。
孔雀飞翔,蔽日笼山。
渡治口,至九德。
按《晋书地道记》有九德县,《交州外域记》曰:
九德县属九真郡,在郡之南,与日南接。
蛮卢舆居其地,死,子宝纲代,孙党服从吴化,定为九德郡,又为隶之。
《林邑记》曰:
九德,九夷所极,故以名郡。
郡名所置,周越裳氏之夷国。
《周礼》九夷,远极越裳。
白雉象牙,重九译而来。
自九德通类口,水源从西北远荒,径宁州界来也。
九德浦内径越裳究、九德究、南陵究。
按《晋书地道记》,九德郡有南陵县,晋置也。
竺枝《扶南记》,山溪濑中谓之究。
《地理志》曰:
郡有小水五十二,并行大川,皆究之谓也。
《林邑记》曰:
义熙九年,交趾太守杜慧度造九真水口,与林邑王范胡达战,擒斩胡达二子,虏获百余人,胡达遁。
五月,慧度自九真水历都粟浦,复袭九真。
长围跨山,重栅断浦,驱象前锋,接刃城下,连日交战,杀伤乃退。
《地理志》曰:
九真郡,汉武帝元鼎六年开,治胥浦县。
王莽更之曰驩成也。
《晋书地道记》曰:
九真郡有松原县。
《林邑记》曰:
松原以西,鸟鲁驯良,不知畏弓。
寡妇孤居,散发至老。
南移之岭,崪不逾仞。
仓庚怀春于其北,翡翠熙景乎其南,虽嘤欢接响,城隔殊非,独步难游,俗姓涂分故也。
自南陵究出于南界蛮,进得横山。
太和三年,范文侵交州,于横山分界。
度比景庙,由门浦至古战湾,吴赤乌十一年,魏正始九年,交州与林邑于湾大战,初失区粟也。
渡卢容县,日南郡之属县也。
自卢容县至无变越烽火,至比景县,日中,头上景当身下,与景为比。
如淳曰:
故以比景名县。
阚駰曰:
比读荫庇之庇,景在己下,言为身所庇也。
《林邑记》曰:
渡比景至朱吾,朱吾县浦,今之封界。
朱吾以南,有文狼人,野居无室宅,依树止宿,食生鱼肉,采香为业,与人交市,若上皇之民矣。
具南有文狼究,下流径通。
《晋书地道记》曰:
朱吾县属日南郡,去郡二百里。
此县民,汉时不堪二千石长吏调求,引屈都乾为国。
《林邑记》曰:
屈都,夷也。
朱吾浦内通无劳湖,无劳究水通寿泠浦。
元嘉元年,交州刺史阮弥之征林邑,阳迈出婚,不在。
奋威将军阮谦之领七千人,先袭区粟,已过四会,未入寿泠,三日三夜,无顿止处。
凝海直岸,遇风大败。
阳迈携婚都部伍三百许船,来相救授。
谦之遭风,余数船舰,夜于寿泠浦里相遇,暗中大战,谦之手射阳迈柁工,船败纵横。
昆仑单舸,接得阳迈。
谦之以风溺之余,制胜理难。
自此还渡寿泠,至温公浦。
升平三年,温放之征范佛于湾分界阴阳圻,入新罗湾,至焉下,一名阿贲浦,入彭龙湾,隐避风波,即林邑之海渚。
元嘉二十三年,交州刺史檀和之破区粟,已,飞旍盖海,将指典冲,于彭龙湾上鬼塔,与林邑大战,还渡典冲。
林邑入浦,令军大进,持重故也。
浦西即林邑都也,治典冲,去海岸四十里。
处荒流之檄表,国越裳之疆南,秦、汉象郡之象林县也,东滨沧海,西际徐狼,南接扶南,北连九德,后去象林、林邑之号。
建国起自汉末,初平之乱,人怀异心,象林功曹姓区,有子名逵,攻其县,杀令,自号为王。
值世乱离,林邑遂立,后乃袭代,传位子孙。
三国鼎争,未有所附。
吴有交土,与之邻接,进侵寿泠,以为疆界。
自区逵以后,国无文史,失其纂代,世数难详,宗胤灭绝,无复种裔。
外孙范熊代立,人情乐推。
后熊死,子逸立,有范文,日南西卷县夷帅范椎奴也。
文为奴时,山涧牧羊,于涧水中,得两鲤鱼,隐藏挟归,规欲私食。
郎知检求,文大惭惧,起托云:
将而石还,非为鱼也。
郎至鱼所,见是两石,信之而去。
文始异之。
石有铁,文入山中,就石冶铁,锻作两刀。
举刀向鄣,因祝曰:
鲤鱼变化,冶石成刀,斫石鄣破者,是有神灵,文当得此,为国君王。
斫不入者,是刀无神灵。
进斫石鄣,如龙渊、干将之斩芦藁,由是人情渐附。
今斫石尚在,鱼刀犹存,传国子孙,如斩蛇之剑也。
椎尝使文远行商贾,北到上国,多所闻见,以晋愍帝建兴中,南至林邑,教王范逸,制造城他,缮治戎甲,经始廓略。
王爱信之,使为将帅,能得众心。
文谗王诸子,或徙或奔,王乃独立。
成帝咸和六年死,无胤嗣。
文迎王子于外国,海行取水,置毒子中。
饮而杀之,遂胁国入,自立为王。
取前王妻妾,置高楼土,有从己者,取而纳之,不从己者,绝其饮食而死。
《江东旧事》云:
范文,本扬州人,少被掠为奴,卖堕交州。
年十五六,遇罪当得杖,畏怖因逃,随林邑贾人渡海远去,没入于王,大被幸爱。
经十余年,王死,文害王二子,诈杀侯将,自立为王,威加诸国。
或夷椎蛮语,口食鼻饮,或雕面镂身,狼裸种,汉魏流赭,威为其用。
建元二年,攻日南、九德、九真,百姓奔迸,千里无烟,乃还林邑。
林邑西去广州二千五百里,城西南角高山长岭,连接天鄣岭,北接涧。
大源淮水出郍郍远界,三重长洲,隐山绕西,卫北回东,其岭南开涧,小源淮水出松根界,上山壑流,隐山绕南曲街回,东合淮流,以注典冲。
其城西南际山,东北瞰水,重堑流浦,周绕城下。
东南堑外,因傍薄城,东西横长,南北纵狭,北边西端,回折曲入。
城周围八里一百步,砖城二丈,上起砖墙一丈,开方隙孔,砖上倚板,板上层阁,阁上架屋,屋上构楼。
高者六七丈,下者四五丈。
飞观鸱尾,迎风拂云,缘山瞰水,骞翥嵬崿。
但制造壮拙。
稽古夷俗,城开四门,东为前门,当两淮渚滨,于曲路有古碑,夷书铭赞前王胡达之德。
西门当两重堑,北回上山,山西即淮流也。
南门度两重堑,对温公垒。
升平二年,交州刺史温放之,杀交趾太守杜宝别驾阮朗,遂征林邑,水陆累战,佛保城自守,重求请服,听之。
今林邑东城南五里,有温公二垒是也。
北门滨淮,路断不通。
城内小城,周围三百二十步,合堂瓦殿,南壁不开,两头长屋,脊出南北,南拟背日。
西区城内,石山顺淮面阳,开东向殿,飞檐鸱尾,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