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女》教案.docx
《《静女》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静女》教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静女》教案
《静女》教案
篇一:
教案
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诗是漫步古诗苑单元中的第一首必学诗歌,并且为语文抽考口语表达考试题目之一。
单元教学要求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或高声吟哦,或评点批注,或比较鉴别,进行个性化阅读赏析,并且在阅读中引导学生带着现代人的眼光进行感悟,从而充分感受古诗的语言美、情感美、思想美。
教学对象:
三中联办二·二班
教学内容:
(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漫步古诗苑单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习的有关常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掌握的表现手法和顶真、双关的修辞方法。
情感与态度目标:
想象三次约会的情景,使学生体会到少年的纯真和痴情。
教学重点:
学习的有关常识。
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的艺术特色。
引导学生用现代人的眼光审视纯真、热烈的爱情,激发学生的深层次思考。
授课学时:
1学时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提问引导法、比较法
课前准备
1.朗读诗歌,疏通字词的读音,认真思考课后练习。
2.查询有关的知识,如作者、作品、评价性的文章。
3.查找有关表达爱情和思家之情的诗歌、故事、乐曲。
以上三个预习作业,让学生在个人查询、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进行交流。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歌曲)
提起古诗学习,大家都会感觉枯燥乏味,今天,老师首先请大家听一首邓丽君演唱的。
(师生一起听歌)这首歌优美的旋律、深情的唱词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如梦如幻的诗境里。
但是你们知道吗,这首歌的歌词是台湾省著名女作家琼瑶根据当中的一首诗改编而来的。
说起大家在初中就有所了解。
现在,老师要以小组比赛的形式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了——
小组以抢答的方式回答问题。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是什么?
()
2.它收录的是哪个时代的作品?
距现在有多少年?
(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3000年的历史。
)
3.一共收录了多少篇诗歌?
(305篇。
)
4.这些诗歌是怎么分类的?
(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
民歌;雅:
宫廷乐歌;颂:
祭祀乐歌。
)
5.的表现手法有?
赋、比、兴。
(1)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铺陈
(2)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
(3)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联想
二.学习课文
爱情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也是文学永恒的主题。
现在的爱情大多是通过歌唱出来的,如“爱你没商量”、“死了都要爱”等等。
同样是爱情,在不同的时代就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我们的先人早就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来表达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也用“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来表达男子对女子刻骨铭心的思念。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关于爱情的古老诗歌,就是选自的。
(一)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纠正、强调个别字词的读音。
姝(shū)俟(sì)见(xiàn)踟蹰(chíchú)娈(luán)贻(yí)彤(tóng)管炜(wěi)怿(yì)归(kuì)荑(tí)洵(xún)
(二)全班朗读(强调节奏、感情基调的把握)
(三)具体讲解(采用提问教法):
第一章: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板书:
“境美”中:
俟我城隅)
1、这一章主要描写什么?
哪些字词交待地点人物?
男女恋人约会的场景“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城墙上的角楼)
(板书:
“境美”中:
俟我城隅)
2、“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刻画出男女主人公怎样的形象?
爱,通“薆”,扬雄:
“薆,谓薆蔽也。
”
少女天真活泼、调皮可爱的情态。
“我”的憨厚、真诚以及未见恋人的焦灼、忧虑的心情。
(板书:
“人美”中:
静女:
美丽、活泼、俏皮、热情。
男子:
憨厚、真诚、朴实)
第二章: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顶真:
前一句的结尾词语紧接着作为后一句的开头词语的那种首尾相“顶”的格式,又叫“连珠”、“蝉联”。
表达作用:
结构严密、上下衔接、语势贯通,音律优美(板书:
“语言美”中:
顶真)
这一章描写男女恋人见面后的情景。
(板书:
“境美”中:
贻我彤管)
1、“彤管”作用如何?
这一章表达“我”对少女怎样的感情?
“我”表面上是赞叹管箫之美,实际上是赞叹“静女”之美。
这表现了“我”对“静女”的爱恋。
文中的“汝”既指“彤管”又指的是“静女”,一语双关。
双关: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
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板书:
“语言美”中:
双关)
第三章: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顶真)。
这一章继续描写两人见面后的情景。
(板书:
“境美”中:
自牧归荑)
1、“荑”只是一根野外茅草,为何“我”觉得它“美且异”?
爱屋及乌,凸现单纯的爱恋之情。
2、静女送给男子两样什么礼物?
你认为他更喜欢哪样礼物?
“彤管”和“荑”。
更喜欢“荑”。
因为荑草是静女自郊外亲手采摘送给男子的,包含了静女对男子深深的情意。
正所谓“千里送鹅毛礼轻人意重”说得就是如此。
这也表现了男子对女子的情意真挚、热烈、专一。
(板书:
“情美”中:
真挚、热烈、专一)
三、诵读体会,探究艺术特色。
1、反复诵读“静女其姝?
?
静女其娈?
?
”,你有什么发现?
诗歌为什么要反复地吟唱?
这两首诗的部分内容反复使用了相同的句式,表达的意思也很相似,这种艺术手法叫“重章叠句”。
通过反复的吟咏,能造成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有助于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歌的思想感情。
(板书:
“语言美”中:
重章叠句)
2、通过人、物、情的巧妙融合,表现男子纯真、热烈的爱情。
诗人通过喜爱情人的赠物之美,来喜爱情人的美丽,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赠物之上,这种写法很新颖。
四、拓展训练,比较阅读。
青青子衿①,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②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③,在城阙④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释〕①衿——衣领。
青衿是周代学子的服装。
②嗣——传送,给予。
③挑、达——形容走来走去的情状。
④阙——古代城门上的楼。
比较和的异同。
不同点:
①角度不同:
是从男子角度描写爱情生活;是从女子角度抒发相思之情。
②情节不同:
写青年男女的约会;写女子在城楼上盼望恋人。
③基调不同:
调皮可爱,充满欢乐;缠绵悱恻,哀婉伤感。
④写法不同:
主要通过表情神态刻画人物;主要通过内心独白刻画人物。
共同点:
①对爱情的追求都大胆直率。
②感情真挚热烈。
③风格朴实、清新。
④都采用了重章复唱的手法。
五、本课小结
全诗采取男子的视角、追忆的口吻,描写了三次约会的情景,极富生活情趣;虽只言片语,却细腻传神地再现了一对青年男女的纯真、热烈的爱情,虽已过去两千多年,却也依然打动着在场的每一位。
六、作业布置。
1、回答课后问题,完成练习册习题。
2、归纳诗中通假字,并解释。
3、背诵课文
4、查找有关表达爱情和思家之情的诗歌、故事、乐曲。
把改变成一出小话剧,并自导自演。
附板书设计:
静女
篇二:
诗经静女教案
1
2
3
篇三:
静女_教案
教案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关于的文学常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受的感情基调:
男女主人公纯真、热烈的爱情。
3、通过的学习,掌握“赋”的表现手法和顶真、双关的修辞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感受的感情基调,通过的学习,掌握“赋”的表现手法和顶真、双关的修辞方法,分析、再现艺术形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蕴含的感情,所表达的爱情共性。
的朗读技巧。
教学难点:
的艺术特色。
人物艺术形象的把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回顾第一单元所学内容,导入新单元,介绍。
二、概况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或取其整数称。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并沿用至今。
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一)的编纂者
孔子删诗说、王者采诗说、周朝太师编定
(二)的分类:
1、体例分类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
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
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
即朝廷之乐,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大部分为贵族的作品,即所谓正声雅乐。
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31篇,74篇,共105篇。
除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③颂。
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诗又分为31篇,4篇,5篇,共40篇。
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2、从内容上划分:
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农事诗、燕飨诗、怨刺诗、战争徭役诗、婚姻爱情诗(老师关键字词板书)
(二)的艺术特点
1、赋比兴(表现手法)
2、的句式
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
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
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
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不仅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而且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第二课时
一、课文导入:
爱情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也是文学史上永恒的母题。
我们先人早就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来表达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也用“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来表达男子对女子刻骨铭心的思念;以及“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那是指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的愁情恰似苍茫的秋水,萧瑟的芦苇。
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首——(板书)
二、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纠正、强调个别字词的读音。
姝(shū)俟(sì)见(xiàn)蜘蹰/躇(chíchú)娈(luán)贻(yí)彤(tóng)管炜(wěi)怿(yì)归(kuì)荑(tí)洵(xún)
三、全班朗读(强调节奏、感情基调的把握)
四、老师范读。
五、全班再齐读一次,用3~5分钟背诵全诗。
六、具体讲解(采用提问教法):
第一章: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板书:
见面前,约会的场景)
1、这一章主要描写什么?
哪些字词交待地点人物?
男女恋人约会的场景“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城墙上的角楼)
2、“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刻画出男女主人公怎样的形象?
爱,通“薆”,扬雄:
“薆,谓薆蔽也。
”
少女天真活泼、调皮可爱的情态、“我”的憨厚、真诚以及未见恋人的焦灼、忧虑的心情
第二章: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顶真:
前一句的结尾词语紧接着作为后一句的开头词语的那种首尾相“顶”的格式,又叫“连珠”、“蝉联”。
表达作用:
结构严密、上下衔接、语势贯通,音律优美(板书)
这一章描写男女恋人见面后的情景。
“彤管”作用如何?
这一章表达“我”对少女怎样的感情?
“我”表面上是赞叹管箫之美,实际上是赞叹“静女”之美。
这表现了“我”对“静女”的爱恋。
第三章: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顶真)。
这一章继续描写两人见面后的情景。
1、“荑”只是一根野外茅草,为何“我”觉得它“美且异”?
爱屋及乌,凸现单纯的爱恋之情。
板书:
“彤管”“荑”的双关作用,
总结:
1、这首诗描写了热恋中的男女青年约会时极富生活情趣的情景,极富写实性;
2、只言片语,却细腻、传神地描绘了人物的感情变化:
“我”从“搔首踟蹰”,焦虑异常到“说怿女美”,爱不释手;
3、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可爱的少女和一个憨厚、痴情的少年的形象。
七、介绍新诗:
著名学者余冠英先生对此诗曾作了极为达情传神的今译,现抄录如下供你参考:
幽静的姑娘撩人爱,约我城角楼上来。
暗里躲着逗人找,害我抓耳又挠腮。
幽静的姑娘长得俏,送我一把红管草。
我爱你红草颜色鲜,我爱你红草颜色好。
牧场嫩草为我采,我爱草儿美得怪。
不是你草儿美得怪,打从美人手里来。
虚词积累:
其:
①第三人称代词。
表示领有,作定语。
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她们、它们)的,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
②指示代词,相当于这,那。
例: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
又,其中的。
例:
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
——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
③句中语气词,表示揣测、反问、命令等。
例: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祍矣。
——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
④形容词词头。
例: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
——
于:
在文言文中,“于”最重要的用法就是介词用法。
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其意义是不同的。
如果“于”字在一个短语或句中前边是动词,后边是名词(这个名词是地名)则此时为“在”、“到”的意思。
“游于三辅”、“舍于其址”;如果在一个短语或句中前边是动词,后边是表示人名的名词,此时句中的“于”是“向”、“对”的用法。
“言于孙权”,“赵氏求救于齐”;如果“于”的前面是形容词,他往往又是“比”的意思,如“王若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临国也。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值得注意的是,“于”用作介词时,还可以作为被动句的形态标志,引进动作行为的施事。
如:
郄克伤于矢,流血及屦。
——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
八、实践活动:
表演
具体要求:
一人旁白,两人(一男生一女生)表演
根据诗歌内容,认真揣摩男女主人公的情态及心理活动。
九、布置作业:
1、回答课后问题
2、背诵课文
3、预习
附:
课堂扩展(第一课时)
※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中赋、比、兴的解释,从来就有很多说法,这里,我们只引用朱熹的话加以说明: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铺叙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联想
用今天的话说:
“赋”就是直接叙事、刻画和抒情;“比”就是打比方;“兴”就是起头,即先说别的事物,以引出诗人要说的事物。
赋、比、兴都是诗人用以构筑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的方法,一般说来,虽某些诗侧重用赋、或比、或兴,而多数则是交互运用。
德国艺术大家温克尔曼曾经赞叹古希腊艺术的魅力在于“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
马克思也说,希腊艺术的魅力在于它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而童年一去不复返,因而也是永恒的。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