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认知心里学的领域他涉及心理过程的全部范围.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502062 上传时间:2023-03-0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7.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知心理学认知心里学的领域他涉及心理过程的全部范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认知心理学认知心里学的领域他涉及心理过程的全部范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认知心理学认知心里学的领域他涉及心理过程的全部范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认知心理学认知心里学的领域他涉及心理过程的全部范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认知心理学认知心里学的领域他涉及心理过程的全部范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认知心理学认知心里学的领域他涉及心理过程的全部范围.docx

《认知心理学认知心里学的领域他涉及心理过程的全部范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知心理学认知心里学的领域他涉及心理过程的全部范围.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认知心理学认知心里学的领域他涉及心理过程的全部范围.docx

认知心理学认知心里学的领域他涉及心理过程的全部范围

.

認知心理學

認知心裡學的領域

他涉及心理過程的全部範圍-----從感覺到知覺、圖像識別、注意、學習、記憶、概念的形成、

思維、表象、回憶、語言、情緒和發展過程,而且還貫穿於行為的各個領域。

認知心裡學的定義

「認知」簡單說就是知識的獲得與使用

◎知識在我們的記憶中式如何被儲存的

◎儲存什麼記憶內容

梅爾(Mayer1981)將認知心裡學定義為:

為瞭解人類行為,而對人類心智歷程及結構所做的科

學分析。

認知心理學的主要理論架構是訊息處理模式(Informationprocessingmodle)

感官儲存

過濾

型態辨認

選擇

短期記憶

長期記憶

輸入

反應

「過濾」與「選擇」階段是關於「注意力」的2種理論

◎型態辨識(Patternrecognition):

指我們認出進入的訊息是什麼

認知心理學的歷史

認知心理學的興起,距今雖不過二、三十年,但其根源可以溯至古希臘哲學時代。

◎柏拉圖(Plato)認為人類記憶的形成是由知覺對事物直接的翻版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認為知識的獲得應經由三個法則:

相似、對比、相近。

這三個結

構法則流傳至今未變

◎洛克(JohnLocke)為首的經驗主義(empiricism):

知識來至學習或經驗

◎笛卡兒(Descartes)和康德(Kant)的理性主義(rationalism):

知識來至先天結構

科學心理學的誕生與流變

◎1879馮德(WilhelmWundt):

創立第一個心理實驗室,為結構學派(structuralism)。

他使用的方法—內省法,備受後來研究者的批評。

◎1920華生(JohnWatson):

行為主義(behaviorism)心理學派,強調外在可以觀察得到的

行為,完全摒棄內在的歷程與結構的探討。

強烈反對結構學派。

◎完形心理學(gestaltpsychology)主要研究知覺與意識,是心智歷程和結構為心理學的內

涵,同樣反對結構學派。

◎1950新行為主義(neo-behaviorism):

修正行為主義,接受刺激與反應間的中介歷程為

心理學的研究主題

認知心理學的興起

心理學外的3大勢力給予心理學家新的希望與啟示

◎電腦科學(Computerscience):

AI

◎訊息理論(informationtheory)

◎心理語言學(psycholingguistics)

感覺和知覺

◎感覺:

刺激基本形式的最初體驗。

◎知覺:

對感覺訊息加以解釋的高級認知。

知覺歷程(ThePerceptualProcess):

取決於我們感官察覺的刺激能,及我們已具有的知識。

閾限:

1.

絕對閾(absolutethreshold)(刺激閾stimulusthreshold)刺激引發感覺系統的最小物理量能。

2.

刺激頂(stimulustop):

指刺激強度達最高界限。

3.

差異閾(differencethreshold):

辨別兩刺激之間最小的差異刺激量。

信號檢測理論

◎50年代中期,信號檢測理論的應用改變了感覺閾限概念化的方法,當時,受行為主義的

影響(刺激---反應S-R)

◎但人類對刺激之有無不僅僅信號強度的影響,且受任務的性質和受測者對結果的認識影

響。

知覺廣度

◎在一次短暫的呈現,我們能夠體驗多少事情?

◎賈瓦(javal,1878)觀察到,閱讀不是平穩的掃視一行課文,而是從一個注視點跳躍到另

一個注視點。

◎閱讀發生在注視點上,人眼球固定時間約250釐秒(一釐秒是1/1000秒)

◎奈瑟(neisser,1967)將視覺印象的持續性及作進一步的短暫可行,視作一個狀態,稱為

圖像記憶

二.注意力與感官訊息的儲存

感官信息的儲存

◎感官訊息的儲存(sensoryinformationstroe)環境中的訊息,經感官接收,做短暫的停

留,若沒引起個體的注意,很快就消失。

◎視覺訊息的儲存:

眼球固定時才能吸收訊息,約250釐秒(釐秒是1/1000秒)

◎視像記憶(iconicmemory):

指的是短暫的視覺儲存,電影、卡通就是利用這原理設計的。

◎聽覺訊息的儲存:

稱為回聲記憶(echoicmemory)

注意理論

1.瓶頸理論(BottleneckTheories):

◎過濾模式(AFilterModel):

布羅德班(Brodbent,1957),

「注意」是一個過濾器,只讓有

限的訊息通過,所以不被注意的訊息完全摒棄在外。

雙耳分聽實驗

◎減弱模式(AnAttenuationModel):

垂斯曼(Treisman,1960),認為過濾器並不完全摒棄

不受注意的訊息,而是將訊息減弱。

然而有些詞的閼值永遠比其他詞低,因此容易辨認。

◎選擇模式(AMemorySelectionModel):

達區(Deutsch)及諾曼(Norman),將瓶頸放在型

態辨認之後。

「注意」相當訊息的選擇階段,是發生知覺分析之後,不重要的訊息很快的

被忘掉。

2.容量理論(CapacityTheories)

◎容量模式(acapacitymodel)

卡尼曼(Kahneman,1973),認為注意力的容量有限,是非

常有限的心理資源,依工作的難易分配這些資源。

◎多元模式(amultimodetheory):

蔣斯頓和漢滋(Johnaton&Heinz,1978)提出一個綜合

瓶頸理論和容量理論。

他們認為個體可以選擇將瓶頸至於何處。

自動化

由注意力的容量理論得知,一個程序需要多少注意力,端是其熟練程度而定。

越熟練,需要

的注意力越少,而極度熟練的程序可以完全不需要注意力,即是自動化(auyomaticity)

◎史初普效應(Stroop,1935):

如「紅」字塗上白色、

「黃」字塗上紅色…等,然後要受測者

說出字的顏色,收測者常不自覺讀出字。

就是認字達到自動化。

◎自動化的三個標準:

1.不需意圖就發生,2.並不引起意識知覺,3.不干擾其他心智活動。

注意力與睡眠

我們睡眠似乎可以控制對外來訊息的反應:

對某些訊息較不注意,對某些訊息則較警醒。

嬰兒的哭聲可以將熟睡的母親吵醒,交通的吵鬧則不行。

◎睡眠學習的可能性:

由於定義與程序的不同,而有正反2面的答案,難有定論。

三.型態辨認

完形組織法則

完形心理學派的「完形」有「組織結構」或「完整型態」的意思

◎整體給予人的印象超越部分的總和

◎接近法則、相似法則、連續法則、閉合法則

型態描述取向

1.模印比對理論

我們腦中儲存各種型態,這些型態稱為模印(Templates),凡進入的訊息被拿來跟模印比對,

若符合了,就出現該訊息。

2.特徵分析論

◎主張一切事物皆由一些基本的特徵組成,只要符合這些基本特徵的刺激就能被認出是該

物。

◎伏魔殿(Pandemoniun):

利用特徵偵測系統發展的一套手寫印刷字母的電腦程式。

塞爾費舉

(Selfridge,1959)

3.原型論

◎認為我們在長期記憶中儲存許多事物的最典型例證,即是原型(prototype)。

◎原型:

包括該類事物最多的特徵或訊息。

◎原型論比特徵分析論、模印比對更具彈性。

型態辨識是個相當複雜的歷程,以上各理論為相互互補,交互使用。

訊息處理

1.「由下而上」和「由上而下」的處理

◎由下而上(bottom-upprocessing):

又稱資料導向,是由低層次訊息(如刺激的特徵)開始

處理,以提供下一高層次的輸入

◎由上而下(top-downprocessing):

是依據期望,幫助我們詮釋不完整的感官輸入,所以

又稱為觀念導向(conceptuallydriven)。

例如脈絡(context)對辨認字母的影響

THECAT

◎由下而上是較機械化的,其工作是從視覺輸入抽出線索,加以詮釋

◎由上而下則是由儲存在記憶中的知識引導,較具有彈性。

很多時候期望(由上而下)凌駕

由下而上的處理,如幻覺。

2.脈絡效果

◎字優效果:

從單字中辨識一個字母要比隨意字母串中或字母本身來的快,惠勒

(Wheeler,1970)

◎句子脈絡效果:

句子中單字要比字串中的單字或單字單獨出現更容易辨識。

四.記憶結構

雙記憶理論

◎源起:

1890年威廉•詹姆斯(WilliamJames)曾經區別兩種記憶成分。

立即性的記憶稱為

「初級記憶」

,間接的記憶稱為「次級記憶」

◎為現代記憶理論奠下基礎,現在稱為短期記憶(short-termmemory)長期記憶(long-term

memory)

◎證據:

生活經驗,如記電話號碼。

◎序列位置曲線(serialpositioncurves):

來至心裡學的證據,讓受測者記憶一系列項目,

然後自由回憶,發現最先和最後呈現的項目,回憶的正確率最高,稱為

「初始效應」

(primacy

effect)和「時近效應」

(recencyeffect)

3段儲存的記憶模式

◎艾特金生和虛芙苓(Atkinson&Shiffrin,1968)根據雙記憶理論加以擴充

◎加入感官儲存與長期、短期,形成3段儲存的記憶模式

◎過程如下:

1.

訊息經感官記錄器,供型態辨認,若沒引起注意,很快就消失

2.

引起注意,經複述,至短期記憶,約30秒若沒複述,很快就消失

3.

經複述或與舊記憶產生關連,進入長期記憶,具永久性。

◎最大特點,認為人類記憶系統還包括控制歷程,因個體工作需求而選擇、使用。

對資訊進

出短期記憶儲存的控制。

短期記憶

◎功能:

訊息在此做短暫的停留,供我們使用,又稱「工作記憶」

◎容量:

米勒(Miller,1956)提出「神奇的七,加、減二」個意元(chunks)的說法。

一個意元是一個明顯的訊息,根據個人主觀意元來計算。

◎維持時間:

約30秒

◎遺忘原因:

干擾和消退

◎登碼形式:

訊息要存在記憶中,必須經過編碼(encoding)

,就是將外在物理刺激,轉化

成內在的抽象形式,亦即「心理表徵」

(mentalrepresentation)

◎許多心理學家認為短期記憶的登碼形式以「聲碼」為主,而長期記憶以「意碼」為主。

◎短期記憶的登碼形式有聲碼、形碼和意碼。

◎記憶搜尋:

逐一搜尋、平行搜尋。

長期記憶

◎遺忘原因

1.

痕跡消退論(tracedecaytheory):

隨著時間的逝去,記憶表徵之間的連繫逐漸變弱、

變淡。

2.

干擾論:

一般干擾論的實驗是用配對連結學習。

3.

提取的問題:

他們認為記憶可能不是隨時間消逝,而是隨新的訊息而改變。

記憶後引

導問題的影響。

◎登碼形式:

除意碼、形碼、聲碼,雖常短期記憶的登碼形式各有偏重,但有許多種的合理

形式儲存訊息。

記憶的組織模式

記憶表徵中有許多形式、代碼,但這些代碼在記憶中又是如何相互關連的?

1.

簡單連結(simpleassociations)

訊息在接近性(contiquity)

、相似性(similarity)、

對比性(contrast)

,相互連結在一起。

探討訊息如何在記憶中式如何組織及表徵的模式,

統稱「語意記憶模式」

2.

語意記憶模式

(1)網絡模式:

屬於聯結論,記憶表徵間的關係是能說明關係的聯節

⊙柯林斯與奎利安(collins&quillian)模式:

將每一個詞與其他詞一階層關係組

織在一起。

是根據電腦程式的記憶組織提出模式。

⊙擴散激發模式(spreadingactivationtheory)

是柯林斯和羅芙特斯所提出,主

張記憶是一複雜的聯結網絡,特定記憶在有關的概念間依連線擴散開來,聯結強度由

聯線長短表示。

⊙命題網絡模式(propositionalnetworks)

安德生和包爾,知識表徵是以命題的

形式儲存於記憶,簡稱HAM。

安德生根據HAM發展出一個更詳盡的「思想調整控制」簡稱ATC

*陳述性知識:

知其然(knowingthat)的知識

*程序性知識:

知其所以然(knowinghow)的知識

(2)分組理論模式

認為長期記憶中的資料是由一組一組的訊息所組成,基本假設是訊息在記憶中分屬不

同組別,而這些組別相互重疊。

「有些S是P」

「所有的S是P」

,提出2階段模式。

(3)語意特徵比較模式

認為長期記憶由語意特徵所組成,將特徵分為2大類:

定義性特徵(defining

features)

、屬性特徵(characteristicfeatures)

記憶的種類

一.程序性記憶與命題記憶

塔敏(Tulving)將記憶分為兩大類:

程序性記憶與命題記憶。

程序性記憶:

是對程序性知識的記憶,是屬於技能性的,知道如何做(knowinghow)的記憶,

如學騎車、織毛線等。

經充分練習,達自動化。

命題性記憶:

對知識、訊息的記憶。

是一般所謂的陳述性記憶,也就是平常所學的事實知

識的記憶。

二.事件記憶與語意記憶

塔敏又將命題性記憶分成2類:

事件記憶與語意記憶

事件記憶是對我們個人經驗的記憶,語意記憶則是對一般知識的記憶

事件記憶儲存的是事件,語意記憶儲存的是事實、概念。

幫助記憶的方法

◎位置法:

1.按照序列排列熟悉的位置2.創造與地點有聯繫的回憶3.重訪地點進行回憶

熱狗----車道=一個沿著車道滾動的大熱狗

貓食----車庫內=一個在車庫內吃的很大聲的貓

◎字勾法:

先學習一組字,然後將真正要學習的項目,用心像和這組字產生聯結

◎關鍵字法:

應用於第二語言的字彙學習上,找出外國字部分發音相似的本國字(關鍵字)

進行心像連結。

◎組織基模:

記憶以某種方式(分類、有系統的或視覺的)組織化的材料優於為組織化的材

料。

◎數字回憶:

數字與英文結合的密碼

◎名子的記憶:

名子與特徵的結合

五.記憶歷程

記憶歷程大致可分為編碼、儲存和提取。

處理層次論

◎克雷克和洛克哈特(Craik&Lockhart,1972)提出

◎訊息的分析由感官層次到型態辨認,最後到語意的擴展。

形成記憶痕跡。

◎越深層次的分析,痕跡越強、越持久。

◎在任一層次的分析,訊息可以一再循環,克雷克和洛克哈特稱此歷程為「初級記憶」

(PM)

並用來解釋容量限制的現象。

編碼與提取

訊息需要被提取出來使用,所以提取與編碼之間應該有相當的交互作用。

◎組織促進記憶與回憶:

學習時,將資料作有系統的組織,可以幫助恢復記憶。

◎編碼特定原則:

編碼時存在的線索在提取時也存在,會使提取最佳。

有關學習時,情境、

狀態、心情依賴等實驗都是驗證。

◎建構與在建構的假設

有些研究學者認為人們在初次學習時,可能利用他們的知識去建構與瞭解訊息。

相對的,有些研究學者認為記憶是在建構的歷程,人們往往只記得大概的情節,然後回

憶時再建構出細節。

記憶的提取

研究長期記憶的提取,最常用的2種方式是回憶法(recall)再認法(recognition),許多研

究發現再認優於回憶。

但是回憶與再認似乎是不同的歷程,會造成不同的結果。

六.概念形成、推理與決策

◎概念的形成(conceptformation)

區分類別間的重要特質以形成概念。

◎推理(reasoning):

從目前的知識和理念去進一步推論。

◎決策(decisionmaking):

衡量眾多的可能結果而作出選擇。

◎問題的解決(problemsoliving):

嘗試完成任何各式各樣的目標,這歷程更牽涉推理和

決策。

概念形成

◎根據某些事物共有的重要屬性或特徵,將其歸為一類,就形成一概念。

◎行為學派心理學家以聯結論(association)來解釋概念的形成,他們認為刺激的正確配

對得到增強,然後再經類化與區別作用,就逐漸形成概念。

◎認知心理學家持不同的看法,大致可分為2種:

1.

假設驗證:

人們經假設與驗證來學習概念。

2.

由典型例證學習:

自然概念的另一特點,類別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原型。

所以「桌椅」

較「檯燈」更能代表傢俱。

推理

◎心理學家對推理和決策歷程的探討大致採用2種模式:

1.探討人們實際推理與決策的敘述

模式(descriptivemodel),2探討人們應該如何推理和決策,以達理想標準的規範模式

(normativemodel)

◎形式推理(formalresoning)分為兩種:

演繹(deduction)和歸納(induction)

演繹推理:

◎三段論法:

亞里斯多德首創,

所有的A是B所有的學生都上學

C是A小華是學生

所以C是B所以小華是學生

◎信仰偏見:

人們傾向接受他們認為結論是真的爭辯,而拒絕他們認為結論是偽的爭辯。

◎條件式推論:

1.是認知心理學家探討最多的形式推論。

形式

名稱

舉例

分析

若P,則Q

正引法

(有效結論)

假若下雨,我就帶傘

下雨了,

因此我帶雨傘

若P,則Q;

非Q因此非

P

反引法

(有效結論)

假若下雨,我就帶傘

我沒帶雨傘

因此沒下雨

若P,則Q;

非P因此非

Q

否認前置事件

(無效結論)

假若下雨,我就帶傘

沒下雨

因此我沒帶雨傘

條件只說明下雨情況,帶傘,

並沒說明不下雨情況,帶不帶

若P,則Q;

P因此Q

確定結論

(無效結論)

假若下雨,我就帶傘

我帶傘了

因此下雨了

帶傘的原因不一定是下雨

歸納推理

歸納推理由一組事實總結出一般性結論,所以歸納推理是根據經驗所作的可能判斷。

前天烏雲密佈,就下雨

昨天烏雲密佈,就下雨

今天烏雲密佈,就下雨

歸納:

烏雲密佈,就下雨

決策

人們很容易忽略客觀的可能性,而相信自己直覺的人格理論。

許多研究者發現,我們利用很多捷思法(heuristic)做決策。

捷思法

1.

代表性:

人們估計事情的可能性,受衡量其與母體之基本特性的相似度所影響,稱為代表

性捷思法(representativenessheuristic)

2.

便利性:

估計事件的可能性受是否能輕易浮上心頭所影響。

3.

問題呈現方式:

4.

賭徒謬論:

賭徒在連續輸了好幾次後,總認為這次贏的機會比較大。

事實上機率是一樣的。

5.

定錨調整:

我們作出初次評估(第一印象)後,以後的估計只是根據初次的估計上下調整

而已。

許多人格研究顯示我們對人的偏見常由第一印象而來。

6.

事後之明:

「我就知道會這樣」「我們該事先預防ㄚ」,事件發生之前,有誰能預料呢?

預期價值

能精準估計可能性是決策的重要技能,但要作出好的決策,光準確估計可能性是不夠的,還

必須評估各種行動的結果。

將不同結果的價值和可能性合併就稱為預期價值。

公式如下:

預期價值=可能性(贏)X價值(贏)+可能性(輸)X價值(輸)

擲骰子遊戲,出現6贏5元,每玩1次付1元。

預期價值=1/6X(5-1)+5/6X1=-1/6元

七問題的解決

所有認知活動本質上可以說是問題的解決,因為人類的任知識有目的性的。

問題解決的步驟

◎最早嘗試分析問題解決步驟的是瓦拉斯(wallas,1926)

,他將問題分為4個步驟

1.

準備期:

選好問題,蒐集資料,初期步驟

2.

醞釀期:

若初期步驟無法解決,就轉移注意力至其他活動(娛樂與睡眠)

3.

豁朗期:

靈光一現

4.

驗證期:

驗證答案

◎壽溲(Solso,1991)提出較詳細的問題解決步驟

1.

確認問題

2.

問題表徵

3.

計畫解決行動

4.

執行計畫

5.

評估計畫

6.

解決評估行動

問題表徵

◎表達方式與解題難易

問題表徵,即是問題的呈現

◎定義良好(well-definedproblems)和不良(ill-definedproblems)的問題

好的問題應具備這些條件

1.

初始狀態

2.

目標

3.

物件(資源)

4.

操作規則

5.

限制

問題解決方法的尋找

◎解決途徑

◎問題解決可以說是解決者嘗試從初始狀態和目標之間的問題空間,尋求正確的解決途徑。

◎基本上有2種

1.

定程法(algorithms):

隨機尋求,將可能的解決方法列出,直到找到正確答案為止。

2.

捷思法:

運用問題中的訊息來找正確或較可能的途徑,它必須依賴問題解決者的知識

和經驗。

⊙方法—目的分析:

找出目前狀態和目標間的差異,使用一些方法來減少差異。

如河內之塔(TowerofHanoi)

⊙倒推法:

如數學的證明題

⊙類比法:

是指舊問題的解決辦法可以用來引導新問題的解決。

妨礙問題解決的因素

兩種最多妨礙問題解決的因素:

心向和功能固著

1.

心向:

人們傾向重複使用先前成功的解題經驗來解決新問題。

2.

功能固著:

瞪克(dincker,1945)人們受限制於物體的原有功能,在新的情境中不能有效

的使用他來解決問題。

◎梅爾(maier,1931)

繩索的問題。

2條從天花板垂下的繩子,距離很遠無法同時抓住他

們。

電腦模擬

◎Mayer,1977,指出即使電腦和人類相同的行為輸出,並不意味兩者使用相同的認知歷程。

◎有聲思考法(thinkingaloud)

將思考大聲說出來。

◎GPS電腦模擬程式:

使用策略是「方法----目的」的分析。

他只能處理定義良好的問題,

無法從過去解題經驗學習。

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

◎後設認知自從1970年出現,引起相當廣泛的討論,國內有學者譯為「統合認知」

◎四大歷史淵源:

1.

以口頭報告的認知歷程

2.

訊息處理模式的執行控制(executivecontrol)概念

3.

皮亞傑(Piaget)的自我調整理論

4.

微高斯基(Vygotsky)的他人調整理論(兒童透過和成人互動學到各種認知技能,其

發展由他人調整進步至自我調整)

◎後設認知的重要性:

瞭解自己的學習歷程與認知過程

弗拉福

◎定義:

弗拉福(flavell,1976)將後設認知定義為「一個人對自己的認知過程、結果的知

覺及自我調整」

◎後設認知知識:

一個人獲得有關認知(或心裡)事件的知識,分三類:

⊙人的變項:

人類是認知的有機體之知識

⊙工作的變項:

一個人學習到訊息性質會影響或限制一個人的處理之知識。

⊙策略的變項:

一個人學到為達各種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