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15课张衡传专项测试同步训练.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501758 上传时间:2023-03-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第15课张衡传专项测试同步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第15课张衡传专项测试同步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第15课张衡传专项测试同步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第15课张衡传专项测试同步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第15课张衡传专项测试同步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第15课张衡传专项测试同步训练.docx

《高中语文第15课张衡传专项测试同步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第15课张衡传专项测试同步训练.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第15课张衡传专项测试同步训练.docx

高中语文第15课张衡传专项测试同步训练

高中语文第15课张衡传专项测试同步训练

2020.03

 

1,请根据本单元学习的课文,并参考以下材料,以《浅议孟子的”民本思想》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附材料: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夫诸侯为大夫。

B、不嗜杀者能一之。

天下莫不与也。

C、(万章问“尧以天下与舜,有诸?

)孟子曰:

“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万章曰:

“然是舜有天下也,孰与之?

)曰:

“天与之”。

“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

”(《孟子•万章》)

D、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之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之视君如国人;君主之视臣如土介,则臣之视君如客仇。

E、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税,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人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

则地方百里而可王。

F、国人皆曰贤,然后察王,见贤焉,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G、春秋无义战。

H、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I、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武,字子卿。

……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

匈奴留汉使前后十余辈。

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尽归汉使,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会武等至匈奴,虞常私侯胜曰:

“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

”张胜许之。

后月余,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

单于子弟发兵与战。

虞常生得,其余毕死,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武曰:

“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欲自杀,胜、惠共止之。

虞常果引张胜。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

武谓惠等: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引佩刀自刺。

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

武半日复息。

惠等哭,舆归营。

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己,律曰:

“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单于募降者赦罪。

”举剑欲击之,胜请降。

律谓武曰:

“副有罪,当相坐。

”武曰:

“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

”复举剑拟之,武不动。

律曰:

“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富贵如此!

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

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武不应。

律曰:

“君因我降,与群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

”武骂律曰:

“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

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窖中,绝不饮食。

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

杖汉节牧羊,臣起操持,节旄尽落。

昭帝即位,匈奴与汉和亲。

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

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

教使者谓单于:

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

“武等实在。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赞曰:

孔子称“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苏武有之矣。

(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有删改)

[注]羝乳:

公羊生小羊。

乳,生子。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匈奴留汉使前后十余辈辈:

B.置币遗单于币:

钱币

C.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白:

禀告

D.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谢:

道歉、谢罪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河东凶亦然

B.羝乳乃得归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C.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单于使使晓武

D.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3.以下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苏武忠贞爱国的一组是()

①见犯乃死,重负国。

②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③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

④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⑤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⑥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A.①②③④B.②④⑤⑥C.①②⑤⑥D.②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文章起笔将苏武出使匈奴置于匈奴与汉窥探对方虚实这一背景中,为塑造苏武形象铺垫下严酷的历史环境。

B.文章成功运用对比的艺术手法;通过与虞常、张胜、卫律等人言与行的对比塑造苏武形象,在对比中见出人物的正邪之别。

C.苏武被扣押了19年,在漫长的岁月中他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一方面环境艰苦,生活困厄,另一方面匈奴首领不断对他威逼利诱。

D.文末“赞曰”是作者的议论,他继承了《史记》的写法,清代的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也借鉴了这种写法。

5.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用“/”断句。

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6.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2)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3,下列各句判断错误的是()

A.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判断句)

B.封之以膏腴之地(介宾结构作状语后置)

C.夫晋,何厌之有?

(“之”是疑问句宾语前置的标志词。

D.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无乃……乎”可以译成“难道……吗”表示一种反问语气。

4,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A.属()文邓骘()B.逾侈()璇()玑

C.驿()站河间相()D.骸()骨蟾()蜍()

5,指出下列句式的特点:

(1)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2)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3)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4)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6)君何以知燕王

(7)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8)求人可使报秦者

(9)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10)甚矣,汲黯戆(zhuàng)也

6,阅读下面文章,在[]()内填写省略的内容。

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孟子曰:

“许子必种粟而後食乎?

”[]曰:

“然。

”[]():

“许子必织布而後衣乎?

”[]曰:

“否,许子衣褐。

”[]():

“许子冠乎?

”[]曰:

“冠。

”[]曰:

“奚冠?

”[]曰:

“冠素。

”[]曰:

“自织之与?

”[]曰:

“否,以粟易之。

”[]曰:

“许子奚为不自织?

”[]曰:

“害於耕。

”[]曰:

“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

”[]曰:

“然。

”[]()“自为之与?

”[]曰:

“否,以粟易之。

”(《孟子•滕文公上》)

7,根据《庄暴见孟子》一文的学习,以《从”与民同乐“说开去》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议论文。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夏则资皮资:

积蓄,储备

B.如此,则有常刑常:

经常的

C.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知:

管理

D.果行,国人皆劝劝:

劝勉,鼓励

9,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胡质之子威,字伯虎。

少有志向,厉操清白。

质之为荆州也,威自京都省之。

家贫,无车马童仆,威自驱驴单行,拜见父。

停厩中十余日,告归。

临辞,质赐绢一匹,为道路粮。

威跪曰:

“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

”质曰:

“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

”威受之,辞归。

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

质帐下都督,素不相识,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与为伴,每事佐助经营之,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

威疑之,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

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

其父子清慎如此。

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

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

帝叹其父清,谓威曰:

“卿清孰与父清?

”威对曰:

“臣不如也。

”帝曰:

“以何为不如?

”对曰:

“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者远也。

”官至前将军、青州刺史。

太康元年卒,追赠镇东将军。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威自京都省之  省:

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  审:

知道。

C.自放驴,取樵炊爨  樵:

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信:

使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

  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

B.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C.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

 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

3.从句式的角度看,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粗的部分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

(2)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

(3)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

(4)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

A.

(1)与

(2)相同,(3)与(4)不同

B.

(1)与

(2)相同,(3)与(4)也相同

C.

(1)与

(2)不同,(3)与(4)相同

D.

(1)与

(2)不同,(3)与(4)也不同

4.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食毕,复随旅进道--吃完饭以后,又跟随旅伴上路。

B.先其将归,请假还家--早就要带他回去,于是请假回家。

C.阴资装,百余里要之--暗中准备盘缠;在百余里外的路上迎候他。

D.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于是拿出先前给自己的绢答谢他,并把他打发走。

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其父子清慎如此”的一组是:

()

①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

②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

③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

④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

⑤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

⑥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

A.①②④B.①⑤⑥C.②③⑤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威自小志向远大,砥励名节,品格高尚。

他在辞父归家时,问明所赐绢的来路后,方肯接受。

途中又亲自放驴,料理生活,从无靡费之举。

这使他日后得到很高的声誉。

B.胡威之父胡质身居高位却能恪守清廉。

胡威辞别回家时,他仅取绢一匹送作路资。

在儿子询问时坦然地表明,此绢为正当所得,并非不义之财。

从而赢得了儿子的敬佩。

C.胡质帐下都督善于逢迎。

为博得胡质的好感,他在胡威归家途中曲意巴结,并辗转地让胡质知道此事。

岂料弄巧成拙,胡质了解真相后对他严加处罚,并免去他的官职。

D.晋武帝十分赞赏胡质。

他问到胡氏父子的高下,胡威说“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认为自已远远不如。

这既说明了胡质品格高尚,又反映了胡威尊崇父亲的心情。

10,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同()

(2)合盖隆起,形似酒尊()同()

(3)子墨衰绖(dié),梁弘御戎()同()

(4)秦伯素服郊此,乡师而哭()同()

(5)府吏见丁宁()同()

11,用一个成语概括孟子所要阐明的主张: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王曰:

“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

“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人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2,与“大将军邓骘奇其才”中“奇”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B.吾得兄事之

C.且庸人尚羞之D.宁许以负秦曲

E.(汲黯)好直谏,守节死义,难惑以非

13,韦思谦名仁约,八岁丧母,以孝闻。

及进士第,累调应城令,负殿(考核政绩为下等),不得进官。

礼部尚书高季辅曰:

“予始得此一人,岂以小疵弃大德邪?

”擢监察御史。

常曰:

“御史出使,不能动摇山岳,震慑州县,为不任职。

”中书令褚遂良市地不如直,思谦劾之,罢为同州刺史。

及复相,出思谦清水令。

或吊之,答曰:

“吾狷直,触机辄发,暇恤身乎?

丈夫当敢言地,要须明目张胆以报天子,焉能碌碌保妻子邪?

”沛王府长史皇甫公义引为仓曹参军,谓曰:

“公非池中物,屈公为数旬客,以重吾府。

”改侍御史,高宗贤之,每召与语,虽甚倦,徙倚轩槛,犹数刻罢。

疑狱剧事,多与参裁。

武侯将军田仁会诬奏御史张仁袆,帝廷诘,仁袆懦不能对。

思谦为辩其枉,因言仁会营罔陷人不测者,词旨详畅,帝善之,仁袆得不坐。

累迁右司郎中、尚书左丞,振明纲辖,朝廷肃然。

进御史大夫。

性謇谔,颜色庄重,不可犯。

见王宫,未尝屈礼。

或以为讥,答曰:

“耳目官固当特立,雕、鹗、鹰、鸇,岂众禽之偶?

奈何屈狎之?

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擢监察御史擢:

任命

B.或吊之吊:

慰问

C.仁袆得不坐坐:

罢免

D.耳目官固当特立固:

坚决

2.下列几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及复相,出思谦清水令

而不及今令长安君有功于赵

B.韦思谦名仁约,八岁丧母,以孝闻

岂以小疵弃大德邪

C.丈夫当敢言地,要须明目张胆以报天子

耳目官固当特立

D.因言仁会营罔陷人不测者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如:

词旨详畅,帝善之,仁袆得不坐

A.武侯将军田仁会诬奏御史张仁袆,帝廷诘

B.屈公为数旬客,以重吾府

C.改侍御史,高宗贤之

D.雕、鹗、鹰、鸇,岂众禽之偶?

奈何屈狎之

4.下列四组中,全都说明韦思谦为官刚正严明的一组是()

①及复相,出思谦清水令。

②焉能碌碌保妻子邪?

③中书令褚遂良市地不如直,思谦劾之

④虽甚倦,徙倚轩槛,犹数刻罢。

⑤思谦为辩其枉

⑥振明纲辖,朝廷肃然。

A.②③④B.①③⑤C.②④⑥D.③⑤⑥

5.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韦思谦因高季辅的推荐而任监察御史,他认为御史出使不能惊扰天下,否则就是失职。

B.韦思谦弹劾了中书令褚遂良有不法行为,并对褚遂良明目张胆的在天子面前说坏话极为愤怒。

C.韦思谦深受皇甫公义的敬重,任侍御史后,高宗更信任他,疑难之事大多和他商议裁决。

D.韦思谦为人耿直庄重,不阿权贵,他表示决不充当王公的耳目之官而屈从他们。

6.翻译句子

(1)中书令褚遂良市地不如直,思谦劾之,罢为同州刺史。

(2)性謇谔,颜色庄重,不可犯。

见王宫,未尝屈礼。

或以为讥。

14,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

他日,见於王曰: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王变乎色,曰:

「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今之乐,由古之乐也。

」曰:

「可得闻与?

」曰: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

「不若与人。

」曰:

「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曰:

「不若与众。

1、补出省略的成分

A、()曰:

「可得闻与?

」B、()曰: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C、()曰:

「不若与人。

」D、「不若与众()。

2、为加点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A、众B、用如“之”C、“之乎”的合音(兼词)

D、“之于”的合音

(2)与人乐乐,孰乐?

A、谁B、仔细C、哪一个D、同“熟”

3、写出本段中的两个通假字:

4、用现代汉语翻译“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译文:

1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遂通五经,贯六艺”中“五经”是指:

诗、书、礼、易、左传;“六艺”是指:

礼、乐、射、御、书、数。

B.《两都赋》的作者是张衡,《二京赋》的作者是班固。

二都与两京都指长安和洛阳。

C.“拜、迁、转、徙”都是指调动官职。

D.《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被称为“四史”。

 

答案

1,略

2,1.B(币:

礼物)

2.D(A.“然”都是“这样”;B.“乃”都是“才”;C.“使”都是“派遣”;D.“因”一是趁着,一是通过)

3.C

4.B(苏武与虞常没有对比)

5.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一处一分)

6.

(1)单于赞许苏武的气节,早晚派人问候苏武,并把张胜逮捕监禁起来。

(注意“壮”“候问”“收”“系”的译法)

(2)汉使者万分高兴,依照常惠的话去责备单于。

(注意“如”“让”的译法)

译文:

苏武字子卿,当时汉朝接连讨伐匈奴,屡次互派使者窥探侦察(对方的情况)。

匈奴扣

留了汉使者前后十余批人。

匈奴使者前来,汉朝也扣留他们以相抵。

天汉元年,且鞮侯刚刚被立于单于,唯恐受到汉的袭击,于是全部送还了汉朝使者。

武帝赞许他这种做法,就派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持节去送留在汉的匈奴使者。

顺便送给单于很丰厚的礼物,以答谢他的好意。

苏武与副使中郎将张胜以及临时充任使臣属吏的常惠等一百多人,一同前往。

已经到了匈奴,备办了一些礼物赠送给单于。

单于渐渐倨傲起来,不是汉朝所期待的那样。

正好苏武等人到匈奴,虞常私自拜访张胜,说:

“听说汉天子很怨恨卫律,我虞常能为汉朝暗中用弩弓射死他(指卫律)。

”张胜许诺了他。

一个多月后,虞常等七十余人将要起事,其中一人夜晚逃走,告发了这件事。

单于子弟发兵与他们交战,虞常被活捉,其他参与谋事的人都战死了。

单于派遣卫律审理这一案件。

张胜听到这个消息,担心以前(与虞常)的谈话被揭发,把情况告诉苏武。

苏武说:

“事情到了如此地步,这一定会牵连到我。

等到被(匈奴)侮辱以后才死,更加对不起国家。

”因此想自杀。

张胜、常惠一起制止了他。

虞常果然招出张胜。

单于派卫律召响苏武来受审讯。

苏武对常惠等人说:

“丧失气节、屈辱了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汉朝呢!

”说着拔出佩带的刀自刎,卫律大吃一惊,自己抱住、扶好苏武,派人骑快马去找医生。

苏武半天才又能呼吸。

常惠等人哭泣着,用车载运苏武回营帐。

单于赞许苏武的气节,早晚派人问候苏武,并把张胜逮捕监禁起来。

苏武的伤势渐渐痊愈了。

单于派遣使者通知苏武,共同判定虞常的罪,想借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

用剑斩钉虞常后,卫律说:

“汉使张胜,谋杀单于亲近的大臣,应判处死罪。

单于招募投降的人就免罪。

”举剑要击杀张胜,张胜请求投降。

卫律对苏武说:

“副使有罪。

连带(治罪)。

苏武说:

“本来没有参加谋划,又不是他的亲属,说什么连从(治罪)?

”卫律起剑来做要砍的样子,苏武岿然不动。

卫律说:

“苏君,我卫律以前背弃汉朝,归顺匈奴,幸而受到单于的大恩,赐我爵号,让我称王,如此富贵!

苏君你今日投降,明日也会这样。

白白地把身体给野草给肥料,又有谁知道呢!

”苏武不回应。

卫律说:

“你通过我的关系而投降,我与你结为兄弟;今天不听我的安排,以后再想见我,还能得到机会吗?

”苏武痛骂卫律说:

“你做人家的臣下和儿子,不顾及恩德义理,背叛主上,离弃双亲,在异族那里投降做奴隶,我要见你干什么?

卫律知道苏武终穷不因威胁而屈服,禀告单于。

单于越发想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安置在大地窖里面,断绝供应,不给他喝的、吃的。

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

匈奴认为是神人,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说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归汉。

同时分开他的随从官吏常惠等人,分虽安置到另外的地方。

苏武来到北海后,公家发给的粮食不来,只能掘野鼠、收草实来吃。

他拄着汉朝的旄节牧羊,从早到晚握着,节上旄牛尾的毛全部脱落。

汉昭帝即位,匈奴与汉和亲。

汉朝寻求苏武等人,匈奴欺骗说苏武已死。

后来汉使者又到匈奴,常惠请求看守他的人同他一起去(见汉使),自己详细地陈说(这几年的经过情况)。

告诉汉使者要他对单于说:

“天子在上林苑中射猎,射得一只大雁,脚上系着帛书,上面说苏武等人在北海。

”汉使者万分高兴,依照常惠的话去责备单于。

单于看着身边的人十分惊讶,向汉使道歉说:

“苏武等人的确还活着。

苏武于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春回到长安。

苏武被扣在匈奴共十九年,当初壮年出使,等到回来,胡须头发全都白了。

议论说:

孔子说过“志士仁人,有牺牲自己生命来成就仁义,没有贪生性死来损害仁义的”,“出使国外,不辱没君主的使命”,苏武就有这各品格。

3,D

4,A.zhǔ;zhìB.chǐ;xuánC.yì;xiàngD.hái;chánchú

5,

(1)状语后置

(2)否定句宾语前置(3)省略句(4)判断句(5)定语后置(6)疑问句宾语前置(7)被动句(8)定语后置(9)省略句(10)主谓倒装句

6,略

7,略

8,B

9,1.C.解释:

樵:

柴,名词。

2.A.解释:

A前句中的“故”为“特地”之义,副词;后句中的“故”为“故意”之义,副词。

B句中的两个“每”都为“每当……时候”之义,副词。

C句中的两个“因”都为“经、有”之义,介词。

D句中的两个“及”都为“到”之义,介词。

3.A.解释:

A项中句①“大人清白”与句②“名誉著闻”,从句式上看均为一般性的形容词谓语句,“清白”“著闻”分别充任“大人”“名誉”的谓语,二者没有不同。

句③句④则不同。

句③中加点的“其都督”以判断句的身份充任“知”这一动词的宾语,这个判断句与现代汉语不同,没有使用“是”字一类的判断词。

句④中的“其都督”是指胡质帐下的都督,“其”指称“胡质”。

4.B.解释:

A项中“随旅进道”是难点,“旅”指旅客,“进”字的基本意义是“前进”,文中与“道”相联系,应该理解为“上路”。

因此,A项是正确的。

B项中的难点在“先其将归”。

在阅读材料上下文中的意思是“在他将要回去之前”,指胡质帐下都督想赶在胡威回家之前去预先迎候他。

C项中的难点一是“阴”表示暗中;二是“资装”表示“准备盘缠”;三是“要”字,原义是“中途拦截”,指半道上截住某人。

本题则选用了更能表示帐下都督心理的“迎候”一词。

这一选项是本题中最难的选项。

D项中“因”当“于是,就”讲,“向”当“先前”讲,“遣”当“送走”讲。

5.A.解释:

题干中点明本题所需筛选信息的共同点--“其父子清慎如此”(概括性论断)。

“清:

公正廉洁;慎:

谨慎,慎重”。

第1句“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是在胡威询问绢的由来时胡质做的回答,表明这是正当所得,所以能表现胡质的清慎。

第2句“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灶”,其内容是写胡威在归家途中辛劳地自行打理生活,也可以看做是清慎的表现。

第3句是胡质帐下都督的行为,所以无关。

第4种承接的内容是胡质不愿无功接受帐下都督的照顾,于是拿出自己的路资即绢,送给对方并把他打发走了,因此,这句符合题干的要求。

第5句“质其都督一百,除吏名”,胡质因不喜欢帐下都督的阿谀奉承,于是将其痛责并开除官职,也符合“清慎”的要。

第6句“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是作者的评价,指的是胡质父子二人声誉好,做到很大的官,并非“清慎”的内容。

由此可见,只有A项是完全符合题意的。

6.C.解释:

解答这道题的四个切入点是:

胡威、胡质、帐下都督、晋武帝。

C项为:

“胡质帐下都督善于逢迎。

为博得胡质的好感,他在胡威归家途中曲意巴结,并辗转地让胡质知道此事。

岂料弄巧成拙,胡质了解真相后对他严加处罚,并免去他的官职。

”这一选项的问题在于是谁将途中之事告诉了胡质,是帐下都督,还是胡威?

根据文意,帐下都督是不愿将此事告知胡质的,所以他的许多做法均瞒往胡质。

而胡威清慎的本性使他“后因他信,具以白质”,并导致胡质对帐下都督的处罚。

因此C项的概括与分析是不正确的。

10,

(1)禽通擒

(2)尊通樽(3)衰通缞(4)乡通向(5)丁通叮;宁通咛

11,与民同乐

12,C

13,1.B2.D3.A4.A5.D

6.

(1)为什么要灭亡郑国来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2)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