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工程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总结报告最终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500924 上传时间:2023-03-02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625.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工程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总结报告最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信息工程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总结报告最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信息工程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总结报告最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信息工程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总结报告最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信息工程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总结报告最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信息工程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总结报告最终版.docx

《信息工程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总结报告最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工程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总结报告最终版.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信息工程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总结报告最终版.docx

信息工程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总结报告最终版

信息工程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总结报告

信息产业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

20世纪后半叶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浪潮席卷全球,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经济、科技的发展格局,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工作、思维、生活和娱乐方式。

信息产业已成为最具潜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生产力的突出代表,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

信息产业已成为贵州省今后一段时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

根据2005年全省年度重点需求人才预测,对经济社会发展产业领域所需的重点人才专业类别需求量进行排序,排出2005年度贵州省重点需求人才共八大类,共涉及六十二个专业,学科中排在前十位的就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维护与应用。

《2006-2020年贵州省信息化发展战略》指出: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我省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必然选择”,并确定了大力推进我省信息化建设的战略目标:

整合电子信息职教资源和相关职业技术院校优势资源,加快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以及社会办学相配套的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建设。

《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

“‘十一五’期间,要大力推进‘数字贵州’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强化网络资源系统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贵州省“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规划》指出:

“到2010年使全省制造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率达到60%以上;中小制造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率达到50%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和大中型制造企业70%以上实现数字化生产或管理;开展各类专业技术培训总人数达到3万人次以上;新建一批公共技术应用服务平台;技术应用创新、人才培训、服务推广三大支撑体系得到完善和发展,基本能够适应贵州省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贵州信息产业的发展将进一步引发对实用型、复合型信息类人才的需求。

根据贵州省信息产业厅2006年8月做出的调查结果表明,近几年贵州省信息产业职业教育就业率连年居高。

目前贵州信息产业职业教育呈现了以就业促招生,以招生促发展的良好势头,这给计算应用技术专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预计今后每年我省需要各类信息化高技能人才将达到1万人左右(根据我系调查报告)。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是国家示范院校地方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从学院获得国家示范院校至今两年多来,在各级领导的指导和帮助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全体教师团结协作、务实创新,将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作为总目标,紧紧围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两个主题,对实验实训条件、师资队伍、课程体系三个方面进行了重点建设。

目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建设任务全部完成,建设成果已陆续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对专业群也起到了引领辐射作用,带动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群的整体发展,圆满完成了专业建设预期目标,现将专业建设总结汇报如下。

一、建设基础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从2002年开办至今,我们针对学生实际和市场岗位用人需求不断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按照行业的岗位能力需求和计算机类专业特色,初步探索建立了符合企业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的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式,培养具备职业素质和综合职业技能的高级技术型人才。

(一)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地方经济及自身实际情况,确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继续探索和完善可根据市场岗位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进行选择的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三平台多出口”人才培养模式。

打破按照学科体系、知识体系设课的惯例,根据计算机应用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按照计算机应用技术相关职业资格标准构建三个专门化技能平台,通过多个出口的选择方向,结合市场需要和学生个性发展进行针对性较强的职业岗位技能培养,共同构建岗证融合课程体系。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大部分课程在机房进行教学,学生可以边学边练,方便的实训环境使得该专业的实践课时与理论课时比例基本能达到1:

1.2,为“学中做、做中学”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从创建起就非常注重教材建设,能够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出发,结合教改理念、教改实践,总结成果、总结经验,开展教材建设规划与编写工作。

教学过程中,我们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出发点,丰富课程教学资源。

根据计算机应用行业发展与更新迅速的特点,结合项目教学的需要,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开发教材,保证教学内容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相适应。

目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师主编《VisualBasic.NET程序设计》一门,参编《计算机多媒体创意与制作》、《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结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计算机应用基础习题及实训指导》教材五门。

(二)师资队伍建设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原有专任教师10人,实训指导教师4人,兼职教师4人,行业专家2人,合计20人。

其中专任教师副高4人、讲师1人、硕士或在读硕士3人。

4名兼职教师均是企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和设计师。

专兼比例为1:

0.4。

教师团队曾获“贵州省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及软件技术专业说课比赛”第一名、“全国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及软件技术专业说课比赛”一等奖、第四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三等奖、第三届全国多媒体课件赛优秀奖、2007全国职业教育计算机技能全国大赛三等奖等奖项。

专业教师参与完成了厅级、院级科研项目共8项。

包括《模拟导游教学培训及考试系统软件开发》(厅级项目)、《网上考试系统》(院级项目)、《招生就业系统》(院级项目)、《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化教学改革》(院级项目)四项科研项目,另有一项厅级项目《职业院校教学资源建设标准及建设研究》、三项院级项目《学生宿舍入住人员管理系统》、《学院后勤服务管理系统》、《学生缴费管理查询系统》已立项。

教师队伍整体特点表现为:

学历高但实践经验不足,双师型教师数量相对较少,教学队伍年青但职称层次偏低,顶岗实践人数少且时间较短,缺乏足够的企业兼职教师。

(三)校内外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本专业原有5个机房、15个校外实训基地和2个校企联办基地。

但机房计算机数量偏少,机器配置相对较低。

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而言,实验实训条件不够完备。

校外实训基地和校企联办基地建设初具规模,为学生生产性实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目前本专业已在贵州信息港、大唐电信贵阳公司、中企动力贵阳公司、贵州同舟科技有限公司、贵阳玖豹广告策划有限公司、贵阳万利源科技有限公司等十五家企业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与贵阳弘博广告有限公司、贵阳宏腾广告设计公司建立了校企联办基地,可以为93%以上的学生提供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岗位。

并成立了校外实训基地工作小组,专门负责校外实训基地的联系和管理工作。

原有校内外实训基地一览表

校内实训基地(共5个)

校外实训基地(共15个)

校企联办基地(共2个)

网络基础与安全实训室

贵州信息港

贵阳弘博广告有限公司贵州交职院工作室

计算机机房(南院)

大唐电信贵阳公司

贵阳宏腾广告设计公司贵州交职院工作室

计算机机房(北院)

中企动力贵阳公司

网络综合布线实训室

贵州同舟科技有限公司

计算机组装维护实训室

贵阳玖豹广告策划有限公司

贵阳科源电脑公司

贵州中普友通科技有限公司

贵州新宏微计算机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贵阳新利源实业有限公司

贵阳通润科技有限公司

贵阳弘博广告有限公司

贵阳宏腾广告设计公司

贵阳浩维科技有限公司

贵阳金利源科技有限公司

贵阳迅捷通信有限公司

二、建设目标及达成情况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一直遵循“三平台多出口”的人才培养理念,着眼于贵州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技术岗位或岗位群人才的要求,以培养高技能的应用型软件人才为人才培养目标。

与相关企业紧密合作,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按照科学性原则、情境性原则和人本性原则,整合、序化教学内容。

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产品生产过程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做相结合,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力争完成下述三个具体目标:

(1)通过与企业的联合办学,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核心建立整合优化的课程体系;

(2)以突出“双师型”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的培养为重点,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争创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3)在充分利用好现有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开拓发展新的实训基地,构建融教学、社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推广为一体的多功能、开放型的实训基地。

本专业将以服务区域和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立足贵阳,面向全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良好职业道德,能够从事硬件维护、网络构建、软件开发、多媒体设计、技术服务与产品销售等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力争成为全省高职院校同类专业及专业群中发挥引领、带动作用的示范专业。

经过两年多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构建了“三大平台为基础、五大岗位为核心”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搭建了“层级式”的实践教学平台,形成了专业教学能力强、团队优势明显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

同时,进一步完善了“三平台多出口”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双证书”取得率达到了95%以上,就业率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总体满意率也均达到95%以上。

(一)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通过市场调研,结合贵州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技术岗位或岗位群人才的要求,对我们在原“三平台多出口”人才培养模式多出口中所确定的相关工作岗位进行进一步定位,在对这些岗位的工作过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岗位(群)职业能力进行分解。

按照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中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原则与相关企业紧密合作,共同构建岗证融合课程体系。

本专业及专业群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共四大项目点,计划资金93万元,实际使用万元,使用率为%,建设任务完成率%。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任务完成情况

建设内容

任务要求

完成情况

1.课程体系构建及标准研制

2008年在原有基础上,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类企业深层次合作,完成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案,构建根据岗位需求,兼顾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岗证融合课程体系。

2009年完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对专业教学标准进行实践和完善;形成特色鲜明、有辐射和带动作用的人才培养模式。

①完成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

②按照从企业岗位调研开始的课程体系设计思路,完成岗证融合“三平台多出口”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③制定专业教学标准,修订2009年培养计划。

在此基础上完成课程体系,核心课程及主要实践教学环节的专业教学标准制定。

④完成全部专业教学标准的研制,并汇编成册。

⑤完成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实践与比较研究报告

2.职业素质培养

聘请企、事业及本校优秀人才,每年举行6次职业素质讲座。

要求专任教师平时教学中加强职业道德教学、课堂职业素质教育。

讲座生动、深刻,日常教育起到较好效果。

3.优质专业核心课程4门,1门省级精品课程

2008年按精品课标准建设2门优质专业核心课程。

2009年按精品课标准建设2门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建成省级精品课程1门。

①与行业企业合编教材1门,自编教材1门,校本教材2门。

②将《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网站建设综合技术》、《二维动画制作》建设为优质核心课程,并建立相应教学资源库。

③《网站建设综合技术》、《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获得省级精品课程;院级精品课程《二维动画制作》、《手机检测与维修》、《计算机网络工程》、《图形图像处理》正在建设过程中。

4.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资源

2008年初步建成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核心的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

2009年建成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核心的专业资源。

①初步建成能支持各种网络教学与学习模式的资源共享平台;②部分完成专业标准、课件、试题等资源网站建设。

③建成构架科学、功能齐全、性能优越、利用高效的资源共享平台。

④完成专业标准、专业信息文献、课件、试题、案例等资源网站建设。

在继续推行高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相结合的制度基础上,经过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学生的职业资格和技能证书获取率在95%以上;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总体满意率均达到95%以上。

(二)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没有专业实践能力强的“双师素质”教师,就不可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

在师资建设上以优化职称、学历结构、强化专业技能和能力为中心,以双师素质教师、中青年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为培养重点,坚持数量、结构、质量协调发展的方针,通过对内培养、对外引进的方式,到2009年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形成一支学历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校企互通的国内领先、省内一流、行业内有影响力的专业教师梯队。

根据学院师资队伍建设总目标,结合我信息工程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特点,通过“外部引进,内部培养”的方式,建立一支结构合理、适应学院发展、有先进职业教育理念与卓越执行力的专兼结合“双师”结构师资团队。

本专业师资建设共四大项目点,计划投资61.3万元,实际使用万元,使用率为%,建设任务完成率%。

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建设内容

任务要求

完成情况

1.培养专业带头人

2008年培养2名,2009年再培养2名(其中1名继续教育)教学水平高,实践操作能力强的专业带头人,使其在专业建设规划、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建设等方面起专业带头作用。

①提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中长期发展思路,建设双师结构教学和科研师资团队;②与企业合作进行项目开发,拓展5家以上企业建立紧密联系;③主持参与厅级以上科研项目一项;④国内知名院校或企业学习锻炼2-4次。

2.培养骨干教师

2008年培养4名既有实践经验、又有先进教学方法的双师素质骨干教师,提高教师教学和课程开发能力,不断深化和完善师资队伍。

2009年再培养4名既有实践经验、又有先进教学方法的双师素质骨干教师,提高教师教学和课程开发能力,不断深化和完善师资队伍。

①安排8名教师攻读高一级学位或到国内知名企业锻炼1个月;②安排8名教师参与精品课程建设任务,指导优质核心课程建设;③安排8名教师参与科研工作;④安排8名教师参加国内业务培训或知名院校进修学习2次。

3.聘请企业兼职教师

2008年聘请企业兼职教师8名,主要从事专业教学、实习实训指导、课程开发等。

2009年再聘请企业兼职教师10名,主要从事专业教学、实习实训指导、课程开发等。

①从企业聘请的兼职教师、专业建设顾问18名;②聘请行业知名专家到校讲学4次。

4.培养双师教师

教师职业能力培训测评

2008年安排6名教师参加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与测评,2009年再安排6名教师参加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与测评

①12名教师参加职业教育培训半个月;②至少有10名教师通过职业能力测评。

4.培养“双师”教师

教师下企业顶岗实习

2008年安排5名教师到企业兼职或顶岗实习、5名专业课教师“下企业实践”,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使其满足工学结合教学需要。

2009年再安排6名教师到企业兼职或顶岗实习半年、7名专业课教师“下企业实践”,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使其满足工学结合教学需要。

①派11名教师到企业兼职或顶岗实习半年;②12名专业课教师“下企业实践”。

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引领下,专业群内师资队伍建设也同步进行,建成了一支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基础理论扎实、“双师”素质达到80%、结构合理的专业师资队伍。

(三)校内外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情况

遵循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力求具有真实的职业氛围,按专业群对教学资源进行重组、整合、配套、扩大规模,提高教学资源的共享率。

建设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为主,有真实工作环境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室。

继续加强现有实训室的改扩建工作,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数达实训总数的80%,提高设备利用率。

至2009年新建图形图像制作、单片机应用开发、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4个实训室,扩建网络基础与安全、综合布线2个实训室,其中图形图像制作、综合布线、单片机应用开发实训室为生产性实训室。

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共6个项目点,拟投入资金232.1万元,实际使用资金万元,使用率为%,建设任务完成率为%。

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情况

实验实训室名称

任务要求

完成情况

网络基础与安全实训室(扩建)

为了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和基本工作原理、熟练使用计算机网络的常用软硬件工具、熟悉TCP/IP网络协议、具有一定的网络设计、网络应用与网络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可供50学生进行分组同时进行局域网组网、安全管理等实验,适应网络工程师岗位所需的生产性实训。

达到预期目标

综合布线实训室(扩建)

满足学生进行综合布线中强弱电的架设等相关实验,提高学生在布线方面的动手能力,建成后可供60学生进行光纤熔接及故障检测、桥架铺设、室内线路铺设、机柜线路架设等综合布线相关实训,适应网络工程师岗位所需的生产性实训。

达到预期目标

图形图像处理生产性实训室(新建)

可同时为50学生提供平面设计、网页设计、二维动画、三维动画制作、游戏设计与开发、音视频制作、影视特技制作等应用技能训练。

是可承接多媒体类设计、生产项目的生产性实训室,同时也可作为合作企业的工作室。

达到预期目标

模拟电子技术实验室(新建)

完成模拟电路二极管整流,三极管放大,负反馈电路,线性集成算放大器,模拟乘法器,滤波器等相关实验。

建成可同时提供40名学生进行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满足计算机专业电路基础课程需要的实验室。

基本达到预期目标

数字电子技术实验室(新建)

完成逻辑门电路,组合逻辑电路,集成触发器,时序逻辑电路,脉冲整形,数模转换/模数转换,可变成逻辑控制等实验。

可同时为40名学生进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满足计算机专业电路基础课程需要的实验室。

基本达到预期目标

单片机应用开发实训室(新建)

用于学生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科研研发。

可使学生对电子、单片机、编程、控制、自动化产品、信号处理等知识进行自主体验。

完成创新能力培养任务,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综合能力和进取精神。

可同时为40学生提供单片机开发相关实验实训场所,适应单片机设计师岗位的生产性实训需要。

基本达到预期目标

校外实训基地

数量上扩展,力争达到20家以上,重点建设校企紧密结合的“上海鹏达计算机系统开发有限公司贵阳办事处”,“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锐捷网络学院”,“湖北众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贵州合作伙伴”。

使校外实训基地不仅只是接收学生实训,而且要在“产”、“研”和技术服务方面进行实质性的工作。

争取使校外实训基地成为我院学生实习、实训的阵地。

可以满足100%学生半年以上顶岗实习需要。

达到预期目标

(四)专业群建设情况

计算机专业群包括:

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电脑艺术设计、通信技术等专业。

大部分专业都建立在以应用开发为主的基础上,主要培养开发应用型人才,所以在人才培养上具有共通性,在课程上具有极强的共享性。

专业群建设将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核心,带动专业群其他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提高整个专业群的质量和水平。

专业群建设共1个项目点,拟投入资金5万元,实际使用资金万元,使用率为%,建设任务完成率为%。

专业群建设情况

建设内容

任务要求

完成情况

专业群课程建设

2008年开展专业群1个相关专业教学标准建设。

2009年开展专业群1个相关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建设。

初步完成通信技术、专业教学标准建设。

并将《移动通信》建成院级优质核心课程。

专业群实训室建设

2008年建成软件设计实训室、电子绘图实验室。

2009年建成GSM/DCS移动电话测试实训室、电脑艺术设计实验室。

基本达到预期目标

三、组织管理

自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项目”启动开始,我系随即组织相关人员全力投入其中。

在经历了反复细致的方案修订与任务分解之后,我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在学院各级领导的指导下,在全系上下的团结与协作中紧张有序地开展起来。

为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专业建设任务,我系按照教育部关于“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项目建设”实施要求以及学院关于分项目建设的安排,本着“责任到人、人尽其能”的原则,对建设任务进行了统筹安排、分解细化和责任落实,并制定了详细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任务分配方案”。

成立建设领导族组,由系主任担任组长,其他系领导为副组长,专业带头人及各项目负责人任成员,负责对专业建设进行统筹及总体协调工作,对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地研究解决,确保任务保质保量完成。

成立任务监督检查组,由系副主任担任组长,系教学督导组人员任成员,负责建设过程中的监督与检查。

对于不能按时完成的任务或在完成过程中存有的问题及时找出原因,并与系主任、任务责任人一起商定解决方案,确保相应的示范建设任务按时完成。

成立资料收集组,由党委书记担任组长,系教学办成员任成员,负责专业建设过程中的档案收集、分类与整理归档,保证建设过程档案明晰与全面。

根据建设项目成立4个项目建设小组,由项目负责人担任组长,各项目点负责人任成员。

建设过程严格实行质量层级管理制,各项目点任务完成后,必须经项目点负责人验收合格后签字,再由项目负责人验收签字方算任务完成。

系内专业建设组织结构图

 

 

四、建设成效

通过专业建设,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确立并实践了“三平台多出口”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以三大平台为基础、五大岗位为核心”的模块化课程体系,重组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已建成2门省级精品课程,基本完成4门校级精品课程,搭建了“层级式”的实践教学平台,建立了专业能力强、教学和科研水平高的“双师结构”教学队伍,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网络和社会教育资源,很好地发挥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群全面发展,极大地提升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整体办学水平。

(一)确立并实践了“三平台多出口”的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计算机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特点及实际情况我们提出并实践了“三平台多出口”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教学内容与项目的深度融合、教学环境与工作环境的深度融合、企业人员与专业教师“双职、双责”的深度融合,为学生营造真实的工作环境和氛围。

 

三平台是:

基本素质与能力平台,专业核心技能平台和职业岗位专门化技能平台。

前两个平台对所有学生要求基本一致,职业岗位专门化技能平台有多个培训包,可根据学生个性和企业需求进行选择。

多出口是:

在专业导师指导下,学生在职业岗位平台设置的多个不同岗位(多出口)中根据自身个性和市场岗位需求选择相应职业岗位的校内外专门化方向实训包和校外顶岗实习包进行学习和训练,达到该岗位顶岗工作的要求。

1、基于工作过程分析,确定职业能力,制定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课程分析、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基本思想及做法的载体,是一门课程最基本的教学文件。

在课程标准的设计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考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分析“三平台多出口”职业岗平台确定的不同岗位工作的过程,分别对应其工序整理课程的技能点和知识点,设计技能训练项目,将相关技术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项目相集成,按工作过程加以排列,形成以工作过程为逻辑的课程内容。

2、以工作过程为参照,构建课程内容体系

在课程内容的排序方面,以各岗位工作过程作为课程内容体系构建的参照系,按照“三平台多出口”职业岗位平台设计的各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归纳抽象整合后的相应岗位职业工作顺序,排列技能项目,同时安排与技能集成的陈述性知识,开发“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强化职业能力培养,突破按学科知识体系的逻辑排序。

3、以立体化为目标,优化课程资源

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图表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