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节奏艺术.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495696 上传时间:2023-03-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堂教学节奏艺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课堂教学节奏艺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课堂教学节奏艺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课堂教学节奏艺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课堂教学节奏艺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堂教学节奏艺术.docx

《课堂教学节奏艺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堂教学节奏艺术.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堂教学节奏艺术.docx

课堂教学节奏艺术

课堂教学节奏艺术

   一、节奏及节奏的意义

我们到教室里去观摩别的老师上课,常常碰到这样的情况:

上课的老师和学生,有时在轻松地对答着,或在紧张地讲述和记录,教师有时提出一连串的问题,有拙拙逼人之势,有时又任凭学生自由发问,没有一点拘束之感;教师有时讲课如机关枪,学生听不清、记不下,有时又讲得慢条斯理,令学生昏昏欲睡。

这些,都可以说是课堂教学节奏的表现。

节奏,原是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

又拿来比喻为均匀的有规律的工作进程。

教学节奏是指课堂教学进程的快慢、缓急、强弱、张弛等等。

掌握好教学节奏,对提高教学效率,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节奏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具有起伏感和富于动态变化,因此课堂教学的节奏是指教师组织实施课堂教学时,在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精神实质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变化讲授的方式和速度,使整堂课处于有规律的动态变化之中。

课堂教学中的节奏具体体现在教学内容主次的组织、传授时顺序的先后和教学信息传播速度的快慢等方面(组织得好便使课具有较强的节奏感,组织得差便杂乱无章,形不成节奏),主要由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的以及课的不同形式结构灵活地加以掌握。

教师讲课要注意节奏,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原因:

1、从教学内容方面看:

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本身是有着一定的节奏感的——除一般内容外,既有重点内容,又有难点内容(有些内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教师讲解时不应平均使用力量,对一般内容只要作简单介绍,而对重点、难点内容则应加以强调,这样就很自然地形成了节奏。

2、从教学过程方面看:

一堂课至少包括这样三个阶段——导入、讲解基本教学内容和收尾,其中讲解基本教学内容阶段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又可采用教师系统讲述或教师提问、让学生思考后加以回答等不同方法进行教学活动,显然,整堂课是不可能自始至终持续保持在某种稳定状态之中的。

3、从学生听课心理方面看:

学生不可能一堂课自始至终高度紧张地听教师的讲解的,如果没有适当的放松,听不了半堂课便会产生疲倦的感觉;而如果富有变化,产生一种节奏感,那么学生即使专注在教学内容上较长的时间也不觉得吃力的。

因此,教师讲课时一定要十分注意有节奏,使要传授给学生的教学内容毫不费力地印刻在学生的脑子里,一堂课从导入、讲解到收尾环环相扣,富有吸引入的“动感”,使学生不知不觉地顺着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意图关注在教学内容上面;一堂课紧张与松弛多次交替出现,使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灶”不断转移和变换,持续保持最佳思维态势,能轻松愉快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二、课堂教学节奏的基本要求

1、要能体现明确的教学意图

教师要根据本堂课的教学意图来确定节奏——本堂课要传授哪些知识?

解决哪些问题?

其中哪些知识和问题是着重要传授和解决的?

在此基础上决定讲课时的主次轻重,这样形成的节奏有利于教学意图的顺利贯彻。

2、要能体现清晰的教学思路

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思路来安排好讲课节奏——这堂课有哪几个主要环节,先讲什么,接着讲什么,最后讲什么,讲课时怎样做到“张”和“弛”交替出现,声调高低起伏变化,这样,整个教学过程便会变得异常清晰而流畅。

3、要做到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相结合

教学内容是安排课堂教学活动节奏的内在因素,教师一定要对其内在逻辑联系有个明晰的了解;而教学形式则是安排课堂教学节奏的外在因素,教师一定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具体情况精心加以选择,在此基础上达到的结合才是最完美的结合——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形成的讲课节奏,对良好教学效果的取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三、课堂节奏调控的原则  

    讲课要保持适当的节奏。

所谓“适当”指的是这种节奏要适合一般学生的听课心理,该紧张时紧张,该舒缓时舒缓,紧张和舒缓交替出现,既要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让他们接受起来毫不费力,又不至于因精神持续高度紧张而引起过分疲劳,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随着教学活动的进行随时调节课堂节奏。

要使一堂课具有鲜明,恰当,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思考的节奏,必须做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教师讲解主要内容、传授重要信息时应紧凑些和紧张些,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重视;而引用材料对主要内容、重要信息进行讲解时语气可舒缓些,以有利于学生体会和吸收。

    1、快与慢有变换         

    快节奏就是要学生养成快看、快说、快写、快做、快思的习惯。

 

    课前的充分准备是实施快节奏的前提。

如:

预先在各种型号的大小黑板或投影上书写好课题、例题、习题,可以节约板书时间;课中的严格要求是施行快节奏的保证。

基本训练的内容应使学生脱口而出;专项训练可采用只列式不计算等手段;课后的作业时限是施行快节奏的关键,如家庭作业要求学生注上完成时间。

    慢节奏就是在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等处充分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和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

 

   充分暴露概念的形成过程。

概念教学应经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加工过程,要引导学生逐字逐句剖析表达概念的语句。

充分暴露结论的发现过程。

对于法则、性质、定律、规律等,应使学生真正弄清来龙去脉。

充分暴露公式的推导过程。

应注意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用不同途径来推导公式。

充分暴露思路的选择过程。

在应用题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多想,经历思路的剖析、矫正、定型等过程。

    2、动与静有交替  

   所谓“动”是指课堂教学活动的一种活跃状态。

如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和热烈讨论、争辩等;所谓“静”,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一种相对安静状态,如学生静心听课、深入思考等。

如果一堂课一直处于动态,以至于学生兴奋过度,造成课堂处于失控状态,或自始至终静寂,课堂气氛十分沉闷,抑制学生的思维,都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符合教学美学的教学节奏,应是动与静的交替与有机结合。

    3、张与弛有错落   

   “张”,就是紧张、急促;“弛”,就是轻松、舒缓。

如果课堂教学一味地“张”,会造成学生紧张心理,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如果课堂教学一味地“弛”,学生会精神涣散,注意力不能集中。

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运用课堂比赛、课堂辩论和教师紧张、急促的语言等造成紧张的课堂气氛,也要运用游戏、故事、活动和幽默的语言等,使学生心理轻松,愉快。

通过张与弛的互相错落,使课堂教学活动具有韵味美。

   4、疏与密有间隔     

   “疏”就是间隔大,频率小;“密”,就是间隔小,频率大。

课堂教学要通过时间分配的多少与信息交流的快慢使课堂节奏疏密有间隔变化。

课堂教学既要“密”,如基础训练速度快,密度高,使学生达到娴熟,脱口而出的程度;也要有“疏”,如对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教学速度要慢,要给学生深思熟虑的时间。

这样,通过课堂教学的疏密变化,使学生精神振奋,提高教学效果。

    5、起与伏有波澜

   “起”,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思维最活跃、师生情感交流最灵通的高潮状态;“伏”,是指学生情绪相对平稳,兴奋稍微退落的状态。

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善于用一起一伏的节奏,将学生带入起伏跌宕、波澜变化的教学艺术情景中去,使学生享受教育艺术的美。

四、课堂教学艺术节奏的主要表现

   1、快慢得宜

这里所谓“快”和“慢”,是就教学过程的速度而言的,教学速度的快、慢安排,既包括对教学内容各个部份,教学活动各步骤的时间分配比率,更强调对教学过程中时间消耗速率的有效控制和灵活调节,教学内容有难有易,有重点与非重点,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节奏时,宜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切忌平均用力,这就要求教师将内容安排得错落有致,时间和分配大体要适当。

重点要突出,可反复地讲;难点要分散,则缓慢地讲;一般内容要交代,可简明地讲;新课引入宜快,时间不能拖得太长;需要学生记笔记的地方,则应适当放慢速度;学生易懂的内容可以一带而过,学生难的问题则要重锤敲打;两个小步骤之间的过渡可以快些,而两个大步骤之间的过渡就需慢些,怎样才算教学艺术节奏快慢得宜呢?

(1)使用快节奏时,学生的思路能跟上讲课的进度,不致使中差生出现掉队现象;

(2)使用慢节奏时,仍能保证学生适度紧张的学习活动,不致使他们觉得无事可做,注意力涣散;

(3)课堂教学中快、慢节奏交替出现“柔性”转唤,使教学组织结构如行云流水,顺畅自然。

   2、动静相生

    这里所谓“动”和“静”是就教学活动的外部表现而言的,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有助于学生消除疲劳,保持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教师组织教学时,要巧于安排教学方式,使之有动有静,动静结合,如把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动手教师指导、学生自学老师辅导等教学双边活动,按照科学顺序有机组合搭配起来,使教学活动在运动交替中有节奏地进行。

高明的导演,总是在闹场之后又会安排一个静场,以调节和平衡观众的情绪,优秀教师的教学也很重视动静的合理搭配与巧妙转换。

如在学生答问、讨论之后,教师作一总结,写板书,学生做笔记,课堂气氛由闹转为静,这样做可以加深学生对讨论问题的理解,把讨论问题条理化,提到理论高度来认识,达到动静相成,动静相生的好效果。

此外,在小学低年级,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上课时可以加些课中操、唱歌、游戏、休息等活动,来调节学生大脑,减少疲劳,使学生在紧张而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到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

    3、疏密相间

这里所谓“疏”和“密”是就教学活动信息的密度而言的。

人的认知心理的基础是有效记忆。

一节课,学生接受信息的量度,最终还是看他可以记忆贮存多少新的知识。

按照心理学的实验研究,人的短时记忆均值为7±2个组块(chunk)。

但组块又是因人而异的相对单位。

比如,初识汉字的儿童,一个汉字可能就构成一个组块,那么一节课学习5~9个汉字就是适宜的密度。

而当他们掌握一定数量的汉字之后,词就可能成为他们的记忆组快。

那么一节课学习5~9个词就变成适宜的密度了。

“疏可走马,密不通风”,是清代书法家兼篆刻家邓石如的立论,原指金石里的笔画排列,美术家也常用于画面的处理。

所以中国画是很讲究疏与密的节奏变化的。

有所谓“疏可走马,则疏处不是空虚,一无长物,还得有景;密不通风,还得有立锥之地,切不可使人感到窒息”之说。

为了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更好地接受教学信息,教师课堂教学信息的密度也应注意疏密相间。

因为构成教学节奏的疏和密,将影响学生心理感受的变化。

疏(间隔大、频率小、速度慢),给人以徐缓、轻松的感觉;密(间隔小、频率大、速度快),给人以急促、紧张的感觉。

疏密相间,则会给学生带来有张有弛的心理节律,保持旺盛的精力。

密而不疏,学生精神长时间紧张,容易疲劳;疏而不密,学生情绪则会过于松弛,注意力就难以集中。

4、起伏有致

    这里所谓“起”和“伏”,是就教学过程的态势而言的。

潮有涨落,山有峰谷,事物运动的过程往往呈现波浪式状态。

教学过程也是贵在曲折起伏、跌宕有致,才能富于变化、引人入胜。

而如果只是一味地平铺直叙,那就乏味了。

前苏联的调查研究表明:

45分钟的一节课当中,学生的认知积极性呈现一个波形。

最初的3—5分钟注意力不稳定,学生处于上一节课的影响之中。

其后的30分钟是一般学生进入注意力最积极的时期。

下课之前的7—10分钟,注意力又开始逐渐地趋于衰退。

这为我们设置教学起伏划定了大致区域。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TheYarks—DodsonLow)又告诉我们:

学生如果较长时间处于较高激动水平,对他们学习较困难的内容有干扰。

这又提醒我们设计教学起伏要注意时间阈限。

因此,教师要精心安排教学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使教学过程有起有伏、形成节奏。

在教学的黄金时间里出现高潮,在高潮之前要有几个小浪头作铺垫。

如上海特级教师钱梦龙执教《捕蛇者说》,“高潮”与揭示课文的立意是一致的,论述“赋敛之毒有甚是蛇”。

为了达到“高潮”,前面又设计了几个“浪头”,作为“蓄势”:

第一个“浪头”是揭示蛇之“异”,“黑质而白章”是色异,“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是毒异,“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是用途之异。

第二个“浪头”是捕蛇之利与害,利在可以“当其租入”,害在被蛇咬死者多。

第三个“浪头”是“赋敛比蛇还毒”。

5、抑扬顿挫 

这里所谓“抑”和“扬”,是就教师教学语言的特点而言的。

是指教学语言中节拍的强弱、力度的大小等的交替变换,以及句子长短、语调升降的有规律变化。

教学语言的抑扬顿挫可明显增强表达力和感染力,正如古人所讲:

“唱曲之妙全在顿挫,顿挫得款则其中神理自出。

如喜悦之处,一顿挫而和乐出;伤感之处,一顿挫而悲恨出。

”教学语言的抑扬顿挫还可引起学生心理的内摹仿,“当我们听到有节奏的声音运动时,不仅注意力集中于它,而且肢体的肌肉,以至循环系统、呼吸系统都会随之引起运动上的变化。

人体运动机制的改变,又会引起精神上、情绪上的变化。

”如讲《一月的哀思》,介绍周总理的丰功伟绩时可用中速平调;讲到人们静静地伫立在长安街的暮色里等待着载周总理遗体的灵车时,要用慢速降调,表示哀痛之情;讲到有人不许我们缅怀周总理伟大的一生时,要用快速升调,表达激愤之情。

学生也会随着教师语速语调的变化,在心中激起相应的感情。

教师教学语言的抑扬顿挫要有适当的调控,不致过强过弱、过频过缓。

做到流畅连贯、富有动感,宛如“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

人在一种单调的声音刺激下,大脑皮层会很快地进入抑制状态。

而抑扬顿挫、具有节奏感的教学语言,则是打破这种单调的催眠刺激、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

    6、整体和谐

  课堂教学艺术探讨无止境,例如教学启发艺术、教学语言艺术、教学板书艺术、教学提问艺术、教学幽默艺术等等,都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探讨,我想,只要我们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教学艺术的追求,每一位教师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风格而成为专家。

课堂教学“起承转合”的每一细节,都应缜密思考、精心设计,才能真正把一堂课“雕塑”成精美的“艺术品”。

课堂教学的艺术节奏也必须综合考虑,巧妙安排,使构成各要素搭配合理,穿插得体,衔接有序,融洽统一,以构成整体节奏的和谐美。

课堂教学的节奏要有一定的章法,如一首乐曲,不可乱弹。

应像徐大椿在《乐府传声》中所说:

“曲之徐疾,亦有一定之节,始唱少缓,后唱少促,此章法之徐疾也;闻事宜缓,急事宜促,此时势之徐疾也;摹情说景宜缓,辩驳趋走宜促,此情理之徐疾也。

”课堂教学的节奏还应存在于每一课时自始至终的渐变之中,符合一种有生气的变化规律,正像音乐里的“渐强”、“渐弱”一样,通过规律性变化,体现出一种流动美,使整个课堂教学节奏分明、充满活力。

教学艺术节奏的整体和谐程度,体现着教师教学艺术的水平。

教师在讲台上,犹如乐队指挥,要用心调动每一种乐器,演奏出节奏和谐、旋律优美的乐曲。

具有整体和谐的教学艺术节奏的课堂教学,可以给学生美妙的艺术享受,在身心愉悦中接受深刻的教育。

五、掌握课堂教学节奏的艺术

1、根据学生学习的规律来掌握节奏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活动,而活动的主体应该是学生。

节奏的快慢强弱轻重缓急,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而定。

学生的学习规律涉及的问题很多,这里只从两方面来看。

从学生认识问题、学习知识的顺序来看。

大概都经过“感知——理解——运用”这一过程。

把这一过程放到课堂上,感知阶段的节奏就应该舒缓一些,而理解阶段就应急速一些,到运用阶段,应舒缓一些。

这就形成了节奏的一条曲线,假如一节课只经过一个过程,节奏的处理比较简单。

假如一节课经过两个这样的过程,或者几节课连起来经过好几个这样的认知过程,那就形成了波浪形的教学节奏。

  从学生学习时的注意力变化来看,根据试验和经验,在45分钟的一节课里,分为五个小段,一般有这样的变化规律:

    

(1)开头5分钟。

注意力分散。

因为上一节是别的课,又经过课间休息,一下子转不过弯来。

    

(2)第6一15分钟。

注意力比较集中。

    (3)第16一20分钟。

疲劳,注意力较分散。

    (4)第21一40分钟。

注意力集中。

    (5)最后5分钟。

疲劳,又等着下课,注意力分散。

根据以上变化规律,教学的节奏,在开头5分钟可以松弛一些,慢慢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第二阶段就要充分利用,加强紧张度,让学生学到新的知识;第三段是疲劳区,可再把节奏放松,减轻学生的负担,让学生轻松地渡过;第四段是一节课里的黄金时刻,学生的注意力有可能高度集中,教学节奏应该加强、加紧、加快;最后五分钟,节奏自然放慢,让一节课愉快地结束。

    2、根据课堂教学结构来掌握节奏  

课堂教学结构,向来有个自然形成的模式。

过去的说法是:

“复习旧课、引入新课——学习新课——巩固新课、课后小结——布置思考题”。

现在人们又总结了许多模式,其中比较简单的是把它归结为“发问——解疑——练习”,根据这样的结构,教学节奏可以相应地设计为:

“缓——急——缓”,发问阶段,要诱导学生思考,作发散性思维,节奏就要舒缓,让学生的脑子多转几个圈,想出问题来。

假如这时节奏过于紧张,老师不断地提出新要求,反而干扰了学生的思维活动。

解疑阶段,是教学的主要环节,教学的重点、难点要在这个阶段解决,教学目的的达到也要靠这个阶段的努力,因此,这个阶段的教学节奏,从总的来说,应该是急的、张的、强的、快的。

当然,从细节来说,在这一段里也应加插些缓慢的、轻松的因素,使教学节奏强中有弱、急中有缓。

最后的练习阶段,总的来说可以舒缓下来,让学生自己消化知识,动手做练习。

以上是从一节课的结构来说的。

假如是一个单元(一章)的课,它的结构也可以是“发问——解疑——练习”,或者是好几个这样的过程的反复。

这样从一个单元的教学过程来看,它的每一个课时(节)就不一定刚好是完成一个过程。

即不一定刚好是“发问——解疑——练习”。

也就是说,每个课时的教学节奏就不一定是“缓——急——缓”。

有的课时,可能在急节奏、紧张的节奏中嘎然而止;有的课时,可能一直处于和缓之中,当然也可能一直处于紧张之中。

    3、设计课眼,激起高潮

每个课,除了总体上要处理得波澜起伏之外,最好还能设计个课眼,激起高潮。

诗歌创作讲究“诗眼”,散文创作讲究“文眼”。

“诗眼”是最能表达诗的意境的一个词,“文眼”是能统帅全文思想感情的一句活。

课,也有“课眼”,“课眼”在何处?

这主要从教学内容上来定,要在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处设计课眼。

比如,能举一反三的,把它解透,其他就迎刃而解的问题,都可以设为课眼。

课眼之处,要设法激起个教学节奏上的高潮。

课的高潮,应该是学生精神最亢奋、情绪最高涨、脑子最灵活之时,是学生学习最入神,学习效率最高之处。

激起高潮的方法,可以为解决某个问题讲一段精彩动人的话,可以为解决某个难点而作一次演示或一次实验。

有时,为了解决某个问题,举个生动的例子,既令学生发笑,又令学生豁然醒悟,这也是激起高潮的好方法。

    一节课以有一个高潮为好,当然“高潮迭起”也未曾不可。

不过,切忌高涨不断。

全是高涨,就等于没有高潮。

    4、注意学生反应,随时调整节奏

教学节奏的设计,只表达了执教者的良好愿望,能否按设计实施,还要靠执教者努力。

执教者在具体施教时,一方面要按计划掌握节奏,另一方面还要时刻注意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随时作节奏上的调整,以保证完成教学任务。

这包括:

发现学生在课堂上心不在焉,就要考虑是教学内容太浅,太浅,就得加快节奏,转入学习新的内容;是否教学内容太深,学生素性不听,是的话就要放慢节奏,力求把难点讲解明白。

如果发现学生学习兴致很高,精神奕奕,即使在一节课的“疲劳区”,也可以不改变节奏,一直维持强节奏,帮助学生避开“疲劳区”。

但在快节奏地解决教学重点、难点时,如果学生显得疲惫,就要想办法提起学生的精神,不妨放慢节奏,说个笑话,调节一下。

现在有些学校搞大小课配搭,即一天之内排一点半小时一节的小课,和大课(45分钟)穿插,这也是一种节奏的调整。

有时候,因为自然环境的变化,也迫使教师要调节教学节奏。

如天气酷热,学生心情烦躁,无法安定下来学习,教学节奏只好放慢一些。

有一位语文老师上课,当天气骤然乌云密布、电光闪闪、大雨倾盆、课室里靠电灯照明才能看得见书本时,并没有放慢节奏,而是叫学生马上拿起笔来,描写当时天气骤变的情景。

学生兴致勃勃,涮涮地写个不停。

虽然教学节奏加快了,写作的效果仍然很好。

     5、节奏的掌握因人、因课而异

节奏的快慢、张弛、轻重。

缓急。

强弱,表现在课堂教学上有一定的规律性,但是也不能要求人人一律、课课相同。

不同的教师,掌握节奏各有特色,有的人上起课来,知识如淙淙流水,缓缓渗入学生的心田;有的人上课如重捶敲响鼓,声声敲在学生的脑海里。

人的性格、习惯不同,处理节奏也就有不同的特点、风格,不能强求一律。

学生的学习习惯、气氛,对节奏的掌握也有影响。

有的班学生适应于较缓慢的节奏,有的班学生却喜欢快节奏。

当然,从学生的年龄特征看,他们还是爱好快节奏、强节奏,而不习惯于老师的慢吞吞。

作为教师应该尽量适应他们的特点和要求。

不同的课型和不同内容的课,其节奏也是变化不一的。

我们常说的课型,如起始课、阅读课、复习课、练习课、实验课等,有的侧重于慢节奏,有的则重于快节奏。

课的内容不同,节奏的处理也有所不同。

知识传授性的课,如历史课、地理课,多采用慢节奏;感情浓烈的课,如语文科的诗歌教学、抒情散文教学、政论文教学等,随着课文的感情变化,节奏也常常比较快而急。

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复返。

一节课45分钟,“分分秒秒急煞人”。

作为教师,要利用好这分分秒秒,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就要掌握好教学节奏,让学生在每个45分钟内,无论处于何种情况下都能学有所得。

无论上什么课,什么时候上课,都让学生绷紧脑筋,紧张学习,毫无轻松之时,固然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相反,无论什么时候上课,都是轻松愉快,像游戏似的,毫无紧迫感,没有一点压力,也不一定能取得良好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