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照亮前路小村官做出大名堂.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88246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梦想照亮前路小村官做出大名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梦想照亮前路小村官做出大名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梦想照亮前路小村官做出大名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梦想照亮前路小村官做出大名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梦想照亮前路小村官做出大名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梦想照亮前路小村官做出大名堂.docx

《梦想照亮前路小村官做出大名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梦想照亮前路小村官做出大名堂.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梦想照亮前路小村官做出大名堂.docx

梦想照亮前路小村官做出大名堂

梦想照亮前路,小村官做出大名堂

  很多人说,城里孩子对农村是没有感情的,可是有这么一个大男孩,他放弃城里的优越生活,扎根农村,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为了起到示范带头作用,他自掏腰包搞试验田;资金缺乏,他把准备结婚的钱都拿了出来,硬是将婚礼延后了一年,婚后还把自己的小家安在了村里。

不明所以的人笑他傻,农村的青壮年还挤破头想来城里呢,他却自愿回农村做村官,图个啥?

“就图梦想!

”面对质疑,余虎的回答坚定而有力。

  怀揣梦想,和妻子一起扎根农村

  阳光、干净、沉稳是余虎给人的第一印象,这个85后的大男孩完全摆脱了同龄孩子们身上的那种稚气,农村的历练让他显得比实际年龄成熟许多。

1986年12月31日,在这年的最后一天,余虎出生在合肥市蜀山区的一户普通人家。

  从初中开始,直到大学,余虎一直都是班里的班干部,他特别喜欢在服务同学的过程中得到大家的认可、信任和支持,那种满足感和成就感让他非常受用。

余虎说,选择村官是他延续兴趣、梦想的一个必然。

  在追逐梦想的路上,朱金云一路陪伴着他,她不仅是妻子,还是他的伙伴、知音。

俩人是别人眼中的青梅竹马,初中高中都在一个班,大学竟然也在同一所学校,还是同一个系。

这种让人跌破眼镜的缘分起初却没把他们连在一起,倒是陌生的城市拉近了两个人的距离。

那时,他们都没有独自出过远门,初到池州上学,什么都是新鲜的,也都是有点胆怯的。

他乡遇故人,让两个人有了更多的交集,互相有了依赖,有什么事俩人都会在一起商量,谁有困难另外一个人也会帮着解决。

就这样,爱情在他们心里悄悄生根发芽。

  大三那年,比余虎高一届的学长徐志炜考上了村官,在当时,那是多么稀奇的一件事啊。

2008年,安徽省首次选聘大学生村官,之前没有大学生担任过这样的工作。

看到学长风风火火的样子,余虎心动了。

他找到学长主动打听有关村官的一切事情,觉得这份工作太适合自己了,他们在一起谈梦想、谈未来……从那时起,余虎就决定紧随学长的步伐,也要当一名村官。

  2009年是余虎的毕业季,毕业前夕,同学们有的忙着全国各地地找工作,有的埋头苦读想继续深造,他则不急不躁,就等着大学生村官报名。

朱金云深知余虎的心意,为了和心爱的人一起追逐梦想,她报考了当年的特岗教师。

特岗教师是中央实施的一项针对农村义务教育的特殊政策,和村官一样,是扎根基层、服务农村的重要举措。

幸运的是,俩人都被录取了,当年的8月,余虎走马上任,在长丰县吴山镇桥冲村任党总支副书记,朱金云在吴山镇涂郢村小学做语文老师。

从此,两个人在这片土地上,肆意挥洒着青春,他们可以并肩携手,为梦想奋斗。

  带着热情,在这片土地上“摸爬滚打”

  初到村里,余虎并没得到村民们的认可和拥护,有的人认为这样一个毛头小伙子能干什么?

只不过是来走走过场的。

这着实给他泼了盆冷水,但他转念一想,又觉得十分理解。

他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村官,对村民们来说,这是个新鲜事物,他们不了解这个村官到底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实际好处。

余虎心想:

既然村民这么认为,自己就应该加倍努力,想方设法通过实际行动,干出成绩,这样才能让大家对他刮目相看。

  做什么能让大家对他刮目相看呢?

首先,余虎想到了留守儿童的问题。

因为农村很多人都出去打工,留守儿童的现象很严重。

而他又是学师范专业的,在这里正好可以发挥特长。

他快速找到了这个适合自己工作的切入点。

之后,他让村干部带着他挨家挨户地跑,去调查哪家有留守儿童,然后给孩子们补补课、提供些物质上的帮助。

下班后,只要有时间,余虎就去给这些孩子们做家访,他还把妻子拉了进来。

“我跟她说,你在学校也得多关注这些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他们的父母不在家,我们就要充当临时父母的角色。

  热情高涨的余虎一头扎进了村里的各项工作中,一连四个月都没有回过一趟家。

四个月下来,他把村里的23个村民组,875户全都跑了个遍。

这一跑他又发现了问题。

桥冲村地处江淮分水岭的脊背地带,常年干旱少雨,土质盐碱化、板结化程度严重,一季小麦一季稻的粗放型种植模式,让农民很难赚到钱。

为了养家糊口,年轻人不得不丢下妻儿老小,背井离乡地外出打工。

  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

余虎心想:

既然这种种植模式不赚钱,那就改种赚钱的。

种什么赚钱呢?

他首先想到了马铃薯,马铃薯产量大、经济价值高、市场需求量大。

但当他把这一想法在村民代表大会上向大家阐述后,由于从来没有尝试过,又缺乏技术、害怕风险,响应的群众寥寥无几。

  既然群众不敢尝试,那就由自己带头先干,给群众做个示范。

于是,余虎东拼西凑借了2万多元钱,在村里流转了10多亩土地,搞起了马铃薯的试验种植。

种地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从开始买种子、肥料、薄膜到租地、请人工,事无巨细,都得他亲力亲为。

他从没种过地,没有任何田间工作经验,但他并不在意,依然干劲十足。

“我就觉得只要你有热情,愿意干,就没什么干不好的。

  白天,余虎跟在村民后面干活,向他们请教田间管理知识;到了晚上,他就打开书本,或是上网看资料看视频,学习种植马铃薯的技术。

那段时间,用没日没夜来形容他的生活实在是太贴切不过了,他满脑子想的都是怎么把马铃薯给种好。

但事与愿违,老天似乎想多考验考验这个孩子,马铃薯种下去没多久,就遇上了一场冻霜害,薯种全给冻坏了。

来不及唉声叹气,趁着时节得赶紧补种。

补种结束后,余虎想着这下到了收获的季节一定能够喜获丰收了吧?

但没想到的是,几个月后,薯秧所结的马铃薯都只有鸡蛋那么大,根本卖不上价,他这才发现这里的土质根本不适合种植马铃薯。

马铃薯的试种算是彻底失败了,余虎感觉到成事的艰难,光有一腔热血在农村是干不成事的。

  虽然试种失败了,但并非毫无收获,在和村民同吃同住同干活的过程中,余虎得到了大家的接纳,拉近了和老百姓的距离。

“大家认为,你能放下笔杆子,卷起裤腿子,下地干活,不管你成功不成功,都是与众不同的,是值得信任的。

”余虎说,“很多村民跟我讲,他们家孩子现在都没有像我这样愿意下地干活,琢磨种田的了!

”  村民的鼓励激励着余虎,他开玩笑地说:

“都说成功乃失败之母,失败是母亲,母亲都有了,孩子还远吗?

”经过反复考察调研后,他又从家里拿出了准备给自己筹办婚礼的积蓄,将婚礼向后延迟了一年,在示范田里改种了冬瓜和南瓜。

说到这里,余虎忍不住感叹:

“真要感谢我的妻子,没有她的支持,我肯定做不成现在的这些事情。

  由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都非常适宜冬南瓜的生长,这次试种丰常成功。

当年冬瓜的亩产就达到了9000多斤,南瓜的亩产也达到了6000多斤,加上那年市场对冬南瓜的需求量很大,所收获的冬南瓜被销售一空,利润是一季小麦一季稻的5~6倍。

  试种成功后,为了把农民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余虎又跟市里争取了种植冬南瓜补贴的一个项目:

只要老百姓愿意种,一亩地就给补贴400元钱。

而在此之前,老百姓种植油菜、小麦,一亩地辛苦下来,纯利润也就几百块钱。

“老百姓都是实在的人,你给他们带来了直接的经济利益,他们肯定支持你。

”余虎笑着说。

  就这样,整个村里,只要家里的地适合种冬南瓜的,大家都纷纷效仿,整个冬南瓜推广种植变得非常顺利。

几年下来,全村的冬南瓜种植从无到有、从有到多、从多到优,现在的固定种植面积已经有2700多亩,农民更是因此亩均增收3000多元。

一些看到了效益的外出务工群众纷纷返乡,“他们觉得回来种地和在外面打工的收入差不多,虽然在外面打工挣得多点,但花销也大,还照顾不到家庭,现在回来又能挣钱还能一家团圆。

”余虎说,刚开始,村里就有十几户群众自愿返乡。

这让村里的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孤寡老人问题从根本上得到了解决。

  老百姓可以安心种冬南瓜了,可余虎的工作还没完。

政府的补贴是要跟你的种植面积挂钩的,这就要求他们必须挨家挨户,挨个田块地去校量,他们称之为校瓜。

2700多亩地,每块地都要量到,有的地块可能只有几分,这个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

加上东南瓜收获的季节是七八月份,太阳炙烤着他们,那个夏天,余虎被晒脱了皮。

他回忆道:

“那年夏天特别热,室外温度都达到了40多摄氏度,我们每天早上5点多就起来干活了。

”戴着大草帽,余虎他们跑了一个多月,终于把所有人的地丈量完毕。

事后,只要提到余书记,村民们都会竖起大拇指夸他是个干事的人。

  成绩斐然,荣誉背后是沉沉的付出

  冬南瓜多了,销路又成了问题。

为了解决广大种植户的销路问题,为了给大家提供更好的服务,2012年8月,余虎在村里发起了东南瓜种植专业合作社,将分散的农户统一组织起来,抱团经营。

这种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仅2013年一年,合作社的营业额就高达673万元,盈利额达392万元。

  作为大学生村官,五年来,他曾通过层层选拔作为安徽省大学生村官创业事迹报告团成员到省内高校做过巡回报告,曾代表中国青年接受过土耳其国家青年代表团的友好访问,先后荣获“长丰县优秀共产党员”、“长丰县首届杰出青年”、“合肥市优秀团干”、“合肥市优秀农家书屋管理员”、“合肥市首届十佳大学生村官”、“安徽省品学兼优毕业生”、“安徽省优秀大学生村官标兵”等荣誉称号。

  这些光鲜的荣誉背后都离不开辛勤的汗水,每一个奖状、每一项荣誉都是他沉沉的付出,是用汗水和泪水换回来的。

  就拿他获得的“合肥市优秀农家书屋管理员”来说,2010年7月,桥冲村农家书屋建成,但由于没有任何管理经费而选不到一名合适的管理员。

就在这个时候,余虎挺身而出,自愿要求承担农家书屋管理员的职责。

但没想到,一个多月过去了,除了几个村干部外,“农家书屋”里连一个村民也没来过。

“是继续让这些文化资源躺在书屋里睡大觉,还是想方设法唤醒它们,让它们发挥作用”成了摆在余虎面前最迫切的现实问题。

思来想去,他带着提前印制好的图书借阅登记证便开始了挨家挨户的地毯式宣传。

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天后就有村民带着孩子前来借书了,之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每天前来查阅、借阅图书的村民群众更是络绎不绝。

  人一多问题又来了,书架上的图书被翻得乱七八糟,村活动室里的卫生更是被踩踏的一塌糊涂。

“说真的,那段时间真的非常累。

晴天还好,遇上下雨下雪,卫生真难打扫。

书屋在二楼,每来一个人,我就得从一楼打扫到二楼,再来人再打扫。

”余虎说,“这毕竟是村委会,它代表的是一个形象,你就任由它脏着乱着是肯定不行的。

  余虎的付出没有白费,对于桥冲村的村民来说,余虎现在就是他们的家人,他用真心投入,和大家有着很深的感情。

特别是对于困难群众,他想尽办法帮助他们,不仅帮他们解燃眉之急,还日思夜想地替他们谋划未来。

  桥冲村有一户人家,儿子车祸去世了,媳妇下落不明,70多岁的孤寡老人带着抱养的女儿以及唯一的孙子艰难度日。

余虎刚到这户人家时,真的非常吃惊,他见过穷的,可没见过这么穷的,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孩子们穿的衣服和鞋很多都是老人拾破烂的时候捡回来的。

“我看到一个十多岁的小男孩竟然穿着和我一样大小的鞋,心里特别难过,当时就把身上带的钱都给了他们。

”余虎想让老人给孩子买买衣服、买买鞋,可第二次去看时,发现孩子们还穿成那样,钱都用来补贴生活了。

下次再去时,余虎就买上衣服、鞋、书包等物品,直接拿给孩子们。

  这户群众的困难始终牵动着余虎的心,2013年春节前,余虎通过企业的结对帮扶项目,给老人家争取到了1万元钱的救济资金。

可光靠别人的救济,哪是个头啊,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余虎就建议老人家用这笔钱买个拉客的三轮车,平时就在镇里接接客人。

“他年纪这么大了,再下地干农活也干不动了,这样好歹每个月都能有些收入,维持一家的生活肯定是没问题的了。

”余虎的所作所为,让老人家非常感动,他逢人就说:

“余书记就是我们家的大恩人,他的恩情我们一辈子都忘不了……”

  面对感谢,余虎笑着接纳,这就是他的职业梦,他成功了。

有人说,不就是个小村官吗,至于这么尽心尽责吗?

有人说,你做村官明明可以走走过场,没人要求你去做这么多,你只要做其他人做的那些日常工作就行了,干吗非要折腾自己呢?

所谓人各有志,他的幸福别人又怎么能够体会?

他觉得值,这就够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