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第17讲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大业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87854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77.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第17讲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大业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第17讲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大业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第17讲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大业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第17讲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大业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第17讲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大业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第17讲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大业教案.docx

《高考历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第17讲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大业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第17讲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大业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第17讲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大业教案.docx

高考历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第17讲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大业教案

第5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线索1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初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制度;“文化大革命”期间,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遭到严重践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法律制度走向健全,民主制度重建并日益完善。

线索2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为实现祖国统一奠定了理论基础;香港和澳门相继回归,使“一国两制”理论在实践中获得巨大成功,祖国统一大业迈出重要一步;海峡两岸关系得到新发展。

线索3 新中国的外交

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出现新局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政策不断成熟,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第17讲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大业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民主政治建设

1.新中国的成立

(1)准备:

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讨论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

(2)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举行      ,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意义

①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②中国共产党人开始建设全新的社会政治制度,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2.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①初步建立: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通过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          的职能。

 

②职能改变:

1954年以后,主要职能为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③初步发展: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            ”的方针,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①依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普选方法产生,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为         。

 

②建立: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       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③地位:

它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误区警示】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权力机关,但不能说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因为人民代表大会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才是我国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①目的:

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②依据:

《共同纲领》的规定和1954年宪法的正式确认。

③实施:

1947年,     自治区成立。

后来,新中国共成立了五个自治区、一百多个自治州、自治县(旗)。

 

④意义:

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     和民族团结。

 

【构图解史】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主政治

3.“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1)原因

①毛泽东认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认为党和国家已经面临       复辟的危险。

 

②林彪、江青一伙别有用心,乘机兴风作浪。

③根本原因:

党内的“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

(2)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失去保障,国家主席   被迫害致死。

 

②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党政领导机关都被夺权。

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续十年没有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也不能实行。

【误区警示】“文化大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不是党内制度不健全,而是党的“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

中国要避免这样的悲剧重演,主要在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实行并落实依法治国方略,而不单是防止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

4.新时期民主法制的健全与完善

(1)法律制度

①措施: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       ”的法制建设方针;中共中央为刘少奇平反昭雪,在全国范围平反冤假错案;全国人大加紧全面立法工作,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 》。

 

②成就:

形成了以    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

 

(2)民主制度

①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②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      ”的方针,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③1984年,我国政府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④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       。

 

【教材补遗】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和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一律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

二、祖国统一大业

1.“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1)背景: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      统一祖国的方针。

 

(2)提出:

20世纪80年代初,由邓小平提出。

(3)含义:

“一国”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制”是指祖国大陆实行      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4)意义:

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香港、澳门的回归

(1)香港回归: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正式对香港恢复      。

 

(2)澳门回归: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误区警示】“一国两制”下设立的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但并不是完全自治,例如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外交和国防是由中央政府管理的。

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20世纪80年代:

打破两岸隔绝状态。

①1979年元旦,中国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    ,两岸实现30年来的真正停火。

 

②1987年开始,台湾当局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

(2)20世纪90年代:

海峡两岸关系的新突破。

①1990年,台湾成立          ;次年,祖国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②1992年,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这就是“     ”。

 

(3)2000年以来:

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①2005年,胡锦涛同志会见国民党主席    率领的“和平之旅”访问团。

 

②2008年,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终于实现。

考点一 中国特色民主政治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作用

(1)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保证了人民通过普选来享有民主、自由的权利。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体现了民主协商、科学决策。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

④基层民主制度保证了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

(2)维护和促进了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

民族区域自治立足于解决国内民族问题,实现各民族平等联合、团结统一,有效地解决了中央与少数民族地方的关系问题。

(3)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政治保证。

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了党和人民群众以及执政党与参政党、中央与地方、各民族之间关系的和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政治制度保障。

【史论结合】

史料 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主要是两项:

一是各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二是对公民进行与社会主义民主的相关教育和公民的民主实践。

其中,各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主要指国体、政体、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党内民主制度等的确立。

——张荆红《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评析》

解读 史料主要说明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第一项反映的是政治制度的建设,第二项反映的是保障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建设。

问题 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民主政治的特点。

 

考点二 “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1.“一国两制”的基本内涵

(1)“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香港、澳门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2)实行“两种制度”:

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

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相互支援、共同发展。

(3)高度自治:

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依照宪法规定在港、澳、台设置特别行政区。

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台湾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4)和平谈判:

通过接触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5)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具有稳定性。

【史论结合】

史料1 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

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宣布。

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史料2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

……国家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

——《反分裂国家法》

解读 

(1)史料1阐述了邓小平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思路和想法。

“适当的方式”实际上是指以谈判的方式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最后一句话指出台湾问题是我国的内政问题,绝不容许别国插手。

(2)史料2表明了“一个中国”的立场及维护国家统一的决心。

省略号之前的资料表明了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原则。

问题 根据史料1、2,说明中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分析《反分裂国家法》制定的主要目的。

 

2.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在政策上的异同

台湾问题

港澳问题

本质

 台湾问题是内战遗留问题,属于内政问题,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干涉

 港澳问题则是殖民主义遗留问题,涉及国际关系

权力

 台湾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派驻中国人民解放军

措施

 设立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

权力

 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

【史论结合】

史料 中央人民政府决定,西方国家如果要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就得按平等原则。

……保留香港作为中国内地的国际通道。

……为进一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邓小平提出,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

——据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等整理

解读 史料反映了为解决殖民主义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而采取的措施,解读史料要注意结合关键信息“平等原则”“在一个中国前提下……”来分析归纳。

邓小平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问题 结合上述史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有利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积极因素。

 

高考试题

考查内容

命题立意

 2018·全国卷Ⅲ·30

 中共“八大”

 以中共“八大”的报告为切入点,深刻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环境

 2018·全国卷Ⅰ·41

 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以村民自治为切入点,考查中国现代民主政治建设的创新成就,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

 特别说明:

本讲内容在近几年全国卷中命题极少,仅在2018年考查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环境和中国现代民主政治建设中的基层民主制度。

复习备考时建议加强对社会主义理论、实践及新中国的历史认知;从历史反思角度认识“文化大革命”

考题1[2018·全国卷Ⅲ]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

“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

”这反映了当时(  )

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

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

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

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

考题2[2015·安徽卷]有学者评价:

“它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

”据此判断,“它”是指(  )

                  

A.“双十协定”B.《论联合政府》

C.《共同纲领》D.《论十大关系》

考题3[2014·江苏卷]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

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

……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

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

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B.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

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考题4[2015·江苏卷]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透露,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也准备同蒋介石谈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

同时,毛泽东也主动通过外国来访者表示,台湾问题可以用谈判来解决,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

材料表明(  )

A.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正式确定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

C.中国已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

D.台湾问题已牵涉到中美外交问题

考题5[2014·上海卷]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指出:

香港主权回归后,中国在香港设特别行政区,除国防和外交事务外,特区享有高度自治权,特区保持原有资本主义制度50年不变。

这体现了(  )

A.三权分立原则B.地方自治原则

C.主权平等原则D.“一国两制”原则

考向1 现代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

1.[2018·江苏南京一模]到1951年10月,全国有27个省、8个行署、146个市、2038个县召开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到1952年年底,全国所有的省、市、县、区、乡都召开了人民代表会议,绝大部分乡的人民政府委员会已由乡人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

这表明当时(  )

A.基层民主制度开始确立

B.民主政治建设有利于国家政权建设

C.民主统一战线进入新阶段

D.人民代表大会制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2.[2018·北京东城模拟]某部法律文献序言指出:

“我国同伟大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同各人民民主国家已经建立了牢不可破的友谊,我国人民同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友谊也日见增进,这种友谊将继续发展和巩固。

”据此可知,该部法律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

3.[2018·四川广安模拟]2012年以来,国家正式启动“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这是一项由教育部、发展改革委、国家民委、财政部、人事部等五部委联合实施的人才培养计划。

这一计划的启动说明(  )

A.民族自治区的自治权从此有了国家保障

B.落实民族平等和发展政策须与时俱进

C.少数民族地区已率先完成了义务教育

D.当前民族政策的贯彻表现为人才培养

考向2 “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4.[2018·浙江金华十校联考]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中写道:

“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

”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中共首倡第三次国共合作

B.解决台湾问题的时机已经成熟

C.中国大陆希望用和平方式完成祖国统一

D.“一国两制”得到了两岸同胞的高度认可

5.[2018·山东临沂模拟]香港回归之际,阿根廷总统梅内姆表示要仿效香港的“一国两制”方式和平解决马尔维纳斯群岛主权问题。

这主要表明“一国两制”(  )

A.符合中阿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B.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新模式

C.是反对殖民统治的有效方式

D.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6.[2018·河北沧州质测]由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的57位学者共同撰写的《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已在中国大陆出版。

此书是两岸史家就其各自所熟悉的专长研究领域,在充分尊重史料的基础上,本着承认差异性的原则,共同撰写的。

该丛书的编纂体现了(  )

A.价值判断高于史实判断

B.史学交流赖于经济交流

C.历史共识需要相互包容

D.两岸史家价值观念趋同

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第17讲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大业

【主干知识回扣】

一、1.开国大典 2.共同纲领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民主 内蒙古 祖国统一 3.资产阶级 刘少奇 4.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宪法 肝胆相照 荣辱与共 基层民主

二、1.和平方式 社会主义 2.行使主权 3.金门 海峡交流基金会 九二共识 连战

【考点深化探究】

考点一

①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保障公民政治权利的主要形式。

②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团结在一起。

③根据社会主义民主原则,建立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平等关系,并建立个人与社会、集体之间的正确关系。

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考点二

1.立场: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坚决反对“台独”。

主要目的:

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台湾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2.两岸同胞的民族感情;国共合作的历史传统;海峡两岸交流日趋频繁(或“九二共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等等。

【高考链接突破】

•解考题

考题1 C [解析]本题以中共“八大”报告为切入点,考查1956年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影响,考查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材料的关键信息:

一是时间“1956年”中共“八大”,社会主义制度即将建立;二是中共“八大”刘少奇的报告强调法制建设。

1956年,中共“八大”上对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突出我国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生产力间的矛盾,党和国家工作中心是经济建设,法制建设要为经济建设服务,故答案为C项。

法制建设制度化是在改革开放之后,A项与题目时间不符;组建政权是1949年新政协会议的工作,B项与题目时间不符;依法治国是中共“十五大”提出的任务,D项错误。

考题2 C [解析]材料“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说明了“它”有社会各阶层的参与,且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由此可以得出“它”应该是《共同纲领》,故选C项。

A项不符合“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排除;《论联合政府》是194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排除B项;1956年,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故排除D项。

考题3 A [解析]本题以1953年《人民日报》报道内容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依据题干中的时间1953年以及“当选的代表”“旧社会……哪有妇女的选举权”等信息,可以推断出当时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故本题选A项。

B项时间是1954年,不符合题意;C项在材料中没有提及;D项中“法制化”不符合题意。

考题4 D [解析]本题考查台湾问题,意在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调用知识的能力。

材料中“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的信息说明中美关系与台湾问题相关,故D项正确。

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正式确定是在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发表时,故A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是在1954年,故B项错误;当时中国外交远未达到外交强国的程度,故C项错误。

考题5 D [解析]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是在一国两制思想的指导下开展的,故D项正确,A、B、C三项错误。

•练经典

1.B [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代表会议的召开,民主政治建设的开展有利于保障国家政权建设,故选B。

基层民主制度是指村级民主,不是人民代表会议,A项错误;民主统一战线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材料未体现人民代表会议,C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人民代表会议是为了保障国家政权建设,材料未体现保障人民当家作主,D项错误。

2.C [解析]1954年宪法颁布时,中国已经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故选C。

《临时约法》颁布于1912年,与苏联无关,A项错误;《共同纲领》颁布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当时与苏联并未建交,B项错误;1982年宪法颁布时,中苏之间关系破裂且并未恢复,D项错误。

3.B [解析]据材料“国家正式启动‘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和“五部委联合实施的人才培养计划”可知,落实民族平等和发展政策须与时俱进,故选B。

“从此有了国家保障”的说法有误,A项错误;材料“国家正式启动‘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与义务教育无关,且“率先完成”的说法与史实不符,C项错误;材料仅涉及少数民族人才培养计划,只是当前民族政策的一个方面,并不能反映当前民族政策的贯彻表现,D项错误。

4.C [解析]由材料“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结合1982年的时间信息可知,中国大陆希望用和平方式完成祖国统一,故选C。

中共首倡第三次国共合作是在1981年9月,A项错误;解决台湾问题的时机已经成熟的表述与事实不符,B项错误;“一国两制”得到了两岸同胞的高度认可的表述过于绝对,D项错误。

5.B [解析]材料中表现了在香港回归之际,阿根廷想要利用中国的“一国两制”来解决马尔维纳斯群岛主权问题,B项符合题意,故选B。

“一国两制”不是解决中阿两国问题的方针,A项错误;“一国两制”是解决一个国家内部的统一问题,不是反对外来殖民统治的有效方式,C项错误;“一国两制”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在材料中没有反映,D项错误。

6.C [解析]“此书是两岸史家就其各自所熟悉的专长研究领域,在充分尊重史料的基础上,本着承认差异性的原则,共同撰写的”表明两岸史学家的相互包容,故选C。

价值判断高于史实判断与材料的内容不符,A项错误;史学交流赖于经济交流与材料的内容两岸史学家的相互包容不符,B项错误;D项中“趋同”与材料的内容两岸史学家的相互包容不符,D项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营销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