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表格式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85505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0.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表格式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表格式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表格式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表格式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表格式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表格式教学设计.docx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表格式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表格式教学设计.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表格式教学设计.docx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表格式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从上学期期终测试情况来看,跟其它平行班级相比较,学生的进步尚比较大。

但学生仍然存在成绩悬殊的情况,优秀率不高,后进生较多。

思想表现方面,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般,处于朦胧状态,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预习习惯尚未形成,上课学生合作能力差,发言不够活跃。

学习心理方面,有少数学生学习目标明确,认真勤奋,他们的学习情绪比较稳定,有的尽管基础较差,也能坚持不懈,能有秩序地安排自己的学习,能够及时与教师沟通交流,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有个别学生属于鞭策进步型,但学习自觉性和稳定性不足,上课精神不振,回家很少复习功课,需要老师的督促才会有所作为;尚有五六个学生属于不思进取型,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极差,甚至毫无兴趣,需要老师再三强调才勉强完成作业。

二、教材简析

八年级下册四个现代文单元、两个文言文单元,课文的选编主要是从文章的难易程度,以及课程目标这两个方面来考虑的。

三、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各单元的“单元说明”中都依据这三个方面设计了单元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在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并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方法方面设计的学习目标如下:

1.要注意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还要努力提高默读的质量和速度。

2.熟读这些课文,要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

要注意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理清说明顺序,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

3.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按照要求筛选信息。

4.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练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5.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

在反复诵读中,了解借景抒情的写法,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

四、教学措施

1.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以及社会发展对语文的新要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2.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每堂课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精心备课,尤其要备好学生,改变繁琐的教学方式,突出重点和难点。

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

5.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6.作文教学,贴近生活实际,富有生活气息,灵活命题,形式多样,多写随笔,读书笔记,尝试互批共批,以改促写,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要求每周写一篇日记。

7.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利用课外实行培优辅差,力争整体提高。

8.引导鼓励学生成立课外学习小组,培养合作精神,开展互助互帮,实行一帮一学习语文,帮助中下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

9.优化作业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加强课代表,小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监督作用,力争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

10.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有所区别,要因人而异,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

11.利用竞赛,学科活动法等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报告会,故事会,朗诵会,演讲会,办手抄文学报,锻炼能力,提高兴趣。

12.课前2分钟演讲,包括自我介绍,新闻消息,小故事,成语解说等,锻炼表达能力。

13.举行2-3次辩论会,培养思维、口头表达和语文知识运用能力。

14.组织采访和调查至少1-2次。

15.做好开头的转化工作,扭转以往不良的学习习惯。

16.教学过程要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树立起学习语文的信心。

 

2018.2.26

 

xx学校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

设计者

章节

《桃花源记》 

教材版本

部编版 

课时

 

设计目标

1、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2、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生在新时代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爱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的生活。

 

教学难点

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桃源胜境的目的。

 

课堂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文朗读 

学生准备

熟读课文,查找课文背景 

教学环节

设计过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开放导入

 听歌曲《梦入桃花源》

播放歌曲《梦入桃花源》,营造气氛。

 

体验活动

活动一、朗读桃花源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依据注释疏通文意,并积累文言词汇。

4、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有感悟的句子背诵,并说说理由。

5、朗读比赛(男生VS女生)

1、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字音、句读、情感。

3、归纳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等语言现象。

活动二、桃花源访谈节目

 画外音:

环境美不美?

美!

怎么美?

一个词语形容:

神美(神秘,美丽)观众活动:

想象“一片桃树林,花开争妍,微风拂过,片片桃花瓣簌簌飞落,一个静谧的山村依稀出现在树树掩映环抱中,仙境般美丽。

齐读感受。

总结:

桃花源中风土人情是热情好客,善良淳朴。

环境优美,人与人,人与自然处处体现一种和谐之美。

 1、各位村民,我们想知道当初你们为什么要远离尘世,建造你们的桃花源村?

什么原因促使你们做出这样的决定?

2、提及桃花源我们都想入非非,那到底什么样?

你们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你们这个村子四周的地理环境如何?

3、村里人日常生活怎样?

4、村里人如何相处?

是与世隔绝吗?

5、你们村中有什么风俗习惯吗?

比如,来了客人你们怎么招待?

活动三、赏读课文,分类感受

 1、试以“桃花源之美,美在_________,不信你看(听、闻):

”的句式描绘一下桃花源的美。

(后一空,可以直接引用课文中的话,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描述。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2、大家可以从语言(句式、用词)、结构、写法等方面来再次品读这篇美文。

下面,请同学们快速就近形成学习小组,探讨《桃花源记》的美。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一)感受桃花源的美好

(1)桃花源美在何处?

(2)小结感受: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生活画卷?

(二)感受《桃花源记》的美好过渡语:

一篇不过三百来字的《桃花源记》令桃花源这一景点声名鹊起、驰名中外,它跨越千年,仍经久不衰,传诵古今,魅力何在呢?

活动四、探究考证

 学生讨论

 当我们徜徉在桃花源中流连忘返时,我听到这样一种观点:

桃花源根本不存在,它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

你同意吗?

四人一组探究考证,考证桃花源是否存在,不存在,证据何在?

课外研究

如今祖国各地不是桃源,胜似桃源,倘若陶公地下有知,他也应该无比欣慰!

其实古往今来许多的仁人志士也一直在为自己理想中的桃源奋斗不息。

古者如墨子、屈原、杜甫„„今人如鲁迅、方志敏、焦裕禄„„等等,举不胜举呀。

千百年来,“桃花源”已经成了人们的理想的化身,衍化成了一种“桃源情结”。

我希望在21世纪的今天,同学们也能志存高远,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向着理想勇往直前。

板书设计

 

 

设计反思

 

 

xx学校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

设计者

章节

《小石潭记》

教材版本

部编版 

课时

 

设计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柳宗元的作家作品常识,能借助工具书、注释疏通文义。

2.学习对自然景物入微的观察、细致描摹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理解作者失意被贬,寄情山水得抑郁忧伤的感情;2.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3.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课堂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文朗读 

学生准备

熟读课文,查找课文背景 

教学环节

设计过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开放导入

 利用已学过的柳宗元的诗导入,学生有一种亲切感,从情感上拉近与作者的距离,引起共鸣,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以学过的诗《江雪》导入,引出唐代诗人柳宗元。

体验活动

活动一、走近柳宗元,了解背景

对作家的生平介绍。

了解写作背景。

 多媒体课件展示:

柳宗元生平简介

活动二、整体感知走近《小石潭记》

 1.朗读课文听读(扫除文字障碍)——自读——齐读2.自读课文,疏通文意要求:

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圈点勾画出疑难词句,小组内质疑,记录不能解决的难题,全班讨论。

3.课堂检测巩固基础

 1.朗读课文指导:

读准字音,吐字清晰,声音洪亮;读出节奏,停顿正确;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2.自读课文,疏通文意教师点拨,强调重点字词句。

3.课堂检测巩固基础(利用多媒体出示练习)

a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心乐之

(4)以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5)清水尤清冽

(6)潭中鱼可百许头

(7)潭中鱼可百许头

b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活动三、再读课文,与柳宗元同游

 1.再读课文,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法

(1)学生思考:

(2)自主阅读3分钟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讨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

2.学做导游,介绍“小石潭”

(1)选择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设计一段导游词,允许发挥想象作形象的描述,以引起“游客”的游玩兴致。

(2)请4——5名学生给全班同学导游(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多请几位学生)

 1.再读课文,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法

(1)投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①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②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作者是怎样写的?

(2)教师评价并板书明确,并对第二段重点品读,尝试背诵其中的佳句。

2.学做导游,介绍“小石潭”

 

活动四、品味文章,与柳宗元对话

 1.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

(1)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畅说优美景色给人的感受:

(2)深入探究,走进柳宗元

 1.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

(1)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畅说优美景色给人的感受:

小石潭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仿佛臵身其境。

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对《小石潭记》称赞不已,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会有什么感受?

(2)深入探究,走进柳宗元面对如此优美景色,作者却是如此忧伤,文中的哪一句体现了作者的感情呢?

你能不能结合写作背景,分析一下作者的忧郁从何而来呢?

(可以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活动五、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感受。

1.这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

2.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及对作者的了解,你有什么启发?

教师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感受,最后教师做总结发言。

课外研究

1.根据写作思路背诵课文;

2.你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

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柳宗元

发现小石潭:

闻其声见其形

潭中景物:

水清(侧面描写)写小石潭美景

鱼乐(动静结合)抒孤寂悲凉之情

小潭源头:

形象比喻(寓情于景)

潭中气氛:

幽静(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同游之人

 

设计反思

 

 

xx学校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

设计者

章节

《核舟记》 

教材版本

部编版 

课时

 

设计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了解“记”这种文言体裁的特点,了解文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和空间说明顺序。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品味语言,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3、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

2、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

 理解难懂字词,品味有关语句,赏析核舟雕刻之巧与文章说明之妙。

课堂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文朗读 

学生准备

熟读课文,查找课文背景 

教学环节

设计过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开放导入

 学生联想思考

 导入:

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用他们的聪明智慧创造了辉煌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人瞩目的中华文明,其中有一种手工雕刻艺术,至今令人叹为观止,这就是微雕技艺。

好!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微雕技术究竟怎样令我们叹为观止。

体验活动

活动一、解题

 明确:

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

题目中的“记”在这里是描述、摹写的意思。

1、本文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

2、介绍作者:

1、学生介绍,师生点评。

2、教师补充:

魏学洢,字子敬,明末嘉善(今浙江嘉兴)人。

散文家。

其父魏大中,因弹劾奸党魏忠贤被诬陷下狱,冤死狱中。

他痛父奇冤,晨夕号泣,不久悲愤而死,他好学能文,可惜一生短暂,著有《茅檐集》。

活动二、课文诵读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鼓励学生放声读,大胆读,力求有所提高。

4.全班同学分角色美读课文,要求声音要洪亮、节奏要准,要读出韵律。

师生评价。

1、在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品味进入想象。

活动三、学生再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

 学生听讲批注识记有关知识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翻译全文学生思考回答交流

(一)小组分段翻译

 

(一)梳理文章结构:

教师明确:

核舟记整体结构:

总起

(1)→分述(2-5)→总结(6)总起

(1)介绍了王叔远雕刻艺术上的卓越成就,点明了“核舟”的主题。

分述(2-5)具体介绍了核舟的结构,舟上的情形。

船中间(船舱):

第二自然段:

核舟的大小和船舱的布局。

船头(游览者):

第三自然段:

三个游览者的神情。

船尾(舟子):

第四自然段:

舟子的发型、神态、动作。

船背:

第五自然段:

题名和印章。

(二)画出文中重点句子学生课后自己翻译总结(6)概括全文,赞颂技艺之精湛。

活动四、探究本文写作特点。

学生思考

 

学生批注

学生思考交流明确:

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后局部,结构完整,层次清楚,构思巧妙。

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

写正面则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

师生互动

学生批注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师生互动

(一)、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1、本文的写作结构是什么。

教师点拔,明确: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2、辨明说明顺序。

(1)提问:

本文对核舟的介绍,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2)提问:

本文对核舟上人物的介绍,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教师点拔明确:

介绍人物神情,其顺序是由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描述每个人物,又是由人物的上部描述到下部描述。

说明舟尾情况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

先说“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到“居左者”。

(3)课文分说部分不是按从头到尾的顺序,而是按船的中部、船头、船尾、船背的顺序描述“核舟”

活动五、品析语言

学生听讲批注识记有关知识

 

学生浏览课文讨论交流

 

学生听讲理解体会

1.问题讨论,引导学生注意作者的细致观察。

提问:

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课文哪些地方说明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呢?

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舟”呢?

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赤壁”呢?

在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可就第2个问题稍作点拨:

至少有三个地方说明是“泛舟”。

第一,从“苏、黄共阅一手卷”可知船行并不快;第二,从“舟尾横卧一楫”船浆放在甲板上,可知“泛舟”;第三,从“舟子”“居右者„„若啸呼状。

居左者„„若听茶声然”可知“泛舟”。

教师总结:

我们学习《核舟记》,能如此具体而细致地感受一件主题鲜明的艺术珍品,一方面是有“奇巧人”王叔远巧妙的艺术构思和精堪的雕刻技艺,另一方面是借助作者细致的观察。

看来,写好说明文的前提和关键是细致观察、精心构思。

2.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

课外研究

自选熟悉的一件物品,运用一定的说明顺序,进行准确、简练、生动的介绍,写到小作文本上。

板书设计

(总)高超的技艺舟首尾长

中间(船舱):

箬篷、

(分)具体介绍核舟及舟上的全部情形船头(游览者):

左黄、中苏、右佛印。

舟尾(舟子):

楫左右各一人

船背:

刻字

(总)总述核舟的概貌和对王叔远技艺的赞美

设计反思

 

 

《核舟记》文言词归类小卷

1、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2)诎右臂支船(3)左手倚一衡木(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5)虞山王毅叔远甫

2、一词多义

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为为宫室、器皿、人物中轩敞者为舱通计一舟,为人五

属神情与苏、黄不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其其人视端容寂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端其人视端容寂右手执卷端曰文曰“出平山人”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绝佛印绝类弥勒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而启窗而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之径寸之木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3、词类活用

(1)箬篷覆之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3)石青糁之(4)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4、

(1)为宫室:

(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3)罔不因势象形:

(4)尝贻余核舟一:

(5)长约八分有奇:

(6)中峨冠而多髯者:

7)能以径寸之木(8)如有所语:

(9)其两膝相比者:

(10)神情与苏黄不属:

(11)诎右臂支船:

(12)珠可历历数也:

(13)其船背稍夷:

(14)钩画了了:

(15)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8、翻译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3)启窗而望,雕栏相望焉(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5)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6)细若蚊足,钩画了了(7)而计其长曾不盈寸(8)嘻,技亦灵怪矣哉!

 

xx学校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

设计者

章节

《关雎》 

教材版本

部编版 

课时

 

设计目标

1、准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2、理解诗意,想景悟情。

3、品味语言,探讨美点。

4、培养学生正确理解人之性情、纯洁爱情,提高审美情趣,理解温柔敦厚的民族性情,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探讨美点。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正确理解人之性情、纯洁爱情,提高审美情趣,理解温柔敦厚的民族性情,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课堂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文朗读 

学生准备

熟读课文,查找课文背景 

教学环节

设计过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开放导入

 激趣导入

 激趣导入

体验活动

活动一、吟诵《关雎》

 3、反复吟诵,读出诗情

(1)选择其中一幅画面,同桌互读,读出情感和韵味。

(2)全班有感情地齐读这首诗。

(3)这首诗为我们描述了一个优美动人的爱情故事,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以小声吟诵,还可以闭目沉思,用你的语言描绘一幅幅故事画面。

(生自读,想像、描绘画面。

 1、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回顾以往学习诗歌的经验,明确朗读诗歌先要读准字音和节奏。

先学生自读,再指名读,师生共同辨析需要注意的生字读音及本诗节奏,最后齐读。

2、走进文本,读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思考,这首诗的内容中什么?

明确:

这首诗写一个青年男子对一个女子的爱慕、追求而又求之不得的过程。

活动二、美不胜收品味《关雎》

请同学们深入研读这首诗,

以“我从这一句、这几句或这首诗中,品出了《关雎》的美”的句式,说一说你的发现和思考。

(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了解学习进展,引导分析,然后全班交流。

 师总结:

《关雎》美,美在人物,美在语言,美在意境,美在情感

(主题)这首诗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

但又不限于难于自拔的低沉哀吟,

难怪孔子说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看来,被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

活动三、诗趣盎然美读《关雎》

 

(1)分组讨论合作,以朗读的方式表现《关雎》之美。

(分组合作演绎)

(2)唱《关雎》

 

活动四

 

 

课外研究

 

板书设计

关雎

人物语言

意境情感

 

设计反思

 

 

xx学校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

设计者

章节

《蒹葭》 

教材版本

部编版 

课时

 

设计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通过朗读和借助关键词体味诗歌的韵律美、朦胧美和情感美。

⑵、借助本诗,初步了解《诗经》的特点。

⑶、学会从多种角度分析诗歌的主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品味,体会诗歌意境,感受人物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诗人执着追求理想永不放弃的精神。

教学重点

 细读课文,品味感悟。

教学难点

 探究诗歌主旨的多义性。

课堂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文朗读 

学生准备

熟读课文,查找课文背景 

教学环节

设计过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开放导入

 导入

 导入

体验活动

活动一、一唱三叹——读《蒹葭》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读课文,边读边感受此诗所传达出的感情。

(学生随便谈初读后的感受,并适时抽学生起来读,体会)

 2.通过读,你发现此诗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呢?

(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归纳:

每句4字,句式整齐;分章节,每章只有几个字不同,重章叠句,有一唱三叹的音律美)3.采用重章叠句有什么好处呢?

(回旋反复,增强诗歌的音乐感、节奏感,感情更强烈;便于吟唱,插入对“风”的介绍)

活动二、联想想象——绘《蒹葭》

 2.巧妙插入对季节和时间的追问,并让学生从诗歌中找出原句。

(秋,早上,含有白露和霜的句子都可以看出来)

 1.苏轼曾经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那今天我们学的《蒹葭》是否有这样的特点呢?

如果有,那么画中有哪些景,景又是怎样的景呢?

听老师配乐朗诵,大家思考。

①评老师读得如何。

<师生平等对话交流>②你看到了哪些景,景是怎样的景?

(蒹葭、白露、霜,总体说来是一种萧瑟、绵长、迷茫之景,具体由学生进行描绘,通过追问引导回归文本)3.继续追问早晨有什么意味儿?

(朦胧之感;“一天之计在于晨”,早上是充满希望的)4.这些景有什么作用?

(蒹葭写出环境的清冷;白露从“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形象勾勒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主人公天亮就来到河边,直到太阳东升,独自一人在河边久久徘徊;寒霜浓重的凄冷景色,造成了一种渺远迷茫的意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感伤和惆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