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表面形貌流体动压润滑效果的二维cfd有限元分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482501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57.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观表面形貌流体动压润滑效果的二维cfd有限元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微观表面形貌流体动压润滑效果的二维cfd有限元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微观表面形貌流体动压润滑效果的二维cfd有限元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微观表面形貌流体动压润滑效果的二维cfd有限元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微观表面形貌流体动压润滑效果的二维cfd有限元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微观表面形貌流体动压润滑效果的二维cfd有限元分析.docx

《微观表面形貌流体动压润滑效果的二维cfd有限元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观表面形貌流体动压润滑效果的二维cfd有限元分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微观表面形貌流体动压润滑效果的二维cfd有限元分析.docx

微观表面形貌流体动压润滑效果的二维cfd有限元分析

微观表面形貌流体动压润滑效果的二维CFD有限元分析摘要本文报道了一系列关于具有微观形貌的两平行表而的流体动压润滑效果。

研究两种参数类型的凹槽,其中固定表而具有相同的润混膜厚度,另一表而光滑运动。

运用CFD分析了全膜润滑的流体动压效果。

结果表明,在流体润滑情况下,引入表而织构使得润滑膜压力提高,从而提髙了由于流体动压润滑产生的表而承载力,该承载力与雷诺参数有关,并且随着凹槽宽度和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然而,在某一的特左深度下,在凹槽表而出现涡流现象,并且在苴附近达到最大承载力。

摩擦力随着凹槽深度和宽度的增加而减少,在所有研究的模型中,寻找到了最优的表而织构。

1引言

润滑的目的是为了分离两接触表而减少摩擦磨损,通过润滑膜产生压力分离两表面,并产生承载力。

两表而的相对运动促使润滑油进入凹槽产生压力。

为了提髙效能和效率,降低磨损和形成流体动压润滑的风险,研究压力形成的各种影响因素是十分重要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表面织构对两平行表面之间流体动压润滑效果的影响。

文献[1/2]给岀了表而织构对轴承表面性能的重大影响。

文献[3]表明往复运动的织构表而的摩擦力得到很大降低。

Glavatskih等人[4]研究表明,表而织构在止推轴承表而形成了更厚的润滑膜和更小的能量损失。

通过表面织构提髙承载效率的机制还不淸楚,因此对某一个体的影响进行理论分析时必要的。

文献[5/6]利用雷诺方程模拟了静止表而的球形凹槽表而织构的流体动压润滑效果。

形成油膜承载力的一方而是表而凹槽形成的空化现象,文献[7]中,Brizmer等人利用雷诺方程和空化模型,研究了由于空化现象使得止推轴承的承载力提髙。

在两个凹槽的交叉部分空化现象可能导致两相流动,为了实现静压积累必须使两相流动转换为单相流动。

由于凹槽和油膜的几何影响,只有当液体从外部的凹槽补充时才能形成单向流动。

在实际情况中,液体供给凹坑的现象并不淸楚,尤其是考虑侧漏问题时,这也是为什么空化现象的影响有限的原因,因此,必须研究其他可能增加承载力的因素。

Arghir等人[8]利用CFD模拟了两相对运动表而之间的液体流动,英中一个表而有三种不同形状的表而织构,结果表而静压增加的原因是凹槽的存在和雷诺数增加的共同作用。

有很多机制影响流体动压效率,单独研究并加以区分是重要的。

对于不同的工况,可能有不同的影响机制。

在本研究中对影响机制进行单独分析,深入分析某一表面织构和流体运

动形式的惯性项影响,以CFD模拟分析织构的几何参数和流体运动对以摩擦力和承载力表征流体动压效能的影响。

2CFD模型

本研究中,通过商业用CFD软件求解Navier-Stokes方程,该方程不考虑体积力,仅求

解x、y量方向,可以简写如下:

p(ii,V)r7=-Vp+;;V2/7

Vu=O

该方程是以虽纲形式给出的,但英结果却是无虽:

纲的,这样可以保证结果达到相同的雷诺数Rc,因此维值仅代表雷诺数Rc。

文献[9]中给出了无量纲方程的相关信息。

本研究中,研究了流体域中两种几何形状表而织构的影响,第一种形状为圆柱形如图I,通过宽度W和深度d表征,织构单元的Lx=le-3,油膜厚度为Ly=3e-5,流体在固左壁面上,上表面移动速度为u,边界条件如图所示,沿着x方向为周期边界,z方向为对称边界。

第二种形状定义为花键形,如图2所示,与圆柱形参数大致相同,多了参数xd,表征的是y方向最低点x方向距离,设宜了相同的边界条件。

根据流体模型中的参数改变系统模型的某些参数,所有改变的参数都相互独立,如表

1.

图2花键形表而织构模型

3结果和讨论

在层流状态下计算了油膜压力、流线和两壁面之间接触力。

需要强调的是,流体动压效果的影响独立与在薄膜润滑状态下可能产生的英他任何流体影响,本文的重点就是分析流体动压效果中流体影响机制。

然而,其他效果如空化现象和热量也会影响流体动压效果。

3.1平流的影响

流体流量中平流的影响可以通过比较Naive-Stokes和Stokes(忽略了平流项)方程,图3给出了分别依据Naivc-Stokcs和Stokes方程求解的沿x方向上表面的压力分布,苴中表而织构为圆柱形,雷诺数分别为10和160.两个曲线非常接近,两条曲线之间只有一段很小的差距,当雷诺数增加到60时,两条曲线的不同增加。

Stokes曲线几乎是反对称的,而Navier-Stokes曲线从0边界开始静压力区域上升。

图3(b)中,在较低的x方向区域,两条曲线的压力都呈线形变化,在x=-0.2时,Naive-Stokes方程的曲线急剧上升累积静压力,而Stokes方程的曲线持续下降,直到越过凹坑边缘时才呈直线增加,曲线关于x=0几乎呈反对称形式。

图3两图中曲线之间的区域就是平流对压力的影响,因为Stokes方程中忽略了平流(惯性项)的影响。

这一结果也证实了Arhgir[8]最近所做的一项研究。

图4定量的给岀了两个方程的不同,根据凹槽宽度的不同根据两个方程汁算了无量纲力Fy。

例如,对于深度为0.25的圆柱形凹坑,a图给出了雷诺数为10时的无量纲例F*可以看出的确存在一个积极的静压力增长。

依据N-S方程计算的压力相对于S方程而言两级是不同的,b图中雷诺数增加了16呗,N-S方程计算的压力是S方程压力的两倍。

这表明了在当前的条件下,N-S方程中惯性项的重要性,这也意味着不应该进一步简化N-S方程。

 

(a>Re=10

图4根据N-S方程和S方程计算的法向力

3.2压力分布

将周期边界设置为0只是为了更方便的表示压力数据的分布,求解了不可压缩的N-S方程。

因此,本研究中的绝对压力没有意义,只有压力变化梯度影响流动具有意义。

图5给出了圆柱形凹坑,宽度为0.3不同深度下,雷诺数和压力的关系。

每条曲线的开始和结束部分都呈线性增加,中间不呈线性增加的部分称为theaffectedelongation,a图中凹坑直径为0.25,从图中看出静压力随着雷诺数的增加而增加。

压力曲线在中间部分呈中凸形状,也就是说在所有雷诺数下,整个压力增长区压力的二阶导数为负数。

当雷诺数为160时,达到最大的无呈纲压力9。

b图中凹坑直径为0.75无量纲压力增加到12,但是曲线形状没有较大变化。

关于压力分布的影响可以得岀一些初步的结论。

从图5看出,theaffectedelongation取决于凹坑宽度。

另一方而,凹坑的直径会影响压力值及压力分布曲线,具有较大的最大压力但压力累积平缓时不会达到较大的承载力。

图6给出了宽度为0.5直径为0.25的花键的压力分布。

a、b、c三图中xd分别为-0.3,

0,+0.3o可以看出theaffectedelongation取决于凹坑宽度。

根据a图的压力分布可以看出其可以提供最大的承载力。

当凹坑呈对称时可以提供的承载力降低,当xd=+0.3时,压力增长区域变缓但最大压力有所增加。

图6花键形凹坑上表面压力分布

3.3流体迹线

流体迹线可以立性的而熟流体的运动,如果存在涡流或回流,就可以看出它们的发展和对流体动压润滑效果的影响,迹线表达根据标咼流函数0,速度左义为“=空「=空。

6dx

图7给出了圆柱形凹坑的流体迹线图,其中具有相同的雷诺数40、宽度0.2,深度不同。

a图中流体迹线光滑有序,但是当深度增加到0.5到0.75之间时会岀现涡流[9],涡流的出现与受驱动的孔泡流现象有关[12]0涡流现象随着深度的增加尺寸增大,当深度为1.25时,涡流的y方向尺寸与凹坑深度近乎相同。

这表明涡流现象取决于凹坑深度。

图8表明涡流尺寸随着需诺数的增加而增加,在雷诺数足够小时没有涡流现象。

图9给出的具有相同的深度不同的宽度的圆柱形凹坑流体迹线图。

可以看出,随着宽度

的增加涡流尺寸减少,当足够大的宽度是不存在涡流和回流。

很明显,涡流现象的发展取决于雷诺数和几何形状的变化,也就是学。

因此,让我们dx

通过流体迹线比较N-S方程和S方程。

如图10所示,ab两图表明平流(惯性项)导致了涡流的早期发展,然而,cd两图中当深度增加两倍时可以看出,肖不存在平流时也会出现涡流,没有平流的影响,涡流中心向右移动,因此,根据S方程的流体迹线关于x=0几乎对称。

 

(a)N+=0.50.

 

图7花键形凹坑的不同深度流体迹线图

 

(a)Re=40

 

(b)Re=80

 

(c)Re=120

 

(d)Re=160

图8圆柱形凹坑的流体迹线图

e)w+=0.25.

 

(c)=0.35.

(d)w+=0.45.

图9圆柱形凹坑的不同宽度流体迹线图

(a)=0A5.=0.5.(b)w+=0.15,〃+=0.5.

Advection.Noadvection・

图10依据N・S和S方程的圆柱形流体迹线图

3.4压力

壁而力包括惯性力和分布力,可以从CFD求解器中直接求出。

图5和图6可以看出静压累积随着雷诺数的增加单调增加,从图11可以得到证实,Fy是宽度的函数,表明压力随着宽度的增加而增加。

比较圆柱形凹坑和花键形凹坑(xd=O)的压力可以看出当圆柱形凹坑深度为0.25时取得最大压力。

图12(a)中花键形凹坑中压力与xd的关系,当宽度增加时,不同xd下的方向力都增加。

通过比较图11(a)中的全,可以看出xd=-0.3的花键形凹坑可以达到更髙的法向力,当xd=-0.3时,法向力随着宽度的增加不是单向增加,这是一个特例。

图12(b)给岀法向力与深度的关系,可以看出当深度较小时差别较大,随和深度增加差别减小。

同时可以看岀

每条曲线都存在一个最有深度。

图13给岀了圆柱形凹坑和花键形凹坑的非量纲摩擦力。

圆柱形凹坑可以产生较小的摩擦力,可以解释为相同的宽度和深度下,圆柱形凹坑比花键形凹坑的而积大。

不同的雷诺数具有不同的摩擦力,且随着深度的增加摩擦力差别增加,与宽度的影响不大,摩擦力随着深度和宽度的增加而减下。

图11看出相同情况下圆柱形凹坑可以产生更大的法向力,图12看岀花键形凹坑更有效,图13看出圆柱形凹坑可以产生更小的摩擦力。

从流体动压效果出发,圆柱形凹坑和xd=-0.3的花键形凹坑性能较优。

图14和图15对这两种形状进行了比较,绘制了不同宽度下压力和深度的关系,图14中在最低的雷诺数下,花键形凹坑产生较大的法向力。

图15中雷诺数为160时,圆柱形凹坑产生较大的法向力。

从法向力角度出发存在一个最有的深度,当宽度最小时最有深度大约为0.5,当宽度增加时最优深度增加,当雷诺数减小时情况相同。

不管怎样,最优深度的范囤是0.5-0.75。

可以比较图14(a)中下而图中第二条曲线和图7中的流体迹线图,可以看岀当深度为0.5时达到祖大的承载力,开始形成涡流。

当需诺数增加时,出现涡流和最大法向力的深度降低,从图8和图14中可以看岀。

这些讨论表明法向力最大值的出现接近于涡流开始形成的值,因此涡流以一种消极的形式影响法向力。

图11宽度与法向力的关系

 

 

图12花键形凹坑中法向力与xd的关系

-—•

——■

fd

0.30.40-50.60.7O.SO.S>

4+

(a>Cylindrical

图13圆柱形凹坑和花键形凹坑的非咼纲摩擦力(xd=O)

图14圆柱形凹坑和花键形凹坑的非量纲摩擦力(xd=-0.3)

11.2

 

Splined9jxn/+=—O-3.Rw=1.60

图15圆柱形凹坑与花键形凹坑(xd=0・3)的法向力对比

4结果

1)在表而引入表面织构会影响流体流动和压力分布,使得油膜产生静圧积累和承载能

2)油膜承载力随着雷诺数和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最优深度范用是0.5-0.75o某种程度

上,汕膜承载力与凹坑内流通情况有关,当涡流出现时一般可以取得最大承载力。

3)摩擦力随着宽度和深度的增加而减下。

4)最优的流体动压效果在圆柱形凹坑和花键形凹坑(xd=-0.3)时取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