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教学模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74739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7.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古诗教学模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初中古诗教学模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初中古诗教学模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初中古诗教学模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初中古诗教学模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古诗教学模式.docx

《初中古诗教学模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古诗教学模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古诗教学模式.docx

初中古诗教学模式

初中语文新课标下古诗教学模式探索

这个模式,命名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

其流程是:

多种途径识诗人→介绍背景释诗题→吟背想象品诗味→迁移拓展悟诗意。

也可用“识—释—品—悟”四个字来概括。

一、识诗人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四学段(7~9年级)提出的阅读要求是:

“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二、释诗题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以“走近某某”为题,在介绍某作家及其写作的时代背景的同时,解说本诗诗题的含义,从而提高辨析和想象能力,并有效落实初中语文新课标要求。

三、品诗味(吟背想象)

初中语文新课标指出: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根据这一要求,我们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着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想象能力和审美情操。

做法分四步:

1.先让学生在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反复吟读,教师对学生进行诗的节奏和重音方面的指导,师生共同总结朗读古诗的方法。

2.变换形式阅读,使学生在读中得到美的享受。

3.利用古诗本身具有感染性强和陶冶性强的特点,让学生受到深刻的审美教育。

一方面引导学生品味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所创造的意境,做到“披文入情”身历其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健康感情。

如对诗歌中所描写的祖国秀美山河为之赞赏、热爱;对诗文所歌颂的英雄人物从心底里升腾起崇敬之情;对诗文所表现的社会底层的人们的不幸倾注同情和关切……另一方面,则要求学生在学校教学资源库里选择一首最合适的曲子给诗歌配乐,然后进行朗读,进一步品味感情,加深理解。

4.用课后思考题引路,让学生再读古诗,并在理解古诗内容、体会古诗感情的基础上背诵古诗。

四、悟诗意(迁移拓展)

“诗言志”是历代诗人的共识。

“志”不仅反映在诗人的言谈中,更体现在他们的诗作里。

任何一首诗歌,或对某事物表示一种态度,或抒发一种情感,或揭示某种哲理……无不表现为人之“志”。

教学古诗,就要让学生从学习过程中深刻体会诗的本质所在。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先秦的诗经楚辞,魏晋的乐府古诗,以及唐诗宋词元曲,就是我国源远流长的诗歌发展史中一颗颗璀璨明珠。

古代诗歌中有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堪为我国文明史河的积淀,汉民族语言的结晶。

引导学生阅读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歌,培养他们具有初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对提高文化素养、陶冶精神情操、增强审美意识,是十分有益的。

鉴赏古代诗歌如同鉴赏其它文学作品一样,也是有规律可遵循、有方法可操作的。

兹将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理解——感受——评价”三步阅读法,例说于下。

第一步,理解:

转化语言,译成今诗。

阅读,尤其是理解性阅读,其实质就是进行语言的转化。

比如,读外文,就要在心里将之转化为汉语;读文言文,就要在心里将之转化为语体文;读现代文,就要将文本语言转化为读者的内部语言,即对文本语言的认识。

同样,读古代诗歌,就要首先把它翻译成现代诗歌,笔者在施教高中第三册古代诗词时几乎每首都作了翻译。

请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语译:

“千古江山依旧,英雄孙仲谋却无处寻踪。

小朝廷仍在台榭轻歌曼舞,这寻欢作乐的生活,最终都被政治变幻的风雨一扫空。

斜阳下的荒草枯树、百姓街巷,人说是宋武帝刘裕曾住过的皇宫。

想当年他持长枪跨战马,收复中原的气势如老虎般勇猛。

    他的儿子元嘉年间曾草率出兵,想学汉代追击匈奴的名将霍去病,建立在狼居胥封山而还的奇功,没想到落个惨重失败草草收兵。

远望中还记得四十三年前的情景,扬州一带战火连天全是金兵。

往事不堪回首啊,可江北魏太武帝庙前,吃祭品的乌鸦飞个不停!

当年廉颇老了赵王还想起用他,而我身在国防重镇,却无人让我再去领兵。

” 如果读古代诗歌能够这样翻译,那也就初步理解了。

众所公认,《诗经》译得好的是余冠英,《楚辞》译得好的是郭沫若,好在既不失原意原味,又有现代诗歌的韵律。

看来,在这样的语言转化中包含着创造,确实不易。

而我们在翻译古代诗词时,遇到的最大障碍是由于格律限制造成的语句的特殊性。

宋代王安石曾把古诗用语有时跟散文不一样的现象,称作“诗家语”。

那么,所谓的“诗家语”有哪些特殊性呢?

一是精练。

古诗高度概括,言简意丰,用极少的字来表达非常丰富的内容,这就叫精练。

例如杜甫《八阵图》的头两句“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仅仅十个字,就把诸葛亮辅助刘备创建蜀国基业而确立魏蜀吴鼎足而立局势的卓绝功绩及其创造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阵图的卓越军事才能概括出来,是多么的的凝练!

如果我们不了解“三分国”、“八阵图”的内容,那是无法读懂这两句诗的。

二是含蓄。

古诗多用形象思维,意思和情感多不直接道出,往往寄寓在具体的物象之中,这就叫含蓄。

例如唐代元稹《菊花》的头两句写他爱菊花爱得很,却不直说,而说“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句中的“秋丛”,就是丛生的秋菊;“似陶家”,就是好像院中遍植菊花的陶渊明的家。

诗人为眼前满院盛开的菊花所吸引,于是围着篱笆转来转去,不知不觉之间太阳已经偏西,诗人爱菊而流连忘返的情态就非常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三是用典。

像上面提到的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几乎句句用典,不知典故内涵则无法理解。

用典的好处是概括而含蓄,但用典若过多而冷,那就是存心不让人看懂,所以有人就批评辛词有“掉书袋”的毛病。

四是跳跃。

所谓跳跃,就是诗句间好像有空档,似乎要添点儿什么才能接上气。

比如唐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首诗写了诗人去年清明“寻春遇艳”和今年清明“重寻不遇”两件事。

但在两件事之间似缺少交代,如果在二、三两句之间加上“今年今日此门中”,就更加明白了。

然而绝句只能写四句,那空档要读者根据第一句的“去年今日”去推断和填补。

五是倒装。

古诗常用倒装句:

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中的“归浣女”、“下渔舟”,是“浣女归”、“渔舟下”的倒装;杜甫《蜀相》“两朝开济老臣心”中的“两朝开济”,是“开济两朝”的倒装;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是写诗人晚上赶路,在溪桥拐弯时,忽然看见以前熟悉的社林边的茅店,将“茅店”置前加以突出,表达诗人对它怀有特殊感情,这是不大容易看出的倒装。

六是文言。

古代诗歌是诗体的文言,因此也具有诸多古汉语现象。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二句均有省略,第一句省略了“我”,第二句省略了“有人”。

杜甫《登高》“艰难苦恨繁霜鬓”里的“繁”,是形容词用作使动词,是“使增多”的意思。

另外,古诗在修辞上还多用互文(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实是“寒水”和“沙” 都在“烟”和“月”的笼罩之下)和比喻(如“塞上长城空自许”的“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如果看不出来,也会影响理解。

    总之,了解古诗语言的以上的种种特殊性,有助于我们翻译古诗和初步读懂古诗;而初步读懂,则是进一步感受和鉴赏的前提。

第二步,感受:

联想想象,再造意境。

由于古诗语言具有概括、含蓄、跳跃等特点,因此在把它通过语译初步弄懂之后,还要根据诗歌原句的提示,调遣自己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积累,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再造出诗歌的情景,才能真正深切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深入理解诗歌的意蕴。

我曾让学生写过《贾岛〈暮过山村〉赏析》的作文,先出示原诗: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

”要求写三段:

把原诗翻译成现代诗歌,作为第一段;第二段,运用衬托的表达作用的知识以及个人独身野外赶黑路的生活体验,逐联逐句解说所写内容,再概说本诗所写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景何情;第三段,运用自己已经掌握的有关古诗的体裁知识,说明本诗的体裁以及该体裁的特点,并指出艺术手法。

其中要写的第二段,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联想想象来感受诗歌的意境。

在此,试再造此诗的意境:

首联第一句写在几里以外就听到寒水流动的声音,从听觉上以声衬静,以表现旷野的寂静;第二句则说明寂静的原因是诗人置身于多单门独户、少有邻居做伴的山村之外,这一句从视觉上直写出了人烟稀少的静。

颔联写怪异罕见的鸟儿(也许是猫头鹰之类)在旷野中啼叫,太阳又快落山了,这使得在幽深险僻山野只身赶路的诗人产生了恐惧。

颈联写月亮刚刚升入空中,夜幕渐渐拉开,天色还没全黑下来,烽火也过没有越过秦地,这时诗人已渐渐走近宁静的山村,于是恐惧的心平静下来。

尾联写诗人隐约看见山村人家宅边长着的萧条的桑树柘树和茅舍上升起的袅袅炊烟,顿感亲切温暖,于是前去投宿。

这首诗写了诗人傍晚路过山村一事,刻画了诗人在荒野的恐惧和看到人家后的喜悦的心理变化,表现了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向往的心情。

著名诗词评论家金开诚先生在《漫谈“想诗”》中说,读古代诗词要“想”三个问题:

“ 一、诗词是语言的艺术,当然要弄懂了语言才能欣赏到艺术。

因此,准确地了解诗句的含义,就是第一个要想的问题。

二、诗词是用语言文字符号的组合写出来的,表现为一句句话或一行行字,本身并没有形象性;然而人们在欣赏中却能产生丰富的形象感。

这形象感的产生,从欣赏者一方面来说,乃是因为根据诗句所规定的“再造条件”,进行了“再造想象”的缘故。

因此,诗词欣赏者准确地按照诗句所规定的“再造条件” 来进行“再造想象”,就是第二个要想的问题。

三、诗词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因此,欣赏者在感受诗词所表现的形象时,还要进行恰当的联想,这就是第三个要想的问题。

”这三个要“想”的问题,第一个是理解字句、进行感知的问题,后两个说的都是通过联想想象、再造意境的问题。

读诗,只有把自己当成诗人,进入诗的境界,身临其境地感受诗人的情感,那才算读出了诗的趣味。

第三步,评价:

知人论世,合理概括。

“在理解与感受的同时,还不能不对诗词的思想和艺术作出评价,而这就又需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文艺理论,还要了解作家、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学发展背景等等,把这些知识同赏析对象联系起来进行思考,才能得出一定的结论。

”(金开诚《漫谈“想诗”》)这就叫知人论世,合理概括;而这种概括,是在感知、感受诗歌之后,对诗歌作出的理性的概括,是对诗歌的本质的认识。

同时,由于各人的资质禀赋、身世经历、文化素养、性情趣味的不同,会出现鉴赏同一首诗而得出不尽相同甚至相去甚远的结论的情形,这就是所谓见仁见智,是不足为怪的。

这里,我们仍以贾岛《暮过山村》为例,来说说怎样“知人论世,合理概括”。

在鉴赏这首诗之时,脑海里要首先浮现一下自己知道的有关贾岛的情况,比如学过他的《寻隐者不遇》,“推敲”的典故说明他好锤炼字句,后人“郊寒岛瘦”的评价是说他的诗清奇苦僻,等等。

然后再想想诗人所处的唐代多有战事边患,百姓生活不太安定,等等。

这些,都是鉴赏时用得着的背景知识。

接下来,就思考这首诗有什么思想意义,又有怎样的艺术趣味。

本首诗表达的思想情感在上面谈感受这首诗时已经提到了,即“表现了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向往的心情”。

联系当时社会背景来看,人民饱受战乱之苦,当然渴望和平的生活,因此诗人的心是跟人民的心相通的。

另外,从末句“烟火渐相亲”来看,诗人又是乐意与百姓人家亲近的,这种情感是美好的。

这就是评价思想意义。

这首诗的艺术性主要有这样几点。

一是借“暮过山村”这件事的过程,表现结构的波澜起伏。

诗中用移步换景法来描写山间景物,诗人的情绪也随着景物的变化而变化。

从景物描写来看,开始是“寒水”,中间怪兽、落日、初月、边烽,最后是桑柘、烟火;从诗人心理变化来看,诗人随着景物的变换和渐近山庄,变发生了由寒而暖、由惶恐而欣慰的变化。

二是巧妙运用烘托。

比如开头用听觉和视觉来烘托山野的荒寂,末尾用桑柘与烟火来烘托山村的静谧,都表现了诗人对生活感受的敏锐。

另外,从语句看,如“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也显露出诗人工于炼字的痕迹。

这就是鉴赏艺术手法。

 

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的瑰宝。

千百年来,古诗由于语言生动凝炼,意境清新深远,音韵优美和谐而脍炙人口,从古至今,哺育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成长。

古典诗歌对于陶冶青少年的高尚情操,培养青少年的审美情趣,鼓舞青少年奋发有为有重要意义。

选入初中教材的古诗,都是历经锤炼的名篇佳作。

本文主要从几方面谈谈初中古诗教学方法。

       一、了解诗人。

我们常说“诗如其人”,那么了解“其人”也能从侧面了解其诗。

孟子也说: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了解诗人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创作时的丰富情感的重要一环,它可以使学生对诗歌及诗人有一个初步感知,为理解诗歌作好铺垫。

了解诗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介绍诗人的诗风。

如先引导学生复习小学古诗《望庐山瀑布》,有了感性体验后接着板书“李白.豪迈奔放”,再教学《望天门山》。

这样,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认识过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对诗人、诗歌的感知在不断深化。

        2、介绍诗人的评价。

如讲孟浩然,可以从其他诗人或诗论入手来介绍:

孟浩然是唐朝第一个大量写山水的诗人,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

他的诗,受到李白、杜甫的高度赞扬。

大诗人李白在《赠孟浩然》这首诗中,不同寻常地写到: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还发出“高山安可仰”的长叹。

杜甫也称赞他“清诗句句尽堪传”。

想一想,能得到李杜高度赞扬的诗人,可见其诗歌是多么的不同凡响。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过故人庄》。

        3、介绍诗人的创作背景。

如教学杜牧《泊秦谁》,先有感情地介绍时代背景:

杜牧生活在晚唐时代,当时唐朝已呈衰落迹象,风雨飘摇,然而当朝的达官贵人却不顾国家安危,夜深了仍然在花天酒地,醉生梦死,有家不归,有案不办。

杜牧是一个有正义感和远见的诗人,他在秦淮河畔看到这个场面后,感到非常悲愤:

那些向歌女点歌的达官贵人,怎么就不知道亡国之痛呢?

奢华不除,大唐必亡!

       二、解读诗题。

诗题往往点出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写作对象和场景。

解读诗题往往要前后延伸和拓展,从多个角度了解诗歌。

举例如下:

       1、《泊秦淮》:

诗人杜牧什么时候停船靠在秦淮河岸?

(夜泊)当时环境怎样?

(夜色迷茫,“笼”)诗人的情绪是怎样的,欢快还是忧愁?

为什么?

        2、《春望》:

诗人杜甫在什么季节眺望哪里?

那里的景色是繁华还是荒芜?

为什么?

(诗人在春天眺望长安城,而当时长安城被安史之乱的叛军占领,一片荒芜景象,这就是战乱中的唐朝首都)。

        三、创设情境。

诗歌美,常常表现在诗歌的意境美。

意境是作者的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的自然景色互相渗透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

或移情于景,得有我之境;或景中藏情,得无我之境。

由于古诗产生的年代久远,所反映的思维、情感以及社会、民俗、人文、地理与学生有一定的隔膜,因此,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配合,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所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诗情,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

通过散文描述法等方法创设情境,唤起读者心中的意象。

         1、散文描述法。

如《次北固山下》:

王湾我家住河南洛阳城,本月我乘船来到这风景如画、景色秀丽的江南。

于是,将船停靠在北固山下的江边,欣赏起这里的风光。

远方旅客过往的山路曲曲折折,好像已经跨出了青山之外,明天也许我就走在这逶迤的山路上,为前途而奔波。

再看长江,江水浩淼,那遥远的行船好像飘到了碧绿的江水前边,就要驶入天际。

……我来到江南,正是冬未腊月,就在江边度过了一个冬夜。

独在异乡为异客,往往不能入睡,黑夜还没有散尽就看到一轮桔红色的太阳冲破黑暗,从东边海面上徐徐升起,带来了温暖的气息。

这里不光太阳来得早,好象春天也来得早,寒冷的旧年还没过去春意就来到了长江边上。

唉!

江南虽好,却不是我的家乡。

想念家乡,想念亲人,该写一封家信了。

家信写好了,该怎么寄呢?

古人传说鸿雁能够传递书信,那就托归雁捎信到洛阳去吧!

        2、音乐烘托法。

如《题破山寺后禅院》写寺院的闲雅幽静和诗人的忘情脱俗,淡泊宁静,意境幽深寂静,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这样,可在朗读中配以幽雅、空灵的《空山鸟语》古筝曲,让音乐走进古诗,用音乐来诠释古诗,烘托气氛,让学生在弥漫着钟磬之声的赏心悦耳的古曲中展开联想,引入意境,“因为音乐和诗词是同一棵树上的两片翠绿的叶子”。

        3、绘画激趣法。

除散文描述法、音乐烘托法外,还可利用古代山水画、课文的插图或教师绘制的简笔画创设情境,演绎古诗。

如制作《观沧海》多媒体投影图画,在图画中,茫茫大海辽阔无边、汹涌澎湃,配以登山远眺,雄心勃勃的诗人,强烈的海风吹拂着他的战袍和须发,使人身临其境,领悟到曹操海涵天下的博大胸怀和统一中原的宏伟抱负。

        四、理解诗句。

初中所选古诗词都是名篇佳作,语言凝炼,音韵优美,含义深刻。

由于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用典现象和押韵的关系,能否准确、生动地释词解句直接影响到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意象的领悟。

理解诗句,通常有释、补、调、想、品五法。

•孟子“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主张,成为传统文学批评的重要方法,直到今天,无论现代主义以来的新兴文学批评方式方法已走得有多远,多新奇,但在我们的中小学课堂上,大学讲台上,以及占主导地位的文学批评实践中,依然在主要使用着的,还是“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方式方法。

所谓“时代背景分析”、“作者介绍”、“中心思想”、“主题”等等,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概念,无一不是“知人论世”或“以意逆志”的产物。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是以论其世也。

•吟咏他们的诗,读他们的书,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什么人,可以吗?

所以要研究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

•“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介绍:

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

•1、诗人不同,诗风各异;2、境遇不同,诗情有别(诗人一生的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写于不同时期、地点的作品,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感情基调和旨趣。

)3、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评论诗的人,既不能根据诗的个别字眼断章取义地曲解辞句,也不能用辞句的表面意义曲解诗的真实含义,而应该根据作品的全篇立意,来探索作者的心志。

•“以意逆志”的赏析方法介绍:

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注:

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

•解读文辞,揣摩情意

•融入体验,体会情趣

•李白:

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漫主义诗人。

他常以奔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以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会,鞭挞权贵。

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

登岳阳楼(其一)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首联“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写景,一”东”一”西”形象生动的说明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远及近,从”帘旌”到”夕阳”,描绘出了一幅静谧而惨淡的的夕阳入山图.面对这样的景色,想到自己的漂泊生活,诗人不由悲从心来.

  颔联中,”登临吴书蜀横分地”从历史角度介绍了岳阳楼,此句仿杜诗中”吴楚东南”意境雄伟,让人想起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怀古伤今,怎能不让人”徙倚”在山水之间.在这样美丽的岳阳楼畔,诗人却提不起半点观赏山水的雅兴,仅”徙倚”二字,便把诗人那满腔愁绪表现的淋漓尽致.

  颈联从杜甫”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脱胎而来,而又未生搬硬套,”万里””三年”说明了诗人逃难时遥远的路途以及具体的时间,恰当的表现了自己背井离乡,漂泊不定的生涯

  尾联情景相生,”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且暗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严峻,”老木沧波”既指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这样的苍凉气韵,与杜诗中”无边落木潇潇下”,”艰难苦恨繁霜鬓”相同.同样的国破家亡,天涯沦落,此时此刻,杜甫成了诗人患难中的知己,因此,诗中自然有了杜诗中雄阔慷慨的风格

沈德潜在《说诗语》中说:

"晋人多放达,独渊明有忧勤语,有自托语,有知足语,有悲愤语,有乐天安命语"

苏东坡曾这样评价陶渊明:

"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

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

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

渡荆门送别

此诗是诗人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至荆门时所作。

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

作者很自然地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

颔联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颈联通过两幅美丽的画面来形容江上的美景,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写夜间的风景;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写黄昏的风景。

这么美的景色,真让人陶醉!

但是“应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两句却突然一转,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还是故乡的水好啊,把我的船送到万里之外,还不忍分别。

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将全诗用一根无形的线收束在一起,余音袅袅。

王夫之《唐诗评选》说“结二句得象外于环中,飘然思不穷,唯此当之。

对“送别”的不同理解:

这两个字历来解释不一:

一说指江水送自己离别蜀中,一说赠给送别的友人。

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卷一○)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

”唐汝询《唐诗解》疑“送别”二字为衍文。

借助关键词句鉴赏诗歌

借助关键词句鉴赏诗歌是古诗词鉴赏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考点设置的一大热门。

那么如何借助关键词句鉴赏诗歌呢?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借助诗词题眼鉴赏诗歌。

许多诗歌,一看标题就可以让读者了解到诗歌丰富的内涵和全诗的感情基调。

如《题李凝幽居》(98年全国卷),一个“幽”字,写出了作者友人李凝之居所环境的幽僻与幽雅的氛围;杜甫《春夜喜雨》,题眼“喜”字奠定了全诗那种载欣载喜的感情基调,尽管在全诗中没有露面,但“喜”意从罅缝中迸透。

所以,鉴赏诗歌首先应该注意标题提供的信息,而抓住题眼则是关键。

二、借助主旨句鉴赏诗歌。

所谓主旨句就是诗歌中能充分表达作者思想情感和写作目的的句子。

在表情达意上,它一般是议论性或抒情性的,其位置常在诗词的后半部分。

试观2002年上海春季高考试卷:

小重山(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

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17、这首词(《小重山·岳飞》)的主旨句是           

18、有人评岳飞词说:

“一种壮怀能蕴藉(含蓄而不显露),请君细读《小重山》。

”请结合这首词所表达的感情,谈谈你的理解。

作者深夜无眠,独自“绕阶行”,“欲将心事付瑶琴”,一定是有重重心事缠绕心头。

显然,“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是全词的主旨句。

理解此主旨句,考生就较易感知作者当时那种立功不易,苦无知音的沉郁情怀,这样一来,18题也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三、借助诗眼或词眼鉴赏诗歌。

中国古代诗人十分重视字句的锤炼,有“诗眼”“词眼”之说。

“诗眼”见诸魏庆之《诗人玉屑》,“词眼”见诸陆韶《词旨》。

一般指五言中之第三字,七言之第五字,也有以第二字、第四字乃至末字为眼的。

其实,“诗眼”作为全诗的关键处,不拘在腰在膝在足。

有时,一个妙煞的“眼”,可以有声有色,极致入微,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甚至可以营造出一种意境。

例如2003年全国高考试题: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