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措施方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472809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260.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措施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管理措施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管理措施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管理措施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管理措施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管理措施方案.docx

《管理措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措施方案.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管理措施方案.docx

管理措施方案

管理措施方案

9.1标准化管理

9.1.1总体目标

落实“高标准、讲科学、不懈怠”要求,推行统一的建设技术标准、管理标准、作业标准。

建立铁道部指导、建设单位为龙头、施工单位各方各负其责、协同推进,体现先进性、系统性、统一性、文化性的铁路建设标准化管理体系,形成建设项目各项工作闭环管理、有序可控,使建设项目“六位一体”控制水平明显提高,把铁路工程建设成精品工程、安全工程。

9.1.1.1施工专业化

客运专线铁路工程要求高精确度、高稳定性、高平顺性,广泛应用耐久性混凝土、无砟轨道、高速道岔、路基沉降控制和评估、四电集成施工等技术,必须尊重科学,以科学的态度学习、科学的方法实施。

所以要充分借鉴国内外客运专线建设的成功经验,不断研究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以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高标准高质量完成项目建设。

9.1.1.2生产工厂化

拌和站等均实行工厂化生产,基本要求如下:

1)采用先进工艺进行下料和绑扎,流水作业,用定型模具加工,在钢筋台座上安装绑扎。

2)钢模板有专门设计制造图,且由专业单位进行加工。

进场后,现场对模板进行检查验收。

3)振捣系统、养护系统符合设计和现场需要。

9.1.1.3作业机械化

工程施工具有周期长、流动性大、施工协作性高以及受外界干扰及自然因素影响多等特点,只有采用机械化施工才可以降低工程成本、缩短施工工期、提高工程质量、优化社会资源、节约社会劳动力、优化设计等方面。

科学的施工组织计划是指导工程施工、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前提。

在工程规模大、施工技术复杂的条件下,施工前的周密计划、施工期间的合理组织和科学管理,是确保各项工程间、各工序间的矛盾、机械、劳动力及材料调配合理的关键。

只有进行机械化作业才可以克服以上矛盾的存在,做到合理、有效、科学、经济的组织施工。

9.1.1.4管理信息化

项目信息管理主要是指信息系统的建立,相关信息的收集、分类、整理、检索、汇编、翻译以及报道与交流等。

项目信息主要包括项目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数据、表格、图纸、文字、音像资料等。

项目经理部建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可以优化系统管理结构,加强项目信息化管理,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9.1.2标准化管理的相关内容

9.1.2标准化管理的相关内容

9.1.2.1规章制度标准化

规章制度包括综合管理制度、施工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制度、安全环保管理制度、计财管理制度、架子队管理与劳务管理制度、物资管理制度和机械设备管理制度。

9.1.2.2人员配置标准化

1)项目经理部

根据合同约成立项目经理部的定员配置人员。

根据批准成立项目经理部机构文件的定员配置相关工作人员。

2)架子队

队长、技术主管、质检员、安全员、技术员、材料员、试验员、领工员均需为正式员工。

生产岗位人员由项目经理部提出配置建议,报集团公司审查合格后方可参加施工生产。

9.1.2.3现场管理标准化

1)现场安全管理

在车辆、行人通行的地方,应当设置沟、井、坎、穴覆盖物和施工标志。

确保施工现场附近和过往人员的安全,并设置栅栏、警告标志等,夜间施工还须提供照明。

施工中,对原有道路设施、相邻建筑物、构筑物、杆管线、电缆和施工成品、半成品要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必要时进行加固。

如发现地下管线、设备等须立即采取措施,保护现场,并迅速报告有关部门。

2)现场人员管理

⑴安全帽

来宾参观、上级检查、监理佩戴红色安全帽。

生产指挥、现场管理人员佩戴白色安全帽。

特殊工种人员佩戴蓝色安全帽。

作业、外部劳务队伍人员佩戴黄色安全帽。

⑵胸卡

经理部管理层系吊带式,分部、作业及其他人员为别针式,卡纸塑封。

规格、颜色排版等要求,客运专线项目按铁道部标准执行,一般铁路按集团公司CIS手册执行。

⑶服装

企业管理人员为蓝白工装,安质人员、工地旁站人员为灰色工装,参见集团公司CIS手册。

外部劳务队伍员工配黄马甲。

选用品牌装,统一定制。

3)现场施工机械管理

机械设备应悬挂安全操作规程,尺寸可按照集团公司企业标识规定制作。

企业标识应设置醒目。

施工机械设备产生的废水、废油及生活污水不得直接排入河流、湖泊或其他水域中,也不得排入饮用水源附近的土地中。

施工现场各类机械设备应定期检查,线缆接头必须绑扎牢固,确保不透水、不漏电;对经常处于水、泥浆浸泡处应架空搭设。

4)周转料管理

周转材料应实行分级管理,有条件的尽量建立封闭式料区,并设专人负责管理工作。

为提高周转材料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周转材料在使用过程中必须实行租赁制。

建立周转材料管理台帐。

周转材料管理人员应对项目所需周转材料的购置、调入、调出、摊销、报废等情况逐笔登记,并负责租赁周转材料的承租、结算、退租等业务,做到帐、卡、物、资金四相符。

周转材料的搬运、装卸应做到轻拿轻放;拼装、使用、拆除过程中应按操作规程进行作业。

9.2质量管理措施

9.2.1保证工程质量的组织措施

选派具有丰富施工经验、懂技术、精管理的人员担任工区经理,由技术精湛、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担任工区总工,组建精干高效的项目机构,保证工程的领导力量。

调集具有类似工程施工经验、技术力量强、设备过硬的施工队伍投入本标段工程施工,以高素质的施工队伍、精良的施工设备和雄厚的技术力量保证工程质量。

建立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控制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

项目部设安全质量部配专职质量工程师,施工队设专职质检员,工班设兼职质检员。

施工中严格实行“三检制”,形成工区、队、工班、作业人员四级质量自检流程。

建立以项目总工程师为首的技术责任制,健全技术管理体系,实行项目部、作业工区、施工队三级技术质量管理机制。

9.2.2保证工程质量的管理措施

9.2.2.1PDCA循环控制质量

积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采用PDCA循环控制原理,通过质量计划(P)、实施(D)、检查(C)、处置(A)四个阶段,使工程质量在计划控制下逐步上升,实现预期质量目标。

9.2.2.2三阶段控制质量

项目质量管理严格执行三阶段控制质量程序,即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通过三阶段控制,确保工程质量控制始终处于监控状态。

1)施工前的质量控制

依据ISO9001:

2000质量管理标准,结合工程特点,制订项目质量计划,做好机构设置、建立、专业人员配备、施工材料调查和检验、施工设备选型、场地布置、技术交底、图纸审核、规范标准和图表选定等工作。

2)施工中的质量控制

组织业务精湛的测量人员进行测量控制。

严格按照质量管理体系中对测量质量控制的要求,实行从放线到竣工“一条龙”质量控制程序,严格执行复核制度、交底签认制度、向监理工程师报批制度,以“放准,勤复测,点、线、面通盘控制”的方法,确保测量工作的准确无误。

按照“设计、施工互动”的原则进行施工质量控制。

按照施工图设计中的编制关键工序施工工艺设计来指导施工,将施工和检测数据,及时反馈给设计单位,不断修改完善设计,通过互动不断循环上升,达到提高工程质量的目的。

严格按照施工组织设计和操作规程,高起点、高质量地做好每一道工序的“第一个”,将每个“第一”的检验数据结果定在全优起点上,并以此做样板,通过高标定位的全方位控制手段,确保每道工序、每部位、整项工程最终达到合格标准。

通过严把过程检验和试验关,保证工程施工的每一段、每个部位的质量在施工的过程中受到控制。

严格按照“过程检验和试验控制程序”的内容和要求保证三级验证制度的效能;及时组织质检员、施工人员和有关技术人员对各工序进行自检,按有关规程规范进行检验、试验、标识和记录;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组织有关人员进行研究分析,订出纠正和预防措施,以确保达到其实施效果;并及时通知业主和监理单位,经现场认可后,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

积极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活动,把工程的质量重点、难点和特殊点列为技术攻关项目,发动群众集思广益,把好各道工序的质量关,达到设计图纸、技术文件和验收规范规定的技术要求和质量标准。

3)施工后的质量控制

每项工序质量控制结束后,要及时对控制结果进行评价和对质量偏差进行纠正。

为了消除不合格的原因,防止不合格的再发生,应按照纠正措施控制程序对不合格进行评审,分析原因,制订纠正措施,跟踪和记录纠正措施的结果,并对其有效性做出评价。

9.2.2.3“三全”质量控制

“三全”质量控制指全面控制、全过程质量控制和全员参与控制。

从每个环节上全面控制工程质量,从质量源头抓起,实现施工图设计、材料采购、施工组织准备、检测设备标定计量、施工过程检验试验、工程质量验收、工程竣工与交付、工程回访与维修的全过程控制,保证质量总目标的实现。

9.2.2.4质量管理三大标准和八项制度

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坚持按章办事,严格质量执法。

项目实施中,我们将实行质量管理三大标准和八项制度,全面规范项目质量管理工作。

9.2.2.5三大标准

1)制订《项目工程质量管理办法标准》,规范项目质量管理行为,满足项目质量工作需要,奖优罚劣,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创优积极性。

2)制订《项目工程质量内控标准》,以保证工程内在质量为前提,以满足工程使用功能为目标,以规范细部工艺为手段,以提高工程观感为出发点,使全体职工干有标准,学有榜样。

3)制订《项目工程质量记录填写标准》,以保证如实记录工程质量形成过程为前提,以规范填写记录为手段,以提高记录对工程质量的可追溯性为出发点,使全体技术质量人员填写记录有标准,保证工程质量记录填写的一次成功率,减少质量记录返工现象。

9.2.2.6八项制度

1)工序自检制度

工程建立工区、施工队的自检机构,加强工序质量内部检查。

工程队严格执行“自检、互检、交接检”的“三检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纠正,并由队质检员记入施工日志。

2)技术复核和隐蔽工程验收制度

制定技术复核制度,明确复核内容、部位及复核方法。

制定隐蔽工程验收制度,凡属隐蔽工程的,在工程隐蔽之前必须经过验收签认。

3)检测试验制度

检测试验工作是控制质量的关键,必须严格工作程序、规范操作方法,把好工程质量源头关。

4)现场材料进场检验制度

严格控制各种原材料的质量,把好进料质量关。

原材料质量检验流程见下图。

 

原材料质量检测试验流程图

各类建筑材料运到现场后,物资设备部开出材料取样通知单,由试验人员进行现场取样试验,达不到标准的材料,坚决清退出场;对防水材料等委托有试验资质的单位进行试验。

各种原材料、半成品均应有出厂合格证、产品质量证明书和试验报告。

进场后分类别堆码存放,并挂牌标识检验和试验状态,以防止误用和实现可追溯性。

5)质量事故申报制度

工程质量事故的分类、报告和处理严格按照铁道部《铁路工程质量事故处理规定》[铁建设[2003]48号文]执行。

6)质量检验评定制度

各级质量检验工程师应熟练掌握各项工程的检查验收和评定标准与程序,严格按施工规范和验收标准检查评定。

对完工的检验批、分项、分部、单位工程及时自检评定,自检合格后报相关部门检验评定。

检验批、分项、分部工程由监理工程师组织施工单位有关人员进行验收;重要分部工程的验收勘测设计单位也应参加;单位工程由建设单位组织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参加。

7)工艺流程设计制度

针对本标段工程施工特点,对于特殊路基施工等关键工序,在开工前,由项目总工程师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工艺流程设计,并对施工队进行技术交底,使各施工工艺规范化、标准化。

8)工程质量责任追究制度

工程计价与质量挂钩,实行优质优价,奖优罚劣。

项目部提取工程造价总额的2‰作为优质工程奖励基金。

单位工程完工后,由安全质量部组织对工程质量进行内部等级评定,根据评定的工程质量等级,对达到优质样板标准的进行奖励;未达到质量目标的单位给予停工整顿;对不合格的工程进行返工和处罚;对造成质量事故的责任人给予行政和经济处罚。

工程质量事故处罚:

对责任单位按事故损失额的20%处罚,对主要责任者按事故损失额的4%实施处罚。

9.2.3保证工程质量的技术措施

9.2.3.1施工设计文件(图纸)审查

将组织技术人员认真会审设计文件和图纸,全面仔细了解和掌握工程施工技术标准,提出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施工图设计的建议。

进场后,详细审查设计文件是否有遗漏内容,设计方案、技术措施能否满足质量要求,施工是否便利,对设计推荐的施工方案进行充分讨论,补充完善并形成图纸会审记录。

9.2.3.2施工准备阶段质量控制

施工准备阶段重点做好原材料、混凝土配合比选择。

派出采购人员进行市场调查和综合评价,确定合格的供应商,做到“先检验合格,后采购使用”;编制主要工序操作规程和作业指导书;针对混凝土耐久性的要求,重点做好砂石料的碱骨料反应试验。

组织全体员工对新标准、新规范、新技术和强制性要求进行培训。

9.2.4保证工程质量的施工工艺措施

全面推行标准化施工作业。

实施施工全过程控制,保证达到工艺标准,进而实现工程质量目标。

坚持技术交底制度。

每项工程开工前,由该项工程技术负责人对各工艺环节的操作人员进行技术交底。

讲清设计要求、技术标准、施工参数、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使所有操作人员心中有数。

坚持工艺试验制度。

本标段拟采用的新工艺和主要常规施工工艺在第一次实施前,均安排试验段或试验单元进行工艺试验,做出样板段后,让大家参观学习,然后全面展开。

坚持“一切经过试验、一切用数据说话”的原则,优选施工参数,优化资源配置。

坚持工艺过程“三检”制度。

每道工序均严格进行自检、互检和交接检,上道工序不合格不能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坚持“四不施工”、“三不交接”。

“四不施工”即:

未进行技术交底不施工;图纸及技术要求不清楚不施工;测量控制资料未经换手复测不施工;上道工序未进行“三检”不施工。

“三不交接”即:

“三检”无记录不交接;技术人员未验收签字不交接;施工记录不全不交接。

认真执行隐蔽工程检查签证制度。

凡隐蔽工程项目,在内部“三检”合格后,按规定报请监理工程师复检,检查结果填写标准表格,双方签字确认后,方可隐蔽。

9.2.5保证工程质量的经济措施

坚持优质优价的原则,定期对工程质量进行检查评比,对质量优良的单位和个人实施奖励,对不合格工程坚决推倒重来,对造成质量问题的单位和个人严加惩处;实行质量保证金制度,对每个作业队的工程预留5%的质量保证金,待工程质量验收合格后返回,否则视问题大小扣除相应的质量保证金用于问题整改。

9.2.6涵洞工程质量保证措施

1.一般性质量保证措施

施工前,精确测定涵洞中心和出入口位置,发现问题及时与设计单位沟通,避免出错。

基础施工避开雨季,尽量安排在雨季前后完成。

加强原材料的检测工作,水泥、钢材等厂供材料有出厂合格证和材质化验单,并控制其质量规格符合施工要求。

对砂、石料等地材进行性质、强度试验,严格控制其粒径及含泥量等不超过设计规范要求。

工程所用材料经抽样检验合格后才能使用。

混凝土采用有自动计量装置拌和站集中拌和的方法组织混凝土供应,混凝土运输车运输,混凝土输送泵灌筑。

坚持施工过程中的试验制度,混凝土浇筑对每批混凝土均进行坍落度试验并记入施工记录,控制坍落度在标准坍落度的±15mm范围内,保证混凝土强度试验的频数、试件组数达到规定要求。

基坑开挖至设计标高后,检验基底承载力,达到设计及规范要求,经监理工程师检查签认后方可进行基础施工,基坑分层对称回填。

严把模板质量关。

模板设计合理,加工质量保证精度要求。

现场安装牢固、接缝密贴平整,采用双面止浆带,面板处用腻子抹平,砼保护层采用砂浆垫块。

优选脱模剂,并在涂刷时保证均匀、不流不滴,确保混凝土表面的镜面感。

混凝土浇筑时保证其和易性,满足结构尺寸要求和混凝土振捣要求,以保证其外观质量;分层厚度不大于规范规定,一般控制在30cm以内,振捣时遵循快插慢拔的原则。

结构物浇筑需设置施工缝时按规范要求预埋接茬石、接茬钢筋等,在续浇时进行接缝处理,保证接茬平顺。

钢筋在加工时采用模具配合以保证加工精度。

焊接优先选择闪光对焊。

钢筋保护层采用砂浆垫块。

砌石施工时,精心选择石料,进场后首先进行修整、清洗,不采用风化、水锈、强度不符合要求的石料。

砌石采用挤浆法施工,砌筑时分段砌筑,保证面石与腹石交错咬合、连成一体,做到砂浆饱满、灰缝均匀,勾缝符合美观和牢固要求。

防水层材料选取优质产品,施工时铺设宽度、搭接长度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保证粘接牢固;沉降缝处按设计要求进行处理。

2.支架法现浇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支架搭设前进行地质条件的检测和检算,并按施工规范规定进行基底处理,以满足支架地基设计承载力要求。

3.软弱土地层上涵洞沉降控制

软弱土地层上涵洞的建造使地基中原有的应力状态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地基土变形,出现基础沉降。

由于涵洞荷载差异和地基不均匀等原因,基础各部分的沉降或多或少总是不均匀的,基础不均匀沉降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将导致涵洞的开裂、歪斜甚至破坏,因此,研究地基变形,对于保证涵洞的正常使用、经济和牢固有很大的意义。

地基的沉降,必须要从土的应力与应变的基本关系出发来进行具体的研究。

对于地基土的应力一般要考虑基底附加应力、地基自重应力和地基附加应力。

地基的变形是由地基的附加应力导致,变形都有一个由开始到稳定的过程。

地基稳定后的累计变形量称为最终沉降量。

另外,需要确定施工期间和完工后某一时间段的基础沉降量数值,以便控制施工速度,即必须考虑地基沉降与时间的相互关系曲线。

具体的技术措施为:

地质参数试验调查:

根据不同的工程地质特点,分段进行地质勘察试验,做好地质参数调查,以便使基础设计更有针对性。

地基处理控制:

基底处理按设计进行,夯填碎石分层厚度不大于20cm,采用多功能振荡建筑夯实机和手扶式振动夯等小型机械夯实,密实度达到规范要求。

如按设计达不到承载力要求,采取其它有效的地基处理方法。

位移控制:

涵洞不但要控制沉降,还要控制结构的水平位移。

满足涵洞强度和刚度要求,回填时对称分层进行。

9.2.7原材料保证质量措施

通过物资采购配送的全过程控制,保证交付物资满足本工程规范的要求,从源头上把好材料质量关。

1.根据招标文件要求和ISO9001标准,对于物资的采购、运输、试验、储备和配送等环节,进行有效过程控制。

包括物资材料的外包、恒温、防水、防潮、防晒、防震等控制。

2.从源头控制材料质量,实现材料的可追溯性。

对产品质量合格证、收发料记录、交接资料登记方面进行严格控制。

3.接受项目经理部、业主、监理监督,在物资材料的运输、检验和交货验收方面,严格按照招标文件和规范要求执行。

到站物资按照有关技术标准和合同规定进行外观检查和数量验收,索取质量证明书等相关资料。

所有进场物资全部取样检测,经现场监理工程师和技术试验部门检验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4.严格按照ISO9001标准要求,对水泥必须严格控制碱含量等指标,配齐砂石料筛洗设备;严禁不合格的供应商、不合格的物资进入工地;建立不合格品控制制度,对于不满足工程建设要求的物资坚决及时清理出场。

5.严格检验程序,强化源头管理检验、进库复检和工地抽检,确保不合格品不进入现场。

材料质量控制程序详见下图。

 

材料质量控制程序图

9.2.8竣工验收质量控制

工程竣工验收将实施备案制,由质量监督部门会同甲方、设计、勘察、施工单位进行工程竣工验收。

属于环境保护治理设施的,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申报竣工验收。

严格按国家或铁道部相关验收暂行标准和强制性要求等组织相关人员进行验收,并配备先进的质量检测仪器对结构物进行质量检测,保证检测数据的准确性。

9.2.9克服质量通病的针对性措施

提高工艺质量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途径,为了提高工艺质量,通过以往同类工程的总结,对各分项工程进行了认真细致的通病分析,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质量通病预防措施见以下诸表。

涵洞工程质量通病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表

通病现象

原因分析

预防措施

1.顶面流水坡不平

1.测量工作不细,标高标志不清晰。

2.混凝土灌注顶面时,未认真检查灌注标高位置。

1.灌筑混凝土前测量技术人员应认真向工班交清灌筑位置、模板上的钉线位置和排水坡的要求;

2.混凝土灌至顶面标高要大致抹平和找出流水坡,混凝土初凝前要进行复测和二次压光;

3.及时进行养护,注意保护压光层,防止破坏、变形。

2.螺栓位置不准确,外露长度不一

1.模板加工孔位不正确,螺栓时没有做到内外固定,没有检查外露长度。

1.认真放样钻洞,保证模板孔位准确。

2.严格控制模板标高,加强支撑,保证不跑模。

3.预埋螺栓时,内侧用小钢筋点焊固定、外侧用螺帽固定,点焊前要认真检查外露长度。

同时,外露部分要涂黄油并用牛皮纸或塑料布包裹。

3.表面不平整

模板拉筋过紧或过松,拉筋过稀,造成混凝土表面不平。

1.进行模板设计,加强支撑检查;

2.严格按规定串筒下料,减少混凝土对模板的冲击力;

3.用整体模板。

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表

通病现象

原因分析

预防措施

1.混凝土表面缺浆、粗糙、凸凹不平。

1.模板表面在混凝土浇筑前未清理净,拆模时混凝土表面被粘损;

2.模板表面脱模剂涂刷不均匀,造成混凝土拆模时发生粘模;

3.模板拼缝处不够严密,混凝土浇筑时模板缝处砂浆流走;

4.振捣不够,混凝土中空气未排净。

1.模板表面认真清理,不得沾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

2.全部使用钢模板;

3.混凝土脱模剂涂刷均匀,不得漏刷;

4.振捣必须按操作规程分层均匀振捣密实,严防漏捣,振捣手在振捣时掌握好止振的标准:

混凝土表面不再有气泡冒出。

2.混凝土局部酥松,石子间几乎没有砂浆,出现空隙,形成蜂窝状的孔洞。

1.混凝土配比不准,原材料计量错误;

2.混凝土未能充分搅拌,和易性差,无法振捣密实;

3.未按操作规程浇筑混凝土,下料不当,石子与砂浆分离造成离析;

4.漏振造成蜂窝;

5.模板上有大孔洞,混凝土浇筑时发生严重漏浆造成蜂窝。

1.采用电子自动计量拌和站拌料,每盘出料均检查混凝土和易性;混凝土拌和时间应满足其拌和时间的最小规定;

2.混凝土下料高度超过两米使用串筒或滑槽;混凝土分层厚度控制在30厘米之内;

3.振捣时振捣器移动半径不大于规定范围;振捣手进行搭接式分段,避免漏振;

4.仔细检查模板,并在混凝土浇筑时加强现场检查。

3.混凝土结构直边处、棱角处局部掉落,有缺陷。

1.混凝土浇筑后养护不好,边角处水分散失严重,造成局部强度低;

2.模板在折角处设计不合理,拆模时对混凝土角产生巨大应力;

3.拆模时野蛮施工,边角处受外力撞击;

4、成品保护不当,被车或机械刮伤。

1.加强养护工作,保证混凝土强度均匀增长;

2.设计模板时,将直角处设计成圆角或略大于90度;

3.拆模时精心操作,保护好结构物;

4.按成品防护措施防护,防止意外伤害。

砌石工程质量通病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表

通病现象

原因分析

预防措施

1.浆砌石通缝

1.石块不规则,砌筑时又忽视左右、上下、前后的砌块搭接,砌缝未错开;

2.施工间歇留斜槎不正确,未按规定留有斜槎,而留马牙形直槎。

1.加强石料挑选工作,注意石块左右、上下、前后的交搭,必须将砌缝错开,特别注意相邻的上下层错开;

2.转角处及沉降缝处把丁顺叠砌改为丁顺组砌;施工间歇必须留斜槎,留槎的槎口大小要根据所使用的材料和组砌方法而定。

2.浆砌石内部结构不牢,砌体内外两层皮、互不联接,石块间砂浆粘接不牢,石块间砂浆不满,砌体结构松散

1.石块间压、搭接少;未设丁石;

2.砌筑未采用座浆法;不饱满;

3.砂浆强度不够;

4.每工作班砌筑高度超过规范规定。

1.优选石料,严格掌握灰缝大小在规范要求范围内;

2.采用座浆法或挤浆法砌筑,严禁采用灌浆法;

3.每工作班砌筑高度应按规定执行,石料表面清理干净;

4.按配合比要求拌制砂浆,采用砂浆拌和机拌料;

5.加强砌体养护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