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四第2讲生物进化检测附详解.docx
《最新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四第2讲生物进化检测附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四第2讲生物进化检测附详解.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四第2讲生物进化检测附详解
专题四第2讲 生物进化
[基础等级评价]
1.(2010·全国卷Ⅰ)下列关于在自然条件下,某随机交配种群中等位基因A、a频率的
叙述,错误的是( )
A.在某种条件下两种基因的频率可以相等
B.该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只与环境的选择作用有关
C.一般来说,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
D.持续选择条件下,一种基因的频率可以降为零
解析:
A中两种等位基因的频率可以相等;B中基因频率的变化与自身的遗传变异也
有关;C中频率高的基因控制的性状更能适应环境;D中在持续选择条件下,可淘
汰掉某种基因。
答案:
B
2.(原创题)科学研究发现有“自私DNA”之称的转座子是自然界中最为常见和最为丰
富的基因。
“自私DNA”在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持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下
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DNA分子结构中,与脱氧核糖直接相连的一般是两个磷酸基和一个碱基
B.极端低温导致细胞膜破裂与基因有关
C.基因突变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D.DNA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
解析:
极端低温导致细胞膜破裂是细胞坏死,与基因的功能无关。
答案:
B
3.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基本观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
B.物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C.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D.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解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
生物进化的方向;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答案:
B
4.某地一年生某群体,其基因型为aa,开白色花。
有一年,洪水冲来了许多AA和
Aa种子,开红色花。
不久群体基因型频率变为55%AA、40%Aa、5%aa。
据此分
析不合理的是( )
A.该地该群体所有的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一个基因库
B.洪水过后,群体的A和a基因频率分别为75%和25%
C.洪水过后,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了,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洪水过后,若个体全部是自花受粉,三年内植物种群不会发生进化
解析:
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发洪水后,
A的基因频率=55%+40%×
=75%;a的基因频率=5%+40%×1/2=25%。
发
洪水后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了,这是迁移的结果,而不是自然选择的作用。
答案:
C
5.下列有关共同进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共同进化是指各种生物在生存斗争中一起进化
B.捕食者对猎物起到选择的作用,但猎物对捕食者无此作用
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
D.个别物种的形成或灭绝对其他物种的进化没有影响
解析:
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
发展,并不是各种生物在生存斗争中一起进化;捕食者对猎物起到选择的作用,但
猎物对捕食者也有选择作用,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个别物种
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其他物种的进化。
答案:
C
6.填写有关遗传和生物进化原理的关系图。
(1)下列数字序号所表示的物质分别是什么?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④表示的含义是________。
(2)a表示________过程;b表示________过程。
解析: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通过
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进而控制性状,另外一种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
生物的性状。
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
答案:
(1)①基因 ②mRNA ③酶(或酶、某些激素) 生殖隔离
(2)自然选择 翻
译
[发展等级评价]
(限时4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双选)由地震形成的海洋中有大小相似的甲、乙两个小岛,某时间段内岛上鸟类种类和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两岛上的鸟类存在地理隔离,不同种的鸟类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
B.甲岛较乙岛鸟种类增加更多,乙岛较甲岛鸟的数量更多
C.两岛的鸟类各形成一个种群基因库,且两个基因库间的差异越来越大
D.两岛上鸟类的种类虽然不同,但最终两岛上鸟类的数量趋于相同
解析:
甲乙两岛上鸟类种群很多,各自可形成多个种群基因库,不同种鸟类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两岛上的鸟类所处地点不同,存在着地理隔离。
答案:
BC
2.(双选)有关物种与生物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意味着新物种的产生
B.某种群灭绝后会使本物种的基因多样性降低
C.一个区域的物种数量增加一定会导致该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
D.自然选择的实质是选择种群的有利个体,不能决定新基因的产生
解析:
新物种的形成标志是生殖隔离,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一个区域的物种数量增加不一定会导致该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有些情况还会导致稳定性降低,甚至由于缺少新物种的天敌导致本地有些物种灭绝;自然选择的实质是选择种群有利的个体,其有利的基因得以保留,但不能决定新基因的产生。
答案:
BD
3.张谦德在《朱砂鱼谱》中总结的金鱼选种经验是:
“蓄类贵广,而选择贵精,须每年夏间市取数千头,分数缸饲养,逐日去其不佳者,百存一二,并作两三缸蓄之,加意培养,自然奇品悉具。
”对这段话蕴含的科学道理的分析错误的是( )
A.这种育种方法属于选择育种
B.“逐日去其不佳者”是指对金鱼进行人工选择
C.“分数缸饲养”,相当于地理隔离
D.“自然奇品悉具”的根本原因是在人工选择条件下,金鱼发生了定向变异
解析:
选择育种是人们利用生物固有的遗传性和变异性,选优汰劣,培育新品种。
地理隔离是指由于某些地理方面的阻碍,生物的自由迁移、交配、基因交流,最后就形成了独立物种,因此分缸饲养属于地理隔离;变异具有不定向性的特点,其与环境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只是适应环境的个体会有更多的机会产生后代而已。
答案:
D
4.抗流感的疫苗,每过几年就要更换新的种类,因为流感病毒已对旧的疫苗产生了高度的抗性,这种抗性最好的解释是( )
A.病毒因疫苗刺激而产生突变
B.病毒某些结构的用进废退
C.由于生殖隔离造成
D.由于选择作用,使对疫苗有抗性的病毒被保留下来并扩大繁殖
解析:
抗性的形成是变异的结果,药物对病毒进行了选择,从而使对疫苗有抗性的病毒被保留下来并扩大繁殖;并不是病毒因疫苗刺激而产生变异,变异在前,疫苗选择在后。
答案:
D
5.(双选)关于生物进化的观点很多,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建立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基础上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对于一个处于地理隔离的小种群来说,当种群进一步减少时,其根本的潜在危险是丧失遗传多样性
B.生物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C.种群中如果某种性状的隐性个体都不育,则一定导致该隐性基因绝灭
D.自然选择的实质是选择种群的有利基因,也决定了新基因的产生
解析:
对于一个较小的种群,随着其数量的减少,若环境发生较大的变化时,有可能由于不适应环境而灭绝;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种群中如果某种性状的隐性个体都不育,由于存在杂合子,该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下降,但不会灭绝。
答案:
AB
6.(改编题)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
A.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B.b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生物进化的标志
C.c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生活环境共同进化
D.d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一定需要地理隔离
解析:
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生物进化的标志是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不是生殖隔离;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条件,但有些生物没有地理隔离也会形成新的物种,如植物多倍体的形成。
答案:
C
7.某植物群体基因型的种类和比例为AA∶Aa∶aa=1∶4∶1。
比较自交一代与随机交配一代得到的两个子代群体( )
A.基因型频率相同 B.纯合子比例不同
C.基因频率不同D.杂合子比例相同
解析:
由种群中AA∶Aa∶aa=1∶4∶1,AA=1/6,Aa=2/3,aa=1/6。
计算得A的基因频率=1/6+1/2×2/3=1/2,a的基因频率=1/2。
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可知,随机交配后代的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不变。
若自交,1/6AA自交后代仍是1/6AA,1/6aa自交后代仍是1/6aa,2/3Aa自交后代中AA占2/3×1/4=1/6、Aa占2/3×1/2=1/3、aa占2/3×1/4=1/6。
因此自交后代中AA=1/6+1/6=1/3,aa=1/6+1/6=1/3,自交后代中A的基因频率=1/3+1/2×1/3=1/2,a的基因频率=1/3+1/2×1/3=1/2.
答案:
B
8.某种群中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如图所示,阴影部分表示该基因型个体繁殖的后代由于环境因素所造成的死亡率。
则该种群经自然选择后,其后代中三种基因型频率最可能变为( )
解析:
分析题图中各基因型的阴影所占的比例可以得出,AA基因型个体生存率最低,Aa次之,aa的基因型个体生存率最高。
因此经选择后,AA基因型频率最低,Aa次之,aa的基因型频率最高。
答案:
B
9.若“M→N”表示自条件M必会推得N。
则这种关系可表示为( )
A.M表示遵循基因分离定律,N表示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M表示生物的进化,N表示基因频率的改变
C.M表示温度升高,N表示酶的活性增大
D.M表示伴X隐性遗传母亲患病,N表示儿子不一定患病
解析:
虽然分离定律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但能遵循分离定律的基因,却不一定按自由组合定律遗传;在一定范围内温度升高,可能使酶的活性增大,但若过高,将使酶变性失活;伴X隐性遗传时,若母亲患病,儿子一定患病;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因此,只要生物进化,其基因频率必然改变。
答案:
B
10.如图为比较原始的哺乳类动物进化示意图,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图中说明A、B、C、D、E等不同的动物具有原始的共同祖先
B.说明生物种类数量的发展是由少数种向多数种进化发展的
C.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不同的方向缓慢进化
D.环境引起生物发生定向变异,通过选择和隔离使比较原始的哺乳动物向不同的方向进化发展
解析:
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通过自然选择和隔离使比较原始的哺乳动物向不同的方向进化发展。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11.(23分)(2010·上海高考有改动)分析有关生物进化的资料,回答问题:
(1)自然界中任何生物的个体数都不可能无限增加。
根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这是因为____________。
(2)下图表示自然选择对种群的3种作用类型,图②代表长颈鹿种群的选择类型。
具有中等体型的麻雀个体被选择保留下来,该选择类型可由图________代表。
这三种选择类型中,最易产生新种的是图________。
(3)
右图表示某种两栖动物3个种群在某山脉的分布。
在夏季,种群A与B、种群A与C的成员间可以通过山脉迁移,有人研究了1900至2000年间3个种群的变化过程。
资料显示1915年在种群A和B的栖息地之间建了矿,1920年在种群A和C的栖息地之间修了路。
100年来气温逐渐升高,降雨逐渐减少。
建矿之后,种群B可能消失,也可能成为与种群A、C不同的新种。
分析种群B可能形成新种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表是种群A、C的规模、等位基因1/(T/t)和2(W/w)频率的数据,表中为各自隐性基因的频率。
年份
种群A
种群C
规模
t(%)
w(%)
规模
t(%)
w(%)
1900
46000
5
1
1000
5
1
1920
45000
5.5
1
850
7
1
1940
48000
7
1
850
9
0.8
1960
44000
8
1
800
12
0.6
1980
42000
6
1
600
10
0.8
2000
40000
5
1
550
11
1
①依据表中数据和上述资料,对种群C的描述,更为准确的是________。
A.等位基因1的杂合子逐渐增多
B.与种群A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C.受气候影响更大
②据表中数据分析,种群C的基因库比种群A________;种群规模与基因________的频率变化关系密切。
解析:
(1)由于自然环境条件是有限的,因此生物个体之间会发生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导致个体数不可能无限增加。
(2)具有中等体型的麻雀个体被选择保留下来,图示表示的就是居中间的个体数最多,可用图①表示。
图③中两种选择类型的表现型差异会越来越大,即进化方向不同。
最容易发生生殖隔离产生新种。
(3)种群A与B、种群A与C,原来可以迁移,进行基因交流,但是建矿之后,种群A与B之间形成了地理隔离,无法进行基因交流,进而与种群C之间也是无法进行基因交流;这样种群B进化方向与原来相比就发生了改变,经过长期进化过程,种群B与A、C间产生生殖隔离,形成新种。
(4)①种群C与种群A之间,等位基因1和2在100年内仍然都存在,因此两种群可以进行基因交流,但是等位基因1中t的概率在增加,因此等位基因1的杂合子逐渐增多。
由表中信息不能判断哪一个种群受气候影响更大。
②由于种群C的规模仅有550,这少于种群A的规模40000,因此种群C的基因库(种群内的全部基因)比种群A小。
比较两个等位基因的频率变化,可以发现T/t的频率变化和种群规模变化密切相关。
答案:
(1)生存斗争(生存竞争,适者生存)
(2)① ③
(3)由于与种群A之间的地理隔离,阻断了种群B与种群A、种群B与种群C的基因交流;因此种群B内的基因突变开始积累,且产生的变异被环境选择保留下来;种群逐渐适应了生存环境,种群规模开始扩张,并形成生殖隔离,新种形成
(4)①A ②小 1(T/t)
12.(27分)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其中影响种群基因频率的因素有很多,如自然选择、基因重组、遗传漂变、生物个体的迁入迁出等。
某中学生物研究小组为证明人工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选用了纯种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进行实验。
已知果蝇的长翅(B)对残翅果蝇(b)为显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他们的实验过程如下:
a.选择一只纯种雄性长翅果蝇与一只残翅雌性果蝇进行杂交,获得子一代雌雄果蝇;
b.让子一代果蝇连续自由交配5代,同时在每一代中要除去残翅果蝇;
c.当子六代所有长翅果蝇自由交配后,统计子七代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在种群中的百分比;
d.根据残翅果蝇的百分比计算出B、b基因在种群中的基因频率,得出结论。
请分析回答:
(1)如果按照上述步骤进行,在子三代长翅果蝇中纯合子占________。
(2)如果在每代中不除去残翅果蝇,在子三代长翅果蝇中纯合子占________。
(3)请判断该实验过程的设计是否科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让你对此实验过程进行改进,请设计出改进后的步骤。
①选择一只纯种长翅雄果蝇与一只残翅雌果蝇进行杂交,获得子一代雌雄果蝇;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预期这种人工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F2中BB∶Bb=1∶2,产生的两种类型的配子B∶b=2∶1,故F3中bb为1/3×1/3=1/9,即F2中长翅果蝇占8/9,其中的纯合子为BB=2/3×2/3=4/9,占长翅总数的1/2。
若不去除残翅果蝇,则F2中BB∶Bb∶bb=1∶2∶1,F2产生的配子B∶b=1∶1,F3中BB∶Bb∶bb=3/8∶2/8∶3/8,故长翅中的纯合子比例为:
BB/(BB+Bb)=3/5。
要研究人工选择作用是否对种群基因频率产生影响,需要以人工选择作用作为单一的变量,通过由人工选择作用的种群和自然繁殖的种群繁殖若干代后进行对照得出实验结论。
答案:
(1)1/2
(2)3/5 (3)不科学没有设置对照(没有对照实验) (4)②将子一代果蝇分成性状完全相同的甲、乙两组,让甲、乙两组果蝇分别连续自由交配5次,同时将乙组在每一代中都要除去残翅果蝇 ③当子六代所有长翅果蝇自由交配后,分别统计甲、乙两组子七代中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在种群中的百分比 ④根据甲、乙两组中残翅果蝇的百分比,分别计算出甲、乙两组中的B、b基因在种群中的基因频率,比较得出结论
(5)这种人工选择将导致B基因的频率增大,b基因的频率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