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教学实录.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70643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教学实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教学实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教学实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教学实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教学实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教学实录.docx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教学实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教学实录.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教学实录.docx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教学实录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教学实录

(2)(总13页)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教学实录

(2)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教学实录

  第四绝: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人生一代代地天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照耀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输送着流水。

  人生易老天难老,可是人类代代延续,毕竟不令人伤感悲怀。

由上绝月的“孤”,写到本绝月的期待,再由月的期待跳到下文思妇的期待上来。

  第五绝: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游子象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

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浦,水口,江水分岔的地方。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一写游子,一写思妇,一种相思,两处离愁。

作者从两处落笔,颇有一唱三叹的韵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可证。

  第六绝: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美好的闺房中的门帘卷不去月光,在捣衣石上拂去月光但它又来了。

  春江花月夜,一字一画,本身就很优美,很典型。

叙离别选“青枫浦”以抒情,述哀愁选“妆镜台”以达意,都是很典型的。

按说月照高楼,楼上景物无所不照,为什么写独照“离人妆镜台”呢古人云:

“女为悦己者容。

”女子是为心爱之人而打扮的。

此妆镜台在夫妇原来和美团聚时,是天天开镜梳妆打扮的,丈夫离去后,又一直闲置不用,而今月光又照在妆镜台上,何日夫妇团聚,使美人重开妆奁,重新梳妆呢物景关情,妆镜台凝聚了过去相聚的欢乐;离别后的悲苦和对将来重逢的企盼,包蕴了一段浓浓的感情历程。

  捣衣砧上拂还来。

为什么写捣衣砧为谁捣衣“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李白《子夜吴歌》)任妻子把丈夫的衣衫反复摩挲,月光把妆镜台拍遍,然而离愁仍如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一般悄然弥漫,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第七绝: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送信的鸿雁能够飞翔很远但不能随月光飞到您身边,送信的鱼龙潜游很远但不能游到您身边,只能在水面激起阵阵波纹。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可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证之

  《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三·饮马长城窟行之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鸿雁传书”的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终使苏武得还。

后因以“鱼雁”代称书信。

  第八绝: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昨天晚上梦见花朵落在悠闲的水潭上,可怜春天过了一半还不能回家。

江水流走春光,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月亮晚晚落下,如今又西斜。

  思妇视角:

闲潭、落花、春半、月落,和江水一起流尽的还有闺中女子的青春好年华吧,此时女主人公心中恐怕只愿“芙蓉帐暖度春宵”,“悔教夫婿觅封侯”吧。

李泽厚:

这首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

尽管悲伤,仍感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

  游子视角:

花落月潭,春意阑珊,人在天涯,长路关山,有家难回,情何以堪!

  这两种理解均可,袁行霈先生是赞成游子视角的。

【见于1980年第1期《诗探索》,后收入《名家解读唐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唐诗鉴赏辞典》上吴翠芬是从思妇的视角解读的。

关于张若虚,史传甚少,我们只知道他是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

开元初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称“吴中四士”。

要理解这首诗,我们不能“知人论世”,只能“以意逆志”,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其实,作者的本意到底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们都能从中读出了自己,“以己意解经”,获得美好的艺术享受和情感的共鸣,这正是这首诗恒久的艺术魅力的体现。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可能有两千个张若虚。

那是张若虚和哈姆雷特吗?

那是我们自己!

  第九绝: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有几人能乘着月光回家,只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碣石潇湘无限路:

碣石,山名,在渤海边上。

潇湘,潇、湘二水在湖南零陵县合流后称潇湘。

碣石潇湘,泛指地北天南】

  教师总结:

祝贺大家,你们自己从这首诗中读出了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读出了皎皎明月、浩浩长空、春花照水、碧树摇情,这里有对亘古时空的深情凝眸,有对无限未来的向往与憧憬。

有沧桑历史、有儿女柔情,这里有虽世俗但美好的人间烟火,更有诗人在思索我们的生活与生命!

  五、深入探究:

  现在,请大家来分析这首诗的题目中的五个字中,没有直接描写而只作为背景来写的是哪两个字【春、夜】,再结合我们刚才对上述9个章节的四字概括,看剩下的三个字中哪个字用得最少【花】。

写得最多的两个字是【江月】

  既然江月就能概括这首诗的主体内容,我们现在把这首诗的.题目改一下,改为两个字“江月”,和“春江花月夜”比较一下,哪个好为什么

  【明确】题目本身就具有诗情画意,先声夺人,把读者带入如诗如画的情境当中。

春、江、花、月、夜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从某种意义上说,诗应该是最适宜写良辰美景、赏心乐事的体裁,比如我们说“诗情画意”,就是指诗画一般的美好意境。

所以德国美学家阿多诺说:

“在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

”由此可见,能最典型的营造诗意氛围的只能是春、江、花、月、夜,而不能是风、雨、雷、电、雪;正如风华绝代的女子只能叫林徽因,而不能叫秦桧——音。

最伟大的诗人就像夜莺,坐在漆黑的夜里歌唱光明,当你面对辽阔的世界高扬灵魂的旗帜,当你的心弦因最美好的事物而颤动,你就已经和诗人站在了一起。

同学们,你们在如花韶光中面对春江花月,歌唱吧。

  六、课堂演练:

  改写第一绝,你有两种选择,第一种选择是把这首七绝变短,改成五绝,第二种选择是把这首七绝变长,改写成散文。

【要求:

小组合作】举例:

  改写一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

  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

  改写二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听到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眠不知不觉晓醒来处处闻啼鸟

  夜来听到风雨声花落不知有多少

  改写示例:

  江潮连海平明月共潮生随波千万里何处无月明?

  根据改写结果评点:

古诗不是用来翻译的,而是用来吟咏的。

意义可译,意境难翻;语言可译,文化不传!

弄懂文意之后,大家需要做的就是反复吟咏。

  现在我们齐读这首诗。

  课堂总结:

  1)明月:

  面对宇宙的浩瀚,明月的无穷,人生的有限,多少伤时、惜时、叹时之作流传千古,月早已由“白玉盘”意化为如流水一般东去不回的时间意象,让人在浩淼无穷、深邃永恒的宇宙面前,顿生渺小之感、短暂之感,更激起和历史洪流相融,奋力在短暂的人生中有为的斗志。

当然,月还是的愁绪、情爱的代表意象意象。

  2)江水:

  长江东流,玉带盘桓,沿岸风光如画,引出多少名篇佳句流传千古。

江水不仅是个空间概念,更喻指历史的长河,是个时间概念。

任你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或一代枭雄,无一例外终将湮灭于历史的滚滚长河之中。

任你活着的时候生命怎样灿烂辉煌,也一样逃不过自然的规律、归结于尘土流水。

表现出那种人生空漠之感,更显深沉悠远。

  3)落花:

  综观中国诗歌史,写花开的少,写花落的多。

飘零的落花中,弥漫着春光不再、青春不再、美人迟暮的感慨与恐惧。

缤纷的落花是中国古典诗歌伤春主题的核心意象。

以落花为媒介,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表达对年光流转、红颜易老、生命无常的感叹,几乎涵盖了后世落花意象的所有意义。

《春江花月夜》中,作者张若虚展示了女主人公迷离梦境的片断:

昨夜闲潭梦落花。

月夜春江,清景无限,她所等待的人迟迟没有归来。

美丽的花瓣无声无息飘谢在寂静深潭,梦中的刹那,折射出漫长守望的苍凉、红颜衰老的恐慌。

  总之,这是一首抒情诗。

诗人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并由此而生发出对宇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明月今宵、游子思妇却天各一方的惋惜。

诗中尽管不无人生苦短的伤感,然而读来轻曼如烟,悠悠惆怅中还交织着岁生命的依恋,对青春的珍惜,对“人生代代无穷已”、得以与明月长久共存相伴的一丝欣慰;尽管也有夫妇别离的哀愁,但是写来柔婉似水,绵绵相思中饱和着“借明月寄相思”的脉脉温情,含蕴着对重逢的美好企盼。

  ?

更多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教学实录

  设计说明:

《春江花月夜》作为中国文学史上“孤篇横绝”的名篇,千百年来已经被专家名流进行过各种各样的解读,要想谈出新意难度很大。

那么作为课文这篇名作应该怎样教,我试图以《春江花月夜》为例,来展示我对于古典诗歌教学的一种思路:

在反复吟咏中置身诗境,体会诗歌作为最讲究艺术的文学体裁的整体美感——语言美、意象美、意境美;缘景明情,以意逆志,在深入文本内蕴的解读中,根据诗歌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情景关系等,读出诗义,读出自己,读出问题。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2、提高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挖掘和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进入诗歌意境。

  3、赏析本诗的景、情、理交融的手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习重点:

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学情分析:

  长期以来诗歌教学给学生带来了两种感觉:

一、要背诵;二、要分析诗人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这种教学方式冻结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动情读书的欲望,把诗歌变成了公式,把思考变成了形式,把书本变成了枷锁,把课堂变成了囚笼,从而导致学生只能初步感知到诗歌的内容,却讷于对其意象、情感、意境等的理性分析和深度表达。

所以,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用新课程理念引导学生动情地诵读,自由地涵咏,自主地探究。

高二学生已有了一定诗歌鉴赏知识的积累,大部分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思维比较活跃。

但要让他们的思维拓展开来,老师就不能包办,不能代替。

要放开手脚,让他们敢“说”,敢“思”,敢“表达”,真正地“动”起来,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习时数:

  1课时

  学习难点:

  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学习步骤:

  一、导入新课

  在上课之前,我先给大家赋诗一首,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出示幻灯片——杨广《春江花月夜》)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请大家齐读这首小诗,这首诗写得怎么样,这是我写的吗不是。

这首诗的版权属于非著名诗人杨广。

杨广大家知道吗不知道啊,杨广还有另一个著名身份——隋炀帝!

  好,现在我想考一考大家,请同学们给这首诗拟一个五字标题,要求用上这首诗里的四个字。

同学拟出“春江花月夜”。

师:

你太有才了,可以当皇帝啦。

提到春江花月夜,大家会很快忘掉隋炀帝,而走近张若虚。

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张若虚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因为“孤篇横绝”的《春江花月夜》而卓绝千古。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整体感知

  1、略介此诗,创设情景

  这首诗写农历二月间诗人在长江边上思念家乡扬州的种种感慨和想象。

  2、配乐示范朗诵,【多媒体】学生整体感知。

一个任务:

纠正字音。

朗读结束多媒体打出几个字并注音,霰(xiàn)汀(tīng)砧(zhēn)由学生齐读一遍。

抄写一遍,【20秒】

  三、学生速读诗歌。

  解决两个问题:

一个分句算一句,这首诗共有几句话,共分几韵。

  四、深入赏析。

  明确上述问题:

共36句,四句一转韵,共9韵。

在中国古诗当中,不管多长的诗,语言、音节、思想内容等,一般都需要连续四句,才可以停顿下来。

比如《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再比如《古诗十九首》中第一首的前四句是“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四句为一节,才能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概念,或说一个思想段落。

这样的四句诗,在南北朝时期的文艺理论当中,就称为“一绝”。

绝,就是断绝的意思。

晋宋以后的诗,差不多都是四句为一绝,成为中国古诗的一个传统。

这就是后来的格律诗中“绝句”名字的由来。

  现在我请大家继续深入朗读诗歌,我们可以以“绝”为单位,反复读,在读的过程中完成两个问题:

第一,把你最喜欢的那一绝背诵下来,第二,用四个字概括你所选择的这一“绝”的主要内容(或画面),这四个字当中至少要用到题目中的一个字。

(5分钟)

  学生展示,教师板书:

春江花月夜:

春江月生,江月笼花,孤月临江,江月待人,望月相思,月伴离人,望月怀远,江月流春,落月摇情。

  我选择了第三绝: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我给它拟了个题目叫:

孤月临江。

碧空如洗,江天一色,孤月高悬,夜色如水。

此情此境,我读出了诗人的孤独与高迈,我看到了诗人的深邃与无奈,我从中读出了诗人那种迥绝的宇宙意识,作者从对春江花月夜美景的描绘中,转入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探索。

这种探索古已有之,且常说常新,成为人类恒久探讨的哲学命题,并成为文学的主题之一。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是一个天真而稚气的孩子的疑问,也是一个穿越亘古、永无答案的哲学家的天问。

张若虚的这一问应该是受到了同时代诗人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启发,张若虚之后,李白在《把酒问月》中说:

“清天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苏轼在《水调歌头》中问: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从这一轮高悬的明月中,我也读出了自己,是的,这一轮照过李白、也照过苏轼的月光,正照耀在我身上。

张若虚、李白、苏轼们已经在时光中永恒,那么我对着同一轮明月,是不是应该思考,我来到世间是为了什么?

我应该留给这个世界什么,哪怕如雪泥鸿爪,哪怕只留只语片言,也不枉对这一轮明月,不枉对浩瀚的星空和清晨的鸟鸣!

我们能不能让后来人在某一个不期然的瞬间,看到过我们曾经存在的生命足迹,这,是一个问题。

  好,现在请大家阅读,解决上述问题,时间5分钟。

5分钟后我请大家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

【注意:

这个问题只能独立思考,不准讨论】

  学生阅读展示,可以根据时间伸缩调整。

【说明:

这里是开放性课堂的集中展示,教师的预设与学生的生成可能会有很大的差距,教师要充分熟悉文本,适时引导点拨。

  【预设参考:

  第一绝: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江海相通,春潮涣涣。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什么地方的春江没有明亮的月光。

滟滟:

波光荡漾。

明月共潮生:

仿佛明月和潮水都具有生命,她们像一对姊妹,共同生长,共同嬉戏。

一个“生”字,境界全出。

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应该从张若虚这里受到了启发。

  第二绝: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的闪烁。

月光象白霜一样从空中流下,感觉不到它的飞翔,它照得江畔的白沙看不见。

  芳甸:

生满鲜花的郊野。

霰:

雪珠。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一句天上,一句地上,整个宇宙都浸染了明月的光华,仿佛被净化的纯美世界,在这样的境界中,很自然的会想到深邃的人生哲理。

  第三绝: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更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IT认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