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正常关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70402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正常关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正常关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正常关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正常关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正常关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正常关系.docx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正常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正常关系.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正常关系.docx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正常关系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正常关系

  中国古代有许多著名的音乐家:

高渐离、师旷、俞伯牙、姜夔、李叔同等等。

孔子也是其中的一个,他不仅是音乐家,还是音乐理论家。

早在两千五百年前,他就提出了素质教育的主张,认为贵族子弟应该学会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其中音乐排在第二位。

我们现在说:

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音乐作为“美”的一部分,排在倒数第二位。

音乐课不过是语数英“有益的补充”罢了。

孔夫子临死前几天,还给自己唱了一曲丧歌,他这一辈子,一听到《韶》乐,就可以三个月不吃肉。

孔子说,恶郑声之乱雅乐也!

(该死的流行音乐搞乱了高雅音乐呀!

)又说:

放郑声,郑声淫。

(要废除流行音乐,流行音乐太过分了)从此,音乐就用二分法分成了高雅音乐和通俗音乐,文雅的说法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

《阳春》和《白雪》就是上面所说的音乐家师旷的作品。

  

  《列子•汤问》里,“高山流水”典故如下: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

“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传说俞伯牙真有名为《高山》和《流水》的乐曲传世,但它们超出了人类的智慧,消失在茫茫历史中了。

世间本来只有一双耳朵能听懂高山流水,这双耳朵一死,高山流水也就没有必要再留下来。

《吕氏春秋》把这个故事接下去说: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也。

”可惜的是伯牙的琴,要是留到现在,不知道可以拍卖出多少美金……俞伯牙破琴绝弦之前,恐怕在钟子期的坟头再弹奏了一次《高山》《流水》,鼓与明月清风,他又没有记下曲谱,琴破弦绝,也就人散曲终。

  

  《高山》和《流水》无疑是属于雅乐的。

“高山流水”这个词语有两个意思,第一是指乐曲的高妙或高妙的乐曲,正相当于阳春白雪。

第二是指难得的知音。

明•崔时佩《琴心写恨》诗就说:

“高山流水千年调,白雪阳春万古情。

”宋玉在《对楚王问》中说:

“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

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

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是其曲弥高,其和者弥寡......”《阳春》、《白雪》这样的曲子,到了最后,郢中能“属而和”的还有数十人,然而能知高山流水之音的,就只有钟子期一个人。

  

  在冯梦龙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里,俞伯牙来到钟子期的坟头,鼓琴一操,引得旁观者大笑。

人们以为音乐就是用来取乐的,我们走在大街小巷里,耳朵里听到的无非是些恋歌,不是暗恋,就是失恋。

失恋的歌唱者兴高采烈地唱着:

我失恋了啊,我受伤了啊……经过了两千多年,我们不见得有什么长进。

俞伯牙口诵短歌: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作为小说是失败的,小说里的俞伯牙不过是个狗眼看人低的官僚罢了,艺术家是不是都有些狗眼看人低?

这首短歌更是失败,直白得跟如今的流行歌曲不相上下,但是它并不影响我提出下面这个问题:

  俞伯牙到底是为谁伤心?

  俞伯牙是个琴师,别人对牛弹琴,牛照样吃它的草,俞伯牙对马弹琴,六匹马都抬起头来望着他。

对牛弹琴和对马弹琴,意义恰恰相反。

《荀子•劝学》:

“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

”《琴操》里还记载了俞伯牙学琴的经过:

伯牙学琴三年不成,成连称要带他去见自己的老师,就把他带到了蓬莱山,成连将伯牙留在山上,自己则乘船而归。

伯牙独处山上,“近望无人,但闻海上汩没崩澌之声,山林杳冥,群鸟悲号,伯牙怆然叹曰:

‘先生将移我情’,乃援琴而歌之”。

他将听到的声音,看见的景物,融入自己的情怀之中,果然韵律与心神合而为一。

伯牙因此悟得琴之妙趣,遂成天下妙手。

但是钟子期呢?

除了《列子》和《吕氏春秋》的记载之外,就没有更多故事了。

他只是一个可怜的配角。

  

  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里,钟子期是一个樵夫。

冯梦龙可能觉得樵夫不可能有那么深厚的音乐素养,因此又让他脱去蓑衣斗笠,变成一个儒生。

自俞伯牙离去之后,该儒生还日樵夜读,终于把自己累死了。

为了考查钟子期,俞伯牙出了个题目:

琴是何人所造,抚它有甚好处。

钟子期博闻强识,一道名词解释题,当然难不住他。

俞伯牙这才用音乐去考查。

拿考试术语来说,刚才考的是再现能力,现在考的是理解能力。

俞伯牙弹奏高山流水,一方面是要证明自己是乐中圣手,一方面是要考查钟子期。

钟子期听琴,也不过要证明自己并不是只死记硬背了一些知识,而是拥有一流的的音乐领悟力,并非空生了一双耳朵。

一方不是缘情而琴,另一方也不是心有戚戚。

原来二人是基于对音乐的共同理解而相知,如今变成了考官和考生。

这个富于浪漫气息的千古美谈,到了冯梦龙笔下,韵味全无。

当然,它的作者是不是冯梦龙,我们不知道。

但是冯梦龙把它选进《警世通言》,就必须负上这个责任。

  

  “高山流水”的第二个意思:

比喻难得的知音,或者比喻知音难得。

《现代汉语词典》“知音”条:

“……后来用‘知音’指了解自己特长的人。

”再查《古代汉语词典》“知音”条:

“①精通音乐。

……②相知的朋友……”我们现在就用“知音”来指代朋友。

但是,知音不是朋友,朋友也不是知音。

钟子期是俞伯牙的知音,俞伯牙却不是钟子期的知音。

俞伯牙不了解钟子期,更没有试图去了解。

钟子期和俞伯牙在一起,永远只是个倾听者。

人们把俞伯牙和钟子期当成了知心朋友,简直是天大的误会。

钟子期就是韦小宝的双儿,虽然俞伯牙不是韦小宝。

在现实生活里,没有人愿意永远做倾听者,正如没有人愿意做双儿。

只有一方能理解另一方,而另一方永远高高在上,不理解也不试图去理解对方,最终的结局恰恰是高山流水这个故事的结局:

人散曲终。

在张艺谋电影《英雄》里,残剑飞雪隐姓埋名,残剑改名高山先生,飞雪改为流水先生。

张艺谋本来想说二人是超脱世俗的知心夫妻,却无意中道出了二人的隔膜:

残剑理解飞雪,飞雪却无法理解残剑,或者说,飞雪没有试图去理解残剑。

  但是“高山流水”的典故已经进入我们的集体无意识,当我们说起知音的时候,强调的往往是要别人来理解自己,而不是互相理解。

人们可以说:

“他是我的知音。

”但是没有人说:

“我是他的知音。

”大贤圣人,概莫能外: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谁能为此曲?

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馀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希。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

  

  鸟栖鱼不动,月照夜江深。

身外都无事,舟中只有琴。

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

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

  白居易《船夜援琴》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知音者诚希,念子不能别。

行行天未晓,携酒踏明月。

  韩愈《知音者诚希》

  丈夫未得意,行行且低眉。

素琴弹复弹,会有知音知。

  贾岛《送别》

  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

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岳飞《小重山》

  泠泠彻夜,谁是知音者?

如梦前朝何处也,一曲边愁难写

  极天关塞云中,人随雁落西风,唤取红巾翠袖,莫教泪洒英雄

  纳兰性德《清平乐》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独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夫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秋瑾《满江红》

  这些诗词只是茫茫诗海中几片浪花罢了。

但是在说到知音时有一致的特征:

我没有知音,我为什么没有知音,因为我曲高和寡。

这些诗人们没有朋友吗?

如果没有朋友,又为什么写下那么多情真意切的送别诗,难道只有在送别的时候才有朋友吗?

或者是知音本来就不可能,因为理解本来就不可能?

朋友只是朋友,而不是知音?

既然只有自己的耳朵才是自己的知音,又何必再企盼知音天降?

既然每个人都只是试图让别人来理解自己,如果你不能理解,那是因为你理解能力不够,那么,知音又怎么可能?

  《笑傲江湖》里的刘正风和曲洋才是真正的知音,但是他们超出了人类的智慧,所以被人类残酷地杀死。

超出人类的智慧,下场就是这样的在很久以前的楚国有一出名的音乐大师叫俞伯牙。

这一日坐船来到川江峡口处,突遇狂风暴雨。

瞬间江面上金蛇狂舞。

船夫速将船摇到一山崖下抛锚歇息,暴雨停后,伯牙见这高山之间的川江有别样的风韵,不禁犯了琴瘾就在船上借此情景弹奏起来。

他正弹到兴处,突然琴弦断了一根,猛抬头一看,就见不远处的山崖上有个樵夫立在那里注目聆听!

非常的陶醉。

伯牙问到:

小哥怎么会在此处 那人答道:

“小人打柴被暴雨阻于此崖。

雨停正要回家,忽听琴声一片,不觉听上了瘾!

见樵夫如此说伯牙高兴的问道:

“你既然听琴,可知老夫适才弹的是什么曲子?

”樵夫说到:

略知一二,方才大人所弹,乃是您见到山中川江在雨后的感慨。

大人的琴音是那般昂扬雄伟,这就像那巍峨的高山一样啊!

”有的琴音是那样浩浩荡荡,就像滔滔流水一样呀!

琴声太美妙了,琴声里我还听到了山间江水流动的声音,有平缓,有激流,有曲折,有流畅。

 

  俞伯牙惊呆了!

心想;小哥比我自己弹琴的都体会都深!

遂惊喜万分。

他急忙推琴而起,拱手作礼道:

“真是荒山藏美玉,黄土埋明珠!

老夫遍游五湖四海,今天遍访知音,今得遇小哥,此生心愿已了!

遂促膝谈心俞伯牙才知道钟子期虽是个樵夫,可是学识渊博,深谙乐理,具有高尚的志趣和情操,便拉他面对青山作拜,结成刎颈之交。

  伯牙又说到;我与子期弟知音一回,就把刚才弹一曲起名叫《高山流水》吧!

以纪念你我的相交。

次日,艳阳高照,长江口两人洒泪而别。

约定来年春暖花开之际在此聚首,以叙衷肠。

  时间飞逝转眼到了约定日期,俞伯牙又驾舟来到长江口,却不见钟子期来与他会面。

一打听才知道,子期已于年前病世!

伯牙听了顿时热泪长流。

来到子期的坟前捶打着墓碑道:

“可怜我遍访才华才遇到这一个知音,这么年轻竟先我而去!

天地不公呀!

我与子期知音一回,在此诀别时,我再弹一曲《高山流水》吧!

  俞伯牙跪在琴前,热泪盈眶泣洒在琴上。

仰天叫道:

子期呀,且听伯牙再为你弹一曲吧……!

俞伯牙泣不成声弹完此曲,泪流满面地说:

“从此知音绝矣!

”说完,他拿起琴,对着钟子期墓前的石头用力一摔,只听啪嚓一声,琴身粉碎,从此俞伯牙终生不再弹琴,却给后人留下一曲《高山流水》和摔琴谢知音的佳话给我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