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做好高校贫困生思想教育工作.docx
《浅谈如何做好高校贫困生思想教育工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如何做好高校贫困生思想教育工作.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如何做好高校贫困生思想教育工作
浅谈如何做好高校贫困生思想教育工作
【关键词】高等学校贫困学生思想教育教育技术
高校贫困家庭学生是指那些家庭月收入低于本地政府规定的居民平均经济收入和生活平均最低水准线,在校难以维持正常学习和生活的大学生。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化,高校招生并轨制度的全面推行,高校中一个特殊群体——贫困家庭学生群体正在形成。
教育部在第20次(2006年9月14日)新闻发布会散发材料之一中谈到:
2005年,全国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总数为1450万人,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294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0%,特别困难学生约123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8%[1]。
我院地处广西、云南、贵州三省交壤地,生源地多处在“老、少、边、山、穷”的西部不发达地域,经济基础薄弱,多数学生家庭收入较低,据2006年调查显示,全校学生贫困率(贫困生占在校生比例)为%,特困率(特困生占在校生比例)为%,均高于全国同类院校平均水平[2]。
因此,针对我院这一数量庞大的特殊群体,掌握他们的现状和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工作,对于培育学生健康成才,确保高等学校人材培育质量,构建和谐校园,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有着重要的意义。
1贫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自卑心理严重
自卑心理在贫困学生中相当普遍,原因主要有:
①贫困生大多是来自老少边山穷地域,生活困难,经济较窘迫,来到城市后,面对陌生的社会环境,不同的价值观念,生活水平的不同,对自我现状,如外貌、衣饰、语言等方面不满,由消极的自我意识、自我暗示而产生自卑感;②由于城乡经济不同及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的不同,贫困生感觉与其他学生存在着知识面、语言表达能力、接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文艺特长等方面的不同,在不同眼前不能正确评价自己,以己之短比人之长,感觉自己一无是处,形成了自卑心理;③有些贫困生中学时学习刻苦,成绩优秀,自我感觉良好,考入大学后,发现学习优秀、多才多艺的同窗触目皆是,本来学习成绩带来的成绩感、优良感受到冲击,心理发生落差而产生自卑感。
焦虑
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使得学习及生活没有稳定靠得住的经济保证。
为此,贫困生总处于焦灼不安的忧虑当中,一方面因考虑如何解决学习生活费用不足、家中欠债太多等问题而常常不安;另一方面,他们期望以优良的成绩来慰藉家人的辛苦劳作,但由于各种原因,成绩欠佳,故而自责、焦急。
有些贫困生还要外出找机缘打工赚钱,在学习与打工之间疲于奔命,而且捉襟见肘的伙食费难以知足学业和打工的需要,加重了身体与精神上的负担。
加被骗前的就业形势又很严峻,社会竞争压力加大,使贫困生对个人的前途感到迷茫和困惑,因此精神压力过大,紧张情绪不断增加。
由于精神常常处于压抑状态,没有或不肯意寻觅倾诉心事的对象,焦虑情绪得不到及时、合理的宣泄,这些过度或过于持久的焦虑、抑郁体验,会致使心理疾病的产生。
事实上,心理上的抑郁和焦虑带给贫困生的困扰远远超出了经济上的艰难。
依赖心理
有些贫困大学生在面对贫困时,总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感觉世界很不公平,没有战胜困难的勇气,不肯意通过自己的尽力改变现状,一味地希望学校能够全额免费,希望社会各界人士为自己提供帮忙,把一切美好的愿望都寄托在他人身上,把接受政府、社会、学校和同窗们的帮忙看做是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自己接受也是心安理得,形成了一种依赖心理。
这种等、靠、要的思想,使得他们缺乏自强自立的精神和责任感。
厌世观
家境贫寒确实给大学生贫困群体带来了许多困难乃至精神上的繁重负担。
一部份贫困生不是鼓足勇气战胜困难,而是在困难眼前束手无策,产生了挫折感,乃至失去了学习、生活的信心,而在总结这种挫折时,又过量地强调经济原因,夸大了社会上一些消极和腐败现象,进而发展到怨恨家庭的贫困、父母的无能,怨恨他人,以致于怨恨社会,产生一种厌世情绪。
人际交往障碍
贫困生由于经济上的窘迫、成长环境的相对闭塞、文化滞后、人际关系相对简单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使他们讷于言语、羞于交往,因为怕他人瞧不起自己,不肯在公共场合露面,很少与老师和同窗交流,不敢或不肯参加集体活动,特别是需要必然经济付出的集体活动。
另外,来自单亲或父母长年生病家庭的学生,他们从小缺少正常的关爱,不擅长进行情感交流,因此就会碰到很多交流沟通的障碍,影响正常的交往。
由于交往不多,他人就不了解他们,结果他们就变得愈来愈孤独,同时由于参加活动少,泯灭了自己的才华,能力没取得发展,眼界不开阔,这就加倍重了他们的自卑感。
2增强贫困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几点办法
党和政府从来关心高等学校贫困生的生活和学习,并把贫困生救助问题看做是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关系到平安和谐校园乃至和谐社会的构建大事[3]。
我院严格依照政策要求,结合自身特点,慢慢完善各类资助办法,形成了“奖、贷、助、补、免”的多元化资助体系,使帮困、助困有了大体保障。
但要从根本上达到解困目的,仅从经济上解困是远远不够的,必需将思想上、心理上、经济上的解困工作结合起来,使贫困生能更为顽强地面对和应付各类挫折,创造美好的未来。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
“以学生为本”就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高校工作中的表现,是对高校提出的构建“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环境”五育人的工作体系的要求。
作为高校基础工作的学生政治思想工作,就应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在“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中,及时掌握贫困生的思想、生活和学习动态是做好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要把关注的目光放在贫困生的身上,贫困生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辛酸经历,这段经历会影响他们的人生价值取向,因此要多与贫困生接触,擅长拓宽搜集贫困生信息的渠道,及时掌握他们思想、学习、生活状况和所面临问题等的真实信息,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办法帮忙他们解决问题,克服困难,转变不正确的思想观念,从而能够健康全面地成长、成才。
活着界观、人生观教育的基础上增强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
丰硕高校贫困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内容,首先要引导贫困生用踊跃的人生态度来正确熟悉贫困,把贫困化作鼓励自己奋进的动力,从而帮忙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其次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强化对贫困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让他们把对祖国、社会、学校、家庭的责任与实现人生价值和自身成长成才结合起来。
在此基础上,进行诚信教育,在班级、系院成立健全诚信评价机制,将贫困生在学习、考试、生活、消费等方面的诚信行为纳入受资助资格审核体系当中,而且按期开展诚实守信的主题班会。
另外,还应对贫困生开展感恩教育,思想教育工作要成心识地将各类资助活动加以深化,变社会的爱心为贫困生成才的动力,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他们感激曾帮忙过自己的人,参与爱心活动与社会公益活动,尽自己的力量来回报社会。
开展各类助困活动,切实解决贫困生实际困难
充分利用政府当前重视和推动大学生助学贷款的有关政策,成立科学完善校内学生经济资助运行机制,帮忙贫困大学生取得完成学业所需要的最最少的经济保证,从而使贫困大学生大体上消除单纯因经济原因此致使的心理焦虑。
经济资助应以“自助为主,他助为辅”,“有偿在先、无偿在后”,“以酬代补”的原则进行,针对部份贫困生不守诚信不偿还贷款、勤工助学不负责任、以为只要劳动就要付钱、缺乏义务劳动观念等的思想现状,开展各类形式的诚信教育、责任感教育、吃苦耐劳教育等各类思想教育工作,让尽力学习、力求上进的贫困生获奖受补,以利于克服"等、靠、要"的消极依赖思想,树立自立自强的奋斗精神,以利于鼓励学生艰苦求学、勤奋上进。
对贫困生的学习进行“扶贫”,提高其学习工作能力
高校中有许多贫困生由于初期所接受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使得他们的知识结构不合理、综合能力相对较差[4],进入大学以后一些科目(如英语、计算机等)立刻显露出差距,再加上中学与大学教育方式的转变,这些学生想通过原有的学习方式赶上或超过其他同窗,却生效不大。
增强对贫困生学习上的“扶贫”有利于帮忙他们恢复自信,也有利于他们接受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教育。
思想教育工作者平时要多关心贫困生的学习状况,耐心解决贫困生的学习困难,在学习优秀的学生和学习困难的贫困生之间开展“传、帮、带”活动,特别要请学习优秀的贫困生介绍如何调整心态、勤工助学之余合理支配时间、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同时学校也应多开辟文化、技术型职位,将勤工助学与教学、科研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如安排高年级贫困生进实验室勤工助学,在参加科研活动中提高能力,使对贫困生的学习“扶贫”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能力。
紧密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贫困生的心理经受能力
在高等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等教育改革和适应21世纪高等教育培育人材与发展的迫切需要。
贫困生由于其在学校的特殊身份及他们所面临着的更为艰难的处境,使得他们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负担,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开展心理咨询、利用校园网等工具开展与贫困生的心理沟通与教育引导、开辟网络心理咨询室、开展网上心理知识讲座、心理案例讨论等,让贫困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减缓压力、疏通自卑、焦虑、厌世等不良情绪的自我调节方式,增强贫困生自我心理健康保护的能力,通过坚持不懈的日常教育,最终达到贫困生精神解困营造和谐人文环境的目的。
创新思想教育工作的载体,营造和谐健康的校园气氛开展鼓励教育
心理学的自我效能感研究表明:
自我效能感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可否成功达到某一标准的知觉,多次成功的体验能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5]。
通过开展丰硕多彩的校园活动,鼓励贫困家庭学生参加踊跃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文娱活动,让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通过成功地解决困难来体验和熟悉自己的能力,从自身的进步中获取较高的自我效能感,而且在活动中锻炼能力,开阔心胸,走出封锁的自我,感到党的温暖,师生的关心和呵护,有助于帮忙他们树立信心,最大限度地激发自我潜能。
在校园中应提倡以艰苦奋斗、节约节约为荣,盲目消费、攀比消费可耻的优良风气,使贫困学生在与同窗的交往中减少过量的心理压力,培育其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健康愉悦的情绪,以增强其心理自我调节能力,从而达到正面的鼓励效果。
总之,高校贫困生工作是一项复杂的教育工程,涉及国家对教育的投入、社会的支持、家庭承担的责任和大学生本身付出的尽力等多方面的因素。
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以关注贫困生的生存状况为基础,坚持以教育为先导,以育人为目标,鼓励贫困生正确熟悉和对待贫困,确立贫困生自我面对人生的勇气和信念,培育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全面提高贫困生的能力,使每一名贫困生不单学有所成,更是一名道德高贵的人,从根本上帮忙贫困生真正脱贫。
【参考文献】
[1]孙雅萍.从细微处着手——增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的实践研究[J].科教文汇,2007(7):
88-89.
[2]廖赞勇,赵必精,何胜.论民族医药院校贫困生救助工作的优化[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7,29(5):
861-863.
[3]蒋肖波,倪再羊.“构建和谐校园”与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工作[J].华东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5,24(4):
447-450.
[4]马振彪.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J].社会意理科学,2006(6):
57-58.
[5]李艳红,陈保平.自我效能感研究对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迪[J].高等理科教育,2006(3):
130-133.